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60225A - 数据关联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关联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60225A
CN108260225A CN201810029249.3A CN201810029249A CN108260225A CN 108260225 A CN108260225 A CN 108260225A CN 201810029249 A CN201810029249 A CN 201810029249A CN 108260225 A CN108260225 A CN 108260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id
data
partner
data packe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2924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60225B (zh
Inventor
李雪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02924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602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60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60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60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602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2Marketing; Price estimation or determination; Fundraising
    • G06Q30/0241Advertisements
    • G06Q30/0251Targeted advertisements
    • G06Q30/0269Target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user profile or attribute
    • G06Q30/0271Personalized advertis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0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 H04L61/4511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using domain name system [D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ina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数据关联方法和装置,以将同一设备或线路在不同侧对应的数据关联起来。该方法包括:第二合作方获取由第一合作方发送的特定数据包;其中,特定数据包携带中间标识UID,UID与第一标识ID具有对应关系,第一ID是第一合作方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第二合作方将UID与第二ID相关联;第二ID是第二合作方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可见,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引入了UID,第一合作方侧可将UID与第一标识相关联,第二合作方可将UID与第二标识相关联。这样,基于UID,第一合作方的数据与第二合作方的数据产生了联系。

Description

数据关联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数据关联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移动设备(如手机、pad、电视盒子等)已被广泛使用,用户可根据需求在智能移动设备上安装移动APP,并通过运营商提供的网络(如移动网络、固网等)享受移动APP所提供的社交(例如娱乐、通讯)、购物等服务。
海量用户在使用智能移动设备的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移动大数据(包括运营商数据和移动设备端数据)。其中,运营商数据是网络运营商方获取的数据,而移动设备端数据是移动设备端获取的数据。移动大数据成为大数据行业获取数据最价廉物美的方式之一。
然而,对于同一智能移动设备,移动设备和运营商使用不同的标识来对其进行表征。举例来讲,由于苹果公司的策略,在苹果出品的智能移动设备(例如苹果手机)上运行的移动APP,只能获取苹果公司定义的广告标识符(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s,idfa),因此,移动APP端获取的数据都是基于idfa的;而移动运营商(例如中国移动)对于智能移动设备,则可获取移动台MSISDN号码(MSISDN,也即手机号)、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International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和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IMSI)这些设备ID,但无法获取上述广告ID,因此,移动运营商的大数据关联只能基于上述设备ID;与之类似,固定运营商、wifi运营商也无法获取上述苹果设备的idfa、安卓设备的imei/Android ID等移动设备端ID。
由于移动APP和运营商采用不同的标识表征同一智能移动设备,这造成了同一设备的移动设备端数据和运营商数据之间无法关联起来(或称为打通),则运营商的大数据分析、广告投放等,只能基于运营商数据进行;而移动设备端的数据分析、广告投放也只能基于移动设备端数据进行;对于独立的大数据公司,其无法知晓哪些数据属于同一设备,因此也只能分别基于运营商数据和移动设备端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关联方法和装置,以将同一设备或线路在不同侧对应的数据关联起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数据关联方法,包括:
第二合作方获取由第一合作方发送的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数据包携带中间标识UID,所述UID与第一标识ID具有对应关系,所述第一ID是所述第一合作方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所述第二合作方将所述UID与第二ID相关联;所述第二ID是所述第二合作方标记所述终端或所述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可选的,在获取所述特定数据包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二合作方向所述第一合作方发出特定请求,所述特定请求用于请求发送所述特定数据包;所述特定数据包是所述第一合作方响应于所述特定请求而返回的。
可选的,所述获取由第一合作方所发送的特定数据包包括:抓取通过加密信道发送给特定服务器的所述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服务器用于提取所述UID以及记录各特定数据包对应的第一发送信息;所述第一发送信息包括第一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所述第一请求时间为所述特定服务器记录的请求时间;所述将所述UID与第二ID相关联包括:记录所抓取的所述特定数据包对应的第二发送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发送信息包括第二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所述第二请求时间为所述第二合作方记录的请求时间;将所述第二发送信息与各第一发送信息相匹配;将匹配成功的第一发送信息所对应的UID与所述第二ID相关联。
可选的,在将所述UID与所述第二ID相关联之后,还包括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向所述第一合作方提供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获取所述第一合作方提供的、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一数据;向第三方提供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所述第一ID和第一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数据包括:所述第二ID和第二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三数据包括:第三ID和第三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三ID是所述第三方标记所述终端的ID。
一种数据关联方法,包括:
第一合作方发送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数据包携带有中间标识UID;所述特定数据包被第二合作方获取后,所述特定数据包中的UID将与第二ID相关联,所述第二ID是所述第二合作方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所述第一合作方发送的所述UID与第一标识ID是相关联的;所述第一标识ID是所述第一合作方标记所述终端或所述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一种数据关联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获取由第一合作方发送的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数据包携带中间标识UID,所述UID与第一标识ID具有对应关系,所述第一ID是所述第一合作方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第一关联单元,用于将所述UID与第二ID相关联;所述第二ID是第二合作方标记所述终端或所述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获取所述特定数据包之前,向所述第一合作方的服务器发出特定请求,所述特定请求用于请求发送所述特定数据包;所述特定数据包是所述第一合作方的服务器响应于所述特定请求而返回的。
可选的,在所述获取由第一合作方所发送的特定数据包的方面,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抓取通过加密信道发送给特定服务器的所述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服务器用于提取所述UID以及记录各特定数据包对应的第一发送信息;所述第一发送信息包括第一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所述第一请求时间为所述特定服务器记录的请求时间;在所述将所述UID与第二ID相关联的方面,所述第一关联单元具体用于:记录所抓取的所述特定数据包对应的第二发送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发送信息包括第二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所述第二请求时间为所述第二合作方记录的请求时间;将所述第二发送信息与各第一发送信息相匹配;将匹配成功的第一发送信息所对应的UID与所述第二ID相关联。
可选的,在将所述UID与所述第二ID相关联之后,所述第一关联单元还用于执行以下的任意一项或多项:向所述第一合作方提供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获取所述第一合作方提供的、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一数据;向第三方提供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所述第一ID和第一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数据包括:所述第二ID和第二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三数据包括:第三ID和第三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三ID是所述第三方标记所述终端的ID。
一种数据关联装置,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数据包携带有中间标识UID;所述特定数据包被第二合作方获取后,所述特定数据包中的UID将与第二ID相关联,所述第二ID是所述第二合作方标记所述终端或所述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第二关联单元,用于将所述UID与第一标识ID相关联;所述第一标识ID是第一合作方标记终端或所述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可见,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引入了UID,第一合作方侧可将UID与第一标识相关联(第一标识用于第一合作方侧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第二合作方可将UID与第二标识相关联(第二标识用于第二使用方侧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这样,基于UID,第一合作方的数据与第二合作方的数据产生了联系。此外在需要时,还可基于UID将对应同一设备或线路的数据相关联、整合。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示例性应用场景;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关联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9-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关联装置的示例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解决数据无法关联起来的问题,本发明提供数据关联方法和相关装置,以将同一设备或线路的数据关联起来。
上述数据关联方法至少涉及第一合作方和第二合作方的数据关联。其中,第一合作方或第二合作方可为:移动APP开发商、移动操作系统提供商、某一运营商(移动运营商、wifi运营商、固网运营商等)或独立的数据分析公司。当然也可能实际运营商企业兼营上述移动网络、固网、wifi网络等。
需要说明的是,APP可为在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上安装的应用软件,也可为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或操作系统级程序,例如,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合约机上的操作系统。下面用移动APP方代指上述移动设备端所有可能的程序。
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移动APP方与运营商之间、运营商之间、移动APP方与独立数据分析公司之间、运营商与独立数据分析公司之间等的数据关联。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引入中间标识(unique identifier,UID),第一合作方侧可将UID与第一标识相关联(第一标识用于第一合作方侧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第二合作方可将UID与第二标识相关联(第二标识用于第二使用方侧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这样,基于UID,第一合作方的数据与第二合作方的数据产生了联系。
此外在需要时,还可基于UID将对应同一设备或线路的数据相关联、整合。
例如,第一合作方可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向第二合作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第一数据;
获取第二合作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
向第三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第一数据;
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上述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
其中,
第一数据包括:第一ID和第一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行为数据可包括第一合作方统计的、与第一ID相关联的行为数据。
第二数据包括:第二ID和第二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第二行为数据可包括第二合作方统计的、与第二ID相关联的行为数据。
第三方可为第一合作方和第二合作方之外的运营商、移动APP方或独立的数据分析公司。其中,第三数据可包括第三ID和第三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第三ID是第三方标记终端或线路的ID,第三行为数据可包括第三方统计的、与第三ID相关联的行为数据。
同理,第二合作方亦可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向第一合作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
获取第一合作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一数据;
向第三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
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
下面将基于上面所述的本发明涉及的共性方面,对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
先介绍移动APP方与运营商之间的数据关联。图1a示出了上述数据关联方法在移动APP方与运营商之间交互的一种示例性应用场景,该应用场景涉及的相关装置包括:
移动终端101(部署有移动APP作为客户端)、移动APP方的数据关联装置102、特定服务器103,以及,运营商方的数据关联装置104。图1a中的虚线表示虚线两端的设备可能会进行数据交互。
为便于区分,可将“移动APP方的数据关联装置”称为“第一数据关联装置”,将“运营商方的数据关联装置”称为“第二数据关联装置”。
其中,移动APP可运行在诸如手机、pad、电视盒子等移动终端101上,在一个示例中,可具体为运行在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移动操作系统上的程序。
第一数据关联装置的功能可由终端上部署移动APP软件实现,也可由移动APP方的服务器实现;
而上述特定服务器可为移动APP方的服务器,也可为运营商方服务器或第三方服务器。
第一数据关联装置和第二关联装置可设置在任意地方或任意设备上。
以第一合作方为移动APP方,第二合作方为运营商为例,移动APP方以第一ID来标识一个移动终端。例如,在苹果出品的某智能移动设备(例如苹果手机)上运行的移动APP,只能获取苹果公司定义的广告ID(idfa),idfa即可作为第一ID;运营商方则采用第二ID来标识该移动终端或该移动终端使用的线路,例如,移动运营商可使用MSISDN、IMEI、IMSI标识移动终端(本文后续将以IMEI为例介绍技术方案),wifi运营商一般是以MAC地址标识移动终端,而固网运营商则以固网ID(例如固网帐号或固网运营商的内部ID)标识某一条固网线路。因此,上述第二ID可包括MSISDN、IMEI、IMSI、MAC地址、固网ID等。
移动APP(移动终端101)可经由运营商提供的网络105,向特定服务器103发送包含中间标识(UID)的特定数据包,运营商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104)可抓取到上述特定数据包,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取到UID,并将UID与第二ID相关联,而APP侧(第一数据关联装置102)可将UID与第一ID相关联。这样,基于UID,移动APP方的数据与运营商方的数据产生了联系。
此外,在需要时,还可基于UID将对应同一设备的运营商数据和移动设备端数据相关联、整合。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目前针对移动运营商来说,只有苹果系统需要使用本发明方案,安卓系统暂时不需要。这是因为目前安卓系统尚未严格规定移动APP不允许获取IMEI,所以部署于安卓系统上的移动APP目前仍可使用IMEI来标识移动终端直接与移动运营商数据打通。但安卓系统也有类似于idfa的Android ID,未来不排除安卓系统会规定移动APP不允许获取IMEI,则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同样可在安卓系统规定移动APP不允许获取IMEI的情景下,将同一移动设备或线路对应的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通过UID关联起来。其他系统比如微软的系统也有类似情况。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对于wifi运营商和固网运营商,则无论苹果、安卓还是其他系统,都需要使用本发明方案解决打通问题。
更具体的,上述特定数据包可以通过独立信道向独立的特定服务器发送,或者,也可以混杂在移动APP的应用数据中,通过非独立信道向非独立的服务器发送。图1a所示的特定服务器可为独立的UID服务器,也可为非独立的服务器。
无论是独立信道还是非独立信道,其可进一步的为明文信道或加密信道,本文后续将分别基于明文信道和加密信道进行方案介绍。
图2示出了特定数据包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网络(移动网络),以明文信道传输的场景下,各设备间的交互流程如下:
S201:部署在移动终端上的移动APP通过移动网络向特定服务器发送特定数据包。
在本实施例中,特定数据包是通过明文信道传输的。
上述特定数据包携带有UID。
前述提及,移动APP方以第一ID标识移动终端,UID可与第一ID具有对应关系,则UID也可用于标识移动终端。
上述UID可以任意方法生成,例如,可使用第一ID经过某种变换后作为UID;或者,也可使用随机函数生成UID,然后在数据库中保存UID和第一ID的对应关系;甚至可以使用第一ID直接作为UID,只是考虑安全问题,一般不应该直接用第一ID作为UID。
在一个示例中,可在特定数据包中携带特殊标识或使用特殊的协议,以表明该数据包为特定数据包。在另一个示例中,也可使用隐含标识(比如数据特征)来表明该数据包为特定数据包。
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特定数据包可为URL地址访问请求,例如http://myidserver.com/id/12345,其中的“12345”即为UID。特定服务器在接收到特定数据包后,可以什么都不干,简单丢掉该特定数据包即可。
至于特定数据包的发送时机,理论上说,只要用户不更换移动终端、不换卡或者不重设第一ID,则UID也不会改变,则运营商只需要捕获到一次特定数据包即可。
为了保证运营商可以捕获到特定数据包,可在每次APP启动时发送一次特定数据包,也可定时发送特定数据包,例如每天/每周/每月发送一次等等。
移动APP方生成的UID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一ID是相关联的。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移动APP方还可将UID与第一行为数据相关联。
上述第一行为数据可包括移动APP方统计的使用APP的行为数据。依据移动APP所提供的服务不同,第一行为数据的内容也不同。以提供网购服务的APP为例,其可统计得到用户的购买、浏览、点击、评论等等行为数据。
移动侧的移动设备端数据可包含第一行为数据和第一ID中的至少一种。
201部分可由移动APP执行,或由独立的数据关联装置执行。
S202:移动运营商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抓取通过明文信道发送给特定服务器的特定数据包,并从该特定数据包中提取UID。
在互联网世界一般使用域名,这样方便更换服务器位置。并且,在明文信道中,运营商可以从数据包抓取到域名,并知晓其对应的IP地址。
因此,在一个示例中,上述特定服务器具体可为使用特定域名(例如id.myserver.com这样的域名)的服务器。
当然,在另一示例中,上述特定服务器也可为特定IP地址的服务器,该特定IP地址是作为特定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的。
在一个示例中,上述特定域名/IP地址可由移动APP方指定,也可由移动运营商指定,移动APP方与移动运营商双方可约定(例如通过握手)上述特定域名/IP地址,并在上述特定域名/IP地址发生更改时,通过对方。
在另一个示例中,若特定服务器是第三方服务器,则需要第三方与移动APP和移动运营商共同约定上述特定域名/IP地址。上述第三方可为其他运营商或独立的数据分析公司。
在具体实现时,当通过独立信道向独立的特定服务器发送数据包时,运营商可直接抓取通过独立信道传输的特定数据包,从中获取UID。
而当特定服务器并非一个独立的服务器(例如只是APP侧的应用服务器,特定数据包与普通数据包混杂在一起传输),运营商可在抓取目的地址为该特定服务器的巨量数据包后,通过URL或特定协议识别特定数据包,当然也可通过前述提及的隐含标识来识别出特定数据包。
更具体的,运营商可通过光纤旁路设备将数据分流出来,送到DPI(深度包解析)设备解码出数据包,从而抓取到URL、IP地址(源目的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和UID。
S203:移动运营商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将获取到的UID与第二ID相关联。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ID可为IMEI。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若运营商为固网运营商,则第二ID可为固网ID,同理,若运营商为wifi运营商,则第二ID可为移动终端的MAC地址。
以移动运营商为例,移动运营商知道每一网络访问的源IMEI,因此移动运营商已知发送特定数据包的移动终端的第二ID(IMEI)。同理,固网运营商也已知发送特定数据包的移动终端所使用线路的固网ID,wifi运营商也已知发送特定数据包的mac地址。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移动运营商方还可将UID与第二行为数据相关联。
第二行为数据可包括运营商方统计的移动终端或线路对应的行为数据。因运营商不同,第二行为数据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同;以移动运营商为例,第二行为数据可包括:手机号、每月电话账单、清单等。
在实际应用中,运营商方已经存储了各第二ID和与之对应的第二行为数据。
运营商方的运营商数据可包含第二行为数据和第二ID中的至少一种。
可见,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运营商方可将UID与第二ID相关联,APP侧可将UID与第一ID相关联。这样,基于UID,移动APP方数据与运营商方数据产生了联系。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在需要时,还可基于UID将对应同一设备的运营商数据和移动设备端数据相关联、整合。
则在201部分之后,移动APP方还可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向移动运营商提供与UID对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获取移动运营商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向第三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第三数据的相关介绍请参见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相应的,在203部分之后,移动运营商方还可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移动运营商向第三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移动运营商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
移动运营商向移动APP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移动运营商获取移动APP方与UID相关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上述提供或获取数据,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实现。
在进行数据整合后,APP方可以使用运营商通道进行广告投放,运营商可以通过APP通道推送进行广告投放,并且,可能会直接以UID为标识发送广告。
同时,将移动设备端数据和运营商数据整合后,可对用户行为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从而也有利于基于用户偏好精准得投放广告。
由于2016年下半年,苹果发布的对其平台上移动APP的规范,要求iOS平台上的网络数据传输必须采用加密信道,使用明文传输的APP将不允许在苹果应用市场上架。因此可以预见,使用加密信道传输数据未来会是一种趋势。
图3所示的方法应用于采用加密信道传输特定数据包的场景,在此场景下,移动运营商无法直接从特定数据包中提取出UID、域名,则各设备间的交互流程如下:
S301:部署在移动终端上的移动APP,通过移动网络向特定服务器发送特定数据包。
在本实施例中,特定数据包是通过加密信道传输的。
移动APP方生成的UID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一ID是相关联的。
301部分与前述的201部分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S302:特定服务器接收特定数据包、获取其中的UID,并记录该特定数据包对应的第一发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特定数据包采用加密信道传输,则运营商方无法从特定数据包中提取出UID,需要借助特定服务器提取UID,并记录第一发送信息。
其中,上述第一发送信息包括第一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也即发送特定数据包的移动终端的IP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请求时间是特定服务器记录的特定数据包的请求时间。后续还将出现第二请求时间,第二请求时间是运营商方记录的该特定数据包的请求时间,第一请求时间和第二请求时间接近,但可能不完全相同。
S303:运营商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抓取通过加密信道发送给特定服务器的特定数据包。
由于是通过加密信道传输特定数据包,则运营商无法从特定数据包中抓取任何数据,只知道特定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特定服务器可为特定IP地址的服务器。
上述特定IP地址可由移动APP方指定,也可由移动运营商指定,移动APP方与移动运营商双方可约定(例如通过握手)上述特定IP地址,并在上述特定IP地址发生更改时,通过对方。
或者,也可由移动APP方指定域名,运营商查询DNS(Domain NameSystem,域名系统)得到该域名对应的特定IP地址。
在具体实现时,当通过独立的加密信道向独立的特定服务器发送数据包时,运营商可直接抓取通过独立信道传输的特定数据包,获得第二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
而当特定服务器并非一个独立的服务器(例如只是APP侧的应用服务器,特定数据包与普通数据包混杂在一起传输),运营商可在抓取所有访问非独立服务器的巨量数据包后,将巨量的第二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与非独立服务器记录的特定数据包的第一请求时间和源IP做对应。
S304:移动运营商(第二数据关联装置)记录特定数据包的第二发送信息。
其中,第二发送信息可包括第二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第二请求时间为运营商方记录的请求时间。
S305:运营商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或特定服务器将各第一发送信息与第二发送信息进行匹配(匹配成功的第一发送信息所对应的UID为目标UID)。
同一时刻可能有多个移动APP发送特定数据包,则特定服务器可获取多个特定数据包的第一发送信息(包含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而运营商可抓取多个特定数据包记录下多个第二发送信息(包含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所以需要对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进行匹配。
可由特定服务器向运营商方(线上或线下)提供第一发送信息和提取的UID,由运营服务器对第一发送信息和第二发送信息进行匹配,或者,也可由运营商方向特定服务器(线上或线下)提供第二发送信息,由特定服务器对第一发送信息和第二发送信息进行匹配。
在一个示例中,若源IP地址相同,并且,第一请求时间与第二请求时间的差值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则认为二者匹配成功。
S306:运营商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或特定服务器将目标UID与第二ID相关联。
举例,假设特定数据包为URL地址访问请求:
https://myidserver.com/id/12345,运营商无法从网络层捕获12345这个UID,只能知道某个IMEI对应的移动终端在某个时间(第二请求时间)、以哪一源IP地址访问了特定服务器。
而特定服务器则会记录:某个时间(第一请求时间)、某个源IP访问,UID是12345。两方合作,可基于请求时间、源IP地址才能将UID与第二ID相关联。
本实施例提供了在通过加密信道传输时,如何获取UID,将UID与运营商数据相关联的技术方案。在本实施例中,运营商方可将UID与第二ID相关联,APP侧可将UID与第一ID相关联。这样,基于UID,移动APP方的数据与运营商方的数据产生了联系。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移动运营商方还可将UID与第二行为数据相关联。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在需要时,还可基于UID将对应同一设备的运营商数据和移动设备端数据相关联、整合。
则在301部分之后,移动APP方还可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向移动运营商提供与UID对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获取移动运营商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向第三方提供与UID对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
相应的,在306部分之后,移动运营商方还可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移动运营商向第三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移动运营商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
移动运营商向移动APP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移动运营商获取移动APP方与UID相关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上述提供或获取数据,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实现。
下面介绍wifi运营商与移动APP方的数据关联。
wifi运营商拥有大量的wifi路由器,路由器会向wifi运营商上传路由器接收到的数据,包括连接到wifi路由器的设备的MAC地址、可能在认证过程中移动设备提交的手机号、移动设备访问的网络URL等。wifi运营商的数据一般是以用户设备MAC地址作为ID的。
图4示出了特定数据包通过wifi运营商的网络,以明文信道传输的场景下(密文信道传输可参见图3所示实施例,只是第二ID将替换为移动终端的MAC地址),各设备间的交互流程如下:
S401:部署在移动终端上的移动APP,通过wifi路由器向特定服务器发送特定数据包。
移动APP方生成的UID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一ID是相关联的。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移动APP方还可将UID与第一行为数据相关联。
上述第一行为数据可包括移动APP方统计的使用APP的行为数据,依据移动APP所提供的服务不同,其内容不同,以提供网购服务的APP为例,其可统计得到用户的购买、浏览、点击、评论等等行为数据。
移动APP方的移动设备端数据可包含第一行为数据和第一ID中的至少一种。
401部分可由移动APP执行,或由独立的数据关联装置执行。
S401与S201相类似,在此不作赘述。
S402:wifi运营商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抓取通过明文信道发送给特定服务器的特定数据包,并从该特定数据包中获取UID。
S402与前述的S202相类似,在此不作赘述。
S403:wifi运营商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将获取到的UID与第二ID相关联。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ID可为移动终端的MAC地址。
wifi运营商知道每一网络访问的MAC地址,因此wifi运营商已知发送特定数据包的移动终端的第二ID(MAC地址)。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wifi运营商方还可将UID与第二行为数据相关联。
第二行为数据可包括wifi运营商方统计的移动终端的行为数据。因运营商不同,第二行为数据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同,以wifi运营商为例,第二行为数据可包括:手机号、网络URL等。
在实际应用中,运营商方已经存储了各第二ID和与之对应的第二行为数据。
运营商方的运营商数据可包含第二行为数据和第二ID中的至少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示例中,上述第二数据关联装置可设置在wifi路由器上。
当然,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令wifi路由器提交所有用户访问数据(包括UID至wifi运营商的中央服务器或专门的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例如将UID与第二ID相关联)。
S403与前述的S203相类似,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在需要时,还可基于UID将对应同一设备的运营商数据和移动设备端数据相关联、整合。
则在401部分之后,移动APP方还可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向wifi运营商提供与UID对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获取wifi运营商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向第三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第三数据的相关介绍请参见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相应的,在403部分之后,wifi运营商方还可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wifi运营商向第三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wifi运营商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
wifi运营商向移动APP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wifi运营商获取移动APP方与UID相关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上述提供或获取数据,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实现。
在进行数据整合后,APP方可以使用运营商通道进行广告投放,运营商可以通过APP通道推送进行广告投放,并且,可能会直接以UID为标识发送广告。
下面介绍固网运营商与APP侧的数据关联。实际上移动设备访问一般只有在少数时间内使用移动网络,大部分时间还是通过wifi路由器使用固网
(比如在家、在单位、在餐馆咖啡馆等)进行访问。而无论使用的是wifi运营商部署的wifi路由器,还是使用用户自行购买的路由器,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固网连接到互联网上,因此固网运营商拥有比移动运营商和wifi运营商更多的数据。
图5示出了特定数据包通过固网运营商的网络,以明文信道传输的场景下(密文信道传输可参见图3所示实施例,只是第二ID将替换为移动终端所使用线路的固网ID),各设备间的交互流程如下:
S501:部署在移动终端上的移动APP,通过固网向特定服务器发送特定数据包。
移动APP方生成的UID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一ID是相关联的。
S501与S201、S401相类似,在此不作赘述。
S502:固网运营商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抓取通过明文信道发送给特定服务器的特定数据包,并从该特定数据包中提取UID。
S502与前述的S202相类似,在此不作赘述。
S503:固网运营商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将获取到的UID与第二ID相关联。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ID可为移动终端所使用线路的固网ID。
固网运营商知道每一网络访问所使用的线路,因此固网运营商已知发送特定数据包的移动终端的所对应的第二ID(固网ID)。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固网运营商方还可将UID与第二行为数据相关联。
第二行为数据可包括固网运营商方统计的移动终端的行为数据。因运营商不同,第二行为数据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同,以固网运营商为例,第二行为数据可包括:手机号、网络URL、家庭购买行为数据等。
在实际应用中,运营商方已经存储了各第二ID和与之对应的第二行为数据。
运营商方的运营商数据可包含第二行为数据和第二ID中的至少一种。
S503与前述的S203相类似,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在需要时,还可基于UID将对应同一设备的运营商数据和移动设备端数据相关联、整合。
则在501部分之后,移动APP方还可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向固网运营商提供与UID对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获取固网运营商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向第三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第三数据的相关介绍请参见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相应的,在503部分之后,固网运营商方还可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固网运营商向第三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固网运营商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
固网运营商向移动APP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运营商数据;
固网运营商获取移动APP方与UID相关联的移动设备端数据。
上述提供或获取数据,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实现。
在进行数据整合后,APP方可以使用运营商通道进行广告投放,固网运营商可以通过APP通道推送进行广告投放,并且,可能会直接以UID为标识发送广告。
需要说明的是,固网运营商一般以固网ID标识一条固网线路,而多个移动设备可通过一条固网线路发送数据,则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固网运营商可抓取到多个移动设备通过一条固网线路发送的特定数据包,从而在固网运营商侧将多个UID与同一固网ID相对应,比如一个家庭固网ID可与这个家庭中的多个手机、pad的UID对应。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若第一合作方为运营商或独立的数据分析公司,由运营商或独立的数据分析公司发送特定数据包也是可行的。本文后续将以第一合作方为运营商,第二合作方为移动APP为例进行介绍。
移动APP方以第二ID来标识一个移动终端。例如,在苹果出品的某智能移动设备(例如苹果手机)上运行的移动APP,只能获取苹果公司定义的广告ID(idfa),idfa即可作为第二ID;运营商方则用第一ID来标识该移动终端,例如,移动运营商可使用MSISDN、IMEI、IMSI标识移动终端(本文后续将以IMEI为例介绍技术方案),wifi运营商一般是以MAC地址标识移动终端,而固网运营商则以固网ID(例如固网帐号或固网运营商的内部ID)标识移动终端使用的线路。因此,上述第ID可包括MSISDN、IMEI、IMSI、MAC地址、固网ID等。
第二合作方可先向第一合作方发出请求,第一合作方响应其请求,返回特定数据包。并且,由于第一合作方是响应于第二合作方的请求返回的特定数据包,则无论特定数据包通过明文信道还是密文信道传输,第二合作方均可获取特定数据包中的UID。
在此场景下,请参见图1b,由于请求响应式发送特定数据包,特定数据包是响应给移动终端,因此没有接收特定数据包的特定服务器,只有接受请求、发送UID的服务器(例如数据关联装置104所在的服务器)。
图6示出了第一合作方为移动运营商,第二合作方为移动APP的场景下,各设备间的交互流程如下:
S601:部署在移动终端(第二数据关联装置)上的移动APP向移动运营商发送特定请求。
该特定请求用于请求发送特定数据包。
在一个示例中,可向移动运营商的服务器发送上述特定请求。
理论上,只要用户不更换移动终端、不换卡或者不重设第二ID,则移动APP方只需请求一次运营商发送特定数据包即可。
为了保证移动APP方可以收到特定数据包,可在每次APP启动时发送一次特定请求,也可以在网络状况变化时(例如从移动网络切到wifi时)发送特定请求,还可定时发送特定请求,例如每天/每周/每月发送一次等等。
S602:移动运营商(第一数据关联装置)向移动APP方返回特定数据包。
上述特定数据包携带有UID,UID可以是基于移动设备imei生成的。具体可参见前述的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移动运营商方生成的UID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一ID是相关联的。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移动运营商还可将UID与第一行为数据相关联。第一行为数据可包括运营商方统计的移动终端或线路对应的行为数据。
运营商方的运营商数据可包含第一行为数据和第一ID中的至少一种。
S603:移动APP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从特定数据包中提取UID。
S604:移动APP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将获取到的UID与第二ID相关联。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移动APP方还可将UID与第二行为数据相关联。
图7示出了第一合作方为wifi运营商,第二合作方为移动APP的场景下,各设备间的交互流程如下:
S701:部署在移动终端(第二数据关联装置)上的移动APP向wifi运营商发送特定请求。
该特定请求用于请求发送特定数据包。
在一个示例中,可向wifi运营商的服务器或路由器发送上述特定请求。
理论上,只要用户不更换移动终端、不换卡或者不重设第二ID,则移动APP方只需请求一次运营商发送特定数据包即可。
为了保证移动APP方可以收到特定数据包,可在每次APP启动时发送一次特定请求,也可定时发送特定请求,例如每天/每周/每月发送一次等等。
S702:wifi运营商(第一数据关联装置)向移动APP方返回特定数据包。
上述特定数据包携带有UID,在本实施例中,UID可以是基于移动设备MAC地址生成的。具体可参见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wifi运营商生成的UID与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一ID是相关联的。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wifi运营商还可将UID与第一行为数据相关联。第一行为数据可包括运营商方统计的移动终端或线路对应的行为数据。
运营商方的运营商数据可包含第一行为数据和第一ID中的至少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示例中,上述第一数据关联装置可设置在wifi路由器上。
当然,在其他示例中,上述第一数据关联装置也可部署在中央服务器或专门的服务器上。具体内容请参见前述S403关于第二数据关联装置的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S703:移动APP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从特定数据包中提取UID。
S704:移动APP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将获取到的UID与第二ID相关联。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移动APP方还可将UID与第二行为数据相关联。
图8示出了第一合作方为固网运营商,第二合作方为移动APP的场景下,各设备间的交互流程,其可包括:
S801:部署在移动终端(第二数据关联装置)上的移动APP向固网运营商发送特定请求。
该特定请求用于请求发送特定数据包。
在一个示例中,可向固网运营商的服务器发送上述特定请求。
S802:固网运营商(第一数据关联装置)向移动APP方返回特定数据包。
上述特定数据包携带有UID,在本实施例中,UID可以是基于固网ID生成的。具体可参见前述的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固网运营商生成的UID与移动终端使用线路对应的第一ID是相关联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ID为移动终端所使用线路的固网ID。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固网运营商还可将UID与第一行为数据相关联。第一行为数据可包括运营商方统计的移动终端或线路对应的行为数据。
运营商方的运营商数据可包含第一行为数据和第一ID中的至少一种。
S803:移动APP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从收到的特定数据包中提取UID。
S804:移动APP方(第二数据关联装置)将获取到的UID与第二ID相关联。
这里的第二ID是移动APP方标识该移动设备的ID。
此外,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移动APP方还可将UID与第二行为数据相关联。
需要说明的是,固网运营商一般以固网ID标识一条固网线路,而多个移动设备可通过一条固网线路发送数据,则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多个通过一条固网线路上网的移动设备可提取出同一固网ID,从而移动APP方可将多个UID与同一固网ID相对应。
下面介绍数据关联装置。请参见图9,第二合作方的数据关联装置示例性得可包括:
获取单元91,用于获取由第一合作方发送的特定数据包;其中,上述特定数据包携带UID,该UID与第一ID具有对应关系;
第一关联单元92,用于将所述UID与第二ID相关联。
相关介绍可参见本文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合作方的数据关联装置还可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93,用于在获取特定数据包之前,向第一合作方的服务器发出特定请求(以请求发送特定数据包)。
相关介绍可参见本文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此外,第一关联单元92还用于执行以下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向第一合作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
获取第一合作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一数据;
向第三方提供与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
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
请参见图10,第一合作方的数据关联装置示例性得可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101,用于发送特定数据包;
其中,上述特定数据包携带有UID;该特定数据包被第二合作方获取后,其中的UID将与第二ID相关联;
第二关联单元102,用于将上述UID与第一标识ID相关联。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包括第二关联单元102。
相关介绍可参见本文前述记载,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个合作方的数据关联装置还可包括:
接收单元103,用于接收第一合作方发送的特定请求(以请求发送特定数据包)。
响应于特定请求,第二发送单元101发送上述特定数据包。
结合本发明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用户设备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发明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数据关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合作方获取由第一合作方发送的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数据包携带中间标识UID,所述UID与第一标识ID具有对应关系,所述第一ID是所述第一合作方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所述第二合作方将所述UID与第二ID相关联;所述第二ID是所述第二合作方标记所述终端或所述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所述特定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合作方向所述第一合作方发出特定请求,所述特定请求用于请求发送所述特定数据包;
所述特定数据包是所述第一合作方响应于所述特定请求而返回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由第一合作方所发送的特定数据包包括:
抓取通过加密信道发送给特定服务器的所述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服务器用于提取所述UID以及记录各特定数据包对应的第一发送信息;所述第一发送信息包括第一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所述第一请求时间为所述特定服务器记录的请求时间;
所述将所述UID与第二ID相关联包括:
记录所抓取的所述特定数据包对应的第二发送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发送信息包括第二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所述第二请求时间为所述第二合作方记录的请求时间;
将所述第二发送信息与各第一发送信息相匹配;
将匹配成功的第一发送信息所对应的UID与所述第二ID相关联。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UID与所述第二ID相关联之后,还包括执行以下步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向所述第一合作方提供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
获取所述第一合作方提供的、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一数据;
向第三方提供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
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
其中,
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所述第一ID和第一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数据包括:所述第二ID和第二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三数据包括:第三ID和第三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三ID是所述第三方标记所述终端或所述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5.一种数据关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合作方发送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数据包携带有中间标识UID;所述特定数据包被第二合作方获取后,所述特定数据包中的UID将与第二ID相关联,所述第二ID是所述第二合作方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所述第一合作方发送的所述UID与第一标识ID是相关联的;所述第一标识ID是所述第一合作方标记所述终端或所述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6.一种数据关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获取由第一合作方发送的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数据包携带中间标识UID,所述UID与第一标识ID具有对应关系,所述第一ID是所述第一合作方标记终端或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第一关联单元,用于将所述UID与第二ID相关联;所述第二ID是第二合作方标记所述终端或所述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获取所述特定数据包之前,向所述第一合作方的服务器发出特定请求,所述特定请求用于请求发送所述特定数据包;
所述特定数据包是所述第一合作方的服务器响应于所述特定请求而返回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获取由第一合作方所发送的特定数据包的方面,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抓取通过加密信道发送给特定服务器的所述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服务器用于提取所述UID以及记录各特定数据包对应的第一发送信息;所述第一发送信息包括第一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所述第一请求时间为所述特定服务器记录的请求时间;
在所述将所述UID与第二ID相关联的方面,所述第一关联单元具体用于:
记录所抓取的所述特定数据包对应的第二发送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发送信息包括第二请求时间和源IP地址,所述第二请求时间为所述第二合作方记录的请求时间;
将所述第二发送信息与各第一发送信息相匹配;
将匹配成功的第一发送信息所对应的UID与所述第二ID相关联。
9.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UID与所述第二ID相关联之后,所述第一关联单元还用于执行以下的任意一项或多项:
向所述第一合作方提供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
获取所述第一合作方提供的、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一数据;
向第三方提供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二数据;
获取第三方提供的、与所述UID相关联的第三数据;
其中,
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所述第一ID和第一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数据包括:所述第二ID和第二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三数据包括:第三ID和第三行为数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三ID是所述第三方标记所述终端的ID。
10.一种数据关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特定数据包,其中,所述特定数据包携带有中间标识UID;所述特定数据包被第二合作方获取后,所述特定数据包中的UID将与第二ID相关联,所述第二ID是所述第二合作方标记所述终端或所述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所述UID与第一标识ID相关联;所述第一标识ID是第一合作方标记终端或所述终端所使用的线路的ID。
CN201810029249.3A 2018-01-12 2018-01-12 数据关联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602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29249.3A CN108260225B (zh) 2018-01-12 2018-01-12 数据关联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29249.3A CN108260225B (zh) 2018-01-12 2018-01-12 数据关联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60225A true CN108260225A (zh) 2018-07-06
CN108260225B CN108260225B (zh) 2020-08-04

Family

ID=62726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2924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60225B (zh) 2018-01-12 2018-01-12 数据关联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6022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9266A (zh) * 2019-05-17 2019-08-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转副卡行为识别方法、识别装置和服务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2656A (zh) * 2008-12-26 2009-05-27 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卡间安全通信的方法及系统
US20150215668A1 (en) * 2014-01-29 2015-07-30 Silveredge,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oss-device targeting of users
CN105282254A (zh) * 2015-11-05 2016-01-27 厦门游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应用分发渠道的方法及系统
US20160050205A1 (en) * 2012-03-26 2016-02-18 Greyheller, Llc Preventing unauthorized access to an application server
CN105787071A (zh) * 2016-03-02 2016-07-20 浪潮通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信息化标签进行手机用户行为画像的方法
CN106060663A (zh) * 2016-06-24 2016-10-26 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在视频直播过程中监控视频流畅度的方法及系统
CN107295067A (zh) * 2017-05-26 2017-10-24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跨屏识别用户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2656A (zh) * 2008-12-26 2009-05-27 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卡间安全通信的方法及系统
US20160050205A1 (en) * 2012-03-26 2016-02-18 Greyheller, Llc Preventing unauthorized access to an application server
US20150215668A1 (en) * 2014-01-29 2015-07-30 Silveredge,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ross-device targeting of users
CN105282254A (zh) * 2015-11-05 2016-01-27 厦门游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应用分发渠道的方法及系统
CN105787071A (zh) * 2016-03-02 2016-07-20 浪潮通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信息化标签进行手机用户行为画像的方法
CN106060663A (zh) * 2016-06-24 2016-10-26 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在视频直播过程中监控视频流畅度的方法及系统
CN107295067A (zh) * 2017-05-26 2017-10-24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跨屏识别用户的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9266A (zh) * 2019-05-17 2019-08-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转副卡行为识别方法、识别装置和服务器
CN110139266B (zh) * 2019-05-17 2021-07-1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转副卡行为识别方法、识别装置和服务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60225B (zh) 202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56657B2 (en) Mobile or user device authentication and tracking
CN102710755A (zh) 终端用户社交网的数据挖掘方法、相关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3008998A1 (ko) 무선랜 접속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05530175A (zh) 一种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040914A (zh) 通过移动网络使用多个国际移动用户标识符来提供多个服务的系统
CN105228140B (zh) 一种数据访问方法及装置
CN104412565B (zh) 用于涉及承载无关协议的套接字管理的方法
CN105474574A (zh) 使用设备标识符进行认证的系统和方法
CN104995891B (zh) 处理业务报文的方法、装置和网关设备
CN103873449B (zh) 网络接入方法与系统
CN108022100B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叉认证系统及方法
CN108401037A (zh) 用户终端和设备的绑定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921957A (zh) 二次放号号码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KR20160055130A (ko) 데이터 네트워크에 접근하기 위한 사용자의 인증에 관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3780711A (zh) 接入类型智能判定的地址分配方法、系统及aaa系统
CN106790727A (zh) 消息推送方法及装置
CN113572752A (zh) 异常流量的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05657710A (zh) 一种无线网络认证方法及系统
CN105577651A (zh) 服务提供方法及装置
CN110198265A (zh) 信息处理方法、系统、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03067532A (zh) 一种移动互联网用户统一标识管理方法及系统
US20060161616A1 (en) Provision of services over a common delivery platform such as a mobile telephony network
CN109118291A (zh) 广告任务推广中用户认证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06161186B (zh) 即时通讯方法及装置
CN102984261A (zh) 基于手机终端的网络业务登录方法、设备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