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1134A - 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1134A
CN108131134A CN201711171292.5A CN201711171292A CN108131134A CN 108131134 A CN108131134 A CN 108131134A CN 201711171292 A CN201711171292 A CN 201711171292A CN 108131134 A CN108131134 A CN 108131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interlayer
geological
geological property
property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712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超前
张克鑫
黄文松
陈和平
徐芳
孟征
郭松伟
王玉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7129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31134A/zh
Publication of CN108131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11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根据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根据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通过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由于该方案考虑到了隔夹层的具体特点,根据第一地质属性模型针对性地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并利用该模型框架建立出能较好地表征出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的第二地质属性模型,再根据该模型确定出剩余油,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体的油气开发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先对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进行预测,根据剩余油的预测结果,对目标区域进行相应的油气开发。
研究发现:目标区域储层中的隔夹层会影响储层内流体的具体流动,对剩余油的分布影响较大。其中,上述隔夹层具体是指在储层内部的非渗透层。通常隔夹层的厚度相对较薄,多为几米至几十厘米不等。具体的,分布比较广泛,且对流体起遮挡作用的称为隔层;分布不连续,且对流体起不完全遮挡作用的为夹层。此外,隔夹层的分布还体现了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由于上述特点,隔夹层的具体分布情况对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较大。例如,隔夹层对于开发后期老油田中的剩余油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为了确定目标区域中剩余油的,通常先根据目标区域的地质数据建立精细地质属性模型(相当于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再利用上述地质属性模型进行模拟仿真,以确定目标区域中剩余油的具体分布。但是,上述地质属性模型内部结构往往较为复杂,网格数量较大,使用上述模型进行模拟仿真效率相对较差;且由于隔夹层本身比较薄,使用上述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很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综上可知,现有方法具体实施时,往往存在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准确、高效地确定剩余油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除所述隔夹层以外的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
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通过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测井曲线;
根据所述测井曲线,确定目标区域中储层的构型界面和构型单元;
根据所述构型界面和构型单元,建立三维构型模型;
以所述三维构型模型为基础,通过随机模拟,建立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测井曲线包括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或密度测井曲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包括:
从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中提取储层模型的顶界面、储层模型的底界面、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
根据所述储层模型的顶界面、所述储层模型的底界面、所述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所述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建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夹层构型包括:泥坪层和/或混合坪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获取指定的地质信息;
将所述指定的地质信息导入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以建立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获取指定的地质信息,包括:
对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进行重采样,以获取所述指定的地质信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包括:
利用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对目标区域进行模拟仿真,得到结果数据;
根据所述结果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区域包括河口湾砂体构型区域。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剩余油的确定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除所述隔夹层以外的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确定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建立模块包括:
提取单元,用于从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中提取储层模型的顶界面、储层模型的底界面、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
第一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储层模型的顶界面、所述储层模型的底界面、所述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所述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建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建立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获取指定的地质信息;
第二建立单元,用于将所述指定的地质信息导入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以建立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考虑到了隔夹层的具体特点,利用第一地质属性模型,针对性地建立了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该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而非隔夹层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并利用上述对隔夹层采用不同网格精度的模型框架建立出能较好地表征出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的第二地质属性模型;根据该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准确、高效地确定剩余油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剩余油的确定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剩余油的确定装置的组成结构图;
图3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精细构型岩相模型的示意图;
图5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未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常规处理后的构型岩性模型的示意图;
图6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处理后的构型岩性模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现有技术,大多直接采用精细地质属性模型进行模拟仿真,以确定目标区域中剩余油的具体分布。由于上述地质属性模型的内部结构往往较为复杂,网格数量较大,使用上述模型进行模拟仿真效率相对较差;且又由于隔夹层本身比较薄,使用上述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很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因此,现有方法具体实施时,往往存在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针对产生上述技术问题的根本原因,本申请考虑可以利用上述精细地质属性模型,针对性地建立能较好地表征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的地质属性模型,进而可以通过该模型准确地确定剩余油的具体分布,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准确、高效地确定剩余油的技术效果。
基于上述思考思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具体请参阅图1所示的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剩余油的确定方法的处理流程图。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具体可以是根据目标区域中多种地质信息数据建立的精细属性模型。其中,该精细属性模型包含有目标区域中各种地质属性信息。但是,上述地质属性模型内部构型单元相对较为复杂,且由于是依靠现有角点网格建模技术建立的三维模型,模型结构较为复杂,网格数较大,包含有大量的确定剩余油所没有使用的数据;此外,应用上述地质属性模型时,网格畸变相对较严重,不适于直接用于数值模拟,并且还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导致不能准确地确定出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尤其对于河口湾砂体构型区域,上述情况尤为明显。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获取上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执行:
S11-1:获取目标区域的测井曲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测井曲线具体可以是能够进行岩性识别的测井曲线。具体的,上述测井曲线可以是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也可以是密度测井曲线。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两种可以进行岩性识别的测井曲线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施工要求选择获取其他类型合适的测井曲线。
S11-2:根据所述测井曲线,确定目标区域中储层的构型界面和构型单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构型界面具体可以包括主构型界面和次一级的构型界面。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先确定目标区域中的沉积储层内部的沉积旋回(即砂体沉积期次),作为主构型界面。然后在不同的沉积旋回内部,分别识别出相应的沉积微相类型,作为储层内部各个构型单元。例如,对于河口湾砂体构型区域,可以分别识别出各河口湾的沉积微相类型,具体的可以包括:砂坝、砂坪、泥坪和混合坪等,即为该区域中储层内部的构型单元。此外,还可以识别出各构型单元之间界面,作为次一级的构型界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对于河口湾砂体构型区域,在进行具体的沉积旋回的确定时,考虑到河口湾相是在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的海陆过渡相,内部单个沉积旋回也表现为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因此,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上通常会表现出存在由低值逐渐向高值的过渡。因此,具体实施时,可以参考目标区域中井位的地层对比,根据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具体形态确定目的储层的砂体沉积期次,即储层内部的沉积旋回,以确定出主构型界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对于河口湾砂体构型区域,在进行具体的构型单元的确定时,可以根据沉积微相,将河口湾相内部划分为:砂坪、砂坝、混合坪三类构型单元。具体实施时,考虑到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可以反映出岩性的变化,可以根据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形态,在所确定的沉积旋回的基础上,对每级旋回内部的构型单元分别进行识别、确定。具体的,砂坝类构型单元通常泥质含量相对极低,因此GR曲线(即自然伽马测井曲线)通常表现为极低值,曲线形状表现为箱型;砂坪类构型单元的沉积GR较砂坝类构型单元的GR略高,因此GR曲线形状通常表现为锯齿形或漏斗形;混合坪类构型单元,通常以泥岩为主,因此混合坪类构型单元的GR通常表现为中高值。
S11-3:根据所述构型界面和构型单元,建立三维构型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对于河口湾砂体构型区域,建立相应的三维构型模型,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建立能覆盖目标区域范围的横纵向连井构型骨架剖面,并且在上述的各个剖面中各个沉积旋回内部进行砂坪类、砂坝类构型单元组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构型单元的组合,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关于目标区域前期的地质认识进行相应确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补充的是各个构型单元的组合关系具体可以分为:垂向关系与横向关系两类。具体的,各构型单元间的垂向关系具体可以分为:独立型(构型单元之间稳定分布的泥岩,且测井曲线回返明显)、接触型(接触处细粒沉积,且测井曲线有回返)、切叠型(构型单元间无明显界面,且测井曲线有轻微回返)等。各构型单元间的横向关系具体可以分为:砂坝连接型、砂坝-泥坪-砂坝型、砂坝-混合坪-砂坝型、混合坪-砂坝-砂坪型、砂坝-砂坪-砂坝型、砂坪-坝间洼地-砂坪型、砂坪-混合坪-砂坪型等。
S2:以连井构型骨架剖面中各构型单元的顶底界线为基础,约束生成目标区域范围内的各个构型单元的顶底界面,进而利用上述界面,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以构型单元为基础的三维构型模型。即可以得到针对河口湾储层的以砂坪、砂坝、混合坪和泥坪为基础构型单元的三维构型模型。
S11-4:以所述三维构型模型为基础,通过随机模拟,建立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所述三维构型模型为基础,根据上述测井曲线建立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可以先将测井曲线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关于测井曲线的参数数据,以上述关于测井曲线的参数数据作为输入,以所述三维构型模型为基础,通过随机模拟,建立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S12: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除所述隔夹层以外的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其中,上述第一网格精度的精确度大于上述第二网格精度的精确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2-1:从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中提取储层模型的顶界面、储层模型的底界面、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
S12-2:根据所述储层模型的顶界面、所述储层模型的底界面、所述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所述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建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可以认为是基于第一地质属性模型的简化模型,其中,具体的该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区别于该模型框架中的其他区域使用的第二网格精度。上述第一网格精度比第二网格精度的精确度更高,如此,该模型框架具体使用时可以较好地反应出隔夹层的影响,避免隔夹层的作用被其他区域的信息所掩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具体可以包括两种构型单元,即:储层类构型单元和非储层类构型单元。其中,具体的,储层类构型单元可以包括:砂坪类构型单元和砂坝类构型单元;非储层类构型单元可以包括:泥坪类构型单元和混合坪类构型单元。具体实施时,可以获取泥坪类构型单元的顶界面和底界面和/或混合坪类构型单元的顶界面和底界面作为上述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也可以认为,上述隔夹层构型具体可以包括:泥坪层和/或混合坪层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包括其他合适类型的层。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考虑到隔夹层相对较薄,为了更加充分地考虑隔夹层的影响和作用,避免隔夹层被其他区域掩埋,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具体的,上述第一网格精度可以是与第一地质属性模型相同的网格精度。如此,后续使用时可以通过相对较精细的网格精度对隔夹层进行更加充分地分析、处理。相对的,对于该模型框架中除隔夹层以外的区域可以设置等比网格作为第二网格精度。具体的,可以以内部平均网格厚度1ft为界线,适当地设置内部网格层数。如此,可以较好地消除后续使用中隔夹层和非隔夹层区域由于空间叠置关系所导致的网格畸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方法通常会采用局部加密网格处理隔夹层。但是现有方法具体加密网格时,通常会对待加密的隔夹层所在的空间整体,包括非隔夹层部分,统一进行网格加密,即无法单独加密隔夹层,导致加密效果通常并不理想。尤其是在隔夹层的倾角与模型(或地层展布倾角)的差别相对较大的情况下,运用局部加密往往需要加密大量网格,增加了计算量,降低了处理效率;并且还会加密相对较多的非隔夹层区域的网格,例如储层网格。进而导致简单地采用局部加密网格处理隔夹层往往无法有效地突出隔夹层,失去了局部加密的意义。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提取出隔夹层部分,并单独对隔夹层部分应用第二网格精度进行处理,从而能更好地凸显出隔夹层的地质特征,改善粗化模型的质量,提高所建立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的精度。
S13: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建立针对确定剩余油,且适用于模拟仿真的属性模型,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S13-1: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获取指定的地质信息。
S13-2:将所述指定的地质信息导入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以建立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获取上述指定的地质信息,具体实施时,对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进行重采样,以获取所述指定的地质信息。上述指定的地质信息具体可以包括目标区域中各岩性的分布数据、属性数据等。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施工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数据作为上述指定的地质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具体包含有用于针对性地确定剩余油的地质信息,也能更加充分地反应出隔夹层的影响作用,避免隔夹层的影响作用被掩埋。相对于第一地质属性模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更加简单,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可以更好地反应出隔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作用。因此,上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更加适用于后续的仿真模拟,以确定出目标区域的剩余油。
S14:通过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通过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4-1:利用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对目标区域进行模拟仿真,得到结果数据。
S14-2:根据所述结果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考虑到了隔夹层的具体特点,利用第一地质属性模型,针对性地建立了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该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而非隔夹层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并利用上述对隔夹层采用不同网格精度的模型框架建立出能较好地表征出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的第二地质属性模型;根据该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准确、高效地确定剩余油的技术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区域具体可以包括河口湾砂体构型区域等类型区域。当然,上述提供的剩余油的确定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河流相等类型区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建立一个相对较为准确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内容执行:获取目标区域的测井曲线;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测井曲线,确定目标区域中储层的构型界面和构型单元;分别确定所述目标区域中多个测井中的各个测井的分层界面,以及各个测井内不同沉积相的构型单元,并在空间内连接跟沉积相不同连接各个构型单元;进而根据上述分层界面和上述构型单元,建立所述三维构型模型,其中,所述三维构型模型以所述分层界面为三维构型模型的边界,以所述构型单元为三维构型模型的核心;最后以所述三维构型模型为基础,分别对所述三维构型模型中的构型单元进行模拟,以建立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如此,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建立了上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后,在通过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的剩余油之前,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对上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按照对应的网格精度进行网格粗化,得到粗化后的属性模型;进而后续可以利用上述的粗化后的属性模型进行模拟仿真,以确定剩余油的具体分布情况。具体的,通过按照相应的网格精度对第二地质属性模型进行粗化后,可以较好地保留混合坪、泥坪等类构型单元所表征的关于隔夹层的地质信息;也可以通过近似投影的方式较为准确地展示砂坪、砂坝等非隔夹层类区域内部属性分布变化情况,从而后续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出具体的剩余油分布。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剩余油的确定方法,由于考虑到了隔夹层的具体特点,利用第一地质属性模型,针对性地建立了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该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而非隔夹层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并利用上述对隔夹层采用不同网格精度的模型框架建立出能较好地表征出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的第二地质属性模型;根据该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准确、高效地确定剩余油的技术效果;又通过按照较精细的第一网格精度处理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等比的网格处理上述框架中除隔夹层以外的区域,提高了实施效率,更好地保留了隔夹层的地质信息。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剩余油的确定装置,如下面的实施方式所述。由于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剩余油的确定方法相似,因此剩余油的确定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剩余油的确定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请参阅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剩余油的确定装置的一种组成结构图,该装置可以包括:获取模块21、第一建立模块22、第二建立模块23、确定模块24,下面对该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获取模块21,具体可以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第一建立模块2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除所述隔夹层以外的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
第二建立模块23,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确定模块24,具体可以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且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除所述隔夹层以外的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所述第一建立模块2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的结构单元:
提取单元,具体可以用于从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中提取储层模型的顶界面、储层模型的底界面、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
第一建立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储层模型的顶界面、所述储层模型的底界面、所述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所述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建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所述第二建立模块23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的结构单元:
获取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获取指定的地质信息;
第二建立单元,具体可以用于将所述指定的地质信息导入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以建立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在本说明书中,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或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剩余油的确定装置,由于考虑到了隔夹层的具体特点,通过第一建立模块利用第一地质属性模型,针对性地建立了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该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而非隔夹层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并通过第二建立模块利用上述对隔夹层采用不同网格精度的模型框架建立出能较好地表征出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的第二地质属性模型;通过确定模块根据该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准确、高效地确定剩余油的技术效果;又具体地通过第一建立模块按照较精细的第一网格精度处理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等比的网格处理上述框架中除隔夹层以外的区域,提高了实施效率,更好地保留了隔夹层的地质信息。
在一个具体实施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提供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对某目标区域(河口湾砂体构型区域)油田中的剩余油进行预测。具体实施过程,可以结合图3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的流程示意图,参阅以下内容执行。
S1:根据目标区域内单井测井曲线形态,首先得到沉积储层内部的沉积旋回(砂体沉积期次),即主构型界面;然后在不同沉积旋回内部,识别出各河口湾沉积微相类型,包括砂坝、砂坪、泥坪和混合坪,即为储层内部各个构型单元,其中,各构型单元之间界面为次一级构型界面;此阶段为构型模型建立的数据准备阶段(即确定目标区域中储层的构型界面和构型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补充的是,对于沉积旋回,由于河口湾相是在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的海陆过渡相,内部单个沉积旋回也表现为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因此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上通常会表现为有由低值逐渐向高值过渡。具体的,可以通过对工区内井位的地层对比,确定目的储层的砂体沉积期次。对于构型单元,可以根据沉积微相调研结果,将河口湾相内部可划分为砂坪、砂坝、混合坪三类构型单元。其中,测井曲线中,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岩性的变化。因此,可以根据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形态,在沉积旋回划分的基础上,对内每级旋回内部的构型单元进行识别。具体的,可以发现:砂坝泥质含量极低,GR曲线表现为极低值,形状为箱型;砂坪沉积GR较砂坝略高,表现为锯齿形或漏斗形;混合坪,以泥岩为主,GR表现为中高值。
S2:根据上述单井构型界面及构型单元的划分结果,利用通用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得到针对河口湾储层的以砂坪、砂坝、混合坪和泥坪为基础构型单元的三维构型模型(即根据所述构型界面和构型单元,建立三维构型模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三维构型模型是基于沉积单元在空间展布的规模建立的。具体的,对于目标区域进行观测记录可知:根据现有对砂坝的研究程度,潮汐砂坝平均长度为3200m,平均宽度为1000米,长宽比为3.2。可以先建立能覆盖目标区域范围的横纵向连井构型骨架剖面,并在各剖面中各个沉积旋回内部进行砂坪、砂坝的构型单元组合。其中,上述构型单元的组合具体需要根据前期的地质认识,如砂坝的长宽比确定,此外,砂坪是广泛分布,而混合坪泥质含量较高,一般出现在旋回的底部或顶部,其出现尖灭的时候根据1/2井距外推。连井剖面骨架所围成的空间即为各个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范围。在上述连井剖面骨架中,各个构型单元之间的组合关系具体可以分为:垂向关系与横向关系两类。其中,垂向上,砂坝砂体可以分为:独立型(之间稳定分布的泥岩,测井曲线回返明显)、接触型(接触处细粒沉积,测井曲线有回返)、切叠型(之间无明显界面,测井曲线有轻微回返)。横向上,具体可以分为:砂坝连接型、砂坝-泥坪-砂坝型、砂坝-混合坪-砂坝型、混合坪-砂坝-砂坪型、砂坝-砂坪-砂坝型、砂坪-坝间洼地-砂坪型、砂坪-混合坪-砂坪型等。再以连井构型骨架剖面中各构型单元的顶底界线为基础,约束生成目标区域的范围内各个构型单元的顶底界面,进而可以利用这些界面建立以构型单元为基础的三维构型模型。
S3:对测井曲线数字化,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在上述三维构型模型的网格结构基础上模拟得到精细地质属性模型(即第一地质属性模型)。需要说明的是,该地质属性模型由于是以构型单元为基础,各个构型单元间相交处网格畸变会十分严重,且整体模型网格数巨大,并能较好地适用于后期的数值模拟仿真。
具体的,可以参阅图4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精细构型岩相模型的示意图,可知:上述精细的地质属性模型虽然可以很好表征砂坪与砂坝的叠置关系以及内部隔夹层的展布特征,例如,储层内部两条隔夹层可以明显的展示出来(箭头处)。但同时也可以明显观察到在各个构型单元的连接处网格畸变严重,此种畸变会严重影响后期数模的运算,导致后续无法准确地确定出剩余油的具体分布。基于上述模型,利用现有方法进行常规处理,可以参阅图5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未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常规处理后的构型岩性模型的示意图,可知:利用现有常规的对精细模型的处理方式,对原有精细模型直接进行粗化处理,与原有模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粗化后的网格结构变的合理,没有明显的网格畸变。但应注意的是,现有模型却丢失了隔夹层的信息,如图所示,在原有模型中的两条隔夹层信息已经完全丢失,使得模型失真,导致后续确定剩余油误差相对较大。
S4:从上述精细地质属性模型中提取储层模型顶底界面,并选择性地提取内部重要的隔夹层构型顶底界面;再根据所提取的上述界面重新建立构造模型,作为简化的构造模型(即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精细模型中的构型单元具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储层类:砂坪和砂坝;以及非储层类:泥坪和混合坪;在新的构造模型中可以仅保留非储层类构型单元,并将储层类构型单元进行合并,从而建立简化的构型模型。具体实施时,可以先提取精细模型中的相关层面,包括储层模型的顶底界面,构型单元中混合坪与泥坪单元的顶底界面,并利用这些顶底界面建立构型模型;此外,新获得构型模型内部网格可以进行合理处理,其中,对混合坪与泥坪内部可以采用原始精细网格(即第一网格精度);对砂坝和砂坪构型单元部分,可以设置等比的网结构(即使用第二网格精度),可以以内部平均网格厚度1ft为界线合理设置内部网格层数,从而消除这两种构型由于空间叠置关系所导致的网格畸变。
具体的,可以参阅图6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获得的处理后的构型岩性模型的示意图。按照本方法处理后,精细模型中的隔夹层单元被选择性的挑出,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并且此模型中较完好的保留了储层中重要的隔夹层信息,另外在模型网格也没有发生明显畸变。
S5:对精细属性模型重新采样,并输入至上述构造模型中(得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得到可以用于后期数值模拟的地质进行粗化,得到粗化后的属性模型。
在重新采样并输入上述构造模型后,可以对上述构造模型先进行粗化处理,得到粗化模型。其中,上述粗化模型可以保留有混合坪与泥坪所代表的隔夹层信息,并可以以近似投影的方式展示砂坪、砂坝内部属性分布变化。
S6:利用上述的地质模型通过模拟仿真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
通过上述场景示例,验证了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由于考虑到了隔夹层的具体特点,利用第一地质属性模型,针对性地建立了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该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而非隔夹层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并利用上述对隔夹层采用不同网格精度的模型框架建立出能较好地表征出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的第二地质属性模型;根据该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确实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容易丢失隔夹层的地质信息、确定剩余油准确度较差的技术问题,确实可以达到准确、高效地确定剩余油的技术效果。
尽管本申请内容中提到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必须是行业标准或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等,某些行业标准或者使用自定义方式或实施例描述的实施基础上略加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相同、等同或相近、或变形后可预料的实施效果。应用这些修改或变形后的数据获取、处理、输出、判断方式等的实施例,仍然可以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方案范围之内。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环境)。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或模块等,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类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实施方式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

Claims (12)

1.一种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除所述隔夹层以外的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
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通过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测井曲线;
根据所述测井曲线,确定目标区域中储层的构型界面和构型单元;
根据所述构型界面和构型单元,建立三维构型模型;
以所述三维构型模型为基础,通过随机模拟,建立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井曲线包括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或密度测井曲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包括:
从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中提取储层模型的顶界面、储层模型的底界面、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
根据所述储层模型的顶界面、所述储层模型的底界面、所述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所述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建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夹层构型包括:泥坪层和/或混合坪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获取指定的地质信息;
将所述指定的地质信息导入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以建立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获取指定的地质信息,包括:
对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进行重采样,以获取所述指定的地质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包括:
利用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对目标区域进行模拟仿真,得到结果数据;
根据所述结果数据,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区域包括河口湾砂体构型区域。
10.一种剩余油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第一地质属性模型;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其中,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的隔夹层按照第一网格精度处理,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中除所述隔夹层以外的区域按照第二网格精度处理;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建立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确定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确定目标区域中的剩余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建立模块包括:
提取单元,用于从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中提取储层模型的顶界面、储层模型的底界面、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
第一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储层模型的顶界面、所述储层模型的底界面、所述隔夹层构型的顶界面和所述隔夹层构型的底界面,建立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建立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质属性模型,获取指定的地质信息;
第二建立单元,用于将所述指定的地质信息导入所述包含有隔夹层的模型框架,以建立所述第二地质属性模型。
CN201711171292.5A 2017-11-22 2017-11-22 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081311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71292.5A CN108131134A (zh) 2017-11-22 2017-11-22 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71292.5A CN108131134A (zh) 2017-11-22 2017-11-22 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1134A true CN108131134A (zh) 2018-06-08

Family

ID=62389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71292.5A Pending CN108131134A (zh) 2017-11-22 2017-11-22 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3113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6317A (zh) * 2020-05-26 2020-09-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加密调整区低渗储层剩余油分布状况的方法
CN111911140A (zh) * 2020-07-16 2020-11-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47523A1 (en) * 2003-02-12 2004-08-18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Completing wells in unconsolidated zones
CN103678899A (zh) * 2013-12-05 2014-03-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可变影响比的油气藏多点统计建模方法及设备
CN103679540A (zh) * 2013-12-31 2014-03-2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基于储层构型要素界面的储层模型的粗化方法及系统
CN103790577A (zh) * 2013-07-23 2014-05-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水平井水平段虚拟直井化的深度域约束反演方法
RU2519949C1 (ru) * 2013-08-05 2014-06-2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Татнефть" им. В.Д. Шашина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участка нефтяной залежи
WO2015180873A1 (en) * 2014-05-28 2015-12-03 Basf Se Coated mesh and its use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47523A1 (en) * 2003-02-12 2004-08-18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Completing wells in unconsolidated zones
CN103790577A (zh) * 2013-07-23 2014-05-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水平井水平段虚拟直井化的深度域约束反演方法
RU2519949C1 (ru) * 2013-08-05 2014-06-2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Татнефть" им. В.Д. Шашина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участка нефтяной залежи
CN103678899A (zh) * 2013-12-05 2014-03-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可变影响比的油气藏多点统计建模方法及设备
CN103679540A (zh) * 2013-12-31 2014-03-2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基于储层构型要素界面的储层模型的粗化方法及系统
WO2015180873A1 (en) * 2014-05-28 2015-12-03 Basf Se Coated mesh and its use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玉双等: "等效粗化技术在任丘碳酸岩油藏中的应用-以任丘潜山油藏为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陈常红: "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工程科技1辑》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6317A (zh) * 2020-05-26 2020-09-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加密调整区低渗储层剩余油分布状况的方法
CN111911140A (zh) * 2020-07-16 2020-11-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CN111911140B (zh) * 2020-07-16 2023-10-2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17535B (zh) 薄夹层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0286421B (zh) 一种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建模方法
US1004840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on of upscaled mechanical stratigraphy from petrophysical measurements
CN109116428B (zh) 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不确定性建模方法及其装置
Hassanpour et al. Improved geostatistical models of inclined heterolithic strata for McMurray Formation, Alberta, Canada
Enge et al. Impact of deltaic clinothems on reservoir performance: Dynamic studies of reservoir analogs from the Ferron Sandstone Member and Panther Tongue, Utah
WO2016163984A1 (en) Fracture-size-correlated aperture mapping for localized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determination
CN104750896A (zh) 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CN109709607A (zh) 一种预测薄层砂岩储层厚度方法及装置
CN109446735A (zh) 一种模拟测井数据的生成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CN107450108B (zh) 甜点区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Qu et al. Influence of deformation-band fault damage zone on reservoir performance
CN108131134A (zh) 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7991716B (zh) 薄层的沉积相图和沉积体厚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6597542A (zh) 一种储层特征参数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7515425A (zh) 适用于陡坡带砂砾岩沉积连通体的地震预测方法
CN111158052B (zh) 基于三维储层反演井中含铀砂体井旁分布范围的圈定方法
Noori et al. Geological Model of the Tight Reservoir (Sadi Reservoir-Southern of Iraq)
Milliotte et al. Well-data-based discrete fracture and matrix modelling and flow-based upscaling of multilayer carbonate reservoir horizons
Xie et al. A new-generation Embedded Discrete Fracture Model calibration workflow applied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 naturally fracture reservoir
Stright et al. Modeling, upscaling and history matching thin, irregularly-shaped flow barrier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reservoir connectivity
CN107807409B (zh) 地层密度和电阻率关系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3960288B (zh) 一种源-汇系统定量评价方法
Hollis et al. Uncertainty management in a giant fractured carbonate field, Oman, using experimental design
Hui et al. A hybrid embedded discrete fracture model and dual-porosity, dual-permeability workflow for hierarchical treatment of fractures in practical field stud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