CN108842716B - 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42716B
CN108842716B CN201810758610.6A CN201810758610A CN108842716B CN 108842716 B CN108842716 B CN 108842716B CN 201810758610 A CN201810758610 A CN 201810758610A CN 108842716 B CN108842716 B CN 1088427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sediment
area
tunnel
s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586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42716A (zh
Inventor
李建英
李鹏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75861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427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42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427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427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427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2Stream regulation, e.g. breaking up subaqueous rock, cleaning the beds of waterways, directing the water flow
    • E02B3/023Removing sedi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rr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在蓄水库区进水口附近的河道中依次建造一至多座泥沙临时沉积区,该泥沙临时沉积区的底部低于河床平面且该泥沙临时沉积区的一侧通过排沙隧或渠道闸门和排沙隧或渠道连通;该排沙隧或渠道的出口分别通过闸门引入下游河道和或下游建造的永久性泥沙沉积区;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的另一侧建造分流渠;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分流渠的上下游端均建造有闸门控制各自的流体流通时间、流向及流量大小。本发明可全方位、永久性、持续、长效的将被水流冲移而来即将进入蓄水库区沉积的泥沙在临进库区前实施沉积清除,进而可无限期延长蓄水库区及水电站相对原设计的有效使用周期。

Description

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已建蓄水库区沉积的泥沙、无限期延长其有效使用周期的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外已建的(仅国内就有约九万座)具有一定蓄水规模而用于发电、灌溉、蓄洪或储蓄生活饮用水等用途的蓄水库区,隨着库区上游河道来水中泥沙含量的不同与使用周期的逐年延长,其中相当部分蓄水库区因泥沙等易沉积杂物的快速沉积,实际库容相对建库之初已大为缩小,其中有部分甚或已接近报废。为延长库区的有效使用期,相关科研单位及部分水利管理部门虽已有大量研究,研制出了诸如泄空排沙、异重流排沙、洪水入库排沙、机械装置排沙等诸多的排沙方式。这些已有的排沙方式虽都具有一定的排沙实效,但都难能从根本上全方位、永久性、持续、长效的解决泥沙沉积的问题,某些排沙方式还会因此产生次生灾害。例如泄空排沙方式采用提前泄空库区之水,待雨季或洪汛期来水量较大时,打开库区坝体泄沙闸门,利用洪水之力,将库区内沉积数年或多年的部分巨量泥沙,在短时间内快速冲排入坝体之后的下游河道中,以期达到排沙的目的。可是这种排沙方式的结果是虽将库区内的泥沙排除或減少了,但库区以下的河道有可能被堵塞或将河床抬高而引发次生灾害的发生。另则,蓄水发电期间,为全量利用水能,库区基本都是长周期蓄浑排清,下游河床与河岸而因此被清水持续冲浊,继而造成河床下降与岸体垮塌的现象持续发生。
另外,为充分利用水资源,也为減少进入下游库区的泥沙量,而釆取了在同一条河道的上游续建一座或多座用于发电等用途的梯级式蓄水库区。从近期看,此举措的确是即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有效延缓了下游库区泥沙等物体的沉积速度。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每建一座水电站及相应的蓄水库区,既是在千万年畅流无阻的河道中制造一个“肠梗阻”点。对此,若无长期而有效的排沙措施,“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再则,在江河中建造水电站及相应的蓄水库区,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适宜的江河段不多,而且建一座水电站的总投资是巨大的,它的有效使用寿命期的长短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泥沙沉积的问题,直接决定着水电站及其蓄水库区使用周期的长短。因此,如何能早一日实施全方位、永久性、持续、长效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技术方案,是我们必须亟待重点且尽早解决的问题。若还是只计今日之利,不虑皆时之难,继续无度、无节制、滴水不漏的只顾索取,待到蓄水库区因泥沙沉积而接近报废之时再找良策恐为时已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除全方位、永久性、持续、长效的排除了蓄水库区沉积的泥沙外,还保持了蓄水库区初始的实际库容,并且又无限期延长了蓄水库区的有效使用寿命期,还又维护了河岸及河道长期安全畅通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施的:
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包括蓄水库区,在蓄水库区进水口附近的河道中依次建造一至多座泥沙临时沉积区,该泥沙临时沉积区的底部低于河床平面且该泥沙临时沉积区的一侧通过排沙隧或渠道闸门和排沙隧或渠道连通;该泥沙临时沉积区和排沙隧或渠道的底面同高且排沙隧或渠道的底面向下游方向依次降低,该排沙隧或渠道的出口分别通过闸门引入下游河道和或下游建造的一至多座永久性泥沙沉积区;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的另一侧建造分流渠;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分流渠的上下游端均建造有闸门控制各自的流体流通时间、流向及流量大小。
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的另一侧建造有冲沙渠,该冲沙渠的进水口处建造冲沙渠进水口闸门,同时,冲沙渠内壁处通过若干冲沙闸门和泥沙临时沉积区贯通而将沉沙通过排沙隧或渠道而引入所述的永久性泥沙沉积区。
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内的两侧建造有导流堤,且两侧的导流堤交错布置。
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一侧建造分流隧道或在所述分流渠旁和其并行建造分流隧道。
所述蓄水库区内建造有一至多座竖井型组合式排沙装置,该竖井型组合式排沙装置通过竖井型组合式闸门和所述排沙隧或渠道连通。
从所述蓄水库区进水口附近的河道中引出引流隧或渠道,该引流隧或渠道沿蓄水库区一侧或两侧建造并延伸至蓄水库区出口处后进入蓄水库区内;且在引流隧或渠道上建造若干分支和蓄水库区连通,而在若干分支及该分支前的引流隧或渠道上均建造有分支冲水闸门、主干冲水闸门。
从所述蓄水库区的下游河道引出排浑隧道,该排浑隧道通入建造在下游河道一侧的一座或多座临时或永久泥沙沉积再冲区;在排浑隧道的入口处建造有排浑隧或渠道闸门,而在该排浑隧或渠道闸门下游的河道中配建第一河道闸门;该第一河道闸门下游的河道中建造若干第二河道闸门,若干的该第二河道闸门前方开有引入第一灌溉渠的引灌渠闸门。
所述临时或永久泥沙沉积再冲区出口处引出排水或沙渠及第二灌溉渠,该排水或沙渠通入下游河道中,而排水或沙渠及第二灌溉渠的入口处分别建造排水或沙闸门、第三排水闸门。
从所述永久性泥沙沉积区的末端引出第一、第二排水渠,该第一、第二排水渠的起始端分别建造第一、第二排水闸门,而第一排水渠通入从蓄水库区的出口处引出的第一灌溉渠中,所述第二排水渠通入下游河道中。
和所述排沙隧或渠道的上侧并行建造有巡检通风巷道,两者之间通过巡检联络通道连通。
本发明原理:在蓄水库区进水口附近的同一条河道中选择适宜的河段,在其河道中建造一至多座泥沙临时沉积区,让从上游流来的水流在流经一至多座泥沙临时沉积区时,以相对尽可能缓慢的流速流过其区,使被水流冲涮而来即将进入蓄水库区的泥沙,最大限度的沉积于人为设置的泥沙临时沉积区(整体底面相对低于其处河床处的底部平面)内。当泥沙在临时沉积区内沉积到一定或设定量时,打开分流渠或分流隧道闸门及或引流隧或渠道闸门,完全关闭泥沙临时沉积区出水口闸门,部分关闭泥沙临时沉积区进水口闸门,利用所设置的排沙调控设施调配适度的水量,通过专设的排沙隧洞或渠道,利用水体之力将其直接冲排入水电站出水口后端的河道中,再利用水电站排出的尾水将其冲走,以期达到即沉即排之效。若水电站后端的河道不便或短期之内不宜冲排泥沙时,可将其直接冲排入人为设置的永久性泥沙沉积区内。为达到即冲排了泥沙,又不损失或少损失有限水量的目的,可将为冲排泥沙而流入永久性泥沙沉积区或泥沙沉积再冲区内的水量,待泥沙沉积后,将清水通过排水渠再次排入河道或灌渠内灌溉农田。若因库区长期蓄浑排清而致下游河道被过度冲涮而造成河床过低并出现岸体滑塌现象时,可调配适度的河水和水中的含沙量,或将泥沙沉积再冲区、泥沙临时沉积区或永久性泥沙沉积区内的泥沙,通过排沙隧或渠道直接或间接的再度冲排进下游河道中,以解除因河床过低而致岸体倒塌现象的持续发生。部分进入并沉积于库区内的微粒泥沙,待其沉积到一定或设定量、另或是为清除在已建蓄水库区中沉积多年的泥沙时,可依据库区余存水量的多少与水位线的高低,通过架设于库区之中梯级式的排沙隧道进行冲排,或择时利用泄空排沙等已有技术方式实施冲涮排除。在利用梯级式的排沙隧或渠道实施全方位冲排库区内沉积数年或多年的泥沙时,若出现低水位水流难能冲排到的泥沙时,可利用设置于蓄水库区一侧或两侧位置相对较高的引流隧或渠道中的水流进行全方位冲排。在用泄空排沙方式排沙时,为防止在短时间内从库区冲排出的大方量泥沙堵塞河道或引发次生灾害,可将含大量泥沙的浑水通过排浑隧或渠道先临时排入泥沙沉积再冲区内,待河道需要或可冲排泥沙时,再度利用水电站排出的尾水将其从泥沙沉积再冲区内冲排入河道,以解河床被清水过度冲涮的问题。永久性泥沙沉积区可分期设置,即当一期沉积区内的泥沙沉积量达到设定沉积量或沉积区坝体限定高度时,即终止泥沙继续沉积而启用二期区。二期沉积区启用后,可将一期沉积区实施人为改造,使其再度回复农耕、种植或将其改变为其它用途的有用之地。在未来以此复制利用,可达即解决了泥沙的处置问题,又基本原量保有或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的目的。
已建或在建的蓄水库区通过实施本技术方案、进行一次有限的投资建造、并再长此重复利用上述排沙方式,即可达到即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全方位、永久性、持续、长效的排除了蓄水库区沉积的泥沙,保持了蓄水库区初始的实际库容,并且又无限期延长了蓄水库区的有效使用寿命期,还又维护了河岸及河道长期安全畅通的目的。
釆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的有益效果是:可全方位、永久性、持续、长效的将被水流冲移而来即将进入蓄水库区沉积的粗颗粒沙砾等物体与部分微粒状物体在临进库区前实施沉积清除。部分没能在进库前被沉积清除而进入且沉积于库区內的微粒状泥沙以及前期巳沉积在库区数年或多年的泥沙,依据库区所余水量的多少或水位线的高低,择机或择时利用设置在库区内的梯级式排沙隧(渠)道实施冲排或利用泄空排沙等方式进行冲排清除,即可实现一劳永逸、从根本上永久性彻底解决蓄水库区因泥沙逐渐沉积、实际库容日益缩小以或是致其早日报废的问题,进而可无限期延长蓄水库区及水电站相对原设计的有效使用周期,使所建水电站及其蓄水库区成为永久可用的“万岁”工程,而且还可因此减少水电站因蓄水发电、长期蓄浑排清而对站后河床与河道及两岸岸体产生的过度冲蚀与为维护河岸稳定而永无止境的持续巨额投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全方位整体技术方案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泥沙临时沉积区四视示意图;(a为俯视图,b为主视图,c为后视图,d为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巡检通风巷道、巡检联络通道及排沙隧或渠道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竖井型组合式闸门三视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俯视图,c为侧视图)。
图中,1.河道、2.分流隧道闸门、3.分流隧道、4.分流渠闸门、5.分流渠、6.泥沙临时沉积区前闸门、7.泥沙临时沉积区、8.泥沙临时沉积区后闸门、9.排沙隧或渠道前闸门、10.排沙隧或渠道、11.巡检通风巷道、12.巡检联络通道、13.竖井型组合式闸门、14.库区最高水位线、15.16.17第一、第二、第三排沙隧或渠道后闸门、18.永久性泥沙沉积区坝体、19.永久性泥沙沉积区、20.河岸线、21.引流隧或渠道进水囗闸门、22.引流隧或渠道、23.分支冲水闸门、24. 主干冲水闸门、25.蓄水库区、26.灌渠闸门、27.水电站、28、第一灌溉渠、29下游河道、30. 第一河道闸门、31.排浑隧或渠道闸门、32.排浑隧道、33、35.第一、第二排水闸门、34、36.第一、第二排水渠、37.引灌渠闸门、38. 第二河道闸门、39.泥沙沉积再冲区、40.排水或沙闸门、41. 第三排水闸门、42.排水或沙渠、43第二灌溉渠、44.冲沙渠进水口闸门、45.冲沙渠、46.导流堤、47.冲沙闸门、48. 河床底线、49. 库区实存水量水位线、50.组合闸板起吊装置、51.闸门平台、52.组合式闸板、53.巡查井口、54.巡检通风巷道进出口、55. 河道常态水位线、56库区河床底线。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及具体有益效果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2a-2d、图3所示,一座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包括分流渠闸门4、分流渠5、泥沙临时沉积区前闸门6、泥沙临时沉积区7、泥沙临时沉积区后闸门8、排沙隧或渠道闸门9、排沙隧或渠道10。建造在同一条河道中且整体底面相对低于其处河床底线48并具有一定或预设定深度的一至多座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从前一座泥沙临时沉积区7中或从其一侧的分流渠5或分流隧道3的水流中冲出的泥沙,可在水流流经后一座泥沙临时沉积区7时进行再次沉淀冲排),设置在蓄水库区25进水口附近的河道1中,由于泥沙临时沉积区7的底部低于河床平面,而使被水流冲移而来的泥沙,在关闭分流渠闸门4、排沙隧或渠道闸门9,打开泥沙临时沉积区前闸门6及后闸门8后,让水流以相对较平缓的流速流经泥沙临时沉积区7时,使泥沙尽可能的沉积在泥沙临时沉积区7底部内。当泥沙在泥沙临时沉积区7内的沉积量达到一定或设定沉积量时,打开分流渠闸门4及或分流隧道闸门2分流。关闭泥沙临时沉积区后闸门8及部分关闭泥沙临时沉积区前闸门6,调配适量的水量对泥沙临时沉积区7内的沉沙,通过排沙隧或渠道前闸门9引入排沙隧或渠道10 进行冲排清除,使得沉沙沿着排沙隧或渠道10进入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而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由永久性泥沙沉积区坝体18合围而成。
所述排沙隧或渠道10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一排沙隧或渠道后闸门15引入下游河道29,以及通过第二排沙隧或渠道后闸门16引入蓄水库25下游建造的一至多座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而第二排沙隧或渠道后闸门16的下游的排沙隧或渠道10上建造有第三排沙隧或渠道后闸门17。
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排沙隧或渠道10 底部的坡度,用以提高水流的冲沙效果。当泥沙临时沉积区7实施冲沙时,通过泥沙临时沉积区前闸门6调控适度的水量,关闭泥沙临时沉积区后闸门8、打开排沙隧或渠道进水口闸门9,利用少量的水体之力通过排沙隧或渠道10,将沉积于泥沙临时沉积区内的泥沙冲排入库区下游河道29之中后,再经水电站27排出的尾水将泥沙冲走。若水电站27后端的下游河道29临时或长期不宜排沙时,可关闭第一排沙隧或渠道后闸门15,打开第二排沙隧或渠道后闸门16,将泥沙冲排入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之中。
建造在来水量较小或受季节性影较大的河道1中的泥沙临时沉积区7,若在冲排其中泥沙时所需的来水量不足或较小时,可采取关闭分流隧道闸门2(或引流隧或渠道进水囗闸门21)、分流渠闸门4、泥沙临时沉积区前闸门6、冲沙渠闸门44,待河道1中蓄足一定或设定水量后,再打开所需冲沙的泥沙临时沉积区前闸门6或冲沙渠闸门44及排沙隧或渠道前闸门9对泥沙临时沉积区7内的泥沙进行冲排。
如图2a-2d所示,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的另一侧建造有冲沙渠45,该冲沙渠45的内壁处通过若干冲沙闸门47和泥沙临时沉积区7贯通,而冲沙渠45进水口处建造冲沙渠进水口闸门44。当泥沙临时沉积区7内的某处出现其水流无法冲排到的沉积泥沙时,可打开冲沙渠进水口闸门44和若干冲沙闸门47进行冲排而将沉沙通过排沙隧或渠道10引入永久性泥沙沉积区。
如图2a-2d所示,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内的两侧建造有导流堤46,且两侧的导流堤46交错布置。导流堤46的设置以促使控流冲沙时的小流量水流水量集中、流向受控,在避免水流一条线或水流漫散、低效的前提下,使小水流形成束流之势,顺以增大冲沙面积、提高冲沙效果。
如图2a-2d所示,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一侧建造分流隧道3或在所述分流渠5旁和其并行建造分流隧道3。当用相对较小的水流量冲排泥沙临时沉积区7中的泥沙时,可将河道1中的多余来水量通过分流渠闸门4及分流渠5分流。但部分建造在河面较窄、来水量又较大的河道1中的泥沙临时沉积区7处,因无条件建造、或所建分流渠5难以足量分流时,可在分流渠5的一侧处另设置分流隧道3实施分流。
如图1、图4a-4c所示,所述蓄水库区25内建造有一至多座竖井型组合式排沙装置,该竖井型组合式排沙装置通过其底部略低于库区河床底线56或设定排沙标高线的竖井型组合式闸门13和所述排沙隧或渠道10连通。经过一至多座泥沙临时沉积区7都没能得到沉排而进入并沉积于蓄水库区25之中的微细粒泥沙或冲排前期已沉积于库区内数年或多年的泥沙时,可依据库区所留或所余水量的多少或水位线14的高低,择时打开若干竖井型组合式闸门13,利用设置于库区内梯级式的排沙隧或渠道10实施冲排。
所述竖井型组合式排沙装置包括闸门平台51,该闸门平台51上安装组合式闸板起吊装置50,如滑轮组等设置即可,而组合式闸板起吊装置50连接组合式闸板52,该组合式闸板52就是把若干闸板连接在一起,同时闸门平台51上开有巡查井口53其上配装井盖;当蓄水库区通过竖井型组合式排沙装置及排沙隧或渠道10实施冲排泥沙时,依据库区实存水量水位线49的高低以及沉积泥沙的多少(或厚度),也为更有效的适度调配或控制冲沙水量中的泥沙含量,可利用组合式闸板起吊装置50而灵活控制组合式闸板52的数量与位置的高低,以实现冲沙效果的最大化。通过设置于闸门平台51之上的巡查井口53,或通过巡检通风巷道进出口54与巡检联络通道12对排沙隧或渠道10进行巡检。
所述竖井型组合式排沙装置的设置,是为防止在利用已有的常规平行洞口排沙时,若因库区泥沙淤积过厚,极会发生泥沙突涌等现象而将排沙洞口堵塞或填埋。
如图1所示,从所述蓄水库区进水口附近的河道1中引出引流隧或渠道22,该引流隧或渠道22沿蓄水库区一侧或两侧建造并延伸至蓄水库区出口处后进入蓄水库区内。且在引流隧或渠道22上建造若干分支和蓄水库区连通,而在若干分支及该分支前的引流隧或渠道22上均建造有分支冲水闸门23、主干冲水闸门24。利用泄空排沙等方式冲排沉积于蓄水库区25之内的泥沙时,若有低水位水流无法冲排到的部分沉积泥沙,可关闭分流隧道闸门2、分流渠闸门4、泥沙临时沉积区闸门6、冲沙渠闸门44,打开建造在蓄水库区25周边一侧或两侧的引水隧或渠道22的引流隧或渠道进水囗闸门21及所需处的分支冲水闸门23、主干冲水闸门24实施重点部位的冲排而达到全方位冲排的目的。
如图1所示,从所述蓄水库区的下游河道29引出排浑隧道32,该排浑隧道32通入建造在下游河道29一侧的一座或多座临时或永久泥沙沉积再冲区39,在排浑隧道32的入口处建造有排浑隧或渠道闸门31,而在该排浑隧或渠道闸门31下游的河道配建第一河道闸门30。所述蓄水库区25在利用泄空排沙等方式进行冲沙时,为防止在短时间内因将大量泥沙冲排入下游河道29之中而造成河道堵塞现象的发生,可在下游河道29一侧的某处地形相对偏低且不适宜农耕的地方或沟壑中,建造一座或多座临时或永久性泥沙沉积再冲区39。在蓄水库区25利用泄空排沙方式冲排泥沙时,先打开排浑隧或渠道闸门31、关闭第一河道闸门30,通过排浑隧或渠道闸门31及排浑隧或渠道32,将从蓄水库区25中冲排出的泥沙先冲排入临时或永久性泥沙沉积再冲区39之中并使其沉积。该第一河道闸门30下游的河道中建造若干第二河道闸门38,若干的该第二河道闸门38前方开有引入第一灌溉渠28的引灌渠闸门37。为充分利用水资源,可关闭第二河道闸门38或灌渠进水口闸门26,打开引灌渠闸门37使水流入第一灌溉渠28之中用于灌溉农田。
如图1所示,所述临时或永久泥沙沉积再冲区39出口处引出排水或沙渠42及第二灌溉渠43,该排水或沙渠42通入下游河道29中,而排水或沙渠42及第二灌溉渠43的入口处分别建造排水或沙闸门40、.第二排水闸门41。在泥沙冲排期间,若将临时或永久性泥沙沉积再冲区39之中出现的清水排出时,可打开排水或沙闸门40并通过排水或沙渠42将清水排入河道29之中,或打开第三排水闸门41将清水排入第二灌溉渠43之中灌溉农田。当蓄水库区25排沙结朿后,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若河道29因蓄水库区25在长期蓄浑排清期间出现河道或河岸被过度冲涮现象时,可关闭下游河道29之中的第一河道闸门30,打开排浑隧或渠道闸门31、排水或沙闸门40,让水流流经临时或永久性泥沙再冲区39时,通过排水或沙渠42再度将其39中的沉沙按需量冲排入下游河道29之中,借此以解决河道被过度冲涮的问题。
如图1所示,从所述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的末端引出第一、第二排水渠34、36,该第一、第二排水渠34、36的起始端分别建造第一、第二排水闸门33、35,而第一排水渠34通入从蓄水库区的出口处引出的第一灌溉渠28中,第二排水渠36通入下游河道29中。为不浪费水资源,将流入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之中的水体待泥沙沉淀后,打开第一排水闸门33并通过第一排水渠34将清水排入第一灌溉渠28中浇灌农田,或打开第二排水闸门35并通过第二排水渠36将清水排入下游河道29之中。当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之中泥沙的沉积量达到一定量或设定量、或达到永久性泥沙沉积区坝体18的限定高度时,关闭第二排沙隧或渠道后闸门16,打开第三排沙隧或渠道闸门17让水体流入下一个永久性泥沙沉积区之中。永久性关闭第二排沙隧或渠道后闸门16后,可择机对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实施复耕改造,使其再度回复耕种功能或在其之上实施植树造林或其它项目开发。持续复制使用此方式,可达到即有效排除了蓄水库区的泥沙、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还保持了可耕种土地面积的存量。
如图1、图3所示,和所述排沙隧或渠道10并行建造有巡检通风巷道11,该巡检通风巷道11的位置高于排沙隧或渠道10且两者之间通过巡检联络通道12连通。通过巡检通风巷道11及巡检联络通道12对排沙隧或渠道10进行巡检。

Claims (5)

1.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包括蓄水库区,其特征在于:在蓄水库区进水口附近的河道(1)中依次建造一至多座泥沙临时沉积区(7),该泥沙临时沉积区(7)的底部低于河床平面且该泥沙临时沉积区(7)的一侧通过排沙隧或渠道闸门(9)和排沙隧或渠道(10)连通;该泥沙临时沉积区(7)和排沙隧或渠道(10)的底面同高且排沙隧或渠道(10)的底面向下游方向依次降低,该排沙隧或渠道(10)的出口分别通过闸门引入下游河道(29)和/或下游建造的一至多座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的另一侧建造分流渠(5);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分流渠(5)的上下游端均建造有闸门控制各自的流体流通时间、流向及流量大小;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的另一侧建造有冲沙渠(45),该冲沙渠(45)的进水口处建造冲沙渠进水口闸门(44),同时,冲沙渠(45)内壁处通过若干冲沙闸门(47)和泥沙临时沉积区(7)贯通而将沉沙通过排沙隧或渠道(10)引入所述的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内的两侧建造有导流堤(46),且两侧的导流堤(46)交错布置;所述泥沙临时沉积区(7)一侧建造分流隧道(3)或在所述分流渠(5)旁和其并行建造分流隧道(3);从所述蓄水库区的下游河道(29)引出排浑隧道(32),该排浑隧道(32)通入建造在下游河道(29)一侧的一座或多座临时或永久泥沙沉积再冲区(39);在排浑隧道(32)的入口处建造有排浑隧或渠道闸门(31),而在该排浑隧或渠道闸门(31)下游的河道中配建第一河道闸门(30);该第一河道闸门(30)下游的河道中建造若干第二河道闸门(38),若干的该第二河道闸门(38)前方开有引入第一灌溉渠(28)的引灌渠闸门(37);所述临时或永久泥沙沉积再冲区(39)出口处引出排水或沙渠(42)及第二灌溉渠(43),该排水或沙渠(42)通入下游河道(29)中,而排水或沙渠(42)的入口处建造排水或沙闸门(40),第二灌溉渠(43)的入口处建造第三排水闸门(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库区(25)内建造有一至多座竖井型组合式排沙装置,该竖井型组合式排沙装置通过竖井型组合式闸门和所述排沙隧或渠道(1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蓄水库区进水口附近的河道(1)中引出引流隧或渠道(22),该引流隧或渠道(22)沿蓄水库区一侧或两侧建造并延伸至蓄水库区出口处后进入蓄水库区内;且在引流隧或渠道(22)上建造若干分支和蓄水库区连通,而在若干分支及该分支前的引流隧或渠道(22)上均建造有分支冲水闸门(23)、主干冲水闸门(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永久性泥沙沉积区(19)的末端引出第一、第二排水渠(34、36),该第一、第二排水渠(34、36)的起始端分别建造第一、第二排水闸门(33、35),而第一排水渠(34)通入从蓄水库区的出口处引出的第一灌溉渠(28)中,所述第二排水渠(36)通入下游河道(29)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排沙隧或渠道(10)的上侧并行建造有巡检通风巷道(11),两者之间通过巡检联络通道(12)连通。
CN201810758610.6A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 Active CN1088427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58610.6A CN108842716B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58610.6A CN108842716B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42716A CN108842716A (zh) 2018-11-20
CN108842716B true CN108842716B (zh) 2020-10-02

Family

ID=64196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58610.6A Active CN108842716B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427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5925B (zh) * 2019-03-18 2021-06-29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多沙河流大中型水库汛期蓄水排沙分离系统
CN112647466B (zh) * 2020-12-16 2022-11-01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适用于多沙河流水电站的泥沙管理方法
CN112921902A (zh) * 2021-01-26 2021-06-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减缓地面沉降及地震灾害的方法
CN112814688B (zh) * 2021-02-22 2022-11-29 陈景智 基于河床沉降的悬河治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05A (zh) * 1991-03-25 1992-10-14 黄国宏 水利、水电工程中泥沙污物的分离法
CN1182817A (zh) * 1996-11-19 1998-05-27 冯灿周 一种快速治理泥沙淤积严重宽河道的方法
CN200971486Y (zh) * 2006-10-16 2007-11-07 杨琪翔 双来水冲式水库清淤系统
KR101155744B1 (ko) * 2011-11-09 2012-07-03 현대건설주식회사 퇴적방지용 가속유로가 형성되는 하상구조
CN103911969A (zh) * 2013-01-03 2014-07-09 夏显功 悬移质净化排沙水库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42716A (zh) 201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42716B (zh) 一种全方位永久性持续清除蓄水库区沉积泥沙的装置
CN100570069C (zh) 多沙宽河段渠槽滩库开发治理方法
CN106948310A (zh) 一套根治江河水库淤塞的蓄清排浑除淤系统
CN114351640B (zh) 一种改善既有滨海平原地区内涝的方法
WO2022016825A1 (zh) 一种喇叭口水袋式阻流坝发电装置
CN1793516A (zh) 一种模袋排帘及其江河崩岸防治方法
WO2021140559A1 (ja) 自然の力で繰返す、(津波・高潮・河川)災害阻止する方法
CN210186599U (zh) 一种冲洗式沉沙池
CN108729407A (zh) 河流双槽硬化河床互换停流清沙装置
Sumi et al.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in Japan
CN100383343C (zh) 环保型多用通洪、排水河床
Luis et al. Challenge in running hydropower as source of clean energy: ringlet reservoir, cameron highlands case study
WO2019101158A1 (zh) 集约式洪灌渠道
CN112647466B (zh) 一种适用于多沙河流水电站的泥沙管理方法
CN208039157U (zh) 一种防洪用可清污的稳固性大坝
CN214530485U (zh) 一种适用于多沙河流水电站的泥沙管理结构
Wang et al. Flood defense and water/sediment management—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Yellow River
CN205296060U (zh) 一套新构造型式的水利建筑物
CN220433802U (zh) 一种水利工程中的取水结构
CN114837120B (zh) 一种兼具引水和纳潮冲淤功能的双闸调控系统及其调控方法
Stephen The control of silting in power reservoirs-A pragmatic approach
CN219450611U (zh) 一种排水式侵蚀沟治理结构
Sharma Scientific Paper on Sedimentation Challenges in Hydro-Power Storage Projects (Reservoir) and it’s Mitigation Measures
CN213389960U (zh) 一种湿地小管径引水倒虹吸管防淤和冲洗系统
CN214143598U (zh) 一种低水头生态水电站污水处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