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58685A - 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58685A
CN108458685A CN201810131570.2A CN201810131570A CN108458685A CN 108458685 A CN108458685 A CN 108458685A CN 201810131570 A CN201810131570 A CN 201810131570A CN 108458685 A CN108458685 A CN 1084586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angle
terminal
angle
points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3157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3157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586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8458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586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3/00Measuring distances in line of sight; Optical rangefinders
    • G01C3/22Measuring distances in line of sight; Optical rangefinders using a parallactic triangle with variable angles and a base of fixed length at, near, or formed by the objec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测距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通过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一状态角度以及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二状态角度,并根据第一状态角度和第二状态角度来计算终端从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1;根据第一轨迹信息和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1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1;通过获取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最终通过α1、β1和x计算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以避免通过像距计算待测物距离造成的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终端测量距离的精度。

Description

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距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或移动平板等终端通常具备拍摄和上网等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终端还具备测距功能。当现有的终端测量距离时,一般通过其摄像头对焦时的像距和镜头焦距的数学关系来换算物距(即终端与待测物之间的距离),但是这种测距方式的精度比较低,特别是当待测物距离摄像头较远时,像距的变化极不明显,从而导致通过像距计算待测物距离的测量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其能够解决现有的终端通过像距计算待测物距离的测量精度较低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终端测量距离的精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距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一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二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根据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1;
获取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
获取第一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获取第一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1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1;
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
其中,0°<α1<180°,0°<β1<180°。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的计算公式为:
LA1B=xsinα1cotβ1+xcosα1。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测距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二位置C点之间的距离LA1C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二位置C点之间的距离LA1C的计算公式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测距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三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三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四状态角度;在所述第四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根据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和所述第四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2;
获取第二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获取第二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2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2;
根据所述α2、所述β2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2B
根据所述α1、所述α2、所述LA1B以及所述LA2B,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之间的距离LA1A2
其中,0°<α2<180°,0°<β2<180°。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根据所述α1、所述α2、所述LA1B以及所述LA2B,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之间的距离LA1A2的计算公式为: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测距装置,包括:
第一状态角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一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二状态角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二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一角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1;
距离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
第一轨迹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第二角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1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1;
第一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
其中,0°<α1<180°,0°<β1<180°。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
第二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二位置C点之间的距离LA1C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
第三状态角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三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三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四状态角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四状态角度;在所述第四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三角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和所述第四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2;
第二轨迹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第四角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2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2;
第三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α2、所述β2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2B
第四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α1、所述α2、所述LA1B以及所述LA2B,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之间的距离LA1A2
其中,0°<α2<180°,0°<β2<180°。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距离获取单元包括陀螺仪与加速度传感器,或者所述距离获取单元包括地磁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通过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一状态角度以及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二状态角度,并根据第一状态角度和第二状态角度来计算终端从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1;根据第一轨迹信息和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1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1;通过获取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最终通过α1、β1和x计算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以避免通过像距计算待测物距离造成的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终端测量距离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测距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测距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的第一部分;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测距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的第二部分;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测距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测距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测距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测距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测量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测距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测量示意图;
其中,1、第一状态角度检测单元;2、第二状态角度检测单元;3、第一角度计算单元;4、距离获取单元;5、第一轨迹信息获取单元;6、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获取单元;7、第二角度计算单元;8、第一距离计算单元;9、第二距离计算单元;10、第三状态角度检测单元;11、第四状态角度检测单元;12、第三角度计算单元;13、第二轨迹信息获取单元;14、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获取单元;15、第四角度计算单元;16、第三距离计算单元;17、第四距离计算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结合图1、图6和图7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测距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一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S2,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二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S3,根据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1;
S4,获取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
S5,获取第一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S6,获取第一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S7,根据所述第一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1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1;
S8,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
其中,0°<α1<180°,0°<β1<18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终端优选为手机。
结合图6和图7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可以是所述终端画面正中心中出现的十字虚线的中心。在捕捉待测点的影像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使得待测点的影像与所述摄像画面中的参考点H重合即可。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先在所述第一位置B点使用终端的摄像头捕捉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并使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接着,移动所述终端至所述第二位置C点,并使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从而完成了测量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的操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一状态角度以及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二状态角度,并根据第一状态角度和第二状态角度来计算终端从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1;根据第一轨迹信息和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1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1;通过获取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最终通过α1、β1和x计算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以避免通过像距计算待测物距离造成的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终端测量距离的精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的计算公式为:
LA1B=xsinα1cotβ1+xcosα1。
参见图7所示,下面对上述公式进行详细推导:
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所述第一位置B点和所述第二位置C点构成三角形A1BC,在三角形A1BC中,通过C点作线段A1B的垂线CD,且线段CD与线段A1B相交于D点;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B点时的所述终端的水平中轴线与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位置C点时的所述终端的水平中轴线相交于E点;
显然地,∠BEC与所述终端从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1大小相等;
由于所述参考点H位于画面正中心,因此当所述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线段A1B与当前所述终端的平面垂直,当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线段A1C与当前所述终端的平面垂直;
由于线段CD与线段BE平行,因此,∠DCE=∠BEC=β1;
由于∠DCE+∠ACD=90°,∠CAD+∠ACD=90°,因此,∠CAD=∠DCE=β1;
在三角形BCD中,根据三角函数可得:
LBD=x|cosα1|=xcosα1;
LCD=x|sinα1|=xsinα1;
在三角形A1CD中,根据三角函数可得:
LA1D=LCD|cotβ1|=xsinα1cotβ1;
因此在三角形A1BC中,可计算得:
LA1B=LA1D+LBD=xsinα1cotβ1+xcosα1。
结合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测距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9,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二位置C点之间的距离LA1C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二位置C点之间的距离LA1C的计算公式为:
参见图7所示,下面对上述公式进行详细推导:
结合上述计算LA1B的公式的推导过程,在三角形A1CD中,根据三角函数可得:
结合图2、图3以及图6至图8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测距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10,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三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三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S11,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四状态角度;在所述第四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S12,根据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和所述第四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2;
S13,获取第二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S14,获取第二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S15,根据所述第二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2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2;
S16,根据所述α2、所述β2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2B
S17,根据所述α1、所述α2、所述LA1B以及所述LA2B,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之间的距离LA1A2
其中,0°<α2<180°,0°<β2<18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α2、所述β2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2B的计算公式与所述LA1B的计算公式类似,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α1、所述α2、所述LA1B以及所述LA2B,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之间的距离LA1A2的计算公式为:
参见图8所示,下面对上述公式进行详细推导:
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所述处于位置A2和所述第一位置B点构成三角形A1BA2,在三角形A1BA2中,根据余弦定理可得:
显然地,参见图8所示,当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位于线段BC的同一侧时,∠A1BA2=|α1-α2|。
同理,当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位于线段BC的同一侧时,∠A1BA2=|α1+α2|,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结合图4、图6和图7所示,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测距装置,包括:
第一状态角度检测单元1,用于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一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二状态角度检测单元2,用于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二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一角度计算单元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1;
距离获取单元4,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
第一轨迹信息获取单元5,用于获取第一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获取单元6,用于获取第一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第二角度计算单元7,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1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1;
第一距离计算单元8,用于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
其中,0°<α1<180°,0°<β1<180°。
结合图5至图7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
第二距离计算单元9,用于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二位置C点之间的距离LA1C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状态角度检测单元1、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检测单元2和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获取单元6均可以包括陀螺仪或地磁传感器。当然,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还可以通过GPS技术获得,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所述第一轨迹信息获取单元5可以包括陀螺仪与加速度传感器,或者所述第一轨迹信息获取单元5可以包括地磁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当然,还可以通过GPS技术获得所述第一轨迹信息,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结合图5至图7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
第三状态角度检测单元10,用于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三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三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四状态角度检测单元11,用于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四状态角度;在所述第四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三角度计算单元12,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和所述第四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2;
第二轨迹信息获取单元13,用于获取第二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获取单元14,用于获取第二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第四角度计算单元15,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2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2;
第三距离计算单元16,用于根据所述α2、所述β2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2B
第四距离计算单元17,用于根据所述α1、所述α2、所述LA1B以及所述LA2B,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之间的距离LA1A2
其中,0°<α2<180°,0°<β2<18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状态角度检测单元10、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检测单元11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获取单元14均可以包括陀螺仪或地磁传感器。当然,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和所述第四状态角度还可以通过GPS技术获得,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所述第二轨迹信息获取单元13可以包括陀螺仪与加速度传感器,或者所述第二轨迹信息获取单元13可以包括地磁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当然,还可以通过GPS技术获得所述第二轨迹信息,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距离获取单元4包括陀螺仪与加速度传感器,或者所述距离获取单元4包括地磁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在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位置B点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C点或者从所述第二位置C点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B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与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获得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也可以通过地磁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获得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当然,还可以通过GPS技术获得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结合图6至图8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先在所述第一位置B点使用终端的摄像头捕捉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并使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接着,移动所述终端至所述第二位置C点,并使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从而完成了测量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的操作;同理可以测量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2B,最终,终端还可以根据余弦定理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之间的距离LA1A2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通过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一状态角度以及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二状态角度,并根据第一状态角度和第二状态角度来计算终端从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1;根据第一轨迹信息和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1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1;通过获取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最终通过α1、β1和x计算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以避免通过像距计算待测物距离造成的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终端测量距离的精度。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避免了通过像距计算待测物距离,因此其测量过程与摄像头的对焦准确性并无关系,同时能够适用于长距离或短距离的测距;此外,由于本发明提供的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只需通过终端自身的传感器获取计算参数,因此无需预先通过额外的工具测得参考长度,也无需利用终端的镜头的视角进行换算,因此适用于搭配不同视角的镜头、不同像素的摄像头和不同外观尺寸的终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测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一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二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根据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1;
获取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
获取第一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获取第一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1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1;
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
其中,0°<α1<180°,0°<β1<18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的计算公式为:
LA1B=xsinα1cotβ1+xcosα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二位置C点之间的距离LA1C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测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二位置C点之间的距离LA1C的计算公式为: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测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三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三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四状态角度;在所述第四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根据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和所述第四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2;
获取第二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获取第二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2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2;
根据所述α2、所述β2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2B
根据所述α1、所述α2、所述LA1B以及所述LA2B,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之间的距离LA1A2
其中,0°<α2<180°,0°<β2<18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α1、所述α2、所述LA1B以及所述LA2B,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之间的距离LA1A2的计算公式为:
7.一种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状态角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一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二状态角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二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一角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1;
距离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位置B点到所述第二位置C点的距离x;
第一轨迹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一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二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第二角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一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1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1;
第一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1B
其中,0°<α1<180°,0°<β1<18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
第二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α1、所述β1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与第二位置C点之间的距离LA1C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
第三状态角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获得终端处于第一位置B点时的第三状态角度;在所述第三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四状态角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终端处于第二位置C点时的第四状态角度;在所述第四状态角度下,所述终端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且捕捉到的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的影像位于摄像画面正中心的参考点H的位置;
第三角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和所述第四状态角度,计算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旋转角度β2;
第二轨迹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轨迹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轨迹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轨迹信息;
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状态角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记录的是所述终端从所述第三状态角度变化到所述第四状态角度时的状态角度信息;
第四角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轨迹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角度信息,计算线段A2B和线段BC之间的夹角α2;
第三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α2、所述β2以及所述x,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与第一位置B点之间的距离LA2B
第四距离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α1、所述α2、所述LA1B以及所述LA2B,通过三角函数计算所述处于位置A1的待测点和所述处于位置A2的待测点之间的距离LA1A2
其中,0°<α2<180°,0°<β2<180°。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获取单元包括陀螺仪与加速度传感器,或者所述距离获取单元包括地磁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
CN201810131570.2A 2018-02-07 2018-02-07 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 Pending CN1084586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31570.2A CN108458685A (zh) 2018-02-07 2018-02-07 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31570.2A CN108458685A (zh) 2018-02-07 2018-02-07 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58685A true CN108458685A (zh) 2018-08-28

Family

ID=63239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31570.2A Pending CN108458685A (zh) 2018-02-07 2018-02-07 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58685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6830A (zh) * 2019-12-17 2020-03-24 美国西北仪器公司 智能测距轮系统及其测距方法
CN111473766A (zh) * 2020-04-01 2020-07-31 长沙艾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拍照测距离的方法
CN111637837A (zh) * 2020-06-03 2020-09-08 龙永南 一种单目摄像头测量物体尺寸及距离的方法和系统
CN112129263A (zh) * 2020-09-30 2020-12-25 绍兴晨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移动式立体测距相机及其设计方法
CN114111704A (zh) * 2020-08-28 2022-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距离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6830A (zh) * 2019-12-17 2020-03-24 美国西北仪器公司 智能测距轮系统及其测距方法
CN110906830B (zh) * 2019-12-17 2022-02-11 美国西北仪器公司 智能测距轮系统及其测距方法
CN111473766A (zh) * 2020-04-01 2020-07-31 长沙艾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拍照测距离的方法
CN111637837A (zh) * 2020-06-03 2020-09-08 龙永南 一种单目摄像头测量物体尺寸及距离的方法和系统
CN111637837B (zh) * 2020-06-03 2022-04-08 龙永南 一种单目摄像头测量物体尺寸及距离的方法和系统
CN114111704A (zh) * 2020-08-28 2022-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距离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111704B (zh) * 2020-08-28 2023-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距离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29263A (zh) * 2020-09-30 2020-12-25 绍兴晨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离移动式立体测距相机及其设计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58685A (zh) 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
CN104484857B (zh) 一种仪表数据读取方法及系统
CN103941223B (zh) 声源定位系统及其方法
WO2016198009A1 (zh) 一种检测航向的方法和装置
CN202793376U (zh) 基于视觉的物体倾斜位移沉降变形监测系统
JP2012105762A5 (zh)
CN109696158A (zh) 距离测量方法、距离测量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3499341B (zh) 一种电杆倾斜测量仪的使用方法
CN103175502A (zh) 一种基于数据手套低速运动的姿态角检测方法
CN110906830B (zh) 智能测距轮系统及其测距方法
CN109646009A (zh) 基于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的步态时空参数的计算方法
JP7282962B2 (ja) アナログ測定工具の測定値の読み取り装置
CN106289110A (zh)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角度测量方法及装置、移动终端
CN102136140A (zh) 一种基于矩形图样的视频图像距离检测方法
CN105955467A (zh) 基于移动终端的多人人机交互方法
JP7282960B2 (ja) アナログ測定工具の測定値の読み取り装置
CN107796360A (zh) 一种基于无人机视频测量单管塔平板天线角度的方法
CN108955633A (zh) 多功能激光测距仪
CN106767654B (zh) 相机水平偏角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8469248A (zh) 测距方法和测距装置
CN104125390B (zh) 一种用于球型摄像机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7291717B (zh) 确定兴趣点的位置的方法及装置
Stamm et al. Investigating arm symmetry in swimming using inertial sensors
JP2009186244A (ja) 傾斜角度推定システム、相対角度推定システム及び角速度推定システム
CN203443582U (zh) 升空烟花综合参数检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