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00010B - 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00010B
CN108200010B CN201711307546.1A CN201711307546A CN108200010B CN 108200010 B CN108200010 B CN 108200010B CN 201711307546 A CN201711307546 A CN 201711307546A CN 108200010 B CN108200010 B CN 1082000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l
information
virtual
user
sc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075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00010A (zh
Inventor
杨建光
徐斌
李刚
姬同凯
孟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PP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PP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PP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PPR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30754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000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00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0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00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00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31Protocols for games, networked simulations or virtual re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该数据交互方法包括: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将虚拟对象的交互信息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以通过真实场景系统进行展示;真实场景系统将真实对象的交互信息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以通过虚拟场景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真实场景系统中展示虚拟对象的交互信息,在虚拟场景系统中展示真实对象的交互信息,实现了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的交互,使虚拟对象更加便捷的与真实对象进行通信,提高用户体验;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装置、终端及系统,同样能实现上述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交互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背景技术
BIM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将建筑物以虚拟方式进行呈现,支持在其中进行漫游,实现了人与虚拟建筑物的交流通道,并且,BIM模型注重建筑物数字化本身,主要实现了对建筑物的虚拟展示和信息承载,但不关注人在真实场景中的活动。也及时说,目前仅仅实现了通过 BIM模型建立虚拟对象与物理建筑物之间的关联,在虚拟场景中,虚拟对象仅仅可以与虚拟对象在虚拟场景中进行,而不能与真实场景中的真实对象沟通,影响用户体验。
因此,如何实现虚拟场景中虚拟对象与真实场景中的真实对象的交互,使虚拟对象更加便捷的与真实对象进行通信,提高用户体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以实现虚拟场景中虚拟对象与真实场景中的真实对象的交互,使虚拟对象更加便捷的与真实对象进行通信,提高用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应用于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方法包括:
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交互信息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以通过真实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的与真实对象对应的第二交互信息;
将所述第二交互信息在所述虚拟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
其中,所述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交互信息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包括:
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视频信息、第一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
其中,若所述第一交互信息中包括第一位置信息,则将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的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为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并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
其中,所述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的与真实对象对应的第二交互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第二位置信息、第二视频信息、第二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若所述第二交互信息中包括第二位置信息,则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的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为通过真实场景系统中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后生成的。
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装置,应用于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装置包括:
第一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交互信息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以通过真实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第一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的与真实对象对应的第二交互信息;
第一数据展示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交互信息在所述虚拟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
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终端,应用于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终端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数据交互方法的步骤。
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应用于真实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方法包括:
将真实场景系统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交互信息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以通过虚拟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的与虚拟对象对应的第四交互信息;
将所述第四交互信息在所述真实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
其中,所述将真实场景系统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交互信息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包括:
将真实场景系统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位置信息、第三视频信息、第三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
其中,若所述第三交互信息中包括第三位置信息,则将所述第三位置信息中的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为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并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
其中,所述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的与虚拟对象对应的第四交互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第四位置信息、第四视频信息、第四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若所述第四交互信息中包括第四位置信息,则所述第四位置信息中的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为通过虚拟场景的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后生成的。
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装置,应用于真实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装置包括:
第二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真实场景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交互信息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以通过虚拟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第二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的与虚拟对象对应的第四交互信息;
第二数据展示模块,用于将所述第四交互信息在所述真实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
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终端,应用于真实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终端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数据交互方法的步骤。
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系统,包括上述的应用于基于BIM 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的数据交互终端,以及上述的应用于真实场景系统的数据交互终端。
通过以上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该数据交互方法包括: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将虚拟对象的交互信息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以通过真实场景系统进行展示;真实场景系统将真实对象的交互信息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以通过虚拟场景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真实场景系统中展示虚拟对象的交互信息,在虚拟场景系统中展示真实对象的交互信息,实现了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的交互,使虚拟对象更加便捷的与真实对象进行通信,提高用户体验;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装置、终端及系统,同样能实现上述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数据交互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音视频实时通讯关系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双向位置发布订阅机制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BIM模型坐标系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蓝牙坐标系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整体系统工作流程;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以实现虚拟场景中虚拟对象与真实场景中的真实对象的交互,使虚拟对象更加便捷的与真实对象进行通信,提高用户体验。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应用于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方法包括:
S101、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交互信息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以通过真实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参见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数据交互框图;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虚拟场景系统为基于BIM模型建立的系统,虚拟对象为在虚拟场景中生成的对象,例如在虚拟场景中的人、动物、物体等,在此并不具体限定;进而,本方案中的虚拟场景系统可以通过桌面端软件系统实现;具体参见图2,左侧框图为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场景,在该虚拟场景中的用户A为真实用户A在虚拟场景中生成的虚拟对象,也就是说,如果该虚拟场景系统为通过桌面端软件系统实现,这时真实用户A可以坐于桌面电脑前,通过桌面端软件系统进入虚拟场景,从而在虚拟场景中生成虚拟对象,即虚拟场景中的用户A,虚拟对象通过漫游动作实现在虚拟场景中的虚拟行走。
本实施例中的真实场景系统可以通过终端APP生成的系统,该终端至少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以便将真实场景系统产生的交互数据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并且,本方案中的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为完全一致的场景,即两个场景一一对应,为同一环境;不同的是,虚拟场景为通过BIM模型生成的虚拟场景,真实场景为具体的物理建筑物场景,例如,若虚拟场景为建筑物B1的 F1层,这时相对应的真实场景为真实的建筑物B1的F1层。本方案中的真实对象可以为人、动物、物体等。参见图2,右侧框中是真实场景,具体可以通过移动APP实现;用户B即为本方案中的真实对象。也就是说,若真实场景系统为内置于终端APP的系统,这时用户B在物理建筑物现场,并携带该移动终端,并可以将交互信息通过移动终端传输给虚拟场景系统内的用户A,并通过虚拟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S102、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的与真实对象对应的第二交互信息;
S103、将所述第二交互信息在所述虚拟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
具体的,本方案中的S101及S102虽然通过步骤的形式描述,但是并不限定其执行的顺序,也就是说,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第一交互信息及接收第二交互信息的顺序,可以是同时接收及发送,也可以先接收再发送,也可以是先发送再接收;因为在用户A及用户B发送交互信息时,可以是在对方发送消息后,为了跟随对方而发送的交互信息,也可以是主动向对方发送的交互信息,因此,并不能具体限定其接收及发送的执行顺序。
进而,本方案中的交互信息为实现用户A和用户B交互的信息,例如:定位信息、语音信息、或者视频信息等,也就是说,在本方案中,为了确定对方的位置时,用户A可将其定位信息发送至用户B,用户B可将其定位信息发送至用户A,从而实现了两者位置的一致;当然,在本方案中并不局限与仅仅通过定位信息让对方确定自己的位置,如果出现定位功能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语音或者视频等方式实现位置的确定,因为虚拟场景和真实场景的场景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完全可以通过语音描述或者视频来确定对方及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位置的共享。
进而,本方案中的语音信息和视频信息可以实现用户A和用户B的交流;例如:用户A想通过远程漫游方式了解真实场景建筑物的现场情况,用户A 的漫游所在位置及影像将实时进入移动APP中,用户B的实际所在位置及影像将实时进入桌面端软件系统中。这样,A与B可以边“行走”边进行音视频沟通,也就是说,用户B可以通过定位信息来让用户A跟随自己,或者用户B通过用户A的位置信息来跟随用户A,用户B还可以通过语音信息或者视频信息实现向用户A现场讲解建筑物内的情况。此增强交互场景将广泛服务于用户A远程漫游了解建筑物内现场情况、用户B跟随用户A的视角进行现场讲解等应用需求。
并且,虚拟场景系统获取第二交互信息后可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展示,真实场景系统接收第一交互信息后可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展示。本方案中的展示可以理解为:显示位置信息、显示视频图像、播放语音信息等,也就是说,将交互信息呈现给对方,使对象了解用户的位置或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等。
具体来说,参见图2,通过对交互内容的展示后,用户A可在真实环境中产生镜像,用户B在虚拟环境中产生镜像。镜像所在位置与各自源环境中的位置相同。在虚拟场景中(图2左侧),用户A实时跟踪用户B的虚拟镜像,并通过音视频通讯与B进行实时互动。在真实场景中(图2右侧),用户B实时跟踪用户A的虚拟镜像,并通过音视频通讯与A进行实时互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方案中,参见图3,在本方案中可通过WebRTC实时通讯技术,分别实现浏览器版、苹果移动APP版和安卓移动APP版音视频通讯系统,并实现三版平台软件之间的音视频兼容通讯。其中,桌面端软件系统通过浏览器版WebRTC技术进行实现。
也就是说,在真实用户A的角度,可以在桌面端系统中将看到与BIM模型位置重合的用户B所在的真实环境,用户B可在移动APP中将实时掌握用户A所在的漫游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真实场景系统中展示虚拟对象的交互信息,在虚拟场景系统中展示真实对象的交互信息,实现了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的交互,使虚拟对象更加便捷的与真实对象进行通信,提高用户体验。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交互信息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包括:
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视频信息、第一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
其中,若所述第一交互信息中包括第一位置信息,则将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的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为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并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
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的与真实对象对应的第二交互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第二位置信息、第二视频信息、第二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若所述第二交互信息中包括第二位置信息,则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的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为通过真实场景系统中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后生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虚拟场景及真实场景所使用的定位标准是不同的,因此在展示对方的位置时,需要通过将对方坐标位置的转换生成符合本侧坐标系的坐标位置。具体来说,在实现对坐标位置的转化可以在每一端的虚拟系统实现,也就是说,虚拟场景系统接收到位置信息后,首先经位置信息进行转换在进行展示,同样,真实场景系统接收到位置信息后,首先经位置信息进行转换在进行展示,但是这种方式对两段来说都会造成压力。
参见图4,在本方案中,设置一个单独的位置共享中心,虚拟场景及真实场景发送的位置信息均可以发送至共享中心,通过该位置共享中心实现对坐标位置的转换,并发送至对方。位置共享中心对坐标位置进行转换后,可以通过双向位置发布订阅机制将位置信息发送至对应的订阅方,参见图4,本方案双向位置发布订阅机制的核心是建立位置共享中心,完成发布与订阅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系统采用ZMQ技术实现发布与订阅。
具体来说,位置共享中心有两项职责:
1)进行位置坐标转换。首先建立BIM模型与蓝牙定位系统地图引擎的坐标对应转换规则,在确定同一参照原点的条件下,实现两个软件系统间的坐标转换;
2)管理位置缓存中心。所有发布并位置坐标转换的用户位置信息,都进入高速缓存进行统一管理,并完成推送给所有订阅者;用户A是定位用户B 发送的位置信息的订阅者,用户B是定位用户A发送的位置信息的订阅者。
在本方案中,虚拟场景所使用的坐标系为BIM模型坐标系,而真实场景所使用的定位技术为室内定位技术,具体可以包括蓝牙定位技术、WIFI定位技术、RFID定位技术等,在本方案中以蓝牙定位技术为例进行说。
参见图5及图6,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BIM模型坐标系示意图,图6 蓝牙坐标系示意图;参见表1及表2,表1为BIM标高与蓝牙定位系统[子建筑物+楼层]集对应转换表;表2为BIM确定标高条件下的坐标(X,Y)与蓝牙定位系统坐标系偏移基准转换表。
表1
Figure RE-GDA0001582913620000091
表2
Figure RE-GDA0001582913620000092
具体来说,图5、图6两坐标系思路,在BIM模型中采集形成表1及表2 转换表数据,此两转换表数据是位置坐标转换实现的基础,BIM模型向蓝牙定位系统转换坐标位置的实现流程如下:
1)BIM模型中的位置已知为(Xa,Ya,Za),其标高对应为Za。若Za=4m,标高Za在表1转换表中对应的[子建筑物,楼层]集合为{[B1,F2],[B3,F2]};
2)(Xa,Ya)在集合{[B1,F2],[B3,F2]}内进行坐标所属范围匹配,匹配结果为[B3,F2];
3)提取[B3,F2]在表2转换表中对应偏移基准数据,提取结果 (720m,1500m);
4)在蓝牙定位系统中,提取目标单元[B3,F2];
5)在蓝牙定位系统中,在目标单元[B3,F2]上对坐标(Xa,Ya)进行偏移转换计算(偏移基准为(720m,1500m));若转换结果为(Xb,Yb),则计算公式为(Xb=Xa+720m,Yb=Ya+1500m);
6)在蓝牙定位系统中,在目标单元[B3,F2]上移动坐标位置到(Xb,Yb)。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仅仅列举了如何将BIM模型坐标位置向蓝牙定位系统转换,其蓝牙定位系统向BIM模型坐标位置转换为上述过程的反过程。
参见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系统工作流程:
①准备虚拟场景素材,即制作目标建筑物的BIM模型;
②准备真实场景中依托的蓝牙定位系统所需建筑物地图,由上BIM模型转化生成;
③部署基于BIM模型的桌面端软件系统,设定用户A进入此软件;
④真实场景中部署蓝牙定位系统,设定用户B进入蓝牙定位系统之移动 APP端软件;
⑤桌面端软件系统间隔固定时长发布用户A的最新漫游位置;
⑥移动APP端软件间隔固定时长发布用户B的最新行走位置;
⑦用户A与用户B的位置均发布到统一的位置共享中心,位置共享中心经过位置坐标标准化转换,推送给所有订阅用户;
⑧用户A订阅到用户B的位置信息,同时用户B也将订阅到用户A的位置信息;
⑨桌面端软件系统实时跟踪、显示用户B的位置,移动APP端软件实时跟踪、显示用户A的位置;
⑩在用户A与用户B互相跟踪、显示对方位置的基础上,通过音视频通讯手段进行单向(其中一方缺少摄像头、麦克风等硬件支持的情况下)或双向沟通、互动。
综上可以看出,虽然BIM模型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领域,但投资建成的 BIM模型未在更多领域发挥其价值;包括蓝牙定位方案在内的诸多建筑物内定位系统(也称室内定位系统),侧重单人定位服务、集中监管和大数据收集,未解决基于定位系统的人与人的交互需求。而在本发明中,利用已建成的BIM模型,并基于易部署高精度的蓝牙定位系统,低成本实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增强交互场景应用。具体来说,是构建统一坐标系,实现蓝牙定位系统与BIM模型的位置坐标转换;建立蓝牙定位系统与BIM模型的双向位置发布与订阅机制,实现两系统用户间的位置共享;实时音视频通讯技术助力增强互动效果,从而合力实现物理世界的人与虚拟世界的人的互动体验。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交互装置进行介绍,下文描述的数据交互装置与上文描述的数据交互方法可以相互参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装置,应用于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装置包括:
第一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交互信息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以通过真实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第一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的与真实对象对应的第二交互信息;
第一数据展示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交互信息在所述虚拟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终端,应用于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终端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数据交互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交互方法的步骤。
具体的,该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参见图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应用于真实场景系统;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交互方案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数据交互方法虽然是从不同交互描述的,但是其具体的实现过程等信息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
具体的,所述数据交互方法包括:
S201、将真实场景系统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交互信息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以通过虚拟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S202、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的与虚拟对象对应的第四交互信息;
S203、将所述第四交互信息在所述真实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将真实场景系统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交互信息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包括:
将真实场景系统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位置信息、第三视频信息、第三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
其中,若所述第三交互信息中包括第三位置信息,则将所述第三位置信息中的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为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并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的与虚拟对象对应的第四交互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第四位置信息、第四视频信息、第四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若所述第四交互信息中包括第四位置信息,则所述第四位置信息中的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为通过虚拟场景的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后生成的。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交互装置进行介绍,下文描述的数据交互装置与上文描述的数据交互方法可以相互参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装置,应用于真实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装置包括:
第二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真实场景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交互信息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以通过虚拟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第二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的与虚拟对象对应的第四交互信息;
第二数据展示模块,用于将所述第四交互信息在所述真实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终端,应用于真实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终端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数据交互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交互方法的步骤。
具体的,该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系统,包括上述的应用于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的数据交互终端,以及上述的应用于真实场景系统的数据交互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实现位置转换是通过各自进行转换,或者通过对方进行转换,这时该系统仅包括虚拟场景系统的终端以及真实场景系统的终端;当时,如果是通过额外的系统进行坐标位置的转换,那么本系统还包括:位置共享中心,该位置共享中心用于接收位置发布者的位置坐标,进行位置坐标转换后,发送至对应的订阅者。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方法包括:
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交互信息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以通过真实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的与真实对象对应的第二交互信息;其中,交互信息为实现用户A和用户B交互的信息,所述用户A为真实用户A在虚拟场景系统中生成的所述虚拟对象,所述用户B为所述真实对象;
将所述第二交互信息在所述虚拟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其中,通过对交互信息的展示后,用户A在真实环境中产生镜像,用户B在虚拟环境中产生镜像,镜像所在位置与各自源环境中的位置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交互信息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包括:
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位置信息、第一视频信息、第一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
其中,若所述第一交互信息中包括第一位置信息,则将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的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为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并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的与真实对象对应的第二交互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第二位置信息、第二视频信息、第二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若所述第二交互信息中包括第二位置信息,则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的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为通过真实场景系统中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后生成的。
4.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装置包括:
第一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虚拟场景系统中的虚拟对象的第一交互信息发送至真实场景系统,以通过真实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第一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真实场景系统发送的与真实对象对应的第二交互信息;其中,交互信息为实现用户A和用户B交互的信息,所述用户A为真实用户A在虚拟场景系统中生成的所述虚拟对象,所述用户B为所述真实对象;
第一数据展示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交互信息在所述虚拟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其中,通过对交互信息的展示后,用户A在真实环境中产生镜像,用户B在虚拟环境中产生镜像,镜像所在位置与各自源环境中的位置相同。
5.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终端,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基于BIM模型的虚拟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终端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交互方法的步骤。
6.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真实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方法包括:
将真实场景系统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交互信息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以通过虚拟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的与虚拟对象对应的第四交互信息;
将所述第四交互信息在所述真实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其中,交互信息为实现用户A和用户B交互的信息,所述用户A为真实用户A在虚拟场景系统中生成的所述虚拟对象,所述用户B为所述真实对象;通过对交互信息的展示后,用户A在真实环境中产生镜像,用户B在虚拟环境中产生镜像,镜像所在位置与各自源环境中的位置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真实场景系统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交互信息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包括:
将真实场景系统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位置信息、第三视频信息、第三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
其中,若所述第三交互信息中包括第三位置信息,则将所述第三位置信息中的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为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并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的与虚拟对象对应的第四交互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第四位置信息、第四视频信息、第四语音信息中的至少一者;
其中,若所述第四交互信息中包括第四位置信息,则所述第四位置信息中的基于室内定位系统坐标系的坐标位置,为通过虚拟场景的基于BIM模型坐标系的坐标位置转换后生成的。
9.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真实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装置包括:
第二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真实场景中的真实对象的第三交互信息发送至虚拟场景系统,以通过虚拟场景系统进行展示;
第二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虚拟场景系统发送的与虚拟对象对应的第四交互信息;其中,交互信息为实现用户A和用户B交互的信息,所述用户A为真实用户A在虚拟场景系统中生成的所述虚拟对象,所述用户B为所述真实对象;
第二数据展示模块,用于将所述第四交互信息在所述真实场景系统中进行展示;其中,通过对交互信息的展示后,用户A在真实环境中产生镜像,用户B在虚拟环境中产生镜像,镜像所在位置与各自源环境中的位置相同。
10.一种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终端,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真实场景系统;所述数据交互终端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交互方法的步骤。
CN201711307546.1A 2017-12-11 2017-12-11 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Active CN1082000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07546.1A CN108200010B (zh) 2017-12-11 2017-12-11 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07546.1A CN108200010B (zh) 2017-12-11 2017-12-11 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0010A CN108200010A (zh) 2018-06-22
CN108200010B true CN108200010B (zh) 2021-04-16

Family

ID=62573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07546.1A Active CN108200010B (zh) 2017-12-11 2017-12-11 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000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42967B (zh) * 2019-12-26 2021-07-2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现实显示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610997A (zh) * 2020-05-26 2020-09-01 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Ar场景内容的生成方法、展示方法、展示系统及装置
CN114047824A (zh) * 2022-01-13 2022-02-15 北京悉见科技有限公司 多终端用户在虚拟空间交互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80986A (zh) * 2015-02-15 2015-04-29 王生安 结合虚拟现实眼镜的视频通信系统
CN105955463A (zh) * 2016-04-26 2016-09-21 王立峰 基于bim的vr虚拟感受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4475A (zh) * 2013-05-28 2013-09-25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ifc标准的bim模型渲染优化系统及方法
CN104715113B (zh) * 2015-03-19 2018-04-03 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利用bim实现钢桁拱桥施工仿真的方法和装置
CN105825325B (zh) * 2016-03-10 2017-02-08 南京市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监督站 一种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监管能力评价方法和装置
KR101722177B1 (ko) * 2016-07-15 2017-04-03 (주)인트라테크 하이브리드 방식으로 vr 컨텐츠를 디스플레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80986A (zh) * 2015-02-15 2015-04-29 王生安 结合虚拟现实眼镜的视频通信系统
CN105955463A (zh) * 2016-04-26 2016-09-21 王立峰 基于bim的vr虚拟感受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0010A (zh) 2018-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26333B (zh) 一种基于虚拟空间场景的信息交互方法及装置
AU2017101911A4 (en) A system, device, or method for collaborative augmented reality
US2020032921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mixed reality service
CN108200010B (zh) 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US9686645B2 (en) Loca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548517B (zh)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进行视频会议的方法及装置
CN107741886B (zh) 一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多人互动的方法
CN112074797A (zh) 用于将虚拟对象锚定到物理位置的系统和方法
CN103516808A (zh) 智慧展馆移动终端虚实交互平台
CN102523492A (zh) 一种互动评论系统的评论方法、电视机及移动终端
CN108880983B (zh) 一种虚拟三维空间的语音实时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796393A (zh) 一种基于服务器实时渲染的网络游戏系统及方法
WO2019109828A1 (zh) Ar业务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8960889B (zh) 房屋虚拟三维空间中语音讲房进度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078171B (zh) 用于同步显示的方法、终端设备、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08874471B (zh) 一种房源的功能间附加元素添加方法及系统
CN105611220A (zh) 一种基于全息投影技术的通讯系统
CN102571624A (zh) 实时通信系统及相关的计算器可读介质
CN108765084B (zh) 一种虚拟三维空间的同步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224981A (zh) 一种用于vr一体机和目标连接设备进行互联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213405A1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端末、サーバ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2492231A (zh) 远程交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50079959A1 (en) Smart Microphone
US1108744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ree-dimensional environmental modeling of a particular location such as a commercial or residential property
Davies et al. Mobile cross reality for cultural herit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