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73267A - 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73267A
CN108173267A CN201810235266.2A CN201810235266A CN108173267A CN 108173267 A CN108173267 A CN 108173267A CN 201810235266 A CN201810235266 A CN 201810235266A CN 108173267 A CN108173267 A CN 108173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electric field
island microgrid
marine wind
monito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3526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73267B (zh
Inventor
徐龙博
阳熹
周伟
汪少勇
杨莉
谭江平
谢创树
谭任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rn Offshore Wind Power Joint Development Co ltd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3526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732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73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73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73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73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3/386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70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ergy generation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1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 Y04S10/123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the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being or involving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40Display of information, e.g. of data or contro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 Motor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包括连接电网调度模组、风电功率预测模组的陆上集控模组,连接陆上集控模组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连接陆上集控模组的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以及连接风机SCADA系统、陆上集控模组的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统一规划和配置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的监控系统,为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提供了一体化监控系统,解决了海上解决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联合发供电的协调控制和能源调度的问题,实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统一协调管理,使得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的能源配置最优化。

Description

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监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300多万km2(平方千米)海疆分布着上万个岛礁,其中,面积大于500m2(平方米)的海岛6500多个,400多个岛上有常驻居民。2011年4月国家海洋局公布我国首批176个可供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名录,正式拉开科学开发无人岛序幕,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将走向海洋并更加关注海洋资源以及偏远海岛的开发。
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相对较高、临近负荷中心等特点,是可再生能源最具规模化发展潜力的领域,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海上风电场通常由海上风电机组、海上升压站、陆上集控中心及海底电缆组成,海上风电机组发出的电能由集电海底电缆汇集,经海上升压站升压后通过高压海底电缆经陆上集控中心送往电网,或者经高压海底电缆送往海岛微电网。
但是,在实现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传统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传统技术中没有为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提供一套功能完备的监控系统,使得无法实现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联合发供电的协调控制和能源调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技术无法实现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联合发供电的协调控制和能源调度的问题,提供一种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包括连接电网调度模组、风电功率预测模组的陆上集控模组,连接陆上集控模组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连接陆上集控模组的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以及连接风机SCADA系统、陆上集控模组的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
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接收陆上集控模组发送的微电网遥控指令,并根据微电网遥控指令采集海岛微电网的微电网电气状态数据,并将微电网电气状态数据传输给陆上集控模组;
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接收陆上集控模组发送的升压站控制指令,并根据升压站控制指令采集海上升压站的升压站电气状态数据,并将升压站电气状态数据传输给陆上集控模组;
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接收陆上集控模组发送的风机群控制指令,并根据风机群控制指令采集海上风机群的风机群电气状态数据,并将风机群电气状态数据传输给陆上集控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陆上集控模组包括第一站控层设备、第一以太网电缆、第二以太网电缆、第一间隔层设备以及连接电网调度模组的远动通信设备;
第一站控层设备、远动通信设备、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分别连接第一以太网电缆;
第二以太网电缆连接第一以太网电缆、第一间隔层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站控层设备包括连接第一以太网电缆的系统主机服务器、第一操作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以及第一五防工作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间隔层设备包括连接第二以太网电缆的第一测控装置、第一保护装置以及第一智能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陆上集控模组还包括连接第一以太网线缆的对时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包括第三以太网电缆、第四以太网电缆、第二站控层设备以及第二间隔层设备;
第三以太网电缆连接第一以太网电缆、风机SCADA系统、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
第四以太网电缆连接第二站控层设备、第二间隔层设备、第一以太网电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站控层设备包括连接第四以太网电缆的第二操作员工作站、第二五防工作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间隔层设备包括连接第四以太网电缆的第二测控装置、第二保护装置以及第二智能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包括通过海缆复合光纤连接第三以太网电缆的风机就地监控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实现各系统连接的网络设备。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在陆上集控中心建设陆上集控模组,在海上风电场建设海上风电场监控模组,并将陆上集控模组与海上风电场监控模组连接成为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且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能与电网调度模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风机SCADA监控系统、风电功率预测模组实现通信,统一规划和配置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的监控系统,为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提供了一体化监控系统,解决了海上解决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联合发供电的协调控制和能源调度的问题,实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统一协调管理,使得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的能源配置最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陆上集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总配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解决传统技术无法实现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联合发供电的协调控制和能源调度的问题,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电网调度模组110、风电功率预测模组140的陆上集控模组130,连接陆上集控模组130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140、连接陆上集控模组130的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150以及连接风机SCADA系统160、陆上集控模组130的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170;
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140接收陆上集控模组130发送的微电网遥控指令,并根据微电网遥控指令采集海岛微电网的微电网电气状态数据,并将微电网电气状态数据传输给陆上集控模组130;
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150接收陆上集控模组130发送的升压站控制指令,并根据升压站控制指令采集海上升压站的升压站电气状态数据,并将升压站电气状态数据传输给陆上集控模组130;
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170接收陆上集控模组130发送的风机群控制指令,并根据风机群控制指令采集海上风机群的风机群电气状态数据,并将风机群电气状态数据传输给陆上集控模组130。
其中,陆上集控模组用于集中监控陆上集控中心的电气设备,并能与电网调度模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风机SCADA系统、风电功率预测模组互相通信。
陆上集控模组统筹控制以及调度电网调度模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风机SCADA系统、风电功率预测模组。具体的,陆上集控模组向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发送微电网遥控指令(包括,微电网有功功率控制指令、无功电压调节指令、各电气设备控制指令),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根据微电网遥控指令采集微电网的微电网电气状态数据(包括微电网实时功率、微电网中各电气设备的工作状态数据)并发送给陆上集控模组。
陆上集控模组向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发送升压站控制指令(包括海上升压站各电气设备控制指令),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根据升压站控制指令采集海上升压站的风电场电气状态数据(包括海上风电电场各电气设备的工作状态数据),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将风电场电气状态数据发送给陆上集控模组。
陆上集控模组向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发送风电场监控模组控制指令(包括海上风机群各电气设备控制指令),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根据风电场监控模组控制指令采集海上风机群的风电场电气状态数据(包括海上风机群各电气设备的工作状态数据),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将风电场电气状态数据发送给陆上集控模组。
陆上集控模组向电网调度模组发送遥控、遥调指令(包括风电场高压开关控制指令、海上风电场和微电网有功功率控制指令、无功电压调节指令),电网调度模组根据遥控、遥调指令采集海上风电场和微电网的状态数据(包括海上风电场实时功率、高压电气设备的工作状态数据、微电网实时功率及工作状态数据),电网调度模组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陆上集控模组。
陆上集控模组向风机SCADA系统根据实际情况需求发送风机有功功率控制指令、无功电压调节指令、风机启停指令、风机升压变开关控制指令中的任意个货任意组合,风机SCADA系统根据接收到指令采集风机组的工作状态数据并传输给陆上集控模组。
海上风电场监控模组用于集中监控海上升压站与海上风机群的电气设备,并与陆上集控模组连接,其中,海上风电场控制模组包括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
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用于监控海上升压站的电气设备,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
电网调度模组是一种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对外可靠供电、各类电力生产工作有序进行的有效管理手段。
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能够合理计划和利用能源,从而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降低CO2排放量,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的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具备数据采集与处理、能量协调控制、告警与事故追忆、运行管理,通信等多种功能。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采用IEC 104规约通过海底电缆复合光纤网络与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实现通信,将海岛微电网中的数据信息传输给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并接受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下达的调度指令。
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采用IEC61850规约与海岛上的变电站与配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发电机控制系统、海岛风机SCADA系统、光伏控制系统、储能控制系统及可控负荷控制器进行相互通信,实现海岛微电网电源设备、变配电设备和用电负荷的运行监视和协调控制。
风机SCADA监控系统用于监控海上风电场与风电机组的运行状况。
风电功率预测模组用于对未来一段时间内风电场所能输出的功率大小进行预测,以便安排调度计划。
具体而言,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具备运行监视、操作与控制、告警与事故追忆、远动通信、运行管理等功能、与电网调度模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风机SCADA系统、风电功率预测模组实现相互通信,从而实现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的集中监视和协调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海上风电场通常建设在离岸10km(千米)以外的海域,装机规模在200MW(兆瓦)以上。如海上风电场所在海域有需要电力供应的海岛,可将海上风电场的建设与海岛的电力供应统筹考虑,利用海上风电场的海底电缆输电网络将海岛与大陆电网相联,同时配套建设海岛微电网,使得海岛用电更加灵活可靠,并充分利用海岛上丰富的风光资源。
构建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发供电系统,通过制定合理的运行策略实现多种运行方式,满足不同工况下海岛电力供应以及海上风电场的发电运行。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发供电系统由海上风电场和一个或多个海岛微电网组成。
可利用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来切换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发供电系统的运行模式,具体的:
通过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控制联岛海缆两侧的35kV(千伏)断路器的分合,实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的独立运行和联合发供电。
当大陆电网不要求海上风电场参与调峰调频时,本发明通过海岛微电网能量管理模组使海岛微电网所接的海岛风机、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按最大化方式发电,海岛用电负荷所需的其余电能由海上风电场通过联岛海缆提供,海上风电场所发的剩余电能全部接入大陆电网。
当大陆电网要求海上风电场参与调峰调频时,海上风电场的风电功率预测模组向电网调度模组上报短期和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数据,电网调度模组根据风电功率预测数据向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下达功率调度指令,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将有功功率控制指令分配给风机SCADA系统、各海岛微电网能量管理模组。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海上风电场的风电机组尽可能满发,海岛风机、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尽可能按最大化方式发电,通过调节海岛配置的可调负荷进行功率调节。
当联岛海缆检修或故障时,海岛微电网处于孤网运行模式,此时海岛上柴油发电机和储能投入运行,与海岛风机、光伏共同发电,由海岛微电网能量管理模组进行协调控制。
当高压送出海缆检修、故障或电网失电,海上风电场处于安全要求需要外部电源时,本发明通过海岛微电网能量管理模组通过海岛微电网能量管理模组开启海岛柴油发电机为海上风电场供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述,风机SCADA系统160还连接海上分机就地监控设备410。
其中风机就地监控设备能够是相关工人员就地对海上风机群进行监控,并立即根据监控情况对海上风机群进行相应操作。
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各实施例,在陆上集控中心建设陆上集控模组,在海上风电场建设海上风电场监控模组,并将陆上集控模组与海上风电场监控模组连接成为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且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能与电网调度模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风机SCADA监控系统、风电功率预测模组实现通信,统一规划和配置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的监控系统,为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提供了一体化监控系统,解决了海上解决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联合发供电的协调控制和能源调度的问题,实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统一协调管理,使得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的能源配置最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陆上集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陆上集控模组包括第一站控层设备、第一以太网电缆、第二以太网电缆、第一间隔层设备以及连接电网调度模组的远动通信设备;
第一站控层设备、远动通信设备、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分别连接第一以太网电缆;
第二以太网电缆连接第一以太网电缆、第一间隔层设备。
进一步的,第一站控层设备包括连接第一以太网电缆的系统主机服务器、第一操作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以及第一五防工作站,还包括网络打印机。
进一步的,第一间隔层设备包括连接第二以太网电缆的第一测控装置、第一保护装置以及第一智能设备。
具体而言,图6为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总配置图,如图6所示,陆上集控中心包括第一站控层设备、第一间隔层设备以及远动通信设备,上述各设备通过以太网电缆连接为一个网络,第一站控层设备经高压海底电缆复合光纤通信通道与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网络相连,实现海上升压站的远方监控。
第一站控层设备包括系统主机服务器、第一操作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以及第一五防工作站,便于各类工作人员就地对海上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进行运维管理。
第一测控装置包括降压变压器测控装置、220kV(110kV)送出线路测控装置、220kV(110kV)海缆线路测控装置、220kV母线及公用测控装置、35kV测控装置,用于采集陆上集控中心各电气设备状态信息,且上述各测控装置接入第二以太网电缆形成,同时接入第一保护装置和第一智能设备构成第一间隔层设备。
保护装置包括各电压等级保护装置,用于保护电路安全。远动通信设备用于实现陆上集控模组与电网调度模组之间的通信,从而构成成大陆电网、海上风电场、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可选的,陆上集控模组还包括连接第二以太网电缆的直流系统、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不间断电源)。
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各实施例,在陆上集控中心构建站控层设备和间隔层设备,集中监控陆上集控中心上所有的电气设备,并能与电网调度模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风电功率预测模组进行通信,通过风机SCADA系统与风机SCADA监控系统实现通信,将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的监控和调度系统统筹设计,实现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联合供电的集中监视和协调控制,并能合理地切换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联合供电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能源,使海上风电场和海岛微电网的效益最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陆上集控模组还包括连接第一以太网线缆的对时装置。
具体而言,对时装置是用于保证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时间同步。
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各实施例,利用对时装置保证整个系统的时间同步,从而保证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中各设备的时钟同步,保证基于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各种操作的及时性,有效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第三以太网电缆、第四以太网电缆、第二站控层设备以及第二间隔层设备;
第三以太网电缆连接第一以太网电缆、风机SCADA系统、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
第四以太网电缆连接第二站控层设备、第二间隔层设备、第一以太网电缆。
进一步的,第二站控层设备包括连接第四以太网电缆的第二操作员工作站、第二五防工作站。
进一步的,第二间隔层设备包括连接第四以太网电缆的第二测控装置、第二保护装置以及第二智能设备。
具体而言,在海上升压站建设第二站控层设备和第二间隔层设备,第二站控层设备和第二间隔层设备通过以太网电缆连接为一个网络,构成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与陆上集控模组通过以太网电缆连接,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与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通过以太网电缆连接,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与风机SCADA系统通过以太网电缆连接,实现与风机SCADA监控系统通信。
其中,第二站控层设备包括第二操作员工作站、第二五防工作站,便于相关运行人员就地运维管理。
第二测控装置、第二保护装置以及第二智能设备构建成本发明中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第二测控装置包括主变压器测控装置、220kV(110kV)海缆线路测控装置、220kV母线及公用测控装置、35kV测控装置,用于采集海上升压站各电气设备状态信息。第二保护装置包括各电压等级保住装置。
进一步的,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还包括直流系统、UPS等设备。
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各实施例,在海上升压站构建站控层设备和间隔层设备,集中监控海上升压站上所有的电气设备,并与陆上集控模组、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进行连接,使得本发明能够统筹监控管理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并后台设备、网络设备统筹考虑,降低设备投入成本,便于运行维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包括通过海缆复合光纤连接第三以太网电缆的风机就地监控设备。
具体而言,风机就地监控设备与风机SCADA监控系统一起监控海上风机群,风机就地监控设备与风机SCADA监控系统通过集电海缆复合光纤建立多个以太网环网,风机SCADA监控系统采用标准通信协议,对外开放接口和控制功能。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各实施例通过OPC、IEC 61400-25或MODBUS协议与风机SCADA监控系统通信,实现对海上风机群的集中监控。
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各实施例,在海上风机群上建设风机就地监控设备,实现海上风机群的就地监控,并通过海上升压站与陆上集控中心连接,实现统一管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实现各系统连接的网络设备。
具体而言,网络设备包括以太网交换机、通信规约转换装置、二次安防设备,用于构建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各网络。
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各实施例,通过网络设备将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中各部分形式网络,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的统筹管理的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电网调度模组、风电功率预测模组的陆上集控模组,连接所述陆上集控模组的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连接所述陆上集控模组的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以及连接风机SCADA系统、所述陆上集控模组的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
所述海岛微电网能源管理模组接收所述陆上集控模组发送的微电网遥控指令,并根据所述微电网遥控指令采集海岛微电网的微电网电气状态数据,并将所述微电网电气状态数据传输给所述陆上集控模组;
所述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接收所述陆上集控模组发送的升压站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升压站控制指令采集海上升压站的升压站电气状态数据,并将所述升压站电气状态数据传输给所述陆上集控模组;
所述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接收所述陆上集控模组发送的风机群控制指令,并根据所述风机群控制指令采集海上风机群的风机群电气状态数据,并将所述风机群电气状态数据传输给所述陆上集控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陆上集控模组包括第一站控层设备、第一以太网电缆、第二以太网电缆、第一间隔层设备以及连接所述电网调度模组的远动通信设备;
所述第一站控层设备、所述远动通信设备、所述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以太网电缆;
所述第二以太网电缆连接所述第一以太网电缆、所述第一间隔层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站控层设备包括连接所述第一以太网电缆的所述系统主机服务器、第一操作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以及第一五防工作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层设备包括连接所述第二以太网电缆的第一测控装置、第一保护装置以及第一智能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意一项所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陆上集控模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以太网线缆的对时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海上升压站监控模组包括第三以太网电缆、第四以太网电缆、第二站控层设备以及第二间隔层设备;
所述第三以太网电缆连接所述第一以太网电缆、所述风机SCADA系统、所述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
所述第四以太网电缆连接所述第二站控层设备、所述第二间隔层设备、所述第一以太网电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站控层设备包括连接所述第四以太网电缆的第二操作员工作站、第二五防工作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隔层设备包括连接所述第四以太网电缆的第二测控装置、第二保护装置以及第二智能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海上风机群监控模组包括通过海缆复合光纤连接所述第三以太网电缆的风机就地监控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实现各系统连接的网络设备。
CN201810235266.2A 2018-03-21 2018-03-21 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Active CN1081732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35266.2A CN108173267B (zh) 2018-03-21 2018-03-21 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35266.2A CN108173267B (zh) 2018-03-21 2018-03-21 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73267A true CN108173267A (zh) 2018-06-15
CN108173267B CN108173267B (zh) 2022-04-12

Family

ID=62512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35266.2A Active CN108173267B (zh) 2018-03-21 2018-03-21 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73267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94877A (zh) * 2018-11-29 2019-03-19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上风电场一体化监控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CN109830984A (zh) * 2019-03-14 2019-05-31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调度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3271340A (zh) * 2021-04-26 2021-08-17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海上风电场的网络组网及监控系统配置结构
CN113992400A (zh) * 2021-10-27 2022-01-28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海上风电场公用开关站跨站通讯系统
CN116599143A (zh) * 2023-03-28 2023-08-15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一种并入风电的海上电网运行控制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5820B2 (ja) * 2009-05-25 2015-04-08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CN107221952A (zh) * 2017-06-14 2017-09-29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可调可控的风电场群升压汇集站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5820B2 (ja) * 2009-05-25 2015-04-08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CN107221952A (zh) * 2017-06-14 2017-09-29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可调可控的风电场群升压汇集站系统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94877A (zh) * 2018-11-29 2019-03-19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上风电场一体化监控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CN109494877B (zh) * 2018-11-29 2021-08-17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上风电场一体化监控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CN109830984A (zh) * 2019-03-14 2019-05-31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调度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3271340A (zh) * 2021-04-26 2021-08-17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海上风电场的网络组网及监控系统配置结构
CN113271340B (zh) * 2021-04-26 2023-03-28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海上风电场的网络组网及监控系统配置结构
CN113992400A (zh) * 2021-10-27 2022-01-28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海上风电场公用开关站跨站通讯系统
CN113992400B (zh) * 2021-10-27 2024-04-30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海上风电场公用开关站跨站通讯系统
CN116599143A (zh) * 2023-03-28 2023-08-15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一种并入风电的海上电网运行控制系统
CN116599143B (zh) * 2023-03-28 2024-03-26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一种并入风电的海上电网运行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73267B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73267A (zh) 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CN101710711B (zh) 一种平滑风电系统输出功率的储能装置的监控系统
CN103730908B (zh) 一种规模化离网型微电网中储能换流器控制方法
CN101951025B (zh) 海上电网的能量管理系统
CN203690940U (zh) 一种嵌套式微电网系统
CN105932779A (zh) 一种基于能量路由器的微电网
CN105406515B (zh) 分级控制的独立微网
Jia et al.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new AC-DC hybrid micro-grid
CN103595044B (zh) 一种应用于孤立海岛微电网的柴油发电系统
CN105262136B (zh) 微电网的调度控制方法
CN206820551U (zh) 一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的电气监控系统
CN207753466U (zh) 一种基于双冗余电力电子变压器的交直流混合系统
CN201433847Y (zh) 新型抽水蓄能电站机组监控系统
CN103532224B (zh) 一种海上风电场的ups配置方法
CN201781325U (zh) 海上电网的能量管理系统
Maina et al. Recent advancements on power system restoration
Martirano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SCADA systems for a real microgrid lab testbed
CN108347067A (zh) 一种含有电池储能和发电机的微网架构和控制方法
CN107453414A (zh) 一种移动式微网系统
CN101728835A (zh) 一种平滑风力发电输出功率的电池电力储能装置
CN205123282U (zh) 微电网
CN208062887U (zh) 一种用于海上风力发电机大孤岛运行的控制装置
CN208209526U (zh) 海上风电场与海岛微电网联合监控系统
Zhu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microgrid project at rural area
CN107947168A (zh) 一种移动式微网系统的接口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Xu Longbo

Inventor after: Tan Renshen

Inventor after: Zhu Chunsheng

Inventor after: Wang Zhongquan

Inventor after: Yang Xi

Inventor after: Zhou Wei

Inventor after: Liu Lin

Inventor after: Wang Shaoyong

Inventor after: Yang Li

Inventor after: Tan Jiangping

Inventor after: Xie Chuangshu

Inventor before: Xu Longbo

Inventor before: Yang Xi

Inventor before: Zhou Wei

Inventor before: Wang Shaoyong

Inventor before: Yang Li

Inventor before: Tan Jiangping

Inventor before: Xie Chuangshu

Inventor before: Tan Renshe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2

Address after: 510663, Tian Feng Road 1, Guangzhou Science Town, Guangzhou, Guangdong, Luogang District

Applicant after: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F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Applicant after: SOUTHERN OFFSHORE WIND POWER JOINT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Tian Feng Road 1, Guangzhou Science Town, Guangzhou, Guangdong, Luogang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F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