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33028A - 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及通信节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及通信节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33028A CN108633028A CN201710183035.7A CN201710183035A CN108633028A CN 108633028 A CN108633028 A CN 108633028A CN 201710183035 A CN201710183035 A CN 201710183035A CN 108633028 A CN108633028 A CN 1086330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transmission mode
- time
- resource
- time z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06—Configuration setting for initial configuration or provisioning, e.g. plug-and-pl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及通信节点,方法包括: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第二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领域中的信道管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及通信节点。
背景技术
5G将满足人们在居住、工作、休闲和交通等各种区域的多样化业务需求,即便在密集住宅区、办公室、体育场、露天集会、地铁、快速路、高铁和广域覆盖等具有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特征的场景,也可以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桌面、在线游戏等极致业务体验。与此同时,5G还将渗透到物联网及各种行业领域,与工业设施、医疗仪器、交通工具等深度融合,有效满足工业、医疗、交通等垂直行业的多样化业务需求,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不同,5G系统设计中,为了增加系统覆盖和容量,特别是高频系统,引入了波束(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准共位置关系)这个重要概念,可以是模拟波束、数字波束、混合波束等。每个通信节点可形成若干个发送波束、接收波束,通信节点和通信节点之前需要选择符合通信质量要求的收发波束对进行通信。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的不同信道的收发波束对可以相同,为了增加调度的灵活性,也允许不同信道使用不同的发送波束对。然而,针对如何灵活地根据实际信道环境对不同信道使用的传输方式(例如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目前仍未给出完整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及通信节点,能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应用于通信节点,包括: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信息,以及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第二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应用于通信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分为第一子时间区域和第二子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类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子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类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其中,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交集为空集,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早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晚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应用于通信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配置目标信道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中的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其中,N为正整数;
基于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确定对应时间区域传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使用的传输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节点,包括:
配置单元,用于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第二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
传输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节点,包括:
配置单元,用于分为第一子时间区域和第二子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类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子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类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其中,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交集为空集,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早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晚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节点,包括:
配置单元,用于配置目标信道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中的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
传输单元,用于基于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发送所述目标信道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及通信节点,就能够灵活的配置信道集合对应的传输方式集合,从而能够针对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进行灵活的传输方式的配置,能够解决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环境丰富多样引起的控制信道传输、传输方式变化的问题,提升了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信道配置方法流程示意图1;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信道配置方法流程示意图2;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信道集合中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信道配置方法流程示意图3;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多个时间区域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通信节点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应用于通信节点,如图1-1所示,包括:
步骤102: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
步骤104: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第二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目标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目标信道集合、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包含的元素个数分别为A、B、C、D;A、B、C、D的取值均为大于0的整数;
其中,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基于前述示意图中给出的信道配置方式,下面结合各个示例进行详细说明。
示例1、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所示目标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目标信道集合、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分别为A、B、C、D,A、B、C、D取值均为大于0的整数。并且,ABCD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示例2、
前述步骤102中,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之间协商获得;
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示例3、
前述步骤102中,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如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数据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图2所示,如图右侧所示,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如图左侧所示,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
示例4、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也就是说,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可以为不同向的,比如本实施例中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为物理下行数据信道;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示例5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示例6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随机接入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
示例7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
示例8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至少包含以下之一: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失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准则。
具体说明如下:例如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上行数据信道和下行控制信道,目标信道集合包含上行控制信道,则通信节点优先根据上行数据信道的传输方式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各个信道之间可以存在预设的对应关系。
对应准则可以为,比如,第一信道集合中的上行信道、对应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下行信道;或者,还可以为,第一信道集合中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对应目标信道集合中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另外,对应准则,还可以表征信道的时隙对应关系,或者,为信道的频率的对应关系等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这里不再进行穷举。
优选地,所述对应关系信息通过物理层信令(信号)、或高层信令通知给通信节点,或所述对应关系信息是预定义的。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示例9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优选地,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进一步地,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灵活的配置信道集合对应的传输方式集合,从而能够针对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进行灵活的传输方式的配置,能够解决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环境丰富多样引起的控制信道传输、传输方式变化的问题,提升了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应用于通信节点,如图1-2所示,包括:
步骤11:配置目标信道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中的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其中,N为正整数;
步骤12:基于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确定对应时间区域传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使用的传输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通信节点可以为具备通信功能的任意一种设备,比如,可以为网络节点(比如,基站),或者,还可以为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等能够接入到通信网络的终端设备)。
进一步地,前述N个时间区域,可以为只有一个目标时间区域,也可以为具备两个及以上的时间区域。当N个时间区域中只包括有一个目标时间区域的时候,可以指代整个通信过程中的时长,或者,还可以表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周期之前,均由通信节点执行一遍确定目标信道集合中信道的目标传输方式的操作,从而达到在每一个周期中可以调整目标信道集合的目标传输方式的目的。当N个时间区域中包含有两个及以上的时间区域时,可以分别针对不同的时间区域进行传输方式的配置。具体的描述采用以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的,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基于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所述目标信道集合对应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
所述基于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确定对应时间区域传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使用的传输方式,包括:
在所述时间区域中,根据所述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目标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目标信道集合、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包含的元素个数分别为A、B、C、D;A、B、C、D的取值均为大于0的整数;
其中,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基于前述示意图中给出的信道配置方式,下面结合各个示例进行详细说明。
示例1、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所示目标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目标信道集合、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分别为A、B、C、D,A、B、C、D取值均为大于0的整数。并且,ABCD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示例2、
前述步骤102中,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之间协商获得;
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示例3、
前述步骤102中,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如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数据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图2所示,如图右侧所示,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如图左侧所示,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
示例4、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也就是说,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可以为不同向的,比如本实施例中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为物理下行数据信道;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示例5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示例6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随机接入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
示例7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
示例8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至少包含以下之一: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失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准则。
具体说明如下:例如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上行数据信道和下行控制信道,目标信道集合包含上行控制信道,则通信节点优先根据上行数据信道的传输方式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各个信道之间可以存在预设的对应关系。
对应准则可以为,比如,第一信道集合中的上行信道、对应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下行信道;或者,还可以为,第一信道集合中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对应目标信道集合中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另外,对应准则,还可以表征信道的时隙对应关系,或者,为信道的频率的对应关系等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这里不再进行穷举。
优选地,所述对应关系信息通过物理层信令(信号)、或高层信令通知给通信节点,或所述对应关系信息是预定义的。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示例9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优选地,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进一步地,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灵活的配置信道集合对应的传输方式集合,从而能够针对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进行灵活的传输方式的配置,能够解决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环境丰富多样引起的控制信道传输、传输方式变化的问题,提升了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所述N个时间区域包括: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虽然仅以两个时间区域进行说明,但是实际情况中可以包含有更多的时间区域,比如,还可以包含第三时间区域、第四时间区域等等,其他时间区域中信道集合以及对应的传输方式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与第一时间区域以及第二时间区域的配置方式相同,只是不再进行赘述。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的信道配置方法,包括:
分为第一子时间区域和第二子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类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子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类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其中,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交集为空集,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早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晚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301:配置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采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配置在第二时间区域上采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
步骤302:在第一时间区域中基于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第一信道集合,在第二时间区域中基于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
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交集为空集,所述第一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早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所述第一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晚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其中,第一时间区域可以如图4所示,与第二时间区域相邻;或者,第一时间区域与第二时间区域可以不如图4所示,在时域上不相邻,两个时间区域中可以相邻一定的时间,本实施例中不对多个时间区域之间是否时域上相邻或相隔进行限定。
下面采用多个示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场景进行详细说明:
示例1、
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是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的或预先定义的。
示例2、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信令(RRC信令、MAC层信令、物理层信令任选其一或其组合)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示例3、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信令(RRC信令、MAC层信令、物理层信令任选其一或其组合)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示例4、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信令(RRC信令、MAC层信令、物理层信令任选其一或其组合)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优选地,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物理层信令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示例5、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优选地,所述接收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接收预编码矩阵集合,接收波束集合,接收准共位置关系集合。
示例6、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信道结合至少包含以下之一: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物理下行数据信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数据信道,物理上行探测信道。
需要说明,本专利中提到的接收波束,至少包含以下之一:接收端口,接收资源,参考信号序列,接收预编码矩阵(模拟,数字,混合方式),接收机算法,准共位置信息。
需要说明,本专利中提到的发送波束,至少包含以下之一:发送端口,发送资源,参考信号序列,发送预编码矩阵(模拟,数字,混合方式),发射机算法,准共位置信息。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灵活的配置信道集合对应的传输方式集合,从而能够针对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进行灵活的传输方式的配置,能够解决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环境丰富多样引起的控制信道传输、传输方式变化的问题,提升了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施例四、
基于前述信道配置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节点,如图5所示,所述通信节点包括:
配置单元51,用于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第二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
传输单元52,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通信节点可以为具备通信功能的任意一种设备,比如,可以为网络节点(比如,基站),或者,还可以为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等能够接入到通信网络的终端设备)。
进一步地,前述N个时间区域,可以为只有一个目标时间区域,也可以为具备两个及以上的时间区域。当N个时间区域中只包括有一个目标时间区域的时候,可以指代整个通信过程中的时长,或者,还可以表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周期之前,均由通信节点执行一遍确定目标信道集合中信道的目标传输方式的操作,从而达到在每一个周期中可以调整目标信道集合的目标传输方式的目的。当N个时间区域中包含有两个及以上的时间区域时,可以分别针对不同的时间区域进行传输方式的配置。具体的描述采用以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N个时间区域为目标时间区域;相应的,所述配置单元,用于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基于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所述目标信道集合对应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
所述传输单元,用于在所述目标时间区域中,根据所述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目标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目标信道集合、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包含的元素个数分别为A、B、C、D;A、B、C、D的取值均为大于0的整数;
其中,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基于前述示意图中给出的信道配置方式,下面结合各个示例进行详细说明。
示例1、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所示目标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目标信道集合、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分别为A、B、C、D,A、B、C、D取值均为大于0的整数。并且,ABCD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示例2、
前述步骤102中,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之间协商获得;
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示例3、
前述步骤102中,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如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数据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图2所示,如图右侧所示,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如图左侧所示,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
示例4、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也就是说,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可以为不同向的,比如本实施例中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为物理下行数据信道;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示例5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示例6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随机接入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
示例7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
示例8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至少包含以下之一: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失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准则。
具体说明如下:例如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上行数据信道和下行控制信道,目标信道集合包含上行控制信道,则通信节点优先根据上行数据信道的传输方式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各个信道之间可以存在预设的对应关系。
对应准则可以为,比如,第一信道集合中的上行信道、对应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下行信道;或者,还可以为,第一信道集合中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对应目标信道集合中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另外,对应准则,还可以表征信道的时隙对应关系,或者,为信道的频率的对应关系等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这里不再进行穷举。
优选地,所述对应关系信息通过物理层信令(信号)、或高层信令通知给通信节点,或所述对应关系信息是预定义的。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示例9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优选地,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进一步地,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灵活的配置信道集合对应的传输方式集合,从而能够针对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进行灵活的传输方式的配置,能够解决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环境丰富多样引起的控制信道传输、传输方式变化的问题,提升了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施例五、
基于前述信道配置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节点,如图5所示,所述通信节点包括:
配置单元51,用于配置目标信道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中的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
传输单元52,用于基于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发送所述目标信道集合。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通信节点可以为具备通信功能的任意一种设备,比如,可以为网络节点(比如,基站),或者,还可以为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等能够接入到通信网络的终端设备)。
进一步地,前述N个时间区域,可以为只有一个目标时间区域,也可以为具备两个及以上的时间区域。当N个时间区域中只包括有一个目标时间区域的时候,可以指代整个通信过程中的时长,或者,还可以表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周期之前,均由通信节点执行一遍确定目标信道集合中信道的目标传输方式的操作,从而达到在每一个周期中可以调整目标信道集合的目标传输方式的目的。当N个时间区域中包含有两个及以上的时间区域时,可以分别针对不同的时间区域进行传输方式的配置。具体的描述采用以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三、
所述N个时间区域为目标时间区域;相应的,所述配置单元,用于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基于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所述目标信道集合对应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
所述传输单元,用于在所述目标时间区域中,根据所述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目标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目标信道集合、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包含的元素个数分别为A、B、C、D;A、B、C、D的取值均为大于0的整数;
其中,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基于前述示意图中给出的信道配置方式,下面结合各个示例进行详细说明。
示例1、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所示目标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目标信道集合、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分别为A、B、C、D,A、B、C、D取值均为大于0的整数。并且,ABCD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示例2、
前述步骤102中,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之间协商获得;
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示例3、
前述步骤102中,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如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数据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图2所示,如图右侧所示,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如图左侧所示,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
示例4、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也就是说,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可以为不同向的,比如本实施例中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为物理下行数据信道;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示例5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示例6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随机接入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
示例7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
示例8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优选地,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至少包含以下之一: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失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准则。
具体说明如下:例如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上行数据信道和下行控制信道,目标信道集合包含上行控制信道,则通信节点优先根据上行数据信道的传输方式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式。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各个信道之间可以存在预设的对应关系。
对应准则可以为,比如,第一信道集合中的上行信道、对应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下行信道;或者,还可以为,第一信道集合中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对应目标信道集合中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另外,对应准则,还可以表征信道的时隙对应关系,或者,为信道的频率的对应关系等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这里不再进行穷举。
优选地,所述对应关系信息通过物理层信令(信号)、或高层信令通知给通信节点,或所述对应关系信息是预定义的。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示例9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
根据第一信道集合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目标信道集合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通信节点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优选地,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进一步地,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灵活的配置信道集合对应的传输方式集合,从而能够针对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进行灵活的传输方式的配置,能够解决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环境丰富多样引起的控制信道传输、传输方式变化的问题,提升了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所述N个时间区域包括: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虽然仅以两个时间区域进行说明,但是实际情况中可以包含有更多的时间区域,比如,还可以包含第三时间区域、第四时间区域等等,其他时间区域中信道集合以及对应的传输方式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与第一时间区域以及第二时间区域的配置方式相同,只是不再进行赘述。
具体来说,所述配置单元,用于配置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采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配置在第二时间区域上采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
相应的,所述传输单元,用于在第一时间区域中基于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第一信道集合,在第二时间区域中基于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
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交集为空集,所述第一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早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所述第一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晚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其中,第一时间区域可以如图4所示,与第二时间区域相邻;或者,第一时间区域与第二时间区域可以不如图4所示,在时域上不相邻,两个时间区域中可以相邻一定的时间,本实施例中不对多个时间区域之间是否时域上相邻或相隔进行限定。
下面采用多个示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场景进行详细说明:
示例1、
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是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的或预先定义的。
示例2、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信令(RRC信令、MAC层信令、物理层信令任选其一或其组合)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示例3、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信令(RRC信令、MAC层信令、物理层信令任选其一或其组合)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示例4、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信令(RRC信令、MAC层信令、物理层信令任选其一或其组合)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优选地,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物理层信令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示例5、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优选地,所述接收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接收预编码矩阵集合,接收波束集合,接收准共位置关系集合。
示例6、分为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优选地,所述信道结合至少包含以下之一: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物理下行数据信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数据信道,物理上行探测信道。
需要说明,本专利中提到的接收波束,至少包含以下之一:接收端口,接收资源,参考信号序列,接收预编码矩阵(模拟,数字,混合方式),接收机算法,准共位置信息。
需要说明,本专利中提到的发送波束,至少包含以下之一:发送端口,发送资源,参考信号序列,发送预编码矩阵(模拟,数字,混合方式),发射机算法,准共位置信息。
需要说明,本专利中提到的信道集合中,不仅可以包含信道,可以包含信号(例如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解调参考信号,探测信号,同步信号,接入信号等)。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灵活的配置信道集合对应的传输方式集合,从而能够针对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进行灵活的传输方式的配置,能够解决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环境丰富多样引起的控制信道传输、传输方式变化的问题,提升了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发明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电子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9)
1.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应用于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信息,以及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第二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所述第二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第二信道集合、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分别为A、B、C、D,A、B、C、D取值为大于0的整数;
其中,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之间协商获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所述第二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所述第二信道集合至少包含以下之一或其组合: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数据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述第二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至少包含以下之一:
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失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准则。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和/或,
所述接收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接收预编码矩阵集合,接收波束集合,接收准共位置关系集合。
13.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应用于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分为第一子时间区域和第二子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类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子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类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其中,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交集为空集,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早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晚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是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的或预先定义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物理层信令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接收预编码矩阵集合,接收波束集合,接收准共位置关系集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结合至少包含以下之一: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物理下行数据信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数据信道,物理上行探测信道。
20.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应用于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配置目标信道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中的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其中,N为正整数;
基于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确定对应时间区域传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使用的传输方式。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目标信道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中的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包括:
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基于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所述目标信道集合对应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
所述基于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确定对应时间区域传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使用的传输方式,包括:
在所述时间区域中,根据所述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由至少一个上行信道、和/或至少一个下行信道构成;
所述目标信道集合由至少一个上行信道、和/或至少一个下行信道构成;
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目标信道集合、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包含的元素个数分别为A、B、C、D;A、B、C、D的取值均为大于0的整数;
所述传输方式集合中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之间协商获得;
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数据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以下之一或其组合: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数据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述目标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
2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至少包含以下之一: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失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准则。
30.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和/或,
所述接收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接收预编码矩阵集合,接收波束集合,接收准共位置关系集合。
3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时间区域包括: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交集为空集,所述第一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早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所述第一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晚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目标信道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中的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包括:
配置在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上采用第一传输方式集合,配置在第二时间区域上采用第二传输方式集合;
相应的,基于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发送所述目标信道集合,包括:
在第一时间区域中基于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第一信道集合,在第二时间区域中基于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是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或者预先定义。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物理层信令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3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所述接收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接收预编码矩阵集合,接收波束集合,接收准共位置关系集合。
3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以及目标信道集合中至少包含以下之一: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物理下行数据信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数据信道,物理上行探测信道。
38.一种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单元,用于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的对应关系信息;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第二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二传输方式集合;
传输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所述第二信道集合由上行信道、和/或下行信道构成;
其中,所述第一信道集合、第二信道集合、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第二传输方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分别为A、B、C、D,A、B、C、D取值为大于0的整数;
其中,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40.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之间协商获得。
41.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42.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所述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预配置、或者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获得。
43.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
44.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45.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所述第二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时隙中,或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携带与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的物理下行数据信道有关的内容。
46.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所述第二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上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
47.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述第二信道集合至少包含物理下行数据信道;
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不晚于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或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配所述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使用的资源。
48.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至少包含以下之一:
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失效时间;
第一信道集合与第二信道集合中包含的信道之间的对应准则。
49.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和/或,
所述接收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接收预编码矩阵集合,接收波束集合,接收准共位置关系集合。
50.一种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单元,用于分为第一子时间区域和第二子时间区域的时间区域内,配置通信节点在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一类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信道集合;配置所述通信节点在第二子时间区域上使用第二类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信道集合;
其中,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交集为空集,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早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晚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所述传输方式包括发送方式、和/或接收方式。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子时间区域是所述通信节点与其它通信节点协商的或预先定义的。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53.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传输方式集合是通过物理层信令配置给所述通信节点的。
54.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发送预编码矩阵集合,发送波束集合,发送准共位置关系集合,发送功率控制。
55.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方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接收预编码矩阵集合,接收波束集合,接收准共位置关系集合。
56.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结合至少包含以下之一: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物理下行数据信道,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数据信道,物理上行探测信道。
57.一种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单元,用于配置目标信道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中的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
传输单元,用于基于每一个时间区域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在N个时间区域发送所述目标信道集合。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时间区域为目标时间区域;
相应的,所述配置单元,用于确定第一信道集合与目标信道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所述第一信道集合对应的第一传输方式集合,基于所述第一传输方式集合确定所述目标信道集合对应的目标传输方式集合;
所述传输单元,用于在所述目标时间区域中,根据所述目标传输方式集合发送或接收所述目标信道集合中的信道。
59.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时间区域包括:第一时间区域和第二时间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时间区域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交集为空集,所述第一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早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起始时间位置,所述第一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晚于所述第二时间区域的终止时间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83035.7A CN108633028B (zh) | 2017-03-24 | 2017-03-24 | 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及通信节点 |
PCT/CN2018/080261 WO2018171732A1 (zh) | 2017-03-24 | 2018-03-23 | 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及通信节点、存储介质 |
US16/497,289 US11553465B2 (en) | 2017-03-24 | 2018-03-23 | Channel configur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83035.7A CN108633028B (zh) | 2017-03-24 | 2017-03-24 | 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及通信节点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33028A true CN108633028A (zh) | 2018-10-09 |
CN108633028B CN108633028B (zh) | 2023-08-11 |
Family
ID=63586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83035.7A Active CN108633028B (zh) | 2017-03-24 | 2017-03-24 | 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及通信节点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53465B2 (zh) |
CN (1) | CN108633028B (zh) |
WO (1) | WO2018171732A1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24807A (zh) * | 2011-09-23 | 2013-04-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US20130315190A1 (en) * | 2011-02-10 | 2013-11-28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
EP2744120A2 (en) * | 2011-08-12 | 2014-06-18 | Ajou University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 Terminal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
CN103907386A (zh) * | 2012-09-26 | 2014-07-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道检测方法及用户设备 |
WO2015013977A1 (zh) * | 2013-08-02 | 2015-02-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配置无线通信系统信号传输方式的方法及设备 |
US20150200761A1 (en) * | 2012-09-09 | 2015-07-1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63755B (zh) | 2007-12-14 | 2018-02-06 |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输送系统信息 |
CN103249162B (zh) | 2012-02-10 | 2018-07-20 |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多点协作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3716856B (zh) | 2012-10-09 | 2017-03-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系统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及系统 |
WO2014121471A1 (zh) | 2013-02-06 | 2014-08-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获取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CN104349491A (zh) | 2013-08-08 | 2015-02-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传输的方法、系统和网络侧设备 |
WO2015045234A1 (ja) * | 2013-09-26 | 2015-04-02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US10659135B2 (en) * | 2014-06-16 | 2020-05-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ordinated discovery of MMW connection points and UES |
US9693312B2 (en) * | 2014-11-03 | 2017-06-27 | Intel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
2017
- 2017-03-24 CN CN201710183035.7A patent/CN108633028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3-23 WO PCT/CN2018/080261 patent/WO201817173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3-23 US US16/497,289 patent/US1155346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30315190A1 (en) * | 2011-02-10 | 2013-11-28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
EP2744120A2 (en) * | 2011-08-12 | 2014-06-18 | Ajou University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 Terminal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
CN103024807A (zh) * | 2011-09-23 | 2013-04-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US20150200761A1 (en) * | 2012-09-09 | 2015-07-1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
CN103907386A (zh) * | 2012-09-26 | 2014-07-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道检测方法及用户设备 |
WO2015013977A1 (zh) * | 2013-08-02 | 2015-02-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配置无线通信系统信号传输方式的方法及设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INTEL CORPORATION: "R4-156985 "Scenarios, interference models and link-level simulation assumptions for LTE DL Control Channels IM"", 《3GPP TSG_RAN\WG4_RADIO》 * |
INTEL CORPORATION: "R4-161638 "LTE DL Control Channels IM: Interference models"", 《3GPP TSG_RAN\WG4_RADIO》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33028B (zh) | 2023-08-11 |
US11553465B2 (en) | 2023-01-10 |
WO2018171732A1 (zh) | 2018-09-27 |
US20200100231A1 (en) | 2020-03-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25375A (zh) | 下一代物联网体系架构设计方法与应用系统 | |
CN108810903A (zh) | 一种数据传输配置及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Hamidouche et al. | A multi-game framework for harmonized LTE-U and WiFi coexistence over unlicensed bands | |
CN103959872B (zh) | 下行控制信道的搜索空间的映射方法和装置 | |
CN108112076A (zh) | 配置上行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9995491A (zh) | 测量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10536439A (zh) | 资源配置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存储介质 | |
Wang et al. | Design of underwater acoustic sens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based o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in big data | |
Zhao et al. | Joint subchannel and power allocation in multiuser OFDM systems with minimal rate constraints | |
CN103995506A (zh) | 一种背景音乐控制方法、终端以及系统 | |
CN108288988A (zh) | 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接收处理方法、装置及基站、终端 | |
US11005617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ross-channel scheduling of high efficiency (HE) multi-user (MU) frame transmission | |
CN107645400B (zh) | 策略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控制器 | |
CN108418752A (zh) | 一种聚合组的创建方法和装置 | |
CN103250452B (zh) | 邻近身份指示码的发送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
JP2011188389A (ja) |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間の共存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
CN110149715A (zh) |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pt-rs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8633028A (zh) | 一种信道配置方法及通信节点 | |
CN105119851B (zh) | 无线局域网通信方法和设备 | |
CN108282307A (zh) | 控制信道参考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基站、终端 | |
CN107925556A (zh) | 用于针对叠加传输重用现有星座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8282841A (zh) | 系统信息的发送、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9803411A (zh) | 资源映射方法、确定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用户终端 | |
CN104703282B (zh) |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及设备 | |
CN105474735A (zh) | 用于无线接入虚拟化的软传输点和用户设备关联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