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04647B - 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04647B CN108304647B CN201810089923.7A CN201810089923A CN108304647B CN 108304647 B CN108304647 B CN 108304647B CN 201810089923 A CN201810089923 A CN 201810089923A CN 108304647 B CN108304647 B CN 1083046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ess
- crane
- fatigue
- rail joint
- p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4—Ageing analysis or optimisation against age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chines For Laying And Maintaining Railways (AREA)
- Control And Safety Of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通过刚体运动‑学动力学模型,计算高低错位、水平间隙下接头轨道运行的起重机所引起的冲击系数;编制符合工程实际的载荷谱;应用许用应力法结合有限元仿真确定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危险截面及危险点,获取由于轨道缺陷引起危险点处异变后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采用雨流计数法提取双参应力谱,结合断裂力学中的Pairs公式计算危险点的使用寿命和疲劳剩余寿命。通过寿命特征评估结果,判断铸造起重机的延用、维修或报废,解决了大车轨道缺陷导致起重机金属结构应力‑时间历程异变而引发母材、焊缝开裂的安全性问题,为国家标准《铸造起重机报废条件》研制提供理论支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结构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判定起重机特种设备延用、维修或报废方面的寿命评估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在役起重机220万台,有1/3已服役30年,而起重机的设计寿命约为30~50年,用户面临延用、更换或报废的抉择和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博弈。业界对起重机剩余寿命评估需求的迫切性与评估标准、方法、手段的欠缺性存在巨大挑战。
铸造起重机是炼钢连铸工艺的主设备之一,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级别高,结构型式复杂,安全性要求较高。然而随着在役铸造起重机服役年限的延续,其整机、金属结构、机械零部件的寿命、性能将不可避免地退化,既会影响正常运行,又会引发安全隐患。适时对金属结构维护补强、机械零部件修复更换,是延长铸造起重机使用寿命的有效途径。但如何评价在役铸造起重机的整机、金属结构、机械零部件的现役性能、健康状态,以确保金属结构维护补强、机械零部件修复更换的最佳准入期,依然是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对于如何判定延用、维修或报废缺乏方法和标准的支撑。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结构件和整机入手,并针对不同的金属材料,在理论上和试验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寿命预测方法,显示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类:基于力学性能的寿命评估测方法、基于概率统计的寿命评估方法、基于监测信息技术的寿命评估方法;但这些方法均不适用于轨道接头缺陷,使得目前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无法评估。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无法评估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解决轨道接头缺陷引起铸造起重机运行冲击响应导致其危险截面上危险点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异变而引发的结构母材、焊缝开裂的疲劳失效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通过计算轨道接头缺陷引起铸造起重机运行冲击响应导致其危险截面上危险点处变异后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结合Pairs公式计算危险点的使用寿命和疲劳剩余寿命。
进一步讲,所述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1)计算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轨道接头下运行起重机所引起的冲击系数φ4;
(2)在调研、收集、统计铸造起重机工艺流程及整机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符合工程实际的载荷谱;
(3)根据载荷谱,应用许用应力法结合有限元仿真确定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危险截面及危险点,获取由于轨道接头缺陷引起危险点处异变后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
(4)采用雨流计数法提取双参应力谱,结合断裂力学中的Pairs公式计算危险点的使用寿命N0和疲劳剩余寿命Nf。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1)中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轨道接头下运行起重机所引起的冲击系数φ4通过下述具体步骤得到:
1)建立铸造起重机轨道接头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下的轮-轨耦合运动学-动力学模型:
其中,m为铸造起重机的质量;k为起重机的刚度;hi(t)为轨道的不平度函数,当轨道接头出现高低错位时hi(t)=hs(t)=hsmax/2(1-cosΩt),当轨道接头出现水平间隙时hi(t)=hg(t)=hgmax/2(1-cosΩt);hsmax为轨道接头最大高低错位;hgmax为轨道接头最大水平间隙egmax下车轮质心垂直方向的最大变化量,且R为大车车轮半径;x(t)为大车质心垂直方向的位移;t为时间;对于轨道接头高低错位对于水平间隙,Ω=2πv/egmax;
2)以式(1)为基础结合系统能量守恒定理,确定铸造起重机越过轨道接头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时系统的最大加速度:
3)根据系统的最大加速度,确定铸造起重机越过轨道接头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时,引起对自身结构的冲击系数: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3)中轨道接头缺陷引起危险点处异变后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通过如下具体步骤得到:
1)基于结构力学推导疲劳危险点处的动态弯矩My(t)、Mx(t)和剪力F(t),分为三种情况进行求取:
当小车右轮位于主梁疲劳危险点的左侧时
其中,P1j(t)、P2j(t)分别为小车左、右侧车轮t时刻的轮压;Fq为主梁的均布载荷;xz(t)为t时刻小车左侧车轮距主梁左端的距离;S为主梁的跨度;L为疲劳危险点距主梁左端的距离;b为小车轴距;MS为偏斜侧向力引起的弯矩;P1jH(t)、P2jH(t)为t时刻小车左、右侧车轮轮压的水平惯性力;FqH为主梁的水平惯性均布载荷。
当小车左轮位于主梁疲劳危险点的右侧时
当小车左右车轮位于主梁疲劳危险点的两侧时
2)计算疲劳危险截面上危险点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危险点的正应力为:
其中,σ(t)为疲劳危险点的正应力;当铸造起重机越过轨道接头缺陷位置时,φi=φ4,其余情况φi=1;Wy、Wx分别为疲劳危险点所在截面对y、x轴的抗弯截面模量。
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腹板上疲劳危险点的切应力为
其中,τ(t)为疲劳危险点的切应力;S为疲劳危险点所处截面的毛截面最大静矩;δ为腹板板厚。
3)获取疲劳危险点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
由二项应力状态转化公式可知,疲劳危险点的第一主应力为
其中,σ1(t)为疲劳危险点的第一主应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步骤(4)中所述采用断裂力学Pairs公式计算危险点的使用寿命N0和疲劳剩余寿命Nf的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结构件发生疲劳断裂时的临界裂纹长度al,根据线弹性断裂判定准则有
其中,σmax为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中的最大循环应力,KC为材料的断裂韧性,Y为几何修正系数;
2)采用Goodman公式将所有幅值应力转化成循环特性r=0下的应力变程Δσ
其中,σ-1为r=-1时,材料的屈服极限;σb为材料的抗拉极限;σrm为循环特性r时的应力均值;σra为循环特性为r时的应力幅值。Δσ为循环特性r=0下的应力变程。
3)根据等寿命原则,采用Miner应力幅等效法将变幅载荷转化为等幅载荷
其中,ai为各级应力幅与循环次数Nf的比值,σri为各级应力幅值
4)计算危险点的寿命特征
其中,a0为现阶段检测得到裂纹长度,当a0为铸造起重机下线开始使用时的裂纹长度时,Nf=N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刚体运动-学动力学模型,计算高低错位、水平间隙下接头轨道运行的起重机所引起的冲击系数;在调研、收集、统计铸造起重机工艺流程及整机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符合工程实际的载荷谱;应用许用应力法结合有限元仿真确定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危险截面及危险点,获取由于轨道接头缺陷引起危险点处异变后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采用雨流计数法提取双参应力谱,结合断裂力学中的Pairs公式计算危险点的使用寿命和疲劳剩余寿命。通过寿命特征评估结果,判断铸造起重机的延用、维修或报废,解决了大车轨道接头缺陷导致起重机金属结构应力-时间历程异变而引发母材、焊缝开裂的安全性问题,为国家标准《铸造起重机报废条件》研制提供理论支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2是铸造起重机轨道接头高低错位下的轮-轨耦合运动学-动力学模型。
图3是铸造起重机的工艺流程。
图4是铸造起重机危险截面上危险点的分布。
图5轨道接头缺陷引起的异变后的危险点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如图1和2所示,根据铸造起重机轨道接头高低错位下的轮-轨耦合运动学-动力学模型,推导铸造起重机越过轨道接头高低错位时系统的最大加速度(见式(1)和式(2)),通过式(3)计算实测高低错位轨道接头下运行的起重机所引起的冲击系数φ4,结果见表1。
铸造起重机轨道接头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下的轮-轨耦合运动学-动力学模型:
其中,m为铸造起重机的质量;k为起重机的刚度;hi(t)为轨道的不平度函数,当轨道接头出现高低错位时hi(t)=hs(t)=hsmax/2(1-cosΩt),当轨道接头出现水平间隙时hi(t)=hg(t)=hgmax/2(1-cosΩt);hsmax为轨道接头最大高低错位;hgmax为轨道接头最大水平间隙egmax下车轮质心垂直方向的最大变化量,且R为大车车轮半径;x(t)为大车质心垂直方向的位移;t为时间;对于轨道接头高低错位对于水平间隙,Ω=2πv/egmax。
以式(1)为基础结合系统能量守恒定理,确定铸造起重机越过轨道接头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时系统的最大加速度:
根据系统的最大加速度,确定铸造起重机越过轨道接头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时,引起对自身结构的冲击系数:
表1实测高低错位下接头轨道运行的起重机所引起的冲击系数
步骤2:根据调研、收集、统计铸造起重机的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及整机使用情况(见表2),统计编制符合工程实际的载荷谱,见表2。
表2载荷谱
循环1指的是①-⑤起吊满包mQ1至放下mQ1的工作过程;
循环2指的是⑤-⑦起吊空包mQ2至放下mQ2的工作过程。
步骤3:应用许用应力法结合有限元仿真确定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危险截面及危险点如图4所示,结合式(4)~式(6)获取由于轨道接头缺陷引起的异变后的危险点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见图5。
当小车右轮位于主梁疲劳危险点的左侧时
其中,P1j(t)、P2j(t)分别为小车左、右侧车轮t时刻的轮压;Fq为主梁的均布载荷;xz(t)为t时刻小车左侧车轮距主梁左端的距离;S为主梁的跨度;L为疲劳危险点距主梁左端的距离;b为小车轴距;MS为偏斜侧向力引起的弯矩;P1jH(t)、P2jH(t)为t时刻小车左、右侧车轮轮压的水平惯性力;FqH为主梁的水平惯性均布载荷。
当小车左轮位于主梁疲劳危险点的右侧时
当小车左右车轮位于主梁疲劳危险点的两侧时
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危险点的正应力为:
其中,σ(t)为疲劳危险点的正应力;当铸造起重机越过轨道接头缺陷位置时,φi=φ4,其余情况φi=1;Wy、Wx分别为疲劳危险点所在截面对y、x轴的抗弯截面模量。
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腹板上疲劳危险点的切应力为
其中,τ(t)为疲劳危险点的切应力;S为疲劳危险点所处截面的毛截面最大静矩;δ为腹板板厚。
由二项应力状态转化公式可知,疲劳危险点的第一主应力为
其中,σ1(t)为疲劳危险点的第一主应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
步骤4:采用雨流计数法提取双参应力谱,根据式(10)~式(13)计算危险点的使用寿命和疲劳剩余寿命,结果见表3。
确定结构件发生疲劳断裂时的临界裂纹长度al,根据线弹性断裂判定准则有
其中,σmax为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中的最大循环应力,KC为材料的断裂韧性,Y为几何修正系数;
采用Goodman公式将所有幅值应力转化成循环特性r=0下的应力变程Δσ
其中,σ-1为r=-1时,材料的屈服极限;σb为材料的抗拉极限;σrm为循环特性r时的应力均值;σra为循环特性为r时的应力幅值。Δσ为循环特性r=0下的应力变程。
根据等寿命原则,采用Miner应力幅等效法将变幅载荷转化为等幅载荷
其中,ai为各级应力幅与循环次数Nf的比值,σri为各级应力幅值
计算危险点的寿命特征
其中,a0为现阶段检测得到裂纹长度,当a0为铸造起重机下线开始使用时的裂纹长度时,Nf=N0。
表3疲劳剩余寿命(现阶段检测得到裂纹长度a0=0.5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计算轨道接头缺陷引起铸造起重机运行冲击响应,进而获取危险截面上危险点处变异后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结合Pairs公式确定危险点的特征寿命,包括使用寿命和疲劳剩余寿命;具体的,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1)通过刚体运动-学动力学模型,计算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轨道接头下运行起重机所引起的冲击系数φ4;
(2)根据铸造起重机的工艺流程及整机使用情况,统计获取载荷谱;
(3)以载荷谱为基础,确定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危险截面及危险点,获取由轨道接头缺陷引起危险点处异变后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具体步骤包括:
1)基于结构力学推导疲劳危险点处的动态弯矩My(t)、Mx(t)和剪力F(t),分为三种情况进行求取:
当小车右轮位于主梁疲劳危险点的左侧时
其中,P1j(t)、P2j(t)分别为小车左、右侧车轮t时刻的轮压;Fq为主梁的均布载荷;xz(t)为t时刻小车左侧车轮距主梁左端的距离;S为主梁的跨度;L为疲劳危险点距主梁左端的距离;b为小车轴距;MS为偏斜侧向力引起的弯矩;P1jH(t)、P2jH(t)为t时刻小车左、右侧车轮轮压的水平惯性力;FqH为主梁的水平惯性均布载荷;
当小车左轮位于主梁疲劳危险点的右侧时
当小车左右车轮位于主梁疲劳危险点的两侧时
2)计算疲劳危险截面上危险点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危险点的正应力为:
其中,σ(t)为疲劳危险点的正应力;当铸造起重机越过轨道接头缺陷位置时,φi=φ4,其余情况φi=1;Wy、Wx分别为疲劳危险点所在截面对y、x轴的抗弯截面模量;
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腹板上疲劳危险点的切应力为
其中,τ(t)为疲劳危险点的切应力;Sx为疲劳危险点所处截面的毛截面的最大静矩;δ为腹板板厚;
3)获取疲劳危险点的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
由二项应力状态转化公式可知,疲劳危险点的第一主应力为
其中,σ1(t)为疲劳危险点的第一主应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
(4)采用雨流计数法提取双参应力谱,结合断裂力学Pairs公式计算危险点的使用寿命N0和疲劳剩余寿命Nf。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下接头轨道运行起重机所引起的冲击系数φ4通过如下步骤得到:
1)建立铸造起重机轨道接头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下的轮-轨耦合运动学-动力学模型:
其中,m为铸造起重机的质量;k为起重机的刚度;hi(t)为轨道的不平度函数,当轨道接头出现高低错位时hi(t)=hs(t)=hsmax/2(1-cosΩt),当轨道接头出现水平间隙时hi(t)=hg(t)=hgmax/2(1-cosΩt);hsmax为轨道接头最大高低错位;hgmax为轨道接头最大水平间隙egmax下车轮质心垂直方向的最大变化量,且R为大车车轮半径;x(t)为大车质心垂直方向的位移;t为时间;对于轨道接头高低错位对于水平间隙,Ω=2πv/egmax;
2)以式(1)为基础结合系统能量守恒定理,确定铸造起重机越过轨道接头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时系统的最大加速度:
3)根据系统的最大加速度,确定铸造起重机越过轨道接头高低错位或水平间隙时,引起对自身结构的冲击系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采用雨流计数法提取双参应力谱,结合断裂力学中的Pairs公式计算危险点的使用寿命N0和疲劳剩余寿命Nf的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结构件发生疲劳断裂时的临界裂纹长度al,根据线弹性断裂判定准则有
其中,σmax为第一主应力-时间历程中的最大循环应力,KC为材料的断裂韧性,Y为几何修正系数;
2)采用Goodman公式将所有幅值应力转化成循环特性r=0下的应力变程Δσ
其中,σ-1为r=-1时,材料的屈服极限;σb为材料的抗拉极限;σrm为循环特性r时的应力均值;σra为循环特性为r时的应力幅值;Δσ为循环特性r=0下的应力变程;
3)根据等寿命原则,采用Miner应力幅等效法将变幅载荷转化为等幅载荷
其中,ai为各级应力幅与循环次数Nf的比值,σri为各级应力幅值
4)计算危险点的寿命特征
其中,a0为现阶段检测得到裂纹长度,当a0为铸造起重机下线开始使用时的裂纹长度时,Nf=N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89923.7A CN108304647B (zh) | 2018-01-30 | 2018-01-30 | 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89923.7A CN108304647B (zh) | 2018-01-30 | 2018-01-30 | 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04647A CN108304647A (zh) | 2018-07-20 |
CN108304647B true CN108304647B (zh) | 2021-04-09 |
Family
ID=62866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89923.7A Active CN108304647B (zh) | 2018-01-30 | 2018-01-30 | 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30464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84663B (zh) * | 2018-11-20 | 2020-11-27 |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 铁路货车车体焊缝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及装置、系统 |
CN110837675B (zh) * | 2019-10-31 | 2023-06-06 | 武汉工程大学 | 一种优化的断裂准则预测差厚板断裂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1695214B (zh) * | 2020-05-26 | 2023-09-08 | 上海拜安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统计模型的岸桥起重机疲劳损伤的确定方法 |
CN112131687B (zh) * | 2020-10-16 | 2024-03-12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fkm疲劳评估准则的金属结构最危险点查找方法 |
CN112464455B (zh) * | 2020-11-19 | 2022-10-04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一种适用于无缝钢轨凹型焊缝处的冲击荷载计算方法 |
CN118152756B (zh) * | 2024-03-21 | 2024-10-18 | 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重庆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调查处理中心) | 一种起重机金属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及状态监测系统 |
CN118238138B (zh) * | 2024-04-09 | 2024-09-27 | 太原科技大学 | 基于延寿反解的臂架结构系统位姿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18228522B (zh) * | 2024-05-27 | 2024-09-27 | 法兰泰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寿命评估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815325B1 (en) * | 1995-03-20 | 2002-07-31 | Corus UK Limited |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teel rail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the same |
CN102261988A (zh) * | 2011-04-25 | 2011-11-30 | 吴峰崎 | 一种起重机剩余寿命的测试方法 |
CN102324040A (zh) * | 2011-09-09 | 2012-01-18 | 太原科技大学 | 桥式起重机当量载荷谱获取及疲劳剩余寿命估算方法 |
-
2018
- 2018-01-30 CN CN201810089923.7A patent/CN1083046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815325B1 (en) * | 1995-03-20 | 2002-07-31 | Corus UK Limited |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teel rail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the same |
CN102261988A (zh) * | 2011-04-25 | 2011-11-30 | 吴峰崎 | 一种起重机剩余寿命的测试方法 |
CN102324040A (zh) * | 2011-09-09 | 2012-01-18 | 太原科技大学 | 桥式起重机当量载荷谱获取及疲劳剩余寿命估算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在役流动式起重机臂架风险与寿命评估及可修复性决策;董青;《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月刊 )》;20171115;摘要,正文第91-93页 * |
轨道接头缺陷对整机运行的影响分析;韩亮斌 等;《起重运输机械》;20171020(第10期);第57-64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04647A (zh) | 2018-07-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04647B (zh) | 基于轨道接头缺陷的铸造起重机金属结构特征寿命评估方法 | |
Jovančić et al. | Load-bearing steel structure diagnostics on bucket wheel excavator, for the purpose of failure prevention | |
CN108563828B (zh) | 一种道岔尖轨纵向裂纹扩展过程分析方法及养护方法 | |
CN111581830B (zh) | 金属结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 |
CN109871615B (zh) | 基于有限元疲劳分析的自动扶梯桁架残余寿命计算方法 | |
CN110378040B (zh) | 一种抱杆工作状态监测方法 | |
CN102564875A (zh) | 基于五点弯曲测试的钢丝绳疲劳评估系统 | |
CN111275939B (zh) | 一种桥梁施工设备安全监测预警方法及系统 | |
Ávila et al. | Crane girder fatigue life determination using SN and LEFM methods | |
Cong et al. | Study on damage tolerance and remain fatigue life of shattered rim of railway wheels | |
Ma et al. | Fatigue redesign of failed sub frame using stress measuring, FEA and British Standard 7608 | |
Bujňák et al. | Assessment of railway steel bridge structures | |
CN106847055B (zh) | 一种起重机械金属结构应力应变测试演示装置 | |
CN101131752A (zh) | 设备报废判断方法 | |
CN2844867Y (zh) | 一种超大型轨道衡的校验装置 | |
CN115270541A (zh) | 一种分析悬索桥整体节点损伤规律的方法 | |
CN101655097A (zh) | 火电站空冷系统的风机桥架优化设计方法 | |
Lonsdale et al. |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poured cast wheel technology for European freight service | |
Fang et al. | Failure analysis for air spring systems of urban rail vehicles considering load spectrum | |
Baek et al. | Fatigue Cumulative Damage and Life Prediction of Uncovered Freight Car Under Service Load using Rainflow Counting Method | |
CN206893187U (zh) | 一种起重机械金属结构应力应变测试演示装置 | |
Zheng et al. | Fatigue reliability analysis for welding details under traffic flow | |
CN110135099A (zh) | 一种吊车梁制动板与柱连接螺栓松动故障的诊治方法 | |
Qin et al. | Hot spot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fatigue life evaluation of steel-UHPC deck in a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 |
CN104467305A (zh) | 1000mw发电机定子运输接口部件装配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Dong Qing Inventor after: Xin Yunsheng Inventor after: Xu Gening Inventor after: Qi Qisong Inventor before: Dong Qing Inventor before: Xu Gening Inventor before: Xin Yunsheng Inventor before: Qi Qisong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