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26991A - 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26991A
CN108226991A CN201611188232.XA CN201611188232A CN108226991A CN 108226991 A CN108226991 A CN 108226991A CN 201611188232 A CN201611188232 A CN 201611188232A CN 108226991 A CN108226991 A CN 1082269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thquake
hydrogen
fracture belt
prediction
inspection w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882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青海
吴云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lligent (xiamen) Sen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lligent (xiamen) Sen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lligent (xiamen) Sen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telligent (xiamen) Sen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18823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26991A/zh
Publication of CN108226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69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01Measuring or predicting earthquak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其组成包括:氢气探测探头、讯号线、讯号处理主机、观测井、输出计算机、跨越断裂带的地下土层,所述的观测井设置在跨越断裂带的地下土层,所述的观测井内内具有地下水,所述的氢气探测探头设置在观测井顶部,所述的氢气探测探头通过讯号线与讯号处理主机连接,所述的讯号处理主机通过讯号线与输出计算机连接。该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解决检测对象为发振体直接产物氢气,保证预测准确无误,使用最高质量的微量氢气检测仪器,保证可以观察到地震从孕育至发震的全过程,使预测得到不断的肯定,至发震为止,使用断裂带上至少三个观测点可以达到联合国地震预测三要素的要求以内。

Description

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
背景技术
至今为止,地震预测分为三类,第一类,地震已经发生,利用网络比地震波比传播更快的性能,从震中向周边地区发出逃生的预警,逃生时间有数秒,最多不超过一分钟,称为地震预警系统,不属于地震预测范畴。第二种先兆探测,利用一些地球物理性能变化,可以对地震爆发提供预测信息,但没有发震时间,地点和烈度准确数据可供判断。
这些些先兆探测准确性差,至今为止不能作为预测判断,其主要原因是:
1、所观测的先兆性能异常与实际地震爆发的关联过于间接,如地电、次声波、地下水、重力升,地面移动GDP定位,都是可能地震体传递给周边媒介,间接产生的异常,很难作为地震发振,爆发的依据,包括动物异常,地震上方云彩异样,上空红外观察异常等。
2、所有先兆异常多是定性,没有数值依据,难以准确判断。
3、所有前兆异常对于地震爆发点没有可定位的数据。
4、先兆异常物性与地震爆发没有地球物理的理论依据
5、对地震的高能物理性能有客观认识,但检测手段,过于复杂,须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讯息,导致不能达到实际可用(赵玉琳、钱林照法)。
以钱复业等著名地震专家创立的“潮汐力协振共振波(HRT)波,以及由曾雄飞研究员继续加进地震结构爆破动力学理论基础,和新型地震前兆仪的配合,发现地震共振包波包含有地震发震时间,震级和震中位置的三要素。他们使用中国地震局分布于中国大地的4台PS100地电仪,和孙威先生研发的4台地震先兆仪、和“共振包波谱识别“技术软件,可以在大地上测得到共振波之6.8天后预测地震的发生。也就是近一周时间预测符合联合国地震三要素的地震。”
该预测方法在地震预测领域,无疑是一种大的贡献,他们肯定地震形成是在潮汐力的助推下,地振体发生共振,通过测量地球表面地电阻的共振波可以预测地震,揭示地震爆发的条件是获得潮汐力能量不断补充而形成共振是地震发震的必要条件,并可以通过仪器和软件预测出来。
但该系统存在很大缺陷,(1)对发震地点没有确切认定,没有灾害性地震基本发生于断裂带的地球物理机理,而是满世界无目标去预测地震,(2)预测地震的物理性能,使用地电阻,与地震体的关联是间接性,是因地球的机械密度变化引起的,(3)地电阻本身是一个随季节变化,与地表湿度关系密切的物性,不是恒定量,其异常不可作为地震预测的准确依据,(4)使用仪器过于复杂,需用4台地震前兆仪,来观测布于全中国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地电阻仪PS100,以获取共振波包,(5)需使用复杂的“共振色波谱识别技术”,从全球地表每天出现的大量共振波获取想检测的地震讯息,综上所述,该法的使用性存在很大的困难,至今不为业内行政和各方地震预测界所接受,无法做为地震预测的手段。
利用氢气作为地震预测的手段,已被全球业内地震界视为共识,但近半个世纪以来,该法一直无法实现,是由于没有足够好的氢气探测设备,长期以来使用色谱仪灵敏度只有100ppm,而一般地震产生的氢气浓度都在这个范围以下,之后陆续有一些氢气检测仪器问世,除灵敏度无法达到ppm级,稳定性存在许多问题,使用电化学式传感器,性能漂移严重,每3个月就得校准一次,稳定性不到一年时间。使得地震预测一致无法得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其组成包括:氢气探测探头、讯号线、讯号处理主机、观测井、输出计算机、跨越断裂带的地下土层,所述的观测井设置在跨越断裂带的地下土层,所述的观测井内内具有地下水,所述的氢气探测探头设置在观测井顶部,所述的氢气探测探头通过讯号线与讯号处理主机连接,所述的讯号处理主机通过讯号线与输出计算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其特征是:依地球物理,肯定危害性地震发震点基本处于断裂带,对发震点有明确的肯定性,确定地震发震体是处于不停震荡的巨大能量块,只有与外界能量补充源的震荡周期相近时,地震体才能产生共振,获得顶开地壳所需的巨大能量,认定星球引力是能量外充的源头,地震产生机理与目前最被接受的共振机理一致,符合地震预测的科学与理论基础,使用与发振体直接关联的产生物,就是地震裂口溢出的氢气,做为检测对象,具有准确、快速、无需再定位的优点,采用特有的微量氢气检测系统,高灵敏度可测量0.1PPM,检测过程不产生化学反应,只对氢敏感,采用高稳定传感器,可以反映地震从孕育至最后爆发整个过程的细节变化状况,从变化状况可以准确预测地震发震三要素,为了准确确定震中位置,检测布置在断裂带相通至少三点呈三角鼎立,每点只需采用一台微量氢气检测仪,无需其它检测仪器和任何识别软件。
优选的,所述的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在某地区地震局断裂带观测井上经过三年的使用,通过测量每天地下溢出氢气浓度的平均值,成功预测到与该井断裂带相通的二次小地震,一次是相距130公里的南通启东3.0级地震,和相距80公里的上海嘉定2.2级地震,祥细观测了每天氢气的平均值,在第一次氢气浓度达到最大之后,由于共振过程,在星球引力周期的调控下,裂口处于关与闭的反复,并逐渐扩大的过程,每天氢气平均浓度出现起伏变化,正是显示地震共振的发展进程,第一次氢气浓度达到最大,从而使该次地震获得肯定之后约20天,相当于三个星球引力周期爆发地震,意味着有近20天的地震预测,第一次小裂口形成时,氢气浓度平均值出现最大,而三周后的地震真正爆发时,氢气浓度反而比较低,峰值不断降低,是由于第一次裂口时,地核氢气浓度从未泄露过,所以一下冲出来,浓度达到最大的峰值,经过二、三个周期后放出氢气,氢气浓度趋于平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依地球物理,肯定危害性地震发震点基本处于断裂带,对发震点有明确的肯定性。确定地震发震体是处于不停震荡的巨大能量块,只有与外界能量补充源的震荡周期相近时,地震体才能产生共振,获得顶开地壳所需的巨大能量。认定星球引力是能量外充的源头。本发明地震产生机理与目前最被接受的共振机理一致,符合地震预测的科学与理论基础。使用与发振体直接关联的产生物,就是地震裂口溢出的氢气,做为检测对象,具有准确、快速、无需再定位的优点。采用本发明特有的微量氢气检测系统,高灵敏度可测量0.1PPM,检测过程不产生化学反应,只对氢敏感,具有五年以上无需校准的高稳定传感器。可以反映地震从孕育至最后爆发整个过程的细节变化状况,从变化状况可以准确预测地震发震三要素。为了准确确定震中位置,检测布置在断裂带相通至少三点呈三角鼎立,每点只需采用本发明的一台微量氢气检测仪,无需其它检测仪器和任何识别软件,经简单培训,所有地震工作者都能掌握本发明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在福建断裂带实施为例,观测井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测得地震发震每天氢气浓度平均值图。
图4为本发明2次地震氢气浓度平均值起伏状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其组成包括:氢气探测探头、讯号线、讯号处理主机、观测井、输出计算机、跨越断裂带的地下土层,所述的观测井设置在跨越断裂带的地下土层,所述的观测井内内具有地下水,所述的氢气探测探头设置在观测井顶部,所述的氢气探测探头通过讯号线与讯号处理主机连接,所述的讯号处理主机通过讯号线与输出计算机连接。
实施例2: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依地球物理,肯定危害性地震发震点基本处于断裂带,对发震点有明确的肯定性,确定地震发震体是处于不停震荡的巨大能量块,只有与外界能量补充源的震荡周期相近时,地震体才能产生共振,获得顶开地壳所需的巨大能量,认定星球引力是能量外充的源头,地震产生机理与目前最被接受的共振机理一致,符合地震预测的科学与理论基础,使用与发振体直接关联的产生物,就是地震裂口溢出的氢气,做为检测对象,具有准确、快速、无需再定位的优点,采用特有的微量氢气检测系统,高灵敏度可测量0.1PPM,检测过程不产生化学反应,只对氢敏感,采用高稳定传感器,可以反映地震从孕育至最后爆发整个过程的细节变化状况,从变化状况可以准确预测地震发震三要素,为了准确确定震中位置,检测布置在断裂带相通至少三点呈三角鼎立,每点只需采用一台微量氢气检测仪,无需其它检测仪器和任何识别软件。
实施例3:
根据实施例1或2所述的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在某地区地震局断裂带观测井上经过三年的使用,通过测量每天地下溢出氢气浓度的平均值,成功预测到与该井断裂带相通的二次小地震,一次是相距130公里的南通启东3.0级地震,和相距80公里的上海嘉定2.2级地震,祥细观测了每天氢气的平均值,在第一次氢气浓度达到最大之后,由于共振过程,在星球引力周期的调控下,裂口处于关与闭的反复,并逐渐扩大的过程,每天氢气平均浓度出现起伏变化,正是显示地震共振的发展进程,第一次氢气浓度达到最大,从而使该次地震获得肯定之后约20天,相当于三个星球引力周期爆发地震,意味着有近20天的地震预测,第一次小裂口形成时,氢气浓度平均值出现最大,而三周后的地震真正爆发时,氢气浓度反而比较低,峰值不断降低,是由于第一次裂口时,地核氢气浓度从未泄露过,所以一下冲出来,浓度达到最大的峰值,经过二、三个周期后放出氢气,氢气浓度趋于平稳。
实施例4:
根据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
(1)根据地球物理与长期实际经验,确定危害性地震发震地点基本处于地壳的断裂带,给地震预测地点指明明确的位置
(2)解决地震的物理机理,发震体是地壳下高能块体,达到可以顶开上方地壳的能量,爆发地震,地震主体是一个巨大的高能体。
(3)地震高能体是一个处于不断振荡的物体,凡有能量的物体小到一个原子,大到一个星球。都处于振荡状态,质量越小,振荡频率越高,质量越大,振荡频率越小,振荡周期可达数天。
(4)高能块体只有能量达到最大时,才能顶开上方地壳,能量增大的最有力方法是产生共振,共振产生的条件就是外界周期性给高能量体补充能量。这个外界补充能源就是地球外星球对地球产生的“潮汐力”或“星球引力”。当地震体的震荡周期接近星球引力周期时,高能体产生共振,能量不断增大,最后达到顶开地壳的地震爆发结果,解决了地震的动力和条件。
(5)解决地震发生的随机性与必然性,随机性是地壳下有许多高能块体,都是可以形成地震的主体,但只是可能性。必然性条件之一是高能体必须处于断裂带的地壳下,第二条件是其振荡周期必须等于星球引力周期。
(6)解决预测的对象,必须与发震体直接关联,最好是地震孕育过程的直接产物,当地震开始出现裂缝时,富含氢气的岩浆气就是地震过程的直接产物,测量其溢出地面的氢气浓度就解决了预测地震的测量对象,发震点准确无误。
(7)解决测量手段,就是超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微量检测仪,是本发明本专利的测试仪器。
(8)本发明解决地震预测地点,地震发震机理:“断裂带星球引力共振”是发震的必要条件。解决检测对象为发振体直接产物氢气,保证预测准确无误,使用最高质量的微量氢气检测仪器,保证可以观察到地震从孕育至发震的全过程,使预测得到不断的肯定,至发震为止,使用断裂带上至少三个观测点可以达到联合国地震预测三要素的要求以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

1.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其组成包括:氢气探测探头、讯号线、讯号处理主机、观测井、输出计算机、跨越断裂带的地下土层,其特征是:所述的观测井设置在跨越断裂带的地下土层,所述的观测井内内具有地下水,所述的氢气探测探头设置在观测井顶部,所述的氢气探测探头通过讯号线与讯号处理主机连接,所述的讯号处理主机通过讯号线与输出计算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其特征是:依地球物理,肯定危害性地震发震点基本处于断裂带,对发震点有明确的肯定性,确定地震发震体是处于不停震荡的巨大能量块,只有与外界能量补充源的震荡周期相近时,地震体才能产生共振,获得顶开地壳所需的巨大能量,认定星球引力是能量外充的源头,地震产生机理与目前最被接受的共振机理一致,符合地震预测的科学与理论基础,使用与发振体直接关联的产生物,就是地震裂口溢出的氢气,做为检测对象,具有准确、快速、无需再定位的优点,采用特有的微量氢气检测系统,高灵敏度可测量0.1PPM,检测过程不产生化学反应,只对氢敏感,采用高稳定传感器,可以反映地震从孕育至最后爆发整个过程的细节变化状况,从变化状况可以准确预测地震发震三要素,为了准确确定震中位置,检测布置在断裂带相通至少三点呈三角鼎立,每点只需采用一台微量氢气检测仪,无需其它检测仪器和任何识别软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其特征是:在某地区地震局断裂带观测井上经过三年的使用,通过测量每天地下溢出氢气浓度的平均值,成功预测到与该井断裂带相通的二次小地震,一次是相距130公里的南通启东3.0级地震,和相距80公里的上海嘉定2.2级地震,祥细观测了每天氢气的平均值,在第一次氢气浓度达到最大之后,由于共振过程,在星球引力周期的调控下,裂口处于关与闭的反复,并逐渐扩大的过程,每天氢气平均浓度出现起伏变化,正是显示地震共振的发展进程,第一次氢气浓度达到最大,从而使该次地震获得肯定之后约20天,相当于三个星球引力周期爆发地震,意味着有近20天的地震预测,第一次小裂口形成时,氢气浓度平均值出现最大,而三周后的地震真正爆发时,氢气浓度反而比较低,峰值不断降低,是由于第一次裂口时,地核氢气浓度从未泄露过,所以一下冲出来,浓度达到最大的峰值,经过二、三个周期后放出氢气,氢气浓度趋于平稳。
CN201611188232.XA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 Pending CN1082269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88232.XA CN108226991A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88232.XA CN108226991A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26991A true CN108226991A (zh) 2018-06-29

Family

ID=62651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88232.XA Pending CN108226991A (zh) 2016-12-21 2016-12-21 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2699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90997A (zh) * 2024-03-15 2024-04-16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一种基于土壤氢的快速识别硫化物多金属矿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6255A (zh) * 2007-12-28 2008-08-06 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地下流体复合监测方法
CN101539633A (zh) * 2009-04-29 2009-09-23 杭州超距科技有限公司 地震前兆氢气在线自动监测装置
CN102540243A (zh) * 2010-12-07 2012-07-04 西安金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地层氢气浓度变化的地震先兆监测装置
CN103592675A (zh) * 2013-11-27 2014-02-19 陈国梁 用土壤氢含量变化监测预报地震的方法
CN105589095A (zh) * 2016-03-10 2016-05-18 吴清荣 一种用于地震前兆监测的地下氢气监测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6255A (zh) * 2007-12-28 2008-08-06 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地下流体复合监测方法
CN101539633A (zh) * 2009-04-29 2009-09-23 杭州超距科技有限公司 地震前兆氢气在线自动监测装置
CN102540243A (zh) * 2010-12-07 2012-07-04 西安金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地层氢气浓度变化的地震先兆监测装置
CN103592675A (zh) * 2013-11-27 2014-02-19 陈国梁 用土壤氢含量变化监测预报地震的方法
CN105589095A (zh) * 2016-03-10 2016-05-18 吴清荣 一种用于地震前兆监测的地下氢气监测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90997A (zh) * 2024-03-15 2024-04-16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一种基于土壤氢的快速识别硫化物多金属矿的方法
CN117890997B (zh) * 2024-03-15 2024-06-18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一种基于土壤氢的快速识别硫化物多金属矿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lewitt et al. GPS for real-time earthquake source determination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s
Petružálek et al. Acoustic emission in a laboratory: Mechanism of microearthquakes using alternative source models
Zhao et al. Ionospheric and geomagnetic disturbances caus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 revisit
CN203455486U (zh) 一种适用于大地震临震监测的综合传感装置
CN103033844A (zh) 单站地震p波检测预警仪
CN106199683A (zh) 一种基于共振包波谱监测数据的地震预测方法
CN108226991A (zh) 一种断裂带共振微量氢气地震预测系统
Fang et al. Epicenter and magnitude of large earthquake determined from high-rate GPS observ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2008 M 8.0 Wenchuan earthquake
Chum et al. Infrasound pulses from lightning and electrostatic field changes: Observation and discussion
Jiang et al. Constraining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with observations of the Earth’s free oscillations
CN104094136B (zh) 一种用于确定入射中子辐射源的方向的中子检测系统及方法
Song et al. GPS detection of the coseismic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following the 12 May 2008 M 7.9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JP2013007728A (ja) 巨大地震の震源域リアルタイム推定法
McFadden et al. Fireball characteristics derivable from acoustic data
Roumelioti et al. The instability of the Mw and ML comparison for earthquakes in Greece for the period 1969 to 2007
Dubrov et al. Interdependent perturbation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tmosphere, and ionosphere
Green et al. Ground truth events: assessing the capability of infrasound networks using high resolution data analyses
CN101982795B (zh) 用于检测伽马射线谱仪精确度的方法和系统
RU2355000C1 (ru) Способ 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прогноза места готовящегося землетрясения
Ding et al. MEMS-based seismic intensity instrument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HE et al. The seismolog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strain tensor meters
LIU et al. Recognition of seismic phases recorded by high-rate GNSS measurements: Simulation and case studies
Yao et al. Anomalies of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following the M w 7.8 Haida Gwaii earthquake
Volkov et al. Geodynamical observations using spatially distributed gravimeters, tiltmeters, and laser strainmeters.
ZHU et al. Space geodetic detection of postglacial reboun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2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