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01781A - 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01781A CN108801781A CN201710284826.9A CN201710284826A CN108801781A CN 108801781 A CN108801781 A CN 108801781A CN 201710284826 A CN201710284826 A CN 201710284826A CN 108801781 A CN108801781 A CN 1088017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yield point
- physics
- stress level
- physics yie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08—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by applying steady tensile or compressive forc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Investigating strength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 G01N3/02—Details
- G01N3/06—Special adaptations of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 G01N3/068—Special adaptations of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with optical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其技术要点在于:在静载拉伸试验过程中对构件进行红外热像拍摄,并基于同步的载荷和构件温度场数据,对薄板构件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进行精确测量;本发明能够获得相对精确的物理屈服点的位置和应力,对焊接接头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更精确的力学性能参考数据,由于首先发生屈服的位置,在结构中是最薄弱的位置,因而本发明应用于结构静载试验中,还可以精确定位薄弱位置,帮助设计提升整体性能,弥补目前基于应力‑应变曲线进行的宏观屈服强度测定方法中的精度不足的问题,该方法对原有静载拉伸试验没有改变,使用简单,易于实现,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静载拉伸试验是最基本、应用最广的材料力学性能试验。一方面,由静载拉伸试验测定的力学性能指标可以作为工程设计和评定材料及优选工艺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另一方面,静载拉伸试验可以揭示材料的基本力学行为规律,也是研究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试验方法。
材料拉伸性能指标,又称力学性能指标,用应力-应变曲线上反映变形过程性质发生变化的临界值表示。力学性能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材料对塑性变形和断裂的抗力的指标,称为材料的强度指标;另一类是反映材料塑性变形能力的指标,称为材料的塑性指标。
屈服强度是应用最广的一个强度指标。因为任何机械零件在工作过程中,都不允许发生过量的塑性变形,所以,机械设计中把屈服强度作为强度设计和选材的依据。原则上,材料的屈服强度应理解为开始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值。但实际上,对于连续屈服的材料,这很难作为判定材料屈服的准则,因为工程中的多晶体材料,其各晶粒的位向不同,不可能同时开始塑性变形,当只有少数晶粒发生塑性变形时,应力-应变曲线上难以“觉察”出来。只有当较多晶粒发生塑性变形时,才能造成宏观塑性变形的效果。因此,显示开始塑性变形时应力水平的高低,与测试仪器的灵敏度有关。工程上采用规定一定的残留形变量的方法,确定屈服强度。
材料物理屈服现象的定义是:受力试样中,应力达到某一特定值后,开始大规模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屈服。它标志着材料的力学响应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这一变化属于质的变化,物理屈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材料的不均匀变形过程。但在利用试验机系统进行的静力拉伸试验中,通过拉伸曲线表明的物理屈服点是材料特性和试验机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精确确定。对于大多数情形,目前根据应力-应变曲线所测量计算出的屈服强度已足够评价材料的性能,但是对于如焊缝构件等一些组织不均匀的构件,精确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量对于结构、焊缝等轻量化设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鉴于一般静载拉伸试验仪器的特性,其记录的只是构件的总体应力-应变曲线,给出足够工程评估的力学性能结果,但是对于构件在加载受力过程中各点的表现难以给出详细的结果。随着红外热像仪器的发展,其对温度场测量和记录的精度和速度越来越高,可以应用于静载拉伸实验中研究整个构件表面随载荷增加各个点的温度演变。采用基于弹性变形热效应的原理,根据构件特定区域平均温度变化规律来定义构件的物理屈服现象,或者说弹性和塑性阶段的分界点。从而分析其应力和应变的演变,这种方法对于焊缝的力学性能等诸多情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材料受力热效应原理:
(1)弹性变形热效应:1850年Lord Kelvin第一次揭示了温度变化与应力的线性关系:
其中,Km是材料的热弹性系数。
其中,α为材料的线膨胀系数(K-1),ρ为材料密度(Kg.m-3),CP为比热容(J.kg-1.K-1)
从公式中可知,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随应力的增加,构件温度会降低。
(2)塑性形变热效应:聚合物材料在发生不可逆的塑性形变时会消耗大量能量。当形变速率足够高或样品足够厚时,这部分能量的大部分会被样品吸收,并引起材料自身的温度升高。在恒温环境下材料形变温度变化主要由四种因素引起:摩擦耗散生热、结晶生热、熵变生热及材料与环境温度对流或传导传热。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综合公式,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温度唯一地为形变所决定,随着拉伸比的增大,温度逐渐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以上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此提供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
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在静载拉伸试验过程中对构件进行红外热像拍摄,并基于同步的载荷和构件温度场数据,对薄板构件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进行精确测量。
进一步地,第一步,设计并制作构件;第二步,在静载拉伸机上进行拉伸试验,并在试验全过程中对构件进行红外热像拍摄和记录,拍摄速度大于静载拉伸试验选定的采样速度;第三步,基于所记录的红外热像中构件的断裂时间和静载拉伸试验系统记录的载荷/时间数据表,对二者的时间轴进行同步,据此建立红外热像和载荷的精确相关关系;第四步,在连续记录的构件红外热像的有效测量段中定义物理屈服点和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
进一步地,第二步中的试验环境为环境温度变化值±0.2℃/h、空气流速小于50mm/s、试验过程中环境光波长1-3μm辐射照度变化量小于1‰。
进一步地,第四步中定义物理屈服点和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的方法为在连续记录的构件红外热像的有效测量段中,首先取构件中心点的温度/时间曲线,判断出温度从下降到上升的粗略时间段,然后在该时间段内对图像进行详细计算,寻找目标区域,该目标区域最先发生平均温度从连续下降到连续超过6点上升的转变,定义该时间点为物理屈服点,对应的载荷为发生物理屈服时的载荷,而该目标区域在构件上的位置则为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
进一步地,目标区域的大小根据构件厚度、大小进行自行设定。
进一步地,目标区域的大小为厚度的0.5-1.5倍。
进一步地,定义物理屈服点过程中,目标区域最先发生平均温度从不变到连续超过6点上升的转变,定义该时间点为物理屈服点。
本发明的优点:
1、获得相对精确的物理屈服点的位置和应力;
2、对焊接接头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更精确的力学性能参考数据;
3、由于首先发生屈服的位置,在结构中是最薄弱的位置,因而本发明应用于结构静载试验中,还可以精确定位薄弱位置,帮助设计提升整体性能;
4、弥补目前基于应力-应变曲线进行的宏观屈服强度测定方法中的精度不足的问题;
5、该方法对原有静载拉伸试验没有改变,使用简单,易于实现,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静载拉伸时焊缝试样的温度场演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更容易被清楚理解,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在静载拉伸试验过程中对构件进行红外热像拍摄,并基于同步的载荷和构件温度场数据,对薄板构件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进行精确测量。
进一步地,第一步,设计并制作构件,构件设计除按照国标准则外,还要减小热散失,例如采用孔构件,减小夹持带来的热损失;第二步,在静载拉伸机上进行常规的拉伸试验,并在试验全过程中对构件进行红外热像拍摄和记录,拍摄速度大于静载拉伸试验选定的采样速度;第三步,基于所记录的红外热像中构件的断裂时间和静载拉伸试验系统记录的载荷/时间数据表,对二者的时间轴进行同步,据此建立红外热像和载荷的精确相关关系;第四步,在连续记录的构件红外热像的有效测量段中定义物理屈服点和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
进一步地,第二步中的试验环境为环境温度变化值±0.2℃/h、空气流速小于50mm/s、试验过程中环境光波长1μm辐射照度变化量小于1‰。
进一步地,第四步中定义物理屈服点和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的方法为在连续记录的构件红外热像的有效测量段中,首先取构件中心点的温度/时间曲线,判断出温度从下降到上升的粗略时间段,然后在该时间段内对图像进行详细计算,寻找目标区域,目标区域的大小根据构件厚度、大小进行自行设定,该目标区域最先发生平均温度从连续下降到连续超过6点上升的转变,定义该时间点为物理屈服点,对应的载荷为发生物理屈服时的载荷,而该目标区域在构件上的位置则为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
实施例2
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在静载拉伸试验过程中对构件进行红外热像拍摄,并基于同步的载荷和构件温度场数据,对薄板构件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进行精确测量。
进一步地,第一步,设计并制作构件,构件设计除按照国标准则外,还要减小热散失,例如采用孔构件,减小夹持带来的热损失;第二步,在静载拉伸机上进行常规的拉伸试验,并在试验全过程中对构件进行红外热像拍摄和记录,拍摄速度大于静载拉伸试验选定的采样速度;第三步,基于所记录的红外热像中构件的断裂时间和静载拉伸试验系统记录的载荷/时间数据表,对二者的时间轴进行同步,据此建立红外热像和载荷的精确相关关系;第四步,在连续记录的构件红外热像的有效测量段中定义物理屈服点和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
进一步地,第二步中的试验环境为环境温度变化值±0.2℃/h、空气流速小于50mm/s、试验过程中环境光波长3μm辐射照度变化量小于1‰。
进一步地,第四步中定义物理屈服点和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的方法为在连续记录的构件红外热像的有效测量段中,首先取构件中心点的温度/时间曲线,判断出温度从下降到上升的粗略时间段,然后在该时间段内对图像进行详细计算,寻找目标区域,目标区域的大小为厚度的0.5-1.5倍,目标区域最先发生平均温度从不变到连续超过6点上升的转变,对应的载荷为发生物理屈服时的载荷,而该目标区域在构件上的位置则为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的算法,可以是红外热像仪自带的软件,也可以采用其他图像计算软件或自编程进行寻优计算,总之,在图像处理领域是一种普通算法。本实施例采用的是红外热像仪自带软件进行的区域温度均值算法。根据构件厚度、材料热传导的特性,以及加载速率和红外热像仪的测温精度等因素,选取50Hz红外热像帧频的区域平均温度进行计算。
测定结果如图1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静载拉伸试验过程中对构件进行红外热像拍摄,并基于同步的载荷和构件温度场数据,对薄板构件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进行精确测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设计并制作构件;第二步,在静载拉伸机上进行拉伸试验,并在试验全过程中对构件进行红外热像拍摄和记录,拍摄速度大于静载拉伸试验选定的采样速度;第三步,基于所记录的红外热像中构件的断裂时间和静载拉伸试验系统记录的载荷/时间数据表,对二者的时间轴进行同步,据此建立红外热像和载荷的精确相关关系;第四步,在连续记录的构件红外热像的有效测量段中定义物理屈服点和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的试验环境为环境温度变化值±0.2℃/h、空气流速小于50mm/s、试验过程中环境光波长1-3μm辐射照度变化量小于1‰。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四步中定义物理屈服点和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的方法为在连续记录的构件红外热像的有效测量段中,首先取构件中心点的温度/时间曲线,判断出温度从下降到上升的粗略时间段,然后在该时间段内对图像进行详细计算,寻找目标区域,该目标区域最先发生平均温度从连续下降到连续超过6点上升的转变,定义该时间点为物理屈服点,对应的载荷为发生物理屈服时的载荷,而该目标区域在构件上的位置则为构件物理屈服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目标区域的大小根据构件厚度、大小进行自行设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目标区域的大小为厚度的0.5-1.5倍。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定义物理屈服点过程中,目标区域最先发生平均温度从不变到连续超过6点上升的转变,定义该时间点为物理屈服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284826.9A CN108801781A (zh) | 2017-04-27 | 2017-04-27 | 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284826.9A CN108801781A (zh) | 2017-04-27 | 2017-04-27 | 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01781A true CN108801781A (zh) | 2018-11-13 |
Family
ID=64069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284826.9A Pending CN108801781A (zh) | 2017-04-27 | 2017-04-27 | 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801781A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98557A (zh) * | 2003-09-19 | 2005-03-23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一种金属结构件疲劳损伤的检测方法 |
CN1869639A (zh) * | 2006-05-17 | 2006-11-29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用红外热像进行疲劳分析与检测的方法 |
US20090048788A1 (en) * | 2007-08-16 | 2009-02-19 | Mehdi Amiri Darehbidi | Rapid determination of fatigue failure based on temperature evolution |
CN102809611A (zh) * | 2011-06-02 | 2012-12-05 |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 金属构件损伤无损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CN103076243A (zh) * | 2012-12-07 | 2013-05-01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预测镁合金构件疲劳极限的系统和方法 |
CN104007007A (zh) * | 2014-06-13 | 2014-08-27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镁合金试件表面温度特征的疲劳分析方法 |
CN104330268A (zh) * | 2014-11-04 | 2015-02-04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车身安全性的多功能试验系统 |
CN105628510A (zh) * | 2014-10-30 | 2016-06-01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一种金属焊接试片低温力学性能光学测试方法 |
CN106053247A (zh) * | 2016-05-12 | 2016-10-26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一种基于激光辐照加热的材料高温力学性能试验系统及方法 |
CN106370306A (zh) * | 2016-09-14 | 2017-02-01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岩爆灾害红外热像预警识别的方法 |
-
2017
- 2017-04-27 CN CN201710284826.9A patent/CN10880178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98557A (zh) * | 2003-09-19 | 2005-03-23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一种金属结构件疲劳损伤的检测方法 |
CN1869639A (zh) * | 2006-05-17 | 2006-11-29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用红外热像进行疲劳分析与检测的方法 |
US20090048788A1 (en) * | 2007-08-16 | 2009-02-19 | Mehdi Amiri Darehbidi | Rapid determination of fatigue failure based on temperature evolution |
CN102809611A (zh) * | 2011-06-02 | 2012-12-05 |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 金属构件损伤无损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CN103076243A (zh) * | 2012-12-07 | 2013-05-01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预测镁合金构件疲劳极限的系统和方法 |
CN104007007A (zh) * | 2014-06-13 | 2014-08-27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镁合金试件表面温度特征的疲劳分析方法 |
CN105628510A (zh) * | 2014-10-30 | 2016-06-01 |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 一种金属焊接试片低温力学性能光学测试方法 |
CN104330268A (zh) * | 2014-11-04 | 2015-02-04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车身安全性的多功能试验系统 |
CN106053247A (zh) * | 2016-05-12 | 2016-10-26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一种基于激光辐照加热的材料高温力学性能试验系统及方法 |
CN106370306A (zh) * | 2016-09-14 | 2017-02-01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岩爆灾害红外热像预警识别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Blanche et al. | Dissipation assessments during dynamic very high cycle fatigue tests | |
Virgin et al. | Sensitivity in the structural behavior of shallow arches | |
Paulson et al. | Profound Effect of a Magnetic Field on the Phase Diagram of Superfluid He 3 | |
CN106198206A (zh) | 一种薄膜高温力学性能测量装置及方法 | |
Chen et al. | Flattened Brazilian dis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ynamic tensile stress-strain curve of low strength brittle solids | |
Iadicola et al. | An experimental setup for measuring unstable thermo-mechanical behavior of shape memory alloy wire | |
CN110032795A (zh) | 镍基单晶合金热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方法 | |
Bartošák et al. | Life assessment of SiMo 4.06 cast iron under LCF and TMF loading conditions | |
JP2011122859A (ja) | 欠陥診断方法および欠陥診断システム | |
Delpueyo et al. | A specific device for enhanced measurement of mechanical dissipation in specimens subjected to long‐term tensile tests in fatigue | |
CN106404826B (zh) | 一种基于谐振特性的多晶硅薄膜热膨胀系数提取方法 | |
Meola et al. | Monitoring composites under bending tests with infrared thermography | |
Pandey et al. | Deformation based temperature rise: a review | |
CN108801781A (zh) | 一种构件的物理屈服点位置和应力水平的测定方法 | |
Pieczyska et al. | Supere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rs based on phase transformation bands in TiNi shape memory alloy | |
EP0984273A2 (en) | Device for measuring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lid materials and method therefor | |
Gadaj et al. | Temperature evolution during tensile test of TiNi shape memory alloy | |
CN111579384A (zh) | 一种高温环境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系统 | |
Anisimov et al. | Strain characterization of embedded aerospace smart materials using shearography | |
Winfree et al. | Simulation of thermographic responses of delaminations in composites with quadrupole method | |
Charkaluk et al. | Microplasticity in polycrystals: a thermomechanical experimental perspective | |
CN106679818B (zh) | 光滑表面温度分布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 |
Rabiei et al. | Heat generation during the fatigue of a cellular Al alloy | |
CN212568293U (zh) | 一种高温环境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系统 | |
Fruehmann et al. |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nfrared detector for high frame rate thermograph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