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67527B - 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 Google Patents

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67527B
CN108767527B CN201810456629.5A CN201810456629A CN108767527B CN 108767527 B CN108767527 B CN 108767527B CN 201810456629 A CN201810456629 A CN 201810456629A CN 108767527 B CN108767527 B CN 1087675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conductor
control terminal
mobile control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566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67527A (zh
Inventor
林行
臧义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Keru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rust Inc filed Critical Kerust Inc
Priority to CN20181045662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675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67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675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675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675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05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held in engagement by a magnet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是关于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该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分别设置有呈旋转对称结构的环形接口,从而可以利用该环形接口实现受控设备与其移动控制终端的插接,既不需要连接线,也不需要考虑障碍物影响,还可以实现通过受控设备对移动控制终端进行充电、固件升级等功能,也可以解决移动控制终端因体积小、随意放置而易丢失的问题。另外,移动控制终端也可以直接插接至充电器、麦克、摄像头等设备,同样不需要连接线。

Description

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层出不穷,包括一些小型、便携式的终端,如为智能电视等大屏设备配置的移动控制终端,即遥控器。这些终端由于体积小,如果用户使用后随手放置,很可能在下次使用时不易找到。另外,由于现有电子设备多采用充电式电池,每个终端都需要配置充电器及充电线等,在充电时也需要分别占用插座的供电口;当插座的供电口不足或被其他充电器遮挡或者充电器、充电线丢失时,则会影响终端及时充电。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受控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上的第一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为呈旋转对称结构的环形接口。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受控设备对应的移动控制终端上的第二接口相匹配。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在所述设备本体上呈内凹式,和/或,所述第一接口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的上表面。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包括:
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其中,每个导体环均呈旋转对称;各个导体环呈几何相似,并按照尺寸大小嵌套排布为同心环结构;
所述导体环之间填充有绝缘材料,形成绝缘层。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导体环包括:用于传输电能的电力导体环,和/或,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导体环。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包括多个直径不同的圆环;
或者,所述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包括多个边数相同、边长不同的正多边形环。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还包括:用于与待插接的另一接口相互吸附的吸附层;所述吸附层与所述导体环呈几何相似且同心的环形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控制终端,包括:终端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终端本体上的第二接口;
所述第二接口为呈旋转对称结构的环形接口。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移动控制终端对应的受控设备上的第一接口相匹配。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口在所述终端本体上呈外凸式,和/或,所述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终端本体的上表面。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口包括:
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其中,每个导体环均呈旋转对称;各个导体环呈几何相似,并按照尺寸大小嵌套排布为同心环结构;
所述导体环之间填充有绝缘材料,形成绝缘层。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导体环包括:用于传输电能的电力导体环,和/或,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导体环。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包括多个直径不同的圆环;
或者,所述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包括多个边数相同、边长不同的正多边形环。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口还包括:用于与待插接的另一接口相互吸附的吸附层;所述吸附层与所述导体环呈几何相似且同心的环形结构。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所设置的接口具有旋转对称特性,在将这两个设备连接,或者两个设备中的任一个与其他同样设置有所述环形接口的设备连接时,可以将选用连接的两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根据其所在环境因素(如有无障碍物、障碍物所在角度等)适应性旋转一定角度后再进行插接,以绕开障碍物。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所述受控设备可以与移动控制终端直接插接,不需要通过连接线连接,既实现了在闲时(即不使用移动控制终端时)通过受控设备为移动控制终端充电,又可以省去为移动控制终端单独配置充电器及连接线,还可以解决移动控制终端因体积小、随意放置而易丢失的问题。另外,移动控制终端也可以直接插接至充电器、麦克、摄像头等设备,同样不需要连接线。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受控设备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控制终端的结构图。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设备的一种插接示意图。
图4是图1和图2所示设备的另一种插接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接口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接口的俯视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口的俯视图。
图8是根据图7实施例所示接口的一种AA剖视图。
图9是根据图7实施例所示接口的另一种AA剖视图。
图10为图8及图9所示两种接口的连接示意图。
图11是根据图7实施例所示接口的又一种AA剖视图。
图12是根据图7实施例所示接口的又一种AA剖视图。
图13为图11及图12所示两种接口的连接示意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接口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该受控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电视、大型触摸屏等大屏设备,对应的,该移动控制终端可以为所述大屏设备的控制器。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受控设备的外部结构图,图2为对应的移动控制终端的外部结构图;图3和图4为图1和图2所示受控设备和移动控制终端的连接示意图。以下分别做详细介绍。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受控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300,以及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300上的第一接口301;
所述第一接口301为呈旋转对称结构的环形接口。
对应的,参照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控制终端包括:
终端本体200,以及设置在所述终端本体200上的第二接口201;
所述第二接口201为呈旋转对称结构的环形接口。
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口301与第二接口201均为呈旋转堆成结构的环形接口(图1和图2均以圆环型示意,但本实施例中接口不仅限于此形状,后文将具体介绍接口结构),二者互相匹配,可以实现插接;且两种接口中对应设置有用于传输电能的电力线,和/或,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线。
其中,在受控设备的设备本体300内部,第一接口301的电力线可以连接至设备本体300的电源接口或并联至供电线路中,数据线可以连接至设备本体300的处理器或处理单元;对应的,在移动控制终端的终端本体200内部,第二接口201的电力线可以连接至终端本体200中的蓄电池,数据线可以连接至终端本体200中的处理单元或存储单元,以存储或处理移动控制终端接收到的数据,或者通过第二接口201将处理单元或存储单元中的数据发送出去。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一接口301和第二接口201的插接,可以实现受控设备和移动控制终端直接连接,如图3中,在受控设备正常放置的情况下,移动控制终端倒立放置于受控设备上,标号302为第一接口301和第二接口201的插接处。
在受控设备和移动控制终端通过第一接口301和第二接口201物理连接的情况下,即可以通过受控设备为移动控制终端充电,或者将新版固件包等数据从受控设备传输给移动控制终端,实现对移动控制终端的固件升级。此外,移动控制终端还可以通过第二接口201与设置有第一接口的麦克、摄像头等外设连接,实现更丰富的控制功能。
同时,由于第一接口301和第二接口201均为呈旋转堆成结构的环形接口,可以根据设备及接口周围的障碍物调整设备插接角度,如图4所示,在不同插接角度下,设备本体300所在平面和终端本体200所在平面的夹角也不同。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所设置的接口具有旋转对称特性,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相互插接的两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根据其所在环境因素(如有无障碍物、障碍物所在角度等)适应性旋转一定角度后再进行插接,以绕开障碍物;例如,鉴于上述受控设备体积较大,可以旋转移动控制终端,也即旋转第二接口201。同时,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接口可以实现两个电子设备的直接插接,不需要连接线,且不需要考虑障碍物的影响。所述受控设备可以与移动控制终端直接插接,不需要通过连接线连接,既实现了在闲时(即不使用移动控制终端时)通过受控设备为移动控制终端充电,又可以省去为移动控制终端单独配置充电器及连接线,还可以解决移动控制终端因体积小、随意放置而易丢失的问题。另外,移动控制终端也可以直接插接至充电器,同样不需要连接线。
可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接口301可以设置与所述设备本体300的上表面;考虑到重力作用,相对于侧标面、下标面等位置,移动控制终端等插接于设备本体上方会更方便、更稳固,不易脱落。
另外,该第一接口301在设备本体300上呈内凹式,即第一接口301整体在设备本体300的表面之下,从而使得设备本体300从外观上看没有凸出部分,更美观。
与第一接口301相匹配的,参照图2,第二接口201在终端本体200上呈外凸式,可以保证与受控设备牢固插接;另外,第二接口201优选设置于所述终端本体200的上表面,既不会影响用户从左、右侧面握持,且相对于设置于下表面,设置于上表面也更方便移动控制终端连接使用摄像头、麦克等外设。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设备本体300及图2中终端本体200均采用了简单的长方体型,旨在示意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在相应设备中的优选位置,但本实施例的应用范围并不仅限于此,设备本体及终端本体可以是任意形状。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实施例所述的设置于受控设备及对应的移动控制终端上的接口(即上述第一接口301、第二接口201)的具体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接口,包括:
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其中,每个导体环均呈旋转对称;各个导体环呈几何相似,并按照尺寸大小嵌套排布为同心环结构;
所述导体环之间填充有绝缘材料,形成绝缘层。
本实施例中,接口中的每个导体环均呈旋转对称形状,且各个导体环呈几何相似,并按尺寸大小依次嵌套排布为同心环结构,使得整个接口也呈旋转对称结构,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相互插接的两个接口中的任意一个,根据其所在环境因素(如有无障碍物、障碍物所在角度等)适应性旋转一定角度后再进行插接(例如,鉴于上述受控设备体积较大,可以旋转第二接口201,也即旋转移动控制终端),以绕开障碍物。
另外,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接口具有旋转对称特性,在使用时不受障碍物的影响,故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接口可以实现两个电子设备的直接插接,不需要连接线。如前文受控设备可以与移动控制终端直接插接,不需要通过连接线连接;既实现了在闲时(即不使用移动控制终端时)通过受控设备为移动控制终端充电,又可以省去为移动控制终端单独配置充电器及连接线,还可以解决移动控制终端因体积小、随意放置而易丢失的问题。另外,移动控制终端也可以直接插接至充电器,同样不需要连接线。
本实施例提供的接口中所述的导体环包括但不限于用于传输电能的电力导体环,和/或,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导体环。对于一个接口而言,其导体环的具体个数可以根据该接口的功能需求(或者接线需求)确定。例如,如果接口仅用于充电,则可以仅设置两个电力导体环,一个用于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用于接地;如果接口仅用于传输数据,则可以仅设置两个数据导体环,分别用于连接数据线的正极和负极;如果要求改接口既可以用于充电又可以用于传输数据,则可以同时设置两个电力导体环和两个数据导体环,电力导体环分别连接电源正极和接地,两个数据导体环分别连接数据线的正极和负极。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构成该接口的所述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包括多个直径不同的圆环,且各个圆环的圆心重合,形成同心圆环,如图5所示的一种设备接口的俯视图(即横截面图)。
参照图5,该接口包括:用于连接电源正极第一电力导体环102,用于接地的第二电力导体环103,用于连接数据线正极的第一数据导体环104,用于连接数据线负极的第二数据导体环105;各个导体环均为圆环,呈几何相似,且圆心重合,形成同心圆环,但直径各不相同,由大到小依次为:第一电力导体环102、第一数据导体环104、第二数据导体环105、第二电力导体环103;所述导体环之间填充有绝缘材料,形成多个圆环型的绝缘层101。如图5所示,任意两个相邻的导体环之间(第一电力导体环102和第二数据导体环105之间、第二数据导体环105和第一数据导体环104之间、第一数据导体环104和第二电力导体环103之间),以及,位于同心圆环结构最内侧(即直径最小)的第二电力导体环103的中心空腔内,均设置有绝缘层,避免不同线路之间的干扰,为该接口实现充电、数据传输等功能提供硬件基础。
基于图5所示接口结构,在另一可行的实施例中,位于同心圆环结构最内侧的导体环还可以设计为外环半径与环的宽度相等的结构,即实心圆结构,如图6所示的第二电力导体环103。在所需导体环个数一定的情况下,相对于图5所示实施例,图6所示的接口结构可以省去一个绝缘层,从而缩小接口体积,也即缩小接口所占空间,更适用于微型及轻薄型设备。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同心圆环结构的接口,关于其圆心(或中心轴)呈360°旋转对称,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随意旋转设备,从而避开某些角度的障碍物,实现具有该接口的两个设备直接插接,不再需要使用连接线、在绝大多数场景下不会受周围可能存在的障碍物的影响。
本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既可以应用于提供电能或发送数据的设备(如受控设备、充电器等),也可以用于储存电能或接收数据的设备(如需要充电或接收数据的手机、平板电脑、移动控制终端等);为叙述方便,本实施例将应用于提供电能或发送数据的设备上的接口,称为供电端接口,相应的,将应用于储存电能或接收数据的设备上的接口,称为受电端接口;两种接口结构相互匹配,保证在插接时两个接口中相同功能的导体环都可以吻合连接(如供电端接口和受电端接口中用于接地的导体环相吻合并稳定连接,且用于连接电源正极的导体环也相吻合并稳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前文所述接口,除了导体环及绝缘层外,还可以包括吸附层,所述吸附层也为与导体环呈几何相似且中心重合的环形结构。所述吸附层用于实现两个接口相互吸附,保证两接口牢固连接。
可选的,所述吸附层设置于尺寸最大的导体环外侧。进一步的,该吸附层与该尺寸最大的导体环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如图7所示的另一种接口的俯视图;该接口在图6所示接口的基础上,在直径最大的第一电力导体环102外设置圆环型的吸附层106,且第一电力导体环102和吸附层106之间设置有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层。圆环型的吸附层106的圆心与第一电力导体环102的圆心重合(即与任一导体环的圆心重合),整个接口仍为同心环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端接口的吸附层,可以为与该供电端接口中各个导体环同心的第一磁性环;相应的,所述受电端接口的吸附层,则可以为与所述第一磁性环相互吸附且与所述受电端接口的导体环同心的第二磁性环。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磁性环可以采用磁性材料,如永磁体,制成;第二磁性环则采用可以被所述磁性材料吸附的磁吸材料制成,该磁吸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铁、钴、镍或其合金(如铁镍合金、铁钴合金等)。
在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环和第二磁性环均由永磁体材料制成,且第一磁性环的外顶面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性环的外顶面磁极相反。例如,第一磁性环的外顶面磁极为N极,第二磁性环的外顶面则对应设置为S极。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环和第二磁性环的材质也可以互换;例如,供电端接口的吸附层采用磁性材料,受电端接口的吸附层采用可以被所述磁性材料吸附的磁吸材料,只要保证相匹配的两个接口可以相互吸附固定即可。
以上介绍了通过设置吸附层来保证两个接口稳定连接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导体环和绝缘层在中心轴方向上的凹凸变化来保证接口插接后不易脱落。以下参照图8和图9进行具体介绍。
图8为图7所示接口的一种AA剖面图,其中,虚线OO’为该接口的对称轴,即各个导体环关于OO’呈旋转对称,整个剖面关于该OO’呈轴对称;参照图8,本实施例提供的接口500中,各个导体环(包括前文所述的第一电力导体环102、第一数据导体环104、第二数据导体环105和第二电力导体环103)的外顶面与吸附层106的外顶面持平(即在同一平面内),如虚线L1所示,各个绝缘层101的外顶面持平,如虚线L2所示,同时,导体环和吸附层的外顶面所在平面低于绝缘层的外顶面所在平面,如虚线L1和L2之间的高度差(假设高度差为△HL1-L2=-h),整个接口500的外顶面沿直径方向凹凸交替(即呈方波形起伏变化),形成环形卡槽。
与图8所示接口结构相匹配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图7所示接口的另一种AA剖面图,即图9。与图8类似的,图9所示接口600中,虚线OO’为接口的对称轴;各导体环(包括第一电力导体环102、第一数据导体环104、第二数据导体环105和第二电力导体环103)的外顶面和吸附层106的外顶面持平,如虚线L1’所示,各个绝缘层101的外顶面持平,如虚线L2’所示;与图8所示接口500的区别在于,图9所示接口600中,导体环和吸附层的外顶面(即L1’所在平面)高于绝缘层的外顶面(即L2’所在平面),且高度差为△HL1’-L2’=h,形成与接口500互补的环形卡槽。
相互匹配的两个接口可以分别采用图8和图9所示结构(例如,上述受控设备中的第一接口采用图8所示结构、移动控制终端中的第二接口采用图9所示结构,或者,所述第一接口采用图9所示结构、所述第二接口采用图8所示结构),通过凹凸结构实现插接,如图10所示接口500和接口600插接及拆解操作的示意图。可见,互相匹配连接的两个接口的外顶面凹凸变化恰好吻合互补,插接后两接口的导体环即可互相接触,形成相应的电力或数据传输通路。
在本申请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外顶面为弧面的两种互补结构的接口,如图11和图12所示剖视图(对应的俯视图仍为图7,虚线OO’仍为对称轴)。
参照图11,该接口800中,导体环各个(包括导体环102~105)和吸附层106的外顶面均为弧形凹面(以下称为第一弧形凹面),中间间隔的绝缘层101的外顶面则为弧形凸面(以下称为第一弧形凸面);与图11相对的,图12所示接口900中,导体环(包括导体环102~105)和吸附层106的外顶面为与所述第一弧形凹面弧度相匹配(弧长相同且半径相同)的弧形凸面(以下称为第二弧形凸面),中间间隔的绝缘层101的外顶面则为与所述第一弧形凸面相匹配的弧形凹面(以下称为第二弧形凹面)。
实际应用中,相互匹配的两个接口可以分别采用图11和图12所示结构(例如,上述第一接口采用图11所示结构、第二接口采用图12所示结构,或者,第一接口采用图12所示结构、第二接口采用图11所示结构)。图13为图11和图12两种结构的接口插接和拆解时的示意图;根据两种接口外顶面的弧度变化可知,两种接口的外顶面呈互补的波浪形起伏,插接后,接口800的导体环及吸附层所在的第一弧形凹面和另一接口900的导体环及吸附层所在的第二弧形凸面吻合相接,接口800的绝缘层所在的第一弧形凸面与另一接口900的绝缘层所在的第二弧形凹面吻合相接。
可选的,接口800中,相邻的第一弧形凹面和第一弧形凸面在接点处相切;接口900中,相邻的第二弧形凹面和第二弧形凸面在接点处相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接口,外顶面均为弧形面,且相邻的户型面在接点处相切,使得整个接口外顶面呈平滑的波浪形曲面,避免插拔过程中对外顶面的冲击、摩擦,延长接口使用寿命。
对比图10和图13可知,相对于外顶面为平面的接口(即图8及图9所示)只能沿对称轴方向将接口插入或拔出的情况,外顶面为弧面的接口(即图11和图12所示),在插接或拆解时,不仅可以沿对称轴方向将接口插入或拔出,还可以以任意倾斜角度插入/拔出接口,并不会造成凸起部分断裂,即不需要考虑插接操作的方向,且更有利于克服两接口的吸附层之间(即磁性材料和磁吸材料之间)的吸引力,拆解接口时更省力。
前文图5至图7所示的接口,其导体环、绝缘层等均为圆环结构,在本申请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构成接口的所述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也可以为多个边数相同、边长不同的正多边形环。
如图14所示的接口俯视图(截面图),即由4个正六边形结构的导体环(包括前文所述的第一电力导体环102、第一数据导体环104、第二数据导体环105和第二电力导体环103)排布为同心环结构,并在导体环之间填充绝缘层10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体环也可以为正四边形环(即正方形环)、正五边形环、正八边形环等形状。从极限思维来说,前文所述的接口中的圆环结构也可以视为边数无穷多,边长无穷小的正多边形环。
可选的,上述正多边形结构的接口还可以设置吸附层,以实现两个接口之间的牢固连接,如图14所示的吸附层106。
上述正多边形结构的接口的剖面图与圆环结构的接口剖视图相似,且上述正多边形结构的接口的外顶面也可以采用平面或弧面,可参照图8至图13,此处不再赘述。
相对于圆环型接口可以在360°内旋转任意角度,上述正多边形型接口的可旋转角度较为固定,且与正多边形的边数相关。仍以图14为例,该正六边形型接口,可以旋转的角度为60°(即360°/6)的整倍数,即60°、120°、180°、240°、300°及360°。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8)

1.一种受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上的第一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为呈旋转对称结构的环形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受控设备对应的移动控制终端上的第二接口相匹配;
所述第一接口包括:
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其中,每个导体环均呈旋转对称;各个导体环呈几何相似,并按照尺寸大小嵌套排布为同心环结构;
所述导体环之间填充有绝缘材料,形成绝缘层;
所述导体环包括:用于传输电能的电力导体环,和/或,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导体环;
所述导体环按照直径由大到小依次为:用于连接电源正极第一电力导体环,用于接地的第二电力导体环,用于连接数据线正极的第一数据导体环,用于连接数据线负极的第二数据导体环;
所述导体环的外顶面为第一弧形凹面;
中间间隔的所述绝缘层的外顶面为第一弧形凸面;
所述第一弧形凹面与所述第二接口中的第二弧形凸面吻合相接,所述第一弧形凸面与所述第二接口中的第二弧形凹面吻合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在所述设备本体上呈内凹式,和/或,所述第一接口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包括多个直径不同的圆环;
或者,所述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包括多个边数相同、边长不同的正多边形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还包括:用于与待插接的另一接口相互吸附的吸附层;所述吸附层与所述导体环呈几何相似且同心的环形结构。
5.一种移动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终端本体上的第二接口;
所述第二接口为呈旋转对称结构的环形接口;
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移动控制终端对应的受控设备上的第一接口相匹配;
所述第二接口包括:
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其中,每个导体环均呈旋转对称;各个导体环呈几何相似,并按照尺寸大小嵌套排布为同心环结构;
所述导体环之间填充有绝缘材料,形成绝缘层;
所述导体环包括:用于传输电能的电力导体环,和/或,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导体环;
所述导体环按照直径由大到小依次为:用于连接电源正极第一电力导体环,用于接地的第二电力导体环,用于连接数据线正极的第一数据导体环,用于连接数据线负极的第二数据导体环;
所述导体环的外顶面为第二弧形凸面;
中间间隔的所述绝缘层的外顶面为第二弧形凹面;
所述第一接口中的第一弧形凹面与所述第二弧形凸面吻合相接,所述第一接口中的第一弧形凸面与所述第二弧形凹面吻合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在所述终端本体上呈外凸式,和/或,所述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终端本体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包括多个直径不同的圆环;
或者,所述多个尺寸各异的导体环包括多个边数相同、边长不同的正多边形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控制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还包括:用于与待插接的另一接口相互吸附的吸附层;所述吸附层与所述导体环呈几何相似且同心的环形结构。
CN201810456629.5A 2018-05-14 2018-05-14 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Active CN1087675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6629.5A CN108767527B (zh) 2018-05-14 2018-05-14 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6629.5A CN108767527B (zh) 2018-05-14 2018-05-14 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67527A CN108767527A (zh) 2018-11-06
CN108767527B true CN108767527B (zh) 2020-07-03

Family

ID=64006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56629.5A Active CN108767527B (zh) 2018-05-14 2018-05-14 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6752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74077A (ja) * 1987-04-30 1988-11-11 Chikui Shigeo 電気コ−ドの縒り戻しのための接続回転装置
CN102097728A (zh) * 2010-12-06 2011-06-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旋转连接装置
CN104241929A (zh) * 2014-09-23 2014-12-24 苏州云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式usb连接装置
CN205509177U (zh) * 2016-04-22 2016-08-24 程俊铭 旋转插接组合插座
CN206250513U (zh) * 2016-12-21 2017-06-13 新联合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有线连接座和连接结构
CN208336564U (zh) * 2018-05-14 2019-01-04 北京硬壳科技有限公司 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92303B2 (en) * 2001-05-31 2007-03-20 Ran Kohen Quick connect device for electrical fixture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74077A (ja) * 1987-04-30 1988-11-11 Chikui Shigeo 電気コ−ドの縒り戻しのための接続回転装置
CN102097728A (zh) * 2010-12-06 2011-06-1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旋转连接装置
CN104241929A (zh) * 2014-09-23 2014-12-24 苏州云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式usb连接装置
CN205509177U (zh) * 2016-04-22 2016-08-24 程俊铭 旋转插接组合插座
CN206250513U (zh) * 2016-12-21 2017-06-13 新联合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有线连接座和连接结构
CN208336564U (zh) * 2018-05-14 2019-01-04 北京硬壳科技有限公司 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67527A (zh) 2018-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48025B2 (en) Charging system capable of charging electronic device b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TWI610501B (zh) 用於無線傳送資料至一電子裝置之連接器、用於無線傳送資料之方法及周邊裝置
US8894419B1 (en) Magnetically connected universal computer power adapter
US20110227527A1 (en) Wireless charging kit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778486B (zh) 繞線型充電器
US8680809B2 (en) Battery charger
US10707610B1 (en) Adap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108767539B (zh) 接口及应用其的电子设备
CN109038844B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US10910755B2 (en) Connector storage device
CN108767527B (zh) 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CN105390868A (zh) 一种新型连接器
CN204441911U (zh) 一种无线充电保护壳
CN205828767U (zh) 一种可转动的连接器
CN208336564U (zh) 受控设备及其移动控制终端
CN208478775U (zh) 接口及应用其的电子设备
CN109687245A (zh) 转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02586515U (zh) 可无线充电的转接器
US20240146109A1 (en) Wireless power apparatus, charging dock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CN204835644U (zh) 一种背夹式电源
WO2023279682A1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105490116A (zh) 一种集线器
CN210224535U (zh) 一种转接头及连接器
CN213366918U (zh) 旋转磁吸数据线
CN216599030U (zh) 一种充电装置以及无线充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