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37160A - 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37160A
CN108337160A CN201710048007.4A CN201710048007A CN108337160A CN 108337160 A CN108337160 A CN 108337160A CN 201710048007 A CN201710048007 A CN 201710048007A CN 108337160 A CN108337160 A CN 1083371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stination node
path
data
difference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480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喻径舟
何子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4800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37160A/zh
Publication of CN108337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371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0Routing based on monitoring resu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本申请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目的节点从源节点接收请求信令,并向源节点发送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的授权信令,该源节点在接收到该授权信令后,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并在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的情况下,在该第二路径上向目的节点发第二数据。本申请可降低目的节点对于乱序数据的缓存及重排序的保序压力,有效避免了目的节点侧重排序的缓存溢出。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这使得数据交换系统中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传输的数据量较大。
由于数据交换系统中,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通常具有多条路径,为均衡数据负载,减小拥塞,可将数据流分担到该多条路径上进行发送。然而,不同的路径具有不同的传输时延,这使得通过不同路径传输至目的节点的数据间的时延不同,从而使得目的节点接收到的各路径传输的数据发生乱序。
为避免数据乱序,目的节点可将乱序的数据进行缓存,并将缓存的数据进行重排序,这使得目的节点通过重排序进行保序的压力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以降低目的节点的保序压力。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目的节点从源节点接收请求信令;
该目的节点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该目的节点在该第二路径上从该源节点接收第二数据;其中,该第二数据为该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并在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的情况下发送的。
该方法可有效避免后发出的该第二数据先于该第一数据到达该目的节点,有效避免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在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降低目的节点对于乱序数据的缓存及重排序的保序压力,有效避免了目的节点侧重排序的缓存溢出。
由于该数据传输方法,有效避免了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在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从而避免数据在目的节点侧的重排序所占用的时间,有效减少了数据时延。
该数据传输方法中,该源节点既可采用第一路径向目的节点发送第一数据,也可采用第二路径向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还可有效保证不同路径的负载均衡。
可选的,该请求信令包括:该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该授权信令还包括: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该第二数据为该源节点根据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所发送的数据;该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可选的,目的节点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该目的节点确定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该目的节点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该切换时间。
该方法中,目的节点可确定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而该队列深度差值可用于表征该源节点至该目的节点在第一路径上与该第二路径上传输时延差,那么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的该切换时间,可有效保证该切换时间与该传输时延差的对应,有效地避免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降低目的节点对于乱序数据的缓存及重排序的保序压力。
可选的,如上所示的目的节点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该切换时间,可包括:
该目的节点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与该目的节点的出队速率,确定该切换时间。
可选的,该目的节点确定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之前,该方法还可包括:
该目的节点从路径深度表中,获取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及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该路径深度表包括多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其中,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为根据该每条路径上所有交换节点的队列深度确定的。
可选的,该目的节点从路径深度表中,获取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及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之前,该方法还可包括:
该目的节点在该每条路径上从该源节点接收第三数据;该第三数据的队列深度字段包括: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
该目的节点将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存储至该路径深度表中。
可选的,目的节点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该方法还可包括:
该目的节点根据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该切换时间;该可用缓存越少,该切换时间越长。
可选的,目的节点根据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该切换时间,包括:
该目的节点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和缓存消耗速度,确定该切换时间;该缓存消耗速度越快,该切换时间越长;或者,
该目的节点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和历史乱序深度,确定该切换时间;该历史乱序深度越大,该切换时间越长;其中,该历史乱序深度为连续接收两个乱序报文的时间差;或者,
该目的节点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该缓存消耗速度和该历史乱序深度,确定该切换时间。
该方法中,还可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缓存消耗速度和/历史乱序深度确定该切换时间,而不限于仅根据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可使得切换时间的确定更佳准确,即可避免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降低目的节点的保序压力,还可保证传输时延。
可选的,如上所示的目的节点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该方法还可包括:
该目的节点根据队列深度的差值和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该切换时间;其中,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为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请求信令;
该源节点从该目的节点接收授权信令;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该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
若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则源节点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
可选的,该请求信令包括:该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
该授权信令还包括: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该源节点在该第二路径上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可包括:
该源节点根据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该第二数据;其中,该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
若该差值小于该切换时间,则源节点延迟预设时间后,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该第二数据;该延迟后的时间与该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
可选的,该切换时间为该目的节点根据队列深度的差值和/或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的;
其中,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为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目的节点,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源节点接收请求信令;
发送模块,用于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接收模块,还用于在该第二路径上从该源节点接收第二数据;其中,该第二数据为该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并在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的情况下发送的。
可选的,该请求信令包括:该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该授权信令还包括: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该第二数据为该源节点根据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所发送的数据;该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可选的,目的节点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发送模块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确定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并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该切换时间。
可选的,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与该目的节点的出队速率,确定该切换时间。
可选的,处理模块,还用于从路径深度表中,获取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及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该路径深度表包括多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其中,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为根据该每条路径上所有交换节点的队列深度确定的。
可选的,接收模块,还用于在该每条路径上从该源节点接收第三数据;该第三数据的队列深度字段包括: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
处理模块,还用于将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存储至该路径深度表中。
可选的,目的节点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发送模块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根据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该切换时间;该可用缓存越少,该切换时间越长。
可选的,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和缓存消耗速度,确定该切换时间;该缓存消耗速度越快,该切换时间越长;或者,
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和历史乱序深度,确定该切换时间;该历史乱序深度越大,该切换时间越长;其中,该历史乱序深度为连续接收两个乱序报文的时间差;或者,
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该缓存消耗速度和该历史乱序深度,确定该切换时间。
可选的,目的节点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发送模块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根据队列深度的差值和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该切换时间;其中,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为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源节点,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目的节点发送请求信令;
接收模块,用于从该目的节点接收授权信令;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
发送模块,还用于若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
可选的,该请求信令包括:该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
该授权信令还包括: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该第二数据;其中,该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可选的,发送模块,还用于若该差值小于该切换时间,则在延迟预设时间后,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该第二数据;该延迟后的时间与该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目的节点,包括:接收器、发送器;
接收器,用于从源节点接收请求信令;
发送器,用于向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接收器,还用于在该第二路径上从该源节点接收第二数据;其中,该第二数据为该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并在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的情况下发送的。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源节点,包括:发送器、接收器及处理器;该发送器和该接收器分别与该处理器连接;
发送器,还用于向目的节点发送请求信令;
接收器,用于从该目的节点接收授权信令;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处理器,用于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
发送器,用于若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则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
第七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可通过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请求信令,并从该目的节点接收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的授权信令,继而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若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则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可有效避免后发出的该第二数据先于该第一数据到达该目的节点,有效避免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在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降低目的节点对于乱序数据的缓存及重排序的保序压力,有效避免了目的节点侧重排序的缓存溢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交换系统的结构示意;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授权信令的格式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的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目的节点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源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源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下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适用于数据交换系统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交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数据交换系统可包括:n个入口(In)节点、n个出口(Egress)节点及m个切换(Swtich)节点。其中,n和m均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n可以与m相同,也可以不同。图1中,每个入口节点分别与m个切换节点连接,每个出口节点也分别与m个切换节点连接,使得一个入口节点与一个出口节点间存在m条路径。需要说明的是,该图1中是以数据交换系统包括一级交换节点,即每条路径上仅有一个切换节点为例进行说明,若数据交换系统包括多级交换节点,则数据交换系统中每条路径上依次连接有多个切换节点。
该数据交换系统可以为一个独立的数据交换设备,如路由器或交换机,其中,入口节点、切换节点及出口节点可分别为安装在该数据交换设备中的一个物理芯片。以路由器为例,每个入口节点可以为一个上行单板、一个输入接口板或者一个业务板等,每个出口节点可以为一个下行单元、一个输出接口板或者一个业务板等。该路由器中,所有的切换节点可构成交换网板,每个切换节点可以为该交换网板上的一个交换芯片。
该数据交换系统还可以为数据中心内的数据交换系统,其中,入口节点、切换节点及出口节点可分别为该数据中心内的数据交换系统中的一个接口设备。
每个入口节点可作为该数据交换系统中的数据发送端,每个出口节点可作为该数据交换系统中的数据接收端。本申请下述各实施例中的源节点可以为该图1中的数据交换系统中的任一入口节点,目的节点可以为该图1中的数据交换系统中的任一出口节点。
如下结合多个实例进行举例说明。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包括:
S201、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请求(request)信令。
该S201中源节点可在具有待发送至目的节点的数据的情况下,向该目的节点发送请求信令,以请求向该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其中,该源节点可以是在接收到其他设备或节点发送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该数据的目的地址确定是否为发送至该目的节点的数据。
相应的,目的节点从源节点接收该请求信令。
S202、目的节点向源节点发送授权(Grant)信令;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该S202中目的节点可在接收到该请求信令后,确定该源节点向该目的节点发送数据所采用的第二路径以及切换时间,并向该源节点发送包括有该第二路径的标识及该切换时间的授权信令。例如,该目的节点可以采用预设的调度算法从至少一个请求的源节点中选择一个源节点,并向该选择的源节点发送该授权信令。该目的节点可以根据该源节点与该目标节点间的至少一条路径中,每条路径的传输负载,确定传输负载最小的一个路径为该第二路径。其中,该每条路径的传输负载可以为该每条路径上的传输数据量,或者,该每条路径的当前队列深度等。该目的节点可以根据该目的节点的缓存信息、队列深度差值等信息中至少一种信息确定该切换时间。其中,该目的节点的缓存信息可包括:可用缓存的大小、缓存消耗速度、历史乱序深度等至少一种;该队列深度差值可包括: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其中,该第二路径的标识可以包括:该第二路径的编号,和/或该第二路径上各交换节点的标识等信息。
相应的,源节点从该目的节点接收该授权信令。
S203、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
该源节点可以在接收到该授权信令后,根据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将数据发送路径从第一路径切换至该第二路径的情况下,确定该当前时间与该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其中,该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可以为该源节点在第一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完该第一数据的时间。该第一路径可以为该源节点在当前时间之前,最近一次向该目的节点发送数据所采用的路径。
S204、若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则源节点在该第二路径上向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
在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的情况下,该源节点在该第二路径上向目的节点发送该第二数据,可使得该源节点采用该第一路径和该第二路径发送数据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可有效避免后发出的该第二数据先于该第一数据到达该目的节点,有效避免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在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
相应的,该目的节点可在该第二路径上从该源节点接收该第二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通过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请求信令,并从该目的节点接收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的授权信令,继而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若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则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可有效避免后发出的该第二数据先于该第一数据到达该目的节点,有效避免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在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降低目的节点对于乱序数据的缓存及重排序的保序压力,有效避免了目的节点侧重排序的缓存溢出。
由于该数据传输方法,有效避免了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在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从而避免数据在目的节点侧的重排序所占用的时间,有效减少了数据时延。
该数据传输方法中,该源节点既可采用第一路径向目的节点发送第一数据,也可采用第二路径向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还可有效保证不同路径的负载均衡。
可选的,如上行所示的,该请求信令还包括:该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该授权信令还包括: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该目的节点可以在从该源节点接收到该请求信令后,根据该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大小,确定允许该源节点发送的数据量。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可小于或等于该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数据可以为业务报文、协议报文等报文形式的数据,该数据还可以为其他形式的数据。以报文形式的数据为例,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可通过允许发送的报文数据量表示。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授权信令的格式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授权信令可包括:允许发送的报文数量、第二路径的标识和切换时间。其中,允许发送的报文数量、第二路径的标识和切换时间在该授权信令的位置,以及在该授权信令中占用的长度等信息,本申请不进行限制。
可选的,如上所示的S204中源节点在该第二路径上向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可以包括:
源节点根据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该第二数据;其中,该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可选的,在如上所述的方法的基础上,该方法还可包括:
若该差值小于该切换时间,则源节点延迟预设时间后,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该第二数据;该延迟后的时间与该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
例如,该源节点可根据该差值与切换时间的时间间隔,确定该预设时间大于该时间间隔,以使得延迟后的时间与该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可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该方法中,源节点在该差值小于该切换时间的情况下,则通过延迟预设时间,使得延迟后的时间与该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可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继而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该第二数据,可有效避免后发出的该第二数据先于该第一数据到达该目的节点,有效避免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在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
可选的,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如上所述的S202中目的节点向源节点发送授权(Grant)信令之前,该方法还可包括:
S401、目的节点确定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其中,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可以为第二路径上的当前队列深度,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可以为第一路径上的当前队列深度。由于该第二路径为切换后的路径,该第一路径为切换前的路径,那么该队列深度的差值实际为切换前后两条路径的队列深度差。
S402、目的节点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该切换时间。
该目的节点可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以及预设的队列深度差值范围及切换时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该队列深度的差值所在范围对应的切换时间为该切换时间。该目的节点还可以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以及其他的参数,如该目的节点的出队速率,采用预设的计算规则,确定该切换时间。
若该队列深度的差值大于0,该队列深度的差值越大,该切换时间越大,反之,该队列深度越小,该切换时间越小。若该队列深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0,则该切换时间可以为0,或者大于0而小于或等于预设时间。
本申请提供的该数据传输方法中,目的节点可确定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而该队列深度差值可用于表征该源节点至该目的节点在第二路径上与该第一路径上传输时延差,那么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的该切换时间,可有效保证该切换时间与该传输时延差的对应,有效地避免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降低目的节点对于乱序数据的缓存及重排序的保序压力。
可选的,如上所示的S402中目的节点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该切换时间可以包括:
该目的节点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与该目的节点的出队速率,确定该切换时间。
例如,该目的节点可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与该目的节点的出队速率的比值,确定该切换时间。该目的节点还可先确定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与该目的节点的出队速率的比值,并根据预设的权重因子和该比值确定该切换时间。当然,该目的节点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确定该切换时间,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上所示的S401中目的节点确定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之前,该方法还可包括:
S401a、目的节点从路径深度表中,获取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及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该路径深度表包括多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
其中,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为根据该每条路径上所有交换节点的队列深度确定的。
该路径深度表可以为预先存储在该目的节点侧的路径深度表。该路径深度表中可包括:该源节点至该目的节点间的多条路径上的标识,以及每条路径所对应的队列深度。其中,该多条路径在包括该第一路径和该第二路径。该路径深度表中至少可包括: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和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
可选的,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可以为该每条路径上所有交换节点的队列深度之和。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也可以为根据该每条路径上所有交换节点的队列深度之和,及预设的权重因子,确定的。
该目的节点可根据该第二路径的标识从该路径深度表中,确定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根据该第一路径的标识从该路径深度表中,确定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
举例来说,如下表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路径标识与路径深度的对应关系表。
表1
路径标识 路径深度
m 100KB
n 200KB
k 500KB
p 1MB
参见上述表1,若该第一路径为n路径,则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可为200KB,第二路径为m路径,则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可以为100KB,那么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为100KB,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100KB,可采用上述S402中所涉及的任一方式得到该切换时间,可以为10us。
若该第一路径为k路径,则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可为500KB,第二路径为m路径,则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可以为100KB,那么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为400KB,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400KB,可采用上述S402中所涉及的任一方式得到该切换时间,可以为50us。
若该第一路径为p路径,则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可为1MB,第二路径为m路径,则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可以为100KB,那么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为900KB,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900KB,可采用上述S402中所涉及的任一方式得到该切换时间,可以为100us。
可选的,在如上所示的S401a目的节点从路径深度表中,获取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及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S401b、目的节点在该每条路径上从该源节点接收的第三数据;该第三数据的队列深度字段包括: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
该每条路径上包括至少一个切换节点。该源节点可以在该每条路径上依次经过该指示一个切换节点将该第三数据发送至该目的节点。
以路径m为例,该源节点至该目的节点间的路径m上可依次具有交换节点4、交换节点5和交换节点6。该源节点发送至该目的节点的数据中具有队列深度字段。该源节点可先将数据发送至交换节点4,进入交换节点4的队列A,等待出队。出队时,交换节点4可将该队列A的当前深度10KB,与该数据中的路径深度求和,并更新该数据中的路径深度为该求和后的路径深度。
该交换节点4出队,也就是将该数据发送至交换节点5,进入交换节点5的队列B,等待出队。交换节点5在出队时,交换节点5可将该队列B的当前深度50KB,与该数据中的路径深度10KB求和,并更新该数据中的路径深度为该求和后的路径深度60KB。
该交换节点5出队,也就是将该数据发送至交换节点6,进入交换节点6的队列C,等待出队。交换节点6在出队时,交换节点6可将该队列C的当前深度40KB,与该数据中的路径深度60KB求和,并更新该数据中的路径深度为该求和后的路径深度100KB。
交换节点6在出队,也就是将该数据发送至目的节点。
该目的节点在接收到该数据后,可根据该数据在的队列深度字段,确定该路径m上的队列深度为100KB。
S401c、目的节点将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存储至该路径深度表中。
目的节点可以将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以及该每条路径的标识的对应关系,存储至该路径深度表中,也可以根据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对该路径深度表中该每条路径的标识对应的队列深度进行更新。
继续上述实例,若该目的节点确定该路径m上的队列深度为100KB,便可将该队列深度为100KB以及该路径标识m的对应关系,存储至该路径深度表中。
可选的,如上所述的S202中目的节点向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该方法还可包括:
该目的节点根据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该切换时间;该可用缓存越少,该切换时间越长。该可用缓存越多,该切换时间越短。
该可用缓存的大小可以为可用于重排序的缓存大小。
可选的,该可用缓存的大小可以根据该目的节点的总缓存大小以及已有缓存大小。
其中,该可用缓存的大小可以通过可用缓存的容量与总缓存的比值表示,该已有缓存大小也可通过已用缓存的容量与总缓存的比值表示。
例如,若已用缓存的大小为0,或者,与0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则当前已用的缓存很少或几乎没有占用,因而有足够的容量空间可以用来重排序,为了减少时延,该切换时间可以为0。
若已有缓存的大小为50%,则该已有缓存占用较多,因而目的节点具有重排序的能力,但需要用切换时间来缓冲一部分乱序,因此,该切换时间可以为50us。
若已与缓存的大小为100%或者接近100%,则该已有缓存占用较多或者几乎占满,因而该目的节点便没有缓存来进行重排序,为了不乱序、缓存不溢出,该切换时间可以为100us。
可选的,如上所示的该目的节点根据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该切换时间可包括:
该目的节点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和缓存消耗速度,确定该切换时间;该缓存消耗速度越快,该切换时间越长;或者,
该目的节点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和历史乱序深度,确定该切换时间;该历史乱序深度越大,该切换时间越长;其中,该历史乱序深度为连续接收两个乱序报文的时间差;或者,
该目的节点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该缓存消耗速度和该历史乱序深度,确定该切换时间。
该方法中,还可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缓存消耗速度和/历史乱序深度确定该切换时间,而不限于仅根据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可使得切换时间的确定更佳准确,即可避免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降低目的节点的保序压力,还可保证传输时延。
可选的,如上所示的S202中目的节点向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该方法还可包括:
该目的节点根据队列深度的差值和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该切换时间;其中,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为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该目的节点可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S402中任一所示的方式确定一个切换时间,再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采用上述任一方式确定另一个切换时间,继而根据该一个切换时间和该另一个切换时间,采用预设的计算方式得到该切换时间。该预设的计算方式例如可以为求平均值的方式。
该目的节点还可以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和该可用缓存的大小,采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该切换时间,在此不再赘述。
该方法中,该目的节点还可根据队列深度的差值和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该切换时间,可使得切换时间更佳准确,即可避免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降低目的节点的保序压力,还可保证传输时延。
可选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包括:
S501、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第一请求信令,该第一请求信令包括:该源节点的标识、该目的节点的标识以及第一请求发送的数据量。
其中,该源节点的标识例如可以为该源节点的编号,如编号1,该目的节点的标识可以为该目的节点的编号,如编号3;该第一请求发送的数据量可以为10KB。
S502、目的节点向源节点发送第一授权信令,该第一授权信令包括:该源节点的标识、该目的节点的标识、第一允许发送的数据量、第一路径的标识。
对于该源节点与该目的节点间的初次数据发送,该第一授权信令可不包括:切换时间,或者,切换时间为0。
其中,该源节点的标识可以与第一请求信令中的源节点的标识相同,如编号1,该目的节点的标识可以与第一请求信令中的目的节点的标识相同,如编号3;该第一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可以为10KB,该第一路径的标识可以为n。也就是说,该目的节点选择的路径为路径n。
S503、源节点在第一路径上向目的节点发送该第一允许发送的数据量的第一数据。
S504、源节点记录在该第一路径上发送完该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
该发送完该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可以为t1。
S505、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第二请求信令,该第二请求信令包括:该源节点的标识、该目的节点的标识以及第二请求发送的数据量。
其中,该源节点的标识例如可以为该源节点的编号,如编号1,该目的节点的标识可以为该目的节点的编号,如编号3;该第二请求发送的数据量可以为20KB。
S506、目的节点根据队列深度的差值和/或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切换时间。
其中,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为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该目的节点可以采用上述任一方式确定该切换时间,具体的实现方式参见上述,在此不再赘述。
S507、目的节点向源节点发送第二授权信令,该第二授权信令包括:该源节点的标识、该目的节点的标识、第二允许发送的数据量、第二路径的标识及该切换时间。
其中,该源节点的标识可以与第二请求信令中的源节点的标识相同,如编号1,该目的节点的标识可以与第二请求信令中的目的节点的标识相同,如编号3;该第二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可以为20KB,该第二路径的标识可以为m。也就是说,该目的节点选择的路径为路径m。该切换时间可以为t0。
S508、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该发送完该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时间差。
S509、源节点比较该时间差与该切换时间的大小。
S510、若该时间差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源节点在该第二路径上向目的接收发送该第二允许发送的数据量的第二数据。
S511、若该时间差小于该切换时间,源节点延迟预设时间,使得延迟后的时间与该发送完该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时间差,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
S512、源节点在延迟该预设时间后,在该第二路径上向目的接收发送该第二允许发送的数据量的第二数据。
本申请提供的该数据传输方法,可在当前时间与发送完第一数据的时间差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的情况下,或者,延迟后的时间与该发送完第一数据的时间差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的情况下,在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可有效避免后发出的该第二数据先于该第一数据到达该目的节点,有效避免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在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降低目的节点对于乱序数据的缓存及重排序的保序压力,有效避免了目的节点侧重排序的缓存溢出。由于该数据传输方法,有效避免了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在该目的节点侧发生乱序,从而避免数据在目的节点侧的重排序所占用的时间,有效减少了数据时延。该数据传输方法中,该源节点即可采用第一路径向目的节点发送第一数据,也可采用第二路径向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还可有效保证不同路径的负载均衡。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目的节点,以执行上述图2、图4及图5中任一目的节点执行的数据传输方法。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的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目的节点600包括:
接收模块601,用于从源节点接收请求信令;
发送模块602,用于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接收模块601,还用于在该第二路径上从该源节点接收第二数据;其中,该第二数据为该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并在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的情况下发送的。
可选的,该请求信令包括:该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该授权信令还包括: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该第二数据为该源节点根据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所发送的数据;该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可选的,目的节点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发送模块602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确定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并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该切换时间。
可选的,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根据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与该目的节点的出队速率,确定该切换时间。
可选的,处理模块,还用于从路径深度表中,获取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及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该路径深度表包括多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其中,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为根据该每条路径上所有交换节点的队列深度确定的。
可选的,接收模块601,还用于在该每条路径上从该源节点接收第三数据;该第三数据的队列深度字段包括: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
处理模块,还用于将该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存储至该路径深度表中。
可选的,目的节点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发送模块602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根据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该切换时间;该可用缓存越少,该切换时间越长。
可选的,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和缓存消耗速度,确定该切换时间;该缓存消耗速度越快,该切换时间越长;或者,
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和历史乱序深度,确定该切换时间;该历史乱序深度越大,该切换时间越长;其中,该历史乱序深度为连续接收两个乱序报文的时间差;或者,
根据该可用缓存的大小、该缓存消耗速度和该历史乱序深度,确定该切换时间。
可选的,目的节点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发送模块602向该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根据队列深度的差值和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该切换时间;其中,该队列深度的差值为该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该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可选的,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目的节点的结构图。如图7所示,目的节点700,可包括:接收器701、发送器702。
接收器701,用于从源节点接收请求信令。
发送器702,用于向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接收器701,还用于在该第二路径上从该源节点接收第二数据;其中,该第二数据为该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并在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的情况下发送的。
可选的,该接收器701还可执行上述接收模块601所执行的各功能,发送器702还可执行上述发送模块602执行的各功能。
可选的,该目的节点700还可包括处理器703。处理器703可与接收器701连接,也与发送器702连接。
处理器703可执行上述处理模块执行的各功能。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图2、图4及图5中任一所示的目的节点执行的数据传输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图2、图4及图5中任一所示的目的节点执行的数据传输方法。
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或软件来实现,当通过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节点、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可执行上述图2、图4及图5中任一所示的目的节点执行的数据传输方法,其具体的实现过程及有益效果参见上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源节点。该源节点可执行上述图2、图4及图5中任一源节点执行的数据传输方法。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源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源节点800可包括:
发送模块801,用于向目的节点发送请求信令;
接收模块802,用于从该目的节点接收授权信令;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处理模块803,用于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
发送模块801,还用于若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
可选的,该请求信令包括:该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
该授权信令还包括: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发送模块801,具体用于根据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该第二数据;其中,该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该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可选的,发送模块801,还用于若该差值小于该切换时间,则在延迟预设时间后,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该第二数据;该延迟后的时间与该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
可选的,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源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源节点900包括发送器901、接收器902及处理器903;发送器901和接收器902分别与处理器903连接。
发送器901,还用于向目的节点发送请求信令。
接收器902,用于从该目的节点接收授权信令;该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处理器903,用于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
发送器901,用于若该差值大于或等于该切换时间,则在该第二路径上向该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
可选的,发送器901还可执行上述发送模块801所执行的各功能,接收器902还可执行上述接收模块902执行的各功能,处理器903还可执行上述处理模块803执行的各功能。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图2、图4及图5中任一所示的源节点执行的数据传输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图2、图4及图5中任一所示的源节点执行的数据传输方法。
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或软件来实现,当通过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的源节点、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可执行上述图2、图4及图5中任一所示的源节点执行的数据传输方法,其具体的实现过程及有益效果参见上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Claims (27)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的节点从源节点接收请求信令;
所述目的节点向所述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所述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所述目的节点在所述第二路径上从所述源节点接收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为所述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并在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切换时间的情况下发送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信令包括:所述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所述授权信令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所述第二数据为所述源节点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所发送的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节点向所述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的节点确定所述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所述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所述目的节点根据所述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所述切换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节点根据所述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所述切换时间,包括:
所述目的节点根据所述队列深度的差值与所述目的节点的出队速率,确定所述切换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节点确定所述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所述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的节点从路径深度表中,获取所述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及所述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所述路径深度表包括多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其中,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为根据所述每条路径上所有交换节点的队列深度确定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节点从路径深度表中,获取所述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及所述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的节点在所述每条路径上从所述源节点接收第三数据;所述第三数据的队列深度字段包括:所述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
所述目的节点将所述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存储至所述路径深度表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节点向所述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的节点根据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所述切换时间;所述可用缓存越少,所述切换时间越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节点根据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所述切换时间,包括:
所述目的节点根据所述可用缓存的大小,和缓存消耗速度,确定所述切换时间;所述缓存消耗速度越快,所述切换时间越长;或者,
所述目的节点根据所述可用缓存的大小,和历史乱序深度,确定所述切换时间;所述历史乱序深度越大,所述切换时间越长;其中,所述历史乱序深度为连续接收两个乱序报文的时间差;或者,
所述目的节点根据所述可用缓存的大小、所述缓存消耗速度和所述历史乱序深度,确定所述切换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节点向所述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的节点根据队列深度的差值和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所述切换时间;其中,所述队列深度的差值为所述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所述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10.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请求信令;
所述源节点从所述目的节点接收授权信令;所述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所述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
若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切换时间,则所述源节点在所述第二路径上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信令包括:所述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
所述授权信令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所述源节点在所述第二路径上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包括:
所述源节点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在所述第二路径上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差值小于所述切换时间,则所述源节点延迟预设时间后,在所述第二路径上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延迟后的时间与所述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切换时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时间为所述目的节点根据队列深度的差值和/或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的;
其中,所述队列深度的差值为所述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所述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14.一种目的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源节点接收请求信令;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所述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路径上从所述源节点接收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为所述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并在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切换时间的情况下发送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目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信令包括:所述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所述授权信令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所述第二数据为所述源节点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所发送的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目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节点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确定所述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所述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并根据所述队列深度的差值,确定所述切换时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目的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队列深度的差值与所述目的节点的出队速率,确定所述切换时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目的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从路径深度表中,获取所述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及所述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所述路径深度表包括多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其中,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为根据所述每条路径上所有交换节点的队列深度确定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目的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每条路径上从所述源节点接收第三数据;所述第三数据的队列深度字段包括:所述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将所述每条路径上的队列深度存储至所述路径深度表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目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节点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根据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所述切换时间;所述可用缓存越少,所述切换时间越长。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目的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可用缓存的大小,和缓存消耗速度,确定所述切换时间;所述缓存消耗速度越快,所述切换时间越长;或者,
根据所述可用缓存的大小,和历史乱序深度,确定所述切换时间;所述历史乱序深度越大,所述切换时间越长;其中,所述历史乱序深度为连续接收两个乱序报文的时间差;或者,
根据所述可用缓存的大小、所述缓存消耗速度和所述历史乱序深度,确定所述切换时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目的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的节点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之前,根据队列深度的差值和可用缓存的大小,确定所述切换时间;其中,所述队列深度的差值为所述第一路径上的队列深度与所述第二路径上的队列深度的差值。
23.一种源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目的节点发送请求信令;
接收模块,用于从所述目的节点接收授权信令;所述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若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切换时间,在所述第二路径上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源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信令包括:所述源节点请求发送的数据量;
所述授权信令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在所述第二路径上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目的节点允许发送的数据量。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源节点,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若所述差值小于所述切换时间,则在延迟预设时间后,在所述第二路径上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延迟后的时间与所述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切换时间。
26.一种目的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器、发送器;
所述接收器,用于从源节点接收请求信令;
所述发送器,用于向所述源节点发送授权信令;所述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所述接收器,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路径上从所述源节点接收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为所述源节点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并在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切换时间的情况下发送的。
27.一种源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送器、接收器及处理器;所述发送器和所述接收器分别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目的节点发送请求信令;
所述接收器,用于从所述目的节点接收授权信令;所述授权信令包括:第二路径的标识及切换时间;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当前时间与第一路径上发送第一数据的结束时间的差值;
所述发送器,用于若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切换时间,则在所述第二路径上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第二数据。
CN201710048007.4A 2017-01-20 2017-01-20 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 Pending CN1083371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48007.4A CN108337160A (zh) 2017-01-20 2017-01-20 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48007.4A CN108337160A (zh) 2017-01-20 2017-01-20 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37160A true CN108337160A (zh) 2018-07-27

Family

ID=62921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48007.4A Pending CN108337160A (zh) 2017-01-20 2017-01-20 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3716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93663A (zh) * 2019-12-18 2020-05-22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计算链路聚合组切换路径所需延迟的方法及装置
CN111416776A (zh) * 2019-01-07 2020-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9286A (zh) * 2005-11-19 2006-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分担的方法
CN101631357A (zh) * 2008-07-18 2010-01-2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选择性应答分组传输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2223671A (zh) * 2010-04-15 2011-10-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多跳网络中数据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WO2011153415A1 (en) * 2010-06-04 2011-12-0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ptcp and mobil ip interworking
WO2012006595A2 (en) * 2010-07-09 2012-01-12 Nicolas Girard Transparent proxy architecture for multi-path data connections
CN102843725A (zh) * 2012-08-15 2012-12-26 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954206A (zh) * 2015-07-31 2015-09-30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多路径并行传输系统的乱序分析方法
CN105827367A (zh) * 2016-05-06 2016-08-03 深圳市国华光电研究院 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CN105873096A (zh) * 2016-03-24 2016-08-17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多路径并行传输系统有效吞吐量的优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9286A (zh) * 2005-11-19 2006-11-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分担的方法
CN101631357A (zh) * 2008-07-18 2010-01-2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选择性应答分组传输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2223671A (zh) * 2010-04-15 2011-10-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多跳网络中数据传输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WO2011153415A1 (en) * 2010-06-04 2011-12-0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ptcp and mobil ip interworking
WO2012006595A2 (en) * 2010-07-09 2012-01-12 Nicolas Girard Transparent proxy architecture for multi-path data connections
CN102843725A (zh) * 2012-08-15 2012-12-26 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954206A (zh) * 2015-07-31 2015-09-30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多路径并行传输系统的乱序分析方法
CN105873096A (zh) * 2016-03-24 2016-08-17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多路径并行传输系统有效吞吐量的优化方法
CN105827367A (zh) * 2016-05-06 2016-08-03 深圳市国华光电研究院 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NGYU WANG,ET AL.: ""OSIA_ Out-of-order Scheduling for In-order Arriving in 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 《JOURNALOFNETWORKANDCOMPUTERAPPLICATIONS》 *
陶洋,等: ""基于时延差控制的MPTCP有效吞吐量提高方法"", 《计算机应用研究》 *
高冲: ""异构网络环境下多径并行传输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6776A (zh) * 2019-01-07 2020-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WO2020143509A1 (zh) * 2019-01-07 2020-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US12015560B2 (en) 2019-01-07 2024-06-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CN111416776B (zh) * 2019-01-07 2024-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11193663A (zh) * 2019-12-18 2020-05-22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计算链路聚合组切换路径所需延迟的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5653B (zh) 跨节点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JP6158860B2 (ja) Dragonflyプロセッサ相互接続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革新的な適応型ルーティング
EP3528440B1 (en) Path selection method and system, network acceleration node, and network acceleration system
JP5977383B2 (ja) Dragonflyプロセッサ相互接続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テーブル駆動型ルーティング
EP192971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ximizing data transmission capacity of a mesh network
EP2704402B1 (en) Method and node for distributing electronic content in a 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
WO2017107577A1 (zh) 节点探测方法及装置、路径选取方法及装置、及网络系统
KR101128066B1 (ko) 패킷 라우팅 방법, 시스템 및 장치, 그리고 백업 자원을 선택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US8892982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network latency virtualization in a cloud transport environment
CN109617810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881009A (zh) 基于临空信息网的时延约束路由方法及装置
CN108337160A (zh) 数据传输方法、目的节点及源节点
Weng et al. Design of an energy‐efficient cross‐layer protocol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CN111740903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34177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KR20140062649A (ko) 라우터 및 그 동작방법
CN108337182A (zh) 一种报负载分担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11629416A (zh) 消息传输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592269B (zh) 传输路径的负载信息的方法和网络节点
CN110856148B (zh) 一种基于5g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CN110996350B (zh) 一种自组网路由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Liu et al. Topology Mapping for Popularity-Aware Video Caching in Content-Centric Network
CN117978737A (zh) 报文传输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Wang et al. Congestion control mechanism for intermittently connected wireless network
Yang et al. A deadline-aware rate control scheme resolving oversubscription in wireless data center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