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61669A - 一种建筑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61669A
CN108261669A CN201611268602.0A CN201611268602A CN108261669A CN 108261669 A CN108261669 A CN 108261669A CN 201611268602 A CN201611268602 A CN 201611268602A CN 108261669 A CN108261669 A CN 108261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line
mentioned
sealing strip
building
snork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686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zhou Gulou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zhou Gulou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zhou Gulou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zhou Gulou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26860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6166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261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616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7/00Respiratory apparatu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建筑,所述建筑设置有用于直接或通过通气管吸入新鲜气体的供气管道,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设置有沿供气管道的孔洞方向的线形开口,所述管壁全部或部分采用弹性材料,上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延伸到所述建筑的外侧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火灾时上述空气净化设备或正压送气设备启动往上述供气管道内输送新鲜气体,上述供气管道的开口可同时提供给多人靠近直接用嘴吸气或通过使用通气管进行吸气,逃生人员在避难等待救援时可靠近上述开口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或者逃生人员在逃离过程可不断从上述开口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建筑。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物内可燃装饰、化纤地毯和泡沫塑料填充的家具陈设较多,这些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气和热量,同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在建筑火灾中,烟雾是阻碍人们逃生,导致被困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据英国对火灾中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统计表明,由于一氧化碳中毒窒息死亡或被其它有毒烟气熏死者一般占总死亡人数的40%~50%,而被烧死的人当中,多数是先中毒窒息晕倒后被烧死的。火灾发生时,由于燃烧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使空气中的氧浓度显著下降,人长时间在这种低氧的环境中,就会造成呼吸障碍、失去理智、痉挛、脸色发青,甚至窒息死亡。建筑物内当火灾燃烧旺盛时,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当人员接触10%~20%浓度的二氧化碳后,会引起头晕、昏迷、呼吸困难,甚至神经中枢系统出现麻痹,使人失去知觉,导致死亡。另外,还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较强刺激作用的气体,让人无法看清方向,本来很熟悉的环境也会变得无法辨认其疏散路线和出口。人在烟雾环境中能正确判断方向脱离险境的能见度最低为5米,当人的视野降到3米以下,逃离现场就非常困难。人在烟雾中,心理极不稳定,会产生恐怖感,以致惊慌失措,给组织疏散灭火行动造成很大困难。同时,烟气有遮光作用,对疏散和救援活动会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烟雾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因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所引起的窒息和对人体器官的刺激以及高温作用。目前控制烟雾有“防烟”和“排烟”两种方式,人们逃生途中遇到浓烟时也仅能做到半蹲或匍匐前进,以呼吸残留地面的尚未污染的新鲜空气,人们还可采用逃生面具或湿毛巾或湿布来阻挡烟雾。但上述方案都不能避免逃生人员在逃离火灾过程被烟雾围困,造成生命危险。
建筑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烟雾对人们的侵害,现有技术已有如下:在建筑的结构的内部或结构外设置有供气管道,上述供气管道在楼层的合适位置设置有出气口,上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延伸到所述建筑的外侧与所述建筑外侧的气体相通,所述供气管道向下延伸后向建筑的外侧延伸一段距离,由于火灾时产生的烟雾是向上流动的,因此建筑的下方的空气一般是不会有烟雾的,如向建筑的外侧延伸一段距离如10米的地方出现烟雾的可能性就更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逃生的人们可打开阀门或开关通过所述的出气口吸入空气,由于供气管道的进气口设置在建筑的外侧并没有受到烟雾的影响,或者就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与气体过滤装置连接或与空气净化室连接或与氧气室连接或新风空调机房连接,那么即使烟雾蔓延到该处,但从上述进气口进入供气管道的气体是不会受到烟雾污染的,因此人们可借助出气口吸入没受烟雾影响的空气,然后憋住呼吸前进一段时间如5-20秒钟,在另一个出气口处呼出空气,同时打开另一个出气口的开关通过上述另一个出气口吸入空气后关闭开关继续前进,这样循环就可不断前进并且不会吸入烟雾,从而保证生命的安全并可逃离建筑。这样的技术措施存在使用出气口不方便的缺点,而且不能持续地吸入新鲜空气,会对逃生人员造成很大的心里负担,并且容易造成争抢出气口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当建筑发生火灾时,在人们逃离过程或避难时可以很方便地从供气管道内吸取新鲜空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所述建筑设置有用于直接或通过通气管吸入新鲜气体的供气管道,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设置有沿供气管道的孔洞方向的线形开口,上述开口两侧的管壁分离且相距有一段距离或者上述开口两侧的管壁闭合且能够张开,上述开口能够同时容纳多根通气管,并且通气管能够在开口内沿供气管道延伸方向进行移动,上述开口贯穿供气管道的管壁,所述管壁全部或部分采用弹性材料,上述开口的最大长度与最大高度的比大于10,上述开口的高度小于6厘米,这是保证多人共同使用上述出气开口的最低的长度要求,这可保证多根通气管可同时插入上述开口内进行吸气动作,上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延伸到所述建筑的外侧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还有方案是上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延伸到所述建筑的内部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带有正压送气功能的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火灾时上述空气净化设备或正压送气设备启动往上述供气管道内输送新鲜气体并在供气管道内形成正压,上述供气管道的开口可同时提供给多人靠近直接用嘴吸气或通过使用通气管插入上述开口进行吸气,逃生人员在避难等待救援时可靠近上述开口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或者逃生人员在逃离过程可不断从上述开口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上述开口设置的高度低于180厘米,这样可方便人们的使用,上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延伸到所述建筑的外侧与所述建筑外侧的气体相通,所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所述空气净化设备采用包括下列方式之一:气体过滤装置或空气净化室或氧气室或新风空调机,所述正压送气设备采用包括下列方式之一:风机或气泵或空压机,上述空气净化设备或正压送气设备的电源采用市政供电线路或小区公共供电线路或其它栋建筑的供电线路,为了保证进气口躲避烟雾还有方案如下,所述供气管道的一端连接有一卷软管,上述软管的进气口即为所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上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可与空气净化设备或正压送气设备一起移动以避开烟雾,上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延伸到所述建筑的外侧与所述建筑外侧的气体相通,所述供气管道向下延伸后向建筑的外侧延伸一段距离,由于火灾时产生的烟雾是向上流动的,因此建筑的下方的空气一般是不会有烟雾的,如向建筑的外侧延伸一段距离如10米的地方出现烟雾的可能性就更低,上述供气管道设置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供气管道的开口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部空间,也就是从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上述供气管道的开口,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有部分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部分供气管道和供气管道的开口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也就是从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设置有上述供气管道的开口的部分供气管道凸出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还有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供气管道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也就是所述供气管道悬挑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
其中,所述开口没有设置密封构件,所述逃生人员直接用嘴靠近所述开口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
其中,所述开口设置有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采用下列方案之一:
所述密封构件采用密封薄膜;
所述密封构件采用密封条;
所述密封构件采用密封胶;
所述密封构件采用密封板;
所述密封构件采用防火材料;
其中,有多个的使用者使用通气管直接或通过连接接头插入所述开口内进行吸气,并且上述多个的使用者可一边让通气管在所述开口内滑行一边进行走动并同时进行吸气动作;
其中,所述开口两侧的管壁分别连接有密封条I和密封条II,密封条I和密封条II相对紧靠在一起起密封管道开口的作用,有通气管可直接或通过连接接头插入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的缝隙与上述供气管道的内部孔洞相通,密封条I和密封条II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具体采用包括下列方案之一:PVC密封条或海绵发泡胶条或橡胶密封条或防火密封条;
其中,所述密封条I和密封条II通过粘结物粘结在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上或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上;
其中,所述开口侧边的供气管道的管壁设置有容纳密封条I和密封条II的结构形状,具体包括采用下列方案之一:条形的凹型槽或L型槽或T型槽;
其中,有通气管直接或通过连接接头插入穿过所述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的缝隙与所述供气管道的内部孔洞相通,上述通气管插入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后与所述供气管道的内部孔洞相通,所述通气管插入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后密封条I和密封条II包裹着所述通气管;
其中,所述通气管插入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的缝隙后可在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密封条I和密封条II包裹着所述通气管;
其中,所述供气管道的附近位置或所述供气管道的开口的侧边的管壁上设置有指示灯,所述供气管道的附近位置或所述供气管道的开口的侧边的管壁上设置有连续的指示灯,在火灾烟雾中可指引逃生人员把通气管插入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的缝隙,该指示灯与控制器连接,当火灾时可自动或人工控制上述指示灯通电;
其中,所述通气管与口罩或面罩连接,所述建筑内设置有多个通气管的存放处或在供气管道的附近设置有多处防烟面罩的存放处,上述存放处集中放置多个防烟面罩,防烟面罩连接有所述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上安装有压力调节器;
其中,所述通气管设置有压力调节器,当所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与正压送气装置连接时,火灾时启动上述正压送风装置,上述供气管道内就充满没受烟雾污染的气体并在供气管道内形成正压,使用者用通气管插入供气管道内用嘴就可吸入由通气管排放出的新鲜气体;
其中,所述供气管道设置在楼梯间或走道或休息平台或卫生间或窗户旁或阳台旁或卧室内或客厅内或墙体上或建筑地板上,所述供气管道的截面面积为3平方厘米到78平方厘米之间,当然供气管道还可不必设置在建筑结构的内部,那供气管道的截面面积就可扩大为3平方厘米到390平方厘米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我们在走道和楼梯间的内墙上安装设置有用于直接或通过通气管吸入新鲜气体的供气管道,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设置有沿供气管道的孔洞方向的开口,上述开口贯穿供气管道的管壁,上述开口的最大长度与最大高度的比大于10,上述开口的高度小于6厘米,这是保证多人共同使用上述出气口的最低的长度要求,这可保证多根通气管可同时插入上述开口内进行吸气动作,上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延伸到所述建筑的外侧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火灾时上述空气净化设备或正压送气设备启动往上述供气管道内输送新鲜气体并在供气管道内形成正压,上述供气管道的开口可同时提供给多人靠近直接用嘴吸气或通过使用通气管进行吸气,逃生人员在避难等待救援时可靠近上述开口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或者逃生人员在逃离过程可不断从上述开口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上述开口设置的高度低于180厘米,这样可方便人们的使用。在上述开口两侧的管壁分别连接有密封条I和密封条II后,密封条I和密封条II相对紧靠在一起,密封条I和密封条II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当所述建筑发生火灾人们通过楼梯间逃离建筑的过程中,当走道或楼梯间充满烟雾时,逃生的人们可用通气管插入所述供气管道用嘴直接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由于供气管道的进气口设置在建筑的外侧并没有受到烟雾的影响,或者就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与气体过滤装置连接或与空气净化室连接或与氧气室连接或新风空调机房连接,那么即使烟雾蔓延到该处,但从上述进气口进入供气管道的气体是不会受到烟雾污染的,这时的进气口是没有安装加压设备的,因此人们要借助通气管用力吸入没受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即使供气管道上有多人通过通气管从供气管道内吸取均可吸入新鲜空气,具体使用通气管的方法是使用者用嘴含着通气管用力吸气,呼气时嘴离开通气管进行呼气同时关闭通气管的通路,再吸气时打开通气管的通路再把嘴含住通气管吸气,呼气时嘴再关闭通气管的通路并离开通气管进行呼气,如此循环从而保证逃生人员在等待救援的时候或在逃生的过程不会受到火灾烟雾的侵害,由于所述通气管插入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的缝隙后可在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移动,这样就可保证逃生人员在逃离过程可带动通气管在供气管道上移动并从通气管内不断吸入新鲜空气,这比现有技术大大增加了使用的便捷性。当然最好方案是在进气口一端连接有正压送气装置或正压送气设备,当发生火灾时自动启动或人工启动正压送气装置或正压送气设备,这样供气管道内就迅速充满新鲜空气并形成正压,逃生人员用通气管插入供气管道后供气管道内的新鲜空气通过通气管就可直接进入使用者的嘴内,这样使用者就可轻松地吸入没受烟雾影响的空气,使用者吸入空气,保证了使用者的氧气需求,使用者吸完空气后,并且上述供气管道内的气体受正压送气装置的作用会不断从出气口排放出气体阻止烟雾的渗入,上述供气管道的开口设计确保了在供气管道的开口上可同时连接多根通气管以满足多人在同一位置的同时使用,并且连接便捷,同样如上所述,由于所述通气管插入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的缝隙后可在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移动,这样就可保证逃生人员在逃离过程可带动通气管在供气管道上移动并从通气管内不断吸入新鲜空气,这比现有技术大大增加了使用的便捷性。上述技术方案还具有如下优点:所述建筑的结构内部或结构外侧设置有供气管道,上述建筑的结构内部包括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由于供气管道设置在上述建筑的机构内部,发生火灾时建筑的结构就起到防火隔热的作用,对供气管道起到保护的作用,并且供气管道采用小于9厘米的小直径的不锈钢管或铁管或阻燃管或难燃管预埋在上述建筑的结构内,对结构设计的影响不大或结构设计很容易加强,这样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进行设计对建筑的外观和使用均不会带来影响,如建筑已建好或已投入使用,那么就可按上述技术方案把上述小直径供气管道设置在建筑的结构外侧,上述结构外侧包括柱的外侧或梁的外侧或板的外侧或剪力墙的外侧或砖墙的外侧或钢结构的外侧或玻璃幕的侧边,这会对建筑的表面效果带来一定影响,但根据建筑的布局设计进行供气管道的优化设计还是可把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外设的供气管道还可刷涂防火涂料起防火隔热的作用;还有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楼梯间或走道或休息平台或卫生间或窗户旁或阳台旁或卧室内或客厅内或地板上或墙角处,当供气管道设置在楼梯间或走道上时,就可以给逃生人员在逃离建筑的过程提供连续的没被烟雾污染的含氧气的气体,保证逃生人员不会受到走道或楼梯间烟雾的阻挡围困,即使在逃离过程被火焰围困,逃生人员也可依靠通气管吸入出气口的气体而延续生命等待救援或等待火焰熄灭后继续逃生,当所述供气管道设置在卫生间内时,由于卫生间内可燃的物体很少,逃生人员躲避在卫生间内被火焰烧伤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并且卫生间内有充足的水源供应,即使有局部起火也可用水扑灭,卫生间内的水源还可提供给逃生人员喝水的需要并且可起到降温的作用,但卫生间很容易被烟雾充满,现在逃生人员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躲避到卫生间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我们在卫生间设置有上述供气管道,当发生火灾时卫生间就可成为很好的避难场所,这时逃生人员仅需躲避进入卫生间把门关好尽量做好防止烟雾进入卫生间的工作,即使卫生间进入烟雾并充满卫生间也没关系,逃生人员用通气管插入供气管道内就可保证吸入没被污染的新鲜气体,我们可在卫生间设置两根或更多根的供气管道,每根供气管道都与独立的进气口相连通,其目的是保证如果一个供气管道出现问题,另外的供气管道仍然可以提供新鲜气体,这就确保了卫生间内新鲜气体的供给,当供气管道设置在阳台时,逃生人员在阳台就可使用通气管延续生命等待救援,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上述供气管道设置在卧室或客厅的窗户旁时,逃生人员心里上就多了一道逃生的方法,被困的逃生人员可迅速清理窗户边的可燃物,防止窗户旁发生明火,清理完窗户旁的可燃物后,逃生人员就可通过窗户旁的供气管道吸入新鲜气体维持生命等待救援,如果在窗户旁备有防火布则更是增加获救的可能性,因为防火布可阻挡火焰和高温对人体的伤害;还有,所述通气管连接有压力调节器,上述压力调节器用来调节通气管的出气口的气体流速,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性,即使供气管道内的气压太大也不会影响使用者使用的舒适性,压力调节器保证了通气管的出气口可保持稳定的出气压力和流量,同时保证使用者吸入新鲜气体的舒适性。还有技术方案是上述通气管还连接有面罩或口罩或防烟面罩,使用者戴上口罩或面罩后,通气管就可向口罩或面罩内输送新鲜空气并形成正压,使用者可方便地进行呼吸,并且口罩或面罩外的烟雾也无法渗透到口罩或面罩内;还有所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与气体过滤装置连接或与空气净化室连接或与氧气室连接或与新风空调机房连接,这可保证从进气口进入供气管道的气体新鲜不会受到污染;还有所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与风机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或与气泵连接或与空压机连接,这保证设置在建筑内的供气管道内可形成正压气流流出并保证火灾时产生的烟雾不会渗进供气管道,同时这也方便使用者吸气的便捷性和效率,上述风机或正压送气设备或气泵或空压机的电源采用市政供电线路或小区公共供电线路或其它栋建筑的供电线路,这保证了风机或正压送气设备或气泵或空压机运行所需的供电不会受到所述建筑发生火灾时断电的影响;还有所述供气管道的一端连接有一卷软管,上述软管的进气口即为所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上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可移动设置,这保证发生火灾时如果火灾产生的烟雾蔓延到进气口,那么我们可把进气口移动到没有烟雾的地方,因为上述一卷软管可展开并延伸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剖面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并与面罩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设置在窗户旁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设置在窗户旁的局部放大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设置在过道和楼梯间内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设置在过道和楼梯间内的局部放大的剖面示意图。
图9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剖面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侧视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并与面罩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剖面图;
图14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并与面罩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并与面罩连接的侧视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剖面图;
图17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并与面罩连接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并与面罩连接的侧视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述,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的剖面图,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的管壁1设置有沿供气管道9的孔洞方向的直线形开口2,上述开口2贯穿管壁1,上述开口2一侧的管壁1设置有容纳有容纳密封条I6的条形的L型槽3,上述开口2的另一侧的管壁1设置有容纳密封条II7的条形的L型槽5,L型槽3连接有密封条I6,L型槽5连接有密封条II7,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相对紧靠在一起起密封开口2的作用,有通气管可直接或通过连接接头插入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之间的缝隙8与上述供气管道9的内部孔洞相通,上述供气管道9的进气口延伸到建筑的外侧与建筑外侧的气体相通,所述供气管道9的进气口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上述供气管道9设置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供气管道9的开口2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部空间,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供气管道9的开口2,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有部分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部分供气管道9和供气管道9的开口2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设置有上述供气管道9的开口2的部分供气管道9凸出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还有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供气管道9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也就是所述供气管道9悬挑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
如图2所述,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的侧视图,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的管壁1设置有沿供气管道9的孔洞方向的直线形开口2,上述开口2贯穿管壁1,上述开口2一侧的管壁1设置有容纳密封条I6的条形的L型槽3,上述开口2的另一侧的管壁1设置有容纳密封条II7的条形的L型槽5,L型槽3连接有密封条I6,L型槽5连接有密封条II7,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相对紧靠在一起起密封开口2的作用,有通气管可直接或通过连接接头插入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之间的缝隙8与上述供气管道9的内部孔洞相通。
如图3所述,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被通气管10插入的剖面示意图,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的管壁1设置有沿供气管道9的孔洞方向的直线形开口2,上述开口2贯穿管壁1,上述开口2一侧的管壁1设置有容纳密封条I6的条形的L型槽3,上述开口2的另一侧的管壁1设置有容纳密封条II7的条形的L型槽5,L型槽3连接有密封条I6,L型槽5连接有密封条II7,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相对紧靠在一起起密封开口2的作用,有通气管10直接插入并穿过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之间的缝隙与上述供气管道9的内部孔洞相通,通气管10插入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之间后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由于弹性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所述通气管10插入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之间的缝隙后可在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之间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由于弹性始终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通气管10连接有一段柔软的通气管11,使用者可使用上述通气管11的出气口12进行吸气。
上述供气管道9的进气口可延伸到建筑的外侧与建筑外侧的气体相通,所述供气管道9的进气口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上述供气管道9设置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供气管道9的开口2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部空间,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供气管道9的开口2,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有部分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部分供气管道9和供气管道9的开口2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设置有上述供气管道9的开口2的部分供气管道9凸出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还有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供气管道9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也就是所述供气管道9悬挑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
上述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具体采用包括下列方案之一:PVC密封条或海绵发泡胶条或橡胶密封条或防火密封条;所述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通过粘结物粘结在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1上或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1上。
上述通气管11可与口罩或面罩连接,所述建筑内设置有多个通气管10的存放处或在供气管道9的附近设置有多处面罩的存放处,上述存放处集中放置多个面罩,面罩连接有所述通气管11,所述通气管10上安装有压力调节器,当所述供气管道9的进气口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时,火灾时启动上述正压送风设备,上述供气管道9内就充满没受烟雾污染的气体并在供气管道9内形成正压,使用者用通气管10插入供气管道9内用嘴就可吸入由通气管10排放出的新鲜气体;
如图4所述,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被通气管10插入并与面罩15连接的剖面示意图,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的管壁1设置有沿供气管道9的孔洞方向的长方体形状的开口2,上述开口2贯穿管壁1,上述开口2的一侧的管壁1设置有容纳密封条I6的条形的L型槽3,上述开口2的另一侧的管壁1设置有容纳密封条II7的条形的L型槽5,L型槽3连接有密封条I6,L型槽5连接有密封条II7,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相对紧靠在一起起密封开口2的作用,有硬的杆状通气管10直接插入并穿过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之间的缝隙与上述供气管道9的内部孔洞相通,通气管10插入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之间后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由于弹性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所述通气管10插入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之间的缝隙后可在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之间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由于弹性始终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即使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无法密实地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也不影响使用,因为火灾被使用时,进气口的气体加压设备启动后向供气管道9内不断输送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并在供气管道9内形成正压,这时供气管道9内正压气体会从通气管10与密封条I6、密封条II7之间的空隙内向供气管道9的外部流出并起到阻止烟雾向供气管道9的内部渗透的作用。通气管10连接有一段柔软的通气管11,通气管10上安装设置有气体压力调节器17,气体压力调节器17可保证从供气管道9内的正压气体经气体压力调节器17的调节稳定在适合使用者使用的压力范围,并且从压力调节器17流出的气体压力和流量是可通过压力调节器17进行调节的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上述通气管11的出气口12与面罩15的进气口13连接,使用者可通过挂线16把面罩15挂在耳朵上并使面罩15罩在面部进行吸气,这样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就可在口罩15内形成正压,这正压气体会从面罩与面部之间的空隙内流出并阻止面罩15外部的烟雾或气体流入面罩15内,并且由于面罩15内存在着正压新鲜空气,新鲜空气就可直接地被压力输送到使用者的嘴边,同时没有戴面罩或口罩的憋闷感觉,让使用者呼吸自由方便。
上述供气管道9的进气口可延伸到建筑的外侧与建筑外侧的气体相通,所述供气管道9的进气口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上述供气管道9设置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供气管道9的开口2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部空间,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供气管道9的开口2,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有部分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部分供气管道9和供气管道9的开口2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设置有上述供气管道9的开口2的部分供气管道9凸出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还有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供气管道9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也就是所述供气管道9悬挑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
上述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具体采用包括下列方案之一:PVC密封条或海绵发泡胶条或橡胶密封条或防火密封条;所述密封条I6和密封条II7通过粘结物粘结在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1上或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1上。
所述建筑内设置有多个通气管10的存放处或在供气管道9的附近设置有多处面罩15的存放处,上述存放处集中放置多个面罩15,面罩15连接有通气管10,所述通气管10上安装有压力调节器17,当所述供气管道9的进气口与正压送气装置连接时,火灾时启动上述正压送风装置,上述供气管道9内就充满没受烟雾污染的气体并在供气管道9内形成正压,使用者用通气管10插入供气管道9内用与通气管10连接的面罩15就可吸入由通气管9排放出的新鲜气体。
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设置在窗户旁的剖面示意图。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建筑20的外侧的地面22上设置有正压送气设备21并与建筑20外侧的气体相通,与正压送气设备21连接的水平进气管23从建筑20的外侧延伸进入建筑20的内部,有垂直进气管25、垂直进气管26、垂直进气管27与水平进气管23连接相通。上述垂直进气管25、垂直进气管26、垂直进气管27向上延伸设置在建筑20的外墙的外侧并在每层楼的窗户下方连接有供气管道9,也就是说建筑20的外墙的每个窗户下方均安装有与垂直进气管25或垂直进气管26或垂直进气管27连接的供气管道9,例如窗户31的下方安装有供气管道9与垂直进气管25连接相通,窗户32下方安装有供气管道9与垂直进气管26连接相通,窗户33下方安装有供气管道9与垂直进气管27连接相通,上述供气管道9设置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供气管道9的开口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部空间,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供气管道9的开口,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有部分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部分供气管道9和供气管道9的开口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设置有上述供气管道9的开口的部分供气管道9凸出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还有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供气管道9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也就是所述供气管道9悬挑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
上述建筑20发生火灾时,人们被火灾逼到窗户旁时,由于烟雾会迅速充满房间并向窗外流动,这时火焰常常未蔓延到窗户或根本不会蔓延到窗户旁,但由于烟雾会使人窒息,所以过去常有人因吸入火灾烟雾而导致生命危险或被迫跳楼的结果。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火灾时,正压送气设备21启动后向水平进气管23内不断输送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水平进气管23内新鲜空气又受压力作用通过垂直进气管25、垂直进气管26、垂直进气管27向上流动并流动到每个窗户下方的供气管道9内部形成正压。供气管道9没有被使用时由于供气管道9的密封条I和密封条II相对紧靠在一起起密封作用,供气管道9内的新鲜空气不会泄露,即使密封条I和密封条II密封不够密实,但由于供气管道9内的正压新鲜空气的作用会从上述不够密实的空隙中流出,这就保证了火灾烟雾不会向供气管道9内渗透,从而保证供气管道9和垂直进气管25、垂直进气管26、垂直进气管27、水平进气管23内部的新鲜空气不会受到污染而影响使用。逃生人员被困在窗户31旁等待救援时就可用通气管插入窗户31下方的供气管道9内部并吸入供气管道9内的新鲜空气,通气管插入供气管道9后,密封条I、密封条II会包裹住通气管而起密封作用,即使密封不严实而存在空隙也不影响使用,因为这时供气管道9内正压气体会从通气管与密封条I、密封条II之间的空隙内向供气管道9外流出并起到阻止烟雾向供气管道9的内部渗透的作用,上述窗户31下方的供气管道9可同时提供给位于窗户31旁的多个被困人员使用,也就是说上述窗户31下方的供气管道9可同时被多根通气管插入提供吸气使用。通气管还可连接有一段柔软的通气管,上述被困人员可以很方便地使用上述柔软的通气管从供气管道9内吸进新鲜空气。上述通气管上还安装设置有气体压力调节器,气体压力调节器可保证从供气管道9内的正压气体经气体压力调节器的调节稳定在适合使用者的压力范围,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性,并且从压力调节器流出的气体压力和流量是可根据压力调节器的调节的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上述通气管的出气口还可与面罩的进气口连接,使用者可通过挂线把面罩挂在耳朵上并使面罩罩在面部进行吸气,这样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就可在口罩内形成正压,这正压气体会从面罩与面部之间的空隙内流出并阻止面罩外部的烟雾或气体流入面罩内,并且由于面罩内存在着正压新鲜空气,新鲜空气就可直接地被压力输送到使用者的嘴边,同时没有戴面罩或口罩的憋闷感觉,让使用者呼吸自由方便。
上述建筑内设置有多个通气管的存放处或在供气管道9的附近设置有多处通气管或面罩的存放处,上述存放处集中放置多个通气管或面罩,上述面罩连接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上安装有压力调节器。
另如图5所示,垂直进气管25的上端延伸凸出屋面39并设置有阀门35,垂直进气管26的上端延伸凸出屋面39并设置有阀门36,垂直进气管27的上端延伸凸出屋面39并设置有阀门38,维保时可打开阀门35、阀门36、阀门38并关闭水平进气管23与正压送气设备的阀门,还要打开水平进气管23的泄气阀门,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就可从上向下往垂直进气管25、垂直进气管26、垂直进气管27内注入消毒清洁液体或消毒蒸汽清洗供气管道9和垂直进气管25、垂直进气管26、垂直进气管27、水平进气管内部的管壁卫生,清洁后的消毒清洁液体或消毒蒸汽从上述水平进气管23的泄气阀门或泄水阀门流出。
图6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设置在窗户旁的局部放大的剖面示意图。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火灾时,上述正压送气设备启动后向上述水平进气管内不断输送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水平进气管内新鲜空气又受压力作用通过垂直进气管25、垂直进气管26、垂直进气管27向上流动并流动到每个窗户下方的供气管道9内部形成正压。供气管道9没有被使用时由于供气管道9的密封条I和密封条II相对紧靠在一起起密封作用,供气管道9内的新鲜空气不会泄露,即使密封条I和密封条II密封不够密实,但由于供气管道9内的正压新鲜空气的作用会从上述不够密实的空隙中流出,这就保证了火灾烟雾不会向供气管道9内渗透,从而保证供气管道9和垂直进气管25、垂直进气管26、垂直进气管27、水平进气管内部的新鲜空气不会受到污染而影响使用。逃生人员被困在窗户31旁等待救援时就可用通气管插入窗户31下方的供气管道9的开口2内与供气管道9相通并通过通气管吸入供气管道9内的新鲜空气,通气管插入供气管道9的开口2内后,开口侧边的密封条I、密封条II会包裹住通气管而起密封作用,即使密封不严实而存在空隙也不影响使用,因为这时供气管道9内正压气体会从通气管与密封条I、密封条II之间的空隙内向供气管道9外流出并起到阻止烟雾向供气管道9的内部渗透的作用。通气管还可连接有一段柔软的通气管,上述被困人员可以很方便地使用上述柔软的通气管从供气管道9内吸进新鲜空气。
另垂直进气管25的上端延伸凸出屋面39并设置有阀门35,垂直进气管26的上端延伸凸出屋面39并设置有阀门36,垂直进气管27的上端延伸凸出屋面39并设置有阀门38,维保时可打开阀门35、阀门36、阀门38并关闭建筑下方的水平进气管与正压送气设备的阀门,还要打开水平进气管的泄气阀门或泄水阀门,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就可从上向下往垂直进气管25、垂直进气管26、垂直进气管27内注入消毒清洁液体或消毒蒸汽清洗供气管道9和垂直进气管25、垂直进气管26、垂直进气管27、水平进气管内部的管壁卫生。上述窗户31下方的供气管道9可同时连接多根通气管,这样就可提供给多个被困人员同时使用,增强了使用的便捷性和实用性。
图7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设置在过道和楼梯间内的剖面示意图。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建筑50的外侧的地面52上设置有正压送气设备51并与建筑50外侧的气体相通,与正压送气设备51连接的水平进气管53从建筑50的外侧延伸进入建筑50的内部,有垂直进气管55与水平进气管53连接相通。上述垂直进气管55向上延伸设置并在每一楼层的过道61的墙上安装有气体压力调节器58,每一楼层上的气体压力调节器58均连接有水平的供气管道59并在楼梯间62内斜向延伸安装在楼梯间62的墙体上,上述供气管道59可以设置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59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供气管道9的开口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部空间,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供气管道59的开口,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59有部分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部分供气管道59和供气管道9的开口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设置有上述供气管道59的开口的部分供气管道59凸出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还有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供气管道59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也就是所述供气管道59悬挑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
上述建筑50发生火灾时,正压送气设备51启动后向水平进气管53内不断输送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水平进气管53内新鲜空气又受压力作用通过垂直进气管55向上流动并通过气体压力调节器58流进供气管道59内部形成正压,上述垂直进气管55内的高压空气经过气体压力调节器58的调节能够以稳定的压力和流量流进供气管道59,上述气体压力调节器58保证了供气管道59内的气压不会太大以便使用者使用,如果供气管道59内的压力和流量满足使用者的使用舒适性,那使用者所使用的通气管上就无需再安装设置气体压力调节器,这可降低通气管的成本,由于通气管的需求数量是相当大的,上述气体压力调节器58的设计可使通气管大量生产并配置在公共场所。供气管道59没有被使用时由于供气管道59的密封条I和密封条II相对紧靠在一起起密封作用,供气管道9内的新鲜空气不会泄露,上述供气管道59的具体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的结构相同,具体结构可参阅上述附图1到附图5以及附图1到附图5的说明,即使密封条I和密封条II密封不够密实,但由于供气管道59内的正压新鲜空气的作用会从上述不够密实的空隙中流出,这就保证了火灾烟雾不会向供气管道59内渗透,从而保证供气管道59和垂直进气管55、水平进气管53内部的新鲜空气不会受到污染而影响使用。逃生人员被困在走道61内或楼梯间62内等待救援时就可用通气管插入供气管道59内与供气管道59连通并吸入供气管道59内的新鲜空气,通气管插入供气管道59后,密封条I、密封条II会包裹住通气管而起密封作用,即使密封不严实而存在空隙也不影响使用,因为这时供气管道59内正压气体会从通气管与密封条I、密封条II之间的空隙内向供气管道59外流出并起到阻止烟雾向供气管道59的内部渗透的作用。通气管还可连接有一段柔软的通气管,上述被困人员可以很方便地使用上述柔软的通气管从供气管道59内吸进新鲜空气。上述通气管上还安装设置有气体压力调节器,气体压力调节器可保证从供气管道59内的正压气体经气体压力调节器的调节稳定在适合使用者的压力范围,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性,并且从压力调节器流出的气体压力和流量是可根据压力调节器的调节的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还有最佳方案就是上述通气管的出气口还可与面罩的进气口连接,使用者可通过挂线把面罩挂在耳朵上并使面罩罩在面部进行吸气,这样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就可在口罩内形成正压,这正压气体会从面罩与面部之间的空隙内流出并阻止面罩外部的烟雾或气体流入面罩内,并且由于面罩内存在着正压新鲜空气,新鲜空气就可直接地被压力输送到使用者的嘴边,同时没有戴面罩或口罩的憋闷感觉,让使用者呼吸自由方便。
火灾时,还有逃生方案如下:逃生人员从门60内进入走道61内后,逃生人员戴上连接有通气管的面罩并把通气管插入供气管道59的开口内,上述通气管插入开口内的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的缝隙后可在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密封条I和密封条II包裹着所述通气管。由于所述通气管插入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的缝隙后可在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密封条I和密封条II包裹着所述通气管,即使密封条I和密封条II无法密实地包裹着所述通气管,也不影响使用,因为火灾被使用时,进气口的加压设备启动后向供气管道59内不断输送新鲜的没有被烟雾污染的空气,并在供气管道59内形成正压,这时供气管道59内正压气体会从通气管与密封条I、密封条II之间的空隙内向供气管道59外流出并起到阻止烟雾向供气管道59的内部渗透的作用。通气管连接有一段柔软的通气管,通气管上安装设置有气体压力调节器,气体压力调节器可保证从供气管道59内的正压气体经气体压力调节器的调节稳定在适合使用者的压力范围,并且从压力调节器流出的气体压力和流量是可通过压力调节器进行调节的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上述通气管的出气口与面罩的进气口连接,使用者可通过挂线把面罩挂在耳朵上并使面罩罩在面部进行吸气,这样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就可在口罩内形成正压,这正压气体会从面罩与面部之间的空隙内流出并阻止面罩外部的烟雾或气体流入面罩内,并且由于面罩内存在着正压新鲜空气,新鲜空气就可直接地被压力输送到使用者的嘴边,同时没有戴面罩或口罩的憋闷感觉,让使用者呼吸自由方便。这样就可保证逃生人员在逃离过程可带动通气管在供气管道上移动并从通气管内不断吸入新鲜空气,这比现有技术大大增加了使用的便捷性。
上述建筑50内设置有多个通气管的存放处或在供气管道59的附近设置有多处通气管或面罩的存放处,上述存放处集中放置多个通气管或面罩,上述面罩连接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上安装有压力调节器。
另如图7所示,垂直进气管55的上端延伸凸出屋面57并设置有阀门56,维保时可打开阀门56并关闭水平进气管53与正压送气设备51的阀门,还要打开水平进气管53的泄气阀门,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就可从上向下往垂直进气管55内注入消毒清洁液体或消毒蒸汽清洗供气管道59和垂直进气管55、水平进气管53内部的管壁卫生,清洁后的消毒清洁液体或消毒蒸汽从上述水平进气管53的泄气阀门或泄水阀门流出。
图8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设置在过道和楼梯间内的局部放大的剖面示意图。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建筑的外侧的地面上设置有正压送气设备并与建筑外侧的气体相通,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的水平进气管从建筑的外侧延伸进入建筑的内部,有垂直进气管55与水平进气管连接相通。上述垂直进气管55向上延伸设置并在楼层的过道61的墙上安装有气体压力调节器58,气体压力调节器58连接有水平的供气管道59并在楼梯间62斜向延伸安装在楼梯间62的墙体上。
火灾时,还有逃生方案如下:逃生人员从门60内进入走道61内后,逃生人员戴上连接有通气管68的面罩65并把通气管68插入供气管道59的开口67内,上述通气管68插入开口67内的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的缝隙后可在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密封条I和密封条II始终包裹着所述通气管68。即使密封条I和密封条II无法密实地包裹着所述通气管68,也不影响使用,因为火灾被使用时,建筑下方进气口的加压设备启动后向供气管道59内不断输送新鲜的没有被烟雾污染的空气,并在供气管道59内形成正压,这时供气管道59内正压气体会从通气管与密封条I、密封条II之间的空隙内向供气管道59外流出并起到阻止烟雾向供气管道59的内部渗透的作用。通气管68上安装设置有气体压力调节器66,气体压力调节器66可保证从供气管道59内的正压气体经气体压力调节器66的调节稳定在适合使用者的压力范围,并且从压力调节器66流出的气体压力和流量是可通过压力调节器66进行调节的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上述通气管68的出气口与面罩65的进气口连接,使用者可通过挂线把面罩65挂在耳朵上并使面罩65罩在面部进行吸气,这样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就可在面罩65内形成正压,这正压气体会从面罩65与面部之间的空隙内流出并阻止面罩65外部的烟雾或气体流入面罩65内,并且由于面罩65内存在着正压新鲜空气,新鲜空气就可直接地被压力输送到使用者的嘴边,同时没有戴面罩65或口罩的憋闷感觉,让使用者呼吸自由方便。这样就可保证逃生人员在逃离过程可带动通气管68在供气管道59上移动并从通气管68内不断吸入新鲜空气,这比现有技术大大增加了使用的便捷性。
另如图8所示,垂直进气管55的上端延伸凸出屋面57并设置有阀门56,维保时可打开阀门56并关闭水平进气管53与正压送气设备51的阀门,还要打开水平进气管53的泄气阀门,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就可从上向下往垂直进气管55内注入消毒清洁液体或消毒蒸汽清洗供气管道59和垂直进气管55、水平进气管53内部的管壁卫生。
如图9所示,图9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剖面图,所述供气管道70的管壁71设置有沿供气管道70的孔洞方向的开口72,上述开口72贯穿供气管道70的管壁,上述开口72的最大长度与最大高度的比大于10,上述开口72的高度小于6厘米,这是保证多人共同使用上述出气开口72的最低的长度要求,这可保证多根通气管可同时插入上述开口72内进行吸气动作,上述供气管道70的进气口延伸到所述建筑的外侧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火灾时上述空气净化设备或正压送气设备启动往上述供气管道70内输送新鲜气体并在供气管道70内形成正压,上述供气管道70的开口72可同时提供给多人靠近直接用嘴吸气或通过使用通气管进行吸气,逃生人员在避难等待救援时可靠近上述开口72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或者逃生人员在逃离过程可不断从上述开口72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
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侧视图,所述供气管道70的管壁71设置有沿供气管道70的孔洞方向的开口72,上述开口72贯穿供气管道70的管壁,上述开口72的最大长度75与开口72的最大高度73的比大于10,上述开口72的高度小于6厘米,这是保证多人共同使用上述出气开口72的最低的长度要求,这可保证多根通气管可同时插入上述开口72内进行吸气动作,上述供气管道70的进气口延伸到所述建筑的外侧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火灾时上述空气净化设备或正压送气设备启动往上述供气管道70内输送新鲜气体并在供气管道70内形成正压,上述供气管道70的开口72可同时提供给多人靠近直接用嘴吸气或通过使用通气管插入开口72进行吸气,逃生人员在避难等待救援时可靠近上述开口72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或者逃生人员在逃离过程可不断从上述开口72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
如图11所述,图11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被通气管10插入并与面罩连接的剖面示意图,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70的管壁71设置有沿供气管道70的孔洞方向的直线形开口72,上述开口72贯穿管壁71,有通气管72直接插入供气管道70的内部孔洞相通,所述通气管76插入开口72内并可在开口72内沿供气管道70的内部孔洞的延伸方向移动,通气管76连接有一段柔软的通气管78,通气管76上设置有气压调节装置77,通气管78与面罩79连接,使用者可通过挂线80把面罩79戴在面部进行吸气。
上述供气管道70的进气口可延伸到建筑的外侧与建筑外侧的气体相通,所述供气管道70的进气口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上述供气管道70设置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供气管道70的开口72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部空间,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供气管道70的开口72,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70有部分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部分供气管道70和供气管道70的开口72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设置有上述供气管道70的开口72的部分供气管道70凸出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还有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供气管道70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也就是所述供气管道70悬挑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
上述通气管78可与面罩79连接,所述建筑内设置有多个通气管76及面罩79的存放处,所述通气管76上安装有气体压力调节器77,当所述供气管道70的进气口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时。火灾时,启动上述正压送风设备,进气口的气体加压设备启动后向供气管道70内不断输送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并在供气管道70内形成正压,这时供气管道70内正压气体会从开口72向供气管道70的外部流出并阻止供气管道70外部的火灾烟雾渗透进供气管道70内。通气管76连接有一段柔软的通气管78,通气管76上安装设置有气体压力调节器77,气体压力调节器77可保证从供气管道70内的正压气体经气体压力调节器77的调节稳定在适合使用者使用的压力范围,并且从压力调节器77流出的气体压力和流量是可通过压力调节器77进行调节的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使用者可通过挂线80把面罩79挂在耳朵上并使面罩79罩在面部进行吸气,这样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就可在面罩79内形成正压,这正压气体会从面罩79与面部之间的空隙内流出并阻止面罩79外部的烟雾或气体流入面罩79内,并且由于面罩79内存在着正压新鲜空气,新鲜空气就可直接地被压力输送到使用者的嘴边,同时没有戴面罩或口罩的憋闷感觉,让使用者呼吸自由方便。
图1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的侧面剖视示意图,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的管壁1设置有沿供气管道9的孔洞方向的直线形开口2,上述开口2贯穿管壁1,上述开口2一侧的管壁1设置有容纳密封条6的条形的L型槽3,上述开口2的另一侧的管壁1设置有容纳密封条7的条形的L型槽5,L型槽3连接有密封条6,L型槽5连接有密封条7,密封条6和密封条7相对紧靠在一起起密封开口2的作用,虚线81是上述开口2在供气管道10内部孔洞的一侧边缘线,虚线82是上述开口2在供气管道10内部孔洞的另一侧边缘线,有通气管10直接插入并穿过密封条6和密封条7之间的缝隙8并位于虚线81和虚线82之间与上述供气管道9的内部孔洞83相通,通气管10插入密封条6和密封条7之间后密封条6和密封条7由于弹性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的管壁。所述通气管10插入密封条6和密封条7之间的缝隙8后可在密封条6和密封条7之间移动,上述虚线81和虚线82起到导轨的作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密封条6和密封条7由于弹性始终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的管壁。通气管10连接有一段柔软的通气管11,使用者可使用上述通气管10的出气口进行吸气。
上述供气管道9的进气口可延伸到建筑的外侧与建筑外侧的气体相通,所述供气管道9的进气口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上述供气管道9设置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供气管道9的开口2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部空间,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供气管道9的开口2,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有部分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部分供气管道9和供气管道9的开口2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设置有上述供气管道9的开口2的部分供气管道9凸出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还有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供气管道9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也就是所述供气管道9悬挑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
上述密封条6和密封条7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具体采用包括下列方案之一:PVC密封条或海绵发泡胶条或橡胶密封条或防火密封条;所述密封条6和密封条7通过粘结物粘结在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1上或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1上。
上述通气管可与口罩或面罩连接,所述建筑内设置有多个通气管10的存放处或在供气管道9的附近设置有多处面罩的存放处,上述存放处集中放置多个面罩,面罩连接有所述通气管10,所述通气管10上安装有压力调节器,当所述供气管道9的进气口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时,火灾时启动上述正压送风设备,上述供气管道9内就充满没受烟雾污染的气体并在供气管道9内形成正压,使用者用通气管10插入供气管道9内用嘴就可吸入由通气管10排放出的新鲜气体。
图13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剖面图,如图13所示,所述供气管道90的管壁98设置有沿供气管道90延伸方向的可开启的线形开口,也可以说所述供气管道90的管壁98设置有沿供气管道90的内部孔洞93方向的开口,上述开口闭合形成线条形缝隙97,也就是说上述开口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开口两侧的管壁91、管壁92处于闭合状态并且不会漏气或基本不会漏气,管壁98采用弹性材料,特别是线条形缝隙97两侧的管壁91、管壁92采用弹性材料保证了设置在管壁91上的拉手95和设置在管壁92上的
拉手96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张开而开启供气管道90的开口,取消外力后在弹性作用下管壁91和管壁92闭合。
图14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并与面罩连接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4所示,所述供气管道90的管壁98设置有沿供气管道90延伸方向的可开启的线形开口,也可以说所述供气管道90的管壁98设置有沿供气管道90的内部孔洞93方向的开口,上述开口闭合形成线条形缝隙,也就是说上述开口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开口两侧的管壁91、管壁92处于闭合状态并且不会漏气或基本不会漏气,管壁98采用弹性材料,特别是上述线条形缝隙两侧的管壁91、管壁92采用弹性材料保证了设置在管壁91上的拉手95和设置在管壁92上的拉手96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张开而开启供气管道90的开口,取消外力后在弹性作用下管壁91和管壁92闭合。当使用上述拉手95和拉手96拉开供气管道90的开口后,把硬的杆状通气管100直接插入供气管道90内,通气管100端部的斜面99起到方便通气管100从上述张开的开口的管壁91和管壁92之间插进供气管道90的内部孔洞93的作用,插入后的通气管100与供气管道90的内部孔洞93相通,通气管100插入管壁91和管壁92之间后管壁91和管壁92由于弹性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0。所述通气管100插入管壁91和管壁92之间的缝隙后可在管壁91和管壁92之间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管壁91和管壁92由于弹性始终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0,即使管壁91和管壁92无法密实地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0,也不影响使用,因为火灾时,进气口的气体加压设备启动后向供气管道90内不断输送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并在供气管道90内形成正压,这时供气管道90的内部孔洞93内的正压气体会从通气管100与管壁91、管壁92之间的空隙内向供气管道90的外部流出并起到阻止烟雾向供气管道90的内部孔洞93渗透的作用。通气管100连接有一段柔软的通气管101,通气管100上安装设置有气体压力调节器105,气体压力调节器105可保证从供气管道90内的正压气体经气体压力调节器105的调节稳定在适合使用者使用的压力范围,并且从压力调节器105流出的气体压力和流量是可通过压力调节器105进行调节的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上述通气管100与面罩102连接,使用者可通过挂线103把面罩102挂在耳朵上并使面罩102罩在面部进行吸气,这样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就可在口罩102内形成正压,这正压气体会从面罩102与面部之间的空隙内流出并阻止面罩102外部的烟雾或气体流入面罩102内,并且由于面罩102内存在着正压新鲜空气,新鲜空气就可直接地被压力输送到使用者的嘴边,同时没有戴面罩或口罩的憋闷感觉,让使用者呼吸自由方便。
上述供气管道90的进气口可延伸到建筑的外侧与建筑外侧的气体相通,所述供气管道90的进气口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上述供气管道9设置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供气管道90的上述开口缝隙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部空间,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供气管道90的管壁91和管壁92,还有方案如下,上述供气管道9有部分预埋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内但部分供气管道90和供气管道90的管壁91和管壁92向外并暴露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侧,也就是从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外面可以看到设置有上述供气管道90的管壁91、管壁92、拉手95、拉手96凸出上述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的表面,还有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供气管道90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也就是所述供气管道90悬挑固定在建筑的柱或梁或板或剪力墙或砖墙上。
图15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并与面罩连接的侧视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5所示,所述供气管道90的管壁91、管壁92设置有沿供气管道90延伸方向的可开启的线形开口,也可以说所述供气管道90设置有沿供气管道90的内部孔洞93方向的可开启的开口,上述可开启的开口闭合形成线条形缝隙97,也就是说上述开口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开口两侧的管壁91、管壁92处于闭合状态形成线条形缝隙97并且不会漏气或基本不会漏气,管壁91和管壁92采用弹性材料,特别是上述线条形缝隙97两侧的管壁91、管壁92采用弹性材料保证了设置在管壁91上的拉手95和设置在管壁92上的拉手96在外力的作用下可张开线条形缝隙97而开启供气管道90的开口,取消外力后在弹性作用下管壁91和管壁92闭合。上述供气管道90的可开启的开口可同时提供给多人靠近通过使用多个通气管100插进上述可开启的开口进行吸气。当使用上述拉手95和拉手96拉开线条形缝隙97而供气管道90的开口后,把硬的杆状通气管100直接插入供气管道90内,通气管100端部的斜面起到方便通气管100从上述张开的管壁91和管壁92之间插进供气管道90的内部孔洞93的作用,插入后的通气管100与供气管道90的内部孔洞93相通,通气管100插入管壁91和管壁92之间后管壁91和管壁92由于弹性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0。所述通气管100插入管壁91和管壁92之间的线条形缝隙97后可在管壁91和管壁92之间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所述管壁91和管壁92由于弹性始终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0,即使管壁91和管壁92无法密实地包裹着所述通气管100,也不影响使用,因为火灾时,进气口的气体加压设备启动后向供气管道90内不断输送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并在供气管道90内形成正压,这时供气管道90的内部孔洞93内的正压气体会从通气管100与管壁91、管壁92之间的空隙内向供气管道90的外部流出并起到阻止烟雾向供气管道90的内部孔洞93渗透的作用,从而达到供气管道90内的正压气体不会泄露或少泄露的目的,逃生人员在避难等待救援时可靠近上述开口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或者逃生人员在逃离过程可不断从上述开口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通气管100连接有一段柔软的通气管,通气管上安装设置有气体压力调节器,气体压力调节器可保证从供气管道90内的正压气体经气体压力调节器的调节稳定在适合使用者使用的压力范围,并且从压力调节器流出的气体压力和流量是可通过压力调节器进行调节的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上述通气管与面罩连接,使用者可通过挂线把面罩挂在耳朵上并使面罩罩在面部进行吸气,这样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空气就可在口罩内形成正压,这正压气体会从面罩与面部之间的空隙内流出并阻止面罩外部的烟雾或气体流入面罩内,并且由于面罩内存在着正压新鲜空气,新鲜空气就可直接地被压力输送到使用者的嘴边,同时没有戴面罩或口罩的憋闷感觉,让使用者呼吸自由方便。
图16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剖面图,如图16所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结构是在上述第四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其它结构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0的结构相同,具体详见上述附图13以及附图13的说明,这里仅对与附图13不同之处加以说明。供气管道90的管壁91上连接有密封条110,供气管道90的管壁92上连接有密封条111,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在管壁91和管壁92的弹性压合下形成线条形缝隙97。上述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起密封作用。
图17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并与面罩连接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7所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结构是在上述第四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其它结构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0的结构相同,具体详见上述附图13、附图14以及附图13的说明、附图14的说明,这里仅对与附图14不同之处加以说明。供气管道90的管壁91上连接有密封条110,供气管道90的管壁92上连接有密封条111,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在管壁91和管壁92的弹性压合下形成线条形缝隙。上述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起密封作用。通气管100插入供气管道90内后,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在管壁91和管壁92的弹性压合下包裹住通气管100,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起密封作用,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确保了供气管道90内的正压气体不会向外渗透。
图18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供气管道被通气管插入并与面罩连接的侧视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8所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供气管道的结构是在上述第四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其它结构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的供气管道90的结构相同,具体详见上述附图13、附图14、附图15以及附图13的说明、附图14的说明、附图15的说明,这里仅对与附图15不同之处加以说明。供气管道90的管壁91上连接有密封条110,供气管道90的管壁92上连接有密封条111,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在管壁91和管壁92的弹性压合下形成线条形缝隙97。上述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起密封作用。通气管100插入供气管道90内后,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在管壁91和管壁92的弹性压合下包裹住通气管100,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起密封作用,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确保了供气管道90内的正压气体不会向外渗透。通气管100可推动张开管壁91和管壁92并在管壁91和管壁92之间移动,在通气管100移动同时,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在管壁91和管壁92的弹性压合下始终包裹住通气管100,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起密封作用,密封条110和密封条111确保了供气管道90内的正压气体在通气管100移动过程不会向外渗透。

Claims (10)

1.一种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设置有用于吸气的供气管道,所述供气管道的管壁设置有沿供气管道的孔洞方向的线形开口,上述开口两侧的管壁分离且相距有一段距离或者上述开口两侧的管壁闭合且能够张开,所述管壁全部或部分采用弹性材料,上述供气管道的进气口与空气净化设备连接或与正压送气设备连接,上述空气净化设备或正压送气设备能够启动往上述供气管道内输送新鲜气体,上述供气管道的开口可同时提供给多人靠近直接用嘴吸气或通过使用通气管插入上述开口进行吸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没有设置密封构件,所述逃生人员直接用嘴靠近所述开口吸入没有被烟雾污染的新鲜气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设置有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采用下列方案之一:
所述密封构件采用密封薄膜;
所述密封构件采用密封条;
所述密封构件采用密封胶;
所述密封构件采用密封板;
所述密封构件采用防火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使用者使用通气管直接或通过连接接头插入所述开口内进行吸气,并且上述使用者可一边让通气管在所述开口内滑行一边进行走动并同时进行吸气动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两侧的管壁分别连接有密封条I和密封条II,密封条I和密封条II相对紧靠在一起,密封条I和密封条II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有通气管能够直接或通过连接接头插入所述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的缝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插入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的缝隙后可在密封条I和密封条II之间移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管道的附近位置或所述供气管道的开口的侧边的管壁上设置有指示灯。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设置有压力调节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管道设置在楼梯间或走道或休息平台或卫生间或窗户旁或阳台旁或卧室内或客厅内或墙体上或建筑地板上。
CN201611268602.0A 2016-12-31 2016-12-31 一种建筑 Pending CN1082616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68602.0A CN108261669A (zh) 2016-12-31 2016-12-31 一种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68602.0A CN108261669A (zh) 2016-12-31 2016-12-31 一种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61669A true CN108261669A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71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68602.0A Pending CN108261669A (zh) 2016-12-31 2016-12-31 一种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61669A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3685A (zh) * 2013-01-20 2014-07-23 吴旭榕 一种建筑的供气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3685A (zh) * 2013-01-20 2014-07-23 吴旭榕 一种建筑的供气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61657A (zh) 一种供气管道
CN108261648A (zh) 一种供气管道
CN108261669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70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59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60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63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65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61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58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73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62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64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39A (zh) 一种用于吸气的供气管道
CN108261636A (zh) 一种供气管道
CN108261637A (zh) 一种用于吸气的供气管道
CN108261674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21A (zh) 一种供气管道
CN108261624A (zh) 一种供气管道
CN108261617A (zh) 一种用于吸气的供气管道
CN108261666A (zh) 一种建筑
CN108261651A (zh) 一种供气管道
CN108261619A (zh) 一种供气管道
CN108261623A (zh) 一种供气管道
CN108261667A (zh) 一种建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