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1035A - 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 - Google Patents

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1035A
CN108601035A CN201810383874.8A CN201810383874A CN108601035A CN 108601035 A CN108601035 A CN 108601035A CN 201810383874 A CN201810383874 A CN 201810383874A CN 108601035 A CN108601035 A CN 1086010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wmsns
solar energy
cluster
prior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838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01035B (zh
Inventor
孙力娟
周辉
韩崇
郭剑
肖甫
周剑
王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38387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010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01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10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10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10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dependent on the time of the day, e.g. according to expected transmission a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5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local events, e.g. events related to user activity
    • H04W52/025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local events, e.g. events related to user activity controlling an operation mode according to history or models of usage information, e.g. activity schedule or time of d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包括太阳能收集模块、WMSNs节点分簇算法和在两者基础上的一种WMSNs节点调度策略。太阳能收集模型综合考虑了天气情况、节点地理位置以及遮挡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并修正太阳能收集的理想能量变化规律,有利于更好的反映WMSNs节点的剩余能量以及太阳能的补充能量。WMSNs节点调度策略,结合了太阳能收集模型以及WMSNs节点分簇算法,通过工作区间结合节点的优先级的方式,调整节点的工作状态。该策略保证了网络覆盖度,降低了WMSNs节点的功耗,有利于保持网络的能量中性状态,使网络可以持续运行,提升网络的性能。

Description

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具体涉及能量收集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WMSNs(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s,WMSNs)是一种新型的传感器网络,其节点装备有摄像头、麦克风及其他传感器,可以产生多媒体信息。这些具有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的多媒体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形成分布式感知网络,具备协同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区域内音频、视频、静态图像、数值数据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WMSNs 作为传感器网络的一种,除了具有其共性的特点,如节点能力和网络资源受限、大规模、自组织、多跳通信、动态性强、应用相关、以数据为中心等,还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1)具有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处理的能力,节点及网络能力增强;(2)感知媒体丰富,多种异构数据共存;(3)处理任务复杂;(4)可以对环境进行全面有效的感知。
WMSNs通常是由传感器节点上的微型电池提供能量,然而电池本身是一种有限的能量源,在特定的场景下,WMSNs节点的续航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传统电池供电的WMSNs节点除了有限的能量存储空间之外,还存在着电池寿命难以预测的问题,以及特殊环境下,例如WMSNs节点部署在野外的恶劣环境中,电池是难以由人工进行维护的,维护成本也会相当的高,一旦电池能量耗尽,节点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如何降低和均衡节点能耗,延长网络生存周期成为WMSNs应用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能量收集技术的日渐成熟,部署新型的可持续的能量收集WMSNs,克服传统的电池驱动的WMSNs固有的种种缺陷,已经成为了传感器领域内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焦点问题,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太阳能收集技术在实际的工程项目应用中存在着无法避免的问题与挑战:太阳能收集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从而导致了WMSNs节点的间歇性。由于白天和黑夜严重影响着太阳能的收集效率,基于太阳能收集的WMSNs节点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度过夜晚时段,如何管理和分配能量保证WMSNs节点不会陷入瘫痪状态,成为了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此外,不同的季节以及气象因素也对太阳能的收集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如何调整节点的工作状态,在保证WMSNs节点工作性能的前提下最大化降低能耗,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WMSNs节点调度策略,解决WMSNs中能量有限、网络服务质量低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了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包括太阳能收集模块、WMSNs节点分簇算法和在两者基础上的一种WMSNs节点调度策略:
所述太阳能收集模块建立过程如下:
步骤1: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和太阳能电池板尺寸设置最佳天气基数Amax
步骤2:分别建立A、B、C、D四个子集,将所有的气象专业天气类型均依次顺序合并到这四个子集中,每个子集均包含不止一个气象专业天气类型;天气类型之间的转换可用概率转移矩阵Pa表示,Pa为4×4的方阵,a表示天气类型,a∈{A,B,C,D};
Pa==
方阵Pa中的元素表示前一天为集合A中的天气的情况下,今天也为集合A中的 天气的条件概率,其他元素的含义依次类推。根据某地区的历史天气资料,利用马尔科夫链 建立Pa后,可以模拟天气变化的转移特性;根据该地区某光伏发电站的历史数据,求出不同 天气类型下,地表与地外辐照度的相关系数Ba
步骤3:每天的随机影响因子为Pn=1-0.1Rand(0,1),随机函数保证每天的随机影响因子是随机的;
步骤4:根据理想状态下的太阳能收集的能量变化规律,提出简单太阳能收集量与一天内时间t的关系,能量随着太阳光的强度变化经历上升期、稳定期和下降期,符合梯形模型,满足以下公式:
E(t)=
其中,E(t)为太阳能收集量,k为上升的斜率,太阳能收集量最小值为0,Emax为单位1,t1,t2为太阳能收集模型中太阳能收集量上升到最大值的时刻和从最大值开始下降的时刻;(t∈{1,2,3,…,12});
步骤5:量化每个时间段的太阳能收集量,把一天24小时划分为若干个时间片,例如以60分钟为单位,把一天24小时划分成24个时间片,第n天某一时刻的太阳能收集量为Amax×Ba×Pn×E(t)
所述WMSNs节点分簇算法的具体执行步骤如下:
步骤1:在WMSNs监测区域内随机部署n个传感器节点,用集合P={P1,P2,P3,P4,…,Pn}表示,其中每个节点都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在WMSNs部署完成后向汇聚节点发送自己的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用Si表示WMSNs中所有节点的状态信息,Si=0,表示节点未分簇,即节点不属于任何一个簇;Si=1,表示节点已分簇,即节点至少属于一个簇;Si=2,表示节点为簇头节点;Si=3,表示节点为公共节点,即节点同时属于n个簇(n≥2)。簇用大写字母C表示,簇的标号记为k,k∈{1,2,3,…,N}。第一个簇记为C1,以此类推;
步骤2: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设置节点的感知区域重叠度的阈值,即一个节点与簇头 节点之间的感知区域范围的最小重叠度,用来判断一个节点是否可以和簇头节点处于同一 个簇中;阈值在WMSNs节点分簇算法开始执行时被设置为一个定值;
步骤3:初始化Si,假设WMSNs中所有节点的初始状态都为0,即Si=0,i∈{1,2,3,4…n};
步骤4:从节点列表中选择一个未分簇的节点Pi作为当前的簇头节点,建立一个簇Ck,对于任意的节点Pj,j∈{1,2,3,…n, n≠i},计算节点Pi与节点Pj感知区域的重叠度Pij,根据Pij将节点Pj进行降序排列;
步骤5:若Pij,将节点Pj加入到簇Ck中,置节点Pj的状态为已分簇,记Sj=1;若节点Pj 同时属于n个簇(n≥2),则节点Pj为公共节点,记Sj=3,节点Pj的隶属度为n;若节点Pj只属于 一个簇,则节点Pj不是公共节点,节点Pj的隶属度为1;
步骤6:若Pij,置节点Pj的状态为未分簇,记Sj=0,将节点Sj重新进行分簇。当节点列 表P={P1,P2,P3,P4,…,Pn}中存在没有分簇的节点,则返回步骤4继续执行,直到节点列表P= {P1,P2,P3,P4,…,Pn}中的所有节点都分簇完毕,即Si≠0,算法终止;
所述WMSNs节点调度策略的具体执行步骤如下:
步骤1:设置WMSNs节点的工作区间T1、T2和T3,判断节点Pi是否处于工作区间T1;若节点Pi处于工作区间T1,对网络的性能要求高,则以网络性能表现为主,节点Pi采集高分辨率以及高帧率的视频,若节点Pi处于工作区间T2或T3,对网络的性能要求降低,则降低节点Pi采集视频的帧率以及分辨率,降低能耗,延长整个网络的工作时间;i∈{1,2,3,…,n};
步骤2:为了防止网络中的某个节点长期处于高能耗的工作状态,使得能量快速耗尽而提前结束工作,根据节点Pi在网络分簇结构中的角色、节点Pi的剩余能量、太阳能的补给能量、节点Pi前一阶段的工作状态来综合选取节点Pi进行工作;
步骤3:为网络中所有的传感器节点Pi设立二类优先级,第一优先级Qi1和第二优先级Qi2,对于每一个传感器节点Pi,其第一优先级和第二优先级之和决定了该节点的总优先级Qi。即Qi=Qi1+Qi2;
步骤4:节点Pi的第一优先级Qi1在每轮工作开始前确定,是一个静态的值,定义如下:Qi1=(ERi+Esi)/ETi+Wi。其中,ERi表示节点Si的当前剩余能量;Esi表示在一个监测周期内节点Pi所接收的太阳能补给能量;ETi表示在一个监测周期内节点Pi所消耗的能量,Wi表示节点Pi的隶属度,即节点Si同时属于几个簇;
步骤5:节点Pi的第二优先级Qi2初始值均为0,即Qi2=0;第二优先级Qi2在每轮监测周期内随着监测节点的选择而变化,当一个节点被选择为当前监测周期的监测节点后,其第二优先级降低,避免下回合再选择它;同时,与该节点在同一个簇中的其他节点的第二优先级也降低,避免下回合选择与上回合监测同一区域的节点,即Qi2= Qi2-1;
步骤6:节点Pi的第一优先级Qi1和第二优先级Qi2相结合,共同确定节点Pi的总优先级Qi,通过Qi的高低来调整节点Pi的工作状态,Qi高的节点以网络性能表现为主,采集高帧率/高分辨率的视频;Qi低的节点则降低视频采集的分辨率以及帧率,降低能耗;
步骤7:网络中所有的传感器节点Pi的最终工作方式是工作区间结合节点Pi的优先级来确定的,通过工作区间结合节点Pi的优先级的方式,调整节点Pi的工作状态,从而降低能耗,保持网络的能量中性状态,使网络可以持续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收集模块建立步骤2中,具体的气象专业天气类型划分为,
A:晴、晴间多云、多云间晴;
B:多云、阴、阴间多云、多云间阴、雾;
C:阵雨、雷阵雨、雷阵雨伴有冰雹、雨加雪、小雨、阵雪、小雪、冻雨、小到中雨、小到中雪;
D: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中雪、大雪、暴雪、中到大雨、大到暴雨、暴雨到大暴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中到大雪、大到暴雪、沙尘暴。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收集模块建立步骤2中,相关系数Ba用来表示不同天气类型下太阳能的收集效率,具体为:天气类型为A时,Ba=0.9979;天气类型为B时,Ba=0.8640;天气类型为C时,Ba=0.7210;天气类型为D时,Ba=0.4372。
进一步地,基于太阳能收集的WMSNs节点的工作任务主要分布在白天,夜晚时段就可以让WMSNs节点处于低功耗的工作状态,降低WMSNs节点采集视频的帧率和分辨率。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太阳能收集模型,该模型在经典的梯形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天气情况、节点地理位置以及遮挡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并修正太阳能收集的理想能量变化规律,有利于更好的反映WMSNs节点的剩余能量以及太阳能的补充能量。本发明提出了一种WMSNs节点调度策略,该策略结合了太阳能收集模型以及WMSNs节点分簇算法。我们把网络中节点的工作区间划分为T1、T2和T3,当节点处于工作区间T1时,对网络的性能要求高;当节点处于工作区间T2或T3时,对网络的性能要求降低。网络中节点的最终工作方式是工作区间结合节点的优先级来确定的,通过工作区间结合节点的优先级的方式,调整节点的工作状态。该策略保证了网络覆盖度,降低了WMSNs节点的功耗,有利于保持网络的能量中性状态,使网络可以持续运行,提升网络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总体框架图。
图2为本发明太阳能收集模型图。
图3为本发明WMSNs节点分簇算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WMSNs节点调度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总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太阳能收集模型,该模型是用来计算WMSNs节点所接收到的太阳能补给能量,结合节点当前的能量,计算出WMSNs节点总的剩余能量。WMSNs节点分簇算法是用来反映节点在网络分簇结构中的角色,从而计算出该节点的隶属度。本发明中我们提出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是根据节点在网络分簇结构中的角色、太阳能的补给能量、节点的剩余能量和节点前一阶段的工作状态来综合选取节点进行工作,为网络中所有的传感器节点建立一个优先级,根据优先级的高低来选择节点,调整节点的工作状态。网络中节点的最终工作方式是工作区间结合节点的优先级来确定的,通过工作区间结合节点的优先级的方式,调整节点的工作状态,从而降低能耗,保持网络的能量中性状态,使网络可以持续运行。
太阳能收集模型图如图2所示,该模型的建立过程如下。
步骤1: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和太阳能电池板尺寸设置最佳天气基数Amax
步骤2:分别建立A、B、C、D四个子集,将所有气象专业天气类型均依次顺序合并到这四个子集中,每个子集均包含不止一个气象专业天气类型。具体的气象专业天气类型划分如表2所示:
表2:气象专业天气类型划分
天气类型之间的转换可用概率转移矩阵Pa表示,Pa为4×4的方阵,a表示天气类型,a∈{A,B,C,D}。
Pa==
方阵Pa中的元素表示前一天为集合A中的天气的情况下,今天也为集合A中的 天气的条件概率,其他元素的含义依次类推。根据某地区的历史天气资料,利用马尔科夫链 建立Pa后,可以模拟天气变化的转移特性。根据该地区某光伏发电站的历史数据,求出不同 天气类型下,地表与地外辐照度的相关系数Ba。如表3所示:
表3:地表与地外福照度的相关系数
天气类型 A B C D
Ba 0.9979 0.8640 0.7210 0.4372
相关系数Ba用来表示不同天气类型下太阳能的收集效率。
步骤3:每天的随机影响因子为Pn=1-0.1Rand(0,1),随机函数保证每天的随机影响因子是随机的。其含义为在相同的天气条件下,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遮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WMSNs节点收集到的能量值可能不同。
步骤4、根据太阳能收集的能量变化规律,能量随着太阳光的强度变化经历上升期、稳定期和下降期,符合梯形模型,满足以下公式:
E(t)=
其中,E(t)为太阳能收集量,k为上升的斜率,太阳能收集量最小值为0,Emax为单位1,t1,t2为太阳能收集模型中太阳能收集量上升到最大值的时刻和从最大值开始下降的时刻。(t∈{1,2,3,…,12})。
步骤5:量化每个时间段的太阳能收集量,把一天24小时划分为若干个时间片,例如以60分钟为单位,把一天24小时划分成24个时间片,第n天某一时刻的太阳能收集量为Amax×Ba×Pn×E(t)
WMSNs节点分簇算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工作步骤如下。
步骤1:在WMSNs监测区域内随机部署n个传感器节点,用集合P={P1,P2,P3,P4,…,Pn}表示,其中每个节点都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在WMSNs部署完成后向汇聚节点发送自己的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用Si表示WMSNs中所有节点的状态信息,Si=0,表示节点未分簇,即节点不属于任何一个簇;Si=1,表示节点已分簇,即节点至少属于一个簇;Si=2,表示节点为簇头节点;Si=3,表示节点为公共节点,即节点同时属于n个簇(n≥2)。簇用大写字母C表示,簇的标号记为k,k∈{1,2,3,…,N}。第一个簇记为C1,以此类推。
步骤2: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设置节点的感知区域重叠度的阈值,即一个节点与 簇头节点之间的感知区域范围的最小重叠度,用来判断一个节点是否可以和簇头节点处于 同一个簇中。阈值在WMSNs节点分簇算法开始执行时被设置为一个定值。
步骤3:初始化Si,假设WMSNs中所有节点的初始状态都为0,即Si=0,i∈{1,2,3,4…n}。
步骤4:从节点列表中选择一个未分簇的节点Pi作为当前的簇头节点,建立一个簇Ck,对于任意的节点Pj,j∈{1,2,3,…n, n≠i},计算节点Pi与节点Pj感知区域的重叠度Pij,根据Pij将节点Pj进行降序排列。
步骤5:若Pij,将节点Pj加入到簇Ck中,置节点Pj的状态为已分簇,记Sj=1;若节 点Pj同时属于n个簇(n≥2),则节点Pj为公共节点,记Sj=3,节点Pj的隶属度为n;若节点Pj只 属于一个簇,则节点Pj不是公共节点,节点Pj的隶属度为1。
步骤6:若Pij,置节点Pj的状态为未分簇,记Sj=0,将节点Sj重新进行分簇。当节 点列表P={P1,P2,P3,P4,…,Pn}中存在没有分簇的节点,则返回步骤4继续执行,直到节点列 表P={P1,P2,P3,P4,…,Pn}中的所有节点都分簇完毕,即Si≠0,算法终止。
WMSNs节点调度流程图如图4所示,工作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设置WMSNs节点Pi的工作区间T1、T2和T3
步骤2:判断节点Pi是否处于工作区间T1。若节点Pi不处于工作区间T1,对网络的性能要求降低,则降低节点Pi采集视频的帧率以及分辨率,处于低功耗的工作状态。
步骤3:若节点Pi处于工作区间T1,对网络的性能要求高,则以网络性能表现为主,节点Pi采集高分辨以及高帧率的视频。
步骤4:为网络中所有的传感器节点Pi设立二类优先级,第一优先级Qi1和第二优先级Qi2,对于每一个传感器节点Pi,其第一优先级和第二优先级之和决定了该节点的总优先级Qi。即Qi=Qi1+Qi2。
步骤5:节点Pi的第一优先级Qi1在每轮工作开始前确定,是一个静态的值,定义如下:Qi1=(ERi+Esi)/ETi+Wi。其中,ERi表示节点Si的当前剩余能量;Esi表示在一个监测周期内节点Pi所接收的太阳能补给能量;ETi表示在一个监测周期内节点Pi所消耗的能量,Wi表示节点Pi的隶属度,即节点Si同时属于几个簇。
步骤6:节点Pi的第二优先级Qi2初始值均为0,即Qi2=0。第二优先级Qi2在每轮监测周期内随着监测节点的选择而变化,当一个节点被选择为当前监测周期的监测节点后,其第二优先级降低,避免下回合再选择它;同时,与该节点在同一个簇中的其他节点的第二优先级也降低,避免下回合选择与上回合监测同一区域的节点,即Qi2=Qi2-1。
步骤7:节点Pi的第一优先级Qi1和第二优先级Qi2相结合,共同确定节点Pi的总优先级Qi ,通过Qi的高低来调整节点Pi的工作状态,Qi高的节点以网络性能表现为主,采集高帧率/高分辨率的视频;Qi低的节点则降低视频采集的分辨率以及帧率,降低能耗,延长网络的工作时间,提升网络的性能。
步骤8:网络中所有的传感器节点Pi的最终工作方式是工作区间结合节点Pi的优先级来确定的,通过工作区间结合节点Pi的优先级的方式,调整节点Pi的工作状态,从而降低能耗,保持网络的能量中性状态,使网络可以持续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包括太阳能收集模块、WMSNs节点分簇算法和在两者基础上的一种WMSNs节点调度策略,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收集模块建立过程如下:
步骤1:根据当地天气情况和太阳能电池板尺寸设置最佳天气基数Amax
步骤2:分别建立A、B、C、D四个子集,将所有的气象专业天气类型均依次顺序合并到这四个子集中,每个子集均包含不止一个气象专业天气类型;天气类型之间的转换可用概率转移矩阵Pa表示,Pa为4×4的方阵,a表示天气类型,a∈{A,B,C,D};
Pa==
方阵Pa中的元素表示前一天为集合A中的天气的情况下,今天也为集合A中的 天气的条件概率,其他元素的含义依次类推;
根据某地区的历史天气资料,利用马尔科夫链建立Pa后,可以模拟天气变化的转移特性;根据该地区某光伏发电站的历史数据,求出不同天气类型下,地表与地外辐照度的相关系数Ba
步骤3:每天的随机影响因子为Pn=1-0.1Rand(0,1),随机函数保证每天的随机影响因子是随机的;
步骤4:根据理想状态下的太阳能收集的能量变化规律,提出简单太阳能收集量与一天内时间t的关系,能量随着太阳光的强度变化经历上升期、稳定期和下降期,符合梯形模型,满足以下公式:
E(t)=
其中,E(t)为太阳能收集量,k为上升的斜率,太阳能收集量最小值为0,Emax为单位1, t1,t2为太阳能收集模型中太阳能收集量上升到最大值的时刻和从最大值开始下降的时刻;(t∈{1,2,3,…,12});
步骤5:量化每个时间段的太阳能收集量,把一天24小时划分为若干个时间片,例如以60分钟为单位,把一天24小时划分成24个时间片,第n天某一时刻的太阳能收集量为Amax×Ba×Pn×E(t)
所述WMSNs节点分簇算法的具体执行步骤如下:
步骤1:在WMSNs监测区域内随机部署n个传感器节点,用集合P={P1,P2,P3,P4,…,Pn}表示,其中每个节点都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在WMSNs部署完成后向汇聚节点发送自己的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用Si表示WMSNs中所有节点的状态信息,Si=0,表示节点未分簇,即节点不属于任何一个簇;Si=1,表示节点已分簇,即节点至少属于一个簇;Si=2,表示节点为簇头节点;Si=3,表示节点为公共节点,即节点同时属于n个簇(n≥2);簇用大写字母C表示,簇的标号记为k,k∈{1,2,3,…,N};第一个簇记为C1,以此类推;
步骤2: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设置节点的感知区域重叠度的阈值,即一个节点与簇头 节点之间的感知区域范围的最小重叠度,用来判断一个节点是否可以和簇头节点处于同一 个簇中;阈值在WMSNs节点分簇算法开始执行时被设置为一个定值;
步骤3:初始化Si,假设WMSNs中所有节点的初始状态都为0,即Si=0,i∈{1,2,3,4…n};
步骤4:从节点列表中选择一个未分簇的节点Pi作为当前的簇头节点,建立一个簇Ck,对于任意的节点Pj,j∈{1,2,3,…n, n≠i},计算节点Pi与节点Pj感知区域的重叠度Pij,根据Pij将节点Pj进行降序排列;
步骤5:若Pij,将节点Pj加入到簇Ck中,置节点Pj的状态为已分簇,记Sj=1;若节点Pj 同时属于n个簇(n≥2),则节点Pj为公共节点,记Sj=3,节点Pj的隶属度为n;若节点Pj只属于 一个簇,则节点Pj不是公共节点,节点Pj的隶属度为1;
步骤6:若Pij,置节点Pj的状态为未分簇,记Sj=0,将节点Sj重新进行分簇;当节点列 表P={P1,P2,P3,P4,…,Pn}中存在没有分簇的节点,则返回步骤4继续执行,直到节点列表P= {P1,P2,P3,P4,…,Pn}中的所有节点都分簇完毕,即Si≠0,算法终止;
所述WMSNs节点调度策略的具体执行步骤如下:
步骤1:设置WMSNs节点的工作区间T1、T2和T3,判断节点Pi是否处于工作区间T1;若节点Pi处于工作区间T1,对网络的性能要求高,则以网络性能表现为主,节点Pi采集高分辨率以及高帧率的视频,若节点Pi处于工作区间T2或T3,对网络的性能要求降低,则降低节点Pi采集视频的帧率以及分辨率,降低能耗,延长整个网络的工作时间;i∈{1,2,3,…,n};
步骤2:为了防止网络中的某个节点长期处于高能耗的工作状态,使得能量快速耗尽而提前结束工作,根据节点Pi在网络分簇结构中的角色、节点Pi的剩余能量、太阳能的补给能量、节点Pi前一阶段的工作状态来综合选取节点Pi进行工作;
步骤3:为网络中所有的传感器节点Pi设立二类优先级,第一优先级Qi1和第二优先级Qi2,对于每一个传感器节点Pi,其第一优先级和第二优先级之和决定了该节点的总优先级Qi,即Qi=Qi1+Qi2;
步骤4:节点Pi的第一优先级Qi1在每轮工作开始前确定,是一个静态的值,定义如下:Qi1=(ERi+Esi)/ETi+Wi;其中,ERi表示节点Si的当前剩余能量;Esi表示在一个监测周期内节点Pi所接收的太阳能补给能量;ETi表示在一个监测周期内节点Pi所消耗的能量,Wi表示节点Pi的隶属度,即节点Si同时属于几个簇;
步骤5:节点Pi的第二优先级Qi2初始值均为0,即Qi2=0;第二优先级Qi2在每轮监测周期内随着监测节点的选择而变化,当一个节点被选择为当前监测周期的监测节点后,其第二优先级降低,避免下回合再选择它;同时,与该节点在同一个簇中的其他节点的第二优先级也降低,避免下回合选择与上回合监测同一区域的节点,即Qi2= Qi2-1;
步骤6:节点Pi的第一优先级Qi1和第二优先级Qi2相结合,共同确定节点Pi的总优先级Qi,通过Qi的高低来调整节点Pi的工作状态,Qi高的节点以网络性能表现为主,采集高帧率/高分辨率的视频;Qi低的节点则降低视频采集的分辨率以及帧率,降低能耗;
步骤7:网络中所有的传感器节点Pi的最终工作方式是工作区间结合节点Pi的优先级来确定的,通过工作区间结合节点Pi的优先级的方式,调整节点Pi的工作状态,从而降低能耗,保持网络的能量中性状态,使网络可以持续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收集模块建立步骤2中,具体的气象专业天气类型划分为,
A:晴、晴间多云、多云间晴;
B:多云、阴、阴间多云、多云间阴、雾;
C:阵雨、雷阵雨、雷阵雨伴有冰雹、雨加雪、小雨、阵雪、小雪、冻雨、小到中雨、小到中雪;
D: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中雪、大雪、暴雪、中到大雨、大到暴雨、暴雨到大暴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中到大雪、大到暴雪、沙尘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收集模块建立步骤2中,相关系数Ba用来表示不同天气类型下太阳能的收集效率,具体为:天气类型为A时,Ba=0.9979;天气类型为B时,Ba=0.8640;天气类型为C时,Ba=0.7210;天气类型为D时,Ba=0.437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其特征在于:基于太阳能收集的WMSNs节点的工作任务主要分布在白天,夜晚时段就可以让WMSNs节点处于低功耗的工作状态,降低WMSNs节点采集视频的帧率和分辨率。
CN201810383874.8A 2018-04-26 2018-04-26 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方法 Active CN1086010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83874.8A CN108601035B (zh) 2018-04-26 2018-04-26 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83874.8A CN108601035B (zh) 2018-04-26 2018-04-26 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1035A true CN108601035A (zh) 2018-09-28
CN108601035B CN108601035B (zh) 2022-04-22

Family

ID=63609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83874.8A Active CN108601035B (zh) 2018-04-26 2018-04-26 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0103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18400A (zh) * 2019-01-28 2019-04-12 南京邮电大学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CN109618384A (zh) * 2019-01-28 2019-04-12 南京邮电大学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CN109618358A (zh) * 2019-01-29 2019-04-12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基于自适应控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优化方法
CN112350435A (zh) * 2020-10-16 2021-02-09 湖北华夏明源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微电网群和电力可控负荷的虚拟电厂管控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9048A (zh) * 2013-12-18 2014-03-05 北京工业大学 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选择方法
CN106557828A (zh) * 2015-09-30 2017-04-0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长时间尺度光伏出力时间序列建模方法和装置
US20170171807A1 (en) * 2015-12-14 2017-06-15 Foundation Of Soongsil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Method for energy-aware selective compression scheme for solar-power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and device for the same
CN107182063A (zh) * 2017-05-26 2017-09-19 上海电机学院 一种基于自然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9048A (zh) * 2013-12-18 2014-03-05 北京工业大学 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选择方法
CN106557828A (zh) * 2015-09-30 2017-04-0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长时间尺度光伏出力时间序列建模方法和装置
US20170171807A1 (en) * 2015-12-14 2017-06-15 Foundation Of Soongsil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Method for energy-aware selective compression scheme for solar-power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and device for the same
CN107182063A (zh) * 2017-05-26 2017-09-19 上海电机学院 一种基于自然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MAN KANSAL: ""Power management in energy harvesting sensor networks"", 《ACM TRANSACTIONS ON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S》 *
刘传益: ""基于能量收集与占空比优化的传感网节能技术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张曦: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中长期随机特性分析"",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张玉娟: ""具有能量补给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郑惠月: ""WMSNs多成员集群形成算法及节点调度"",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18400A (zh) * 2019-01-28 2019-04-12 南京邮电大学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终端
CN109618384A (zh) * 2019-01-28 2019-04-12 南京邮电大学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CN109618358A (zh) * 2019-01-29 2019-04-12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基于自适应控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优化方法
CN109618358B (zh) * 2019-01-29 2021-10-08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基于自适应控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优化方法
CN112350435A (zh) * 2020-10-16 2021-02-09 湖北华夏明源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微电网群和电力可控负荷的虚拟电厂管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1035B (zh) 2022-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1035A (zh) 基于太阳能收集模型的WMSNs节点调度策略
Huang et al. Photovoltaic agricultural internet of things towards realiz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mart farming
Mostafaeipour Feasibility study of harnessing wind energy for turbine installation in province of Yazd in Iran
CN109902863B (zh) 一种基于多因素时空相关性的风速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4573879B (zh) 基于最优相似日集的光伏电站出力预测方法
CN107967536B (zh) 基于鲁棒优化的绿色数据中心节能任务调度策略
CN106961716B (zh) 一种能耗优先的能源代价最小化基站休眠方法
CN104166999A (zh) 一种基于地基云图强度分层的云团提取方法
CN113452033B (zh) 分区自治的含高比例光伏配电网电压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9670694B (zh) 一种多能源供给系统负荷预测方法
Acuzar et al. Effects of weather and climate on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in a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 simulated in Visayas, Philippines
Ramadan et al. Optimal resilient facade thermal photovoltaic clustering allocation for microgrid enhanced voltage profile
CN104219682B (zh) 农田混合供电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层次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14492941A (zh) 一种基于集群划分和数据增强的整县光伏预测方法
CN109284336B (zh) 一种地理分布式数据中心系统及其调度方法
CN115632956A (zh) 基于可信信息覆盖的可充电物联网节点优化部署方法
CN110909994A (zh)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小水电群发电量预测方法
CN107506878A (zh) 一种考虑风光平滑效应的电力系统多源调度方法
CN108173291B (zh) 一种基于天气因素的分布式新能源智能配电方法
CN103916071A (zh)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的均衡出力智能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4536470B (zh) 一种大规模光伏板组协调跟踪控制系统
CN109089307A (zh) 一种基于异步优势行动者评论家算法的集能型无线中继网络吞吐量最大化方法
Song et al. Design of greenhous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VR microcontroller
CN116029197A (zh) 以变电站为落点的综合能源搭载及容量优化配置方法
Li et al. Task offloading of edge computing network and energy saving of passive house for smart c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