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67500B -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67500B
CN108667500B CN201710203278.2A CN201710203278A CN108667500B CN 108667500 B CN108667500 B CN 108667500B CN 201710203278 A CN201710203278 A CN 201710203278A CN 108667500 B CN108667500 B CN 1086675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qi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transmission
sign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032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67500A (zh
Inventor
卢亚伟
张鹏
唐臻飞
朱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0327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6750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77082 priority patent/WO2018177049A1/zh
Priority to EP18775422.1A priority patent/EP3573254B1/en
Publication of CN108667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7500A/zh
Priority to US16/564,402 priority patent/US1095832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67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7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1Differential feedb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第一误块率大于第二误块率。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在确保URLLC业务的可靠性的同时,能够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URLLC业务为5G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业务,传输时要求非常高的可靠性和非常短的时延。因此,为了保证URLLC业务的可靠性,5G通信系统在传输URLLC业务数据时允许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即,在向接收方发送URLLC业务数据(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包)后,发送方根据接收方所反馈的用于指示一个或多个数据包发送错误的否定消息,向接收方重传发送错误的数据包,以降低URLLC业务数据发送错误的概率。
目前,终端设备可以向基站上报能够反映当前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Quality Indicator,CQI)。这样,基站在接收到该CQI后,可以使用该CQI,确定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所采用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由于在相同信道质量条件下,终端设备反馈的CQI越小,基站使用该CQI对应的MCS进行数据传输时,传输的可靠性越高、误块率越小。因此,终端设备在获取到终端设备与基站的当前信道质量之后,可以根据当前业务的可靠性要求对应的误块率,确定上报给基站的CQI。
由于基站基于较小的CQI所确定的MCS也较低,使得基站在使用该MCS对URLLC业务数据进行初传和重传时,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会占用较多的频谱资源,导致频谱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如何在满足URLLC业务的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传输URLLC业务数据时的频率资源利用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满足URLLC业务的可靠性的基础上,如何提高传输URLLC业务数据时的频率资源利用率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第一误块率大于第二误块率。
通过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CQI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差值的第二信息的方式,使得网络设备可以获取到具有不同BLER的第一CQI和第二CQI,从而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频谱资源传输业务数据,可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通过该可能的设计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确保网络设备能够获取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的同时,可以降低上行资源的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
通过该可能的设计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确保网络设备能够获取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的同时,可以降低上行资源的开销。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所述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通过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通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用于指示第一CQI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差值的第二信息,可以获取到具有不同BLER的第一CQI和第二CQI,从而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频谱资源传输业务数据,可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CQI;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通过该可能的设计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在获取到具有不同BLER的第一CQI和第二CQI后,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频谱资源传输业务数据,可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则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CQI,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CQI,以及,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二CQ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
则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CQI,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传输参数,以及,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CQI,以及,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二CQ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使用所述第一CQI对应的第一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向所述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后,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使用所述第一MCS向所述终端设备重传数据,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使用所述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所述终端设备重传数据。
通过该可能的设计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网络设备使用所述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所述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
通过该可能的设计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所述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通过第三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的第二信息的方式,使得网络设备可以获取到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从而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向终端设备重复传输数据,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的基础上,可以缩短发送数据的时延。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所述发送模块耦合至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控制所述发送模块的发送动作;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所述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之前,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发生变化时,指示所述发送模块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
上述第四方面和第四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提供的终端设备,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接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耦合至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控制所述接收模块的接收动作;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所述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发送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CQI,并根据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指示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CQI,以及,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二CQ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传输参数,以及,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并根据所述第一CQI,以及,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二CQ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前,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指示所述发送模块使用所述第一CQI对应的第一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向所述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后,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指示所述发送模块使用所述第一MCS向所述终端设备重传数据,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指示所述发送模块使用所述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所述终端设备重传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指示所述发送模块使用所述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所述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
上述第五方面和第五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提供的网络设备,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所述发送模块耦合至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控制所述发送模块的发送动作;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所述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上述第六方面和第六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提供的终端设备,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三方面和第三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发送器,所述发送器耦合至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发送器的发送动作;
所述发送器,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所述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在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之前,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发生变化时,指示所述发送器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
上述第七方面和第七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提供的终端设备,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接收器,所述接收器耦合至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接收器的接收动作;
所述接收器,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所述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发送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CQI,并根据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指示所述发送器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CQI,以及,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二CQ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传输参数,以及,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并根据所述第一CQI,以及,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二CQI。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器,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前,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指示所述发送器使用所述第一CQI对应的第一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向所述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后,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指示所述发送器使用所述第一MCS向所述终端设备重传数据,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指示所述发送器使用所述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所述终端设备重传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指示所述发送器使用所述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所述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
上述第八方面和第八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提供的网络设备,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发送器,所述发送器耦合至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发送器的发送动作;
所述发送器,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所述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上述第九方面和第九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提供的终端设备,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三方面和第三方面的各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第十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以上第一方面的方法的至少一个处理元件(或芯片)。
本申请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以上第二方面的方法的至少一个处理元件(或芯片)。
本申请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以上第三方面的方法的至少一个处理元件(或芯片)。
本申请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程序,该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以上第一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程序,该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以上第二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程序,该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以上第三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第十六方面提供一种程序产品,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第十三方面的程序。
本申请第十七方面提供一种程序产品,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第十四方面的程序。
本申请第十八方面提供一种程序产品,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第十五方面的程序。
本申请第十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第二十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第二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三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终端设备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CQI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差值的第二信息的方式,使得网络设备可以获取到具有不同BLER的第一CQI和第二CQI,从而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频谱资源传输业务数据,可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使用HRAQ技术传输URLLC业务数据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框架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为手机时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来描述CQI,但这些CQI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CQI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CQI也可以被称为第二CQI,类似地,第二CQI也可以被称为第一CQI。
URLLC业务是未来5G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业务,要求非常高的可靠性和非常短的时延。例如:可靠性99.999%、时延1毫秒(millisecond,ms)。目前,为了保证URLLC业务的可靠性,提出了在传输URLLC业务数据时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技术,以通过初传和重传的方式,降低URLLC业务数据发送错误的概率。
图1为一种使用HRAQ技术传输URLLC业务数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以URLLC业务的时延要求为1ms、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URLLC业务数据为例,基站在1ms内的第一次传输(1st TX)中,即初传时,可以先将URLLC业务数据全部发送给终端设备。此时,若终端设备成功接收到1st TX传输的数据包,则终端设备可以向基站返回ACK消息,以指示基站终端设备已经成功接收发送的数据包。若终端设备未能成功接收到1st TX传输的某些数据包,则终端设备可以向基站发送Nack消息,以指示基站哪些数据包存在发送错误。然后,基站可以基于该Nack消息进行第二次传输(2nd TX),即重传。即在1ms内的第二次传输时,将Nack消息所指示的发送错误的数据包重新发送给终端设备。此时,若终端设备未能成功接收到2nd TX传输的某些数据包,则终端设备可以向基站发送Nack消息,以指示基站哪些数据包存在发送错误,这样,基站可以基于该Nack消息进行第三次传输(3rd TX),即重传,以将第二次发送的Nack消息所指示的发送错误的数据包重新发送给终端设备。以此类推,直至终端设备成功接收此次发送的URLLC业务数据。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示出的是以1ms内对URLLC业务数据进行了三次传输的示意图,但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另外,上述示例虽然以基站根据终端设备所反馈的Nack消息进行重传。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若基站在某一次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后,若基站在预设时长内未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Nack消息或Ack消息时,基站也会执行重传动作,以重传上一次发送的全部数据包。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需要向基站上报CQI,以通过该CQI指示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当前信道质量。基站在接收到该CQI后,可以使用该CQI,确定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所采用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Coding Scheme,MCS)。现有技术中,在相同信道质量条件下,不同误块率(Block ErrorRatio,BLER)对应的CQI取值不同。其中,BLER越小,CQI的取值也越小。LTE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为90%,即LTE通信系统中允许有10%误块率(Block Error Ratio,BLER)。也就是说,发送方每次向接收方发送的数据中允许存在10%的错误数据包。因此,在LTE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向基站上报的是10%BLER对应的CQI,在本申请中简称为CQI(10%)。
在5G通信系统中,如果终端设备采用LTE通信系统中的CQI上报方式,向基站上报CQI(10%)。则基站在上述初传URLLC业务数据和重传URLLC业务数据过程中,使用该CQI(10%)对应的MCS对URLLC业务数据进行编码和传输时,由于该CQI(10%)对应的可靠性指标较低(可靠性指标为90%),无法满足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
如果终端设备采用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对应的BLER上报CQI。以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为99.9%为例,该可靠性对应的BLER为0.1%。即,如果终端设备向基站上报0.1%BLER对应的CQI,在本申请中简称为CQI(0.1%)。则由于在相同信道质量条件下,CQI(0.1%)的取值小于CQI(10%)的取值,所以基站基于该CQI(0.1%)确定的MCS会小于基于CQI(10%)确定的MCS。由于在使用MCS对数据进行编码时,MCS越小,编码后的数据量越大,占用的资源越多。因此,基站在上述初传URLLC业务数据和重传URLLC业务数据过程中,使用CQI(0.1%)对应的MCS对URLLC业务数据进行编码和传输时,虽然可以保证URLLC业务的可靠性,但是频谱资源利用率较低。
因此,如何在满足URLLC业务的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传输URLLC业务数据时的频率资源利用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在满足URLLC业务的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传输URLLC业务数据时的频率资源利用率的技术问题。
图2为本申请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框架图。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适用于如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以是LTE通信系统,也可以是未来其他通信系统,在此不作限制。如图2所示,该通信系统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其中,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空口技术进行通信,以传输URLLC业务数据。
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或者接入点,或者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无线终端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IP)网络。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等,在此并不限定。
终端设备:可以是无线终端也可以是有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其他业务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or User Equipment),在此不作限定。
下面以该通信系统为例,通过一些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本实施例涉及的是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用于指示第一CQI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的第二信息的过程。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101、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BLER对应的第一CQI。
具体的,上述第一BLER可以沿用现有的通信系统的BLER,例如:10%BLER。因此,上述终端设备在获取到能够反映当前信道质量的第一CQI后,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现有发送CQI的方式,将第一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信令等任一信令,将第一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在通过RRC信令等高层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时,可以节省上行物理层控制信令的开销。
其中,本实施例不限定上述终端设备获取第一CQI的方式。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导频信号,计算出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当前信道的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进而根据该SNR以及第一BLER,确定能够反映当前信道质量的第一CQI。可选的,终端设备还可以采用现有的确定CQI的方式,确定第一CQI,对此不再赘述。
S102、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信息。
具体的,当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后,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一信息获取到第一BLER对应的第一CQI。
S103、终端设备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第二CQI为第二BLER对应的CQI,第一BLER大于第二BLER。
具体的,上述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上行物理层控制信令的开销。当然,上述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现有发送CQI的方式将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将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其中,上述所说的第二CQI为第二BLER对应的CQI,上述第二BLER的大小具体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确定。以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为URLLC业务为例,若终端设备的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为99.99%,则第二BLER可以为0.01%BLER。若终端设备的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为99.999%,则第二BLER可以为0.001%BLER等。
可选的,上述第二信息可以通过显式的方式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例如:上述第二信息可以通过携带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的方式,来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可选的,上述第二信息还可以通过隐式的方式来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例如:上述第二信息通过携带“用于确定第一CQI与第二CQI差值”的传输参数的方式,来隐式的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差值等。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相同的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
当上述终端设备采用同一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时,即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和发送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相同时,上述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执行上述步骤S101和S103。其中,这里所说的发送周期例如可以为现有的上报CQI的周期。
当上述终端设备采用不同的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时,即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和发送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不同时,上述终端设备可以以不同的发送周期执行上述步骤S101和S103。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第一周期,向网络设备周期性的发送第一CQI,采用大于第一周期的第二周期,向网络设备周期性的发送第二信息。其中,上述第一周期例如可以为现有的上报CQI的周期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的基础上,可以降低上行资源的开销。
S104、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二信息。
具体的,当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后,可以根据通过步骤S102所获取到的第一CQI,以及,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的第二信息,间接的获取到第二BLER对应的第二CQI。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网络设备可以获取到两个不同BLER对应的CQI,从而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
由于第一CQI对应的第一BLER大于第二CQI对应的第二BLER,所以第一CQI大于第二CQI。因此,网络设备基于第一CQI确定的第一MCS会大于基于第二CQI确定的第二MCS。即采用第一MCS和第二MCS对相同的数据进行编码后,采用第一MCS所得到的数据量小于采用第二MCS所得到的数据量。因此,网络设备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可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频谱资源传输业务数据,可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CQI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差值的第二信息的方式,使得网络设备可以获取到具有不同BLER的第一CQI和第二CQI,从而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频谱资源传输业务数据,可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本实施例涉及的是上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CQI和第二CQI,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则在S104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S201、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确定第二CQI。
具体的,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差值的第二信息之后,网络设备可以先基于第二信息,获取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然后,网络设备可以将根据第一信息所确定的第一CQI,和,“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相减,以得到第二CQI。
S202、网络设备根据第一CQI和第二CQI,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具体的,网络设备在获取到第一CQI和第二CQI之后,可以根据该第一CQI确定第一MCS,根据第二CQI确定第二MCS。进而,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MCS,并基于所确定MCS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由于第一CQI对应的第一BLER大于第二CQI对应的第二BLER,所以第一CQI大于第二CQI。因此,网络设备基于第一CQI确定的第一MCS会大于基于第二CQI确定的第二MCS。即采用第一MCS和第二MCS对相同的数据进行编码后,采用第一MCS所得到的数据量小于采用第二MCS所得到的数据量。因此,网络设备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进而可以基于该CQI对应的MCS进行数据的发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频谱资源传输业务数据,可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可选的,若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允许的最大时延比较大,则上述网络设备可以在使用第一CQI对应的第一MCS向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后,在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使用第一MCS向终端设备重传数据,在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使用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终端设备重传数据。上述第一预设阈值具体可以根据当前传输的业务允许的最大时延确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示例性的,以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为URLLC业务为例,其中,该URLLC业务允许的最大时延为1ms。假定上述第一预设阈值为0.5ms。则网络设备在使用第一CQI对应的第一MCS向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后,在每次向终端设备重传数据时,若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即当前剩余时延)大于0.5ms时,采用第一CQI对应的第一MCS对之前发送失败的数据包进行编码和传输。若当前剩余时延小于或等于0.5ms时,采用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对之前发送失败的数据包进行编码和传输。
可选的,在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即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允许的最大时延非常短,例如:只允许一次传输时,网络设备可以只使用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以满足当前传输的业务对可靠性和时延的要求。其中,上述第二预设阈值具体可以根据当前传输的业务允许的最大时延确定。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在获取到具有不同BLER的第一CQI和第二CQI后,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频谱资源传输业务数据,可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信息包括: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在本申请中,简称△CQI。即,第二信息通过携带△CQI来显式的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如图5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301、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BLER对应的第一CQI。
S302、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信息。
其中,步骤S301和S302的描述可以参见上述S101至S102,对此不再赘述。
S303、终端设备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包括△CQI。
具体的,在相同信道质量条件下,不同BLER与CQI的对应关系,与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有关。例如:假定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为:可靠性指标为99.99%,传输模式为开环多入多出技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接收机采用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Mean Squared Error,MMSE)算法,接收天线为2端口,多普勒频移小、且未配置额外的解调参考信号。以第一BLER为10%BLER、第二BLER为0.01%BLER为例,在该传输参数下,终端设备的不同BLER对应的CQI例如可以如下述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1259200510000141
其中,上述表1中的SNR用于表征信道质量。通过上述表1可知,当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确定时,在相同信道质量条件下,BLER与CQI的对应关系是确定的。所以,在相同信道质量条件下,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CQI也是确定的。例如:当SNR为0时,第一BLER对应的第一CQI为5,第二BLER对应的第二CQI为3,因此,当SNR为0时,△CQI为2。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存储有如表1所示的BLER与CQI的对应关系。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先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导频信号,计算出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当前信道的SNR,进而根据该SNR以及第一BLER,确定第一CQI。然后,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一CQI、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当前信道的SNR、第二BLER,以及,所存储的BLER与CQI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CQI对应的△CQI。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将该△CQI携带在第二信息中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发送给网络设备,节省上行物理层控制信令的开销。当然,上述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现有发送CQI的方式将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将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相同的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
当上述终端设备采用同一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时,即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和发送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相同时,上述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执行上述步骤S301和S303。其中,这里所说的发送周期例如可以为现有的上报CQI的周期。
当上述终端设备采用不同的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时,即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和发送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不同时,上述终端设备可以以不同的发送周期执行上述步骤S301和S303。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第一周期,向网络设备周期性的发送第一CQI,采用大于第一周期的第二周期,向网络设备周期性的发送第二信息。其中,上述第一周期例如可以为现有的上报CQI的周期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的基础上,可以降低上行资源的开销。
S304、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二信息。
S305、网络设备根据第一CQI,以及,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确定第二CQI。
具体的,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一CQI,和,携带△CQI的第二信息之后,可以将第一CQI与△CQI相减,以得到第二CQI。
S306、网络设备根据第一CQI和第二CQI,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其中,步骤S306的描述可以参见上述S202,对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CQI的第一信息和携带有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的第二信息,使得网络设备可以获取到具有不同BLER的第一CQI和第二CQI,从而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频谱资源传输业务数据,可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信息包括: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即,第二信息通过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来隐式的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如图6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401、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BLER对应的第一CQI。
S402、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信息。
其中,步骤S401和S402的描述可以参见上述S101至S102,对此不再赘述。
S403、终端设备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包括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均存储有“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与△CQI一一对应。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将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携带在第二信息中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间接的获取到△CQI。同时,终端设备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的方式,可以节省上行物理层控制信令的开销。当然,上述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现有发送CQI的方式将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将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其中,上述第二信息所包括的传输参数可以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算法、终端设备的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SNR、无线信道的多径时延分布等。也就是说,上述第二信息所包括的传输参数可以为对△CQI的大小有影响的传输参数。其中,上述所说的传输模式例如可以为开环MIMO、闭环MIMO、多用户多入多出(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U-MIMO)、波束赋形(Beamforming)等。上述所说的接收算法例如可以为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dError,MMSE),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检测算法、迫零(Zero Forcing,ZF)检测算法、带有干扰消除的最小均方误差算法(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 Serial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MMSE-SIC),带有干扰消除的迫零算法(Zero ForcingSeri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ZF-SIC)等。
以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为例,在相同信道质量条件下,当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为99.99%时,第二CQI为0.01%BLER(即第二BLER)对应的CQI。当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为99.999%时,第二CQI为0.001%BLER(即第二BLER)对应的CQI。由于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不同时,第二BLER也不同,所以第二BLER对应的第二CQI取值也不同,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CQI的大小也就不同。因此,在相同信道质量条件下,不同可靠性指标对应的△CQI是不同的。
以接收算法为例,当网络设备在同一信道质量条件下,向终端设备发送采用同样CQI对应的MCS编码后的数据时,若终端设备采用不同的接收算法进行接收,则终端设备所接收到的数据的BLER也不相同。为了使终端设备在采用不同接收算法时,接收到的数据的BLER相同,网络设备需要根据终端设备采用的接收算法,对终端设备使用不同的MCS。即,在相同BLER下,不同的接收算法对应的MCS不同,而不同的MCS对应的CQI不同,因此,在相同BLER下,不同的接收算法对应的CQI不同,从而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CQI的大小也就不同。
以多普勒频移为例,当终端设备移动速度越快时,终端设备的多普勒频移也就越大,使得终端设备接收的数据的BLER越大。为了保证终端设备接收数据的BLER相同,当终端设备的多普勒频移不同,需要的CQI不同。因此,在相同BLER下,不同的多普勒频移对应的CQI不同,从而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CQI的大小也就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信息具体包括哪些传输参数,与,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所存储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有关。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当上述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所存储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如图7所示时,由于图7中所示的每个传输参数都是可变的,因此,为了使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关系,准确的确定出当前所使用的△CQI,上述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二信息中携带如下传输参数:终端设备当前使用的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和SNR。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当上述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所存储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如图8所示时,由于图8中所示的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和接收算法是固定不变的,仅多普勒频移和SNR是可变的,因此,上述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二信息中只携带如下传输参数:终端设备当前使用的多普勒频移和SNR。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使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关系,准确的确定出当前所使用的△CQI,同时,由于上述第二信息所携带的传输参数较少,降低了上行信令的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7和图8所示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仅为一种示意,上述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所存储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并不以此为限,任一影响△CQI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均可以存储在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中。
上述示例讲述的是以第二信息通过携带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来显式的指示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当前需要上报给网络设备的传输参数,确定用于隐式的指示该传输参数的第二信息。例如:假定终端设备需要上报SNR给网络设备时,则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CQI作为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使得网络设备通过该第一CQI计算出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当前信道的SNR。假定终端设备当前需要上报多普勒频移给网络设备时,则终端设备可以将上行数据作为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以使得网络设备通过检测该上行数据中是否配置了额外的解调参考信号,来获取第二信息所包括的多普勒频移等。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相同的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
当上述终端设备采用同一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时,即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和发送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相同时,上述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执行上述步骤S401和S403。其中,这里所说的发送周期例如可以为现有的上报CQI的周期。
当上述终端设备采用不同的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时,即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和发送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不同时,上述终端设备可以以不同的发送周期执行上述步骤S401和S403。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第一周期,向网络设备周期性的发送第一CQI,采用大于第一周期的第二周期,向网络设备周期性的发送第二信息。其中,上述第一周期例如可以为现有的上报CQI的周期等。通过这种方式,在确保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的基础上,可以降低上行资源的开销。
上述终端设备还可以周期性的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而仅在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发生变化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确保网络设备能够获取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的同时,降低了上行资源的开销。若上述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所发生的变化是由网络设备所主导的,即网络设备不需要终端设备上报,也能够获知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发生变化时,例如:接收算法、传输模式等,则上述步骤S403在本实施例中也并非必要步骤,即可以不用执行S403。
S404、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二信息。
可选的,若上述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所发生的变化是由网络设备所主导的,即网络设备不需要终端设备上报,也能够获知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发生变化时,例如:接收算法、传输模式等,则终端设备可以不用执行S403。相应地,在该场景下,步骤S404在本实施例中也并非必要步骤,即可以不用执行S404。
S405、网络设备根据传输参数,以及,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
具体的,若上述第二信息携带有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则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二信息之后,可以根据第二信息所包括的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在自身所存储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中,查找与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相同的传输参数,进而将该传输参数所对应的△CQI作为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
若上述第二信息通过隐式的方式指示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则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二信息之后,可以先根据第二信息,确定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然后,网络设备基于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在自身所存储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中,查找与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相同的传输参数,进而将该传输参数所对应的△CQI作为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
示例性的,继续参照图7,若网络设备通过上述第二信息,确定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为:传输模式-1、接收天线端口数-2、多普勒频移-1和SNR-2,则基于该第二信息,以及,自身所存储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所确定的△CQI为△CQI6,即△CQI6为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
示例性的,继续参照图8,若网络设备通过上述第二信息,确定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为:多普勒频移-1和SNR-2,则基于该第二信息,以及,自身所存储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所确定的△CQI为△CQI2,即△CQI2为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
S406、网络设备根据第一CQI,以及,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确定第二CQI。
具体的,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一CQI,和,携带△CQI的第二信息之后,可以将第一CQI与△CQI相减,以得到第二CQI。
S407、网络设备根据第一CQI和第二CQI,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其中,步骤S407的描述可以参见上述S202,对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上述S403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具体的,上述终端设备在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携带有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的第二信息之前,终端设备可以将用于指示“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的第三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相应地,在上述S404之前,网络设备还可以接收该第三信息。这样,网络设备在后续接收到第二信息之后,可以基于该第三信息所指示的对应关系以及第二信息,确定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具体实现时,终端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物理层控制信息等将第三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可以节省上行物理层控制信令的开销。当然,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第三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可以在初始接入网络设备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在该场景下,上述第三信息可以用于指示“所有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还可以用于指示如图7或图8所示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还可以在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发生变化时,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述第三信息。在该场景下,上述第三信息可以用于指示“所发生变化的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用于指示“所有传输参数与△CQI的对应关系”。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CQI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的第二信息,使得网络设备可以获取到具有不同BLER的第一CQI和第二CQI,从而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频谱资源传输业务数据,可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信息包括:第二CQI。即,第二信息通过第二CQI来显式的指示第二CQI。如图9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501、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BLER对应的第一CQI。
S502、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信息。
其中,步骤S501和S502的描述可以参见上述S101至S102,对此不再赘述。
S503、终端设备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包括第二CQI。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导频信号,计算出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当前信道的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进而根据该SNR,以及,第一BLER和第二BLER,确定第一CQI和第二CQI,并将第二CQI携带在第二信息中。然后,终端设备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在使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二信息的基础上,可以节省上行物理层控制信令的开销。当然,上述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现有发送CQI的方式将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将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等,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相同的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
当上述终端设备采用同一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时,即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和发送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相同时,上述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执行上述步骤S501和S503。其中,这里所说的发送周期例如可以为现有的上报CQI的周期。
当上述终端设备采用不同的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时,即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和发送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不同时,上述终端设备可以以不同的发送周期执行上述步骤S501和S503。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第一周期,向网络设备周期性的发送第一CQI,采用大于第一周期的第二周期,向网络设备周期性的发送第二信息。其中,上述第一周期例如可以为现有的上报CQI的周期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的基础上,可以降低上行资源的开销。
S504、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二信息。
S505、网络设备根据第一CQI和第二CQI,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其中,步骤S505的描述可以参见上述S202,对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CQI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二CQI的第二信息,使得网络设备可以获取到具有不同BLER的第一CQI和第二CQI,从而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确定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时所使用的CQI,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频谱资源传输业务数据,可以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不仅适用于传输URLLC业务数据的场景,也适用于网络设备基于终端设备上报的不同BLER的CQI,传输其他业务数据的场景。其实现原理与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对此不再赘述。
在前述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以初传数据和重传之前传输错误的数据的方式,来保证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而在本实施例中,网络设备通过多次重复传输之前传输的数据的方式,来保证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在向终端设备重复数据过程中,终端设备并不需要反馈Ack或Nack消息,而是在达到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后,向网络设备反馈一次Ack或Nack消息,以通过该消息指示终端设备是否成功接收数据即可。通过这种方式,在通过多次重复传输数据的方式,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的基础上,可以缩短发送数据的时延。
因此,在该场景下,网络设备需要获知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以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向终端设备重复传输数据。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信令流程图。本实施例涉及的是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用于指示第一BLER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的第二信息的过程。如图10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601、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BLER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具体的,在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确定时,不同BLER与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对应关系也是确定的。例如:假定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为:当前传输业务(例如: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为99.9999%,传输模式为开环MIMO,接收机采用MMSE-SIC算法,接收天线为2端口,则在该传输参数下,不同BLER与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对应关系也是确定的。例如:10%BLER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为16。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终端设备存储有不同传输参数下的“BLER与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对应关系”。这样,上述终端设备在基于确定的传输参数,可以通过所存储的对应关系,获取到第一BLER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进而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第一信息。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现有发送CQI的方式,将第一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信令等任一信令,将第一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在通过RRC信令等高层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时,可以节省上行物理层控制信令的开销。
S602、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信息。
具体的,当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后,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一信息获取到第一BLER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S603、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
其中,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第一误块率大于第二误块率。
如前述步骤所说,在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确定时,不同BLER与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对应关系也是确定的。因此,上述终端设备在基于确定的传输参数,可以通过所存储的对应关系,获取到第一BLER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和第二BLER对应的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进而,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和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获取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从而,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的第二信息。
其中,上述所说的第二BLER的大小具体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确定。以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为URLLC业务为例,若终端设备的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为99.99%,则第二BLER可以为0.01%BLER。若终端设备的URLLC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为99.999%,则第二BLER可以为0.001%BLER等。
可选的,上述第二信息可以通过显式的方式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例如:上述第二信息可以通过携带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的方式,来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可选的,若上述网络设备存储有不同传输参数下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则上述第二信息还可以通过隐式的方式来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例如:上述第二信息通过携带“用于确定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的传输参数的方式,来隐式的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等。这样,网络设备可以基于传输参数和自己所存储的对应关系,获取到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现有发送CQI的方式,将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信令等任一信令,将第二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在通过RRC信令等高层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时,可以节省上行物理层控制信令的开销。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相同的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
当上述终端设备采用同一发送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时,即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和发送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相同时,上述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执行上述步骤S601和S603。其中,这里所说的发送周期例如可以为现有的上报CQI的周期。
当上述终端设备采用不同的周期发送上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时,即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和发送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不同时,上述终端设备可以以不同的发送周期执行上述步骤S601和S603。例如:终端设备可以采用第一周期,向网络设备周期性的发送第一CQI,采用大于第一周期的第二周期,向网络设备周期性的发送第二信息。其中,上述第一周期例如可以为现有的上报CQI的周期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确保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的基础上,可以降低上行资源的开销。
S604、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二信息。
具体的,当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后,可以根据通过步骤S602所获取到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以及,用于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的第二信息,间接的获取到第二BLER对应的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网络设备可以获取到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从而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向终端设备重复传输数据,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的基础上,可以缩短发送数据的时延。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的第二信息的方式,使得网络设备可以获取到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从而使得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向终端设备重复传输数据,确保终端设备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的基础上,可以缩短发送数据的时延。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上述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模块11和发送模块12,发送模块12耦合至处理模块11,处理模块11控制发送模块12的发送动作。其中,
发送模块12,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发送模块12,还用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第一误块率大于第二误块率。可选的,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大于或等于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
可选的,上述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信息包括: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其中,上述传输参数可以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等。
则在该实现方式下,上述发送模块12,还用于在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之前,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则在该实现方式下,上述处理模块11,具体用于在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发生变化时,指示发送模块12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
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图3、5、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侧的动作,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上述网络设备可以包括:处理模块21和接收模块22,接收模块22耦合至处理模块21,处理模块21控制接收模块22的接收动作;可选的,该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耦合至处理模块21的发送模块23,处理模块21控制发送模块23的发送动作。其中,
接收模块22,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接收模块22,还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其中,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第一误块率大于第二误块率。
进一步地,上述处理模块21,用于在接收模块22接收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后,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确定第二CQI,并根据第一CQI和第二CQI,指示发送模块23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例如:处理模块21,具体用于指示发送模块23使用第一CQI对应的第一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向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后,在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指示发送模块23使用第一MCS向终端设备重传数据,在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指示发送模块23使用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终端设备重传数据。或者,处理模块21,具体用于在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指示发送模块23使用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包括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时,处理模块21,具体用于根据第一CQI,以及,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确定第二CQI。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包括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时,处理模块21,具体用于根据该传输参数,以及,该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并根据第一CQI,以及,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确定第二CQI。其中,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这里所说的传输参数可以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则在该实现方式下,上述接收模块22,还用于在接收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前,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本申请提供的网络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图3、4、5、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侧的动作,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上述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模块31和发送模块32,发送模块32耦合至处理模块31,处理模块31控制发送模块32的发送动作。其中,
发送模块32,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发送模块32,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第一误块率大于第二误块率。
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图10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侧的动作,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应理解以上所说的发送模块实际实现时可以为发送器,接收模块实际实现时可以为接收器。而处理模块可以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以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处理模块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上述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代码的形式存储于上述装置的存储器中,由上述装置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以上处理模块的功能。此外这些模块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模块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例如,以上这些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代码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代码的处理器。再如,这些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简称SOC)的形式实现。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41(例如CPU)和发送器44;发送器44耦合至处理器41,处理器41控制发送器44的发送动作;可选的,本申请涉及的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42、接收器43、电源45、通信总线46以及通信端口47。其中,存储器42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42中可以存储各种指令,以用于完成各种处理功能以及实现本申请的方法步骤。接收器43和发送器44可以集成在终端设备的收发信机中,也可以为终端设备上独立的收发天线。通信总线46用于实现元件之间的通信连接。上述通信端口47用于实现终端设备与其他外设之间进行连接通信。
在本申请中,上述存储器42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当处理器41执行指令时,指令使处理器41控制发送器44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具体地:
发送器44,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发送器44,还用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第一误块率大于第二误块率。可选的,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大于或等于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
可选的,上述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信息包括: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其中,上述传输参数可以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等。
则在该实现方式下,上述发送器44,还用于在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之前,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则在该实现方式下,上述处理器31,用于在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发生变化时,指示发送器44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
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图3、5、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侧的动作,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51(例如CPU)和接收器53;接收器53耦合至处理器51,处理器51控制接收器53的接收动作;可选的,本申请涉及的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52、发送器54、电源55、通信总线56以及通信端口57。其中,存储器52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52中可以存储各种指令,以用于完成各种处理功能以及实现本申请的方法步骤。接收器53和发送器55可以集成在网络设备的收发信机中,也可以为网络设备上独立的收发天线。通信总线56用于实现元件之间的通信连接。上述通信端口57用于实现网络设备与其他外设之间进行连接通信。
在本申请中,上述存储器52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当处理器51执行指令时,指令使处理器51控制接收器53和发送器54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具体地:
接收器53,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接收器53,还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其中,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第一误块率大于第二误块率。
进一步地,处理器51,用于在接收器53接收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后,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确定第二CQI,并根据第一CQI和第二CQI,指示发送器54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例如:处理器51,具体用于指示发送器54使用第一CQI对应的第一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向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后,在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指示发送器54使用第一MCS向终端设备重传数据,在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指示发送器54使用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终端设备重传数据。或者,处理器51,具体用于在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指示发送器54使用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包括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时,处理器51,具体用于根据第一CQI,以及,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确定第二CQI。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包括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时,处理器51,具体用于根据传输参数,以及,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并根据第一CQI,以及,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确定第二CQI。其中,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这里所说的传输参数可以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则在该实现方式下,上述接收器53,还用于在接收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前,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传输参数,与,第一CQI和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本申请提供的网络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图3、4、5、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侧的动作,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61(例如CPU)和发送器64;发送器64耦合至处理器61,处理器61控制发送器64的发送动作;可选的,本申请涉及的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62、接收器63、电源65、通信总线66以及通信端口67。其中,存储器62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62中可以存储各种指令,以用于完成各种处理功能以及实现本申请的方法步骤。接收器63和发送器64可以集成在终端设备的收发信机中,也可以为终端设备上独立的收发天线。通信总线66用于实现元件之间的通信连接。上述通信端口67用于实现终端设备与其他外设之间进行连接通信。
在本申请中,上述存储器62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当处理器61执行指令时,指令使处理器61控制发送器64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具体地:
发送器64,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发送器64,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第一误块率大于第二误块率。
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图10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侧的动作,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正如上述实施例,本申请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因此,以终端设备为手机为例:图17为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为手机时的结构框图。参考图17,该手机可以包括: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1110、存储器1120、输入单元1130、显示单元1140、传感器1150、音频电路1160、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模块1170、处理器1180、以及电源1190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7中示出的手机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下面结合图17对手机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RF电路1110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例如,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给处理器118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1110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上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ofMobile communication,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SMS)等。
存储器112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118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120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手机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1120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11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输入单元11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手机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输入单元1130可包括触控面板113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132。触控面板113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1131上或在触控面板1131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控面板113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1180,并能接收处理器118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1131。除了触控面板1131,输入单元1130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113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113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显示单元11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手机的各种菜单。显示单元1140可包括显示面板1141,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141。进一步的,触控面板1131可覆盖于显示面板1141之上,当触控面板113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118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118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114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10中,触控面板1131与显示面板114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手机的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1131与显示面板1141集成而实现手机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手机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1150,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1141的亮度,光传感器可在手机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114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度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手机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1160、扬声器1161以及传声器1162可提供用户与手机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1160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1161,由扬声器116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116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1160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1180处理后,经RF电路1110以发送给比如另一手机,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1120以便进一步处理。
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手机通过WiFi模块1170可以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虽然图17示出了WiFi模块1170,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手机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本申请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处理器1180是手机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120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120内的数据,执行手机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手机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118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8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80中。
手机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1190(比如电池),可选的,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18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手机还可以包括摄像头1200,该摄像头可以为前置摄像头,也可以为后置摄像头。尽管未示出,手机还可以包括蓝牙模块、GPS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中,该手机所包括的处理器118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Claims (1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5G通信系统URLLC业务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所述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或者,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
其中,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
5.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5G通信系统URLLC业务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所述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其中,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CQI;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则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CQI,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CQI,以及,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二CQI;
或者,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
则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CQI,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传输参数,以及,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CQI,以及,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二CQI;
其中,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使用所述第一CQI对应的第一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向所述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后,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使用所述第一MCS向所述终端设备重传数据,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使用所述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所述终端设备重传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包括:
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网络设备使用所述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所述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
9.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5G通信系统URLLC业务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所述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应用于5G通信系统URLLC业务过程中,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发送器,所述发送器耦合至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发送器的发送动作;
所述发送器,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所述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或者,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
其中,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在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之前,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的传输参数发生变化时,指示所述发送器通过RRC信令或MAC信令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息的发送周期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息的发送周期。
14.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应用于5G通信系统URLLC业务过程中,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接收器,所述接收器耦合至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接收器的接收动作;
所述接收器,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所述接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CQI与第二CQI的差值,所述第二CQI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CQI,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其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发送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接收器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CQI,并根据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指示所述发送器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CQI,以及,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二CQI;
或者,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当前所使用的传输参数;其中,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一一对应;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传输参数,以及,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并根据所述第一CQI,以及,所述第一CQI与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二CQI;
其中,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下述一个或多个:当前传输的业务的可靠性指标、传输模式、接收天线端口数、多普勒频移、信噪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还用于在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发送的第二信息之前,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传输参数,与,所述第一CQI和所述第二CQI的差值的对应关系。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指示所述发送器使用所述第一CQI对应的第一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向所述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后,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指示所述发送器使用所述第一MCS向所述终端设备重传数据,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与当前时延之差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指示所述发送器使用所述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所述终端设备重传数据。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允许的最大时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指示所述发送器使用所述第二CQI对应的第二MCS向所述终端设备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
18.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应用于5G通信系统URLLC业务过程中,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发送器,所述发送器耦合至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发送器的发送动作;
所述发送器,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一误块率对应的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与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的差值,所述第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为第二误块率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第一误块率大于所述第二误块率。
CN201710203278.2A 2017-03-30 2017-03-30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Active CN1086675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3278.2A CN108667500B (zh) 2017-03-30 2017-03-30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CT/CN2018/077082 WO2018177049A1 (zh) 2017-03-30 2018-02-24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EP18775422.1A EP3573254B1 (en) 2017-03-30 2018-02-24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6/564,402 US10958329B2 (en) 2017-03-30 2019-09-09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3278.2A CN108667500B (zh) 2017-03-30 2017-03-30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67500A CN108667500A (zh) 2018-10-16
CN108667500B true CN108667500B (zh) 2021-02-09

Family

ID=63674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03278.2A Active CN108667500B (zh) 2017-03-30 2017-03-30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58329B2 (zh)
EP (1) EP3573254B1 (zh)
CN (1) CN108667500B (zh)
WO (1) WO20181770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02851A1 (zh) * 2019-11-28 2021-06-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13784388B (zh) * 2021-09-09 2023-06-2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2417A (zh) * 2002-04-19 2003-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外环功率控制方法
CN101073284A (zh) * 2005-02-07 2007-1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系统间测量和频间测量的方法
CN101772046A (zh) * 2008-12-31 2010-07-07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通信质量测量和上报方法、系统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10383B (zh) * 2006-10-23 2017-08-29 交互数字技术公司 Wtru、wtru执行的方法和无线网络
KR20080073196A (ko) * 2007-02-05 2008-08-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Mimo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채널 품질 정보 전송 방법
CN100584072C (zh) * 2007-02-13 2010-0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质量指示调整方法和基站节点
KR101507785B1 (ko) * 2007-08-16 2015-04-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입출력 시스템에서, 채널품질정보를 송신하는 방법
CN101420289B (zh) * 2007-10-22 2011-12-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调整最大传输次数的方法及装置
JP4531826B2 (ja) 2008-04-21 2010-08-2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端末装置、受信環境報告方法
US8848549B2 (en) * 2008-09-17 2014-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timizing throughpu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187132B2 (ja) * 2008-10-21 2013-04-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8670343B2 (en) * 2011-06-09 2014-03-1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variable CQI reporting perio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265543B (zh) * 2011-06-10 2014-03-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修正信道质量指示值的方法和设备
CN103297179B (zh) * 2012-02-29 2016-06-22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生成信道质量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KR101939052B1 (ko) * 2012-03-19 2019-01-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무선 자원 할당 장치
US8929239B2 (en) 2012-07-02 2015-01-06 Apple Inc.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MCS) recovery based on CQI offset
KR20140013542A (ko) * 2012-07-25 2014-0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품질 지시자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9439096B2 (en) * 2012-08-13 2016-09-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support channel refinement and multi-stream transmission in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CN103873217A (zh) * 2012-12-17 2014-06-18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信道质量指示的校正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
CN110266430B (zh) * 2014-04-30 2021-07-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229956A (zh) * 2014-04-30 2016-0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增强型慢速链路自适应的方法和装置
US9949143B2 (en) * 2014-06-16 2018-04-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ssion of probing pilots in a combined radio cell
CN105991235B (zh) * 2015-03-04 2020-10-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调整编码调制方案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6209299B (zh) * 2015-04-29 2019-06-18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叠加传输上报csi的方法与设备
CN104868977B (zh) * 2015-05-05 2018-07-0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cqi修正方法及装置
CN106304377B (zh) * 2015-06-04 2019-12-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调度的方法和设备
WO2017169829A1 (ja) * 2016-03-31 2017-10-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報告方法
EP3566343A1 (en) * 2017-01-06 2019-11-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porting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s corresponding to target error rat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2417A (zh) * 2002-04-19 2003-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外环功率控制方法
CN101073284A (zh) * 2005-02-07 2007-1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系统间测量和频间测量的方法
CN101772046A (zh) * 2008-12-31 2010-07-07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通信质量测量和上报方法、系统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77049A1 (zh) 2018-10-04
US20200007215A1 (en) 2020-01-02
EP3573254B1 (en) 2021-03-31
EP3573254A4 (en) 2020-02-26
EP3573254A1 (en) 2019-11-27
US10958329B2 (en) 2021-03-23
CN108667500A (zh) 201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98633B (zh)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1130735B (zh) 一种反馈控制方法、ue及网络设备
US11683083B2 (en) Beam failure processing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CN109217988B (zh)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1552686B2 (en) Beam reporting based on detection of a trigger event
CN108811151B (zh) 一种发送上行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以及接入网设备
CN110890943B (zh) 确定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21179184A1 (zh) 一种确定上行传输参数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18082693A1 (zh) Csi上报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CN114025388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相关设备以及系统
CN109525999B (zh) Dmrs确定方法、配置方法、终端和基站
WO2021088874A1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0505692A (zh) 一种多载波系统中的波束失败恢复方法及装置
CN109802766B (zh) 一种双连接下软缓存处理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9644073B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660276B (zh) 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及设备
CN110169108B (zh) 一种高速数据传输降级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0958329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0139390B (zh) 资源调度指示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9150457B (zh) 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19036851A1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及反馈方法及相关产品
US20220360373A1 (en)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terminal,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3473610A (zh) 一种反馈方法及设备
CN109565645B (zh) 组播业务传输方法、终端、基站和通信系统
CN111277357A (zh) 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的传输方法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