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60083B - 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60083B
CN108260083B CN201711360903.0A CN201711360903A CN108260083B CN 108260083 B CN108260083 B CN 108260083B CN 201711360903 A CN201711360903 A CN 201711360903A CN 108260083 B CN108260083 B CN 1082600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ery
user
current
information
init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6090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60083A (zh
Inventor
朱晓妍
牛俊
马建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136090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600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60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600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600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600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2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 G06F21/6218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to a system of files or objects, e.g. local or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or database
    • G06F21/6245Protecting personal data, e.g. for financial or medical purposes
    • G06F21/6254Protecting personal data, e.g. for financial or medical purposes by anonymising data, e.g. decorrelating personal data from the owner's identif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07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identity of one or more communicating identities is hidden
    • H04L63/0421Anonymous communication, i.e. the party's identifiers are hidden from the other party or parties, e.g. using an anonymiz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2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e.g. protecting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I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eth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Navig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隐私泄露问题。其方案是:查询发起者对查询区域分类、发出协作建群请求;收到该请求的其他用户回复信息给查询发起者;查询发起者根据各协作用户的位置分类对其位置进行模糊处理,并用位置出入度和轨迹相似度算法对模糊位置进行筛选,将可用模糊位置、查询内容与自身信息形成一个聚集查询集合或最终聚集查询集合发给位置服务器;位置服务器收到该信息后,查找数据库,形成候选结果集返回给各协作用户;各协作用户筛选所需查询结果,并存储于其缓存器。本发明采用位置模糊、轨迹相似度算法,降低了攻击概率,且同时抵御位置关联攻击和轨迹攻击,可用于各种连续查询位置服务中。

Description

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网络安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隐私保护方法,可用于各种连续查询位置服务中。
背景技术
位置服务LBS,又称定位服务,其是由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定位系统结合在一起提供的一种增值业务,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如经纬度坐标数据,并将此位置信息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其他人或者通信系统,来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
位置服务可以被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与此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趋势下,各类应用也在蓬勃发展。尤其,随着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嵌入了位置服务LBS功能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LBS服务需要获知用户精确的位置信息,其对用户的隐私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在保证用户服务质量的同时,如何有效的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是LBS服务目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特别地,由于连续查询场景下用户位置信息之间的时空关联性,其隐私信息更容易泄露,其常常遭遇两种攻击——连续查询攻击和轨迹攻击。为了抵御这两种攻击,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传统的k-匿名方案k-anonymity。该方案主要用于单点查询中。将该方案直接用于连续查询场景时,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虽然连续查询每个查询位置点都满足k-匿名的要求,但由于连续查询的匿名位置集具有时空联系,导致即使查询的各个时刻都进行了k匿名保护,但其仍易遭受位置关联攻击也叫连续查询攻击,即攻击者将若干个位置集合取交集,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到或以很大的概率猜测真实查询用户,其过程如图3所示,包括三个图,其中图3(a)表示查询发起者U在ti-1时刻所形成的匿名区域示意图,图3(b)表示查询发起者U在ti时刻所形成的匿名区域示意图,图3(c)表示查询发起者U在ti+1时刻所形成的匿名区域示意图,且每个图都包含U、B、C、D、E、F、G、H这8个用户。图3(a)中实线矩形框表示查询发起者ti-1时刻所形成的匿名区域,其匿名用户集合为{C,E,F,U};图3(b)中实线矩形框表示查询发起者ti时刻所形成的匿名区域,其匿名用户集合为{D,E,G,U};图3(c)中实线矩形框表示查询发起者ti时刻所形成的匿名区域,其匿名用户集合为{B,D,H,U};图3(b)和图3(c)中的虚线矩形框分别表示查询发起者ti-1时刻的匿名用户在ti时刻和ti+1时刻所形成的匿名区域,其匿名用户集合都为{C,E,F,U},观察这三个虚线矩形框可以看出,随着查询时间的推移ti-1时刻形成的匿名用户集合变得越来越大,同时攻击者收集这三个时刻的匿名用户集合{C,E,F,U}、{D,E,G,U}、{B,D,H,U},对其取交集就可得出查询的真实用户为用户U。
第二,整个连续查询期间的匿名位置集合只是用最初选择的k-匿名位置集,虽然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位置关联攻击,但是由于用户移动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最初形成的k-匿名位置集会聚集在一起,或者过于分散,从而导致服务质量无法保证。
第三,该方法直接用于连续查询中易遭受轨迹攻击,即连续查询每个时刻都进行了匿名保护,但由于连续查询的时空关联性,使得攻击者在一定时间段内可推测出该查询发起者的真实查询轨迹,其原理如图4所示,共包括五个图,其中图4(a)表示t1时刻的匿名区域示意图,图4(b)表示t2时刻的匿名区域示意图,图4(c)表示t3时刻的匿名区域示意图,图4(d)表示t4时刻的匿名区域示意图,图4(e)表示t5时刻的匿名区域示意图,且每个时刻都含有{U,B,C,D,E,F,G,H}8个移动用户,用于查询过程中用户隐私信息保护,其匿名用户集合分别为{U,B,C,G}、{U,B,D,F}、{U,D,H,G}、{U,B,E,F}、{U,D,F,H},虽然查询发起者U每个时刻的位置信息都进行了4-匿名保护,但在t1-t5时刻连续查询期间内,由于连续查的时空关联性,导致具有丰富背景知识的攻击者即使不知道查询发起者U在各个时刻真实的位置信息,但其仍会以很大的概率推测出该查询发起者U在t1-t5时间段内的运动轨迹,如图4(a)-(e)中贯穿t1-t55个时刻的实线矩形框的红色实线所示。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假位置方案,该方案可应用于单点查询和连续查询中。但该方案也存在一些缺点,即在产生假位置点时缺少背景知识的考虑,导致所产生的某些位置点不合理,从而使得攻击者很容易根据背景知识排除掉这些不合理点,最终大大提高攻击概率。即使充分考虑了背景知识,但其选择和产生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代价太高。同时它们还是虚假位置,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三种方法是:基于用户协作方案,该方案可用于单点查询和连续查询中,其具体方法是聚集附近k个用户一起协作完成k-匿名,然后进行查询。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隐私,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即协作用户之间的通信开销相比其他方案较大,同时其很难保证协作用户的隐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方法,以同时确保查询用户和其他协作用户的隐私安全性,提高查询的有效性和服务的高质量性。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
(1)建立一个由若干移动用户和位置服务器构成的隐私保护框架;
(2)由手机生产厂商为每部手机安装一个缓存装置,用于用户在查询过程中对有用信息的存储;
(3)查询发起者根据通信距离长短、人口密度大小和时间段的不同,将整个查询大区域划分为当前流行区域CP和当前普通区域CO;
(4)查询发起者发出协作请求,并将其广播给通信范围之内的其他用户;
(5)收到该协作请求信息的用户,将自己当前所在区域与查询发起者的进行对比:
若当前所在区域的中心位置坐标与该查询发起者所在区域的中心位置坐标之间的距离在阈值τ∈[0,50]的范围内,则同意该协作建群请求,并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发送给查询发起者;
否则,拒绝该协作建群请求,且不发送自己的任何信息给查询发起者;
(6)当查询发起者收到至少k-1个用户的回复信息时,该查询发起者利用FFLQ算法对回复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和查询内容进行筛选,并与满足条件的k-1个用户建立协作关系,同时获得k-1个协作用户的信息,k∈[4,14];
(7)查询发起者对这k-1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进行判断,并根据位置分类的不同,对各个协作用户当前的位置进行相应的处理:
若该协作用户的位置分类为当前流行区域CP,则查询发起者利用位置模糊算法对该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模糊处理;
否则,查询发起者保留该协作用户的真实信息;
(8)查询发起者将各个协作用户模糊处理过的位置信息、真实的位置信息、查询内容信息和自己的真实查询信息一起进行整理,形成聚集查询集合AQ;
(9)查询发起者根据当前协作请求次数的不同,对聚集查询集合AQ进行相应的处理:
若协作请求次数为1,则查询发起者直接将形成的聚集查询集合AQ发送给位置服务器LBS-S,执行步骤(13);
否则,查询发起者舍弃该聚集查询集合AQ,并利用CVCG算法判断该已构建好的用户协作群是否依然有效;若有效,则执行步骤(10),若无效,则跳转到步骤(13);
(10)查询发起者发出发送当前时刻信息给各个协作用户,收到该通知的各个协作用户发送其当前真实信息给该查询发起者;
(11)查询发起者根据收到的各个协作用户的返回信息,并根据位置分类的不同,用位置模糊算法对各个协作用户的位置进行模糊处理或者直接保留真实信息,再根据位置出入度和轨迹相似度两个条件对模糊处理后的候选模糊位置点进行筛选;
(12)查询发起者将各个协作用户筛选后的模糊位置点、真实查询内容以及自己当前时刻的查询信息一起整理,形成一个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发送给位置服务器LBS-S,执行步骤(14);
(13)查询发起者根据已构建协作群中仍可继续用于协作查询的用户数目多少,选择不同的算法重新构建用户协作群,并对建立的用户协作群中的用户信息进行筛选,再根据各个协作用户的位置分类对其位置进行不同的处理,最后将各个协作用户处理过的位置信息、真实查询内容和自己的真实信息一起整理,形成一个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发送给位置服务器LBS-S,执行步骤(14);
(14)位置服务器收到聚集查询集合AQ或者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后,查找自己的数据库,形成候选结果集CRS,并返回给各个协作用户;收到此候选结果集CRS的各个协作用户,根据自己的真实信息,筛选出自己所需的查询结果,并将其记录在缓存器中。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由于使用了分布式用户协作建群实现匿名的方法,所以有效避免了集中式中可信第三方的单点攻击问题,同时解决了匿名用户寻找和用户是否自愿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用户隐私保护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2)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算法,不仅可实现对查询发起者自身的隐私保护,而且也可实现对协作用户群中其他用户的隐私保护;
3)本发明由于使用了缓存机制,使得用户在查询时变得方便快捷,降低了通信开销、减少了访问查询位置服务器的频率;
4)本发明由于在对用户信息进行模糊时主要考虑了各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并且仅仅对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的协作用户真实位置进行模糊处理,再对处理后的模糊位置利用位置出入度和轨迹相似度两个条件进行筛选,能同时保证模糊位置点和查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5)本发明由于使用了动态构建协作用户群的机制,避免了在查询过程中其匿名区域面积出现过大和过小的问题;同时由于对协作群可用性的持续判断,降低了重建用户群的次数,从而大大节省了查询时间、降低了通信开销;
6)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位置出入度和轨迹相似度筛选方法,在保护查询发起者各个时刻位置隐私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了其运动轨迹隐私,且能有效抵御位置关联攻击和轨迹攻击。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基于用户协作的分布式隐私保护架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现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位置关联攻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的轨迹攻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中心思想是采用图1基于用户协作的分布式隐私保护架构,其主要是由查询发起者发出协作建群请求,并进行广播;能收到该协作建群请求并愿意与其进行协作的其他用户回复相应的信息给该查询发起者,然后该查询发起者根据各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不同,对其位置进行模糊处理或直接保留真实信息,并利用位置出入度和轨迹相似度两个条件对模糊处理后的模糊位置点进行筛选,最终该查询发起者将各个协作用户筛选后的模糊位置点或真实的位置点、真实的查询内容以及自身真实信息一起整理,形成一个聚集查询集合AQ或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并将其发送给位置服务器。位置服务器根据所收到的内容,查找数据库,形成相应的候选结果集CRS并返回给各个用户。收到该候选结果集的各个协作用户,根据自身的真实信息对该候选结果集进行过滤,筛选出满足其要求的查询结果。同时,所有用户将该查询内容及其结果存储于各自的缓存器中,以便自己或其他用户需要。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和效果作详细说明。
参照图1,本发明使用的隐私保护框架,包括移动用户和位置服务器LBS-S。该移动用户,是移动互联网中普通的移动用户,其拥有具有缓存装置的移动设备,用于移动通信网络中某个查询发起者发出协作建群请求时,在物理通信距离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用户协作群的构建,并最终由该查询发起者将形成的聚集查询集合AQ或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发送给位置服务器LBS-S。该位置服务器LBS-S,其内部存储着所有LBS服务所需的信息,用于LBS查询服务结果的提供。在位置服务中,其操作应依照LBS系统的相关规则和协议,但不排除其是不诚实且感兴趣的,故在本方案中LBS-S是半可信的,其主要用于用户请求查询结果的提供,形成候选结果集CRS,并返回给查询用户。
参照图2,本发明基于上述隐私保护框架进行隐私保护的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查询发起者对整个查询覆盖区域进行分类。
(1.1)查询发起者根据通信距离长短将整个查询大区域划分为若干不规则小区域,表示为:R={r1,r2,...,rn,...},其中R指整个大的查询区域,rn指第n个小的不规则区域,n≥1;
(1.2)查询发起者根据当前时间段和区域中当前人口密度大小将所划分的小区域再划分为当前流行区域CP和当前普通区域CO两类,其中,当前流行区域CP是指在当前时间段内人口密度≥50;当前普通区域CO是指在当前时间段内人口密度≤5。
步骤2,查询发起者发出请求协作消息。
(2.1)任意想要协作建群的移动用户,均可发起请求协作消息,广播出去,并等待网络中其他用户的回复;
(2.2)收到该协作请求信息的第I个协作用户根据自己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I,y0 I)c、查询发起者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U,y0 U)c决定是否与其建立协作关系:
若(x0 I,y0 I)c=(x0 U,y0 U)c±τ,则同意该协作建群请求,并发送自己的信息给该查询发起者,其中τ∈[0,50](m);
否则,拒绝该协作请求,且不发送自己的任何信息给该查询发起者,其中I表示回复该查询发起者的协作用户个数且I≥1。
步骤3,查询发起者利用FFLQ算法对回复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和查询内容进行筛选,并与满足条件的k-1个用户建立协作关系。
(3.1)将查询发起者U自己的信息UQU和收到第I个协作用户的信息UQI分别表示如下:
UQU={UIDc U,(xc U,yc U),LCc U,QCc U,qcc U,Tsc U,Tec U,Vc U,(x0 U,y0 U)c};
UQI={UIDc I,(xc I,yc I),LCc I,QCc I,qcc I,Tsc I,Tec I,Vc I,(x0 I,y0 I)c};
其中,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UID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I≥1;(xc I,y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L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位置分类;L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位置分类;Q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Ts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开始时间;Ts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开始时间;Te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Te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V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速度;V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速度;(x0 I,y0 I)c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所在位置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U,y0 U)c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所在位置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
(3.2)查询发起者设置如下3个筛选条件:
Tec I≥Tec U,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Tec I应大于等于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Tec U
Vc I=Vc U±μ,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速度Vc I应与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速度Vc U相当,其中μ∈[0,0.5](m/s);
Δθc I=Δθc U±ξ,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运动趋势Δθc I应接近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运动趋势Δθc U,其中ξ∈[00,100];
其中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081
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运动方向与x轴的夹角,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的运动方向与x轴的夹角;
(3.3)查询发起者首先设定q为满足三个设置条件的协作用户个数,且将其初始值置为0,再根据设置的三个条件对第I个协作用户信息UQI中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Tec I、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速度Vc I和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xc I,yc I)进行筛选,每筛选通过一个,q的值便增加1,最终将满足条件的协作用户信息存储在一个准用户集合WUS中并记录q的最终值;
(3.4)查询发起者首先设定p为准用户集WUS中所有协作用户查询分类个数,且将其初始值置为0,然后检索整个准用户集合WUS,当QCI≠QCU且QCI≠QCK时,p的值便增加1,记录p的最终值,其中QCK是指第K个协作用户当前的查询分类,K≥1且I≠K;
(3.5)当p≥L且q≥k-1时,查询发起者在准用户集WUS中任选k-1个协作用户信息存入一个一次过滤用户集合FFUS中,其中L表示本次查询分类的个数,k表示参与本次协作的用户总数。
步骤4,查询发起者判断一次过滤用户集合FFUS中k-1个协作用户的位置分类是否是当前流行区域CP。
(4.1)查询发起者收集一次过滤集合的FFUS中的k-1个协作用户信息集合AUM: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083
其中,UID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1≤J≤k-1;(xc J,y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L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Q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Te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的查询截止时间;
(4.2)对于协作用户信息AUM中k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LCc 1,LCc 2,...,LCc J,...,LCc k-1}中的每一个分类值,查询发起者都需要对该位置分类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的不同,对各个协作用户信息进行如下处理:
若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则查询发起者将该协作用户的相关信息,存储在一个流行区域集合PRS中,即
否则,查询发起者将该协作用户的相关信息,存储在一个普通区域集合ORS中,即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092
其中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xp j,y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qc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xo i,y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qc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步骤5,查询发起者利用位置模糊算法对流行区域集合PRS中各个该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模糊处理。
(5.1)查询发起者收集的流行区域集合PRS: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01
其中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xp j,y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qc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
(5.2)查询发起者设定D为一个半径阈值,且D∈[5,10](m),再根据流行区域集合PRS中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xp 1,yp 1),(xp 2,yp 2),...,(xp j,yp j)},对该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进行模糊处理,即对于这j个协作用户中的每一个协作用户,查询发起者都需要以该协作用户真实的位置为圆心、D为半径画圆,共需要画j个圆,即{C1,C2,...,Cj};再在每一个圆中任意选择m个位置点作为该协作用户当前位置点,将该选出的m个模糊位置点和其他信息一起记录在一个第一次位置模糊集合FLBS中,即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02
其中(xbm j,ybm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第m个模糊位置,1≤j≤k-1,m≥3。
步骤6,查询发起者将各个协作用户模糊处理过的位置信息、真实的位置信息、查询内容信息和自己的真实查询信息一起进行整理,形成聚集查询集合AQ。
(6.1)查询发起者收集的第一次位置模糊集合FLBS、普通区域集合ORS和自己的信息UMU,分别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11
UMU={UIDc U,(xc U,yc U),qcc U};
其中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xbm j,ybm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第m个模糊位置,m≥3;(xo i,y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qc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qc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信息;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6.2)查询发起者在第一次位置模糊集合FLBS中为每一个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任意选择一个模糊位置点作为其当前位置,并将选出的模糊位置点和收集的普通区域集合ORS中各个协作用户信息以及自己的信息UMU一起存入一个聚集查询集合AQ中,即: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21
其中:UIDL表示协作用户身份信息列表,其形式为:
UIDL={ID1,ID2,...,IDJ,IDJ+1,IDJ+2,...,IDk-1,IDU}={UIDp 1,UIDp 2,...,UIDp j,UIDo 1,UIDo 2...,UIDo i,UIDc U};
UQCL表示协作用户查询内容列表,其形式为: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22
ID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的最终身份信息,且1≤J≤k-1;IDU表示查询发起者U的最终身份信息。
步骤7,查询发起者根据当前协作请求次数的不同,对聚集查询集合AQ进行相应的处理。
查询发起者自身拥有一个计数器,用于记录自身发起协作建群请求的次数,且其初始值置为0,每当查询发起者发起一次协作建群请求,该计数器就计数一次;
当若该计数器的值为1时,则查询发起者直接将形成的聚集查询集合AQ发送给位置服务器LBS-S,跳转到步骤14-15;
否则,查询发起者舍弃该聚集查询集合AQ,执行步骤8。
步骤8,对用户协作群的有效性进行判断。
查询发起者利用CVCG算法判断已构建好的用户协作群是否依然有效:
(8.1)查询发起者根据上一时刻形成的聚集查询集合AQL或最终用户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协作用户的身份信息,发出发送当前时刻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的通知,收到该通知的各个协作用户将自己当前时刻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发送给该查询发起者;
(8.2)查询发起者收到各个协作用户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1,y0 1)c,(x0 2,y0 2)c,...,(x0 J,y0 J)c,...,(x0 k-1,y0 k-1)c}后,设定M为仍可用于协作的用户个数且其初始值置为0,当(x0 J,y0 J)c=(x0 U,y0 U)c±τ,τ∈[0,50](m)时,M的值便会增加1,其中(x0 J,y0 J)c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U,y0 U)c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
(8.3)根据M的值判断用户协作群是否有效:
若M=k-1,则表明已构建好的用户协作群仍有效,执行步骤9;
否则,则表明已构建好的用户协作群无效,执行步骤10。
步骤9,查询发起者通知已构建好的协作群中各个协作用户发送其相关信息。
(9.1)查询发起者根据上一时刻形成的聚集查询集合AQL或最终用户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协作用户的身份信息,发出发送当前查询信息的通知,收到该通知的各个协作用户将自己当前的查询信息发送给该查询发起者;
(9.2)查询发起者将收到的各个协作用户返回的信息存储在一个真实查询集合RQS中,即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31
其中ID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的最终身份信息,且1≤J≤k-1;(xc J,y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信息;L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q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查询内容。
步骤10,查询发起者调用DUCT算法或者SDUCT算法重新构建用户协作群。
(10.1)查询发起者根据步骤3.3)中q的取值,利用不同的算法构建协作用户群:
若q≥k/2,则利用SDUCT算法来重新组建用户协作群,即查询发起者首先发送“可继续协作”信息给仍可继续用于协作的用户,并与其继续保持联系;发送“不继续协作”信息给不可继续协作的用户,并与其断绝联系,再执行步骤(10.2);
若q≤1时,则利用DUCT算法来重新组建用户协作群,即查询发起者直接执行步骤(10.2);
(10.2)查询发起者发出协作建群请求,并广播出去,收到该协作请求信息的第I个协作用户根据自己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I,y0 I)c和查询发起者U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U,y0 U)c决定是否与其建立协作关系:
若(x0 I,y0 I)c=(x0 U,y0 U)c±τ,则同意该协作建群请求,并发送自己的信息给该查询发起者,其中τ∈[0,50](m);
否则,拒绝该协作请求,且不发送自己的任何信息给该查询发起者,其中I表示回复该查询发起者的协作用户个数且I≥1;
(10.3)查询发起者将收到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回复信息UQR I和自己的信息MSU,分别表示如下:
UQR I={UIDc I,(xc I,yc I),LCc I,QCc I,qcc I,Te I,Vc I,hc I,Nc I};
MSU={MIDc U,UIDc U,(xc U,yc U),LCc U,QCc U,qcc U,Vc U,Tec U,kc U,Hmaxc U},
其中M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请求协作信息的编号;UID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xc I,y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信息;(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信息;L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L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Q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Te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查询的截止时间;Te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V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速度;V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速度;h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与查询发起者之间的跳数;Nc I表示当前时刻与第I个协作用户参与建群的用户个数;k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规定的当前查询所需的其他协作用户个数;Hmax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查询规定的最大跳数;
(10.4)查询发起者设置如下5个条件:
hc I≤Hmaxc U,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与查询发起者之间的跳数hc I应小于等于查询发起者前查询所规定最大跳数Hmaxc U
Nc I=0,表示当前时刻与第I个协作用户协作建群的其他用户数目应为0;
Tsc U<Te I,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的查询截止时间Tsc U应小于第I个协作用户查询的截止时间Te I
Vc I=Vc U±μ,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速度Vc I应与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速度Vc U相当,其中μ∈[0,0.5](m/s);
Δθc I=Δθc U±ξ,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运动趋势Δθc I应接近查询发起者当前时刻U的运动趋势Δθc U,其中ξ∈[00,100];
其中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51
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运动方向与x轴的夹角,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52
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的运动方向与x轴的夹角;
(10.5)查询发起者根据设置的条件对回复信息UQR I中的第I个协作用户与查询发起者之间跳数hc I、当前时刻与第I个协作用户协作建群的其他用户数目Nc I、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速度Vc I、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位置信息(xc I,yc I)和第I个协作用户查询的截止时间Te I进行筛选,并与满足条件的k-1个用户建立协作关系。
步骤11,查询发起者判断步骤9和步骤10返回的各协作用户的位置分类是否是当前流行区域CP,并对返回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各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进行模糊处理。
(11.1)将查询发起者收集的各协作用户返回的当前时刻信息UQc、自己的查询信息UQc U和缓存数据CD分别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61
UQc U={UIDc U,(xL U,yL U),(xc U,yc U),LCc U,QCc U,qcc U},
CD={LRI,PRI,BGI}={{LSL,ListsL},{LSC,QCS,qcS,ListsC},ListWL},
其中UID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xc J,y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xL U,y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位置;(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L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位置分类;L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位置分类;Q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CD表示缓存数据信息;LRI表示位置服务器返回的信息;PRI表示各个协作用户返回的信息;BGI表示整个查询区域的基本地理信息;LSL表示位置服务器返回的位置信息集合;ListsL表示位置服务器返回的查询结果信息列表;LSC表示各个协作用户返回的位置信息集合;QCS表示各个协作用户返回的查询分类信息集合;qcS表示各个协作用户返回的具体查询内容信息集合;ListsC表示各个协作用户返回的查询结果信息列表;ListWL表示整个查询区域的位置信息列表;
(11.2)查询发起者根据各协作用户返回的当前时刻信息UQc中的各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的不同,对各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信息进行如下处理:
若该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为当前流行区域CP,则查询发起者将该协作用户信息存储在一个返回流行区域集合RPRS中,再执行步骤(11.3);
否则,查询发起者保留该协作用户返回的所有真实信息,并将其存储在一个返回普通区域集合RORS中;
其中,返回流行区域集合RPRS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71
返回普通区域集合RORS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72
其中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xRp j,yRp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xRo i,y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qcRp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qc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11.3)查询发起者设定D为一个半径阈值,且D∈[5,10](m),再根据返回流行区域集合RPRS中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xRp 1,yRp 1),(xRp 2,yRp 2),...,(xRp j,yRp j)},对该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进行模糊处理,即对于这j个协作用户中的每一个协作用户,查询发起者都需要以该协作用户真实的位置为圆心、D为半径画圆,共需要画j个圆,即{C1,C2,...,Cj};再在每一个圆中任意选择m个位置点作为该协作用户当前位置点,将该选出的m个模糊位置点和其他信息一起记录在一个返回位置模糊集合RLBS中,即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81
其中(xRbm j,yRbm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第m个模糊位置,1≤j≤k-1,m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的模糊位置个数,且m≥3。
步骤12,查询发起者根据位置出入度和轨迹相似度两个条件步骤11中各协作用户模糊处理后的模糊位置点进行筛选。
(12.1)查询发起者在返回位置模糊集合RLBS中任意选择一个模糊位置作为该协作用户当前的位置,并将选出的模糊位置和返回普通区域集合RORS中其他协作用户信息以及自己的信息一起存入一个候选位置集合CLS中,即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82
其中,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查询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xRbh j,yRbh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第h个模糊位置,且1≤h≤m,m≥3;(xo i,y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真实位置;(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12.2)查询发起者根据自己的信息计算如下参数:
查询发起者U当前查询时间段内行驶的路程:sc U=Vc U*(Tec U-Tsc U);
查询发起者U上一查询时刻的运动趋势: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91
其中(xL U,y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位置;(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Ts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查询开始时间;Te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V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速度;
(12.3)将查询发起者整理的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和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分别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192
其中ID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最终的身份信息;IDU表示查询发起者U最终的身份信息;(xL J,yL J)表示上一时刻第J个协作用户的位置;(xL U,y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位置;(xL Nt,yL Nt)表示上一时刻新加入第t个协作用户的位置;QCL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上一时刻的查询分类;qcL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上一时刻具体查询内容;QC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查询分类;qc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L Nt表示上一时刻新加入的第t个协作用户上一时刻查询分类;qcL Nt表示上一时刻新加入第t个协作用户上一时刻具体查询内容,且t≥1;
(12.4)查询发起者根据整理的候选位置集合CLS、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和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的信息,分别计算满足位置出度要求的模糊位置点个数P和满足位置入度要求的模糊位置点个数Q:
对于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的每一个位置点,查询发起者都需要计算该位置点与候选位置集合CLS中k个位置点间的距离{DLp 1,DLp 2,...,DLp J,DLp J+1,DLp J+2...,DLp k-1,DLp k},且每一次当这k个距离中有不少于k/2个包含在查询发起者设定的距离范围sc U±ε内时,P的值就增加1,其中DLp J表示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的任一位置点与候选位置集合CLS中的第J个位置点间的距离;ε表示一个距离值,且ε∈[5,10];
对于候选位置集合CLS中的每一个位置点,查询发起者都需要计算该位置点与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的k个位置点间的距离{DpL 1,DpL 2,...,DpL J,DpL J+1,DpL J+2,...,DpL k-1,DpL k},且每一次当这k个距离中有不少于k/2个包含在查询发起者设定的距离范围sc U±ε内时,Q的值就增加1,其中DpL J表示候选位置集合CLS中的任一位置点与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第J个位置点间的距离;
(12.5)查询发起者根据P和Q的取值,对候选位置集合CLS中的信息进行如下处理:
若同时满足P≥k/2和Q≥k/2,则保留该模糊位置信息,并将该模糊位置信息和自己的相关信息一起存入一个候选信息集合CMS中,再在该候选信息集合CMS中任意选择一个模糊位置,并将选出的模糊位置与返回普通区域集合RORS中其他协作用户信息以及自己的信息一起存入一个准位置集合WLS中,执行步骤(12.6)-(12.7);
否则,忽略该模糊位置,再在当前候选位置点集合CLS中重新选择一个与之前不同的模糊位置,并利用位置出入度和轨迹相似度两个条件对模糊处理后的候选模糊位置点进行筛选;
其中,候选信息集合CMS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11
准位置集合WLS的形式为: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12
且{ID1,ID2,...,IDJ,IDJ+1,IDJ+2,...,IDk-1,IDU}={UIDp 1,UIDp 2,...,UIDp j,UIDo 1,UIDo 2,...,UIDo i,UIDc U},(xRbf j,yRbf j)表示返回的位置区域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f个模糊位置,且1≤f≤m,m≥3;(xRbe j,yRbe j)表示返回的位置区域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e个模糊位置,且1≤e≤f;(xRo i,y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区域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qcRp j表示返回的位置区域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具体查询内容;qc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区域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具体查询内容;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
(12.6)查询发起者设定E为满足轨迹相似度要求的位置点个数,且初始值置为0,并根据步骤(12.2)中计算的自己上一查询时刻的运动趋势ΔθL U,对准位置集合WLS中各模糊位置点进行筛选:
对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的每一个位置点,查询发起者都需要计算该位置点与准位置集合WLS中的每一个位置点间的夹角{ΔθL 1,ΔθL 2,...,ΔθL J,ΔθL J+1,ΔθL J+2,...,ΔθL k-1,ΔθL k},且每一次当这k个夹角中有不少于k/2个包含在查询发起者设定的夹角范围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21
内时,E的值就增加1,其中ΔθL J表示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的位置点与准位置集合WLS中的第J个位置点间的夹角,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22
或者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23
或者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24
J表示参与本次协作的其他用户个数,且1≤J≤k-1;
(12.7)查询发起者根据E的取值,对模糊的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
若E≥k2,则保留该模糊位置点,并将其和相应的真实查询内容一起存储在一个轨迹相似集合TS中;
否则,舍弃该模糊位置点,再在候选信息集合CMS中重新选择一个与之前不同的模糊位置点,和其他协作用户信息一起存入准位置集合WLS,并利用轨迹相似度算法判断新选出的模糊位置点是否满足轨迹相似度要求,
其中
(xRbv j,yRbv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v个预测位置,且1≤v≤f。
步骤13,查询发起者形成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发送给位置服务LBS-S。
(13.1)将查询发起者整理的轨迹相似集合TS、返回普通区域集合RORS中其他协作用户信息以及自己当前时刻的查询信息UQc U,分别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31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32
UQc U={UIDc U,(xL U,yL U),(xc U,yc U),QCc U,qcc U,Tsc U,Tec U,Vc U,(x0 U,y0 U)c};
其中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查询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查询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xRbv j,yRbv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个v模糊位置,且1≤v≤f;(xRo i,y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真实位置;(xL U,y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位置信息;(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Rp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Ts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开始时间;Te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的查询截止时间;V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速度;(x0 U,y0 U)c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13.2)查询发起者在轨迹相似集合TS中任意选择一个模糊位置作为该协作用户当前的位置,并将该选出的模糊位置与收集的所有信息存储到一个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中,按如下三种情况存储:
情况一: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中同时含有已构建好的协作用户群中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w个模糊位置信息(xRbw j,yRbw j)、真实查询内容qcRp j和已构建好的协作用户群中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真实的位置信息(xRo i,yRo i)、真实具体查询内容qcRo i以及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真实的位置信息(xc U,yc U)、真实具体查询内容qcc U,1≤w≤v;且其形式为:
情况二: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中仅含有已构建好的协作用户群中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w个模糊位置信息(xRbw j,yRbw j)、真实查询内容qcRp j以及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真实的位置信息(xc U,yc U)、真实具体查询内容qcc U;且其形式为: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51
情况三: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中仅含有已构建好的协作用户群中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真实的位置信息(xRo i,yRo i)、真实具体查询内容qcRo i以及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真实的位置信息(xc U,yc U)、真实具体查询内容qcc U;且其形式为: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52
其中UIDL表示协作用户身份列表,其有三种表示形式,
第一种形式为:
UIDL={ID1,ID2,...,IDJ,IDJ+1,IDJ+2,...,IDk-1,IDU}={UIDp 1,UIDp 2,...,UIDp j,UIDo 1,UIDo 2,...,UIDo i,UIDc U};第二种形式为:
UIDL={ID1,ID2,...,IDJ,...,IDk-1,IDU}={UIDp 1,UIDp 2,...,UIDp j,...,UIDp k-1,UIDc U};
第三种形式为:UIDL={ID1,ID2,...,IDJ,...,IDk-1,IDU}={UIDo 1,UIDo 2,...,UIDo i,...,UIDo k-1,UIDc U};
UQCL表示协作用户查询内容列表,其有三种表示形式:
第一种形式为:
第二种形式为: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62
第三种形式为:
Figure BDA0001511731570000263
其中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查询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查询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ID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的最终身份信息;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13.3)查询发起者将步骤(13.2)形成的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发送给发送给位置服务LBS-S。
步骤14,位置服务器收到聚集查询集合AQ或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后,查找自己的数据库,形成候选结果集CRS,并返回给各个协作用户。
步骤15,收到此候选结果集CRS的各个协作用户,根据自己的真实信息,筛选出自己所需的查询结果,并将其记录在缓存器中。
以上描述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例,并未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显然对于本领域的专业人员来说,在了解了本发明内容和原理后,都可能在不背离本发明原理、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修改和改变,但是这些基于发明思想的修正和改变仍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方法,包括:
(1)建立一个由若干移动用户和位置服务器构成的隐私保护框架;
(2)由手机生产厂商为每部手机安装一个缓存装置,用于用户在查询过程中对有用信息的存储;
(3)查询发起者根据通信距离长短、人口密度大小和时间段的不同,将整个查询大区域划分为当前流行区域CP和当前普通区域CO;
(4)查询发起者发出协作请求,并将其广播给通信范围之内的其他用户;
(5)收到该协作请求信息的用户,将自己当前所在区域与查询发起者的进行对比:
若当前所在区域的中心位置坐标与该查询发起者所在区域的中心位置坐标之间的距离在阈值τ∈[0,50]的范围内,则同意该协作建群请求,并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发送给查询发起者;
否则,拒绝该协作建群请求,且不发送自己的任何信息给查询发起者;
(6)当查询发起者收到至少k-1个用户的回复信息时,该查询发起者利用FFLQ算法对回复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和查询内容进行筛选,并与满足条件的k-1个用户建立协作关系,同时获得k-1个协作用户的信息,k∈[4,14];
(7)查询发起者对这k-1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进行判断,并根据位置分类的不同,对各个协作用户当前的位置进行相应的处理:
若该协作用户的位置分类为当前流行区域CP,则查询发起者利用位置模糊算法对该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模糊处理;按如下步骤进行:
7a)查询发起者收集一次过滤用户集合的FFUS中的k-1个协作用户信息AUM和自己的信息UMU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011
UMU={UIDc U,(xc U,yc U),LCc U,QCc U,qcc U,Te U},
其中UID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1≤J≤k-1;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xc J,y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L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Q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L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q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Te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的查询截止时间;Te U表示查询发起者U的查询截止时间;
7b)对于协作用户信息AUM中k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LCc 1,LCc 2,...,LCc J,...,LCc k-1}中的每一个分类值,查询发起者都需要对该位置分类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的不同,对各个协作用户信息进行如下处理:
若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则查询发起者将该协作用户的相关信息,存储在一个流行区域集合PRS中,即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021
否则,查询发起者将该协作用户的相关信息,存储于一个普通区域集合ORS中,即
其中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xp j,y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qc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xo i,y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qc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7c)查询发起者设定D为一个半径阈值,且D∈[5,10]米,再根据流行区域集合PRS中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xp 1,yp 1),(xp 2,yp 2),...,(xp j,yp j)},对该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进行模糊处理,即对于这j个协作用户中的每一个协作用户,查询发起者都需要以该协作用户真实的位置为圆心、D为半径画圆,共需要画j个圆,即{C1,C2,...,Cj};再在每一个圆中任意选择m个位置点作为该协作用户当前位置点,将该选出的m个模糊位置点和其他信息一起记录在一个第一次位置模糊集合FLBS中,即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031
其中(xbm j,ybm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第m个模糊位置,1≤j≤k-1,m≥3;
否则,查询发起者保留该协作用户的真实信息;
(8)查询发起者将各个协作用户模糊处理过的位置信息、真实的位置信息、查询内容信息和自己的真实查询信息一起进行整理,形成聚集查询集合AQ;
(9)查询发起者根据当前协作请求次数的不同,对聚集查询集合AQ进行相应的处理:
若协作请求次数为1,则查询发起者直接将形成的聚集查询集合AQ发送给位置服务器LBS-S,执行步骤(13);
否则,查询发起者舍弃该聚集查询集合AQ,并利用CVCG算法判断其自身与k-1个协作用户建立的用户协作群是否依然有效;若有效,则执行步骤(10),若无效,则跳转到步骤(13);
(10)查询发起者发出发送当前时刻信息的请求给各个协作用户,收到该请求的各个协作用户发送其当前真实信息给该查询发起者;
(11)查询发起者根据收到的各个协作用户的返回信息,并根据位置分类的不同,用位置模糊算法对各个协作用户的位置进行模糊处理或者直接保留真实信息,再根据位置出入度和轨迹相似度两个条件对模糊处理后的候选模糊位置点进行筛选;按如下步骤进行:
11d)查询发起者在返回位置模糊集合RLBS中任意选择一个模糊位置作为该协作用户当前的位置,并将选出的模糊位置和返回普通区域集合RORS中其他协作用户信息以及自己的信息一起存入一个候选位置集合CLS中,即
其中,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查询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xRbh j,yRbh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第h个模糊位置,且1≤h≤m,m≥3;(xo i,y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真实位置;(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11e)查询发起者根据自己的信息计算如下参数:
查询发起者U当前查询时间段内行驶的路程: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042
查询发起者U上一查询时刻的运动趋势:
其中(xL U,y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位置;(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Ts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查询开始时间;Te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V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速度;
11f)将查询发起者整理的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和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分别表示如下: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052
其中ID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最终的身份信息;IDU表示查询发起者U最终的身份信息;(xL J,yL J)表示上一时刻第J个协作用户的位置;(xL U,y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位置;(xL Nt,yL Nt)表示上一时刻新加入第t个协作用户的位置;QCL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上一时刻的查询分类;qcL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上一时刻具体查询内容;QC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查询分类;qc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L Nt表示上一时刻新加入的第t个协作用户上一时刻查询分类;qcL Nt表示上一时刻新加入第t个协作用户上一时刻具体查询内容,且t≥1;
11g)查询发起者根据整理的候选位置集合CLS、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和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的信息,分别计算满足位置出度要求的模糊位置点个数P和满足位置入度要求的模糊位置点个数Q:
对于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的每一个位置点,查询发起者都需要计算该位置点与候选位置集合CLS中k个位置点间的距离{DLp 1,DLp 2,...,DLp J,DLp J+1,DLp J+2...,DLp k-1,DLp k},且每一次当这k个距离中有不少于k/2个包含在查询发起者设定的距离范围sc U±ε内时,P的值就增加1,其中DLp J表示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的任一位置点与候选位置集合CLS中的第J个位置点间的距离;ε表示一个距离值,且ε∈[5,10];
对于候选位置集合CLS中的每一个位置点,查询发起者都需要计算该位置点与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的k个位置点间的距离{DpL 1,DpL 2,...,DpL J,DpL J+1,DpL J+2,...,DpL k-1,DpL k},且每一次当这k个距离中有不少于k/2个包含在查询发起者设定的距离范围sc U±ε内时,Q的值就增加1,其中DpL J表示候选位置集合CLS中的任一位置点与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第J个位置点间的距离;
11h)查询发起者根据P和Q的取值,对候选位置集合CLS中的信息进行如下处理:
若同时满足P≥k/2和Q≥k/2,则保留该模糊位置信息,并将该模糊位置信息和自己的相关信息一起存入一个候选信息集合CMS中,再在该候选信息集合CMS中任意选择一个模糊位置,并将选出的模糊位置与返回普通区域集合RORS中其他协作用户信息以及自己的信息一起存入一个准位置集合WLS中,执行步骤11i)-11j);
否则,忽略该模糊位置,再在当前候选位置点集合CLS中重新选择一个与之前不同的模糊位置,并利用位置出入度和轨迹相似度两个条件对模糊处理后的候选模糊位置点进行筛选;其中,候选信息集合CMS的形式为: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061
准位置集合WLS的形式为: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071
且{ID1,ID2,...,IDJ,IDJ+1,IDJ+2,...,IDk-1,IDU}={UIDp 1,UIDp 2,...,UIDp j,UIDo 1,UIDo 2,…,UIDo i,UIDc U},(xRbf j,yRbf j)表示返回的位置区域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f个模糊位置,且1≤f≤m,m≥3;(xRbe j,yRbe j)表示返回的位置区域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e个模糊位置,且1≤e≤f;(xRo i,y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区域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qcRp j表示返回的位置区域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具体查询内容;qc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区域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具体查询内容;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
11i)查询发起者设定E为满足轨迹相似度要求的位置点个数,且初始值置为0,并根据步骤11e)中计算的自己上一查询时刻的运动趋势ΔθL U,对准位置集合WLS中各模糊位置点进行筛选:
对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的每一个位置点,查询发起者都需要计算该位置点与准位置集合WLS中的每一个位置点间的夹角{ΔθL 1,ΔθL 2,…,ΔθL J,ΔθL J+1,ΔθL J+2,…,ΔθL k-1,ΔθL k},且每一次当这k个夹角中有不少于k/2个包含在查询发起者设定的夹角范围内时,E的值就增加1,其中ΔθL J表示上一时刻聚集查询集合AQL或上一时刻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的位置点与准位置集合WLS中的第J个位置点间的夹角,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073
或者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081
或者J表示参与本次协作的其他用户个数,且1≤J≤k-1;
11j)查询发起者根据E的取值,对模糊的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
若E≥k/2,则保留该模糊位置点,并将其和相应的真实查询内容一起存储在一个轨迹相似集合中TS;
否则,舍弃该模糊位置点,再在候选信息集合CMS中重新选择一个与之前不同的模糊位置点,和其他协作用户信息一起存入准位置集合WLS,并利用轨迹相似度算法判断新选出的模糊位置点是否满足轨迹相似度要求,
其中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083
(xRbv j,yRbv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v个预测位置,且1≤v≤f;
(12)查询发起者将各个协作用户筛选后的模糊位置点、真实查询内容以及自己当前时刻的查询信息一起整理,形成一个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发送给位置服务器LBS-S,执行步骤(14);
(13)查询发起者根据已构建协作群中仍可继续用于协作查询的用户数目多少,选择不同的算法重新构建用户协作群,并对建立的用户协作群中的用户信息进行筛选,按如下步骤进行:
13a)查询发起者根据步骤6c)中q的取值,利用不同的算法构建协作用户群:
若q≥k/2,则利用SDUCT算法来重新组建用户协作群,即查询发起者首先发送“可继续协作”信息给仍可继续用于协作的用户,并与其继续保持联系;发送“不继续协作”信息给不可继续协作的用户,并与其断绝联系,再执行步骤13b);
若q≤1时,则利用DUCT算法来重新组建用户协作群,即查询发起者直接执行步骤13b);
13b)查询发起者发出协作建群请求,并广播出去,收到该协作请求信息的第I个协作用户根据自己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I,y0 I)c和查询发起者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U,y0 U)c决定是否与其建立协作关系:
若(x0 I,y0 I)c=(x0 U,y0 U)c±τ,则同意该协作建群请求,并发送自己的信息给该查询发起者其中τ∈[0,50]米;
否则,拒绝该协作请求,且不发送自己的任何信息给该查询发起者,I≥1;
13c)查询发起者将收到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回复信息UQR I和自己的信息MSU,分别表示如下:
UQR I={UIDc I,(xc I,yc I),LCc I,QCc I,qcc I,Te I,Vc I,hc I,Nc I};
MSU={MIDc U,UIDc U,(xc U,yc U),LCc U,QCc U,qcc U,Vc U,Tec U,kc U,Hmaxc U},
其中M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请求协作信息的编号;UID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xc I,y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信息;(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信息;
L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L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
Q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
q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Te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查询的截止时间;Te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V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速度;V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速度;h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与查询发起者之间的跳数;Nc I表示当前时刻与第I个协作用户参与建群的用户个数;k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规定的当前查询所需的其他协作用户个数;Hmax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查询规定的最大跳数;
13d)查询发起者设置如下5个条件:
hc I≤Hmaxc U,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与查询发起者之间的跳数hc I应小于等于查询发起者前查询所规定最大跳数Hmaxc U
Nc I=0,表示当前时刻与第I个协作用户协作建群的其他用户数目应为0;
Tec U<Te I,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的查询截止时间Tec U应小于第I个协作用户查询的截止时间Te I
Vc I=Vc U±μ,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速度Vc I应与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速度Vc U相当,其中μ∈[0,0.5]米/秒;
Δθc I=Δθc U±ξ,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运动趋势Δθc I应接近查询发起者当前时刻U的运动趋势Δθc U,其中ξ∈[0°,10°];
其中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运动方向与x轴的夹角,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02
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的运动方向与x轴的夹角;
13e)查询发起者根据设置的条件对回复信息UQR I中的第I个协作用户与查询发起者之间跳数hc I、当前时刻与第I个协作用户协作建群的其他用户数目Nc I、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速度Vc I、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位置信息(xc I,yc I)和第I个协作用户查询的截止时间Te I进行筛选,并与满足条件的k-1个用户建立协作关系;
再根据各个协作用户的位置分类对其位置进行不同的处理,最后将各个协作用户处理过的位置信息、真实查询内容和自己的真实信息一起整理,形成一个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发送给位置服务器LBS-S,执行步骤(14);
(14)位置服务器收到聚集查询集合AQ或者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后,查找自己的数据库,形成候选结果集CRS,并返回给各个协作用户;收到此候选结果集CRS的各个协作用户,根据自己的真实信息,筛选出自己所需的查询结果,并将其记录在缓存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3)中查询发起者根据通信距离长短、人口密度大小和时间段的不同,将整个查询大区域划分为当前流行区域CP和当前普通区域CO,按如下步骤进行:
3a)查询发起者根据通信距离长短将整个查询大区域划分为若干不规则小区域,表示为:R={r1,r2,...,rn,...},其中R指整个大的查询区域,rn指第n个小的不规则区域,n≥1;
3b)查询发起者根据当前时间段和区域中当前人口密度大小将所划分的小区域再划分为当前流行区域CP和当前普通区域CO两类,其中,当前流行区域CP是指在当前时间段内人口密度≥50;当前普通区域CO是指在当前时间段内人口密度≤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6)中利用FFLQ算法对回复信息中的位置信息和查询内容进行筛选,按如下步骤进行:
6a)将查询发起者U自己的信息UQU和收到第I个协作用户的信息UQI分别表示如下: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11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12
其中,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UID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I≥1;(xc I,y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L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位置分类;L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位置分类;Q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Ts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开始时间;Ts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开始时间;Te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Te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Vc I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速度;V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速度;(x0 I,y0 I)c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所在位置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U,y0 U)c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所在位置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
6b)查询发起者设置如下3个筛选条件:
Tec I≥Tec U,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Tec I应大于等于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Tec U
Vc I=Vc U±μ,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速度Vc I应与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速度Vc U相当,其中μ∈[0,0.5]米/秒;
Δθc I=Δθc U±ξ,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运动趋势Δθc I应接近查询发起者当前时刻U的运动趋势Δθc U,其中ξ∈[0°,10°];
其中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21
表示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运动方向与x轴的夹角,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22
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的运动方向与x轴的夹角;
6c)查询发起者首先设定q为满足三个设置条件的协作用户个数,且将其初始值置为0,再根据设置的三个条件对第I个协作用户信息UQI中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截止时间Tec I、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速度Vc I和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xc I,yc I)进行筛选,每筛选通过一个,q的值便增加1,最终将满足条件的协作用户信息存储在一个准用户集合WUS中并记录q的最终值;
6d)查询发起者首先设定p为准用户集WUS中所有协作用户查询分类个数,且将其初始值置为0,然后检索整个准用户集合WUS,当QCI≠QCU且QCI≠QCK时,p的值便增加1,记录p的最终值,其中QCK是指第K个协作用户当前的查询分类,K≥1且I≠K;
6e)当p≥L且q≥k-1时,查询发起者在准用户集WUS中任选k-1个协作用户信息存入一个一次过滤用户集合FFUS中,其中L表示查询分类的个数,k表示参与本次协作的用户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8)中查询发起者将各个协作用户模糊处理过的位置信息、真实的位置信息、查询内容信息和自己的真实查询信息一起进行整理,形成聚集查询集合AQ,按如下步骤进行:
8a)查询发起者收集的第一次位置模糊集合FLBS、普通区域集合ORS和自己的信息UMU,分别表示如下: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32
UMU={UIDc U,(xc U,yc U),qcc U};
其中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xo i,y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qc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qc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信息;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xbm j,ybm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第m个模糊位置,m≥3;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8b)查询发起者在第一次位置模糊集合FLBS中为每一个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任意选择一个模糊位置点作为其当前位置,并将选出的模糊位置点和收集的普通区域集合ORS中各个协作用户信息以及自己的信息UMU一起存入一个聚集查询集合AQ中,即: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41
其中:UIDL表示协作用户身份信息列表,其形式为:
UIDL={ID1,ID2,...,IDJ,IDJ+1,IDJ+2,...,IDk-1,IDU}={UIDp 1,UIDp 2,...,UIDp j,UIDo 1,UIDo 2...,UIDo i,UIDc U};
UQCL表示协作用户查询内容列表,其形式为:
ID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的最终身份信息,且1≤J≤k-1;IDU表示查询发起者U的最终身份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9)中利用CVCG算法判断该已构建好的用户协作群是否依然有效,按如下步骤进行:
9a)查询发起者根据上一时刻形成的聚集查询集合AQL或最终用户聚集查询集合FAQL中协作用户的身份信息,发出发送当前时刻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的通知,收到该通知的各个协作用户将自己当前时刻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发送给该查询发起者;
9b)查询发起者收到各个协作用户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1,y0 1)c,(x0 2,y0 2)c,...,(x0 J,y0 J)c,...,(x0 k-1,y0 k-1)c}后,设定M为仍可用于协作的用户个数且其初始值置为0,当(x0 J,y0 J)c=(x0 U,y0 U)c±τ,τ∈[0,50]米时,M的值便会增加1,其中(x0 J,y0 J)c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x0 U,y0 U)c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
9c)根据M的值判断是否有效:
若M=k-1,则表明已构建好的用户协作群仍有效,
否则,表明已构建好的用户协作群无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1)中查询发起者根据位置分类的不同,用位置模糊算法对协作用户的位置进行模糊处理或者直接保留其真实信息,按如下步骤进行:
11a)将查询发起者收集的各协作用户返回的当前时刻信息UQc、自己的查询信息UQc U和缓存数据CD分别表示如下: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51
UQc U={UIDc U,(xL U,yL U),(xc U,yc U),LCc U,QCc U,qcc U},
CD={LRI,PRI,BGI}={{LSL,ListsL},{LSC,QCS,qcS,ListsC},ListWL},
其中UID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1≤J≤k-1;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xc J,y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xL U,y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位置;(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L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位置分类;L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位置分类;Q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c 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CD表示缓存数据信息;LRI表示位置服务器返回的信息;PRI表示各个协作用户返回的信息;BGI表示整个查询区域的基本地理信息;LSL表示位置服务器返回的位置信息集合;ListsL表示位置服务器返回的查询结果信息列表;LSC表示各个协作用户返回的位置信息集合;QCS表示各个协作用户返回的查询分类信息集合;qcS表示各个协作用户返回的具体查询内容信息集合;ListsC表示各个协作用户返回的查询结果信息列表;ListWL表示整个查询区域的位置信息列表;
11b)查询发起者根据各协作用户返回的当前时刻信息UQc中的各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的不同,对各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信息进行如下处理:
若该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位置分类为当前流行区域CP,则查询发起者将该协作用户信息存储在一个返回流行区域集合RPRS中,再执行步骤11c);
否则,查询发起者保留该协作用户返回的所有真实信息,并将其存储在一个返回普通区域集合RORS中;
其中,返回流行区域集合RPRS的形式为:
返回普通区域集合RORS的形式为: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62
其中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xRp j,yRp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xRo i,y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qcRp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qc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的具体查询内容;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11c)查询发起者设定D为一个半径阈值,且D∈[5,10]米,再根据返回流行区域集合RPRS中j个协作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xRp 1,yRp 1),(xRp 2,yRp 2),...,(xRp j,yRp j)},对该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真实位置进行模糊处理,即对于这j个协作用户中的每一个协作用户,查询发起者都需要以该协作用户真实的位置为圆心、D为半径画圆,共需要画j个圆,即{C1,C2,...,Cj};再在每一个圆中任意选择m个位置点作为该协作用户当前位置点,将该选出的m个模糊位置点和其他信息一起记录在一个返回位置模糊集合RLBS中,即: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71
其中(xRbm j,yRbm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的第m个模糊位置,1≤j≤k-1;m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的模糊位置个数,且m≥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3)中查询发起者将各个协作用户处理过的位置信息、真实查询内容和自己的真实信息一起整理,形成一个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发送给位置服务器LBS-S,按如下步骤进行:
13f)将查询发起者整理的轨迹相似集合TS、返回普通区域集合RORS中其他协作用户信息以及自己当前时刻的查询信息UQc U,分别表示如下: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72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82
其中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查询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查询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xRbv j,yRbv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个v模糊位置,且1≤v≤f;(xRo i,y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的真实位置;(xL U,yL U)表示查询发起者U上一时刻的位置信息;(xc U,y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位置信息;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分类;qcRo i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Rp j表示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qc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具体查询内容;Ts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开始时间;Te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的查询截止时间;V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查询速度;(x0 U,y0 U)c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坐标;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13g)查询发起者在轨迹相似集合TS中任意选择一个模糊位置作为该协作用户当前的位置,并将该选出的模糊位置与收集的所有信息存储到一个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3g)中查询发起者在轨迹相似集合TS中任意选择一个模糊位置作为该协作用户当前的位置,并将该选出的模糊位置与收集的所有信息存储到一个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中,按如下三种情况存储:
情况一: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中同时含有已构建好的协作用户群中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w个模糊位置信息(xRbw j,yRbw j)、真实查询内容qcRp j和已构建好的协作用户群中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真实的位置信息(xRo i,yRo i)、真实具体查询内容qcRo i以及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真实的位置信息(xc U,yc U)、真实具体查询内容qcc U,1≤w≤v;且其形式为: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91
情况二: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中仅含有已构建好的协作用户群中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协作用户第w个模糊位置信息(xRbw j,yRbw j)、真实查询内容qcRp j以及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真实的位置信息(xc U,yc U)、真实具体查询内容qcc U;且其形式为: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192
情况三:最终聚集查询集合FAQ中仅含有已构建好的协作用户群中返回的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协作用户当前时刻真实的位置信息(xRo i,yRo i)、真实具体查询内容qcRo i以及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真实的位置信息(xc U,yc U)、真实具体查询内容qcc U;且其形式为: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201
其中UIDL表示协作用户身份列表,其有三种表示形式,
第一种形式为:
UIDL={ID1,ID2,...,IDJ,IDJ+1,IDJ+2,...,IDk-1,IDU}={UIDp 1,UIDp 2,...,UIDp j,UIDo 1,UIDo 2,...,UIDo i,UIDc U};
第二种形式为:UIDL={ID1,ID2,...,IDJ,...,IDk-1,IDU}={UIDp 1,UIDp 2,...,UIDp j,...,UIDp k-1,UIDc U};
第三种形式为:UIDL={ID1,ID2,...,IDJ,...,IDk-1,IDU}={UIDo 1,UIDo 2,...,UIDo i,...,UIDo k-1,UIDc U};
UQCL表示协作用户查询内容列表,其有三种表示形式:
第一种形式为: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202
第二种形式为:
Figure FDA0002263953820000203
第三种形式为:
其中UIDo 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第i个查询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p 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第j个查询用户真实身份信息;UIDc U表示查询发起者U当前时刻的真实身份信息;IDJ表示第J个协作用户的最终身份信息;j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流行区域CP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j≤k-1;i表示位置分类是当前普通区域CO的协作用户个数,且1≤i≤k-1-j,i+j=k-1。
CN201711360903.0A 2017-12-18 2017-12-18 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方法 Active CN1082600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60903.0A CN108260083B (zh) 2017-12-18 2017-12-18 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60903.0A CN108260083B (zh) 2017-12-18 2017-12-18 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60083A CN108260083A (zh) 2018-07-06
CN108260083B true CN108260083B (zh) 2020-01-31

Family

ID=62722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60903.0A Active CN108260083B (zh) 2017-12-18 2017-12-18 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600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5677B (zh) * 2018-12-06 2021-07-2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用户分类的隐私保护方法
CN111786970B (zh) * 2020-06-18 2021-06-04 武汉大学 基于缓存的协作式位置模糊化匿名隐私保护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1672A (zh) * 2013-06-08 2013-09-04 南京大学 一种移动终端进行位置隐私保护的方法
CN105472547A (zh) * 2014-08-15 2016-04-06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保护用户位置隐私的方法、终端以及系统
CN106570407A (zh) * 2016-11-14 2017-04-19 西北大学 一种基于knn的用户位置隐私自感知机制的保护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099133A1 (en) * 2015-10-01 2017-04-06 Pitney Bow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ivacy-friendly location-based advertising
CN105491519B (zh) * 2015-11-24 2019-03-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位置服务中连续实时查询场景下的隐私保护方法
CN105681320B (zh) * 2016-02-24 2018-12-28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位置模糊化的假名动态生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1672A (zh) * 2013-06-08 2013-09-04 南京大学 一种移动终端进行位置隐私保护的方法
CN105472547A (zh) * 2014-08-15 2016-04-06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保护用户位置隐私的方法、终端以及系统
CN106570407A (zh) * 2016-11-14 2017-04-19 西北大学 一种基于knn的用户位置隐私自感知机制的保护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60083A (zh) 2018-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40936B (zh) 基于预测的隐私保护方法
Luo et al. Blockchain enabled trust-based location privacy protection scheme in VANET
WO2020258060A2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车联网隐私保护信任模型
Hoh et al. Preserving privacy in GPS traces via uncertainty-aware path cloaking
Arif et al. Track me if you can? Query based dual location privacy in VANETs for V2V and V2I
CN111064800B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安全车联社交网络建设方法
Bouali et al. A distributed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scheme from malicious nodes in vehicular networks
CN108260083B (zh) 基于位置模糊的隐私保护方法
US10333944B2 (en) Detecting impossible travel in the on-premise settings
Li et al. A blockchain-enabled framework for enhancing scalability and security in IIoT
Wang et al. Green spectrum sharing framework in B5G era by exploiting crowdsensing
CN108200537B (zh) 基于轨迹预测的隐私保护方法
CN115052286A (zh) 基于位置服务的用户隐私保护、目标查询方法及系统
CN109729077B (zh) 基于动态位置关联的隐私保护方法
CN109379717B (zh) 基于假位置的时空关联隐私保护方法
Zhu et al. A novel location privacy preserving scheme for spatial crowdsourcing
CN108260084B (zh) 基于返回验证的隐私保护方法
Atmaca et al. Emerging privacy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 in CAV systems
CN110430526B (zh) 基于信誉评估的隐私保护方法
LI et al. Using UAV to Detect Truth for Clean Data Collection in Sensor‑Cloud Systems
CN112601194B (zh) 一种路网环境下的车联网位置隐私保护方法及系统
Waseem et al. Blockchain based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CN108282745B (zh) 基于用户协作的隐私保护方法
CN110365677B (zh) 基于用户分类的隐私保护方法
Zhang et al. TCA: A Trusted Collaborative Anonymity Construction Scheme for Location Privacy Protection in VANE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