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74353A - 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74353A
CN108174353A CN201711432595.8A CN201711432595A CN108174353A CN 108174353 A CN108174353 A CN 108174353A CN 201711432595 A CN201711432595 A CN 201711432595A CN 108174353 A CN108174353 A CN 108174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network state
signal
network
transmiss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325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74353B (zh
Inventor
刘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3259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743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74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74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74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74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移动终端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预设位置为在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在检测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通知网络设备采用分集传输模式与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控制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分集传输模式与网络设备传输数据信号。本申请实施例有利于在弱信号场下降低移动终端与网络设备交互数据过程中的传输时延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被安装在用户手机中,如阅读类应用、支付类应用、游戏类应用、音乐类应用等,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与手机密不可分。手机的数据业务过程中的时间开销包括手机本端的基本数据处理操作耗时,以及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耗时,在手机处于弱信号场和/或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受到较大干扰时,数据信号的误码率较高,进而导致数据交互过程会产生传输时延或多次的数据重传,影响数据业务的实时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以提高移动终端在弱信号场下的解码成功率,进而降低移动终端与网络设备交互数据过程中的传输时延。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控制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
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
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
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单元、确定单元、通知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获取单元,用于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
所述通知单元,用于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程序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方法中的步骤的指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方法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任一方法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所述计算机包括移动终端。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首先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其次,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然后,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最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有利于移动终端在弱信号场下不被调度为空分复用模式,使用分集传输模式从而获得更好的解码成功率,降低移动终端与网络设备交互数据过程中的传输时延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到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A是一种支撑移动终端的数据业务的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图;
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智能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C是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智能手机的代码运行空间的示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传输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传输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传输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传输控制装置的功能单元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示例性的,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支撑移动终端的数据业务的传输网络的系统架构图,其中,移动终端10通过基站20连接运营商核心传输网,运营商核心传输网连接服务器,以游戏业务为例,该服务器例如可以是游戏服务器内网集群等,运营商核心传输网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技(3rd-Generation,3G)服务GPRS支持节点(Serving GPRSSupport Node,SGSN)、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4G)核心分组网演进(Evolved Packet Core,EPC)设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5th-Generation,5G)核心网设备以及未来通信系统的核心网设备等,基站20包括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基站(eNB),5G基站(gNB)等。需要说明的,图1A示出的传输网络仅仅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到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如智能手机)、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设备(terminal device)等等。为方便描述,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移动终端。下面以智能手机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移动终端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手机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智能手机100包括:壳体110、触控显示屏120、主板130、电池140和副板150,主板130上设置有前置摄像头131、芯片级系统(System on Chip,SoC)132(包括应用处理器和基带处理器)、存储器133、电源管理芯片134、射频系统135等,副板上设置有振子151、一体音腔152、VOOC闪充接口153和指纹识别模组154。
SoC132是智能手机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智能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33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33内的数据,执行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智能手机进行整体监控。该SoC132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如可集成应用处理器AP和基带处理器(又称为基带芯片、基带)等,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基带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SoC132中。该SoC132例如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所述存储器133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SoC132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33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133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智能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133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该存储器133例如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只读光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
图1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手机的代码运行空间的示例图,目前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一般设置有程序运行空间,该程序运行空间包括用户空间和操作系统空间,其中,用户空间运行有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该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为移动终端安装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操作系统空间运行有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该移动终端具体可以运行安卓Android系统、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iOS等,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一般设计中,以移动终端的游戏业务为例,该游戏业务的相关特性是:长连接,小数据包,低流量,要求低延时,低容错,对无线网络环境变化较敏感。由于正常人的感知能力范围,当游戏业务中的延迟达到100ms级别后,就能明显感觉到卡顿,操作不灵活;当游戏中的延迟达到200ms级别后,用户的操作和游戏感知反馈已基本无法同步,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结合图1A的网络架构可以看出,手机的游戏业务数据与网络设备的交互过程包括手机到网络空口的接入网延时,以及从接入网传输IP数据到游戏服务器的耗时,该交互过程涉及到手机和网络侧各网元的交互,受无线通信环境的影响,情况复杂,牵涉相关变量多,该交互过程的耗时在整体延时中占比重较大。
针对所述情况,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传输控制方法,该方法中,移动终端首先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其次,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然后,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最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由于移动终端在弱信号场下更多的被调度为分集传输模式而不是别调度为双流的空分复用模式,使得移动终端能够获取更好的解码成功率,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与网络设备交互数据过程中的传输时延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移动终端,具体可以由应用处理器或基带处理器或SoC来执行,如图所示,本应用传输控制方法包括:
S201,移动终端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
其中,在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时,现网信号强度较弱,同时会因为信号干扰较大,导致移动终端接收信号误码率较高,从而导致游戏过程中数据丢包较多,时延较大,重传次数频繁,严重影响游戏体验。因此,需要检测移动终端是否处于第一信号状态从而判定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弱信号场。
其中,预设位置为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且移动终端在该位置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的位置。例如,预设位置可能是用户的日常位置,根据日常位置的网络环境数据,包括移动终端是否经常无法选择或者重选小区,或者被小区拒绝以及需要发送几次随机接入才可以成功进入小区等,确定移动终端在该日常位置下处于弱信号场,因此可将该日常位置设定为预设位置。
其中,在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预设位置时,获取预设位置当前的网络状态,可与根据强相关的信号参数,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信噪比SNR、信道质量指标CQI等,移动终端根据参数信息确定上报秩指示RI为1还是RI为2,RI为1时,对应分集传输模式,RI为2时,对应双流的空分复用模式。
其中,为了满足LTE通信系统在高数据率和高系统容量方面的需求,LTE系统支持下行业务信道PDSCH应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以达到用户平均吞吐量和频谱效率的最佳要求,提高系统传输率。MIMO是在信号发送/接收端都采用了多远天线阵,即均采用了天线分集技术,从空间无线信道开辟出了多个互不干扰的独立信道,得到一维新的增益空间,即空间分集、利用MIMO信道提供的空间复用增益,可以提高信道的容量,利用MIMO信道提供的空间分集增益,可以提高信道的可靠性并降低误码率。基于LTE系统的移动终端,其下行数据业务有多重传输模式,其中发生分集传输模式利用空间信道的弱相关性,结合时间和/或频率的选择性,为信号的传输提供更多的副本,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从而改善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提高数据传输质量。
S202,所述移动终端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
其中,网络状态用于指示移动终端的网络环境质量,在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表明移动终端处于弱场中,确定当前的信号传输模式应该为分集传输模式。
其中,分集传输模式的数据路是单流,空分复用模式的数据流是双流,相比空分复用模式,分集传输模式可以降低误码率,使得移动终端具有更好的解码成功率。
S203,所述移动终端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
其中,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移动终端通知基站调度分集传输模式给移动终端,如此,移动终端和基站都采用分集传输模式发送和接收数据。
S204,所述移动终端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
其中,在确定采用分集传输模式传输数据信号后,移动终端控制射频系统使用分集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首先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其次,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然后,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最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由于移动终端在弱信号场下被调度为分集传输模式而不是被调度为双流的空分复用模式,分集传输模式带来的分集增益可以提高信号信噪比,进而使得移动终端能够获取更好的解码成功率,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与网络设备交互数据过程中的传输时延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包括:检测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接收信号的指定信号参数;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
其中,指定信号参数可以是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信噪比SNR、信道质量指标CQI等,移动终端可根据所述参数确定信号质量从而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弱场下,即移动终端是否处于第一网络状态
可见,本示例中,根据指定信号参数来确定移动终端所处的网络状态,可知根据其中的一个指定信号参数进行评估,也可以根据多个指定信号参数进行评估,有利于准确测量当前的网络环境,从而确定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指定信号参数包括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所述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包括:在检测到SNR小于第一预设SNR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网络状态;在检测到SNR大于第二预设SNR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所述第二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没有处于弱信号场。
其中,指定信号参数包括信噪比SNR,一般SNR在20分贝时,为信号较好的状态,但是信噪比在0到5分贝时,表明噪声较多,误码率较高。
其中,第一预设SNR可以为0到5之间的数值,第二预设SNR可以为5到10之间的数值,对当前接收到的信号的SNR可以划分为小于第一预设SNR,在第一预设SNR和第二预设SNR之间,大于第二预设SNR,对预设SNR进行更精细的划分有利于提高判断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的精准性。
其中,在SNR小于第一预设SNR时,表明当前的信号接收环境非常差,此时移动终端需要采用分集传输模式进行信号传输,从而降低误码率,在SNR大于第一预设SNR时,表明当前的信号接收环境较好,移动终端可以维持当前的信号传输模式,如果采用的分集传输模式可以继续以分集传输模式进行信号的传输,如果采用的双流的空分复用模式可以继续以空分复用模式进行信号的传输
可见,本示例中,通过检测移动终端的信噪比SNR,根据信噪比确定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是否切换为分集传输模式,有利于降低误码率,从而获得更好的解码成功率。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指定信号参数包括SNR和误码率;所述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包括:在检测到SNR大于第一预设SNR且小于第二预设SNR时,检测所述移动终端的误码率;在所述误码率大于预设误码率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网络状态;在所述误码率小于预设误码率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所述第二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没有处于弱信号场。
其中,在SNR位于第一预设SNR和第二预设SNR之间,可结合数据模型,数据模式由移动终端在预设位置的历史使用记录建立的,用于指示移动终端选择对应的信号传输模式,也可以结合数据模型和当前的误码率,确定最优的信号传输模式。
其中,如第一预设SNR为5分贝,第二预设SNR为10分贝,在检测到当前的信噪比在5到10之间时,确定移动终端当前的误码率,在误码率大于预设误码率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在误码率小于预设误码率时,维持移动终端当前的信号传输模式。
可见,本示例中,在SNR位于第一预设SNR和第二预设SNR之间时,结合预设位置的数据模型和/或当前的误码率,具体环境具体分析,从而确定对应的信号传输模式,有利于提高模式切换的准确性,从而降低误码率。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维持当前的信号传输模式。
可见,本示例中没在检测到移动终端当前的网络状态为第二网络状态时,即表明移动终端没有处于弱信号场,此时可以维持移动终端当前的信号传输模式。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包括: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所述预设信令携带有秩指示RI,所述RI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调度所述移动终端的所述分集传输模式。
其中,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可以有Nt个发送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传输信道可以采用矩阵进行标识,秩指示RI标识传输信道的秩,可以看做是收发设备间传输通路上独立的并行信号的数目,也可以被理解为无线传输信道能独立传输数据的流数,在RI等于1时数据流为单流,对应分集传输模式,在RI等于2或大于2时数据流为双流,对应双流的空分复用模式。
其中,移动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预设信令中携带有秩指示RI且RI的数值为1,即表示移动终端期望网络设备能调度分集传输模式给移动终端。
其中,移动终端有一个秩指示RI评估值,移动终端对传输信道进行测量,确定传输信道的秩指示RI评估值,通常上报给基站的RI数值等于RI评估值,用于辅助基站进行下行调度工作。在RI数值不等于1时,将RI数值调整为1并上报给基站。
可见,本示例中,移动终端通过谐调秩指示RI,并向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中携带秩指示RI,将RI数值调整为1后并将调整后的RI上报给基站,RI等于1时即表示移动终端期望网络设备能调度分集传输模式给移动终端,从而可采用单码字发送数据流,有利于提高接收端的解码成功率。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移动终端的前台运行有目标应用程序,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运行界面为多用户在线战术竞技(multiplayer online battle arena,MOBA)场景界面。
其中,目标应用程序可以是游戏应用程序、视频应用程序等,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具体实现中,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基带处理器采样分析多个数据包,通过数据包的格式等属性识别前台运行的目标应用程序的MOBA场景,也可以通过应用处理器获取前台应用程序发送的场景信息,使得操作系统及时知晓前台运行的目标应用程序的MOBA场景,此处不做唯一限定。也就是说,移动终端执行上述步骤S201的触发条件可以是移动终端检测到当前的运行场景为上述MOBA场景,从而实现针对MOBA场景的专属优化控制。
可见,本示例中,移动终端仅针对MOBA场景进行识别和专属优化控制,有利于资源均衡,提高续航能力。
与所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致的,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移动终端,具体可以由移动终端的应用处理器或基带处理器或SoC来执行,如图所示,本传输控制方法包括:
S301,所述移动终端在检测到进入预设位置时,检测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接收信号的指定信号参数,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
S302,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
S303,所述移动终端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
S304,所述移动终端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
S305,所述移动终端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首先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其次,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然后,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最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由于移动终端在弱信号场下被调度为分集传输模式而不是被调度为双流的空分复用模式,分集传输模式带来的分集增益可以提高信号信噪比,进而使得移动终端能够获取更好的解码成功率,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与网络设备交互数据过程中的传输时延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此外,根据指定信号参数来确定移动终端所处的网络状态,可知根据其中的一个指定信号参数进行评估,也可以根据多个指定信号参数进行评估,有利于准确测量当前的网络环境,从而确定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
与所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致的,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程序运行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移动终端,具体可以由移动终端的应用处理器或基带处理器或SoC来执行,如图所示,本应用程序运行控制方法包括:
S401,所述移动终端在检测到进入预设位置时,确定移动终端前台运行的目标应用程序,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
S402,所述移动终端在检测到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运行界面为多用户在线战术竞技MOBA场景界面,通知所述移动终端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
S403,所述移动终端获取当前接收信号的指定信号参数。
S404,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
S405,所述移动终端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
S406,所述移动终端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
S407,所述移动终端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首先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其次,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然后,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最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由于移动终端在弱信号场下被调度为分集传输模式而不是被调度为双流的空分复用模式,分集传输模式带来的分集增益可以提高信号信噪比,进而使得移动终端能够获取更好的解码成功率,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与网络设备交互数据过程中的传输时延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此外,根据指定信号参数来确定移动终端所处的网络状态,可知根据其中的一个指定信号参数进行评估,也可以根据多个指定信号参数进行评估,有利于准确测量当前的网络环境,从而确定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
此外,在前台运行的目标应用程序为MOBA游戏场景时,使用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控制方法,将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切换或保持为分集传输模式,可以减少游戏中的数据延迟、画面卡顿等情况,提升用户体验。
与所述图2、图3、图4所示的实施例一致的,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终端运行有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如图所示,该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不同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且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指令:
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
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
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
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首先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其次,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然后,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最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由于移动终端在弱信号场下被调度为分集传输模式而不是被调度为双流的空分复用模式,分集传输模式带来的分集增益可以提高信号信噪比,进而使得移动终端能够获取更好的解码成功率,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与网络设备交互数据过程中的传输时延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方面,所述程序中的指令用于执行以下操作:检测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接收信号的指定信号参数;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指定信号参数包括信噪比SNR;在所述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方面,所述程序中的指令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在检测到SNR小于第一预设SNR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网络状态;在检测到SNR大于第二预设SNR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所述第二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没有处于弱信号场。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指定信号参数包括SNR和误码率;在所述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方面,所述程序中的指令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在检测到SNR大于第一预设SNR且小于第二预设SNR时,检测所述移动终端的误码率;在所述误码率大于预设误码率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网络状态;在所述误码率小于预设误码率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所述第二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没有处于弱信号场。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程序中的指令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维持当前的信号传输模式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方面,所述程序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所述预设信令携带有秩指示RI,所述秩指示RI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调度所述移动终端为所述分集传输模式。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前台运行的目标应用程序,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运行界面为多用户在线战术竞技MOBA场景界面。
所述实施例主要从方法侧执行过程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终端为了实现所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所述方法示例对移动终端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所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6示出了所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传输控制装置的一种可能的功能单元组成框图。传输控制装置600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上运行有操作系统以及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所述传输控制装置600包括:获取单元601、确定单元602、通知单元603和控制单元604。
所述获取单元601,用于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
所述确定单元602,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
所述通知单元603,用于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604,用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首先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其次,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然后,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最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由于移动终端在弱信号场下被调度为分集传输模式而不是被调度为双流的空分复用模式,分集传输模式带来的分集增益可以提高信号信噪比,进而使得移动终端能够获取更好的解码成功率,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与网络设备交互数据过程中的传输时延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方面,所述获取单元601具体用于:检测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接收信号的指定信号参数;以及用于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指定信号参数包括信噪比SNR;在所述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方面,所述确定单元602具体用于:在检测到SNR小于第一预设SNR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网络状态;以及在检测到SNR大于第二预设SNR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所述第二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没有处于弱信号场。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指定信号参数包括SNR和误码率;在所述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方面,所述确定单元602具体用于:在检测到SNR大于第一预设SNR且小于第二预设SNR时,检测所述移动终端的误码率;以及用于在所述误码率大于预设误码率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网络状态;以及用于在所述误码率小于预设误码率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所述第二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没有处于弱信号场。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确定单元602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维持当前的信号传输模式。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方面,所述通知单元603具体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所述预设信令携带有秩指示RI,所述RI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调度所述移动终端的所述分集传输模式。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前台运行的目标应用程序,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运行界面为多用户在线战术竞技MOBA场景界面。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装置实施例所描述的移动终端是以功能单元的形式呈现。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单元”应当理解为尽可能最宽的含义,用于实现各个“单元”所描述功能的对象例如可以是集成电路ASIC,单个电路,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共享的、专用的或芯片组)和存储器,组合逻辑电路,和/或提供实现所述功能的其他合适的组件。
其中,获取单元601、确定单元602和控制单元603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通知单元603可以是处理器和程序运行空间之间的内部通信接口,如处理器与操作系统空间的通信接口,或者处理器与用户空间的通信接口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所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一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所述计算机包括移动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如所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一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所述计算机包括移动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所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所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
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
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
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包括:
检测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接收信号的指定信号参数;
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信号参数包括信噪比SNR;所述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包括:
在检测到SNR小于第一预设SNR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网络状态;
在检测到SNR大于第二预设SNR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所述第二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没有处于弱信号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信号参数包括SNR和误码率;所述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包括:
在检测到SNR大于第一预设SNR且小于第二预设SNR时,检测所述移动终端的误码率;
在所述误码率大于预设误码率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一网络状态;
在所述误码率小于预设误码率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所述第二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没有处于弱信号场。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所述第二网络状态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维持当前的信号传输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包括:
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预设信令,所述预设信令携带有秩指示RI,所述RI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调度所述移动终端的所述分集传输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前台运行的目标应用程序,所述目标应用程序的运行界面包括多用户在线战术竞技MOBA场景界面。
8.一种传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单元、确定单元、通知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获取单元,用于在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预设位置时,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所述预设位置为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历史位置记录中,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为第一网络状态时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位置中出现频率高于预设频率阈值的位置;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在检测到所述网络状态处于第一网络状态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模式为分集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网络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场;
所述通知单元,用于通知网络设备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数据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系统采用所述分集传输模式与所述网络设备传输所述数据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方面,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检测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接收信号的指定信号参数;以及用于根据所述指定信号参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网络状态。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程序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方法中的步骤的指令。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711432595.8A 2017-12-26 2017-12-26 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81743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32595.8A CN108174353B (zh) 2017-12-26 2017-12-26 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32595.8A CN108174353B (zh) 2017-12-26 2017-12-26 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74353A true CN108174353A (zh) 2018-06-15
CN108174353B CN108174353B (zh) 2020-09-08

Family

ID=62520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32595.8A Active CN108174353B (zh) 2017-12-26 2017-12-26 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743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85253A (zh) * 2018-09-04 2021-02-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状态显示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5350A (zh) * 2011-11-08 2013-05-08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lte系统中自适应切换传输模式的方法
WO2017000978A1 (en) * 2015-06-29 2017-01-05 Here Global B.V. Supporting a configuration of a device
CN106912096A (zh) * 2017-04-16 2017-06-3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呼通率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113035A (zh) * 2014-12-30 2017-08-29 索尼公司 确定用于mimo系统的分集模式
CN107453794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反馈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5350A (zh) * 2011-11-08 2013-05-08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lte系统中自适应切换传输模式的方法
CN107113035A (zh) * 2014-12-30 2017-08-29 索尼公司 确定用于mimo系统的分集模式
WO2017000978A1 (en) * 2015-06-29 2017-01-05 Here Global B.V. Supporting a configuration of a device
CN107453794A (zh) * 2016-05-31 2017-1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反馈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912096A (zh) * 2017-04-16 2017-06-3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呼通率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85253A (zh) * 2018-09-04 2021-02-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状态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12385253B (zh) * 2018-09-04 2023-07-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状态显示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74353B (zh) 2020-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36346B (zh) 一种终端的功耗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4365135B (zh) 在非连续接收中提供信道状态反馈的用户设备装置和方法
CN108092755B (zh) 参数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8199786A (zh) 发射功率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5191168B (zh) 接收器分集的自适应使用方法及设备
CN107889220A (zh)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CN111107579A (zh) 一种网络连接的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7896380A (zh) 网络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842499A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174413A (zh) 参数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8207022A (zh) 功率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7911832A (zh) 小区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4869578A (zh)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盲检测方法、装置和用户设备
CN107911848A (zh) 网络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7431942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上报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8200598A (zh) 小区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8055348A (zh) 数据传输优先级的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756963B (zh) 工作模式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8234048A (zh) 信号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495967B (zh) 一种控制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CN104365134B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2064920A (zh) Cqi信息的获取方法和设备
CN108200660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173622A (zh) 信号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207033A (zh) 信号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Applicant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523860 No. 18 Wusha Haibin Road, Chang'an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