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82016A - 智能充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智能充电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82016A
CN108282016A CN201810313036.3A CN201810313036A CN108282016A CN 108282016 A CN108282016 A CN 108282016A CN 201810313036 A CN201810313036 A CN 201810313036A CN 108282016 A CN108282016 A CN 1082820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mentioned
semiconductor
oxide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130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82016B (zh
Inventor
张生行
熊晓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ade Power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ade Power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ade Power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ade Power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81031303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820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82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2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82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20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077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27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02J7/04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6Regulation of 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for DC powered loads
    • H02J2007/1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智能充电电路,包括充电单元、调节单元、采集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所述采集单元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采集单元用于采集预设的电压值和预设的电流值发送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调节单元分别与所述充电单元和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采集单元的信号控制所述调节单元调节所述充电单元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的大小。本发明通过在充电器中设置第一控制单元和调节单元,使得充电器能够调节充电的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以致充电器能够给各种额定电压和/或额定电流不匹配的电子设备充电。

Description

智能充电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电子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传统上,各种便携装置等所用的电源都用采用二次电池,充电电池的充放电循环可达数千次到上万次,故其相对干电池而言更经济实用。目前市场上主要充电电池有镍氢、镍镉、铅酸(铅蓄电池)、锂离子(包括锂电池和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等。二次电池的自放电又称荷电保持能力,它是指在开路状态下,电池储存的电量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保持能力,自放电主要受制造工艺、材料、储存条件的影响,自放电是衡量电池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一般而言,电池储存温度越低,自放电率也越低,但也应注意温度过低或过高均有可能造成电池损坏无法使用,一般常规电池要求储存温度范围为-20摄氏度到45摄氏度。电池充满电开路搁置一段时间后,一定程度的自放电属于正常现象。
普通的锂电池充电器仅为一个电源供应器,因充电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一定,所以充电功能单一,但人们生活中为了方便自身,出门旅游或在公司,都喜欢用同一充电器为各种电子设备充电,当用额定电流和额定电压与电子设备的不匹配的充电器给电子设备充电时,电子设备可能会出现充不满、时间加长等情况,严重影响电池的寿命,当充电器的额定电压大于电子设备的额定电压时,用这类充电器充电电子设备甚至会出现爆炸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智能充电电路,以解决充电器给各种电子设备充电时额定电压和/或额定电流不匹配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充电电路,包括充电单元、调节单元、采集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上述采集单元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电连接,上述采集单元用于采集预设的电压值和预设的电流值发送至上述第一控制单元,上述调节单元分别与上述充电单元和上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上述采集单元的信号控制上述调节单元调节上述充电单元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的大小。
进一步地,上述调节单元还包括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调节芯片、放大电路和抖频电路,上述第一控制单元通过上述放大电路与上述调节芯片连接,上述调节芯片分别与上述充电单元和上述抖频电路连接,上述调节芯片根据上述第一控制单元的信号调节上述充电单元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的大小,上述抖频电路抖去上述调节芯片的工作频率,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分别与上述调节芯片、上述第一控制单元和上述充电单元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启动或关闭上述调节芯片,并根据上述充电单元的信号反馈控制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关闭上述调节芯片。
进一步地,上述抖频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放大器U1-A和放大器U1-B,上述调节芯片通过上述电阻R2与上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上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2和上述调节芯片之间,上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3和地线之间,上述放大器U1-A的同向输入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2和上述电阻R3之间,上述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通过上述电容C1连接于上述电阻R3和上述电容C4之间,上述放大器U1-A的输出端与上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上述放大器U1-A的同向输入端通过上述电阻R4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1-A的输出端和上述电阻R6之间,上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1-A的输出端和上述电阻R6之间,上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和上述电容C1之间,上述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2与上述放大器U1-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上述放大器U1-B的正向输入端通过上述电阻R7连接于上述电阻R6和上述电容C2之间,地线通过上述电容C3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1-B的正向输入端和上述电阻R7之间,上述放大器U1-B的输出端通过上述电阻R8与上述调节芯片连接,上述放大器U1-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1-B的输出端和上述电阻R8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电阻R76、电阻R77、电阻R78、电阻R79、电阻R1、三极管Q15、三极管Q16、三极管Q17、稳压二极管Z2、和稳压二极管Z4,上述三极管Q17的集电极通过上述电阻R64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上述三极管Q16的集电极通过上述电阻R76与上述稳压二极管Z2的正极连接,上述稳压二极管Z2的负极通过上述电阻R78接入第一控制单元,上述三极管Q17的基极连接于上述稳压二极管Z2和上述电阻R76之间,上述三极管Q17的发射极通过上述电阻R65与上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阻R77与上述稳压二极管Z4的正极连接,上述稳压二极管Z4的负极与上述充电单元连接,上述三极管Q16的基极连接于上述电阻R1和上述电阻R77之间,上述三极管Q16的发射极连接于上述电阻R1和上述电阻R65之间,地线连接于上述电阻R1和上述电阻R65之间,上述三极管Q15的基极连接于上述电阻R65和上述三极管Q17的发射极之间,上述调节芯片通过上述电阻R79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5的基极和上述三极管Q17的发射极之间,上述三极管Q15的发射极连接于上述电阻R79和上述调节芯片之间,上述三极管Q15的集电极通过上述电阻R63与上述调节芯片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充电单元包括滤除电磁干扰电路、整流滤波电路、全桥拓扑电路、驱动电路、采样电路和充电开关控制电路,上述滤除电磁干扰电路接入交流供电电源,并通过上述整流滤波电路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连接,上述滤除电磁干扰电路滤除交流输入的电磁干扰和本机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上述整流滤波电路对交流输入进行整流滤波,将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上述驱动电路分别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和上述调节单元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上述调节单元启动上述驱动电路驱动上述全桥拓扑电路,上述采样电路分别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上述调节单元和上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上述采样电路分别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和上述调节单元连接,上述采样电路采集充电电池的实时电流信号和充电电池两端的实时电压信号发送至上述调节单元,上述调节单元将接收的信号发送至上述第一控制单元,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分别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和上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开启或关闭上述全桥拓扑电路的外部充电输出。
进一步地,上述全桥拓扑电路包括MOS管Q2、MOS管Q4、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MOS管Q10、MOS管Q19、电阻R21、电阻R19、电阻R10、电阻R20、电阻R62、电阻R52、电阻R49、电阻R32、电阻R7、电阻R46、电阻R48、电阻R79、电阻R78、电阻R22、电阻R24、电阻R83、电阻R82、电阻R124、电阻R126、电阻R6、电阻R12、电阻R60、电阻R68、电流互感器TC1、变压器T4、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27、二极管D29、二极管D30、电容C14、电容C6、电容C33、电容C40、电容C47、电容C23、电容C50、电容C53、电容C26、电容C36、电容C55、电容C56、电容C59、电容C52、有极性电容C12、有极性电容C13和电感L1,上述变压器T4的次级线圈带有轴头,上述MOS管Q8的漏极与上述MOS管Q19的漏极连接,上述MOS管Q7的源极与上述MOS管Q10的源极连接,上述整流滤波电路的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8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19的漏极之间,上述整流滤波电路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7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上述电容C55的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7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上述电容C55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62与地线连接,上述调节单元通过上述电容C56连接于上述电容C55和上述电容C62之间,上述MOS管Q8的源极与上述MOS管Q7的漏极连接,上述MOS管Q8的栅极通过上述电阻R21连接于上述MOS管Q8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7的漏极之间,上述MOS管Q7的栅极通过上述电阻R19与上述MOS管Q7的源极连接,上述MOS管Q19的源极与上述MOS管Q10的漏极连接,上述MOS管Q19的栅极通过上述电阻R10连接于上述MOS管Q19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10的漏极之间,上述MOS管Q10的栅极通过上述电阻R20与上述MOS管Q10的源极连接,上述驱动电路连接于上述电阻R21和上述MOS管Q8的栅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连接于上述电阻R21和上述MOS管Q7的漏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连接于上述电阻R19和上述MOS管Q7的栅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连接于上述电阻R10和上述MOS管Q19的栅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连接于上述电阻R10和上述MOS管Q10的漏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连接于上述电阻R20和上述MOS管Q10的栅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连接于上述MOS管Q7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上述电流互感器TC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10和上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上述电流互感器TC1初级线圈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阻R62与上述变压器T4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上述变压器T4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21和上述MOS管Q7的漏极之间,上述电容C6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2的两端连接,上述电阻R52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62和上述电容C6之间,上述电阻R52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14与上述变压器T4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49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52的两端连接,上述电阻R32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52的两端连接,上述电阻R7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52的两端连接,上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与上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30的正极与上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上述电流互感器TC1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6的正极和上述二极管D4的负极之间,上述电流互感器TC1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30的正极和上述二极管D5的负极之间,上述电阻R46的一端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30的负极和上述二极管D6的负极之间,上述电阻R46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5的正极和上述二极管D4的正极之间,上述电阻R48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46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33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46的两端连接,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6的负极和上述电容C33之间,地线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4的正极和上述电容C33之间,上述MOS管Q2的漏极与上述MOS管Q4的漏极连接,上述变压器T4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4的漏极之间,上述MOS管Q2的源极与上述MOS管Q4的源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27的正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4的源极之间,上述二极管D27的负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4的漏极之间,上述MOS管Q2的栅极通过电阻R83与上述电阻R82的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82的另一端与MOS管Q4的栅极连接,上述电阻R124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82和上述电阻R83之间,上述电阻R124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4的源极之间,上述电阻R79的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4的漏极之间,上述电阻R79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40与上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上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连接,上述电阻R78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79的两端连接,上述变压器T4的次级线圈的轴头连接于上述电容C40和上述电感L1之间,上述MOS管Q5的漏极与上述MOS管Q6的漏极连接,上述电阻R24的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5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6的漏极之间,上述电阻R24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47连接于上述电容C40和上述电感L1之间,上述电阻R22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24的两端连接,上述MOS管Q5的源极与上述MOS管Q6的源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29的负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5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6的漏极之间,上述二极管D29的正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5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6的源极之间,上述二极管D29的正极通过上述电容C59与地线连接,上述MOS管Q6的栅极通过上述电阻R12与上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MOS管Q5的栅极连接,上述电阻R126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12和上述电阻R6之间,上述电阻R126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5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6的源极之间,上述MOS管Q5的源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4的源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连接于上述电阻R82和上述电阻R83之间,上述驱动电路连接于上述电阻R6和上述电阻R12之间,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5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6的源极之间,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与地线连接,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上述有极性电容C13的正极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连接,上述有极性电容C13的负极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连接,上述电阻R60的两端分别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两端连接,上述电阻R68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0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23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50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53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26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36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连接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和上述电容C36之间,地线通过上述电容C52连接于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和上述电容C36之间,上述采样电路连接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和地线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上述第一驱动电路和上述第二驱动电路分别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连接,上述第一驱动电路实现上述全桥拓扑电路输入端初级电路的同步整流驱动,上述第二驱动电路实现上述全桥拓扑电路输入端次级电路的全桥驱动。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两个,上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9、三极管Q15、三极管Q21、电阻R8、电阻R9、电阻R11和二极管D18,上述二极管D18的负极与上述调节单元连接,上述二极管D18的正极通过上述电阻R9与上述三极管Q21的基极连接,上述三极管Q21的发射极通过上述电阻R8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1的发射极和上述电阻R9之间,第一外部电源接入上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和上述电阻R8之间,上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与上述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上述三极管Q15的基极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和上述三极管Q9的基极之间,上述三极管Q15的集电极通过上述电阻R11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和上述三极管Q9的基极之间,地线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5的集电极和上述电阻R11之间,上述三极管Q15的发射极与上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上述全桥拓扑电路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5的发射极和上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变压器T3、三极管Q25、三极管Q26、有极性电容C84、电容C85、二极管D161、电阻R2、电阻R3、电阻R153、电阻R154和次级放大驱动电路,上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带有一个抽头,上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带有三个抽头,上述调节单元通过上述电阻R2与上述三极管Q25的基极连接,上述三极管Q25的发射极通过上述电阻R153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5的基极和上述电阻R2之间,上述三极管Q25的集电极与上述三极管Q26的集电极连接,上述调节单元通过上述电阻R3与上述三极管Q26的基极连接,上述三极管Q26的发射极通过上述电阻R154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6的基极和上述电阻R3之间,上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5的发射极和上述电阻R153之间,上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6的发射极和上述电阻R154之间,地线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6的集电极和上述三极管Q25的集电极之间,上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的抽头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84的正极连接,上述电容C85的两端分别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84的两端连接,第一外部电源接入上述有极性电容C84的正极和上述电容C85之间,上述有极性电容C84的负极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5的集电极和上述三极管Q26的集电极之间,上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包括四个,并分别与上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四个绕组连接,上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3、二极管D66、电阻R45、电阻R53和电阻R74,上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绕组的一端通过上述电阻R74与上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上述全桥拓扑电路通过上述电阻R45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和上述电阻R74之间,上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绕组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阻R53与上述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66的负极连接于上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绕组的另一端和上述电阻R53之间,上述二极管D66的正极与上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连接,上述全桥拓扑电路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66的正极和上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智能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信号传送单元和遥控电路,上述遥控电路包括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二信号传送单元,上述第一信号传送单元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上述第二信号传送单元与上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上述第二控制单元的信号依次经过上述第二信号传送单元和上述第一信号传送单元发送至上述第一控制单元,上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上述调节单元。
本发明智能充电电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充电器中设置第一控制单元和调节单元,使得充电器能够调节充电的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以致充电器能够给各种额定电压和/或额定电流不匹配的电子设备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智能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智能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智能充电电路的调节单元的具体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智能充电电路的充电单元的具体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智能充电电路的背光源单元的具体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智能充电电路的报警电路的具体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智能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智能充电电路的遥控电路的具体结构图。
1、采集单元;2、第一控制单元;3、充电单元;4、调节单元;5、调节芯片;6、放大电路;7、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8、抖频电路;9、全桥拓扑电路;10、滤除电磁干扰电路;11、整流滤波电路;12、驱动电路;13、采样电路;14、充电开关控制电路;15、第一驱动电路;16、第二驱动电路;17、电流采样电路;18、电压采样电路;19、第一信号传送单元;20、遥控电路;21、LCD显示单元;22、按键输入单元;23、背光源单元;24、报警电路;25、第二传送单元;26、第二控制单元;27、双电源切换单元;28、供电单元。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提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智能充电电路,包括充电单元3、调节单元4、采集单元1和第一控制单元2,上述采集单元1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电连接,上述采集单元1用于采集预设的电压值和预设的电流值发送至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上述调节单元4分别与上述充电单元3和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根据上述采集单元1的信号控制上述调节单元4调节上述充电单元3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的大小,上述智能充电电路设置若干电流档位和/或电压档位,用户根据被充电设备的电流和/或电压的额定值选择特定的档位,即上述采集单元1采集预设的电压值和预设的电流值,上述采集单元1将采集的电流信号和/或电压信号发送至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上述调节单元4调节上述充电单元3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的大小,从而实现上述智能充电电路能够给各种额定电压和/或额定电流不匹配的电子设备充电。
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调节单元4还包括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调节芯片5、放大电路6和抖频电路8,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通过上述放大电路6与上述调节芯片5连接,上述调节芯片5分别与上述充电单元3和上述抖频电路8连接,上述调节芯片5根据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的信号调节上述充电单元3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的大小,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发送的PWM信号经上述放大电路6放大接收到的信号的电流和电压后发送至上述调节芯片5,上述调节芯片5通过调节上述PWM信号脉冲的宽度和占空比从而调节上述充电单元3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的大小,上述抖频电路8抖去上述调节芯片5的工作频率,起到降噪的作用,也提升上述调节芯片5的工作性能,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分别与上述调节芯片5、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和上述充电单元3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控制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启动或关闭上述调节芯片5,并根据上述充电单元3的信号反馈控制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关闭上述调节芯片5,当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发送充电开始信号时,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接收信号发生对应的反馈信号发送至上述调节芯片5,上述调节芯片5正常工作,上述充电单元3正常充电,当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发送充电结束信号时,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接收信号发生对应的反馈信号发送至上述调节芯片5,上述调节芯片5停止工作,则上述充电单元3停止充电,当上述充电单元3输出过功率时,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接收上述充电单元3的信号发生反馈信号发送至上述调节芯片5,上述调节芯片5停止工作,则上述充电单元3停止工作,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通过启动或关闭上述调节芯片5,实现了对上述智能充电电路的充电工作的开启或关闭,同时上述充电单元3输出过功率时关闭上述调节芯片5,实现了对上述调节芯片5的保护。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抖频电路8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放大器U1-A和放大器U1-B,上述调节芯片5通过上述电阻R2与上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上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2和上述调节芯片5之间,上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3和地线之间,上述放大器U1-A的同向输入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2和上述电阻R3之间,上述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通过上述电容C1连接于上述电阻R3和上述电容C4之间,上述放大器U1-A的输出端与上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上述放大器U1-A的同向输入端通过上述电阻R4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1-A的输出端和上述电阻R6之间,上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1-A的输出端和上述电阻R6之间,上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和上述电容C1之间,上述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2与上述放大器U1-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上述放大器U1-B的正向输入端通过上述电阻R7连接于上述电阻R6和上述电容C2之间,地线通过上述电容C3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1-B的正向输入端和上述电阻R7之间,上述放大器U1-B的输出端通过上述电阻R8与上述调节芯片5连接,上述放大器U1-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1-B的输出端和上述电阻R8之间。
上述放大器U1-A、上述电阻R2、上述电阻R3、上述电阻R4、上述电阻R5和上述电容C4形成振荡电路,上述调节芯片5的输入信号经振荡后产生正弦波形,上述放大器U1-B、上述电阻R7、上述电阻R8、上述电容C2和上述电容C3形成整形电路,上述振荡电路产生的正弦波形经上述整形电路整形修真后通过上述电阻R8后接入上述调节芯片5。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包括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电阻R76、电阻R77、电阻R78、电阻R79、电阻R1、三极管Q15、三极管Q16、三极管Q17、稳压二极管Z2、和稳压二极管Z4,上述三极管Q17的集电极通过上述电阻R64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上述三极管Q16的集电极通过上述电阻R76与上述稳压二极管Z2的正极连接,上述稳压二极管Z2的负极通过上述电阻R78接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上述三极管Q17的基极连接于上述稳压二极管Z2和上述电阻R76之间,上述三极管Q17的发射极通过上述电阻R65与上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阻R77与上述稳压二极管Z4的正极连接,上述稳压二极管Z4的负极与上述充电单元3连接,上述三极管Q16的基极连接于上述电阻R1和上述电阻R77之间,上述三极管Q16的发射极连接于上述电阻R1和上述电阻R65之间,地线连接于上述电阻R1和上述电阻R65之间,上述三极管Q15的基极连接于上述电阻R65和上述三极管Q17的发射极之间,上述调节芯片5通过上述电阻R79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5的基极和上述三极管Q17的发射极之间,上述三极管Q15的发射极连接于上述电阻R79和上述调节芯片5之间,上述三极管Q15的集电极通过上述电阻R63与上述调节芯片5连接。
上述三极管Q16和上述三极管Q17均为NPN型三极管,上述三极管Q15为PNP型三极管,上述稳压二极管Z2的负极通过上述电阻R78接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的供电输出接口,上述稳压二极管Z4的负极通过二极管D2与上述充电单元3连接,上述稳压二极管Z4的负极与上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2的负极与上述充电单元3连接,当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输出开机信号时,即输出高电平信号时,上述三极管Q17导通,上述三极管Q15截止,上述调节芯片5接收低电平信号,上述调节芯片5正常工作,则上述充电单元3正常工作,当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输出关机信号时,即输出低电平信号时,上述三极管Q17截止,上述三极管Q15导通,上述调节芯片5接收高电平信号,上述调节芯片5停止工作,则上述充电单元3停止工作,通过控制上述调节芯片5的启动和闭合来实现控制上述充电单元3的启动和闭合,当上述充电单元3输出过功率时,通过上述充电单元3采样的电流或电压信号经过稳压二极管Z4导通上述三极管Q16,上述三极管Q17截止,上述三极管Q15导通,从而上述调节芯片5停止工作,则上述充电电路停止工作,实现了输出过功率保护。
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充电单元3包括滤除电磁干扰电路10、整流滤波电路11、全桥拓扑电路9、驱动电路12、采样电路13和充电开关控制电路14,上述滤除电磁干扰电路10接入交流供电电源,并通过上述整流滤波电路11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连接,上述滤除电磁干扰电路10滤除交流输入的电磁干扰和本机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上述整流滤波电路11对交流输入进行整流滤波,将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为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供应电力,上述驱动电路12分别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和上述调节单元4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控制上述调节单元4启动上述驱动电路12驱动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通过上述驱动电路12实现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的同步整流驱动和全桥驱动,上述采样电路13分别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14和上述调节单元4连接,上述采样电路13采集充电电池的实时电流信号和充电电池两端的实时电压信号发送至上述调节单元4,上述调节单元4将接收的信号发送至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通过上述采样电路13使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获取上述智能充电电路的实时充电电流信号和实时充电电压信号,从而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在调节步骤完成后判断输出电压和/或输出电流是否成功调节为预设值,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14分别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和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控制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14开启或关闭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的外部充电输出,上述智能充电电路接入交流供电,经上述滤除电磁干扰电路10滤除交流输入的电磁干扰和本机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后传至上述整流滤波电路11,上述整流滤波电路11对交流输入进行整流滤波,将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后传至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经上述驱动电路12驱动开始储存能量,当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发送开启信号至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14时,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进行外部充电输出,当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发送关闭信号至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14时,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停止进行外部充电输出,通过运用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进行充电,使上述智能充电电路充电效率提高。
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包括MOS管Q2、MOS管Q4、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MOS管Q10、MOS管Q19、电阻R21、电阻R19、电阻R10、电阻R20、电阻R62、电阻R52、电阻R49、电阻R32、电阻R7、电阻R46、电阻R48、电阻R79、电阻R78、电阻R22、电阻R24、电阻R83、电阻R82、电阻R124、电阻R126、电阻R6、电阻R12、电阻R60、电阻R68、电流互感器TC1、变压器T4、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27、二极管D29、二极管D30、电容C14、电容C6、电容C33、电容C40、电容C47、电容C23、电容C50、电容C53、电容C26、电容C36、电容C55、电容C56、电容C59、电容C52、有极性电容C12、有极性电容C13和电感L1,上述变压器T4的次级线圈带有轴头。上述MOS管Q8的漏极与上述MOS管Q19的漏极连接,上述MOS管Q7的源极与上述MOS管Q10的源极连接,上述整流滤波电路11的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8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19的漏极之间,上述整流滤波电路11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7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上述电容C55的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7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上述电容C55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62与地线连接,上述调节单元4通过上述电容C56连接于上述电容C55和上述电容C62之间,上述MOS管Q8的源极与上述MOS管Q7的漏极连接,上述MOS管Q8的栅极通过上述电阻R21连接于上述MOS管Q8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7的漏极之间,上述MOS管Q7的栅极通过上述电阻R19与上述MOS管Q7的源极连接,上述MOS管Q19的源极与上述MOS管Q10的漏极连接,上述MOS管Q19的栅极通过上述电阻R10连接于上述MOS管Q19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10的漏极之间,上述MOS管Q10的栅极通过上述电阻R20与上述MOS管Q10的源极连接,上述驱动电路12连接于上述电阻R21和上述MOS管Q8的栅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12连接于上述电阻R21和上述MOS管Q7的漏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12连接于上述电阻R19和上述MOS管Q7的栅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12连接于上述电阻R10和上述MOS管Q19的栅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12连接于上述电阻R10和上述MOS管Q10的漏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12连接于上述电阻R20和上述MOS管Q10的栅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12连接于上述MOS管Q7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上述电流互感器TC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10和上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上述电流互感器TC1初级线圈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阻R62与上述变压器T4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上述变压器T4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21和上述MOS管Q7的漏极之间,上述电容C6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2的两端连接,上述电阻R52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62和上述电容C6之间,上述电阻R52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14与上述变压器T4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49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52的两端连接,上述电阻R32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52的两端连接,上述电阻R7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52的两端连接,上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与上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30的正极与上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上述电流互感器TC1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6的正极和上述二极管D4的负极之间,上述电流互感器TC1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30的正极和上述二极管D5的负极之间,上述电阻R46的一端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30的负极和上述二极管D6的负极之间,上述电阻R46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5的正极和上述二极管D4的正极之间,上述电阻R48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46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33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46的两端连接,上述调节单元4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6的负极和上述电容C33之间,地线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4的正极和上述电容C33之间,上述MOS管Q2的漏极与上述MOS管Q4的漏极连接,上述变压器T4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4的漏极之间,上述MOS管Q2的源极与上述MOS管Q4的源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27的正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4的源极之间,上述二极管D27的负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4的漏极之间,上述MOS管Q2的栅极通过电阻R83与上述电阻R82的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82的另一端与MOS管Q4的栅极连接,上述电阻R124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82和上述电阻R83之间,上述电阻R124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4的源极之间,上述电阻R79的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4的漏极之间,上述电阻R79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40与上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上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连接,上述电阻R78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79的两端连接,上述变压器T4的次级线圈的轴头连接于上述电容C40和上述电感L1之间,上述MOS管Q5的漏极与上述MOS管Q6的漏极连接,上述电阻R24的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5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6的漏极之间,上述电阻R24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47连接于上述电容C40和上述电感L1之间,上述电阻R22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24的两端连接,上述MOS管Q5的源极与上述MOS管Q6的源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29的负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5的漏极和上述MOS管Q6的漏极之间,上述二极管D29的正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5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6的源极之间,上述二极管D29的正极通过上述电容C59与地线连接,上述MOS管Q6的栅极通过上述电阻R12与上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MOS管Q5的栅极连接,上述电阻R126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12和上述电阻R6之间,上述电阻R126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MOS管Q5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6的源极之间,上述MOS管Q5的源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4的源极之间,上述驱动电路12连接于上述电阻R82和上述电阻R83之间,上述驱动电路12连接于上述电阻R6和上述电阻R12之间,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连接于上述MOS管Q5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6的源极之间,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与地线连接,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上述有极性电容C13的正极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连接,上述有极性电容C13的负极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连接,上述电阻R60的两端分别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两端连接,上述电阻R68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0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23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50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53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26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上述电容C36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14连接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和上述电容C36之间,地线通过上述电容C52连接于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14和上述电容C36之间,上述采样电路13连接于上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和地线之间。
上述MOS管Q2、上述MOS管Q4、上述MOS管Q5、上述MOS管Q6、上述MOS管Q7、上述MOS管Q8、上述MOS管Q10和上述MOS管Q19均为N沟增强型MOS管,上述变压器T4为次级线圈带有中心轴头的同名端变压器,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通过上述二极管D2与上述调节单元4的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连接,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的上述稳压二极管Z4的负极与上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30的负极和上述电容C33之间,上述电容C55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62数字接地,上述二极管D29的正极通过上述电容C59大地或机箱接地,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14通过上述电容C52大地或机箱接地,上述驱动电路12驱动上述MOS管Q8和上述MOS管Q10,或驱动上述MOS管Q19和上述MOS管Q7,初级能量信号经全桥上上述MOS管Q8和上述MOS管Q10,或经全桥上上述MOS管Q19和上述MOS管Q7轮流开关推动变压器T4,初级能量信号经变压器T4传递到次级,通过上述MOS管Q2和上述MOS管Q4同步整流或通过上述MOS管Q5和上述MOS管Q6同步整流,上述电感L1储存能量,通过上述有极性电容C12和上述有极性电容C13储能平滑滤波,同时,初级能量信号通过上述电流互感器TC1放大后经上述二极管D4、上述二极管D5、上述二极管D6、上述二极管D30和上述电容C33整流滤波后传至上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7。
上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14包括电阻R130、电阻R58、电阻R35、电阻R120、电阻R28、三极管Q11、电容C21、二极管D7和继电器K2,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通过上述电阻R130与第二外部电源连接,地线通过上述电容C21连接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和上述电阻R130之间,电池B的正极连接于上述电阻R130和上述电容C21之间,电池B的正极与上述继电器K2的常闭触点连接,电池B的负极与上述采样电路13连接,上述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连接,上述继电器K2的线圈设于上述常开触点处,上述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与上述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第一外部电源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7的负极和上述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之间,上述继电器K2的线圈的另一端与上述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上述三极管Q11的集电极通过上述电阻R58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7的正极和上述继电器K2的线圈的另一端之间,上述电阻R35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58的两端连接,上述三极管Q11的发射极通过上述电阻R120与上述电阻R28的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28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地线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1的发射极和上述电阻R120之间。
电池B为外部充电电池,上述三极管Q11为NPN型三极管,第一外部电源为+12V输入,第二外部电源为+5V输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通过上述电容C21大地或机箱接地,当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发送开始充电信号时,上述三极管Q11导通,上述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闭合,上述有极性电容C12和上述有极性电容C13上的能量给电池B充电,当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发送停止充电信号时,上述三极管Q11截止,上述继电器K2的常闭触点闭合,电池B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断开,从而停止充电,通过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的信号控制电池B开始或停止充电。
上述采样电路13包括电流采样电路17和电压采样电路18,上述电流采样电路17包括电阻R44、电阻R51、电阻R56、电阻R40、电阻R39、电阻R37、电阻R36、电阻R31、电容C61、电容C29、电容C67、电容C60、电容C43和放大器U5-A,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通过上述电阻R44连接上述电阻R40的一端,上述电阻R40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阻R39连接第二外部电源,上述电阻R51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44的两端连接,上述电阻R56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44的两端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通过上述电容C43连接于上述电阻R40和上述电阻R44之间,电池B的正极通过上述电容C43连接于上述电阻R40和上述电阻R44之间,上述电阻R31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容C43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池B的负极连接于上述电容C43和上述电阻R44之间,地线通过上述电容C60连接于上述电容C43和上述电阻R44之间,上述放大器U5-A的正向输入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39和上述电阻R40之间,地线通过上述电容C61连接于上述电阻R39和上述电阻R40之间,上述放大器U5-A的反向输入端通过上述电阻R37接地,上述放大器U5-A的输出端通过上述电阻R36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5-A的反向输入端和上述电阻R37之间,上述调节单元4连接于上述放大器U5-A的输出端和上述电阻R36之间,上述电容C67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36的两端连接,地线通过上述电容C29连接于上述电阻R37和上述电阻R36之间。
上述电阻R44的一端连接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的上述有极性电容C12和上述二极管D27的正极之间,上述放大器U5-A的输出端通过二极管D1与上述调节单元4的上述调节芯片5连接,上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上述放大器U5-A的输出端连接,上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上述调节芯片5连接,电阻R167的一端连接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和上述二极管D2的正极之间,上述电阻R167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调节芯片5和上述二极管D1的负极之间,上述电容C43通过上述电容C60大地或机箱接地,上述放大器U5-A的反向输入端通过上述电阻R37保护接地,上述电容C43和上述电阻R31组成抗干扰电路来保护电池B,上述电流采样电路17通过上述电阻R44、上述电阻R51和上述电阻R56采样流过电池B的实时电流信号,通过上述放大器U5-A、上述电阻R36和上述电容C67组成的信号放大电路6放大后发送至上述调节芯片5,上述调节芯片5将接收到的实时电流信号发送至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从而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获取电池B充电时的实时电流来验证是否成功调节为预设值。
上述电压采样电路18包括电容C38、电阻R8和电阻R8,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通过上述电阻R23与上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池B的正极通过上述电阻R23与上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上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上述电容C38的两端分别与上述电阻R8的两端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于上述电容C38和上述电阻R8之间。
上述电压采样电路18通过上述电阻R8和上述电容C38采样电池B两端的实时电压发送至上述调节芯片5,上述调节芯片5将接收到的实时电压信号发送至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从而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获取电池B充电时的实时电压来验证是否成功调节为预设值。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驱动电路12包括第一驱动电路15和第二驱动电路16,上述第一驱动电路15和上述第二驱动电路16分别与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连接,上述第一驱动电路15实现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输入端初级电路的同步整流驱动,上述第二驱动电路16实现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输入端次级电路的全桥驱动,通过上述第一驱动电路15和上述第二驱动电路16实现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的运行,从而实现上述智能充电电路的输出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驱动电路15包括两个,上述第一驱动电路15包括三极管Q9、三极管Q15、三极管Q21、电阻R8、电阻R9、电阻R11和二极管D18,上述二极管D18的负极与上述调节单元4连接,上述二极管D18的正极通过上述电阻R9与上述三极管Q21的基极连接,上述三极管Q21的发射极通过上述电阻R8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1的发射极和上述电阻R9之间,第一外部电源接入上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和上述电阻R8之间,上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与上述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上述三极管Q15的基极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和上述三极管Q9的基极之间,上述三极管Q15的集电极通过上述电阻R11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和上述三极管Q9的基极之间,地线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5的集电极和上述电阻R11之间,上述三极管Q15的发射极与上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5的发射极和上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之间。
上述三极管Q15和上述三极管Q21均为PNP型三极管,上述三极管Q9为NPN型三极管,上述二极管D18的负极与上述调节单元4的上述调节芯片5连接,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的上述MOS管Q2的源极通过上述电阻R83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5的发射极和上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之间,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的上述MOS管Q6的源极通过上述电阻R12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5的发射极和上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之间,上述第一驱动电路15驱动上述MOS管Q2和上述MOS管Q4,另一个上述第一驱动电路15驱动上述MOS管Q5和上述MOS管Q6,上述第一驱动电路15接收上述调节芯片5的驱动信号经上述上述三极管Q21放大后,轮流经上述三极管Q9和上述三极管Q15导通后驱动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的上述MOS管Q2和上述MOS管Q4,或驱动上述MOS管Q5和上述MOS管Q6,实现上述MOS管Q2、上述MOS管Q4、MOS管Q5和上述MOS管Q6对信号的同步整流。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驱动电路16包括变压器T3、三极管Q25、三极管Q26、有极性电容C84、电容C85、二极管D161、电阻R2、电阻R3、电阻R153、电阻R154和次级放大驱动电路,上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带有一个抽头,上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带有三个抽头,上述调节单元4通过上述电阻R2与上述三极管Q25的基极连接,上述三极管Q25的发射极通过上述电阻R153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5的基极和上述电阻R2之间,上述三极管Q25的集电极与上述三极管Q26的集电极连接,上述调节单元4通过上述电阻R3与上述三极管Q26的基极连接,上述三极管Q26的发射极通过上述电阻R154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6的基极和上述电阻R3之间,上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5的发射极和上述电阻R153之间,上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6的发射极和上述电阻R154之间,地线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6的集电极和上述三极管Q25的集电极之间,上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的抽头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84的正极连接,上述电容C85的两端分别与上述有极性电容C84的两端连接,第一外部电源接入上述有极性电容C84的正极和上述电容C85之间,上述有极性电容C84的负极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25的集电极和上述三极管Q26的集电极之间,上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包括四个,并分别与上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四个绕组连接,上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3、二极管D66、电阻R45、电阻R53和电阻R74,上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绕组的一端通过上述电阻R74与上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通过上述电阻R45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和上述电阻R74之间,上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绕组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阻R53与上述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66的负极连接于上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绕组的另一端和上述电阻R53之间,上述二极管D66的正极与上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连接,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66的正极和上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之间。
上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四个绕组中两个绕组分别为异名端,另两个绕组分别为同名端,上述三极管Q25和上述三极管Q26均为PNP型三极管,上述三极管Q13为NPN型三极管,上述调节单元4的上述调节芯片5通过上述电阻R2与上述三极管Q25的基极连接,上述调节单元4的上述调节芯片5通过上述电阻R3与上述三极管Q26的基极连接,上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的输出端通过上述电阻R45连接于上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和上述电阻R74之间,上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66的正极和上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之间,四个上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上述MOS管Q7的源极、上述MOS管Q8的源极、上述MOS管Q19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10的源极连接,四个上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上述MOS管Q7的栅极、上述MOS管Q8的栅极、上述MOS管Q19的栅极和上述MOS管Q10的栅极连接,分别与上述MOS管Q8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10的源极连接的两个绕组为同名端绕组,分别与上述MOS管Q7的源极和上述MOS管Q19的源极连接的两个绕组为异名端绕组,上述调节芯片5发送驱动信号至上述三极管Q25和上述三极管Q26,第一外部电源供电导通上述三极管Q25和上述三极管Q26,从而推动驱动上述变压器T3,上述变压器T3将初级能量信号传至上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四个上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分别驱动上述MOS管Q8、上述MOS管Q19、上述MOS管Q7和上述MOS管Q10,实现推动全桥上上述MOS管Q8和上述MOS管Q10,上述MOS管Q7和上述MOS管Q19轮流导通,上述三极管Q13防止信号反脉冲,实现上述全桥拓扑电路9的初级全桥驱动。
参照图7,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智能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信号传送单元19和遥控电路20,上述遥控电路20包括第二控制单元26和第二信号传送单元25,上述第一信号传送单元19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上述第二信号传送单元25与上述第二控制单元26连接,上述第二控制单元26的信号依次经过上述第二信号传送单元和上述第一信号传送单元发送至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上述调节单元4,上述遥控电路20通过上述第二信号传送单元25和上述第一信号传送单元19实现上述第二控制单元26和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的信号传输,实现上述遥控电路20可以远程控制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发送信号。
参照图7,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智能充电电路还包括LCD显示单元21和按键输入单元22,上述LCD显示单元21和上述按键输入单元22分别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根据上述按键输入单元22的信号控制上述LCD显示单元21的显示输出,通过设置上述LCD显示单元21和上述按键输入单元22,使得上述智能充电电路的控制更智能和状态更清楚。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智能充电电路还包括背光源单元23,上述背光源单元23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且设于上述LCD显示单元21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根据上述LCD显示单元21的状态发送信号控制上述背光源单元23启动或关闭,通过设置上述背光源单元23使上述LCD显示单元21的显示效果更好,即使夜间也能够看到上述LCD显示单元21的显示屏上显示的内容。
参照图5,上述背光源单元23的电路包括三极管Q9、电阻R96、电阻R95、电阻R101、背光源BL1和背光源BL2,第二外部电源通过上述电阻R95与上述背光源BL1的一端连接,上述背光源BL2的一端通过上述电阻R101连接与第二外部电源和上述电阻R95之间,上述背光源BL1的另一端与上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上述背光源BL2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背光源BL1的另一端和上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之间,上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上述三极管Q9的基极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
上述三极管Q9为NPN型三极管,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发送信号驱动上述三极管Q9导通,上述三极管Q9驱动上述背光源BL1和上述背光源BL2内部的LED灯,即点亮背光源,上述背光源BL1和上述背光源BL2即点亮上述LCD显示单元21的显示屏,即可在夜间也能看到上述LCD显示单元21的显示屏上的显示内容。
参照图7,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智能充电电路还包括报警电路24,上述报警电路24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根据电路状态控制上述报警电路24打开,通过设置上述报警电路24,使得上述智能充电电路出现故障时,上述报警电路24打开,即内部扬声器发生声音提醒用户。
参照图6,上述报警电路24包括三极管Q1、电阻R15、电阻R22、扬声器BUZ1和二级管D1,上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上述扬声器BUZ1与第二外部电源连接,上述二级管D1的负极连接于上述扬声器BUZ1和第二外部电源之间,上述二级管D1的正极连接于上述扬声器BUZ1和上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之间,上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上述电阻R15与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连接,上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上述电阻R22连接于上述电阻R15和上述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地线连接于上述电阻R22和上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
当上述智能充电电路发生故障时,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发送信号驱动上述三极管Q1导通,上述三极管Q1导通驱动上述扬声器BUZ1,上述扬声器BUZ1发声,从而提醒用户设备故障。
参照图7,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遥控电路20还包括双电源切换单元27和供电单元28,上述双电源切换单元27包括供电电池B1和外接充电插口,上述供电单元28分别与上述供电电池B1、上述外接充电插口、上述第二控制单元26和上述第二信号传送单元25连接,上述双电源切换单元27与上述第二控制单元26连接,上述第二控制单元26检测是否存在外接电源接入,从而决定是否发送信号控制上述双电源切换单元27切换供电,当上述第二控制单元26检测上述外接充电插口未接入外部电源时,上述供电电池B1给上述供电单元28供电,当上述第二控制单元26检测上述外接充电插口接入外部电源时,外部接入电源给上述供电单元28供电,通过设置上述双电源切换单元,使得上述遥控电路的供电在有外部交流供电时使用交流供电,在无外部交流供电时使用内部电池供电,从而节省了内部电力。
参照图8,上述双电源切换单元27的电路包括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11、电阻R1、电阻R15、电阻R14、电阻R16、电容C12、电容C17、有极性电容C20、二极管D6、二极管D5、二极管D2、二极管D1、二极管D4、三极管N1、MOS管Q2、开关S4和上述供电电池B1,上述二极管D6的负极与上述供电单元连接,上述二极管D6的正极通过上述电阻R24与上述电阻R25的一端连接,上述外接充电插口设于上述二极管D6的正极和上述电阻R24之间,上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于上述电阻R24和上述电阻R25之间,上述电容C12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电阻R24和上述电阻R25之间,上述电容C12的另一端通过上述电容C17与上述供电电池B1连接,上述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电容C12和上述电容C17之间,上述有极性电容C20的负极连接于上述电容C12和上述电容C17之间,上述有极性电容C20的正极连接于上述电容C17和上述供电电池B1之间,上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上述供电单元连接,上述二极管D5的正极与上述MOS管Q2的漏极连接,上述MOS管Q2的源极连接于上述有极性电容C20的正极和上述电容C17之间,上述MOS管Q2的栅极通过上述电阻R1与上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上述MOS管Q2的源极通过上述电阻R11连接于上述MOS管Q2的栅极和上述电阻R1之间,上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上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上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上述有极性电容C20的负极通过上述开关S4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1的负极和上述二极管D2的负极之间,上述三极管N1的集电极连接于上述二极管D1的正极和上述电阻R1之间,上述三极管N1的发射极连接于上述开关S4和上述有极性电容C20的负极之间,上述三极管N1的基极通过上述电阻R15与上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上述第二控制单元与上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上述二极管D4的负极通过上述电阻R14连接于上述三极管N1的基极和上述电阻R15之间,上述三极管N1的基极通过上述电阻R16连接于上述三极管N1的发射极和上述有极性电容C20的负极之间,地线连接于上述电阻R16和上述有极性电容C20的负极之间。
上述MOS管Q2为N沟增强型MOS管,当充电插口未接入交流电供电时,上述第二控制单元26发送信号驱动上述三极管N1,上述MOS管Q2导通,上述供电电池B1给上述供电单元28供电,当上述外接充电插口接入交流供电时,上述第二控制单元26发送信号断开上述三极管N1和上述开关S4,上述供电电池B1停止供电,接入的供电通过上述二极管D6给上述供电单元28供电,从而实现上述供电电池B1和外部交流供电的切换供电。
本发明智能充电电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充电器中设置上述第一控制单元2和上述调节单元4,使得充电器能够调节充电的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以致充电器能够给各种额定电压和/或额定电流不匹配的电子设备充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单元、调节单元、采集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
所述采集单元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采集单元用于采集预设的电压值和预设的电流值发送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调节单元分别与所述充电单元和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采集单元的信号控制所述调节单元调节所述充电单元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的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单元还包括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调节芯片、放大电路和抖频电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通过所述放大电路与所述调节芯片连接,所述调节芯片分别与所述充电单元和所述抖频电路连接,所述调节芯片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信号调节所述充电单元输出电流和/或输出电压的大小,所述抖频电路抖去所述调节芯片的工作频率,所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调节芯片、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充电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启动或关闭所述调节芯片,并根据所述充电单元的信号反馈控制所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关闭所述调节芯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抖频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放大器U1-A和放大器U1-B,
所述调节芯片通过所述电阻R2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地线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阻R2和所述调节芯片之间,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阻R3和地线之间,所述放大器U1-A的同向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电阻R2和所述电阻R3之间,所述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通过所述电容C1连接于所述电阻R3和所述电容C4之间,所述放大器U1-A的输出端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A的同向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4连接于所述放大器U1-A的输出端和所述电阻R6之间,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放大器U1-A的输出端和所述电阻R6之间,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和所述电容C1之间,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2与所述放大器U1-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器U1-B的正向输入端通过所述电阻R7连接于所述电阻R6和所述电容C2之间,地线通过所述电容C3连接于所述放大器U1-B的正向输入端和所述电阻R7之间,所述放大器U1-B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8与所述调节芯片连接,所述放大器U1-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于所述放大器U1-B的输出端和所述电阻R8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机及过功率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63、电阻R64、电阻R65、电阻R76、电阻R77、电阻R78、电阻R79、电阻R1、三极管Q15、三极管Q16、三极管Q17、稳压二极管Z2、和稳压二极管Z4,
所述三极管Q17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64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三极管Q16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76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2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2的负极通过所述电阻R78接入第一控制单元,所述三极管Q17的基极连接于所述稳压二极管Z2和所述电阻R76之间,所述三极管Q17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电阻R65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77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4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4的负极与所述充电单元连接,所述三极管Q16的基极连接于所述电阻R1和所述电阻R77之间,所述三极管Q16的发射极连接于所述电阻R1和所述电阻R65之间,地线连接于所述电阻R1和所述电阻R65之间,所述三极管Q15的基极连接于所述电阻R65和所述三极管Q17的发射极之间,所述调节芯片通过所述电阻R79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15的基极和所述三极管Q17的发射极之间,所述三极管Q15的发射极连接于所述电阻R79和所述调节芯片之间,所述三极管Q15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63与所述调节芯片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单元包括滤除电磁干扰电路、整流滤波电路、全桥拓扑电路、驱动电路、采样电路和充电开关控制电路,所述滤除电磁干扰电路接入交流供电电源,并通过所述整流滤波电路与所述全桥拓扑电路连接,所述滤除电磁干扰电路滤除交流输入的电磁干扰和本机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对交流输入进行整流滤波,将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所述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全桥拓扑电路和所述调节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调节单元启动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全桥拓扑电路,所述采样电路分别与所述全桥拓扑电路、所述调节单元和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采样电路分别与所述全桥拓扑电路、所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和所述调节单元连接,所述采样电路采集充电电池的实时电流信号和充电电池两端的实时电压信号发送至所述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将接收的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全桥拓扑电路和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开启或关闭所述全桥拓扑电路的外部充电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桥拓扑电路包括MOS管Q2、MOS管Q4、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MOS管Q10、MOS管Q19、电阻R21、电阻R19、电阻R10、电阻R20、电阻R62、电阻R52、电阻R49、电阻R32、电阻R7、电阻R46、电阻R48、电阻R79、电阻R78、电阻R22、电阻R24、电阻R83、电阻R82、电阻R124、电阻R126、电阻R6、电阻R12、电阻R60、电阻R68、电流互感器TC1、变压器T4、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27、二极管D29、二极管D30、电容C14、电容C6、电容C33、电容C40、电容C47、电容C23、电容C50、电容C53、电容C26、电容C36、电容C55、电容C56、电容C59、电容C52、有极性电容C12、有极性电容C13和电感L1,所述变压器T4的次级线圈带有轴头,所述MOS管Q8的漏极与所述MOS管Q19的漏极连接,所述MOS管Q7的源极与所述MOS管Q10的源极连接,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MOS管Q8的漏极和所述MOS管Q19的漏极之间,所述整流滤波电路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MOS管Q7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所述电容C55的一端连接于所述MOS管Q7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所述电容C55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62与地线连接,所述调节单元通过所述电容C56连接于所述电容C55和所述电容C62之间,所述MOS管Q8的源极与所述MOS管Q7的漏极连接,所述MOS管Q8的栅极通过所述电阻R21连接于所述MOS管Q8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7的漏极之间,所述MOS管Q7的栅极通过所述电阻R19与所述MOS管Q7的源极连接,所述MOS管Q19的源极与所述MOS管Q10的漏极连接,所述MOS管Q19的栅极通过所述电阻R10连接于所述MOS管Q19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10的漏极之间,所述MOS管Q10的栅极通过所述电阻R20与所述MOS管Q10的源极连接,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阻R21和所述MOS管Q8的栅极之间,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阻R21和所述MOS管Q7的漏极之间,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阻R19和所述MOS管Q7的栅极之间,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阻R10和所述MOS管Q19的栅极之间,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阻R10和所述MOS管Q10的漏极之间,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阻R20和所述MOS管Q10的栅极之间,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于所述MOS管Q7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所述电流互感器TC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阻R10和所述MOS管Q10的源极之间,所述电流互感器TC1初级线圈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62与所述变压器T4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4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阻R21和所述MOS管Q7的漏极之间,所述电容C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2的两端连接,所述电阻R5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阻R62和所述电容C6之间,所述电阻R5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4与所述变压器T4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52的两端连接,所述电阻R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52的两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52的两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0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TC1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之间,所述电流互感器TC1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30的正极和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之间,所述电阻R46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30的负极和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之间,所述电阻R46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之间,所述电阻R4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46的两端连接,所述电容C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46的两端连接,所述调节单元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和所述电容C33之间,地线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和所述电容C33之间,所述MOS管Q2的漏极与所述MOS管Q4的漏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4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所述MOS管Q2的漏极和所述MOS管Q4的漏极之间,所述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MOS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7的正极连接于所述MOS管Q2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4的源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27的负极连接于所述MOS管Q2的漏极和所述MOS管Q4的漏极之间,所述MOS管Q2的栅极通过电阻R83与所述电阻R8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2的另一端与MOS管Q4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12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阻R82和所述电阻R83之间,所述电阻R12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MOS管Q2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4的源极之间,所述电阻R79的一端连接于所述MOS管Q2的漏极和所述MOS管Q4的漏极之间,所述电阻R79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40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7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79的两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4的次级线圈的轴头连接于所述电容C40和所述电感L1之间,所述MOS管Q5的漏极与所述MOS管Q6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2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MOS管Q5的漏极和所述MOS管Q6的漏极之间,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47连接于所述电容C40和所述电感L1之间,所述电阻R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4的两端连接,所述MOS管Q5的源极与所述MOS管Q6的源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9的负极连接于所述MOS管Q5的漏极和所述MOS管Q6的漏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29的正极连接于所述MOS管Q5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6的源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29的正极通过所述电容C59与地线连接,所述MOS管Q6的栅极通过所述电阻R12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MOS管Q5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126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阻R12和所述电阻R6之间,所述电阻R126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MOS管Q5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6的源极之间,所述MOS管Q5的源极连接于所述MOS管Q2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4的源极之间,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阻R82和所述电阻R83之间,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于所述电阻R6和所述电阻R12之间,所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连接于所述MOS管Q5的源极和所述MOS管Q6的源极之间,所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与地线连接,所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有极性电容C13的正极与所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连接,所述有极性电容C13的负极与所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6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有极性电容C12的两端连接,所述电阻R6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0的两端连接,所述电容C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所述电容C5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所述电容C5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所述电容C2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所述电容C3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68的两端连接,所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连接于所述有极性电容C12的正极和所述电容C36之间,地线通过所述电容C52连接于所述充电开关控制电路和所述电容C36之间,所述采样电路连接于所述有极性电容C12的负极和地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分别与所述全桥拓扑电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实现所述全桥拓扑电路输入端初级电路的同步整流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实现所述全桥拓扑电路输入端次级电路的全桥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两个,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9、三极管Q15、三极管Q21、电阻R8、电阻R9、电阻R11和二极管D18,
所述二极管D18的负极与所述调节单元连接,所述二极管D18的正极通过所述电阻R9与所述三极管Q2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1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电阻R8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1的发射极和所述电阻R9之间,第一外部电源接入所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8之间,所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与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5的基极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和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之间,所述三极管Q15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11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和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之间,地线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15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11之间,所述三极管Q15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全桥拓扑电路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15的发射极和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变压器T3、三极管Q25、三极管Q26、有极性电容C84、电容C85、二极管D161、电阻R2、电阻R3、电阻R153、电阻R154和次级放大驱动电路,所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带有一个抽头,所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带有三个抽头,
所述调节单元通过所述电阻R2与所述三极管Q25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5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电阻R153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5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2之间,所述三极管Q25的集电极与所述三极管Q26的集电极连接,所述调节单元通过所述电阻R3与所述三极管Q26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6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电阻R154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6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3之间,所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5的发射极和所述电阻R153之间,所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6的发射极和所述电阻R154之间,地线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6的集电极和所述三极管Q25的集电极之间,所述变压器T3的初级线圈的抽头与所述有极性电容C84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8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有极性电容C84的两端连接,第一外部电源接入所述有极性电容C84的正极和所述电容C85之间,所述有极性电容C84的负极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5的集电极和所述三极管Q26的集电极之间,
所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包括四个,并分别与所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四个绕组连接,所述次级放大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3、二极管D66、电阻R45、电阻R53和电阻R74,所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绕组的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74与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全桥拓扑电路通过所述电阻R45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74之间,所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绕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53与所述三极管Q13的基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66的负极连接于所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绕组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53之间,所述二极管D66的正极与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全桥拓扑电路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66的正极和所述三极管Q13的发射极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信号传送单元和遥控电路,所述遥控电路包括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二信号传送单元,所述第一信号传送单元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信号传送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信号依次经过所述第二信号传送单元和所述第一信号传送单元发送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所述调节单元。
CN201810313036.3A 2018-04-09 2018-04-09 智能充电电路 Active CN1082820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13036.3A CN108282016B (zh) 2018-04-09 2018-04-09 智能充电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13036.3A CN108282016B (zh) 2018-04-09 2018-04-09 智能充电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82016A true CN108282016A (zh) 2018-07-13
CN108282016B CN108282016B (zh) 2023-12-19

Family

ID=62811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13036.3A Active CN108282016B (zh) 2018-04-09 2018-04-09 智能充电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8201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0946A (zh) * 2019-01-29 2019-06-28 苏州智浦芯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离线式单边稳压控制系统的跳频控制电路
CN111355854A (zh) * 2020-03-16 2020-06-30 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语音传输装置、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4682A (zh) * 2010-11-19 2011-05-18 大连连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模拟抖频电路及应用该电路的开关电源
CN103683419A (zh) * 2013-12-12 2014-03-26 山东润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高低电压识别的锂电池充电器
CN204721039U (zh) * 2015-06-04 2015-10-21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智能充电器
CN105406569A (zh) * 2015-12-25 2016-03-16 谢镕安 超级电容纯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系统
CN106253399A (zh) * 2016-08-24 2016-12-21 天津市天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
CN206272476U (zh) * 2016-11-29 2017-06-20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抖频控制电路及开关电源
CN208094235U (zh) * 2018-04-09 2018-11-13 深圳市雅德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充电电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4682A (zh) * 2010-11-19 2011-05-18 大连连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模拟抖频电路及应用该电路的开关电源
CN103683419A (zh) * 2013-12-12 2014-03-26 山东润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高低电压识别的锂电池充电器
CN204721039U (zh) * 2015-06-04 2015-10-21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智能充电器
CN105406569A (zh) * 2015-12-25 2016-03-16 谢镕安 超级电容纯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系统
CN106253399A (zh) * 2016-08-24 2016-12-21 天津市天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
CN206272476U (zh) * 2016-11-29 2017-06-20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抖频控制电路及开关电源
CN208094235U (zh) * 2018-04-09 2018-11-13 深圳市雅德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充电电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0946A (zh) * 2019-01-29 2019-06-28 苏州智浦芯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离线式单边稳压控制系统的跳频控制电路
CN109950946B (zh) * 2019-01-29 2023-12-15 苏州智浦芯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离线式单边稳压控制系统的跳频控制电路
CN111355854A (zh) * 2020-03-16 2020-06-30 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语音传输装置、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82016B (zh) 202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7214B (zh) 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器
CN102832669B (zh) 电池智能充放电控制电路
CN109347154B (zh) 锂电池充放电驱动保护系统
CN208094235U (zh) 智能充电电路
CN104425997A (zh) 一种智能静态零功耗安全节能多功能插座
JP2015521339A (ja) バッテリー特性自動認識システム、それに適用されるバッテリー情報記憶装置、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バッテリー管理装置の最適化方法
CN218750378U (zh) 一种充电桩电压转换电路
CN108282016A (zh) 智能充电电路
CN211981536U (zh) 一种开合盖控制的耳机充电盒
CN108964215A (zh) 一种充电器
CN110266066A (zh) 多锂电池组并联的充电控制装置及充电控制方法
CN208174332U (zh) 一种智能快充系统
CN209434923U (zh) 采用锂离子电池构成的通用型可充电电池的新型架构
CN216794664U (zh) 一种充电电路和充电器
CN208837115U (zh) 电压输出电路以及电子烟
CN100377470C (zh) 一种由超级电容实现供电的家电交流零功耗待机的装置
CN109980752A (zh) 一种可配置输出的智能电池及智能电池的配置方法
CN206742917U (zh) 储能系统
CN206835331U (zh) 一种蓝牙耳机音箱系统及音箱
CN209029938U (zh) 一种充电器
CN212784852U (zh) 一种用于基站备用电源的电池管理系统
CN107895992A (zh) 一种太阳能蓄电池充放电监控系统
CN108233543A (zh) 一种无线电源适配器、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CN209233503U (zh) 一种ac-dc芯片自供电电路及充电器
CN205159454U (zh) 一种新型后备式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