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74761A - 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174761A CN108174761A CN201711499272.0A CN201711499272A CN108174761A CN 108174761 A CN108174761 A CN 108174761A CN 201711499272 A CN201711499272 A CN 201711499272A CN 108174761 A CN108174761 A CN 1081747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ce
- fertilizer
- tiller
- root
- regene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21/00—Methods of fertilising,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21/005—Following a specific plan, e.g. patter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B—PHOSPHATIC FERTILISERS
- C05B1/00—Superphosphates, i.e. fertilisers produced by reacting rock or bone phosphates with sulfuric or phosphoric acid in such amounts and concentrations as to yield solid products directly
- C05B1/02—Superphosphat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B.配制氮磷钾混合肥;C.施肥;D.6~9天后,收割后留稻蔸,继续浅水灌溉。所述步骤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进一步包括:待分蘖水稻周围3行水稻全部割掉、将根部挖出;筑起3~10cm高田埂。本发明方法在促分蘖肥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施肥技术,有效促进再生稻分蘖,对杂交育种及栽培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结果证明本方法有效促进水稻再生分蘖数及高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杂交育种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再生稻是指采用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使茎秆上的休眠芽在中稻收割后萌发生长成穗而收获的一季水稻。
再生稻具有不需了再生次播种育秧、省种省工,生育期短、日产量高和效益好等优点,对于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再生稻是我国南方稻区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植两季水稻热量又不足的地区及双季稻区只种一季中稻的稻田有效提高复种指数、秋季温光和稻田资源利用率,增加稻谷单产和种稻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水稻杂交育种过程中,父母本的花期配合相遇是杂交育种的重要前提。出于育种及试验需要,有时需要将水稻头季稻收割后,保留稻蔸,以使水稻重新分蘖。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必要营养元素。施用氮肥对再生稻有明显的生长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再生稻的分蘖能力,这种促进作用与施加氮肥的量、种类及施加时间均存在关系。氮肥包括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尿素)等。硫酸铵肥等铵态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部分进入粘土矿物晶层,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作物吸收过量铵态氮对钙、镁、钾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硝酸钙等硝态氮肥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较快,作物容易吸收硝酸盐且硝酸盐肥料对作物吸收钙、镁、钾等养分无抑制作用。尿素是有机态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三种不同氮肥对水稻生长包括再生稻分蘖均存在作用,但其作用特点不同。传统方法往往以单种氮肥施加为主,或者三种肥料配比不同,因此施加氮肥对再生稻生长的影响各不相同。
磷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必备的大量元素,合理的磷肥施用对水稻再生分蘖起着重要作用,但土壤对磷肥有极强的吸附固定作用使其具有很强的后效,加上淹水条件能够显著提高土壤Oslen-P含量,导致磷肥对再生稻的分蘖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本方法确定了磷肥的施用时间、施加位置和施用量,提高了水稻对磷肥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再生稻分蘖能力。
钾肥能增强水稻代谢和抗性,提高光合能力,应是提高水稻再生率的重要元素主季稻收割后带走大部分钾,钾素损失大,为促进再生稻生长、分蘖,钾肥提高水稻光合能力,提高再生成穗率,且在水稻收割后钾素损失较大,应适时施加钾肥以保证再生分蘖的营养需求。
再生稻分蘖特性因品种而异,对气候环境、栽培管理、营养成分等多种条件要求较高。氮、磷、钾是水稻生长的必需元素。氮肥对水稻成穗有重要作用,但是对分蘖芽的促进作用因不同施氮时期而显著不同。磷肥提高水稻结实率,暂无研究表明其与再生稻分蘖的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将不同氮肥按比例混合,然后将氮肥与钾肥、磷肥按照比例混合,选定一定时期施加到水稻根部,对水稻进行割蔸留桩,按照一定的栽培方式对稻蔸进行再生稻管理,以考察施加混合肥料后再生稻分蘖的情况,结果证明本方法有效促进水稻再生分蘖数及高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
B.配制氮磷钾混合肥;
C.施肥;
D.6~9天后,收割后留稻蔸,继续浅水灌溉。
所述步骤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可以进一步包括:待分蘖水稻周围3行水稻全部割掉、将根部挖出;筑起3~10cm高田埂。
所述步骤B.配制氮磷钾混合肥,可以进一步包括:
(1)称取50~80重量份硝酸钙,45~55重量份硫酸铵,40~60重量份尿素,混匀;
(2)从步骤(1)的混合物中称取100重量份,与称取的100重量份过磷酸钙肥料、100重量份氯化钾肥料,加入同容器混匀;
(3)膜封口包装避免受潮。
所述步骤B.配制氮磷钾混合肥,可以进一步包括:
(1)称取60~70重量份硝酸钙,50重量份硫酸铵,50重量份尿素,混匀;
(2)从步骤(1)的混合物中称取100重量份,与称取的100重量份过磷酸钙肥料、100重量份氯化钾肥料,加入同容器混匀;
(3)膜封口包装避免受潮。
所述步骤C.施肥,可以进一步包括:每穴施加30g~38g的混合肥,然后用泥土掩埋,连续灌2~4cm浅水。
所述步骤C.施肥,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在水平距离根部3~6cm、垂直距离地面3~5cm的位置,以根系为圆点,围绕水稻施加混合肥,每穴施加30g~38g的混合肥,然后用泥土掩埋,连续灌浅水。
所述步骤D可以进一步包括:6~9天后,收割后留稻蔸,留桩高度5~12cm,继续浅水灌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检验水稻再生分蘖效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
B.对照组在收割前6~9天分别在根部施加按照原有方法配制的混合肥B;实验组在收割前6~9天分别在根部施加同等重量的新产品氮磷钾混合肥A;
C.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收割后留稻蔸,浅水灌溉。
D.24天后记录再生分蘖的数量及高度。
所述步骤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可以进一步包括:将收割前的水稻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两组水稻周围3行水稻全部割掉、将根部挖出;筑起3~10cm高田埂。
所述步骤C,优选进一步包括: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收割后留稻蔸,留桩高度5~12cm,浅水2~4cm灌溉。
本发明有益效果包括:提供了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将不同氮肥按比例混合,然后将氮肥与钾肥、磷肥按照比例混合,选定一定时期施加到水稻根部,对水稻进行割蔸留桩,按照一定的栽培方式对稻蔸进行再生稻管理,以考察施加混合肥料后再生稻分蘖的情况。本发明,采用氮肥∶磷肥∶钾肥=1∶1∶1(其中氮肥为硝酸钙∶硫酸铵∶尿素以1.2~1.4∶1∶1的比例混成)的组合施用方法,相比单一氮肥,营养构成丰富,并结合不同元素的吸收特点,设置一定的比例,保证氮磷钾效力的有效发挥。在促分蘖肥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施肥技术,即在水平距离水稻的根部3~6cm、垂直距离地面4~6cm的施肥位置,宽2cm、深2cm的施肥深度,以及主季稻收割前6~9天的施肥时间,综合起来有效促进再生稻分蘖,对杂交育种及栽培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结果证明本方法有效促进水稻再生分蘖数及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做不同施肥处理后的再生分蘖情况照片。其中:1-3表示天隆优619割蔸施加B肥的实验组;4-6表示天隆优619割蔸施加A肥的对照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发明。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无特别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原料和催化剂均通过商业途径购买。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检验水稻再生分蘖效果的方法,其具体操作步骤包括:
1.将收割前的天隆优619稻株分组,;
2.对照组在收割前6~9天分别在根部施加按照原有方法配制的氮磷钾混合肥B;实验组在收割前6~9天分别在根部施加同等重量的本方法提供的氮磷钾混合肥A;
3.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收割后留稻蔸,留桩高度5~12cm,浅水2~4cm灌溉。
4.24天后记录再生分蘖的数量及高度。
上述步骤2的详细步骤包括如下:①配置氮磷钾混合肥,配方如下:
A肥,氮肥∶磷肥∶钾肥=1∶1∶1,其中氮肥为硝酸钙∶硫酸铵∶尿素以1.2~1.4∶1∶1的比例混成。;
B肥,氮肥∶磷肥∶钾肥=1∶2∶1,其中氮肥为尿素以上磷肥为过磷酸钙,钾肥为氯化钾。
两种肥料的配比及所含成分有所不同,按本方法所配A肥中氮肥在尿素基础上增加了硝态氮及铵态氮。同时也改变了氮、磷、钾的比例,提高氮肥所占比。
②对照组、实验组3蔸做施肥处理,在水平距离根部3~6cm、垂直距离地面3~5cm的位置,以根系为圆点,围绕水稻施加混合肥,每穴均为30g,然后用泥土掩埋,灌2~4cm浅水。
③6~9天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下一步割蔸处理。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做不同施肥处理后的再生分蘖情况照片。
由图1可知,施加混合肥的天隆优619稻蔸分蘖数及其高度明显高于按照原有施肥方式施肥的对照组,说明本方式有效提高了再生稻的分蘖能力。
同时对A组和B组进行再生分蘖数和高度统计,两组中分别做3组重复,取最终平均值。结果为施加混合肥的实验组平均再生分蘖数为16,未施肥的对照组平均再生分蘖数为12;实验组再生分蘖平均高度为49.1cm,对照组再生分蘖平均高度为45.3cm。结果如表1:
表1.不同施混合肥处理再生稻分蘖情况
由表1可知,施加本方法配置混合肥的再生稻分蘖数及株高均显著高于未施加混合肥的再生稻,说明本方法混合肥有显著提高再生稻分蘖能力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
B.配制氮磷钾混合肥;
C.施肥;
D.6~9天后,收割后留稻蔸,继续浅水灌溉。
所述步骤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可以进一步包括:待分蘖水稻周围3行水稻全部割掉、将根部挖出;筑起3~10cm高田埂。
所述步骤B.配制氮磷钾混合肥,可以进一步包括:
(1)称取50~80重量份硝酸钙,45~55重量份硫酸铵,40~60重量份尿素,混匀;
(2)从步骤(1)的混合物中称取100重量份,与称取的100重量份过磷酸钙肥料、100重量份氯化钾肥料,加入同容器混匀;
(3)膜封口包装避免受潮。
所述步骤B.配制氮磷钾混合肥,可以进一步包括:
(1)称取60~70重量份硝酸钙,50重量份硫酸铵,50重量份尿素,混匀;
(2)从步骤(1)的混合物中称取100重量份,与称取的100重量份过磷酸钙肥料、100重量份氯化钾肥料,加入同容器混匀;
(3)膜封口包装避免受潮。
所述步骤C.施肥,可以进一步包括:每穴施加30g~38g的混合肥,然后用泥土掩埋,连续灌2~4cm浅水。
所述步骤C.施肥,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在水平距离根部3~6cm、垂直距离地面3~5cm的位置,以根系为圆点,围绕水稻施加混合肥,每穴施加30g~38g的混合肥,然后用泥土掩埋,连续灌浅水。
所述步骤D可以进一步包括:6~9天后,收割后留稻蔸,留桩高度5~12cm,继续浅水灌溉。
在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检验水稻再生分蘖效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
B.对照组在收割前6~9天分别在根部施加按照原有方法配制的混合肥B;实验组在收割前6~9天分别在根部施加同等重量的新产品氮磷钾混合肥A;
C.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收割后留稻蔸,浅水灌溉。
D.24天后记录再生分蘖的数量及高度。
所述步骤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可以进一步包括:将收割前的水稻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两组水稻周围3行水稻全部割掉、将根部挖出;筑起3~10cm高田埂。
所述步骤C,优选进一步包括: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收割后留稻蔸,留桩高度5~12cm,浅水2~4cm灌溉。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其具体操作步骤包括:
1.将收割前的天隆优619水稻分组。选取6穴分蘖数、株高相同的水稻,每3株为一组,分为A组与B组。将此6株水稻周围3行水稻全部割掉、将根部挖出,避免其吸收以下步骤将加入的肥料,影响试验结果,另外筑起3cm高的田埂保护2组水稻的同时方便单独灌溉。
2.按照配方配制氮磷钾混合肥:本发明所用工具均为田间农用工具,所涉及肥料均为化肥站购入的通用农用肥料。
(1)B肥。用电子天平称取农用尿素50g,农用过磷酸钙肥料100g,农用氯化钾肥料50g,加入到同一烧杯,玻璃棒搅拌混匀,保鲜膜封口包装避免受潮。
(2)A肥。用电子天平称取60~70g农用硝酸钙,50g农用硫酸铵,50g农用尿素,同一烧杯中混匀,然后从中称取100g,与同样称取的100g农用过磷酸钙肥料、100g农用氯化钾肥料,加入新的同一烧杯混匀,保鲜膜封口包装避免受潮。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两种肥料的配比及所含成分有所不同,按本发明方法所配A肥中氮肥在尿素基础上增加了硝态氮及铵态氮。同时也改变了氮、磷、钾的比例,提高氮肥所占比。
(3)在水平距离田间6株水稻的根部3~6cm、垂直距离地面4~6cm的位置,以根系为圆点,围绕水稻施加混合肥,分别挖出宽2cm、深2cm的细沟用以加入化肥。
3.施肥。实验组A组每穴施加30g~38g的A肥,对照组B组每穴施加等量的B肥,然后分别用泥土掩埋,连续灌2~4cm浅水。
4.6~9天后,A组与B组分别收割后留稻蔸,留桩高度5~12cm,继续浅水2~4cm灌溉。
5.24天后记录再生分蘖的数量及高度并作记录。其中株高为从地面根部至最高分蘖顶端的距离。
实验结果如表2至表3所示:
表2不同施混合肥处理再生稻分蘖数及株高具体情况
表3.不同施混合肥处理再生稻分蘖情况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最大施加本方法所配置A肥的A组中再生稻分蘖数最大可达到20,最小为13,平均分蘖为16,其值均大于B组再生稻分蘖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说明A肥促进了再生稻的分蘖能力,使再生分蘖显著增多。测量A组的再生分蘖高度得知,其再生分蘖最高可达57cm,最低分蘖仍有47.5cm,平均高度为48.8cm,而B组的最高分蘖仅为47cm,最低分蘖44cm,平均分蘖为45.5cm,数值均显著小于A组,说明A肥施加明显促进了再生分蘖的生长,有效提高了再生分蘖高度。
氮肥包括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尿素)等。硫酸铵肥等铵态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部分进入粘土矿物晶层,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作物吸收过量铵态氮对钙、镁、钾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硝酸钙等硝态氮肥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较快,作物容易吸收硝酸盐且硝酸盐肥料对作物吸收钙、镁、钾等养分无抑制作用。尿素是有机态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尿素一般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一段时间施用。三种不同氮肥对水稻生长包括再生稻分蘖均存在作用,但其作用特点不同。传统方法往往以单种氮肥施加为主,或者三种肥料配比不同,因此施加氮肥对再生稻生长的影响各不相同。本发明方法将硝态氮、铵态氮、尿素按照1.2~1.4:1:1的比例,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高效促进再生稻分蘖。
本发明方法在主季稻收割前同氮磷肥一起施加固定量磷肥,以补充其钾素营养。
本发明方法中,采用氮肥∶磷肥∶钾肥=1∶1∶1(其中氮肥为硝酸钙∶硫酸铵∶尿素以1.2~1.4∶1∶1的比例混成)的组合施用方法,相比单一氮肥,营养构成丰富,并结合不同元素的吸收特点,设置一定的比例,保证氮磷钾效力的有效发挥。在促分蘖肥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施肥技术,即在水平距离水稻的根部3~6cm、垂直距离地面4~6cm的施肥位置,宽2cm、深2cm的施肥深度,以及主季稻收割前6~9天的施肥时间,综合起来有效促进再生稻分蘖,对杂交育种及栽培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发明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
B.配制氮磷钾混合肥;
C.施肥;
D.6~9天后,收割后留稻蔸,继续浅水灌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进一步包括:待分蘖水稻周围3行水稻全部割掉、将根部挖出;筑起3~10cm高田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配制氮磷钾混合肥,进一步包括:
(1)称取50~80重量份硝酸钙,45~55重量份硫酸铵,40~60重量份尿素,混匀;
(2)从步骤(1)的混合物中称取100重量份,与称取的100重量份过磷酸钙肥料、100重量份氯化钾肥料,加入同容器混匀;
(3)膜封口包装避免受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配制氮磷钾混合肥,进一步包括:
(1)称取60~70重量份硝酸钙,50重量份硫酸铵,50重量份尿素,混匀;
(2)从步骤(1)的混合物中称取100重量份,与称取的100重量份过磷酸钙肥料、100重量份氯化钾肥料,加入同容器混匀;
(3)膜封口包装避免受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施肥,进一步包括:每穴施加30g~38g的混合肥,然后用泥土掩埋,连续灌2~4cm浅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施肥,进一步包括:在水平距离根部3~6cm、垂直距离地面3~5cm的位置,以根系为圆点,围绕水稻施加混合肥,每穴施加30g~38g的混合肥,然后用泥土掩埋,连续灌浅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进一步包括:6~9天后,收割后留稻蔸,留桩高度5~12cm,继续浅水灌溉。
8.一种检验水稻再生分蘖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
B.对照组在收割前6~9天分别在根部施加按照原有方法配制的混合肥B;实验组在收割前6~9天分别在根部施加同等重量的新产品氮磷钾混合肥A;
C.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收割后留稻蔸,浅水灌溉。
D.24天后记录再生分蘖的数量及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检验水稻再生分蘖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将收割前的水稻预处理,进一步包括:将收割前的水稻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两组水稻周围3行水稻全部割掉、将根部挖出;筑起3~10cm高田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检验水稻再生分蘖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进一步包括: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收割后留稻蔸,留桩高度5~12cm,浅水2~4cm灌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499272.0A CN108174761A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499272.0A CN108174761A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74761A true CN108174761A (zh) | 2018-06-19 |
Family
ID=62549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499272.0A Pending CN108174761A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174761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88239A (zh) * | 2018-12-29 | 2019-04-09 | 雅安雨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多次水稻再生稻繁种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35413A (zh) * | 2013-08-20 | 2013-12-11 | 华中农业大学 | 一种再生稻专用配方肥 |
CN106258689A (zh) * | 2016-09-29 | 2017-01-04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再生稻抛秧高产高效栽培方法 |
CN106912339A (zh) * | 2017-03-30 | 2017-07-04 | 华中农业大学 | 一种直播再生水稻的高产栽培方法 |
-
2017
- 2017-12-29 CN CN201711499272.0A patent/CN10817476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35413A (zh) * | 2013-08-20 | 2013-12-11 | 华中农业大学 | 一种再生稻专用配方肥 |
CN106258689A (zh) * | 2016-09-29 | 2017-01-04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再生稻抛秧高产高效栽培方法 |
CN106912339A (zh) * | 2017-03-30 | 2017-07-04 | 华中农业大学 | 一种直播再生水稻的高产栽培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苏祖芳论文选集》编委会: "《苏祖芳论文选集》", 31 March 2015,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任万军: "《作物栽培技术》", 30 September 2010, 四川教育出版社 * |
王成刚等: "《旱作农业实用技术》", 31 July 2014,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88239A (zh) * | 2018-12-29 | 2019-04-09 | 雅安雨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多次水稻再生稻繁种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98890B (zh) | 一种柠檬果园的少免耕覆盖栽培方法 | |
Stewart et al. | Water-use efficiency | |
CN106212157A (zh) | 一种富硒皇帝柑的高产种植方法 | |
CN103858578B (zh) | 马铃薯种薯种植施肥调控的方法 | |
CN107125086A (zh) | 一种薄壳核桃的高产种植方法 | |
CN106069479A (zh) | 一种沃柑的种植方法 | |
SMALL¹ et al. | The fate of compost-derived phosphorus in urban gardens | |
CN108450225A (zh) | 一种改善喀斯特乡土树种生境的方法 | |
CN106588507A (zh) | 马铃薯专用肥 | |
Singh et al. | Effect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sulphur fertilization on productivity, nutrient-use efficiency and economics of safflower (Carthamus tinctorius) under late-sown condition | |
CN109336689A (zh) | 一种蓝莓容器栽培基质 | |
Uçak et al. | Determination of arid and temperature resistant sweet corn (Zea mays saccharata Sturt) lines | |
CN107231935A (zh) | 一种高产、抗病的马铃薯栽培方法 | |
CN107318412A (zh) | 白芨高产栽培方法 | |
CN106489589A (zh) | 一种喀斯特山区种植火龙果的肥料包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4838958A (zh) | 一种提高葡萄成活率的种植方法 | |
CN104969810A (zh) | 一种高产水稻种植方法 | |
CN108174761A (zh) | 一种促进水稻再生分蘖的方法 | |
CN101570454B (zh) | 炭基大葱专用有机复混控释肥的制备及施用方法 | |
CN111492910A (zh) | 一种饲用小麦的种植方法 | |
CN110590432A (zh) | 一种香蕉培育方法 | |
CN105367151A (zh) | 生态有机肥 | |
CN116472932A (zh) | 一种林下魔芋袋式种植技术 | |
CN107619319A (zh) | 一种富硒生物有机肥及其施肥方法 | |
CN107711360A (zh) | 有机高产玉米的种植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