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20555A - 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520555A CN108520555A CN201810321683.9A CN201810321683A CN108520555A CN 108520555 A CN108520555 A CN 108520555A CN 201810321683 A CN201810321683 A CN 201810321683A CN 108520555 A CN108520555 A CN 1085205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nitored
- images
- area
- geological
- mod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72 labe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05—Geographic model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8/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optical means
- G01V8/02—Prospect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5/00—3D [Three Dimensional] image rendering
- G06T15/04—Texture mapp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181—Earth observation
- G06T2207/30184—Infrastructur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30—Subject of image; Context of image processing
- G06T2207/30232—Surveilla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涉及地质工程技术领域。该地质模型构建方法通过获得待构建模型数据,所述待构建模型数据包括:待监控区域在多个预设视角下的多张图像,用于采集所述多张图像的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高程,以及在所述待监控区域中多个预设点得到的地质层数据;对所述多张图像进行贴合,并将贴合后的图像作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地表图像;根据所述地表图像、所述高程及所述地质层数据,构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使得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的表面图像更为接近实际图像,有助于研究人员研究工作的开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质勘探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地层内部结构进行建模,以构造地质模型,而构造的地质模型有助于研究者对当地的地质进行分析,比如,可以为石油天然气探勘提供基础。
在现有技术中,三维地质模型的表面模型通常为基于扫描设备(比如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的数据生成的虚拟表面,使得生成的虚拟表面图像与实际地表图像的视觉差距大。尽管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野外数据采集精度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是高精度的数据体反而给数据处理和抽稀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并不适用于大规模地质区域的模型构建。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使得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的表面接近实际表面图像,进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地质模型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待构建模型数据,所述待构建模型数据包括:待监控区域在多个预设视角下的多张图像,用于采集所述多张图像的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高程,以及在所述待监控区域中多个预设点得到的地质层数据;
对所述多张图像进行贴合,并将贴合后的图像作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地表图像;
根据所述地表图像、所述高程及所述地质层数据,构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可选地,上述对所述多张图像进行贴合,并将贴合后的图像作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地表图像,包括:
建立所述多张图像的相邻关系;
根据所述相邻关系,对所述多张图像中的每两张相邻图像中的重叠区域进行去重并进行无缝贴合。
可选地,上述倾斜摄影装置在采集所述多张图像时,还用于采集所述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当前高程,且所述高程与所述图像相关联,其中,所述高程为所述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表面的垂直距离值;
所述地质层数据包括所述预设点在预设深度内地质层的岩层分布信息、岩层渗透率、岩层孔隙度、流体饱和度、含油量中的至少一种数据。
可选地,上述根据所述地表图像、所述高程及所述地质层数据,构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地表图像及所述高程,生成与所述待监控区域对应的三维地表模型;
基于多个所述预设点的所述地质层数据,利用插值法在所述三维地表模型上生成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可选地,获得所述地质层数据步骤包括:
基于对钻井得到的岩层进行分析以得到所述地质层数据;以及
基于对地震反射波法得到的数据进行解析以得到所述地质层数据。
可选地,上述倾斜摄影装置包括多个摄影相机及用于搭载所述多个摄影相机的无人机;其中,
所述无人机飞行时使得倾斜摄影装置采集的图像在航向方向的重叠度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在旁向方向的重叠度在第二预设范围内。
可选地,上述三维地质模型为可透视模型。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地质模型构建装置,所述地质模型构建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得待构建模型数据,所述待构建模型数据包括:待监控区域在多个预设视角下的多张图像,用于采集所述多张图像的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高程,以及在所述待监控区域中多个预设点得到的地质层数据;
图像贴合单元,用于对所述多张图像进行贴合,并将贴合后的图像作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地表图像;
模型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表图像、所述高程及所述地质层数据,构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可选地,上述图像贴合单元还用于:
建立所述多张图像的相邻关系;
根据所述相邻关系,对所述多张图像中的每两张相邻图像中的重叠区域进行去重并进行无缝贴合。
可选地,上述模型构建单元还用于:
根据所述地表图像及所述高程,生成与所述待监控区域对应的三维地表模型;
基于多个所述预设点的所述地质层数据,利用插值法在所述三维地表模型上生成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提供的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地质模型构建方法通过获得待构建模型数据,所述待构建模型数据包括:待监控区域在多个预设视角下的多张图像,用于采集所述多张图像的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高程,以及在所述待监控区域中多个预设点得到的地质层数据;对所述多张图像进行贴合,并将贴合后的图像作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地表图像;根据所述地表图像、所述高程及所述地质层数据,构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使得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的表面图像更为接近实际图像,有助于研究人员研究工作的开展。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设备的方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模型构建方法的流程示意。
图3为图2中步骤S220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步骤S230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模型构建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图标:10-图像处理设备;11-处理单元;12-显示单元;13-存储单元;100-地质模型构建装置;110-数据获取单元;120-图像贴合单元;130-模型构建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照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设备10的方框示意图。本发明提供的图像处理设备10用于作为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硬件平台,以实现地质模型构建方法。也就是,图像处理设备10可以基于从倾斜摄像装置采集的图像及数据进行处理,以构成三维地质模型,且该三维地质模型的表面为基于实物图像得到的图像,从而使得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更为真实。
可选地,图像处理设备10可以是,但不限于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移动上网设备(mobileInternet device,MID)等。
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处理设备1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11、显示单元12、存储单元13以及地质模型构建装置100,所述处理单元11、显示单元12、存储单元13以及地质模型构建装置100各个元件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以实现数据的传输或交互。例如,这些元件相互之间可通过一条或多条通讯总线或信号线实现电性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11可以是处理器。例如,该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
所述显示单元12用于显示图像及三维地质模型,该显示单元12可以是,但不限于液晶显示器、CRT显示器。
所述存储单元13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单元13可以用于存储图像及三维地质模型。当然,所述存储单元13还可以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单元11在接收到执行指令后,执行该程序。
进一步地,所述地质模型构建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可以软件或固件(firmware)的形式存储于所述存储单元13中或固化在所述图像处理设备10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OS)中的软件功能模块。所述处理单元11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单元13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地质模型构建装置100所包括的软件功能模块及计算机程序等。
可以理解的是,图1所示的结构仅为图像处理设备1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所述图像处理设备10还可以包括比图1所示更多或更少的组件。图1中所示的各组件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实现。
请参照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模型构建方法的流程示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可以由图像处理设备10执行,以实现对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
下面将对图2中所示的地质模型构建方法的各步骤进行详细阐述,在本实施例中,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0,获得待构建模型数据,所述待构建模型数据包括:待监控区域在多个预设视角下的多张图像,用于采集所述多张图像的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高程,以及在所述待监控区域中多个预设点得到的地质层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待构建模型数据由倾斜摄影装置采集得到。该倾斜摄影装置可以包括多个摄影相机及用于搭载多个摄影相机的无人机。例如,倾斜摄影装置可以包括5个摄影相机,其中一个用于获取待监控区域的正直视图,另外4个摄影相机分别设置在该摄影相机的四周,用于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获取待监控区域的倾角图像,以便于通过不同视角下的图像合成接近人眼在高空俯视时的图像。可理解地,预设视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每个摄影相机的预设视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倾斜摄影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获取高程的距离测试仪,用于获取摄影相机与待监控区域的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就是高程)。该距离测试仪可以是,但不限于激光测距仪、超声波测距仪。
可理解地,无人机在飞行时,其飞行高度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为一固定值,以便于利用采集得到的高程数据及图像进行计算,以得到带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表模型。另外,因待监控区域的面积较大,需要通过多次拍摄,才能拍摄完整个待监控区域的图像,而每次拍摄得到的图像通常为待监控区域中的部分区域的图像。
摄影相机在拍摄待监控区域的图像时,无人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保持不变,以便于获取更为清晰的待监控区域的图像。在当前预设拍摄点拍摄完图像后,无人机将沿预定的航线继续飞行以到下一预设拍摄点继续拍摄待监控区域的图像。其中,无人机的航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无人机飞行时,可使得倾斜摄影装置采集的图像在航向方向的重叠度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在旁向方向的重叠度在第二预设范围内。比如,无人机的航线可以为在同一平面中为多条相互平行的直线,预设拍摄点为直线上的点,相邻预设拍摄点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航线的距离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以使得倾斜摄影装置采集的图像在航向方向的重叠度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在旁向方向的重叠度在第二预设范围内,从而保证倾斜摄影装置不遗漏的拍摄完整个待监控区域的图像。其中,第一预设范围及第二预设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比如第一预设范围与第二预设范围均为30%~50%,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倾斜摄影装置在采集多张图像时,还用于采集倾斜摄影装置与待监控区域的当前高程,且该高程与当前的图像相关联,以便于基于高程及当前图像得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表模型。
具体地,每张图像可通过网格化形成多个网格,每个网格图像对应有高程,以使得每张图像可基于高程数据建立关于该图像的三维地表网格化模型。比如,可利用ContextCapture软件工具该实现三维地表网格化模型。
在本实施例中,地质层数据可以包括预设点在预设深度内地质层的岩层分布信息、岩层渗透率、岩层孔隙度、流体饱和度、含油量中的至少一种数据。
可理解地,地质层数据可通过对预设点进行钻探,以采集预设点在预设深度内的岩层样本,然后对采集的岩层样本进行测量分析(可由研究人员利用相应的测试仪器进行测量分析,比如,采用孔隙度测量仪测量岩层孔隙度),以得到岩层渗透率、岩层孔隙度、流体饱和度、含油量等数据。基于地质层数据,可以用于模拟待监控区域地下的实际状况(比如水的渗透状况),有助于对待监控区域的石油勘探或其他科学研究(比如,含水量勘探、矿场探勘等)。其中,预设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不同预设点的预设深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步骤S220,对所述多张图像进行贴合,并将贴合后的图像作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地表图像;
请参照图3,为图2中步骤S220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20可以包括子步骤S221及子步骤S222。
子步骤S221,建立所述多张图像的相邻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对多张图像进行标号,然后将同一个相机在相邻预设点得到的图像通过标号进行关联,以形成相邻关系。可理解地,每个图像的标号互不相同,可以作为识别该图像的身份标识。
例如,若预设拍摄点为呈阵列分布的点,可用二维数组对图像进行标识。m[i][j]可表示二维数组中第i行,第j列的数组成员,可以与阵列分布的预设点获取的图像相对应。比如,数组成员m[i][j]可以与第i行,第j列的预设拍摄点的图像对应,数组成员的值可以用于表征该图像的是否被使用并完成图像的贴合。其中,i、j均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比如,m[i][j]=0可以用于表示第i行,第j列的图像未被使用;m[i][j]=1可以用于表示第i行,第j列的图像已被使用。其数组成员的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这里对数组成员的值不作具体限定。可理解地,基于该步骤,可以避免重复进行贴图,或者遗漏贴图,从而有助于提升贴图效率。
子步骤S222,根据所述相邻关系,对所述多张图像中的每两张相邻图像中的重叠区域进行去重并进行无缝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因在进行图像采集时,为避免相机遗漏对待监控区域的图像采集,同一摄影相机在相邻预设拍摄点得到的图像存在重合的部分。在对同一相机的多张图像进行贴合时,可通过对相邻图像中的纹理特征及RGB值进行提取。在相邻两个图像中,通过网格化处理,也就是将图像划分为多个网格区域,针对每个网格,提取网格图像的纹理特征及RGB值,将纹理特征及RGB值相同的网格或者相似度超过第一预设百分比(比如为99%)的网格作为相邻图像的重合区域,将相似度在第二预设百分比与第一预设百分比之间的网格作为存在重合边界的边界网格,边界网格可被划分为更小的多个网格,以通过更小的边界网格确定图像重合的边界,也就是边界网格组成的区域便为重合的边界,然后通过平滑处理,使得边界更为平滑,以便于实现无缝贴合,即边界网格尺寸越小,无缝贴合的效果越好。在确定了重合边界后,可以在一张图片中保留重合部分并进行贴合,也就使得贴合后的图像更为接近人眼视角观看的实际场景,达到了无缝贴合的效果。其中,第一预设百分比大于第二预设百分比,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步骤S230,根据所述地表图像、所述高程及所述地质层数据,构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请参照图4,为图2中步骤S230的子步骤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30可以包括子步骤S231及子步骤S232。
子步骤S231,根据所述地表图像及所述高程,生成与所述待监控区域对应的三维地表模型;
在本实施例中,贴合后的图像为二维状的地表贴图,该地表图像在网格化处理后,基于每个网格的高程,可得到该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表模型。例如,可通过ContextCapture软件工具生成三维地表模型,从而使得形成表面图像更为接近人眼视角下的图像,有助于提升视觉效果,并增强用户的体验感。
子步骤S232,基于多个所述预设点的所述地质层数据,利用插值法在所述三维地表模型上生成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可理解地,三维地表模型为一个面的三维模型,三维地质模型为一个多面体的三维模型。本方案基于地质层数据,利用插值算法便可得到三维地质模型。
进一步地,基于地质数据,还可以用于模拟出待监控区域地下中含水、含油的分布状况及存储总量,进一步方便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获得地质数据的方式包括,基于对钻井得到的岩层进行分析以得到所述地质层数据;以及基于对地震反射波法得到的数据进行解析以得到所述地质层数据。
值得说明的是,三维地质模型可以为可透视模型。也就是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三维地质模型的透视度,以便于用户查看三维地质模型的内部构造,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三维地质模型进行裁剪,以便于通过三维地质模型截面的推断实际地质层的相关地质层数据。
基于上述设计,本方案利用倾斜摄影的方式,得到待监控区域的实物图像,然后基于实物图像及图像对应的高程构建三维地表模型,并基于多个预设点的地质层数据在三维地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从而使得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的表面更为接近实际表面图像,另外,基于插值方法,能够模拟出三维地质模型的内部构造,有助于研究人员对待监控区域的地质研究。
请参照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模型构建装置100的方框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模型构建装置100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底座模型构建方法,从而实现对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
在本实施例中,地质模型构建装置100可以包括数据获取单元110、图像贴合单元120及模型构建单元130。
在本实施例中,数据获取单元110,用于获得待构建模型数据,所述待构建模型数据包括:待监控区域在多个预设视角下的多张图像,用于采集所述多张图像的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高程,以及在所述待监控区域中多个预设点得到的地质层数据。具体地,数据获取单元110可以用于执行如图2所示的步骤S210,具体执行的操作内容可参照对步骤S210的详细描述。
图像贴合单元120,用于对所述多张图像进行贴合,并将贴合后的图像作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地表图像。可选地,图像贴合单元120还用于:建立所述多张图像的相邻关系;根据所述相邻关系,对所述多张图像中的每两张相邻图像中的重叠区域进行去重并进行无缝贴合。
具体地,图像贴合单元120可以用于执行如图2所示的步骤S220,具体执行的操作内容可参照对步骤S220的详细描述。
模型构建单元130,用于根据所述地表图像、所述高程及所述地质层数据,构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可选地,模型构建单元130还用于:根据所述地表图像及所述高程,生成与所述待监控区域对应的三维地表模型;基于多个所述预设点的所述地质层数据,利用插值法在所述三维地表模型上生成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具体地,模型构建单元130可以用于执行如图2所示的步骤S230,具体执行的操作内容可参照对步骤S230的详细描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借助软件加必要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场景所述的方法。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该地质模型构建方法通过获得待构建模型数据,所述待构建模型数据包括:待监控区域在多个预设视角下的多张图像,用于采集所述多张图像的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高程,以及在所述待监控区域中多个预设点得到的地质层数据;对所述多张图像进行贴合,并将贴合后的图像作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地表图像;根据所述地表图像、所述高程及所述地质层数据,构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使得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的表面图像更为接近实际图像,有助于研究人员研究工作的开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待构建模型数据,所述待构建模型数据包括:待监控区域在多个预设视角下的多张图像,用于采集所述多张图像的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高程,以及在所述待监控区域中多个预设点得到的地质层数据;
对所述多张图像进行贴合,并将贴合后的图像作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地表图像;
根据所述地表图像、所述高程及所述地质层数据,构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多张图像进行贴合,并将贴合后的图像作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地表图像,包括:
建立所述多张图像的相邻关系;
根据所述相邻关系,对所述多张图像中的每两张相邻图像中的重叠区域进行去重并进行无缝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摄影装置在采集所述多张图像时,还用于采集所述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当前高程,且所述高程与所述图像相关联,其中,所述高程为所述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表面的垂直距离值;
所述地质层数据包括所述预设点在预设深度内地质层的岩层分布信息、岩层渗透率、岩层孔隙度、流体饱和度、含油量中的至少一种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地表图像、所述高程及所述地质层数据,构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地表图像及所述高程,生成与所述待监控区域对应的三维地表模型;
基于多个所述预设点的所述地质层数据,利用插值法在所述三维地表模型上生成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所述地质层数据步骤包括:
基于对钻井得到的岩层进行分析以得到所述地质层数据;以及
基于对地震反射波法得到的数据进行解析以得到所述地质层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摄影装置包括多个摄影相机及用于搭载所述多个摄影相机的无人机;其中,
所述无人机飞行时使得倾斜摄影装置采集的图像在航向方向的重叠度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在旁向方向的重叠度在第二预设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地质模型为可透视模型。
8.一种地质模型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质模型构建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得待构建模型数据,所述待构建模型数据包括:待监控区域在多个预设视角下的多张图像,用于采集所述多张图像的倾斜摄影装置与所述待监控区域的高程,以及在所述待监控区域中多个预设点得到的地质层数据;
图像贴合单元,用于对所述多张图像进行贴合,并将贴合后的图像作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地表图像;
模型构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表图像、所述高程及所述地质层数据,构建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质模型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贴合单元还用于:
建立所述多张图像的相邻关系;
根据所述相邻关系,对所述多张图像中的每两张相邻图像中的重叠区域进行去重并进行无缝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地质模型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构建单元还用于:
根据所述地表图像及所述高程,生成与所述待监控区域对应的三维地表模型;
基于多个所述预设点的所述地质层数据,利用插值法在所述三维地表模型上生成所述待监控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21683.9A CN108520555A (zh) | 2018-04-11 | 2018-04-11 | 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21683.9A CN108520555A (zh) | 2018-04-11 | 2018-04-11 | 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20555A true CN108520555A (zh) | 2018-09-11 |
Family
ID=63431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21683.9A Pending CN108520555A (zh) | 2018-04-11 | 2018-04-11 | 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520555A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09397A (zh) * | 2018-11-13 | 2019-03-22 | 浙江大学 | 一种用于超重力地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 |
CN110196454A (zh) * | 2019-06-17 | 2019-09-03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基于无人机的地质勘测集成系统 |
CN111627110A (zh) * | 2020-05-26 | 2020-09-04 |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 一种区域大尺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
CN111627111A (zh) * | 2020-05-26 | 2020-09-04 |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 一种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更新方法 |
WO2020181508A1 (zh) * | 2019-03-12 | 2020-09-17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字地表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处理设备、系统 |
CN113538669A (zh) * | 2020-04-17 | 2021-10-2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系统、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
CN118657902A (zh) * | 2024-08-20 | 2024-09-17 | 临沂大学 | 新近系地层结构与薄基岩开采工程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86641A (zh) * | 2014-04-18 | 2014-06-25 | 重庆市勘测院 | 山地城市区域地质三维模型构建集成方法 |
CN107396046A (zh) * | 2017-07-20 | 2017-11-24 | 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倾斜摄影真三维模型的立体监控系统及方法 |
CN107449404A (zh) * | 2017-09-12 | 2017-12-08 | 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 | Dlg数据采集方法及装置 |
CN107504957A (zh) * | 2017-07-12 | 2017-12-22 | 天津大学 | 利用无人机多视角摄像快速进行三维地形模型构建的方法 |
CN107833281A (zh) * | 2017-11-09 | 2018-03-23 |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 一种快速建立地质临空面gocad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 |
-
2018
- 2018-04-11 CN CN201810321683.9A patent/CN10852055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86641A (zh) * | 2014-04-18 | 2014-06-25 | 重庆市勘测院 | 山地城市区域地质三维模型构建集成方法 |
CN107504957A (zh) * | 2017-07-12 | 2017-12-22 | 天津大学 | 利用无人机多视角摄像快速进行三维地形模型构建的方法 |
CN107396046A (zh) * | 2017-07-20 | 2017-11-24 | 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倾斜摄影真三维模型的立体监控系统及方法 |
CN107449404A (zh) * | 2017-09-12 | 2017-12-08 | 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 | Dlg数据采集方法及装置 |
CN107833281A (zh) * | 2017-11-09 | 2018-03-23 |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 一种快速建立地质临空面gocad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09397A (zh) * | 2018-11-13 | 2019-03-22 | 浙江大学 | 一种用于超重力地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 |
WO2020181508A1 (zh) * | 2019-03-12 | 2020-09-17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字地表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处理设备、系统 |
CN110196454A (zh) * | 2019-06-17 | 2019-09-03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基于无人机的地质勘测集成系统 |
CN110196454B (zh) * | 2019-06-17 | 2020-05-19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基于无人机的地质勘测集成系统 |
CN113538669A (zh) * | 2020-04-17 | 2021-10-2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系统、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
CN111627110A (zh) * | 2020-05-26 | 2020-09-04 |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 一种区域大尺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
CN111627111A (zh) * | 2020-05-26 | 2020-09-04 |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 一种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更新方法 |
CN111627111B (zh) * | 2020-05-26 | 2022-06-17 |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 一种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更新方法 |
CN111627110B (zh) * | 2020-05-26 | 2022-09-23 |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 一种区域大尺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
CN118657902A (zh) * | 2024-08-20 | 2024-09-17 | 临沂大学 | 新近系地层结构与薄基岩开采工程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
CN118657902B (zh) * | 2024-08-20 | 2024-10-18 | 临沂大学 | 新近系地层结构与薄基岩开采工程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520555A (zh) | 地质模型构建方法及装置 | |
US10430961B2 (en) | Using satellite imagery to enhance a 3D surface model of a real world cityscape | |
Piras et al. | Detailed geological mapping in mountain areas using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pplication to the Rodoretto Valley, NW Italian Alps | |
Ruggles et al. | Comparison of SfM computer vision point clouds of a landslide derived from multiple small UAV platforms and sensors to a TLS-based model | |
Tavani et al. | Building a virtual outcrop, extracting geological information from it, and sharing the results in Google Earth via OpenPlot and Photoscan: An example from the Khaviz Anticline (Iran) | |
Ferrero et al. | Advanced geostructural survey methods applied to rock mass characterization | |
US20150243073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ining an Aerial Image | |
US20090154793A1 (en) | Digital photogrammetric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intergrated model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nsors | |
CN114998536A (zh) | 基于新型基础测绘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Gold et al. | A terrestrial lidar-based workflow for determining three–dimensional slip vectors and associated uncertainties | |
US9875575B2 (en) | Smoothing 3D models of objects to mitigate artifacts | |
KR100904078B1 (ko) | 항공 사진의 영상정합을 이용한 3차원 공간 정보 생성 시스템 및 방법 | |
Revuelto et al. | Light and shadow in mapping alpine snowpack with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in the absence of ground control points | |
Van Riel | Exploring the use of 3D GIS as an analytical tool i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practice | |
WO2008103804A2 (en) | Iterative region-based automated control point generation | |
CN110009740A (zh) | 基于运动恢复结构的地质露头快速三维重建方法 | |
CN113284239A (zh) | 一种关于智慧城市的电子沙盘制作方法及装置 | |
CN117109524A (zh) | 一种地质灾害无人机机载雷达监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Dawn et al. |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for 3d reconstruction in archaeology | |
To et al. | Automated 3D architecture reconstruction from photogrammetric structure-and-mo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One Pilla pagoda, Hanoi, Vienam | |
CN116051980B (zh) | 基于倾斜摄影的建筑识别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 |
Forno et al. | GSTOP: a new tool for 3D geomorphological survey and mapping | |
Capolupo et al. | Integration of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and UAV-SFM technique to generate a detailed 3D textured model of a heritage building | |
Peng et al. | A new method to automatically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rock mass discontinuities using a smartphone: Experiences from a slope and a tunnel | |
Chen et al. | Intellig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rock mass discontinuities based on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1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