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18240B - 一种能源路由系统及能源分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源路由系统及能源分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18240B
CN108418240B CN201710072662.3A CN201710072662A CN108418240B CN 108418240 B CN108418240 B CN 108418240B CN 201710072662 A CN201710072662 A CN 201710072662A CN 108418240 B CN108418240 B CN 1084182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uting
voltage converter
branch
branches
alternating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726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18240A (zh
Inventor
张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NRICH NEW ENERGY TECHNOLOGY Ltd SHANGHAI
Original Assignee
FONRICH NEW ENERGY TECHNOLOGY Ltd SHANG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NRICH NEW ENERGY TECHNOLOGY Ltd SHANGHAI filed Critical FONRICH NEW ENERGY TECHNOLOGY Ltd SHANGHAI
Priority to CN20171007266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1824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18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18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18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182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02J3/383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2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using renewable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能源路由系统及能源分配方法,交流电供应设备用于向多个路由支路提供交流电,每一个路由支路均通过对应的配电变压器向电网侧输送电能,分布在各个路由支路上的耦合变压器,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电压转换器,第一电压转换器通过各个耦合变压器向各个路由支路输送补偿交流电,调节不同路由支路接收的补偿交流电电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实现交流电供应设备提供的供电容量在不同路由支路间的路由分配。

Description

一种能源路由系统及能源分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确切地说,采用了在光伏发电系统中使用了能源路由的方案,将能源分布式的提供给不同的支路路径,在各个路由支路中合理高效的分配能源,确保整个光伏发电系统输出效率的最大化和实现能源的削峰填谷。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伴随着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化工能源的高消耗,频率出现了类似于雾霾等极其恶劣的环境,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能源解决方案。对于人类而言:不停的寻求那些取之不尽、重复可用的可再生资源来取代数量有限且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传统化工能源,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人类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等方面做出的科技贡献,已经可以使可再生能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以及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既环保有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能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各样的新能源体系中,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具备结清、安全可靠、成功并网、日常维护简单和任意地点可用等优势,使光伏发电系统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型产业,尤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在解决能源短缺和偏远地区的用电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光伏发电技术的核心部件是光伏电池板,分布式或大型电站一般采用的电池板阵列的数量极其庞大,光伏电池板的原理就是基本的光伏效应,光照辐射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结合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首先是由光子或光波转化为电子、光能量转化为电能量的过程;其次是电位差形成电压过程。有了电压差如果两者之间连通,就会形成电流的回路。
顾名思义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依赖光照辐射,如果我们分别从发电源头和负载的角度去考虑,会发现光伏发电系统受天气和环境影响大,尤其是晚上用电高峰,工业和生活还需要电力的时候,光伏电站是待机不发电的,如果光伏电站是家庭用的分布式电站则此时家庭作为负载还要从电网耗电。在现代电网中,光伏供电容量和电网中变压器的负载容量在某些确定比例的时候,电网是不会崩溃的,电网预先设定的相关保护动作是不会主动触发而产生保护动作的,所以即使在光伏电站不发电的时候,电网还是可以运行的。此外我们还必须从光伏发电系统向电网供电的稳定性来考虑,光伏发电通过电力电子逆变器进行并网,这容易产生谐波、三相电流不平衡,而且由于光照辐射的易变性导致输出的功率随机性易造成电网电压波动、闪变,那些建筑光伏发电直接在用户端接入电网,电能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用户的电器设备安全。为了抑制这些弊端,发电电站必须能够以合适的步长限制其有功出力,以免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
分布式发电较为分散但是数量多,它们以低发电功率为主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地方所以难以统一调度,再者分布式发电的电能在入网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大规模集中发电的电能质量相对较好而分布式发电因为用到可再生能源所以电能质量波动较大,这其中可能就包含了大量的谐波,这些谐波入网会对电网的可靠运行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和明显降低了整个电网的质量。利用能源路由功能,把某个区域中的分布式电源主干网和用户连接起来进行统一的调度和管理,各个局域网之间的能源路由器连接起来形成能源互联网,在这个能源互联网中由那些能源路由器来进行能源的分配,让合适的电能流向合适的用户。光伏电池的光伏特性受到环境温度、环境辐射强度的影响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当前的光伏发电系统中,为了使整个发电系统更安全可靠的运行,整个发电进行功率优化和减少弃电,输出的功率最大,同样的电池分布面积可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本申请提供能源路由系统对于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并增加光伏发电的效率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是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分散性导致处于这个能源互联网中的用户不仅仅单纯是电能的消耗者,用户还可以作为分布式的电能生产者而对电网贡献电能,能源路由器的作用就是体现这种电能分派,控制合适的电能流向合适的路由方向。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披露了一种能源路由系统,包括:
多个路由支路,每一个路由支路均用于撷取外部电能或者向外输送电能,也就是说这些路由支路既可以作为接收方来接收外部输入进来的电能,又可以对外提供电能;
分布在各个路由支路上的耦合变压器,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电压转换器,第一电压转换器通过各个耦合变压器向各个路由支路输送补偿交流电。
上述的能源路由系统,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均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一个储能设备ENE以及一个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其中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对应的储能设备ENE上;以及由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储能设备ENE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K向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输送补偿交流电。
上述的能源路由系统,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PATK的耦合变压器COPK的输出侧撷取部分电能;或者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K的输入侧撷取部分电能。
上述的能源路由系统,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共同配置有单一的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单一的一个储能设备ENE以及单一的一个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其中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PAT1-PATN当中任意的一个路由支路PATK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该储能设备ENE上;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储能设备ENE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通过该些路由支路PAT1-PATN各自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1-COPN向路由支路PAT1-PATN分别输送补偿交流电。
上述的能源路由系统,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PAT1-PATN当中任意的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K的输出侧OUTPUT撷取部分电能;或者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PAT1-PATN当中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K的输入侧INPUT撷取部分电能。
上述的能源路由系统,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共同配置有单一的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一个或多个一个直流电供应设备(如蓄电池BAT或光伏组件PV);其中由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直流电供应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通过该些路由支路PAT1-PATN各自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1-COPN向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分别输送补偿交流电;或者所有的路由支路PAT1-PATN中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均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以及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共同配置有一个或多个直流电供应设备(如蓄电池BAT或光伏组件PV);其中由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直流电供应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通过耦合变压器COPK向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输送补偿交流电。
上述的能源路由系统,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经由补偿交流电PK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K的支路总电量与该配电变压器TRSFK的最大负荷之比趋于接近一个预设的限定值。
在另外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披露了一种基于上述的能源路由系统的能源分配方法,主要方案是:
利用第一电压转换器通过各个耦合变压器向各个路由支路输送补偿交流电的方式,使能源路由系统将由第一电压转换器撷取的电能转换到至少一部分路由支路中,从而实现能源路由系统对接收的电能在不同路由支路之间的分配。
上述的方法,多个支路PAT1-PATN中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均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一个储能设备ENE以及一个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其中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对应的储能设备ENE上;以及由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储能设备ENE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该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K向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输送补偿交流电PK。
上述的方法,设定这些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共同配置有单一的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单一的一个储能设备ENE以及单一的一个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其中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PAT1-PATN中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该储能设备ENE上;以及由单一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单一的储能设备ENE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通过该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各自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1-COPN向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分别输送补偿交流电P1-PN。
上述的方法,路由支路PAT1-PATN共同配置有单一的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单一的一个直流电供应设备(蓄电池BAT或光伏组件PV);其中由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直流电供应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通过这些路由支路PAT1-PATN各自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1-COPN分别向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输送补偿交流电P1-PN;或者多个支路PAT1-PATN中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均配置有对应的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以及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共同配置有一个或多个直流电供应设备(例如蓄电池BAT或光伏组件PV);其中由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直流电供应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通过该路由支路PATK上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K向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输送补偿交流电PK。
附图说明
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并参照以下附图之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势将显而易见:
图1是光伏电池通过一个交流电供应设备向多个路由支路提供交流电的范例示意图。
图2是多组第一和第二电压转换器及储能设备向路由支路提供补偿交流电的示意图。
图3是单组第一和第二电压转换器及储能设备向路由支路提供补偿交流电的示意图。
图4是单独第一电压转换器及蓄电池供应设备向路由支路提供补偿交流电的示意图。
图5是单独的第一电压转换器及光伏电池设备向路由支路提供补偿交流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阐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用作叙述说明所用的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该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方案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见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披露了一种能源路由系统,光伏组件或者光伏电池阵列ARR是光伏发电系统从光能到电能转换的基础,图1显示了光伏组件阵列ARR中安装有基本的多个光伏电池PV。由光伏电池PV为交流电供应设备INV提供直流电而交流电供应设备INV再将直流电DC逆变成交流电AC,交流电供应设备INV在很多场合采用单相或三相或更多相的逆变器。能源路由的整体构思就是将交流电供应设备INV产生的输出电量通过不同的路由支路PAT1和PAT2……至PATN,这里N是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从而各个路由支路PAT1-PATN均可以将电量输送到电网GRID,注意各个路由支路PAT1-PATN除了能够送电到电网之外还可以送到用户端USER,或者这些路由支路将一部分电送到电网另一部分送到用户端,这里的用户端USER可以是家庭用户还可以是某个局部社区或某幢大楼等。现有技术中很大的疑虑在于:即使交流电供应设备INV能够产生足够的电量,从稳定性来考虑在设计光伏发电系统的时候,交流电供应设备INV送到电网的实际电量和产生的总电量被限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而不能完全将总电量送到电网GRID,这会导致弃电现象。在电网中供电容量和负载容量在合理比例的时候,电网是不会崩溃的,也即相关的保护动作是不会被触发的,反之供电容量与负载容量超过某些比例就会触发电网的相关的保护动作而切断交流电供应设备INV的供电路径。在供电技术的角度考虑,光伏发电系统通过电力逆变器并网,容易产生谐波、三相电流不平衡,而且逆变器在辐照强度的变化下会有输出功率随机性进一步引起电网电压波动、闪变,当建筑光伏发电系统直接在用户侧接入电网时,这样的电能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用户的电器设备安全。作为电能质量的放恶化预防措施,交流电供应设备INV必须能够以一定的步长限制其有功出力,在频率高于某个预设上限频率值时,实际输出功率必须以额定功率的X*%比上赫兹Hz得到的速率降低,0<X≤1,仅当频率恢复到预设下限频率值以下才允许提高其输出功率频率,输出的频率过高或过低时交流电供应设备INV必须脱网。
参见图1,交流电供应设备INV产生的交流电输出电量可通过第一路由支路PAT1向电网GRID或用户USER供电,交流电供应设备INV产生的交流电可以通过第二路由支路PAT2向电网GRID或用户USER供电,交流电供应设备INV产生的交流电还可通过第K路由支路PATK向电网GRID或用户USER供电……至交流电供应设备INV产生的交流电还通过第N路由支路PATN向电网GRID或用户USER供电,这里1≤K≤N。实际上,输送到第一路由支路PAT1的电量可以是通过第一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1进行变压后才输送给电网的,当然支路PAT1的电量还可以不并网而送去其他用户USER;同样第K路由支路PATK的电量是通过第K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K进行变压后才输送给电网的,当然支路PATK的电量还可以不并网而送去其他用户USER……至第N路由支路PATN的电量是通过第N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N进行变压后才输送给电网,当然支路PATN的电量还可以不并网而送去其他用户USER。因此,针对交流电供应设备INV而言,作为范例它至少需要用于向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提供交流电,路由支路PAT1-PATN当中的每一个路由支路均通过对应的配电变压器向电网侧或用户端输送电能,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1≤K≤N)均通过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K向电网GRID侧输送电能,或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均可以独立向其他用户或局域电网输送电能。
参见图2,第一路由支路PAT1上设置有耦合变压器COP1,具体的设置方式例如可以将耦合变压器COP1的次级绕组连在第一路由支路PAT1上,而耦合变压器COP1的初级绕组则接收外来电压,从而将输入在初级绕组上的外来电压耦合到次级绕组也即相当于耦合到第一路由支路PAT1上。按照相同的道理,第K路由支路PATK上设置有耦合变压器COPK,可将耦合变压器COPK的次级绕组连在第K路由支路PATK上,而耦合变压器COPK的初级绕组则接收外来电压,从而将输入在初级绕组上的外来电压耦合到次级绕组也即相当于耦合到第K路由支路PATK上。依次类推,第二路由支路PAT2上设置有耦合变压器COP2,……第N路由支路PATN上设置有耦合变压器COPN。
参见图2,在各个路由支路PAT1-PATN上分别设置耦合变压器COP1-COPN的意义在于,以第N路由支路PATN设置的耦合变压器COPN为例阐释说明。如果没有耦合变压器COPN,则交流电供应设备INV输送给第N路由支路PATN的电量经由第N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N直接变压并网GRID,则交流电供应设备INV输送给第N路由支路PATN的电量比上配电变压器TRSFN的最大负荷值(变压器容量)可能超过一定的比例γ,导致配电变压器TRSFN无法承载,或者配电变压器TRSFN根本不接受超过这个比例γ的多余输送电量,电网为了保护不至崩溃,会触发电网的相关的保护动作而切断交流电供应设备INV对第N路由支路PATN的供电路径。反之,如果交流电供应设备INV输送给第N路由支路PATN的电量比上配电变压器TRSFN的最大负荷值远远低于这个比例γ,配电变压器TRSFN还有电量接收裕度,那么可能造成弃电现象导致配电变压器TRSFN不饱和运行而降低发电效率和损失经济效率。整体来说,交流电供应设备INV输送给第N路由支路PATN的电量比上配电变压器TRSFN的最大负荷值最好是趋于接近这个限定值γ,这样效率最高,但是一般而言,只要输送给该第N路由支路PATN的电量与配电变压器TRSFN的最大负荷值之比低于γ即可。第N路由支路PATN设置有耦合变压器COPN,好处是:当交流电供应设备INV输送给第N路由支路PATN的电量与配电变压器TRSFN的最大负荷值之比远未达到γ时,第N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例如是一个直流电DC到交流电AC的电压转换器)可以竭力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PN,并通过第N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N将交流电视为额外的补偿交流电PN而附加到第N路由支路PATN上,直至使第N路由支路PATN经由补偿交流电PN补偿后输送给配电变压器TRSFN的支路总电量POWN与配电变压器TRSFN的最大负荷值之比接近等于γ,但不能高于γ。第N路由支路PATN的支路总电量POWN实际等于交流电供应设备INV直接输送给第N路由支路PATN的电量加上补偿交流电PN电量。
参见图2,这里假设路由支路PAT1-PATN当中的每一个路由支路均通过对应的配电变压器向电网侧输送电能。调整第一路由支路PAT1经由补偿交流电P1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第一路由支路PAT1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1的支路总电量POW1,其补偿交流电P1是由第一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耦合变压器COP1提供的,直至第一路由支路PAT1输送的支路总电量POW1与第一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1的最大负荷值LOAD1之比不超过预设的限定值γ。同样需要调整第二路由支路PAT2经由补偿交流电P2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第二路由支路PAT2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2的支路总电量POW2,其补偿交流电P2是由第二路由支路PAT2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通过耦合变压器COP2提供的,至第二路由支路PAT2输送的支路总电量POW2与第二路由支路PAT2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2的最大负荷值LOAD2之比不超过预设的限定值γ。依此类推,我们还调整第N路由支路PATN经由补偿交流电PN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第N路由支路PATN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N的支路总电量POWN,其补偿交流电PN是由第N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第N电压转换器CONN通过耦合变压器COPN提供的,直至第N路由支路PATN输送的支路总电量POWN与第N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N的最大负荷值LOADN之比不超过预设的限定值γ。参见图2,交流电供应设备INV除了向路由支路PAT1-PATN提供交流电之外还可以向用户USER本地提供交流电,甚至是用户USER在本地直接利用交流电供应设备INV产生交流电自发自用和额外再提供给电网GRID。参见图2,那些不同路由支路PAT1-PATN各自所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可以直接由一个集总式的处理模块CENT进行控制,也可以不需要集总式的处理模块CENT,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直接在本地来由自己的控制模块MCU进行控制。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DC到AC的转换过程属于现有技术,例如常见的通过控制模块MCU或CENT输出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进行驱动来执行DC-AC的转换。
参见图2,上文披露了第K路由支路PATK上设置有耦合变压器COPK,可将耦合变压器COPK的次级绕组连在第K路由支路PATK上,而耦合变压器COPK的初级绕组则接收外来电压,从而将输入在初级绕组上的外来电压耦合到次级绕组也即相当于耦合到第K路由支路PATK上。第K路由支路PATK对应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DC到AC的转换过程中,将得到的交流电AC输送到耦合变压器COPK的初级绕组上,从而可以将得到的交流电AC视为外来电压通过耦合变压器COPK而耦合到第K路由支路PATK上,即通过耦合变压器COPK将补偿交流电PK叠加到交流电供应设备INV输给第K路由支路PATK上的原始交流电电量上来实现补偿。
参见图2,假设路由支路PAT1-PATN当中的每一个路由支路均通过对应的配电变压器向电网侧输送电能。在第一路由支路PAT1、第二路由支路PAT2……直至第N路由支路PATN这里数量为N的路由支路上,第一路由支路PAT1对应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1的最大负荷值LOAD1,但是第二路由支路PAT2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2的最大负荷值LOAD2,依此类推,至第N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N的最大负荷值为LOADN。必须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些配电变压器TRSF1、TRSF2……TRSFN它们各自的最大负荷值LOAD1、LOAD2……LOADN并不一定相同,LOAD1-LOADN当中有些可以相同也可能不相同,也可能全部不同,这种不确定性对于交流电供应设备INV如何在路由支路PAT1-PATN之间合理分配能源比例而言是一种困惑。
参见图2,能源路由系统还包含一个或多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其中这一些路由支路PAT1-PATN各自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各自的耦合变压器COP1-COPN向各个路由支路PAT1-PATN输送补偿交流电P1-PN;其中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耦合变压器COP1向路由支路PAT1输送补偿交流电P1,以及路由支路PAT2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耦合变压器COP2向路由支路PAT2输送补偿交流电P2,依此类推,……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耦合变压器COPN向路由支路PATN输送补偿交流电PN。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调节不同路由支路接收的补偿交流电电量之间的比例,就可以实现交流电供应设备INV提供的供电容量在不同路由支路之间的最佳路由分配。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送到电网GRID的那些路由支路PAT1-PATM(M≤N)各自接收的补偿交流电电量P1-PM之间的大小比例可以符合一定的条件来优化:路由支路PAT1-PATM的补偿交流电P1-PM的大小规律按照路由支路PAT1-PATM各自的配电变压器TRSF1-TRSFM的最大负荷值LOAD1-LOADM的大小规律而排序,即路由支路PAT1-PATM中: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K的最大负荷值LOADK越大则该路由支路PATK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K也越多,反之,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K的最大负荷值LOADK越小则该路由支路PATK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K也越少,这种大小关系的排序后文会进一步介绍。这里所述的路由支路PAT1-PATM各自接收的补偿交流电电量P1-PM之间的大小排序关系,适用于下文介绍的基于上述能源路由系统的能源分配方法。
综上所述,关于路由支路PAT1-PATM各自接收的补偿交流电电量P1-PM之间的大小排序关系,以路由支路PATA、路由支路PATB和路由支路PATC几个支路为例,假设支路PATA和PATB和PATC不是提供给电能用户端USER而是供给电网。我们先可以假定路由支路PATA对应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A的最大负荷值为LOADA,路由支路PATB对应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B的最大负荷值为LOADB,路由支路PATC对应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C的最大负荷值为LOADC,其中LOADB>LOADA>LOADC,则可以获悉路由支路PATA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A和路由支路PATB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B以及路由支路PATC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C之间的大小关系为:PB>PA>PC。也即实质上该多个路由支路PATA-PATB-PATC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A-PB-PC的大小规律是按照这些多个路由支路PATA-PATB-PATC各自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A-TRSFB-TRSFC的最大负荷值LOADA-LOADB-LOADC的大小规律而排序,路由支路PATA-PATB-PATC中:路由支路PATB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B的最大负荷值LOADB最大则该路由支路PATB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B也最多,反之,路由支路PATC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C的最大负荷值LOADC最小则该路由支路PATC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C也最少,而路由支路PATA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A的最大负荷值LOADA介于LOADB和LOADC之间,则该路由支路PATA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A也介于PB和PC之间。以上的大小关系仅仅是较佳的方案之一,当然PA、PB、PC的大小关系还可以是任意的排序同样也可以实现本申请的发明精神,PA>PB>PC,PC>PA>PB等。事实上只要路由支路PATA输送的支路总电量POWA与路由支路PATA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A的最大负荷值LOADA之比不超过预设的限定值γ,路由支路PATB输送的支路总电量POWB与路由支路PATB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B的最大负荷值LOADB之比不超过预设的限定值γ,路由支路PATC输送的支路总电量POWC与路由支路PATC的配电变压器TRSFC的最大负荷值LOADC之比不超过预设的限定值γ,均符合条件,这里γ一般是25%左右。
在另外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披露了一种基于上述的能源路由系统的能源分配方法,主要方案是:在调节将电量送往电网GRID的不同路由支路接收的补偿交流电电量之间的比例时,根据各个不同路由支路各自设置的配电变压器各自的额定最大负荷值,调整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经由补偿交流电PK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该任意的一个路由支路PATK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K的支路总电量POWK,直至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输送的支路总电量POWK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K的所述最大负荷值LOADK之比不超过/趋于接近一个预设的限定值γ,从而最终实现所述交流电供应设备INV提供的供电容量在不同路由支路PAT1-PATN之间的最佳路由分配。例如假设路由支路PAT1-PAT3至少是需要并网的而不是输送给其他用户,在调节将电量送往电网GRID的不同路由支路PAT1-PAT3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1-P3电量之间的比例时,根据各个不同路由支路PAT1-PAT3各自设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1-TRSF3各自的额定最大负荷值LOAD1-LOAD3,调整路由支路PAT1经由补偿交流电P1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路由支路PAT1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1的支路总电量POW1,直至路由支路PAT1输送的支路总电量POW1与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1的最大负荷值LOAD1之比不超过/趋于接近一个预设的限定值γ;调整路由支路PAT2经由补偿交流电P2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路由支路PAT2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2的支路总电量POW2,直至路由支路PAT2输送的支路总电量POW2与路由支路PAT2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2的最大负荷值LOAD2之比也不能超过/趋于接近一个预设的限定值γ;和调整路由支路PAT3经由补偿交流电P3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路由支路PAT3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3的支路总电量POW3,从而实现直至路由支路PAT3输送的支路总电量POW3与路由支路PAT3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3的最大负荷值LOAD2之比不超过/趋于接近一个预设的限定值γ。
参见图2,本申请采用一些较佳的方法可以达到较佳的能源资源分配,仍然以路由支路PATA、路由支路PATB和路由支路PATC几个支路为例,假设支路PATA和PATB和支路PATC不提供给电能用户端USER而是供给电网。先对路由支路PATA和PATB和支路PATC各自的配电变压器TRSFA和TRAFB和TRSFC各自的最大负荷值LOADA和LOADB和LOADC取平均值AVE,在多个最大负荷值LOADA和LOADB和LOADC之中选择高于平均值AVE的那一部分最大负荷值(标记为第一套最大负荷值)和在多个最大负荷值LOADA和LOADB和LOADC之中选择低于平均值AVE的另一部分最大负荷值(标记为第二套最大负荷值),第一套最大负荷值所属的配电变压器对应的路由支路先由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耦合变压器COP1进行补偿输送补偿交流电,直至第一套最大负荷值所属的配电变压器对应的路由支路输出的支路总电量POW与第一套最大负荷值所属的配电变压器的最大负荷值之比接近γ,然后再启动第二套最大负荷值所属的配电变压器对应的路由支路由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耦合变压器COP1进行补偿输送补偿交流电,直至第二套最大负荷值所属的配电变压器对应的路由支路输出的支路总电量POW与第二套最大负荷值所属的配电变压器的最大负荷值之比接近γ。以具体的路由支路PAT1和PAT2及PAT3为例阐释,我们先对路由支路PAT1-PAT3各自的配电变压器TRSF1-TRSF3的最大负荷值LOAD1-LOAD3取平均值AVE,在多个最大负荷值LOAD1-LOAD3之中选择高于平均值AVE的那一部分最大负荷值(标记为第一套最大负荷值)和在多个最大负荷值LOAD1-LOAD3之中选择低于平均值AVE的另一部分最大负荷值(标记为第二套最大负荷值),假定最大负荷值LOAD1和LOAD2大于平均值AVE,而最大负荷值LOAD3低于平均值AVE,则最大负荷值LOAD1和LOAD2标记为第一套最大负荷值,最大负荷值LOAD3标记为第二套最大负荷值。第一套最大负荷值(LOAD1和LOAD2)所属的配电变压器(TRSF1和TRSF2)对应的路由支路(PAT1和PAT2)先由各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耦合变压器COP1进行补偿输送补偿交流电(P1和P2),至第一套最大负荷值LOAD1所属的配电变压器TRSF1对应的路由支路PAT1输出的支路总电量POW与第一套最大负荷值LOAD1所属的配电变压器TRSF1的最大负荷值LOAD1之比接近γ,同时直至第一套最大负荷值LOAD2所属的配电变压器TRSF2对应的路由支路PAT2输出的支路总电量POW2与第一套最大负荷值LOAD2所属的配电变压器TRSF2的最大负荷值LOAD2之比接近γ,此阶段不启动第二套最大负荷值所属的配电变压器对应的路由支路的补偿交流电机制。之后再启动第二套最大负荷值LOAD3所属的配电变压器TRSF3对应的路由支路PAT3由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耦合变压器COP1进行补偿输送补偿交流电P3,直至第二套最大负荷值LOAD3所属的配电变压器TRSF3对应的路由支路PAT3输出的支路总电量POW3与第二套最大负荷值LOAD3所属的配电变压器TRSF3的最大负荷值LOAD3之比接近γ。藉此,我们可以在PAT1-PATN之间迅速的合理分配资源,交流电供应设备INV产生的交流电不需要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在补偿方案上过多的尝试就能迅速的分配资源,也就是说自发电开启的时刻算起到实现效率最大化,期间的补偿延迟非常小,使PAT1-PATN的路由分配就能够实现效率最大化和避免交流电供应设备INV对电网GRID的负面冲击。这种较佳的方法适用于下文介绍的基于上述能源路由系统的能源分配方法。
参见图2,在上述第一套最大负荷值中,第一套最大负荷值所属的配电变压器对应的各个路由支路的补偿交流电的大小规律按照路由支路各自的配电变压器的最大负荷值的大小规律而排序。仍然以PAT1-PAT3为例,即路由支路PAT1-PAT3中PAT1-PAT2属于第一套最大负荷值,支路PAT1-PAT2所属的配电变压器TRSF1-TRSF2对应的各个路由支路PAT1-PAT2的补偿交流电P1、P2的大小规律按照路由支路PAT1-PAT2各自的配电变压器TRSF1-TRSF2的最大负荷值LOAD1-LOAD2的大小规律而排序,也即路由支路PAT1-PAT2中配置的配电变压器的最大负荷值LOAD越大则该路由支路接收的补偿交流电也越多,反之,路由支路PAT1-PAT2配置的配电变压器的最大负荷值LOAD越小则该路由支路接收的补偿交流电也越少。例如,LOAD2>LOAD1,则路由支路PAT2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2的最大负荷值LOAD2最大并且该路由支路PAT2所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2也最多,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1的最大负荷值LOAD1最小并且该路由支路PAT1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1也最少,此阶段不启动第二套最大负荷值所属的配电变压器对应的路由支路的补偿交流电机制。之后启动第二套最大负荷值LOAD3所属的配电变压器TRSF3对应的路由支路PAT3输送补偿交流电P3。这里如果第二套最大负荷值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LOAD3,例如第二套最大负荷值为LOAD3和LOAD4或更多,则第二套最大负荷值所属的配电变压器对应的各个路由支路的补偿交流电的大小规律按照各个路由支路各自的配电变压器的最大负荷值的大小规律而排序,例如,第二套最大负荷值中LOAD3>LOAD4,则路由支路PAT3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3的最大负荷值LOAD3最大并且该路由支路PAT3所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3也最多,路由支路PAT4配置的配电变压器TRSF4的最大负荷值LOAD4最小并且该路由支路PAT4接收的补偿交流电P4也最少。在这里以LOAD1-LOAD2和LOAD3-LOAD4作为第一套和第二套最大负荷仅仅是作为阐释的范例,实际当中并不受限与这样的数量。
参见图2,结合图1,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均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一个储能设备ENE以及一个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储能设备ENE例如是带有储存电容的设备,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可以实现直流电DC到交流电AC的电压转换,而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可以是实现AC到DC的电压转换。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与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对应的储能设备ENE上;由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储能设备ENE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K向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输送补偿交流电。例如,路由支路PAT1配置有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储能设备ENE以及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路由支路PAT1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与路由支路PAT1对应的储能设备ENE上,由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与路由支路PAT1对应的储能设备ENE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该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1向该路由支路PAT1输送补偿交流电。路由支路PAT2-PATN都可以采用该实施例:路由支路PATN配置有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储能设备ENE和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路由支路PATN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与路由支路PATN对应的储能设备ENE上,由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与路由支路PATN对应的储能设备ENE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该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1向该路由支路PATN输送补偿交流电。
参见图2,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K的输出侧撷取部分电能;或者,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那个耦合变压器COPK的输入侧撷取部分电能。例如,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该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1的输出侧撷取部分电能,耦合变压器COP1的次级绕组的输出端子一侧撷取电能,也即在耦合变压器COP1和TRSF1之间的线路上撷取交流电电能。或者,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那个耦合变压器COPK的输入侧撷取部分电能。例如参见图3所示: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该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1的输入侧撷取部分电能,从耦合变压器COP1的次级绕组的输入端子一侧撷取电能,也即在耦合变压器COP1和交流电供应设备INV之间的线路上撷取交流电电能。在图2中多个路由支路PAT2-PATN都可以采用该实施例: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该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1的输出侧撷取部分电能,耦合变压器COP1的次级绕组的输出端子一侧撷取电能,也即在耦合变压器COP1和TRSFN之间的线路上撷取交流电电能;或者是: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该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1的输入侧撷取部分电能,从耦合变压器COP1的次级绕组的输入端子一侧撷取电能,也即在耦合变压器COP1和交流电供应设备INV之间的线路上撷取交流电电能。耦合变压器COPK的输入侧部分一般耦合到交流电供应设备INV而输出侧部分一般耦合到配电变压器TRSFK。
参见图3,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共同配置有单一的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单一的一个储能设备ENE以及单一的一个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这与图2中任何一个路由支路都单独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一个储能设备ENE以及一个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略有区别。其中单独的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PAT1-PATN当中任意的一个路由支路PATK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该储能设备ENE上,例如从路由支路PAT1或路由支路PAT2……或路由支路PATN上撷取交流电电能,然后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从储能设备ENE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该单独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通过该些路由支路PAT1-PATN各自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1-COPN向路由支路PAT1-PATN分别输送补偿交流电,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路由支路PAT1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1向路由支路PAT1输送补偿交流电P1,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路由支路PAT2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2向路由支路PAT2输送补偿交流电P2,依此类推,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路由支路PATN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N向路由支路PATN输送补偿交流电PN。例如,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PAT1-PATN当中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K的输出侧OUTPUT撷取部分电能,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可以从PAT1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1的输出侧撷取部分电能,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可以从PAT2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2的输出侧撷取部分电能,依此类推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可以从PATN的耦合变压器COPN的输出侧撷取部分电能。或者选择: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PAT1-PATN当中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K的输入侧INPUT撷取部分电能,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PAT1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1的输入侧INPUT撷取交流电,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PAT2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2的输入侧撷取交流电,依此类推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从PATN配置的耦合变压器COPN的输入侧INPUT撷取交流电。
参见图4和图5的实施例,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共同配置有单一的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和一个或多个一个直流电供应设备(如蓄电池BAT或光伏组件PV),由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直流电供应设备BAT/PV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利用路由支路PAT1-PATN各自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1-COPN向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分别输送补偿交流电:例如,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路由支路PAT1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1向路由支路PAT1输送补偿交流电P1,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路由支路PAT2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2向路由支路PAT2输送补偿交流电P2,依此类推,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路由支路PATN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N向路由支路PATN输送补偿交流电PN。
参见图2的实施例,所有的路由支路PAT1-PATN中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均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路由支路PAT1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路由支路PAT2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依此类推,路由支路PATN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然后再结合图4-5,多个路由支路PAT1-PATN共同配置有一个或多个直流电供应设备(如蓄电池BAT或光伏组件PV),此实施例中不需要储能设备ENE和第二电压转换器CON2,仅仅就是路由支路PAT1-PATN中任意一个路由支路均配置有自己单独的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然后路由支路PAT1-PATN共同配置有一个或多个直流电供应设备BAT/PV。路由支路PAT1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路由支路PAT1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1向路由支路PAT1输送补偿交流电P1,路由支路PAT2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路由支路PAT2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2向路由支路PAT2输送补偿交流电P2,依此类推,路由支路PATN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通过路由支路PATN带有的耦合变压器COPN向路由支路PATN输送补偿交流电PN。在这些实施例中,由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直流电供应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通过耦合变压器COPK向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输送补偿交流电:路由支路PAT1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直流电供应设备BAT/PV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路由支路PAT1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通过耦合变压器COP1向路由支路PAT1输送补偿交流电P1。路由支路PAT2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直流电供应设备BAT/PV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路由支路PAT2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通过耦合变压器COP2向路由支路PAT2输送补偿交流电P2。路由支路PATN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从直流电供应设备BAT/PV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路由支路PATN的第一电压转换器CON1再通过耦合变压器COPN向路由支路PATN输送补偿交流电PN。
参见图1-5的实施例,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经由补偿交流电PK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PATK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K的支路总电量与该配电变压器TRSFK的最大负荷之比趋于接近一个预设的限定值。例如:路由支路PAT1经由补偿交流电P1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路由支路PAT1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1的支路总电量POW1(路由支路PAT1接收的原始电量加P1)与该配电变压器TRSF1的最大负荷LOAD1之比不超过一个预设的限定值γ,趋于接近γ。而且,路由支路PAT2经由补偿交流电P2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路由支路PAT2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2的支路总电量POW2(路由支路PAT2接收的原始电量加P2)与该配电变压器TRSF2的最大负荷LOAD2之比不超过一个预设的限定值γ,趋于接近γ。直至路由支路PATN经由补偿交流电PN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与路由支路PATN对应的配电变压器TRSFN的支路总电量POWN(路由支路PATN接收的原始电量加PN)与该配电变压器TRSFN的最大负荷LOADN之比不超过一个预设的限定值γ,趋于接近γ。
以上通过说明和附图的内容,给出了具体实施方式的特定结构的典型实施例,上述发明提出了现有的较佳实施例,但这些内容并不作为局限。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阅读上述说明后,各种变化和修正无疑将显而易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应看作是涵盖本发明的真实意图和范围的全部变化和修正。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任何和所有等价的范围与内容,都应认为仍属本发明的意图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能源路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路由支路,每一个路由支路均用于撷取电能或者输送电能,路由支路的数量为N而且N是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分布在各个路由支路上的耦合变压器,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一电压转换器,第一电压转换器通过各个耦合变压器向各个路由支路输送补偿交流电;
一个交流电供应设备用于向多个路由支路提供交流电,至少一部分路由支路均通过对应的配电变压器向电网侧输送电能;任意一个路由支路经由补偿交流电进行电量补偿后输送给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对应的配电变压器的支路总电量与配电变压器的最大负荷之比趋于接近一个预设的限定值;
其中,当交流电供应设备输送给第N路由支路的电量与第N路由支路配置的配电变压器的最大负荷值之比远未达到预设的限定值时,第N路由支路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竭力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PN,通过第N路由支路配置的耦合变压器将该交流电PN视为额外的补偿交流电而附加到第N路由支路上,使第N路由支路经由额外的补偿交流电补偿后输送给第N路由支路配置的配电变压器的支路总电量与第N路由支路配置的配电变压器的最大负荷值之比接近等于预设的限定值,但不能高于预设的限定值;第N路由支路的支路总电量实际等于交流电供应设备直接输送给第N路由支路的电量加上额外的补偿交流电电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路由系统,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路由支路均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和一个储能设备以及一个第二电压转换器;其中
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对应的储能设备上;以及
由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从储能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耦合变压器向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输送补偿交流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源路由系统,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耦合变压器的输出侧撷取部分电能;或者
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耦合变压器的输入侧撷取部分电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路由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路由支路共同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和一个储能设备以及一个第二电压转换器;其中
第二电压转换器从任意一个路由支路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该储能设备上;以及由第一电压转换器从储能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该多个路由支路各自带有的耦合变压器向多个路由支路分别输送补偿交流电。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源路由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电压转换器从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耦合变压器的输出侧撷取部分电能;或者
第二电压转换器从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耦合变压器的输入侧撷取部分电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路由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个路由支路共同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和一个直流电供应设备;其中
由第一电压转换器从直流电供应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该多个路由支路各自带有的耦合变压器向多个路由支路分别输送补偿交流电;
或者
任意一个路由支路均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以及多个路由支路共同配置有一个或多个直流电供应设备;其中
由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从直流电供应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耦合变压器向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输送补偿交流电。
7.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源路由系统的能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第一电压转换器通过各个耦合变压器向各个路由支路输送补偿交流电的方式,使能源路由系统将由第一电压转换器撷取的电能转换到至少一部分路由支路中,从而实现能源路由系统对接收的电能在不同路由支路之间的分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路由支路均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和一个储能设备以及一个第二电压转换器;其中
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第二电压转换器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与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对应的储能设备上;以及
由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从储能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耦合变压器向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输送补偿交流电。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路由支路共同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和一个储能设备以及一个第二电压转换器;其中
第二电压转换器从任意一个路由支路上撷取部分电能转换成直流电储存在该储能设备上;以及由第一电压转换器从储能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该多个路由支路各自带有的耦合变压器向多个路由支路分别输送补偿交流电。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多个路由支路共同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和一个直流电供应设备;其中
由第一电压转换器从直流电供应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该多个路由支路各自带有的耦合变压器向多个路由支路分别输送补偿交流电;
或者
任意一个路由支路均配置有一个第一电压转换器以及多个路由支路共同配置有一个或多个直流电供应设备;其中
由任意一个路由支路配置的第一电压转换器从直流电供应设备上撷取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后再通过耦合变压器向该任意一个路由支路输送补偿交流电。
CN201710072662.3A 2017-02-10 2017-02-10 一种能源路由系统及能源分配方法 Active CN1084182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72662.3A CN108418240B (zh) 2017-02-10 2017-02-10 一种能源路由系统及能源分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72662.3A CN108418240B (zh) 2017-02-10 2017-02-10 一种能源路由系统及能源分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18240A CN108418240A (zh) 2018-08-17
CN108418240B true CN108418240B (zh) 2023-04-18

Family

ID=63124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72662.3A Active CN108418240B (zh) 2017-02-10 2017-02-10 一种能源路由系统及能源分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1824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62062A (ja) * 2009-09-14 2011-03-24 Tokyo Gas Co Ltd 分散型電源システム及び分散型電源装置
CN104333006A (zh) * 2014-11-06 2015-02-04 上海电力学院 动态电压双向无极调节变压器
CN205583713U (zh) * 2016-01-09 2016-09-14 许昌学院 一种新型分布式发电系统的逆变电源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34239A1 (en) * 2003-12-22 2005-06-23 Harris Shaun L. Multiple input redundant power system
EP2365599B1 (de) * 2010-03-08 2014-07-16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Vorrichtung zur Wandl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erartigen Vorrichtung
US8907615B2 (en) * 2010-06-15 2014-12-09 Advanced Energy Industr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power compensation, such as dynamic power compensation using synchrophasors
CN202019336U (zh) * 2011-03-11 2011-10-26 西门子公司 一种电网中的发电单元和能量输出设备
CN104795832B (zh) * 2015-04-24 2017-10-31 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电能管理方法和系统、以及电能分配控制装置
CN105552963A (zh) * 2016-02-04 2016-05-04 苏州高创特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锂离子电池储能的光伏发电并网系统
CN105811463A (zh) * 2016-05-11 2016-07-27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一种带冲击负荷补偿装置的户用光伏发电系统
CN105896573B (zh) * 2016-06-03 2018-04-24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能源互联网复合储能系统的功率控制方法
CN106253330B (zh) * 2016-08-09 2022-05-31 丰郅(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功率优化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62062A (ja) * 2009-09-14 2011-03-24 Tokyo Gas Co Ltd 分散型電源システム及び分散型電源装置
CN104333006A (zh) * 2014-11-06 2015-02-04 上海电力学院 动态电压双向无极调节变压器
CN205583713U (zh) * 2016-01-09 2016-09-14 许昌学院 一种新型分布式发电系统的逆变电源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史海旭 ; 孙凯 ; 肖曦 ; 吴红飞 ; .面向中压直流配电网的光伏发电接入技术综述与分析.分布式能源.2016,第1卷(第03期),第1-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18240A (zh) 2018-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andhu et al. Issues, challenges, causes, impacts and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grid integration
Kim et al. Demonstration of the LVDC distribution system in an island
Harish et al.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DC power and appliances in conjunction with solar for large independent units
Shaikh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wind-photovoltaic-battery based DC microgrid setup for off-grid applications
Zahira et al. Stand-alone microgrid concept for rural electrification: a review
CN104600811A (zh) 一种智能光伏充电系统
CN202513586U (zh) 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微电网
CN108418240B (zh) 一种能源路由系统及能源分配方法
CN102208825A (zh) 具有能量组网功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US20120068534A1 (en) Power Supply System Including Alternative Sources-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Sakagami et al. Simulation to optimize a DC microgrid in Okinawa
Teng et al. Coordinated optimizat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we-energy in energy internet
KR101737970B1 (ko) 하이브리드 수배전반
Maheshwari et al. Design and cost estimation of a Grid tied PV module
CN203491711U (zh) 一种分布式发电并网控制系统
CN106059054A (zh) 一种并网与离网光伏发电切换系统
Burgio et al. The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a power system in presence of photovoltaic and wind power generation plants and UPS
Anteneh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ed of Solar PV System a Case Study of KIOT Administration Offices
KR102570625B1 (ko) 온-오프 그리드 태양광 양방향 인버터의 ups 전력 전환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16894709U (zh) 一种用于水力发电系统的联储装置
Kumar et al. Overview of Fuel Cell based Power Grid
CN201789305U (zh) 一种供电系统
KR20080044676A (ko) 직류컨버터를 이용한 전원공급 시스템
Kosuri Sravani et al. Technical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Hybrid Microgrid Architectures
Pratap et al. A Review on Generation of Electricity from Solar Power Pla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