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80660A -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80660A
CN108180660A CN201810094669.XA CN201810094669A CN108180660A CN 108180660 A CN108180660 A CN 108180660A CN 201810094669 A CN201810094669 A CN 201810094669A CN 108180660 A CN108180660 A CN 1081806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pipe
low
high temperature
medium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946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80660B (zh
Inventor
龙新峰
李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181009466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806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80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80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80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806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environments
    • F24S20/20Solar heat collectors for receiving concentrated solar energy, e.g. receivers for solar power pla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主要由壳体、氟化钙制成的光学窗口、冷管、高温盘管、中温盘管、低温盘管、多张翅片、高温输出管、中温输出管和低温输出管构成。翅片通过冷管安装于壳体内,而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均安装于翅片,且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自远离光学窗口的方向依次分布,则位于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中的冷液会吸收不同的热量,从而得到三种不同温度的流体,以供后续设备使用。同时高温盘管、中温盘管、低温盘管和翅片在壳体内形成迷宫效果,使进入壳体内的太阳光不易反射出去,减少了辐射热损和对流热损,保证太阳能被充分吸收。

Description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吸热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背景技术
能源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而现今地球上的化石能源不断减少,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将发展目光转向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以“能源、环境、发展”为时代的主题,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能源利用发展的新趋势。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分布广泛且成本低廉的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对于太阳能利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方式。其中,太阳能的光热转换是将低温度的太阳辐射通过太阳聚光器进行高倍聚集,形成高热流密度的辐射热能,再通过高温热能转换装置将高聚光比太阳辐射转换为高温热能。太阳能的高温热利用是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太阳能高温转换技术涉及光谱能量聚集和传输、高密度能量转换装置内热辐射、导热、对流等多种物理过程耦合问题,是目前国际太阳能研究领域的前沿。利用聚光器将太阳光聚集,通过太阳能吸热器把太阳能传给换热工质,最终通过热动力装置可实现太阳能池热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主要包括非聚焦式和聚焦式两大类,其中非聚焦式系统主要有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和太阳能池热发电两种,聚焦式系统根据所用太阳能聚光器的不同分为槽式、塔式和碟式三种。其中,碟式太阳能聚光器主要由旋转抛物面反射镜、吸热器、跟踪装置以及热功转换装置组成,装置功率较小,可适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太阳能吸热器是将聚集的太阳能转换成换热工质的热能,其吸热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太阳能发电系统能量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太阳能吸热器分容积式和表面式两种类型,其中容积式吸热器采用多孔材料作为换热工质,大大提高了换热面积,具有质量轻、换热效率高等优点。
朗肯循环在卡诺循环的基础上,控制工质加热到饱和蒸汽后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加热,使其达到过热,再送入汽轮机做功。同时在凝汽器中将工质冷却到饱和水状态后,略微升压预热,再送回加热器加热。工质可在热力设备中不断地进行吸热、膨胀、放热、压缩等四个过程,使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常用光学窗口制备材料有BK7玻璃、紫外级熔融石英、红外级氟化钙等,根据许蓝云等的研究,采用坩埚下降法,可制备达到在红外波段范围内透过率大于90%且比较稳定,在紫外-中红外波段范围内,折射率变化率很小的CaF2晶体,光线反射损失较少。
总体而言,目前太阳能吸热器种类繁多,但光热转化效率不高,且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规模化生产还未普及,不能进行大规模应用。如何减少太阳能转换过程热损,实现太阳能高效储存及热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当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发展、研究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此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使光线不易反射出去产,有利于充分吸收太阳能。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包括壳体、氟化钙制成的光学窗口、冷管、高温盘管、中温盘管、低温盘管、多张翅片、高温输出管、中温输出管和低温输出管;所述光学窗口安装于壳体的一端,所述冷管安装壳体内,且所述冷管的一端伸出壳体的一端外侧;多张翅片固定于冷管的外壁,且多张翅片相对于冷管的轴线圆周均分布,多张翅片均位于壳体内;所述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均安装于翅片,且所述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自远离光学窗口的方向分布;所述高温盘管的一端通过高温分流器与冷管连接,所述高温盘管的另一端通过高温汇流器与高温输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高温分流器和高温汇流器沿冷管内的介质流动方向分布;所述中温盘管的一端通过中温分流器与冷管连接,所述中温盘管的另一端通过中温汇流器与中温输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中温分流器和中温汇流器沿冷管内的介质流动方向分布;所述低温盘管的一端通过低温分流器与冷管连接,所述低温盘管的另一端通过低温汇流器与低温输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低温分流器和低温汇流器沿冷管内的介质流动方向分布;所述高温输出管的另一端、中温输出管的另一端和低温输出管的另一端均伸出壳体的另一端;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翅片的外表面、高温盘管的外表面、中温盘管的外表面和低温盘管的外表面均设有用于吸收太阳能的涂料层。
优选的,所述壳体具有双层结构,且所述壳体的内层和外层之间填充有绝热材料。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两个对称的半壳体,此两个半壳体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管包括弯管部和直管部,所述弯管部的一端伸出壳体的一端外则,所述弯管部的另一端与直管部连接,此直管部的轴线与壳体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光学窗口安装于壳体一端的中心。
优选的,所述涂料层由酞菁绿和铁铜复合氧化物制成。
优选的,所述冷管的另一端端面为封闭结构,且所述冷管的另一端的端面与其相对的壳体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mm。
优选的,所述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还包括环形支承,所述环形支承的外端曲面与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环形支承的中心与冷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管的外壁设有高温支管,所述高温汇流管呈圆环状,所述高温汇流管的内侧设有与高温支管匹配的高温入口;所述高温汇流管套接于冷管,且所述高温支管与高温入口连接;所述高温支管的右则设有与高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一高温开口,此第一高温开口与高温盘管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高温分流管呈圆环状,所述高温分流管的左侧设有与高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二高温开口,此第二高温开口与高温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高温分流管的右侧与高温输出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管的外壁设有中温支管,所述中温汇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中温汇流管的内侧设有与中温支管匹配的中温入口;所述中温汇流管套接于冷管,且所述中温支管与中温入口连接;所述中温支管的右则设有与中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一中温开口,此第一中温开口与中温盘管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温分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中温分流管的左侧设有与中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二中温开口,此第二中温开口与中温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中温分流管的右侧与中温输出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管的外壁设有低温支管,所述低温汇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低温汇流管的内侧设有与低温支管匹配的低温入口;所述低温汇流管套接于冷管,且所述低温支管与低温入口连接;所述低温支管的右则设有与低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一低温开口,此第一低温开口与低温盘管的一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低温分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低温分流管的左侧设有与低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二低温开口,此第二低温开口与低温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低温分流管的右侧与低温输出管连接。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
1、光线捕捉及透过能力强。本发明的光学窗口采用氟化钙制成,具有较强的光谱选择性与透过性,对占据太阳光谱总能量高达95%以上的0.3~3μm波段的光线具有90%以上的透过率,对3μm以上波段的光谱透过率极小,减少了换热装置的辐射热损和对流热损。
2、辐射热损和对流热损小。本发明仅有一光学窗口与外界直接相通,内部空气不与外界进行对流。使入射光线进入腔体后,易被涂布在吸热器内壁及翅片盘管组件上由酞菁绿和铁铜复合氧化物制成的涂料层吸收,盘管(即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通过翅片安装于壳体内,以使壳体内部的光线产生一种迷宫效应,使光线不易反射出去,则太阳光能被涂料层充分吸收。
3、通过壳体导热损失小。壳体为双层钢制中空结构,壳体内外层间用绝热材料(即玻璃纤维、石棉和岩棉等)进行填充,大大降低壳体总导热系数。
4、吸热器内部热交换能力强。本发明盘管(即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与翅片接触面积大,强化传热,保证了热量的有效交换。
5、壳体易于拆卸和组装。双层钢制壳体由上下两部分吸热器壳体通过螺栓连接,螺栓相连处有橡胶垫圈密封,拆卸和组装简单方便。吸热器的翅片盘管组件结构对称,方便制作、模块化组装和根据不同工作要求对其规格进行放大、缩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的第一视角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的第二视角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壳体的内部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壳体的内部各部件的正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翅片的正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高温分流器的正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高温汇流器的正视图。
图11是本发明高温汇流器安装于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中温分流器的正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中温汇流器的正视图。
图14是本发明中温汇流器安装于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低温分流器的正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低温汇流器的正视图。
图17是本发明低温汇流器安装于冷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壳体,1-1为半壳体,1-2为绝热材料,2为光学窗口,3为冷管,3-1为弯曲部,3-2为直管部,4为高温盘管,5为中温盘管,6为低温盘管,7为翅片,7-1为高温翅片,7-2为中温翅片,7-3为低温翅片,8为高温输出管,9为中温输出管,10为低温输出管,11为高温分流器、12为高温汇流器,13为中温分流器,14为中温汇流器,15为低温分流器,16为低温汇流器,17为螺栓,18为环形支承,19为高温支管,20为高温入口,21为第一高温开口,22为第二高温开口,23为中温支管,24为中温入口,25为第一中温开口,26为第二中温开口,27为低温支管,28低温入口,29为第一低温开口,30为第二低温开口,31为凹槽,32为挡柱,33为卡孔,34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包括壳体、氟化钙制成的光学窗口、冷管、高温盘管、中温盘管、低温盘管、多张翅片、高温输出管、中温输出管和低温输出管;所述光学窗口安装于壳体的一端,所述冷管安装壳体内,且所述冷管的一端伸出壳体的一端外侧;多张翅片固定于冷管的外壁,且多张翅片相对于冷管的轴线圆周均分布,多张翅片均位于壳体内;所述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均安装于翅片,且所述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自远离光学窗口的方向分布;所述高温盘管的一端通过高温分流器与冷管连接,所述高温盘管的另一端通过高温汇流器与高温输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高温分流器和高温汇流器沿冷管内的介质流动方向分布;所述中温盘管的一端通过中温分流器与冷管连接,所述中温盘管的另一端通过中温汇流器与中温输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中温分流器和中温汇流器沿冷管内的介质流动方向分布;所述低温盘管的一端通过低温分流器与冷管连接,所述低温盘管的另一端通过低温汇流器与低温输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低温分流器和低温汇流器沿冷管内的介质流动方向分布;所述高温输出管的另一端、中温输出管的另一端和低温输出管的另一端均伸出壳体的另一端;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翅片的外表面、高温盘管的外表面、中温盘管的外表面和低温盘管的外表面均设有用于吸收太阳能的涂料层。
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翅片的数量具有6张,此6张翅片相对于冷管的中心轴圆周均匀分布。每张翅片包括高温翅片、中温翅片和低温翅片,每两条高温盘管安装于每张高温翅片的两侧面,每两条中温翅片安装于每张中温翅片的两侧面,每两条低温盘管安装于每张低温翅片的两侧面,结构简单,方便安装。翅片和盘管(即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的安装在壳体内形成迷宫效果,以使进入壳体内的光线更不容易反射出去,从而被涂料层充分吸收。翅片采用镍合金制成,保证热的传递效果,也使翅片具有轻质、高比强度、减振、散热、吸收冲击能、电磁屏蔽等多种物理性能,促进热量的有效交换。而盘管(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采用黄铜制成。如图8所示,使盘管的外壁进行压制,而翅片的侧面设置与盘管外形匹配的凹槽,则盘管安装在凹槽时,盘管与翅片之间的接触面增大,进一步利于盘管内的冷液吸收热量。
所述壳体具有双层结构,且所述壳体的内层和外层之间填充有绝热材料。此设置降低了壳体的导热系数,减少壳体内部的热量散失。其中绝热材料可为玻璃纤维、石棉、岩棉和硅酸盐中的任意一种。整个壳体沿其轴线方向分高温区部、中温区部和低温区部,所述高温区部和低温区部分别固定于中温区部的两端,所述高温区部和低温区部均呈圆台形,所述中温区部呈圆柱形,所述光学窗口安装于高温区部的一端。
如图2和两条路4所述壳体包括两个对称的半壳体,此两个半壳体通过螺栓连接。此设置方便了壳体的组装。
所述冷管包括弯管部和直管部,所述弯管部的一端伸出壳体的一端外则,所述弯管部的另一端与直管部连接,此直管部的轴线与壳体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光学窗口安装于壳体一端的中心。此结构避免冷管的安装影响了光学窗口。而光学窗口安装于中心位置,这保证光线进入壳体内腔的均匀性。
所述涂料层由酞菁绿和铁铜复合氧化物制成。一般的,铁铜复合氧化物与酞菁绿混合:Fe3CuO5为颜料,以丙烯酸树脂为粘合剂,以乙酸乙脂、乙酸丁脂和二甲苯混合物为溶剂,采用多次喷涂法,在钢板底材上涂层厚度不超过3μm。该涂层的太阳吸收比为0.94~0.96,发射率比为0.37~0.39。
所述冷管的另一端端面为封闭结构,且所述冷管的另一端的端面与其相对的壳体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mm。
所述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还包括环形支承,所述环形支承的外端曲面与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环形支承的中心与冷管连接,这保证了翅片安装的稳定性。
如图9至图17所示,所述冷管的外壁设有高温支管,所述高温汇流管呈圆环状,所述高温汇流管的内侧设有与高温支管匹配的高温入口;所述高温汇流管套接于冷管,且所述高温支管与高温入口连接;所述高温支管的右则设有与高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一高温开口,此第一高温开口与高温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高温分流管呈圆环状,所述高温分流管的左侧设有与高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二高温开口,此第二高温开口与高温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高温分流管的右侧与高温输出管连接。所述冷管的外壁设有中温支管,所述中温汇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中温汇流管的内侧设有与中温支管匹配的中温入口;所述中温汇流管套接于冷管,且所述中温支管与中温入口连接;所述中温支管的右则设有与中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一中温开口,此第一中温开口与中温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中温分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中温分流管的左侧设有与中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二中温开口,此第二中温开口与中温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中温分流管的右侧与中温输出管连接。所述冷管的外壁设有低温支管,所述低温汇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低温汇流管的内侧设有与低温支管匹配的低温入口;所述低温汇流管套接于冷管,且所述低温支管与低温入口连接;所述低温支管的右则设有与低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一低温开口,此第一低温开口与低温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低温分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低温分流管的左侧设有与低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二低温开口,此第二低温开口与低温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低温分流管的右侧与低温输出管连接。这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同时,为了保证高温汇流器、中温汇流器和低温汇流器的安装时的稳定性,在冷管的外壁设有挡柱,而在高温汇流器、中温汇流器和低温汇流器的内侧设有与挡柱匹配的卡孔。同时为了保证整体紧凑性,在中温分流器、中温汇流器、低温分流器和低温汇流器设有被输出管(即高温输出管、中温输出管)穿过的通孔。
本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
太阳光被汇聚后,由光学窗口进入吸热器腔体内,由于光学窗口采用光谱选择性与透过性较强的氟化钙阻碍其经反射后离开腔体,使90%以上的太阳光被吸热器壳体内壁、翅片及盘管(即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表面涂布的涂料层所吸收,这些涂料层吸收太阳光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盘管。因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离光学窗口的距离远近不一样,则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所接收的热量不一样。距离光学窗口近的高温盘管可接收较多的热量,而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依次减少。
冷液进入冷管后,再通过高温分流器、中温分流器和低温分流器分别进入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以吸收不同的热量。则在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中的冷液吸收不同的热量,从而使冷液转换成三种不同温度的流体。高温盘管中产生的流体从高温输出管流出,而中温盘管中产生的流体从中温输出管流出,而低温盘管中产生的流体从低温盘管流出。
这三种不同温度的流体分别通过高温输出管、中温输出管和低温输出管输送给三种压力蒸汽轮机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这吸热器通过壳体内的涂料层进行吸收太阳能,吸收率高。
采用本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具有以下效益:
可以通过太阳能加热得到不同温度的高、中、低三种温度液体,所获得中高温流体能有效地用于解决目前我国因供热需求不断增加,而供给严重不足导致的供热缺口问题。对于配置有约50000m2的碟式抛物面镜场,可以在一天5~6h内完成太阳能向工质热能的转换,用于三种压力蒸汽轮机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可维持100MW发电机组正常运作24h。
既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太阳能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又可实现热能的梯级利用,提高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水平,降低了能源消耗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满足“节能降耗和环保减排”的要求。根据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的工作过程,按照每年吸热器转换太阳能所得热总量可供三种压力蒸汽轮机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由储能可供发电机组持续工作100天计算,相较于目前我国100MW的火力发电机组,可有效减少CO2排放约20000吨/年。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所做的改变或其它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氟化钙制成的光学窗口、冷管、高温盘管、中温盘管、低温盘管、多张翅片、高温输出管、中温输出管和低温输出管;所述光学窗口安装于壳体的一端,所述冷管安装壳体内,且所述冷管的一端伸出壳体的一端外侧;多张翅片固定于冷管的外壁,且多张翅片相对于冷管的轴线圆周均分布,多张翅片均位于壳体内;所述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均安装于翅片,且所述高温盘管、中温盘管和低温盘管自远离光学窗口的方向分布;所述高温盘管的一端通过高温分流器与冷管连接,所述高温盘管的另一端通过高温汇流器与高温输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高温分流器和高温汇流器沿冷管内的介质流动方向分布;所述中温盘管的一端通过中温分流器与冷管连接,所述中温盘管的另一端通过中温汇流器与中温输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中温分流器和中温汇流器沿冷管内的介质流动方向分布;所述低温盘管的一端通过低温分流器与冷管连接,所述低温盘管的另一端通过低温汇流器与低温输出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低温分流器和低温汇流器沿冷管内的介质流动方向分布;所述高温输出管的另一端、中温输出管的另一端和低温输出管的另一端均伸出壳体的另一端;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翅片的外表面、高温盘管的外表面、中温盘管的外表面和低温盘管的外表面均设有用于吸收太阳能的涂料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双层结构,且所述壳体的内层和外层之间填充有绝热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两个对称的半壳体,此两个半壳体通过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包括弯管部和直管部,所述弯管部的一端伸出壳体的一端外则,所述弯管部的另一端与直管部连接,此直管部的轴线与壳体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光学窗口安装于壳体一端的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涂料层由酞菁绿和铁铜复合氧化物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的另一端端面为封闭结构,且所述冷管的另一端的端面与其相对的壳体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支承,所述环形支承的外端曲面与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环形支承的中心与冷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的外壁设有高温支管,所述高温汇流管呈圆环状,所述高温汇流管的内侧设有与高温支管匹配的高温入口;所述高温汇流管套接于冷管,且所述高温支管与高温入口连接;所述高温支管的右则设有与高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一高温开口,此第一高温开口与高温盘管的一端连接;
所述高温分流管呈圆环状,所述高温分流管的左侧设有与高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二高温开口,此第二高温开口与高温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高温分流管的右侧与高温输出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的外壁设有中温支管,所述中温汇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中温汇流管的内侧设有与中温支管匹配的中温入口;所述中温汇流管套接于冷管,且所述中温支管与中温入口连接;所述中温支管的右则设有与中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一中温开口,此第一中温开口与中温盘管的一端连接;
所述中温分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中温分流管的左侧设有与中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二中温开口,此第二中温开口与中温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中温分流管的右侧与中温输出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管的外壁设有低温支管,所述低温汇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低温汇流管的内侧设有与低温支管匹配的低温入口;所述低温汇流管套接于冷管,且所述低温支管与低温入口连接;所述低温支管的右则设有与低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一低温开口,此第一低温开口与低温盘管的一端连接;
所述低温分流管呈圆环状,所述低温分流管的左侧设有与低温盘管数量相等的第二低温开口,此第二低温开口与低温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低温分流管的右侧与低温输出管连接。
CN201810094669.XA 2018-01-31 2018-01-31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Active CN1081806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94669.XA CN108180660B (zh) 2018-01-31 2018-01-31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94669.XA CN108180660B (zh) 2018-01-31 2018-01-31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80660A true CN108180660A (zh) 2018-06-19
CN108180660B CN108180660B (zh) 2024-05-10

Family

ID=62551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94669.XA Active CN108180660B (zh) 2018-01-31 2018-01-31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8066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7175A (zh) * 2019-09-29 2019-12-13 内蒙古工业大学 腔体式气液两相吸热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79593Y (zh) * 2004-01-17 2005-02-16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腔式吸热器
CN1641288A (zh) * 2004-01-15 2005-07-20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腔式吸热器
JP2008232524A (ja) * 2007-03-20 2008-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集熱器
CN104534688A (zh) * 2014-12-26 2015-04-22 福建工程学院 一种两级太阳能吸热器
CN105066479A (zh) * 2015-08-31 2015-11-18 华南理工大学 复合型腔式太阳能吸收器
CN105841363A (zh) * 2016-04-30 2016-08-1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半嵌入式8字外形腔式太阳能吸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CN208154856U (zh) * 2018-01-31 2018-11-2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1288A (zh) * 2004-01-15 2005-07-20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腔式吸热器
CN2679593Y (zh) * 2004-01-17 2005-02-16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腔式吸热器
JP2008232524A (ja) * 2007-03-20 2008-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集熱器
CN104534688A (zh) * 2014-12-26 2015-04-22 福建工程学院 一种两级太阳能吸热器
CN105066479A (zh) * 2015-08-31 2015-11-18 华南理工大学 复合型腔式太阳能吸收器
CN105841363A (zh) * 2016-04-30 2016-08-1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半嵌入式8字外形腔式太阳能吸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CN208154856U (zh) * 2018-01-31 2018-11-2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7175A (zh) * 2019-09-29 2019-12-13 内蒙古工业大学 腔体式气液两相吸热器
CN110567175B (zh) * 2019-09-29 2024-02-02 内蒙古工业大学 腔体式气液两相吸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80660B (zh) 2024-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80764U (zh) 一种基于槽式定日镜的改良的布雷顿光热发电系统
CN104567026B (zh) 太阳能集热器及利用其将太阳能转化为中温热能的方法
CN103225900B (zh) 基于槽式抛物面反射镜的承压式太阳能集热器
CN102635462B (zh) 一种太阳能碟式斯特林发动机用蓄热控温装置
CN101105342A (zh) 汇集式聚光高温聚能储热型双回路驱动太阳能热动力装置
CN205047262U (zh) 基于二次反射聚光吸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
CN106014891A (zh) 一种槽式太阳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CN101275785A (zh)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用高温热管中心接收器
CN107084102A (zh) 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储热及做功工质的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
CN105066479B (zh) 复合型腔式太阳能吸收器
CN102207344A (zh) 双镜聚焦太阳能制冷装置
CN102141301B (zh) 管腔一体化碟式太阳能热接收器
CN208154856U (zh)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CN206875566U (zh) 一种太阳能辅助燃气电厂供热系统
CN209639285U (zh) 一种基于v型吸热壁腔式太阳能吸收器的碟式发电装置
CN108180660A (zh)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CN103104995B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集热器
CN206572784U (zh) 一种吸热器内置式新型太阳能集热管
CN109520152A (zh) 一种双流道布置太阳能聚光分频电热联产装置
CN101586881B (zh) 集热式太阳能光热电系统
CN205425478U (zh) 复合型腔式太阳能吸收器
CN207333115U (zh) 太阳能槽式集热装置与低温斯特林发电机组联合发电系统
CN102872785A (zh) 一种直通式太阳能集热高温反应器
CN203274292U (zh) 一种新型槽式线聚焦太阳能集热腔体
CN209639289U (zh) 内置正四面体腔池沸型太阳能吸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