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21249B -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21249B
CN108421249B CN201810620763.4A CN201810620763A CN108421249B CN 108421249 B CN108421249 B CN 108421249B CN 201810620763 A CN201810620763 A CN 201810620763A CN 108421249 B CN108421249 B CN 1084212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label
button part
cognitive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207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21249A (zh
Inventor
潘莉
余思霓
周园
吴沐钰
杨文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62076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212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21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21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21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21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9/00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9/0001G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icapped, blind or bed-ridden pers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3/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 A63B23/025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the head or the ne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3/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 A63B23/035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 A63B23/12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for upper limbs or related muscles, e.g. chest, upper back or shoulder muscles
    • A63B23/16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for upper limbs or related muscles, e.g. chest, upper back or shoulder muscles for hands or fing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33/00Other toy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9/00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9/0001G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icapped, blind or bed-ridden persons
    • A63F2009/0007Games with therapeutic effec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康复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认知康复器材。本发明认知康复器材包括:盒体和按钮;按钮的按钮部包括第一按钮部和第二按钮部,第一按钮部和第二按钮部分别设置有不同的第一标贴和第二标贴;盒体设置有按钮槽,第一按钮部和第二按钮部的连接处与按钮槽固定连接,第一按钮部和第二按钮部可在按钮槽内活动;按钮包括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第一按钮的第一标贴与第二按钮的第二标贴相同,第一按钮的第二标贴与第二按钮的第一标贴相同。本发明认知康复器材基于认知训练、感官刺激法和回忆疗法,从认知训练和感官刺激法角度设计,可通过感官刺激和思维认知训练,锻炼脑萎缩老年人的思维能力,提高手脑协调能力及注意力。

Description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康复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背景技术
目前,社会进入老龄化,脑萎缩常发病于老年群体。脑萎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脑萎缩老年人患病后,会出现行为及记忆障碍,智力减退甚至痴呆。研究发现,大脑内部细胞及功能存在可塑性,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会随着环境变化或脑损伤而变化,它既受基因等内在因素控制,也受运动、学习、感觉刺激等外界因素影响。
但是,脑萎缩老年人专用锻炼器材缺乏,锻炼器材质量参差不齐且对脑萎缩老年人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多数为按摩康复器材,缺乏针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认知康复器材,用于解决脑萎缩老年人专用锻炼器材缺乏,锻炼器材质量参差不齐且对脑萎缩老年人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的问题。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包括:盒体和按钮;
所述按钮的按钮部包括第一按钮部和第二按钮部,所述第一按钮部和所述第二按钮部分别设置有不同的第一标贴和第二标贴;
所述盒体设置有按钮槽,所述第一按钮部和所述第二按钮部的连接处与所述按钮槽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按钮部和所述第二按钮部可在所述按钮槽内活动;
所述按钮包括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所述第一按钮的第一标贴与所述第二按钮的第二标贴相同,所述第一按钮的第二标贴与所述第二按钮的第一标贴相同。
优选的,所述按钮还包括第三按钮和第四按钮;
所述第三按钮的第一标贴与所述第四按钮的第二标贴相同,所述第三按钮的第二标贴与所述第四按钮的第一标贴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按钮部或所述第二按钮部与所述按钮槽的槽口平行。
优选的,所述第一按钮部和所述第二按钮部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优选的,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非相邻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三按钮和所述第四按钮非相邻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按钮、所述第二按钮、所述第三按钮和所述第四按钮的数量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优选的,所述按钮在所述盒体上的排数为两排或两排以上。
优选的,相邻排的相邻所述按钮为不同按钮。
优选的,所述盒体为拐角成弧形的长方体。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认知康复器材,包括:盒体和按钮;所述按钮的按钮部包括第一按钮部和第二按钮部,所述第一按钮部和所述第二按钮部分别设置有不同的第一标贴和第二标贴;所述盒体设置有按钮槽,所述第一按钮部和所述第二按钮部的连接处与所述按钮槽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按钮部和所述第二按钮部可在所述按钮槽内活动;所述按钮包括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所述第一按钮的第一标贴与所述第二按钮的第二标贴相同,所述第一按钮的第二标贴与所述第二按钮的第一标贴相同。使用时,可通过按下第一按钮的第一按钮部,再按下具有与第一按钮的第二按钮部的第二标贴相同标贴的第二按钮的第二按钮部,再按下具有与第二按钮的第一按钮部的第一标贴相同标贴的第一按钮的第一按钮部,如此反复。根据上一次按下的第一按钮部或第二按钮部的标贴,按下具有与第二按钮部或第一按钮部标贴相同的按钮部,认知标贴给予脑萎缩老年人视觉上的刺激,按下按钮给予脑萎缩老年人触觉上的刺激,能够提升脑萎缩老年人的注意力和手指的灵活性。以按下第一按钮部或第二按钮部并记住按下按钮部的标贴,随后寻找具有与第二按钮部或第一按钮部标贴相同的按钮部的方式,锻炼脑萎缩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同时也锻炼脑萎缩老年人的记忆能力。本发明认知康复器材基于认知训练、感官刺激法和回忆疗法,根据脑萎缩老年群体的需求及国内外相关康复治疗方法,从认知训练和感官刺激法角度设计,可通过感官刺激和思维认知训练,锻炼脑萎缩老年人的思维能力,提高手脑协调能力及注意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认知康复器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1.按钮;2.第一按钮部;3.第二按钮部;4.第一按钮;5.第二按钮;6.第三按钮;7.第四按钮;8.盒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认知康复器材,用于解决脑萎缩老年人专用锻炼器材缺乏,锻炼器材质量参差不齐且对脑萎缩老年人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的问题。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认知康复器材的一个实施例包括:盒体8和按钮1;
按钮1的按钮部包括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分别设置有不同的第一标贴和第二标贴;
盒体8设置有按钮槽,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的连接处与按钮槽固定连接,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可在按钮槽内活动;
按钮1包括第一按钮4和第二按钮5,第一按钮4的第一标贴与第二按钮5的第二标贴相同,第一按钮4的第二标贴与第二按钮5的第一标贴相同。
认知训练是指使用标准化的任务手段,对认知功能方面的相关任务进行结构化练习的一种干预方法,其目的在于强化、加强、重建既往已经学会的认知模式,或者建立新的认知活动模式及代偿机制来实现功能性的变化。认知训练的实用性定义包括四方面因素:1)不断重复的练习;2)解决一个固有的问题;3)使用标准化的任务;4)针对特定的认知领域。
感官刺激法是指使用日常物品唤起一种或多种感官(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刺激的过程无需智力活动,其目的是唤起积极的感受,主要是体验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减缓不正常张力变化、减低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削弱不适应性行为、提升注意力、加强人际互动等。
回忆疗法能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能够积极地使患者增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脑萎缩老年人由于自身认知方面的功能损害,控制周围环境能力的减弱及依赖性增强,从而导致无法获得舒心的体验,变得日益退缩、懒动、反应迟钝,日常生活能力直线下降。由于脑萎缩老年人虽然认知功能有所损伤,但尚存有回忆或重组过去经验的能力。通过医护人员或亲属辅助引导主动回忆或重温曾经的成功经历并给予老人新的尝试,协助老人了解自我,体验积极正向的心情和情感,使脑萎缩老年人愿意依靠自身的能力去改变和利用环境,适应生活,增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对别人的依赖,回归社会,重现生命的意义。
本发明认知康复器材中的按钮1的按钮部包括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分别设置有不同的第一标贴和第二标贴;按钮1包括第一按钮4和第二按钮5,第一按钮4的第一标贴与第二按钮5的第二标贴相同,第一按钮4的第二标贴与第二按钮5的第一标贴相同。使用时,可通过按下第一按钮4的第一按钮部2,再按下具有与第一按钮4的第二按钮部3的第二标贴相同标贴的第二按钮5的第二按钮部3,再按下具有与第二按钮5的第一按钮部2的第一标贴相同标贴的第一按钮5的第一按钮部2,如此反复。根据上一次按下的第一按钮部2或第二按钮部3的标贴,按下具有与第二按钮部3或第一按钮部2标贴相同的按钮部,认知标贴给予脑萎缩老年人视觉上的刺激,按下按钮1给予脑萎缩老年人触觉上的刺激,能够提升脑萎缩老年人的注意力和手指的灵活性。以按下第一按钮部2或第二按钮部3并记住按下按钮部的标贴,随后寻找具有与第二按钮部3或第一按钮部2标贴相同的按钮部的方式,锻炼脑萎缩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同时也锻炼脑萎缩老年人的记忆能力。
本发明认知康复器材基于认知训练、感官刺激法和回忆疗法,根据脑萎缩老年群体的需求及国内外相关康复治疗方法,从认知训练和感官刺激法角度设计,可通过感官刺激和思维认知训练,锻炼脑萎缩老年人的思维能力,提高手脑协调能力及注意力。
以上是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认知康复器材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认知康复器材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包括:盒体8和按钮1;
按钮1的按钮部包括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分别设置有不同的第一标贴和第二标贴;
盒体8设置有按钮槽,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的连接处与按钮槽固定连接,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可在按钮槽内活动;
按钮1包括第一按钮4和第二按钮5,第一按钮4的第一标贴与第二按钮5的第二标贴相同,第一按钮4的第二标贴与第二按钮5的第一标贴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中,按钮1还包括第三按钮6和第四按钮7;
第三按钮6的第一标贴与第四按钮7的第二标贴相同,第三按钮6的第二标贴与第四按钮7的第一标贴相同。
本发明中,第一按钮4和第二按钮5为第一对按钮;第三按钮6和第四按钮7为第二对按钮。设置多对按钮1能够增加该认知康复器材的趣味性和难度,提高使用该认知康复器材的锻炼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需要设置按钮1的对数,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按钮部2或第二按钮部3与按钮槽的槽口平行。本发明认知康复器材使用时,可最先设置所有按钮1的第一按钮部2与按钮槽的槽口平行,按下第一个按钮1的第二按钮部3,再寻找下一个按钮1,下一个按钮1的第一按钮部2的第一标贴和上一个按钮1的第二按钮部3的第二标贴相同,按下寻找到的按钮1的第二按钮部3,依次继续寻找下一个按钮1并按下寻找到的按钮1的第二按钮部3,直到所有按钮1的第二按钮部3与按钮槽的槽口平行。本发明认知康复器材使用时,也可最先设置所有按钮1的第二按钮部3与按钮槽的槽口平行,按下第一个按钮1的第一按钮部2,再寻找下一个按钮1,下一个按钮1的第一按钮部2的第一标贴和上一个按钮1的第二按钮部3的第二标贴相同,按下寻找到的按钮1的第一按钮部2,依次继续寻找下一个按钮1并按下寻找到的按钮1的第一按钮部2,直到所有按钮1的第一按钮部2与按钮槽的槽口平行。
本发明认知康复器材能够锻炼大脑,增强记忆力,减缓脑部衰老。要求上一个按下的按钮1的第二按钮部2的第二标贴和下一个按下的按钮1的第一按钮部的第二标贴一一对应,旨在锻炼脑萎缩老年人的记忆能力、反应能力及手脑协调能力,并提高其注意力。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按钮部2的第一标贴为设置在第一按钮部2上表面的圆形标贴,第二按钮部3的第二标贴覆盖了第二按钮部3除上表面以外的区域。第一按钮4的第一按钮部2的第一标贴的颜色为蓝色,第一按钮4的第二按钮部3的第二标贴的颜色为黄色;第二按钮5的第一按钮部2的第一标贴的颜色为黄色,第二按钮5的第二按钮部3的第二标贴的颜色为蓝色;第三按钮6的第一按钮部2的第一标贴的颜色为红色,第三按钮6的第二按钮部3的第二标贴的颜色为绿色;第四按钮7的第一按钮部2的第一标贴的颜色为绿色,第四按钮7的第二按钮部3的第二标贴的颜色为红色。
通过设置不同颜色的第一标贴和第二标贴,并且第一标贴和第二标贴在按钮部设置的位置不同,刚好互补,可进一步增强脑萎缩老年人的视觉刺激,并增强了锻炼的趣味性,提升脑萎缩老年人的注意力和手指的灵活性,锻炼脑萎缩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标贴和第二标贴设置的位置和颜色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第一按钮部2和第二按钮部3形成的夹角为钝角可便于按钮1的第一按钮部2或第二按钮部3的按下。
第一按钮4和第二按钮5非相邻设置。
第三按钮6和第四按钮7非相邻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按钮4、第二按钮5、第三按钮6和第四按钮7的数量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按钮1在盒体8上的排数为两排或两排以上。
相邻排的相邻按钮1为不同按钮1。
本发明第一按钮4第二按钮5、第三按钮6和第四按钮7在盒体8上的位置和数量设置旨在增加该认知康复器材的趣味性和难度,提高使用该认知康复器材的锻炼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第一按钮4第二按钮5、第三按钮6和第四按钮7在盒体8上的位置和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盒体8为拐角成弧形的长方体。
盒体8的拐角设置为弧形,可避免对脑萎缩老年人在锻炼时的磕碰损伤。
本发明认知康复器材基于感官刺激法、回忆疗法和认知训练,对脑萎缩老年人具备针对性,能够锻炼脑萎缩老年人的大脑,增强记忆力,反应能力及手脑协调能力,并提高其注意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认知康复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和按钮;
所述按钮的按钮部包括第一按钮部和第二按钮部,所述第一按钮部和所述第二按钮部分别设置有不同的第一标贴和第二标贴;
所述盒体设置有按钮槽,所述第一按钮部和所述第二按钮部的连接处与所述按钮槽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按钮部和所述第二按钮部可在所述按钮槽内活动;
所述按钮包括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所述第一按钮的第一标贴与所述第二按钮的第二标贴相同,所述第一按钮的第二标贴与所述第二按钮的第一标贴相同;
当所述第一按钮部按下去时,所述第一按钮部与所述按钮槽的槽口平行,所述第二按钮部翘起来;
当所述第二按钮部按下去时,所述第二按钮部与所述按钮槽的槽口平行,所述第一按钮部翘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认知康复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还包括第三按钮和第四按钮;
所述第三按钮的第一标贴与所述第四按钮的第二标贴相同,所述第三按钮的第二标贴与所述第四按钮的第一标贴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认知康复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钮部和所述第二按钮部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认知康复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钮和所述第二按钮非相邻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认知康复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按钮和所述第四按钮非相邻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认知康复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钮、所述第二按钮、所述第三按钮和所述第四按钮的数量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认知康复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在所述盒体上的排数为两排或两排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认知康复器材,其特征在于,相邻排的相邻所述按钮为不同按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认知康复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为拐角成弧形的长方体。
CN201810620763.4A 2018-06-15 2018-06-15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Active CN1084212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20763.4A CN108421249B (zh) 2018-06-15 2018-06-15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20763.4A CN108421249B (zh) 2018-06-15 2018-06-15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21249A CN108421249A (zh) 2018-08-21
CN108421249B true CN108421249B (zh) 2024-05-14

Family

ID=63164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20763.4A Active CN108421249B (zh) 2018-06-15 2018-06-15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2124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724694U (zh) * 2012-08-19 2013-02-13 浙江理工大学 儿童娱乐教育机
CN208389334U (zh) * 2018-06-15 2019-01-18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51908A4 (en) * 2014-06-09 2018-04-1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storing cognitive funct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724694U (zh) * 2012-08-19 2013-02-13 浙江理工大学 儿童娱乐教育机
CN208389334U (zh) * 2018-06-15 2019-01-18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21249A (zh) 2018-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ne et al. BCI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motor and beyond
Ayres The development of perceptual-motor abiliti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eatment of dysfunction
Chowdhury et al. Active physical practice followed by mental practice using BCI-driven hand exoskeleton: a pilot trial for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usability
Manheim Myofascial release
Booth et al.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breathlessness
Lim et al. Efficacy of mirror therapy containing functional tasks in poststroke patients
Staubli 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arm training with the rehabilitation robot ARMin II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four single-cases
Diels Facial paralysis: is there a role for a therapist?
Meng et al. Short-term efficacy of hand-arm bimanual intensive training on upper arm func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illette et al. Why we should systematically assess, control and report somatosensory impairments in BCI-based mot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studies
Kim et al. The effects of virtual reality training with upper limb sensory exercise stimulation on the AROM of upper limb joints, func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Kirac-Unal et al. The effect of task-oriented electromyography-trigger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paretic wrist extensors on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early after stroke: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Lam et al. Maintaining long-term adherence to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cognitive health in late life
CN108421249B (zh)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Geng et al. Pattern recognition based forearm motion classific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miparesis
Chaturvedi et al. Motor rehabilitation of aphasic stroke patient: the possibility of Rood’s approach
Daprati et al. Laterality effects on motor awareness
CN208389334U (zh) 一种认知康复器材
Yao et al. Mechanical vibrotactile stimulation effect in motor imagery based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Albiol-Pérez et al. A neurocognitive virtual rehabilitation system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 preliminary usability study
Varadharajulu et al. Role of Physiotherapy on Quality of Life in Stroke Survivors–A Systematic Review.
Hawkes Effect of the long-term health practices of Tai Chi, meditation and aerobics on adult human executive atten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Spinney Body consciousness
Alywahby Principles of teaching for individual learning of older adults
Choi et al. The effect of dual-task training on a serial reaction time task for motor learn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