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51996A - 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51996A
CN108551996A CN201810439635.XA CN201810439635A CN108551996A CN 108551996 A CN108551996 A CN 108551996A CN 201810439635 A CN201810439635 A CN 201810439635A CN 108551996 A CN108551996 A CN 108551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cultivation
ridge
ditch
shelled turt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396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吉祥
黄龙
吴本丽
陈静
汪翔
宋光同
蒋阳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hui AAS
Original Assignee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hui A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hui AAS filed Critical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hui AAS
Priority to CN20181043963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5199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551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519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2Breeding vertebrat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鳖共生田,包括稻田地,在所述稻田地的四周设有田埂,在所述田埂的两侧面设有进水渠和排水渠,所述进水渠由外向所述稻田地输入水,所述排水渠由所述稻田地向外排出水;在所述稻田地内设有子埂和养殖沟,所述子埂内为养殖凼,所述养殖沟的一端与所述养殖凼贯通,所述养殖沟为一条竖直沟。本发明将常规稻鳖共生田的回型环沟改为上为竖直一字形下为口字形的结合型沟凼,这样既利于水稻机械化种植,又利于鳖集中驯食、晒背和养殖沟凼水体循环利用,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水肥资源循环利用困难的问题,同时本发明可以实现稻鳖互利共生、资源节约、提质增效的特点。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稻鳖共生田的建造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重背景下,稻渔综合种养因具有“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稳粮增收、生态环保、提质增效”的重要功能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2000万亩。
稻鳖共生是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模式。从已有的类似发明和实际生产来看,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田间工程建设规范,存在以下缺点:(1)稻鳖共生田养殖沟开挖面积过大,既影响水稻有效种植面积,又不利于温室鳖转入稻田后集中驯食,水稻减产风险高,鳖的规格分化大;(2)进水管道设置不合理,未与养殖沟凼有效连接,难以通过进水作用,促进沟凼内水肥资源向水稻种植区域转移,循环利用效率低,养殖水质容易恶化,不利于鳖的生长;(3)防逃设施建在田埂埂面,鳖的活动易造成内侧田埂垮塌;(4)设置的石棉瓦简易食台在夏季积温高,易造成鳖底板烫伤。常规设置的稻鳖共生田大部分设置“回”型环沟,这样很难使鳖集中驯食、晒背和养殖沟凼水体(即水肥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综合来说,现有技术不利于保护耕地,水稻减产风险大;鳖集中驯食困难,养殖成活率不高,养殖规格分化大;水肥资源循环利用困难,种养分离;投入成本高、养殖效率低。
现有技术中的稻鳖共生田有很多,如申请日为2015年11月30日、申请号为201521005690.6、名称为“用于稻鳖共生的晒背台装置及稻鳖共生田”的中国专利文件,该专利文件的提供了一种用于稻鳖共生的晒背台装置及稻鳖共生田,包括帮板、顶部支撑杆、底部支撑腿、网片;所述帮板有四根,首尾相连,构成矩形框体;在一对帮板的杆身之间设有顶部支撑杆;在顶部支撑杆、帮板的顶部覆盖有网片;在矩形框体的四角分别连有一根底部支撑腿;所述稻鳖共生田开挖有鱼溜,将本发明所述的晒背台装置沿鱼溜的周边设置;按照鱼溜面积计算,每一亩面积的稻鳖共生田的鱼溜中设置本晒背台装置6-8个。有益的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木制帮板、支撑腿、竹片构建拱形晒盖台支撑骨架,利用网目为20-40目/㎝2的软质聚乙烯网片覆盖支撑骨架,晒背台所用的材料市场易购、便宜、耐腐、环保,晒背台制作方式简单。该专利文件虽然提供稻鳖共生田的概念,但是无法解决水肥资源循环利用困难的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一种适用于稻鳖工作的稻田改造方法的专利文件(该专利文件的申请日为2014年4月28日、申请号为201410173632.8),该专利文件的具体步骤如下:1)在稻田内设有开设“Z”字型沟渠;2)稻田的四周设有堤坝,所述堤坝通过宽为3~4m的机耕道与稻田块相连,相邻两块稻田块的机耕道对向排列;3)在堤坝靠机耕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向设置,所述排水口埋在沟渠的最低处,所述排水口包括高水位排水口、低水位排水口和底排水口,通过水位调节管调节。该专利文件的稻田改造方法适用于稻鳖工作模式,其便利性好,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可以得知,在该专利文件中是开挖“Z”字型沟渠,当开挖“Z”字型沟渠时,在对稻田进行播种、收割时很难实现机械化操作,机械化操作的最佳方位是四方块形状的稻田块,如果设置成Z型,播种收割机器就无法在Z 型边角处进行播种或者收割,稻鳖共生田的核心还是以稻田为主,当采用Z 型设置沟渠时,则会加大耕种收获的机械操作难度,因此该种方式没有实际可操作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水肥资源循环利用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稻鳖共生田,包括稻田地,在所述稻田地的四周设有田埂,在所述田埂的两侧面设有进水渠和排水渠,所述进水渠由外向所述稻田地输入水,所述排水渠由所述稻田地向外排出水;在所述稻田地内设有子埂和养殖沟,所述子埂内为养殖凼,所述养殖沟的一端与所述养殖凼贯通,所述养殖沟为一条竖直沟。
如上述的稻鳖共生田,进一步优选为:还包括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水渠和所述养殖凼;所述进水管道为┙型套管;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养殖凼和所述排水渠;所述排水管道为┖型套管。
如上述的稻鳖共生田,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养殖沟的另一端与所述田埂之间未贯通,作为水稻耕种收割机器的工作通道。
如上述的稻鳖共生田,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养殖沟的深度为50~60cm,所述养殖沟的宽度为60~70cm。
如上述的稻鳖共生田,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排水渠的深度与所述养殖凼的深度相当。
如上述的稻鳖共生田,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养殖凼的南端与所述田埂相连。
如上述的稻鳖共生田,进一步优选为:还包括防逃网,所述防逃网设置在所述田埂的内侧面的中间位置。
如上述的稻鳖共生田,进一步优选为:还包括饵料台,所述饵料台由伸缩绳固定在所述田埂上,并漂浮在所述养殖凼的水面上。
如上述的稻鳖共生田,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养殖凼为长方形结构。
一种如上述稻鳖共生田的建造方法,其步骤如下:
S10,选择稻田地,将稻田地整治呈长方形结构;
S20,在稻田地的外周构筑田埂,田埂设有内坡面;
S30,在稻田地内构建养殖凼,以田埂的南端中心线为基准向东西两侧扩建,建立长方形结构的养殖凼;以养殖凼的北端中心线向北挖掘形成养殖沟;养殖沟的北端与田埂的北端内侧之间形成过道;在田埂的南端内侧边缘构建进水管道和排水管道,进水管道通入养殖凼的东侧,排水管道通入养殖凼的西侧;
S40,在养殖凼的四周构筑子埂;
S50,在田埂的南端内侧设置饵料台;
S60,在田埂的内坡面中间位置建造防逃网。
分析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一、本发明提供的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包括田块选择、养殖沟和进排水系统构建、埂坝构筑、防逃设施建造、食台设置等方法。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可减少稻鳖共生田的养殖沟开挖面积,有效保护耕地,降低土建成本;有效解决温室鳖转入稻田养殖的驯食难题,提高养殖成功率;有效提升水肥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实现稻鳖互利共生、资源节约、提质增效。
二、本发明设置的养殖凼有利于鳖集中驯食;子埂可作为鳖的晒背台;养殖沟可引导鳖进入稻田活动栖息,还可促进养殖凼内水体进入稻田循环利用。
三、本发明改石棉瓦食台为木板材质半弧形浮性食台,可以有效避免鳖被高温烫伤。
四、本发明通过控制进排水高程(即各个部件高度的设置),实现进排水渠道与养殖沟凼有效连接,达到养殖沟凼-田面水体循环交换,实现稻田光、温、水、肥资源循环利用。
五、本发明改田面防逃为田埂内侧防逃,有效防护田埂,避免垮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稻鳖共生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南北方向剖视图。
图中:1-进水渠;2-养殖凼;3-养殖沟;4-排水渠;5-进水管道;6-排水管道;7-田埂;8-子埂;9-饵料台;10-防逃网;11-稻田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稻鳖共生田主要包括稻田地11,在稻田地11的四周设有田埂7,在田埂7的两侧面设有进水渠1和排水渠4,进水渠1由外向稻田地11输入水,排水渠4由稻田地11向外排出水;在稻田地11内设有子埂8和养殖沟3,子埂8内为养殖凼2,养殖沟3与养殖凼 2贯通,养殖沟3为一条竖直沟。
总而言之,本发明将沟凼结合型由常规的回型环沟或者Z型环沟改为上为竖直一字形下为口字形的结合型沟凼,这样可以利于鳖集中驯食、晒背和引导鳖进入稻田活动栖息,促进养殖沟凼水体循环利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水肥资源循环利用困难的问题;在稻鳖共生田中,最为重要的是保障稻田地 11的水稻种植,如果开挖回型环沟,稻田地11开挖面积过大,影响水稻产量,且不利于鳖放养初期的集中驯养,不能正常开口进食,影响养殖成活率和规格;通常,稻田地11已经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如果开挖Z型环沟会加大耕种收获机械操作难度。本发明的养殖沟3为竖直沟,不影响机械自动化操作,保障稻谷的产量,同时本发明可以实现稻鳖互利共生、资源节约、提质增效的特点。
为了能够使本发明充分促进水肥资源循环利用,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还包括进水管道5,进水管道5的两端分别连通进水渠1和养殖凼2。这样可以使进水渠1内的新鲜水先输送到养殖凼2内供鳖利用,在溶解吸收养殖凼2内鳖的排泄物、残饵等废弃物(即形成养殖废水)后,经下一次进水操作,通过子埂8形成的水位差,将养殖废水由养殖沟3再引入稻田地11 中,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水肥资源。
为了便于水循环,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还包括排水管道6,排水管道6的两端分别连通养殖凼2和排水渠4。在本发明中,在养殖沟3与稻田地11之间设有多个过水口,用于将养殖凼2内的水与稻田地11内的水相互流通。在本发明中,排水管道6与进水管道5位于同一水平方向且排水管道 6与进水管道5位于田埂7的南端内侧边缘平齐设置,可以将养殖凼2的水直接排出,便于对鳖进行捕捞,同时还不影响水稻种植,更有效实现稻田地11的机械化操作,如果将排水管道6、进水管道5不设置在田埂7的南端内侧边,则机器重压之下会将排水管道6、进水管道5压坏;本发明将排水管道6、进水管道5设置在田埂7的南端内侧边时,耕种机器工作时不会压在排水管道6、进水管道5上,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思路是基于考虑实现稻鳖共生田正常进排水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稻鳖共生田的机械化操作。
为了在稻田地11内实现机械化操作,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养殖沟3 的一端(即北端)与养殖凼2连通,养殖沟3的另一端(即南端)与田埂7 之间未贯通,未贯通处作为水稻耕种收割机器的工作通道,同时未贯通处也可作为水稻耕种区;以使耕种机器由未贯通处穿过而不破坏养殖沟3的设置。优先为,本发明的通道处的宽度为4~5m,本发明关于4~5m的设置是基于考虑如何充分实现水稻的机械化种植和鳖的养殖,正常情况下,可以将养殖沟3直接与田埂7对接,但是考虑水稻种植机械化操作和尽量保障水稻稳产,同时又引导鳖进入稻田除草捕虫和养殖凼2内养殖废水进入稻田地11为水稻利用。
在本发明中,养殖沟3的深度为50~60cm,养殖沟3的宽度为60~70cm。本发明之所以对养殖沟3的深度和宽度有精细的要求,基于:一、养殖沟3 的宽度太窄容易漫水过快,导致沟壁坍塌;深度太浅不利于养鳖,本发明的深度宽度的精细要求可以实现养殖凼2内的养殖废水缓慢进入到稻田地11 内,使得本发明的养殖沟3具有自动漫水效果好的特点;二、养殖沟3的深度和宽度设置可以有效引导鳖进入稻田地11去除草捕虫,养殖沟3的深度和宽度设置引导养殖凼2内的养殖废水作为稻田地11的肥料利用;遇烤田或水稻收割时,养殖废水净化之后经养殖沟3再返回养殖凼2内养鳖,可以促进水循环利用。本申请的养殖沟3的深度和宽度设置不是常规设置,而是专门针对鳖的生活习性结合养殖凼2内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特点而专门设置的。
在本发明中,在养殖沟3和养殖凼2之间设有挡板(未图示),尤其是在鳖的前期驯化摄食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控制鳖的进出。常规情况下,挡板可以是一堆土堆,在鳖度过前期集中驯食后,直接将土堆去除即可。
在本发明中,排水渠4的深度与养殖凼2的深度相当,这样将养殖凼2 内的水排出后,可以方便鳖的捕捞操作。优选为,本发明的排水渠4的深度比田面的深度深80~90cm,这样可以使养殖凼2内的水只留10~15cm,在将养殖凼2内的水保留10~15cm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本发明通过对排水渠4 和养殖凼2的深度操作来实现养殖凼2内的水的深度是本领域的一个创举,便于位于养殖凼2内的鳖捕捞操作。
为了防止鳖爬出田埂7,如图2所示,本发明还包括防逃网10,防逃网 10设置在田埂7上。在本发明中,田埂7的内侧面为内坡面。防逃网10设置田埂7的内侧面的中间位置。本发明改田面防逃为田埂7内侧防逃,有效防护田埂,避免垮塌,同时本发明将防逃网10设置在田埂7的内侧面的中间位置,还能便于稻田地11内的种植工作人员进行巡视。
为了便于对鳖进行喂料,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还包括饵料台9,饵料台9由伸缩绳固定在所述田埂7上,并漂浮在所述养殖凼2的水面上。为了防止鳖被高温烫伤,本发明的饵料台9为半弧形浮性食台;为了使饵料台 9具有浮力,本发明的饵料台9为木板材质制作而成。本发明选择木板材质半弧形浮性食台作为饵料台9,可以有效地避免鳖高温烫伤,本发明在选择材质和形状方面,均是基于对鳖进行保护的理念进行选择,这种选择不是现有技术的常规手段,现有技术的常规手段为石棉瓦食台,并且常规的石棉瓦食台容易在夏季炎热天气时积温过高,对鳖的脖子造成烫伤;在鳖进食时,会将脖子伸出,如果是石棉瓦食台,容易将鳖的脖子擦伤,而本发明采用木板则可以有效避免造成鳖的脖子伤害。在本发明中,为了能够使鳖能够在养殖凼2的水中进行爬行,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养殖凼2内的坡度角为锐角设置。为了方便鳖的爬行,本发明的养殖凼2内的坡度角为60°设置。
在本发明中,为了适应鳖的活动规律,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养殖凼2 为长方形结构(在本发明中,东西方向为长,南北方向为宽),本发明的养殖凼的长宽比为4:3或者3:2。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养殖凼2距离稻田地11 的田面的深度为90~100cm。在本发明中,养殖凼2占稻田地11的面积比小于8%;稻鳖共生田的核心是以粮食为主,现有技术的稻鳖共生田的标准是:养殖凼2占稻田地11的面积比小于10%,但是实际操作中,尤其是现有技术中的回型环沟或者Z型环沟,都会超过10%,本发明将养殖凼2设置为长方形结构,并结合养殖沟3,可以使本发明的养殖凼2小于8%就能在不影响鳖的养殖的前提下同时保护稻田地11不受损坏,最大程度避免粮食减产。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对水稻的种植,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子埂8的高度比稻田地11的田面高20-25cm。在本发明中,田埂7的高度比稻田地11的田面高50~60cm。
在本发明中,进水管道5和排水管道6均为PVC材质的L型管道。本发明的进水管道5和排水管道6的直径为80mm。本发明通过控制进排水高程,实现进排水渠道与养殖沟3、养殖凼2有效连接,达到养殖沟凼-田面水体循环交换,实现稻田光、温、水、肥资源循环利用。
在本发明中,进水渠1的底部与稻田地11的田面处于同一高度。
在本发明中,子埂8的高度为20~25cm,宽度为30~40cm,子埂8为梯形设计,可以有效引导鳖爬到子埂8的台面上进行晒背,本发明的子埂8 可以用作晒背台。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稻鳖共生田的建造方法,其步骤如下:
S10,选择稻田地11,将稻田地11整治呈东西向长方形结构,即本发明的稻田地11的东西向的长度大于南北向的宽度;
S20,在稻田地11的外周构筑田埂7,田埂7设有内坡面;
S30,在稻田地11内构建养殖凼2,以稻田地11的南端中心线为基准向东西两侧扩建,建立长方形结构的养殖凼2,养殖凼2的面积占稻田地11的面积的7~8%;以养殖凼2的北端中心线为基准向北挖掘形成养殖沟3;养殖沟3的北端与田埂7的北端内侧之间形成过道;在田埂7的南端内侧边缘构建进水管道5和排水管道6,进水管道5通入养殖凼2的东侧,排水管道6 通入养殖凼2的西侧;进水管道5和排水管道6位于同一水平方向;
S40,在养殖凼2的四周构筑子埂8,子埂8的南端与田埂7的南端共用一个埂面;
S50,在田埂7的南端内侧设置饵料台9;
S60,在田埂7的内坡面中间位置建造防逃网10。
分析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一、本发明提供的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包括田块选择、养殖沟凼和进排水系统构建、埂坝构筑、防逃设施建造、食台设置等方法。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可减少稻鳖共生田的养殖沟开挖面积,有效保护耕地,降低土建成本;有效解决温室鳖转入稻田养殖的驯食难题,提高养殖成功率;有效提高水肥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实现稻鳖互利共生、资源节约、提质增效。
二、本发明设置的养殖凼有利于鳖集中驯食;子埂可作为鳖的晒背台;养殖沟可引导鳖进入稻田活动栖息,还可促进养殖凼内水体进入稻田循环利用。
三、本发明改石棉瓦食台为木板材质半弧形浮性食台,可以有效避免鳖被高温烫伤和摄食擦伤。
四、本发明通过控制进排水高程(即各个部件高度的设置),实现进排水渠道与养殖沟凼有效连接,达到养殖沟凼-田面水体循环交换,实现稻田光、温、水、肥资源循环利用。
五、本发明改田面防逃为田埂内侧防逃,有效防护田埂,避免垮塌。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含。

Claims (10)

1.一种稻鳖共生田,其特征在于,包括:
稻田地(11),在所述稻田地(11)的四周设有田埂(7),在所述田埂(7)的两侧面设有进水渠(1)和排水渠(4),所述进水渠(1)由外向所述稻田地(11)输入水,所述排水渠(4)由所述稻田地(11)向外排出水;在所述稻田地(11)内设有子埂(8)和养殖沟(3),所述子埂(8)内为养殖凼(2),所述养殖沟(3)的一端与所述养殖凼(2)贯通,所述养殖沟(3)为一条竖直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鳖共生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水管道(5),所述进水管道(5)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水渠(1)和所述养殖凼(2);所述进水管道(5)为┙型套管;
排水管道(6),所述排水管道(6)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养殖凼(2)和所述排水渠(4);所述排水管道(6)为┖型套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稻鳖共生田,其特征在于:
所述养殖沟(3)的另一端与所述田埂(7)之间未贯通,作为水稻耕种收割机器的工作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稻鳖共生田,其特征在于:
所述养殖沟(3)的深度为50~60cm,所述养殖沟(3)的宽度为60~7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稻鳖共生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渠(4)的深度与所述养殖凼(2)的深度相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稻鳖共生田,其特征在于:
所述养殖凼(2)的南端与所述田埂(7)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稻鳖共生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逃网(10),所述防逃网(10)设置在所述田埂(7)的内侧坡面的中间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稻鳖共生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饵料台(9),所述饵料台(9)由伸缩绳固定在所述田埂(7)上,并漂浮在所述养殖凼(2)的水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稻鳖共生田,其特征在于:
所述养殖凼(2)为长方形结构。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稻鳖共生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S10,选择稻田地(11),将稻田地(11)整治呈长方形结构;
S20,在稻田地(11)的外周构筑田埂(7),田埂(7)设有内坡面;
S30,在稻田地(11)内构建养殖凼(2),以田埂(7)的南端中心线为基准向东西两侧扩建,建立长方形结构的养殖凼(2);以养殖凼(2)的北端中心线向北挖掘形成养殖沟(3);养殖沟(3)的北端与田埂(7)的北端内侧之间形成过道;在田埂(7)的南端内侧边缘构建进水管道(5)和排水管道(6),进水管道(5)通入养殖凼(2)的东侧,排水管道(6)通入养殖凼(2)的西侧;
S40,在养殖凼(2)的四周构筑子埂(8);
S50,在田埂(7)的南端内侧设置饵料台(9);
S60,在田埂(7)的内坡面中间位置建造防逃网(10)。
CN201810439635.XA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 Pending CN1085519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39635.XA CN108551996A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39635.XA CN108551996A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51996A true CN108551996A (zh) 2018-09-21

Family

ID=63538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39635.XA Pending CN108551996A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5199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0793A (zh) * 2020-04-24 2020-09-18 杭州昊琳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及其种养方法
CN112753503A (zh) * 2020-12-29 2021-05-07 安徽省黄雀畈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稻渔综合养殖施肥杀虫的装置及方法
CN113170710A (zh) * 2021-05-12 2021-07-27 云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 一种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的田间设施改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3929A (zh) * 2013-12-24 2014-04-23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一种高产有机稻的生产方法
CN103749384A (zh) * 2014-01-14 2014-04-30 李金秀 一种养龟装置
CN103975808A (zh) * 2014-04-28 2014-08-13 长沙隆平有机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
CN205180089U (zh) * 2015-11-30 2016-04-27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一种用于丘陵稻鳖共作的稻田工程装置
CN206933022U (zh) * 2017-07-18 2018-01-30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 龟鳖苗种浮式食台
CN208129065U (zh) * 2018-05-09 2018-11-23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一种稻鳖共生田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3929A (zh) * 2013-12-24 2014-04-23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一种高产有机稻的生产方法
CN103749384A (zh) * 2014-01-14 2014-04-30 李金秀 一种养龟装置
CN103975808A (zh) * 2014-04-28 2014-08-13 长沙隆平有机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
CN205180089U (zh) * 2015-11-30 2016-04-27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一种用于丘陵稻鳖共作的稻田工程装置
CN206933022U (zh) * 2017-07-18 2018-01-30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 龟鳖苗种浮式食台
CN208129065U (zh) * 2018-05-09 2018-11-23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一种稻鳖共生田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0793A (zh) * 2020-04-24 2020-09-18 杭州昊琳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浮床式稻鳖共生种养系统及其种养方法
CN112753503A (zh) * 2020-12-29 2021-05-07 安徽省黄雀畈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稻渔综合养殖施肥杀虫的装置及方法
CN112753503B (zh) * 2020-12-29 2022-06-10 安徽省黄雀畈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稻渔综合养殖施肥杀虫的装置及方法
CN113170710A (zh) * 2021-05-12 2021-07-27 云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 一种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的田间设施改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32342A (zh) 一种稻田有机生态养殖系统
CN205884381U (zh) 一种山区稻田养鱼水位调控的田间结构
CN103782940A (zh) 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
CN106212336A (zh) 一种山区稻田养鱼水位调控方法及田间结构
CN105248141B (zh) 一种砾石滩的植物种植方法
CN108551996A (zh) 一种稻鳖共生田及其建造方法
CN110367160A (zh) 一种小龙虾一年两次繁殖稻虾共作高产养殖方法
CN107787903A (zh) 鱼虾蔬菜水稻循环种养方法
CN104798656A (zh) 风化基岩消落带陆生水长植树方法
CN205455382U (zh) 稻田培育蟹苗的养殖装置
CN110521522A (zh) 一种立体综合种养系统及立体综合种养方法
CN208129065U (zh) 一种稻鳖共生田结构
CN106900197A (zh) 一种滨海盐土生态循环可持续综合改良方法
CN210491976U (zh) 一种田间稻鱼共生养殖结构
CN110859114A (zh) 一种稻田生态综合养殖方法
CN105178269B (zh) 一种低养护持久景观生态沟渠
CN1915006A (zh) 梯式井田设置及其利用方法
CN207022794U (zh) 一种生态农田系统
CN108163987A (zh) 一种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人工湿地建造方法
CN103238478A (zh) 一种培育深根树苗的深根型育苗容器及其育苗方法
CN104823650A (zh) 一种青黄芽水芹菜的水养种植方法
CN109997762B (zh) 水稻生态种养单元
CN104770327B (zh) 一种棘胸蛙蛙卵的孵化方法
CN109430026A (zh) 一种草鱼和水稻在共存生长的方法
CN205884382U (zh) 一种山区田间稻鱼共生养殖的田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