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34309B -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34309B
CN108234309B CN201711450921.8A CN201711450921A CN108234309B CN 108234309 B CN108234309 B CN 108234309B CN 201711450921 A CN201711450921 A CN 201711450921A CN 108234309 B CN108234309 B CN 1082343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data
network
delay
sourc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509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34309A (zh
Inventor
陈兴桃
钱晓炯
刘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pho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pho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phoon Corp filed Critical Jupho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145092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343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34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43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343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43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1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by minimising 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by minimising distances, e.g. by selecting a route with minimum of number of ho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302Rout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requested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302Rout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requested QoS
    • H04L45/306Rout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carried appl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302Rout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requested QoS
    • H04L45/304Route determination for signalling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302Rout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requested QoS
    • H04L45/306Rout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carried application
    • H04L45/3065Rout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carried application for real time traff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应用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网络数据从作为源终端的通信设备发送至作为目标终端的通信设备,其中,于源终端和目标终端之间,获取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将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按照传输路径的长短由低至高进行排序,然后根据排序中的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依次由低至高获取N个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其中M>N;于N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中,获取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质量;根据网络数据的待发送量,为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分配与之数据传输质量对应的数据流量;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将分配的数据流量,同时发送至目标终端。其满足了不同的传输业务需求,提升了网络数据的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不断增长的海量的实时的通信需求,许多公司和机构研发了可软件定义的虚拟化的网络技术和更高效的传输技术,即SDN技术(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是Emulex网络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是网络虚拟化的一种实现方式,其核心技术OpenFlow通过将网络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开来,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使网络作为管道变得更加智能。)传统的网络传输的QoS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质量分类和质量预留等方法。
比如LTE基于质量分类的QoS Class Identifier(QCI)机制,对信令、语音、视频、游戏、email、即时消息和文件传输做了延时和丢包率的分类,按不同分类要求设定优先级,在网络拥塞时先丢掉低优先级的数据;
而资源预留协议(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简称RSVP)是基于业务需求,应用层对主机或路由器发起资源预留请求,具有一定灵活性。
此外,传统的可靠网络传输是通过TCP/TLS来实现的,TCP的好处是对上层实现了透明的可靠传输,并且通过TCP传输流量窗口避免网络拥塞时出现网络风暴。
但在现代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网络传输的协议机制和QoS管理技术面临以下几大严重问题:
传统网络质量控制技术的碎片化和非公开化,许多路由器和主机能够支持各种质量分类和质量预留的功能,但这些特性无法被互联网应用很好的使用。因为互联网应用无法预知通信过程中的路由器节点具备什么样的质量特性,也无法确定能够使用这些非公开化的质量特性。
静态的质量配置无法适应快速的业务发展,互联网业务发展速度是每天变化的,传统的通过静态配置物理节点方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许多业务是全球化的,大多数的有通信功能的应用会需要进行分布式部署,很可能需要使用不同基础网络服务商的资源,传统方法很难基于不同网络资源和商业策略进行动态配置。如果实现人工精细化配置,成本是巨大的,维护工作带来的风险将是灾难性的。
各种应用层通信协议无法复用通道导致通信效率低、功耗高,比如GSMA定义的RCS服务本身具有SIP、HTTP、MSRP等协议,每个协议都需要分配端口和连接通道,导致每个协议都需要进行保持连接、NAT穿透,从而使得手机待机流量大、功耗高。
基于TCP/TLS的可靠传输在丢包网络下效率低,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特点是网络丢包率可能很高,据统计国内移动互联网的网络丢包率平均约为3%,美国的也超过1%。TCP设计是应用于有线网络的,有限网络一般不容易丢包,因此TCP根据检测丢包率来判断拥塞,根据TCP的拥塞窗口的指数退避(back-off)机制,在丢包网络下TCP的传输延时会大大增加。
但实际上无线网络的丢包原因是由于无线信号衰退、遮挡、切换等各种因素造成的,丢包跟拥塞没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新的拥塞控制机制解决TCP的效率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网络数据的传输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旨在提升传输效率,动态选择数据传输路径的传输方法。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应用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网络数据从作为源终端的所述通信设备发送至作为目标终端的所述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提供一应用单元,所述应用单元提供两种可选择的数据传输方式;
控制单元,与所述应用单元连接,用以为所述应用单元分配一唯一的身份标识;
将所述源终端的所述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一应用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
将所述目标终端的所述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二应用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单元自身的所述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应用单元的所述身份标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建立通信连接;
所述源终端选择其中一所述数据传输方式,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于所述源终端和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获取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
步骤S2、将M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按照传输路径的长短由低至高进行排序形成一排序队列,随后于所述排序队列中获取前N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其中M>N;
步骤S3、获取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质量;
步骤S4、根据所述网络数据的待发送量,针对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所述数据传输质量为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分配对应的数据流量;
步骤S5、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将分配的所述数据流量,同时发送至所述目标终端。
优选的,每个所述通信设备的控制单元中提供多种传输协议;
所述源终端在传输所述网络数据时,于多种所述传输协议中选择其中之一与所述目标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优选的,所述两种数据传输方式包括:
可靠性传输,用以信令、即时通信的信息以及文件类型的数据的传输;
实时性传输,用以实时流媒体类型的数据的传输;
所述源终端在发送所述网络数据时,所述第一应用单元根据待发送的所述网络数据的数据类型选择对应的所述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送;
当所述第一应用单元选择所述可靠性传输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对待发送的所述网络数据进行抗丢包、加密以及无损压缩处理之后,发送至所述目标终端。
优选的,每个所述通信设备之间提供一点对点连接的方式;
所述源终端在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获取了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之后,所述源终端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建立所述点对点连接,使所述源终端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建立N+1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
优选的,每个所述应用单元包括一公网IP地址或者物理地址;
所述源终端于获取所述目标终端的公网IP地址或者所述物理地址之后,提供多组路由接入节点;
所述源终端于多组路由接入节点中选择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距离最短的一组路由接入节点;
所述源终端根据距离最短的所述一组路由接入节点,提供M个所述数据传输路径与所述目标终端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
优选的,每个所述通信设备的控制单元均提供一路径最短算法,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通过所述路径最短算法于M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获得每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在所述步骤S2中,获得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根据每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的大小,由低至高依次进行排序以形成所述排序队列;
步骤S22、于所述排序队列中,取前N个作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
步骤S23、所述源终端通过选取的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
优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通过所述路径最短算法所述获得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weightDelayn=delay+(delay+constFactor)*fnFactor(lossratio,jitter,overuse)
Figure BDA0001528469070000041
其中,weightDelay延迟权重值;
delay为实际测试得到的平均延迟;
constFactor为延迟常量;
fnFactor是根据lossratio,jitter和overuse计算得到的归一化为延迟的函数;
jitter表示抖动,单位ms;
lossratio表示丢包率,取值0~1;
overuse表示服务器带宽使用量是否溢出,小于1表示在负载范围内,1表示带宽满负载,大于1表示过载。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3中,获取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所述数据传输质量的方法如下:
weightTransfer
=pow(((minWeightDelay+constFactor)/(weightDelay
+constFactor)),constFactor)
其中,weightTransfer表示转发权重,inWeightDelay是最优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constFactor为延迟常量;
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转发权重表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对应的所述数据传输质量。
优选的,为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分配与之所述数据传输质量对应的数据流量的方法如下:
Figure BDA0001528469070000051
其中,TRi表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传输所述网络数据的转发比例,wi表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转发权重;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对应的所述TRi,分配与所述TRi对应的所述数据流量,通过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传输至所述通信设备。
优选的,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在根据各自对应的所述转发比例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时,实时计算获取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并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所述延迟权重,重新分配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传输所述网络数据的所述转发权重。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满足了不同的传输业务需求,提升了网络数据的传输效率,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各种应用层通信协议无法复用通道导致通信效率低、功耗高的问题,同时通过为数据传输路径动态分配数据流量提高了网络数据的传输质量。
附图说明
参考所附附图,以更加充分的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所附附图仅用于说明和阐述,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实施例中,关于获取N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实施例中,关于源终端与目标终端关于传输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实施例中,关于ARC网络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本发明包括的技术方案中包括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的实施例,应用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网络数据从作为源终端的通信设备发送至作为目标终端的通信设备,其中,
通信设备提供一应用单元,应用单元提供两种可选择的数据传输方式;
控制单元,与应用单元连接,用以为应用单元分配一唯一的身份标识;
将源终端的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一应用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
将目标终端的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二应用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根据第一应用单元自身的身份标识和第二应用单元的身份标识,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建立通信连接;
如图2所示,源终端选择其中一数据传输方式,与目标设备之间进行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于源终端和目标终端之间,获取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
步骤S2、将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按照传输路径的长短由低至高进行排序形成一排序队列,随后于排序队列中获取前N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其中M>N;
步骤S3、获取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质量;
步骤S4、根据网络数据的待发送量,针对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质量为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分配对应的数据流量;
步骤S5、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将分配的数据流量,同时发送至目标终端。
针对现有技术中,采用传统的网络传输的协议机制和QoS管理技术面临以下几大严重问题:传统网络质量控制技术的碎片化和非公开化;静态的质量配置无法适应快速的业务发展;各种应用层通信协议无法复用通道导致通信效率低、功耗高;基于TCP/TLS的可靠传输在丢包网络下效率低等。
本发明中,首先是在传输层层面,在通信设备的应用单元预先封装各种传输层技术,第一应用单元和第二应用单元可根据彼此的唯一身份标识,使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之间进行通信访问,无需关心底层通信的传输协议、进行中转的可动态设置的服务器、NAT穿越、接入互联网的IP地址变化、是否进行了Wi-Fi和LTE等网络切换等底层细节。
通信设备的系统内部实现了传输通道协议的选择(UDP、TCP、TLS、HTTP等)、传输性能优化(传输层)、NAT穿透、网络自动切换、质量分类等功能,大大简化EP的应用对于网络处理的逻辑,如图:ARC传输层功能。
在源终端与目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之后,源终端和目标终端之间可进行动态的选择数据传输路径,并根据选择的数据传输路径,根据其数据传输质量分配对应的数据流量进行传输,提高了网络数据的传输质量。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设备可包括终端设备和服务器等,源终端和目标终端仅是作为一实施例进行说明,源终端和目标终端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服务器。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每个通信设备的控制单元中提供多种传输协议;
源终端在传输网络数据时,于多种传输协议中选择其中之一与目标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传输协议包括UDP、TCP、TLS、HTTP等协议,源终端的第一控制单元按顺序从UDP、TCP、TLS、HTTP中尝试与目标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两种数据传输方式包括:
可靠性传输,用以信令、即时通信的信息以及文件类型的数据的传输;
实时性传输,用以实时流媒体类型的数据的传输;
源终端在发送网络数据时,第一应用单元根据待发送的网络数据的数据类型选择对应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送;
当第一应用单元选择可靠性传输时,第一控制单元对待发送的网络数据进行抗丢包、加密以及无损压缩处理之后,发送至目标终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选择的是可靠性传输时,则需要在发送之前加上FEC,ACK等抗丢包处理,以便于在目标终端接收时进行FEC解码和ACK丢包重传,为了提高效率和安全性,这里还进行了加密和无损压缩处理。
如果是实时性传输,则跳过这些步骤,减少延迟,可靠性、加密和压缩处理由上层(如音视频引擎和SRTP)自己处理。
接下来每个通道通过ARC(控制单元)网络找到最短路径的下一跳,直到到达传输目标终端。每个通道分别以UDP、TCP、TLS、HTTP等协议按顺序尝试连接,连通后即形成一个可用通道,每个通道都可传输数据。
上述方案实时媒体流和文件传输可选择使用不同的传输方式,满足不同业务实时性和可靠性的需求。
相对于现有的一些基于主流应用层协议开发的通信系统能够较大的提升性能并降低业务逻辑;例如3GPP所采用的SIP,协议中的Dialog保存了会话对端的IP地址和端口,如果Dialog保存的是会话对端的EP_ID,则不需要在网络切换时重新发起注册、NAT穿透等过程,响应处理时间从2~3秒提速为200~300毫秒。
ARC传输层封装了NAT穿越能力,使得上层应用无需关心NAT问题。同时,由于ARC支持UDP/TCP/TLS/HTTP甚至更多的底层传输协议,对于某些屏蔽了一些传输协议的防火墙,也能实现较高程度的自动穿越。
对于有较高可靠性和加密要求的应用,ARC提供了加密、压缩和抗丢包处理,在弱网环境下表现要远优于TCP传输,由于同时有多个通道在传输,过程中某几个通道网络质量变差甚至不可用也不会导致传输失败,大大提高了传输健壮性。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每个通信设备之间提供一点对点连接的方式;
源终端在目标终端之间获取了N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之后,源终端与目标终端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使源终端与目标终端之间建立N+1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
上述技术方案中,点对点连接即(P2P,Peer-to-Peer,对等互联或点对点技术)对等网络,即对等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在对等者(Peer)之间分配任务和工作负载的分布式应用架构,是对等计算模型在应用层形成的一种组网或网络形式。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应用单元包括一公网IP地址或者物理地址;
源终端于获取目标终端的公网IP地址或者物理地址之后,提供多组路由接入节点;
源终端于多组路由接入节点中选择与目标终端之间距离最短的一组路由接入节点;
源终端根据距离最短的一组路由接入节点,提供M个数据传输路径与目标终端进行网络数据的传输。
上述技术方案中,首先,源终端基于第一应用单元(可以为App,计算机应用程序,可以是运行在终端上也可以在服务器上)所在的公网IP地址和物理位置,节点(第一控制单元)通过AccessEntry服务初始化分配k个ARC(路由接入节点)接入点EP_channels;
EP_channels=AccessEntry(IP,location)
其中,EP_channels为根据IP地址库分配几组接入地址:
A:从IP地址库查找的距离最近的一组Router(R)
B:从物理地址库查找距离最近的一组R(如果通信设备提供位置信息)
C:随机提供IP地址中等距离的一组R
D:随机提供IP地址远距离的一组R
选这A、B组地址的原因是期望找到最优接入通道,随机C、D组第址是为了防止陷入局部最优或者是IP地址库有误差的情况,其中,N≤K。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每个通信设备的控制单元均提供一路径最短算法,第一控制单元通过路径最短算法于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获得每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如图2所示,在步骤S2中,获得N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根据每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的大小,由低至高依次进行排序以形成排序队列;
步骤S22、于排序队列中,取前N个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作;
步骤S23、源终端通过选取的N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进行网络数据的传输。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单元通过路径最短算法获得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weightDelayn=delay+(delay+constFactor)*fnFactor(lossratio,jitter,overuse)
Figure BDA0001528469070000101
其中,weightDelay延迟权重值;
delay为实际测试得到的平均延迟;
constFactor为延迟常量,可取值100ms;
fnFactor是根据lossratio,jitter和overuse计算得到的归一化为延迟的函数;
jitter表示抖动,单位ms;
lossratio表示丢包率,取值0~1;
overuse表示服务器带宽使用量是否溢出,小于1表示在负载范围内,1表示带宽满负载,大于1表示过载。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3中,获取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质量的方法如下:
weightTransfer
=pow(((minWeightDelay+constFactor)/(weightDelay
+constFactor)),constFactor)
其中,weightTransfer表示转发权重,inWeightDelay是最优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constFactor为延迟常量;
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转发权重表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对应的数据传输质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的计算公式,可获得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转发权重,转发权重高的则表示当前的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质量高,可分配更多的数据流量进行传输。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为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分配与之数据传输质量对应的数据流量的方法如下:
Figure BDA0001528469070000111
其中,TRi表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传输网络数据的转发比例,wi表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转发权重;
第一控制单元根据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对应的TRi,分配与TRi对应的数据流量,通过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传输至通信设备。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获得各自的转发权重之后,通过上述转发比例的计算之后,获得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转发比例,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根据转发比例对待发送的网络数据进行传输。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中,N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在根据各自对应的转发比例进行网络数据的传输时,实时计算获取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并根据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重新分配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传输网络数据的转发权重。
在上述过程中R根据实际统计的数据更新weightDelay,并将跟邻居最小的s个(s默认值设为16)weightDelay数据发给所有邻居。
如图4所示,EP_channels接入的ARC网络为准全连接网络,每个节点跟所有其它节点都是邻居,同时类似于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协议,会将质量排序的路由表的关键信息同步给邻居。
邻居之间的质量状况weightDelay主要通过对实际传输的业务数据进行统计评估,如果两点之间没有发生实际传输,则通过心跳数据检测。
如此循环通过动态更新weightDelay的值来动态优化传输路径,直至传输结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应用于通信设备之间的传输,网络数据从作为源终端的所述通信设备发送至作为目标终端的所述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提供一应用单元,所述应用单元提供两种可选择的数据传输方式;
控制单元,与所述应用单元连接,用以为所述应用单元分配一唯一的身份标识;
将所述源终端的所述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一应用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
将所述目标终端的所述应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二应用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单元自身的所述身份标识和所述第二应用单元的所述身份标识,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建立通信连接;
所述源终端选择其中一所述数据传输方式,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于所述源终端和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获取M个第一数据传输路径;
步骤S2、将M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按照传输路径的长短由低至高进行排序形成一排序队列,随后于所述排序队列中获取前N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作为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其中M>N;
步骤S3、获取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数据传输质量;
步骤S4、根据所述网络数据的待发送量,针对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所述数据传输质量为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分配对应的数据流量;
步骤S5、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将分配的所述数据流量,同时发送至所述目标终端;
每个所述通信设备的控制单元均提供一路径最短算法,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通过所述路径最短算法于M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中,获得每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在所述步骤S2中,获得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根据每个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的大小,由低至高依次进行排序以形成所述排序队列;
步骤S22、于所述排序队列中,取前N个作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
步骤S23、所述源终端通过选取的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通过所述路径最短算法所述获得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weightDelayn
=delay+(delay+constFactor)*fnFactor(lossratio,jitter,overuse)
Figure FDA0002636962640000021
其中,weightDelayn为第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值;
delay为实际测试得到的平均延迟;
constFactor为延迟常量;
fnFactor是根据lossratio,jitter和overuse计算得到的归一化为延迟的函数;
jitter表示抖动,单位ms;
lossratio表示丢包率,取值0~1;
overuse表示服务器带宽使用量是否溢出,小于1表示在负载范围内,1表示带宽满负载,大于1表示过载;
在所述步骤S3中,获取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所述数据传输质量的方法如下:
wn=pow(((minweightDelayn+constFactor)/(weightDelayn+constFactor)),constFactor)
其中,Wn表示第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转发权重,minweightDelayn是最优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constFactor为延迟常量;
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转发权重表示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对应的所述数据传输质量;
为每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分配与之所述数据传输质量对应的数据流量的方法如下:
Figure FDA0002636962640000031
其中,TRi表示第i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传输所述网络数据的转发比例,wi表示第i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转发权重,其中i取遍0-n的所有整数值;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根据第i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对应的所述TRi,分配与所述TRi对应的所述数据流量,通过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传输至所述通信设备;
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根据各自对应的转发比例进行网络数据的传输时,实时计算获取每个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延迟权重,并根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的所述延迟权重,重新分配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传输所述网络数据的所述转发权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通信设备的控制单元中提供多种传输协议;
所述源终端在传输所述网络数据时,于多种所述传输协议中选择其中之一与所述目标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种数据传输方式包括:
可靠性传输,用以信令、即时通信的信息以及文件类型的数据的传输;
实时性传输,用以实时流媒体类型的数据的传输;
所述源终端在发送所述网络数据时,所述第一应用单元根据待发送的所述网络数据的数据类型选择对应的所述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送;
当所述第一应用单元选择所述可靠性传输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对待发送的所述网络数据进行抗丢包、加密以及无损压缩处理之后,发送至所述目标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通信设备之间提供一点对点连接的方式;
所述源终端在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获取了N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之后,所述源终端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建立所述点对点连接,使所述源终端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建立N+1个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应用单元包括一公网IP地址或者物理地址;
所述源终端于获取所述目标终端的公网IP地址或者所述物理地址之后,提供多组路由接入节点;
所述源终端于多组路由接入节点中选择与所述目标终端之间距离最短的一组路由接入节点;
所述源终端根据距离最短的所述一组路由接入节点,提供M个所述数据传输路径与所述目标终端进行所述网络数据的传输。
CN201711450921.8A 2017-12-27 2017-12-27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Active CN1082343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50921.8A CN108234309B (zh) 2017-12-27 2017-12-27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50921.8A CN108234309B (zh) 2017-12-27 2017-12-27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4309A CN108234309A (zh) 2018-06-29
CN108234309B true CN108234309B (zh) 2020-10-27

Family

ID=62648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50921.8A Active CN108234309B (zh) 2017-12-27 2017-12-27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343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1514B (zh) * 2018-07-02 2019-12-06 深圳云集智造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移动办公系统
CN109039915B (zh) * 2018-08-24 2021-07-23 珠海迈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数据连接通道的方法及系统
CN110391956B (zh) * 2019-07-23 2021-08-13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服务进程状态的识别监控方法及装置
CN110944012B (zh) * 2019-12-16 2021-09-1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抗协议分析数据安全传输方法、系统、信息数据处理终端
CN111541622A (zh) * 2020-04-17 2020-08-14 西安万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818145B (zh) * 2020-06-29 2021-03-23 苏州好玩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文件传输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31388A (zh) * 2020-10-30 2022-05-24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4666264B (zh) * 2022-03-14 2024-02-02 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路径传输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8664A (zh) * 2010-06-25 2010-11-17 陶洋 无线自组织网络中视频多路并行传送方法
CN104410509A (zh) * 2014-10-16 2015-03-11 宁波菊风系统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质量评价的多路径数据传输方法
CN104836672A (zh) * 2014-02-10 2015-08-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多屏互动中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05871723A (zh) * 2015-12-14 2016-08-17 乐视云计算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897575A (zh) * 2016-06-03 2016-08-2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 一种sdn下基于多约束路径计算策略的路径计算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50874B2 (en) * 2013-01-04 2016-09-2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internet traffic management using a central traffic controll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8664A (zh) * 2010-06-25 2010-11-17 陶洋 无线自组织网络中视频多路并行传送方法
CN104836672A (zh) * 2014-02-10 2015-08-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多屏互动中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04410509A (zh) * 2014-10-16 2015-03-11 宁波菊风系统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质量评价的多路径数据传输方法
CN105871723A (zh) * 2015-12-14 2016-08-17 乐视云计算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897575A (zh) * 2016-06-03 2016-08-2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 一种sdn下基于多约束路径计算策略的路径计算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4309A (zh) 2018-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34309B (zh) 一种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
CN114073052B (zh) 用于基于切片的路由的系统、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JP7173587B2 (ja) パケット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EP3278514B1 (en) Data transmission
US10181977B2 (en) Cross-stratum optimization protocol
US859983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network aware virtual machines
CN109787801B (zh) 一种网络服务管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82581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ggregating and estimating the bandwidth of multiple network interfaces
CN114128228B (zh) 通过SRv6头传输MTNC-ID以实现5G传输
WO201616250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scheduling of packets in a bundling scenario based on tcp tunnels and native tcp information
US1138150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celerating or decelerating a data transport network protocol based on real time transport network congestion conditions
Kikuchi et al. Mobile edge computing based VM migration for QoS improvement
US1146337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ded multipath networking using path management and protocol translation
EP3125472A1 (en)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to control how a transmission of packets of a data flow is realized
US20230142425A1 (en) Virtual dual queue core stateless active queue management (agm) fo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Halepoto et al. Management of buffer space for the 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 over dissimilar paths
Saifullah et al. Open flow-based server load balancing using improved server health reports
CN111418194B (zh) 数据网络中的流量管理
CN116232990A (zh) 在支持SRv6的数据面上传输MTNC-ID以实现5G传输
Wang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ath network virtualization scheme with SDN and NFV
Le et al. Multipath binomial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s
Elattar et al. Evaluation of multipath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reliable internet-based cyber-physical systems
WO2021176458A1 (en) First node, proxy-agent,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by for handl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 publisher node and a subscriber node
TWI757887B (zh) 用以促進一資料流從一發送端透過多路徑傳輸至一接收端的方法、網路控制器以及電腦程式產品
Reddy et al. Ant‐inspired level‐based congestion control for wireless mesh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