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70764B - 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服务器及移动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服务器及移动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70764B
CN108270764B CN201710004883.7A CN201710004883A CN108270764B CN 108270764 B CN108270764 B CN 108270764B CN 201710004883 A CN201710004883 A CN 201710004883A CN 108270764 B CN108270764 B CN 1082707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cation
user
login
server
mobi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048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70764A (zh
Inventor
黄铁鸣
文琛
朱标亦
吴伟林
吴斐
李娜芬
蔡增柱
楼宏微
赖旭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0488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707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70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70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70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707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15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providing single-sign-on or fed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5Retrieval from the web
    • G06F16/955Retrieval from the web using information identifiers, e.g.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 [URL]
    • G06F16/9554Retrieval from the web using information identifiers, e.g.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 [URL] by using b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8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y delegation of authentication, e.g. a proxy authenticates an entity to be authenticated on behalf of this entity vis-à-vis an authentication ent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服务器及移动端,应用登陆方法包括:服务器接收电脑端发送的包含用户密钥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服务器根据所述用户密钥及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服务器将所述二维码发送给电脑端并显示;服务器接收移动端发送的第一代理登陆请求,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所述用户Open ID由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二维码,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得到,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服务器向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本发明实施例的登陆方式简单,节省了移动端的资源。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服务器及移动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服务器及移动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电脑端(例如个人计算机)登陆应用时,通常有两种方式:扫码登陆和账户登陆。扫码登陆时,用户需要在移动端(例如手机)下载该应用的移动版,使用该应用的移动版扫描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账户登陆时,用户需要手动在电脑端的登陆界面输入账号和密码。
如果在移动端,用户未下载该应用的移动版,则无法实现扫码登陆,则用户只能使用账户登陆,而账户登陆,需要用户记忆账号和密码,十分不便。即现有的扫码登陆方式,在移动端,必须使用同一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这样一来,在电脑端,为实现不同应用的扫码登陆,移动端需要安装不同应用的移动版,使用不便,且极大占用了移动端的存储、处理等资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服务器及移动端,登陆方式简单,且能够节省移动端的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登陆方法,应用于服务器,包括:
服务器接收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
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
所述服务器将所述二维码发送给所述电脑端并通过所述电脑端显示所述二维码;
所述服务器接收移动端发送的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开放式身份标识Open ID,所述用户Open ID由所述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根据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得到,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
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登陆方法,应用于移动端,包括:
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密钥及地址信息,所述二维码由服务器发送给所述电脑端,所述二维码由所述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之后,根据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地址信息生成,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所述移动端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开放式身份标识Open ID;
所述移动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Open ID,以使得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
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二维码发送给所述电脑端并通过所述电脑端显示所述二维码;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移动端发送的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开放式身份标识Open ID,所述用户Open ID由所述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根据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得到,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端,包括:
解码单元,用于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密钥及地址信息,所述二维码由服务器发送给所述电脑端,所述二维码由所述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之后,根据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地址信息生成,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开放式身份标识Open ID;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Open ID,以使得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服务器在接收到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之后,会生成包含用户密钥及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的二维码,将生成的二维码发送给电脑端并显示,移动端利用具有扫描及二维码解析功能的第二应用(是不同于第一应用的应用),将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扫描并解析之后,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然后与服务器进行交互,在服务器获取与用户OpenID匹配的用户标识之后,服务器响应电脑端的登陆请求从而完成登陆过程,即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移动端可以不使用同一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而使用其他应用进行扫码,这样,移动端安装一个应用,在电脑端即可实现不同应用的扫码登陆,使用方便,且节省了移动端的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登陆方法的一个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登陆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登陆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服务器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服务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登陆方法的一个信令交互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登陆方法的另一信令交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由于现有的应用登陆方法,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若选择扫码登陆方式,则必须在移动端下载并安装同一应用的移动版,使用移动端安装的同一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十分不便,因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本发明应用登陆方法一个具体实施场景可如图1所示,包括电脑端,移动端及服务器。其中,电脑端可以是用户的个人电脑,个人计算机等设备,移动端可以是用户的手机,服务器可以是电脑端待登陆应用的后台服务器。
具体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电脑端需要登录第一应用时,电脑端可以向服务器发送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即用户key);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所述服务器将所述二维码发送给所述电脑端并通过所述电脑端显示所述二维码;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地址信息;所述移动端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开放式身份标识(Open ID);所述移动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Open ID;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ID);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所述电脑端在收到所述登陆会话消息之后,可以跳转至第一应用的主界面,所述第一应用登陆成功。
上述第一应用为待登陆应用,通常为电脑版应用,第一应用可以为企业或商家使用的应用,第一应用具有公众号(例如微信公众号),企业或商家可以使用该公众号与特定群体(例如关注、添加该公众号的用户)进行沟通、互动,例如第一应用可以为电脑版企业微信,电脑版京东等。上述第二应用为移动终端上安装的、常用的、具有二维码扫描解析功能的个人应用,通常为移动版应用,第二应用是与第一应用不同的应用,第二应用例如可以为微信。
即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移动端可以不使用同一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而使用其他应用进行扫码,这样,移动端安装一个应用(例如微信),在电脑端即可实现不同应用(例如企业微信、京东)的扫码登陆,使用方便,且节省了移动端的资源。
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序号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将从服务器的角度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登陆方法,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服务器接收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
具体实现中,第一应用为电脑端的待登陆应用,第一应用可以为企业或商家所使用的应用,例如第一应用可以为企业微信、京东等,第一应用具有公众号,企业或商家可以使用该公众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沟通、互动。用户可以在电脑端操作,触发第一应用的登陆界面上的扫码登陆,从而向服务器发送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即用户key),服务器可以为第一应用的后台服务器,服务器接收所述登陆请求。
步骤202、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
生成的二维码中包含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地址信息。
步骤203、所述服务器将所述二维码发送给所述电脑端并通过所述电脑端显示所述二维码;
电脑端可以在第一应用的登陆界面的对应位置显示所述二维码。
此后,电脑端可以周期性地向服务器发送轮询请求或长连接请求,其中,轮询请求或长连接请求中可以包含所述用户密钥,服务器接收电脑端发送的轮询请求或长连接请求。
步骤204、所述服务器接收移动端发送的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开放式身份标识Open ID;
所述用户Open ID由所述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根据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得到,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所述第二应用通常为个人应用,所述第二应用为移动端上安装的、常用的、具有二维码扫描解析功能的应用,通常为移动版应用。
随着微信(即个人微信)的普及使用,大部分移动端上都安装有微信,而微信具有二维码扫描解析功能,因此,第二应用可以为微信。用户可以通过第二应用添加或关注第一应用的公众号。
具体地,所述移动端中的所述第二应用可以调用所述移动端的浏览器,打开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在公众号授权登陆成功之后,会返回授权登陆成功页面,该页面上携带有用户Open ID及对应的用户密钥,所述移动端可以从授权登陆成功页面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
用户Open ID是公众号的普通用户的一个唯一的标识,只针对当前的公众号有效,每个用户对每个公众号的Open ID是唯一的,对于不同公众号,同一用户的Open ID不同。在用户关注或添加公众号之后,用户针对该公众号会产生一个Open ID,用户Open ID通常由用户标识和公众号标识加密而来。
所述移动端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之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Open ID,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还可以包括所述用户密钥。
步骤205、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
所述用户标识(即用户ID)可以指用户在第二应用的注册账号。为降低注册门槛和用户流失率,很多企业或商家的应用,允许用户使用个人应用的账号进行登陆,例如京东、唯品会等都可以允许用户使用微信进行登陆。
步骤206、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具体地,电脑端接收到所述登陆会话消息之后,可以跳转至第一应用的主界面,第一应用登陆成功。
另外,若在步骤205,服务器没有获取到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所述服务器可以向所述电脑端发送错误通知消息,电脑端收到错误通知消息之后,可以重新向服务器发起登陆请求。
上面步骤描述了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在移动端使用与电脑端不同的应用进行扫码时,服务器端的处理过程,实际应用中,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在移动端还可以使用与电脑端相同的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具体如下:
即在步骤203之后,移动端还可以通过已登录的第三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所述第三应用通常为移动版应用,所述第三应用与所述第一应用为同一应用的不同版本,所述第一应用为所述同一应用的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所述同一应用的移动版。例如所述第一应用为企业微信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企业微信移动版;再例如,所述第一应用为京东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京东移动版。
接下来移动端根据已登录的所述第三应用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通常情况,当用户在移动端首次使用第三应用时,用户需要提供用户标识及用户密钥进行登陆,移动端会记录该用户标识及用户密钥,因而,在此步骤中,移动端可以直接根据记录的所述第三应用的相关信息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
最后移动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二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还可以包括所述用户密钥,服务器接收移动端发送的第二代理登陆请求,由于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已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所以服务器可以直接向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电脑端接收到所述登陆会话消息之后,可以跳转至第一应用的主界面,第一应用登陆成功。
本实施例中,服务器在接收到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之后,会生成包含用户密钥及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的二维码,将生成的二维码发送给电脑端并显示,移动端利用具有扫描及二维码解析功能的第二应用(是不同于第一应用的应用),将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扫描并解析之后,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然后与服务器进行交互,在服务器获取与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之后,服务器响应电脑端的登陆请求从而完成登陆过程,即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移动端可以不使用同一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而使用其他应用进行扫码,这样,移动端安装一个应用,在电脑端即可实现不同应用的扫码登陆,使用方便,且节省了移动端的资源。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将从移动端的角度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登陆方法,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密钥及地址信息;
具体实现中,当用户需要在电脑端登陆第一应用时,用户可以在电脑端操作,触发第一应用的登陆界面上的扫码登陆,从而向服务器发送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即用户key),所述服务器可以为第一应用的后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之后,根据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所述服务器将所述二维码发送给所述电脑端并显示。
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所述第一应用为电脑端的待登陆应用,所述第一应用可以为企业或商家所使用的应用,例如所述第一应用可以为企业微信、京东等,所述第一应用具有公众号,企业或商家可以使用该公众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沟通、互动。所述第二应用通常为个人应用,所述第二应用为移动端上安装的、常用的、具有二维码扫描解析功能的应用,通常为移动版应用。
随着微信(即个人微信)的普及使用,大部分移动端上都安装有微信,而微信具有二维码扫描解析功能,因此,所述第二应用可以为微信。用户可以通过第二应用添加或关注第一应用的公众号。
移动端可以使用所述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地址信息。
步骤302、所述移动端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开放式身份标识Open ID;
具体地,所述移动端中的所述第二应用可以调用所述移动端的浏览器,打开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在公众号授权登陆成功之后,会返回授权登陆成功页面,该页面上携带有用户Open ID及对应的用户密钥,所述移动端可以从授权登陆成功页面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
用户Open ID是公众号的普通用户的一个唯一的标识,只针对当前的公众号有效,每个用户对每个公众号的Open ID是唯一的,对于不同公众号,同一用户的Open ID不同。在用户关注或添加公众号之后,用户针对该公众号会产生一个Open ID,用户Open ID通常由用户标识和公众号标识加密而来。
步骤303、所述移动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Open ID,以使得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所述用户标识(即用户ID)可以指用户在所述第二应用的注册账号。为降低注册门槛和用户流失率,很多企业或商家的应用,允许用户使用个人应用的账号进行登陆,例如京东、唯品会等都可以允许用户使用微信进行登陆。
电脑端接收到所述登陆会话消息之后,可以跳转至所述第一应用的主界面,所述第一应用登陆成功。
上面步骤描述了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在移动端使用与电脑端不同的应用进行扫码登陆的登陆方法,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与在移动端使用与电脑端相同的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登陆的登陆方法兼容,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求选择任意一种扫码登陆方式。下面简单描述一下在移动端使用与电脑端相同的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登陆的登陆方法,如下:
即移动端还可以通过已登录的第三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所述第三应用通常为移动版应用,所述第三应用与第一应用为同一应用的不同版本,所述第一应用为所述同一应用的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所述同一应用的移动版。例如所述第一应用为企业微信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企业微信移动版;再例如,所述第一应用为京东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京东移动版。
接下来移动端根据已登录的所述第三应用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通常情况,当用户在移动端首次使用所述第三应用时,用户需要提供用户标识及用户密钥进行登陆,移动端会记录该用户标识及用户密钥,因而,在此步骤中,移动端可以直接根据记录的所述第三应用的相关信息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
最后移动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二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还可以包括所述用户密钥,服务器接收移动端发送的第二代理登陆请求,由于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已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所以服务器可以直接向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电脑端接收到所述登陆会话消息之后,可以跳转至所述第一应用的主界面,所述第一应用登陆成功。
针对本实施例描述的方法,下面将举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如第一应用为电脑上的企业微信,第二应用为移动端上的微信,第三应用为移动端上的企业微信,当需要在电脑端登陆企业微信时,可以使用移动端上的企业微信进行扫码,也可以使用移动端上的微信进行扫码;再例如,第一应用为电脑上的京东,第二应用为移动端上的微信,第三应用为移动端上的京东,当需要在电脑端登陆京东时,可以使用移动端上的京东进行扫码,也可以使用移动端上的微信进行扫码,从而实现了针对同一应用,同时支持使用对应的移动APP进行扫码及微信扫码两种扫码登陆方式。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可以使用与电脑端不同的应用进行扫码的登陆方式,因而,在移动端可以只安装一个个人应用,在电脑端即可实现不同应用的扫码登陆,例如在移动端可以只安装微信,在电脑端可以实现企业微信、京东等应用的登陆,操作简单,且大大节省的移动端的资源。
实施例三
为了更好地实施实施例一所描述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服务器,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服务器包括第一接收单元401、生成单元402、发送单元403、第二接收单元404及获取单元405,如下:
(1)第一接收单元401;
第一接收单元401,用于接收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
具体实现中,第一应用为电脑端的待登陆应用,第一应用可以为企业或商家所使用的应用,例如第一应用可以为企业微信、京东等,第一应用具有公众号,企业或商家可以使用该公众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沟通、互动。用户可以在电脑端操作,触发第一应用的登陆界面上的扫码登陆,从而向服务器发送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即用户key),服务器可以为第一应用的后台服务器,第一接收单元401接收所述登陆请求。
(2)生成单元402;
生成单元402,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
生成的二维码中包含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地址信息。
(3)发送单元403;
发送单元403,用于将所述二维码发送给所述电脑端并通过所述电脑端显示所述二维码。
电脑端可以在第一应用的登陆界面的对应位置显示所述二维码。
此后,电脑端可以周期性地向服务器发送轮询请求或长连接请求,其中,轮询请求或长连接请求中可以包含所述用户密钥,第一接收单元401接收电脑端发送的轮询请求或长连接请求。
(4)第二接收单元404;
第二接收单元404,用于接收移动端发送的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开放式身份标识Open ID,所述用户Open ID由所述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根据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得到,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所述用户Open ID由所述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根据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得到,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所述第二应用通常为个人应用,所述第二应用为移动端上安装的、常用的、具有二维码扫描解析功能的应用,通常为移动版应用。
随着微信(即个人微信)的普及使用,大部分移动端上都安装有微信,而微信具有二维码扫描解析功能,因此,第二应用可以为微信。用户可以通过第二应用添加或关注第一应用的公众号。
具体地,所述移动端中的所述第二应用可以调用所述移动端的浏览器,打开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在公众号授权登陆成功之后,会返回授权登陆成功页面,该页面上携带有用户Open ID及对应的用户密钥,所述移动端可以从授权登陆成功页面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
用户Open ID是公众号的普通用户的一个唯一的标识,只针对当前的公众号有效,每个用户对每个公众号的Open ID是唯一的,对于不同公众号,同一用户的Open ID不同。在用户关注或添加公众号之后,用户针对该公众号会产生一个Open ID,用户Open ID通常由用户标识和公众号标识加密而来。
所述移动端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之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Open ID,第二接收单元404接收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还可以包括所述用户密钥。
(5)获取单元405;
获取单元405,用于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
所述用户标识(即用户ID)可以指用户在第二应用的注册账号。为降低注册门槛和用户流失率,很多企业或商家的应用,允许用户使用个人应用的账号进行登陆,例如京东、唯品会等都可以允许用户使用微信进行登陆。
所述发送单元403还用于,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具体地,电脑端接收到所述登陆会话消息之后,可以跳转至第一应用的主界面,第一应用登陆成功。
另外,若获取单元405没有获取到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所述发送单元403可以向所述电脑端发送错误通知消息,电脑端收到错误通知消息之后,可以重新向服务器发起登陆请求。
上面描述了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在移动端使用与电脑端不同的应用进行扫码时,服务器的各个单元的处理过程,实际应用中,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在移动端还可以使用与电脑端相同的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具体如下:
即在发送单元403将二维码发送给电脑端并显示之后,移动端还可以通过已登录的第三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所述第三应用通常为移动版应用,所述第三应用与所述第一应用为同一应用的不同版本,所述第一应用为所述同一应用的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所述同一应用的移动版。例如所述第一应用为企业微信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企业微信移动版;再例如,所述第一应用为京东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京东移动版。
接下来移动端根据已登录的所述第三应用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通常情况,当用户在移动端首次使用第三应用时,用户需要提供用户标识及用户密钥进行登陆,移动端会记录该用户标识及用户密钥,因而,在此步骤中,移动端可以直接根据记录的所述第三应用的相关信息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
最后移动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二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还可以包括所述用户密钥,第二接收单元404接收移动端发送的第二代理登陆请求,由于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已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所以发送单元403可以直接向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电脑端接收到所述登陆会话消息之后,可以跳转至第一应用的主界面,第一应用登陆成功。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之后,生成单元会生成包含用户密钥及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的二维码,发送单元将生成的二维码发送给电脑端并显示,移动端利用具有扫描及二维码解析功能的第二应用(是不同于第一应用的应用),将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扫描并解析之后,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然后与服务器进行交互,在获取单元获取与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之后,服务器响应电脑端的登陆请求从而完成登陆过程,即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移动端可以不使用同一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而使用其他应用进行扫码,这样,移动端安装一个应用,在电脑端即可实现不同应用的扫码登陆,使用方便,且节省了移动端的资源。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如图5所示,所述服务器可以是通过集群系统构成的,为实现各单元功能而合并为一或各单元功能分体设置的电子设备,服务器至少包括用于存储数据的数据库和用于处理数据的处理器,或者包括设置于识别服务器内的存储介质或独立设置的存储介质。
其中,对于用于处理数据的处理器而言,在执行处理时,可以采用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或者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对于存储介质来说,包含操作指令,该操作指令可以为计算机可执行代码,通过所述操作指令来实现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下载方法流程中的各个步骤。
该服务器作为硬件实体500的一个示例如图5所示,包括处理器501、存储介质502以及至少一个外部通信接口503,所述处理器501、存储介质502以及外部通信接口503均通过总线504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涉及服务器项的描述,与对应方法描述是类似的,同方法的有益效果描述,此处不做赘述。对于本发明服务器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发明对应方法实施例的描述。
实施例五
为了更好地实施实施例二所描述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端,如图6所示,包括解码单元601、获取单元602及发送单元603,如下:
(1)解码单元601;
解码单元601,用于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密钥及地址信息,所述二维码由服务器发送给所述电脑端,所述二维码由所述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之后,根据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地址信息生成,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具体实现中,当用户需要在电脑端登陆第一应用时,用户可以在电脑端操作,触发第一应用的登陆界面上的扫码登陆,从而向服务器发送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即用户key),所述服务器可以为第一应用的后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之后,根据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所述服务器将所述二维码发送给所述电脑端并显示。
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所述第一应用为电脑端的待登陆应用,所述第一应用可以为企业或商家所使用的应用,例如所述第一应用可以为企业微信、京东等,所述第一应用具有公众号,企业或商家可以使用该公众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沟通、互动。所述第二应用通常为个人应用,所述第二应用为移动端上安装的、常用的、具有二维码扫描解析功能的应用,通常为移动版应用。
随着微信(即个人微信)的普及使用,大部分移动端上都安装有微信,而微信具有二维码扫描解析功能,因此,所述第二应用可以为微信。用户可以通过第二应用添加或关注第一应用的公众号。
解码单元601可以使用所述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地址信息。
(2)获取单元602;
获取单元602,用于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开放式身份标识Open ID。
具体地,获取单元602可以包括登陆子单元与获取子单元,其中,登陆子单元可以利用所述移动端中的所述第二应用调用所述移动端的浏览器,打开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在公众号授权登陆成功之后,会返回授权登陆成功页面,该页面上携带有用户Open ID及对应的用户密钥,获取子单元可以从授权登陆成功页面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
用户Open ID是公众号的普通用户的一个唯一的标识,只针对当前的公众号有效,每个用户对每个公众号的Open ID是唯一的,对于不同公众号,同一用户的Open ID不同。在用户关注或添加公众号之后,用户针对该公众号会产生一个Open ID,用户Open ID通常由用户标识和公众号标识加密而来。
(3)发送单元603;
发送单元603,用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Open ID,以使得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所述用户标识(即用户ID)可以指用户在所述第二应用的注册账号。为降低注册门槛和用户流失率,很多企业或商家的应用,允许用户使用个人应用的账号进行登陆,例如京东、唯品会等都可以允许用户使用微信进行登陆。
电脑端接收到所述登陆会话消息之后,可以跳转至所述第一应用的主界面,所述第一应用登陆成功。
上面描述了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在移动端使用与电脑端不同的应用进行扫码登陆,各个单元的处理过程,实际应用中,在移动端还可以使用与电脑端相同的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登陆,各个单元的处理过程如下:
即解码单元601还可以通过已登录的第三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所述第三应用通常为移动版应用,所述第三应用与第一应用为同一应用的不同版本,所述第一应用为所述同一应用的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所述同一应用的移动版。例如所述第一应用为企业微信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企业微信移动版;再例如,所述第一应用为京东电脑版,所述第三应用为京东移动版。
接下来获取单元602根据已登录的所述第三应用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通常情况,当用户在移动端首次使用所述第三应用时,用户需要提供用户标识及用户密钥进行登陆,移动端会记录该用户标识及用户密钥,因而,在此步骤中,获取单元602可以直接根据记录的所述第三应用的相关信息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
最后发送单元603向服务器发送第二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还可以包括所述用户密钥,服务器接收移动端发送的第二代理登陆请求,由于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已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所以服务器可以直接向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电脑端接收到所述登陆会话消息之后,可以跳转至所述第一应用的主界面,所述第一应用登陆成功。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可以使用与电脑端不同的应用进行扫码的登陆方式,因而,在移动端可以只安装一个个人应用,在电脑端即可实现不同应用的扫码登陆,例如在移动端可以只安装微信,在电脑端可以实现企业微信、京东等应用的登陆,操作简单,且大大节省的移动端的资源。
实施例六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端,如图7所示,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移动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来讲:
该移动端可以包括射频(RF,Radio Frequency)电路701、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702、输入单元703、显示单元704、传感器705、音频电路706、无线保真(WiFi,Wireless Fidelity)模块707、包括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的处理器708、以及电源709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中示出的移动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移动端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其中:
RF电路70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交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708处理;另外,将涉及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7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调谐器、一个或多个振荡器、用户身份模块(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卡、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LNA,Low Noise Amplifier)、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70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MS,Short Messaging Service)等。
存储器70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708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702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70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移动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7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相应地,存储器702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控制器,以提供处理器708和输入单元703对存储器702的访问。
输入单元703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盘、鼠标、操作杆、光学或者轨迹球信号输入。具体地,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输入单元703可包括触敏表面以及其他输入设备。触敏表面,也称为触摸显示屏或者触控板,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敏表面上或在触敏表面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移动端。可选的,触敏表面可包括触摸检测移动端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移动端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移动端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708,并能接收处理器708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敏表面。除了触敏表面,输入单元703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显示单元704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移动端的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显示单元704可包括显示面板,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进一步的,触敏表面可覆盖显示面板,当触敏表面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708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708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7中,触敏表面与显示面板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敏表面与显示面板集成而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
移动端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70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移动端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重力加速度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移动端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移动端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706、扬声器,传声器可提供用户与移动端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706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由扬声器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706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708处理后,经RF电路701以发送给比如另一移动端,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702以便进一步处理。音频电路706还可能包括耳塞插孔,以提供外设耳机与移动端的通信。
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移动端通过WiFi模块707可以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虽然图7示出了WiFi模块707,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移动端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发明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处理器708是移动端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移动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70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702内的数据,执行移动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移动端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708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优选的,处理器708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708中。
移动端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709(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708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电源709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直流或交流电源、再充电系统、电源故障检测电路、电源转换器或者逆变器、电源状态指示器等任意组件。
尽管未示出,移动端还可以包括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端中的处理器708会按照如下的指令,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应用程序的进程对应的可执行文件加载到存储器702中,并由处理器708来运行存储在存储器702中的应用程序,从而实现各种功能:
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密钥及地址信息,所述二维码由服务器发送给所述电脑端,所述二维码由所述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之后,根据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地址信息生成,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开放式身份标识Open ID;
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Open ID,以使得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最后,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登陆系统,包括电脑端、服务器以及移动端,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在移动端可以使用与电脑端不同的应用进行扫码登陆,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的信令交互过程可如图8所示,具体如下:
首先,电脑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服务器收到登陆请求之后,根据所述用户密钥及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将生成的二维码发送给电脑端;电脑端接收所述二维码并显示,随后向服务器发送轮询请求或长连接请求;此后,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以获取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密钥及地址信息,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然后向服务器发送携带有用户Open ID的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服务器收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之后,获取与该请求中携带的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获取成功之后,向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电脑端收到登陆会话消息之后,可以跳转至第一应用的主界面,第一应用登陆成功。
另外,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在移动端还可以使用与电脑端相同的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登陆,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的信令交互过程可如图9所示,具体如下:
首先,电脑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服务器收到登陆请求之后,根据所述用户密钥及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将生成的二维码发送给电脑端;电脑端接收所述二维码并显示,随后向服务器发送轮询请求或长连接请求;此后,移动端通过第三应用扫描并解析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以获取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密钥,根据所述第三应用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然后向服务器发送携带有用户标识的第二代理登陆请求;服务器收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之后,向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电脑端收到登陆会话消息之后,可以跳转至第一应用的主界面,第一应用登陆成功。
通过以上的描述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在移动端可以使用与电脑端不同的应用进行扫码,从而实现电脑端应用登陆;也可以在移动端使用与电脑端相同的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从而实现电脑端应用登陆,两种登陆方法兼容,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求选择任意一种扫码登陆方式。
由于在电脑端登陆应用时,移动端可以不使用同一应用的移动版进行扫码,而使用其他应用进行扫码,这样,移动端安装一个应用,在电脑端即可实现不同应用的扫码登陆,使用方便,且节省了移动端的资源。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应用登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服务器接收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
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
所述服务器将所述二维码发送给所述电脑端并通过所述电脑端显示所述二维码;
所述服务器接收移动端发送的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所述用户Open ID由所述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根据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得到,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
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电脑端发送的轮询请求或长连接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服务器未获取到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时,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电脑端发送错误通知消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移动端发送的第二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所述用户标识由所述移动端通过已登录的第三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根据已登录的所述第三应用获取,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三应用分别为同一应用的电脑版与移动版;
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电脑端发送所述登陆会话消息。
5.一种应用登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密钥及地址信息,所述二维码由服务器发送给所述电脑端,所述二维码由所述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之后,根据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地址信息生成,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所述移动端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
所述移动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Open ID,以使得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端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包括:
所述移动端中的所述第二应用调用所述移动端的浏览器,打开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
在公众号授权登陆成功之后,所述移动端从授权登陆成功页面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移动端通过已登录的第三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三应用分别为同一应用的电脑版与移动版;
所述移动端根据已登录的所述第三应用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
所述移动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二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以使得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电脑端发送所述登陆会话消息。
8.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用户密钥;
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生成二维码;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二维码发送给所述电脑端并通过所述电脑端显示所述二维码;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移动端发送的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所述用户Open ID由所述移动端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根据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得到,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之前,接收所述电脑端发送的轮询请求或长连接请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所述获取单元未获取到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时,向所述电脑端发送错误通知消息。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端发送的第二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所述用户标识由所述移动端通过已登录的第三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根据已登录的所述第三应用获取,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三应用分别为同一应用的电脑版与移动版;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电脑端发送所述登陆会话消息。
12.一种移动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解码单元,用于通过第二应用扫描并解析电脑端显示的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用户密钥及地址信息,所述二维码由服务器发送给所述电脑端,所述二维码由所述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电脑端发送的第一应用的登陆请求之后,根据所述登陆请求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及所述服务器的所述地址信息生成,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二应用为不同的应用;
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从而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一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一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Open ID,以使得所述服务器获取与所述用户Open ID匹配的用户标识,并向所述电脑端发送登陆会话消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包括:
登陆子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移动端中的所述第二应用调用所述移动端的浏览器,打开所述地址信息进行所述第一应用的公众号授权登陆;
获取子单元,用于在公众号授权登陆成功之后,从授权登陆成功页面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Open ID。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码单元还用于,通过已登录的第三应用扫描并解析所述电脑端显示的所述二维码,以获取所述二维码中包含的所述用户密钥,所述第一应用与所述第三应用分别为同一应用的电脑版与移动版;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根据已登录的所述第三应用获取与所述用户密钥匹配的用户标识;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二代理登陆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登陆请求中包含所述用户标识,以使得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电脑端发送所述登陆会话消息。
CN201710004883.7A 2017-01-04 2017-01-04 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服务器及移动端 Active CN1082707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04883.7A CN108270764B (zh) 2017-01-04 2017-01-04 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服务器及移动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04883.7A CN108270764B (zh) 2017-01-04 2017-01-04 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服务器及移动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70764A CN108270764A (zh) 2018-07-10
CN108270764B true CN108270764B (zh) 2020-06-02

Family

ID=62771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04883.7A Active CN108270764B (zh) 2017-01-04 2017-01-04 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服务器及移动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707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2472A (zh) * 2019-02-25 2019-06-18 山东浪潮通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二维码和微信小程序提取个人信息认证的方法
CN110533391A (zh) * 2019-09-02 2019-12-03 苏州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评标方法、装置、服务器和介质
CN114157437B (zh) * 2020-08-18 2023-05-3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目标应用的登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929388B (zh) * 2021-03-10 2022-11-01 广东工业大学 网络身份跨设备应用快速认证方法和系统、用户代理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3917A (zh) * 2012-12-26 2013-04-03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针对智能家电进行授权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3944877A (zh) * 2014-03-02 2014-07-23 王恩惠 一种基于二维码实现银行网站安全登录的方法及系统
CN103957151A (zh) * 2014-05-15 2014-07-30 深圳市精准分众传媒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动盒子的互动应用管理系统
CN103986720A (zh) * 2014-05-26 2014-08-13 网之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登录方法及装置
WO2015024485A1 (zh) * 2013-08-19 2015-02-2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二维码生成方法、识别方法、信息提供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959297A (zh) * 2016-06-23 2016-09-21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快捷登录方法、终端、智能设备和服务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3917A (zh) * 2012-12-26 2013-04-03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针对智能家电进行授权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WO2015024485A1 (zh) * 2013-08-19 2015-02-2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二维码生成方法、识别方法、信息提供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944877A (zh) * 2014-03-02 2014-07-23 王恩惠 一种基于二维码实现银行网站安全登录的方法及系统
CN103957151A (zh) * 2014-05-15 2014-07-30 深圳市精准分众传媒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动盒子的互动应用管理系统
CN103986720A (zh) * 2014-05-26 2014-08-13 网之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登录方法及装置
CN105959297A (zh) * 2016-06-23 2016-09-21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快捷登录方法、终端、智能设备和服务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70764A (zh) 2018-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1892B (zh) 一种轮麦直播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933904B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装置
US10304461B2 (en) Remote electronic service requesting and processing method, server, and terminal
CN104518875B (zh) 一种身份验证及账号获取的方法、移动终端
CN104852885B (zh) 一种进行验证码验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1064713B (zh) 一种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控制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883413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和相关介质产品
CN108270764B (zh) 一种应用登陆方法、服务器及移动端
CN104954233B (zh) 信息推送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1478849B (zh) 业务访问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WO2021078215A1 (zh) 一种云游戏跨终端切换的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09039989B (zh) 地址解析协议欺骗检测方法、主机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7032311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tely deleting information
CN108270757B (zh) 一种用户账户切换方法、装置、客户端以及系统
CN106230703A (zh) 聊天记录的处理和获取方法以及装置
CN104660769B (zh) 一种添加联系人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573437A (zh) 信息认证方法、装置和终端
CN109495769B (zh) 视频通信方法、终端、智能电视、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05630517A (zh) 配置信息设置方法、配置信息设置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7104930A (zh) 一种设置查看权限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888024B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7786423B (zh) 一种即时通讯的方法和系统
CN105703808A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7148011B (zh) 一种执行目标业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3923005B (zh) 一种写入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