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22021A - 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22021A
CN108122021A CN201611065804.5A CN201611065804A CN108122021A CN 108122021 A CN108122021 A CN 108122021A CN 201611065804 A CN201611065804 A CN 201611065804A CN 108122021 A CN108122021 A CN 1081220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device
fingerprint
encryption
password
are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658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铭源
吴政豫
杨育政
陈建廷
许焕忠
郑安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106580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22021A/zh
Publication of CN108122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2202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circuits, e.g. for protecting identification code in memory
    • G06K19/0730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reading or writing from or onto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7345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reading or writing from or onto record carriers by activating or deactivat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circuit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ON/OFF switches
    • G06K19/0735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reading or writing from or onto record carriers by activating or deactivat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circuit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ON/OFF switches by biometrically sensitive means, e.g. fingerprint sensitiv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2Physical layout of the record carrier
    • G06K19/07732Physical layout of the record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a housing or construction similar to well-known portable memory devices, such as SD cards, USB or memory sti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orage Device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该加密系统包含第一储存装置、壳体、第一端口、转接埠、指纹辨识器,及芯片,芯片位于壳体内,并与端口、转接埠,及指纹辨识器电性连接,芯片包含第一内存区、指纹辨识模块,以及加密单元,第一内存区包含第一公区及至少一第一组私区。指纹辨识模块连接于第一内存区,加密单元连接于第一内存区及指纹辨识模块。加密单元包含容量配置模块、密码设定模块,及指纹设定模块,第一公区及第一组私区是通过容量配置模块进行划分。第一组私区通过加密单元进行第一加密。本发明可以随时随地的对本身进行加密,也可对传统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进行容量配置或是加密的功能。

Description

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即涉及一种具有加密功能的储存装置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发达、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数字数据可被储存于各种形形色色的储存装置,如储存装置、携带式硬盘等,其中由于储存装置具有轻便、容易携带及即插即用的优点,因此已广泛地使用。
一般的随身储存装置虽然具有传递档案给予他人的便利性。然而,一旦进入读取阶段则储存装置内的所有档案皆一览无遗,特别是许多使用者所不公开的商务文件,而将储存装置交予对方时,也不便监督对方的操作。故不易确实防止他人有意或无意地盗用所欲保护的档案。
因此,须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储存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可以随时随地的对本身进行加密,也可对传统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进行容量配置或是加密的功能。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储存装置,包含:
一壳体;
一第一端口,位于该壳体上,并连接至一用户接口;
一转接埠,位于该壳体上;
一指纹辨识器,位于该壳体上;以及
一芯片,位于该壳体内,并与该端口、该转接埠,及该指纹辨识器电性连接,该芯片包含:
一第一内存区,包含一第一公区及至少一第一组私区;
一指纹辨识模块,连接于该第一内存区,以及
一加密单元,连接于该第一内存区及该指纹辨识模块,该加密单元包含一容量配置模块、一密码设定模块,及一指纹设定模块,其中:
该第一内存区的该第一公区及该至少一第一组私区是通过该容量配置模块进行划分;以及
该第一内存区的该至少一第一组私区通过该加密单元进行一第一加密。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密为一密码加密、一指纹加密,或上述的组合,其中:该密码加密是通过该密码设定模块进行设定;该指纹加密是通过该指纹设定模块及该指纹辨识器进行设定。
优选地,本发明还包含:一第二储存装置,包含一第二端口以及连接于该第二端口的一第二内存区,其中:该第二储存装置的端口连接于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转接端口;以及该第二内存区包含一第二公区及至少一第二组私区,其中该第二内存区的该第二公区及该至少一第二组私区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容量配置模块进行划分,且该至少一第二组私区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加密单元进行一第二加密。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密为一密码加密、一指纹加密,或上述的组合,其中:该密码加密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密码设定模块进行设定;该指纹加密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指纹设定模块及该指纹辨识器进行设定。
优选地,所述壳体分为一第一部份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及该第二部分通过一可调式缆线连接;所述端口位于该壳体的第一部份上;以及所述转接埠及该指纹辨识器位于该壳体的第二部份上。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为一种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具有端口以及转接埠,转接埠可提供其他外接储存装置连接并作为一种扩充插槽。而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内部配置有加密单元,加密单元具有容量配置模块、密码设定模块及指纹设定模块。用户可通过加密单元的容量配置模块将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内部的内存区划分为公区以及至少一个私区。并可通过密码设定模块及指纹设定模块对储存装置的私区进行密码加密或指纹加密。
储存装置还可以通过加密单元的容量配置模块将外接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内部的内存区划分为公区以及至少一个私区。并可通过密码设定模块及指纹设定模块对外接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私区进行密码加密或指纹加密。本发明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优点是在于,可通过本发明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对一般传统(即不具有任何特殊功能)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进行公私区的划分以及指纹及密码加密。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配置有指纹辨识器以及指纹辨识模块,可提供在解锁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经指纹加密的区域,也可提供解锁外接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经指纹加密的区域。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为一种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壳体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配置有端口,第二部分配置有转接端口及指纹辨识器。其中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通过可调式缆线连接,通过可调式缆线的拉伸,可延伸储存装置的使用范围,此外,可调式缆线可完整地收纳在储存装置中,不会有缆线外露的问题,也兼具了美观的用途。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包含:
将一第一储存装置连接至一用户接口;
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容量配置模块设定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第一公区及至少一第一组私区的数量及容量;以及
对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至少一第一组私区进行一第一加密。
第一加密包含一密码加密、一指纹加密,或上述的组合,其中:
该密码加密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密码设定模块进行;以及
该指纹加密则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指纹设定模块及一指纹辨识器进行。
本发明还包含:
将一第二储存装置连接至该第一储存装置;
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容量配置模块设定该第二储存装置的一第二公区及至少一第二组私区的数量及容量;以及
对该第二储存装置的该至少一第二组私区进行一第二加密。
第二加密包含一密码加密、一指纹加密,或上述的组合,其中:
该密码加密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密码设定模块进行;以及
该指纹加密则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指纹设定模块及一指纹辨识器进行。
本发明还包含:
对该第二加密进行解锁,以存取该第二储存装置的该至少一第二组私区,其中该第二加密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指纹辨识器及一指纹辨识模块进行解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可以随时随地的对本身进行加密,也可对传统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进行容量配置或是加密的功能,由于可调式缆线可完整地收纳在集线器中,故收纳时不会有缆线外露的问题。
附图说明
阅读以下详细叙述并搭配对应的图式,可了解本发明的多个技术方案。应注意,根据业界中的标准做法,多个特征并非按比例绘制。事实上,多个特征的尺寸可任意增加或减少以利于讨论的清晰性。
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的俯视图及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模块图。
图3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在存取时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模块图。
图7A及图7B分别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的俯视图及立体图。
【符号说明】
12、14、15、16、17、18、19、20、22、24、25、26、28、30、32、42、44、46、48、49、50:步骤
80:系统
82、84、86:第一方法、第二方法、第三方法
90:用户接口
92:芯片
95:指纹辨识器
100:第一储存装置
200:第二储存装置
102:第一端口
202:第二端口
104:壳体
104A:第一部分
104B:第二部分
106:指纹辨识器
108:转接埠
109:可调式缆线
110:指纹辨识模块
120:加密单元
122:容量配置模块
124:密码设定模块
126:指纹设定模块
130、230:第一内存区、第二内存区
132、232:第一公区、第二公区
134A、134B、至134N:第一组私区
234A至234N:第二组私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揭露提供众多不同的实施例或范例,用于实施本案提供的主要内容之不同特征。下文描述一特定范例之组件及配置以简化本揭露。当然,此范例仅为示意性,且并不拟定限制。举例而言,以下描述“第一特征形成在第二特征之上方或之上”,在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且亦可包括在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额外特征使得第一特征及第二特征无直接接触。此外,本揭露可在各范例中重复使用组件符号及/或字母。此重复的目的在于简化及厘清,且其自身并不规定所讨论的各实施例及/或配置之间的关系。
此外,空间相对术语,诸如“下方(beneath)”、“以下(below)”、“下部(lower)”、“上方(above)”、“上部(upper)”等等在本文中用于简化描述,以描述如附图中所图标的一个组件或特征结构与另一组件或特征结构的关系。除了描绘图示的方位外,空间相对术语也包含组件在使用中或操作下的不同方位。此设备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上),而本案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相应地进行解释。
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俯视图及立体图。第一储存装置100具有壳体104,以及配置于壳体104上的第一端口102以及转接埠10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存装置100可为一种通用串行总线(USB)储存装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储存装置100也可为不同形式的储存装置。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端口102及转接埠108可为通用串行总线(USB)、迷你通用串行总线(Mini USB)、微型通用串行总线(Micro USB)、通用串行总线Type C(USB Type C;USB-C)或序列先进附加技术(e-SATA)的其中一种数据传输接口。
第一端口102用于连接至用户接口,例如桌面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等等。而转接埠108是用于让其他外接装置连接的接头,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转接埠108可供外接的通用串行总线(USB)储存装置插入,而此外接的通用串行总线(USB)储存装置可再通过第一储存装置100连接至用户接口。因此,第一储存装置100除了具有储存的功能之外,也可作为一种扩充型插槽。
在本实施例中,转接埠108的数量为一个,且设置于第一储存装置100的相对于第一端口102的一端。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转接埠108的数量可超过一个,如二个以上,以提供更多的扩充插槽,且转接端口108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操作上的需求而有所不同。此外,第一端口102与转接端口108的接头型态(如为通用串行总线(USB)或微型通用串行总线(Micro USB)等等)可不相同。在部分实施例中,转接埠108的数目为二个,其中一个转接埠108的接头与第一端口102相同,而转接埠108的另一个接头与第一端口102不相同。
第一储存装置100还具有指纹辨识器106,指纹辨识器设置于第一储存装置100的其中一个表面。
图2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模块图。储存装置加密系统80具有用户接口90、第一储存装置100及第二储存装置200。如前述所提及,第一储存装置100具有第一端口102及转接埠108。第一端口102连接至用户接口90。在部分实施例中,用户接口90可为桌面计算机或是笔记本电脑等等。
第一储存装置100内部具有芯片92,芯片92连接至第一端口102、转接埠108,以及指纹辨识器106(如图1A所示)。因此,芯片92可通过第一端口102与用户接口90进行数据或档案的传输。用户也可经由用户接口90、第一端口102、芯片92,及转接埠108与外接的装置(如后续所要提及的第二储存装置200)进行数据或档案的传输。
芯片92内具有第一内存区130、加密单元120以及指纹辨识模块110,且各者彼此互相连接。加密单元120内具有容量配置模块122、密码设定模块124及指纹设定模块126。其中容量配置模块122是用于调整第一内存区130内的容量分配、密码设定模块124用于对第一内存区130进行密码加密,而指纹设定模块126则是对第一内存区130进行指纹加密。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加密单元120是直接配置于第一储存装置100中,因此用户可于用户接口90上,直接通过第一储存装置100内所安装的加密单元120对第一内存区130内的内存容量进行分配及加密的动作。此优点是在于,由于加密单元120位于第一储存装置100中,当用户将第一储存装置100连接至其他的用户接口(如其他计算机)时,并不须要在其他的用户接口上安装相关程序(如通过网络下载其他加密程序),即可通过第一储存装置100内所安装的加密单元120对第一储存装置100(或是连接在第一储存装置100的其他储存装置)的内存容量进行分配及加密的动作。
加密单元120的容量配置模块122可用于将第一内存区130内的内存容量划分为多个区块。举例而言,在部分实施例中,容量配置模块122可将第一内存区130划分为第一公区132及多个第一组私区134A、134B至134N。在实际操作中,用户是在用户接口90(如计算机)中,通过容量配置模块122对公区及私区进行容量的配置与切割。举例而言,可将内存区划分为一个公区及一个私区,且两个区块的内存容量相等。此处的词汇“公区”是指多个用户皆可通过用户接口90对此部分的内容进行存取的区域,例如未经加密或是密码强度较低(如公知的密码)的区域。而“私区”则是指经过个别用户加密的区域,需经过解锁(如输入密码或是指纹解锁)才可对此区进行存取。特定而言,私区是对应至单一用户的区域,而公区则可提供多个使用者进行存取。于部分实施例中,私区的数量可视实际使用的情况进行调整,举例而言,私区的数量可为一或多个。
加密单元120的密码设定模块124可用于将第一内存区130内的第一组私区(如私区134A、134B至134N)进行密码加密。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内存区130具有多个第一组私区134A、134B至134N,不同私区可对应至不同的使用者,而各私区可设置有各用户所分别设定的密码。
加密单元120的指纹设定模块126可用于将第一内存区130内的私区进行指纹加密。本发明的第一储存装置100具有指纹辨识模块110,以及图1A所示的指纹辨识器106。故用户可直接使用第一储存装置100的指纹设定模块126并搭配指纹辨识模块110及指纹辨识器106对第一内存区130的私区进行指纹加密。此优点是在于用户不必在用户接口90上外接其他的指纹辨识器即可对第一储存装置100进行指纹加密的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内存区130具有多个第一组私区134A、134B至134N,不同私区可对应至不同的使用者,而各私区可设置有各使用者所对应的指纹加密。
储存装置加密系统80的第二储存装置200具有第二端口202及第二内存区230。应注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储存装置200实质上为一种传统的储存装置,也就是,第二储存装置200并不具有第一储存装置100的部分功能(如加密单元120、指纹辨识模块110等)。然而,由于第二储存装置200的第二端口202连接于第一储存装置100的转接端口108,因此使用者可通过第一储存装置100内部的加密单元,并经由用户接口90,对第二储存装置200内的第二内存区230进行容量配置以及加密的动作。
因此,用户可通过加密单元120的容量配置模块122将第二储存装置200的第二内存区230内的第二内存区230划分为多个区块。举例而言,在部分实施例中,容量配置模块122可将第二内存区230划分为第二公区232及多个第二组私区234A至234N。此处的词汇“公区”、“私区”的定义与前述相同。在部分实施例中,私区的数量可视实际使用的情况进行调整,举例而言,私区的数量可为一或多个。
加密单元120的密码设定模块124可用于将第二内存区230内的私区进行密码加密。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内存区230具有多个第二组私区234A至234N。不同私区可对应至不同的使用者,而各私区可设置有各用户所分别设定的密码。
加密单元120的指纹设定模块126可用于将第二内存区230内的私区进行指纹加密。本发明的第一储存装置100具有指纹辨识模块110,以及图1A所示的指纹辨识器106。故用户可直接使用第一储存装置100的指纹设定模块126并搭配指纹辨识模块110及指纹辨识器106对第二内存区230的私区进行指纹加密。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内存区230具有多个第二组私区234A至234N,不同私区可对应至不同的使用者,而各私区可设置有各使用者所对应的指纹加密。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第一储存装置100内具有加密单元120,除了可以随时随地的对第一储存装置100本身进行加密(如密码或指纹)之外,也可对传统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如第二储存装置200)进行容量配置或是加密(如密码或指纹)的功能。
图3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第一使用方法82起始于步骤12,提供第一储存装置。
第一使用方法82进行至步骤14,将第一储存装置连接至用户接口。
第一使用方法82进行至步骤16,设定第一储存装置的私区数量以及容量。此步骤是通过第一储存装置的容量配置模块以调整私区(如私区134A、134B至134N)的数量及容量。
第一使用方法82进行至步骤18,对第一储存装置进行密码设定或指纹设定。此步骤是通过第一储存装置的密码设定模块及指纹设定模块进行。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对私区的其中一部分进行密码加密,而对另一部分进行指纹加密。
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也可对所有私区进行密码加密及指纹加密。即私区受到密码的保护,也受到指纹加密的保护,具有强度较高的保护性。而在此步骤中,也可通过用户接口设定后续欲进入私区时所需要的解锁需求。举例而言,由于私区同时受到密码及指纹的保护,使用者可在解锁阶段时,设定为仅须通过其中一种解锁辨识即可进入私区存取数据。例如,仅需输入相对应的密码,而不需输入指纹,即可进入私区。或仅需输入对应的指纹,而不需输入密码,即可进入私区。为了增加安全性,使用者可设定需同时输入对应的密码及指纹才可进入私区进行存取。使用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各私区所要使用的加密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将不限定于此。
第一使用方法82进行至步骤20,是否增加第一储存装置的私区数量及容量。若想继续调整,则重复步骤16至步骤20。若不继续增加第一储存装置的私区数量及容量,则进行至步骤22。
第一使用方法82进行至步骤22,是否对第一储存装置的公区进行加密。若不对第一储存装置的第一公区进行加密,则进入则进行至步骤24,完成第一储存装置的公区与私区的设定。若想对第一储存装置的第一公区进行加密,则于步骤26中,通过第一储存装置的密码设定模块及指纹设定模块对第一储存装置的第一公区进行密码加密或指纹加密。于部分实施例中,第一公区相较于第一组私区可具有强度较弱的加密。例如,第一组私区可进行指纹加密,而第一公区则进行密码加密。或者,第一组私区可设置有各用户自行设定的密码,而公区则设置有所有用户所公知的密码。因此,多个使用者皆可经由公知的密码对第一公区进行存取,然而也可对第一公区提供足够的保护性(如遗失时可避免第一公区的数据遭窃取)。对第一公区进行完加密后,则进入则进行至步骤24,完成第一储存装置的公区与私区的设定。
图4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于本实施例中,第二使用方法84是用于对第二储存装置的第二内存区进行容量分配以及加密。第二使用方法84起始于步骤12,提供第一储存装置。
第二使用方法84进行至步骤14,将第一储存装置连接至用户接口。
第二使用方法84进行至步骤15,将第二储存装置连接至第一储存装置。于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储存装置的端口连接至第一储存装置的转接端口(如图2所示)。其中步骤15与步骤14的顺序可相反,即先将第二储存装置与第一储存装置连接,再一并将两个储存装置连接至用户接口。
第二使用方法84进行至步骤17,用户接口是否侦测到第二储存装置。于本实施例中,若侦测不到第二储存装置,则用户接口发出信息请用户重新将第二储存装置与第一储存装置连接。或者,使用者可进行图3所描述的第一使用方法82,对第一储存装置进行操作。
第二使用方法84进行至步骤19,设定第二储存装置的私区数量以及容量。本实施例中,此步骤是通过第一储存装置的容量配置模块以调整第二储存装置的私区的数量及容量。
第二使用方法84进行至步骤28,对第一储存装置进行密码设定或指纹设定。本实施例中,此步骤是通过第一储存装置的密码设定模块及指纹设定模块进行。其中密码设定模块用于设定私区的密码加密,而指纹设定模块则是用于私区的指纹加密。于部分实施例中,第二储存装置的私区的各者可择一使用密码加密或是指纹加密。
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也可对所有第二储存装置的私区进行密码加密及指纹加密。即私区受到密码的保护,也受到指纹加密的保护,具有强度较高的保护性。而于此步骤中,也可通过用户接口设定后续欲进入私区时所需要的解锁需求。举例而言,由于私区同时受到密码及指纹的保护,使用者可设定在解锁阶段时,仅须通过其中一种解锁辨识即可进入私区存取数据。例如,仅需输入相对应的密码,而不需输入指纹,即可进入私区。或仅需输入对应的指纹,而不需输入密码,即可进入私区。为了增加安全性,使用者可设定需同时输入对应的密码及指纹才可对私区进行存取。使用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各私区所要使用的加密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将不限定于此。
第二使用方法84进行至步骤30,是否增加第二储存装置的私区数量及容量。若想继续调整,则重复步骤19至步骤30。若不继续增加第二储存装置的私区数量及容量,则进行至操作32。
第二使用方法84进行至步骤32,是否对第二储存装置的公区进行加密。若不对第二储存装置的第二公区进行加密,则进入则进行至步骤34,完成第二储存装置的公区与私区的设定。若想对第二储存装置的第二公区进行加密,则于步骤36中,通过第一储存装置的密码设定模块及指纹设定模块对第二储存装置的第二公区进行密码加密或指纹加密。于部分实施例中,第二公区相较于第二组私区可具有强度较弱的加密。例如,第二组私区可进行指纹加密,而第二公区则进行密码加密。或者,第二组私区可设置有各用户自行设定的密码,而第二公区则设置有所有用户所公知的密码。因此,多个使用者皆可经由公知的密码对第二公区进行存取,然而也可对第二公区提供足够的保护性(如遗失时可避免第二公区的数据遭窃取)。对第二公区进行完加密后,则进入则进行至步骤34,完成第二储存装置的公区与私区的设定。
图5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在存取时的流程图。存取方法86开始于步骤42,存取储存装置。此处的储存装置可为图3所描述的第一储存装置或是图4所描述的第二储存装置,且第一储存装置及第二储存装置的私区皆经过密码加密及/或指纹加密。应了解存取的过程是在用户接口(如图2所示)进行,由于第一储存装置及第二储存装置分别经过加密,故可将第一储存装置或第二储存装置单独连接至用户接口,以分别对第一储存装置或第二储存装置进行数据的存取。然而,也可如图2所描述,分别将第二储存装置200串接于第一储存装置100的后,而经由用户接口90对两个储存装置分别进行数据存取。
存取方法86的步骤44中,是否进入加密的区域。若不进入加密的区域,则进行至步骤45,进行其他动作,举例而言,使用者可直接存取未经加密的公区等。此处所指的加密的区域为私区或经加密的公区。
若想进入加密的区域,则存取方法86进行至步骤46,进行解锁要求。于部分实施例中,若第一储存装置及第二储存装置的私区仅进行密码加密,则此步骤中,仅要求用户输入对应的密码(如图2的用户接口90中输入)。而另一方面,若第一储存装置及第二储存装置的私区仅进行指纹加密,则此步骤中,仅要求使用者输入对应的指纹。于其他部分实施例中,如图3的步骤18及图4的步骤28中所描述,若第一储存装置100及第二储存装置200的私区同时进行密码加密以及指纹加密,则使用者在设定阶段(步骤18及步骤28)即可设定解锁的条件。举例而言,当使用者设定进入私区的存取需同时输入对应的密码及相对应的指纹方可进入私区的存取的条件下,则此步骤中即要求用户输入对应的密码以及指纹。为了简化起见,其他状况(如仅设定密码加密而无设定指纹加密)将不再叙述。
存取方法86的步骤48中,是否与加密的区域所设定的密码或指纹相符合。在部分实施例中,当第一储存装置与第二储存装置的私区仅通过密码加密时,用户可经由用户接口直接输入相对应的密码以进行解锁。若输入的密码错误,则重复进行步骤46,进行解锁的要求。
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当第一储存装置与第二储存装置的私区有通过指纹加密时。由于第一储存装置的壳体上配置有指纹辨识器(如图1A、1B所示的指纹辨识器106),且内部配置有指纹辨识模块。因此经指纹加密的第一储存装置可以通过自身所配置的指纹辨识器及指纹辨识模块对于指纹加密的私区进行解锁。同样地,当指纹辨识的结果为错误时,则发出错误信息(步骤49)并重复步骤46,进行译码要求。
然而,如图2所描述,由于第二储存装置200为传统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故第二储存装置200并不配置有指纹辨识器及指纹辨识模块。因此,若第二储存装置200的私区经指纹加密,则需要通过外部的指纹辨识器来进行解锁。于一实施例中,可将第二储存装置200串接于第一储存装置100之后,如图2所示。由于第一储存装置100配置有指纹辨识器106以及指纹辨识模块110,故第二储存装置200的经指纹加密的私区可以通过第一储存装置100的指纹辨识器106以及指纹辨识模块110进行解锁。同样地,当指纹辨识的结果为错误时,则发出错误信息(步骤49)并重复进行步骤46,进行译码要求。
然而,在部分实施例中,若第二储存装置200是直接连接于用户接口90,如图6所示。此情况下,用户可在用户接口90外接一指纹辨识器95,应注意,此指纹辨识器95可不同于第一储存装置100,即指纹辨识器95为一般的指纹辨识器,而非配置有指纹辨识器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于本实施例中,虽然第二储存装置200是单独连接于用户界面90,但仍可使用其他的指纹辨识器(如指纹辨识器95)来进行解锁。同样地,当指纹辨识的结果为错误时,则发出错误信息(步骤50)并重复步骤46,进行译码要求。
存取方法86的步骤48中,解锁并进入加密的区域。当用户输入了吻合储存装置加密系统所对应的密码或指纹时,则进入步骤50,解锁并进入加密的区域。
图7A及图7B分别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俯视图及立体图。此实施例与图1A及图1B所描述的实施例类似,为简化起见,相似的叙述将省略。第一储存装置100具有壳体104。其中壳体104分为互相连接的第一部分104A及第二部分104B。第一储存装置100具有第一端口102,第一端口102位于第一部分104A上。而第一储存装置100具有指纹辨识器106及转接埠108,且指纹辨识器106及转接端口108配置于第二部分104B上。
第一部分104A与第二部分104B互相连接。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04A与第二部分104B通过可调式缆线109连接。可调式缆线109为一种伸缩式缆线,举例而言,第一部分104A的内部可配置有集线器,当可调式缆线109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部分104A与第二部分104B互相吻合,如图7A所示。第一部分104A与第二部分104B之间可通过磁铁或是卡榫互相固定,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如图7B所示,可调式缆线109处于拉伸状态。由于指纹辨识器106及转接端口108配置在第二部分104B。当第一部分104A上的第一端口102连接于用户接口时,如桌面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使用者可通过可调式缆线109的伸缩,扩大了指纹辨识器106及转接埠108的使用范围。于部分实施例中,可调式缆线109的范围可自数十公分至数公尺,如10cm至100cm(1m),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此配置的优点在于,当使用者将第一端口102连接在位于位置较远处的用户接口时(如位于地板上的主机),用户可通过可调式缆线109将指纹辨识器106及转接埠108移动至随手可及的范围,进而方便使用者的操作。此外,由于可调式缆线109可完整地收纳在集线器中,故收纳时不会有缆线外露的问题(即图7A所示),也增加了美观的成分。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为一种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具有端口以及转接埠,转接埠可提供其他外接储存装置加密系统连接并作为一种扩充插槽。而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内部配置有加密单元,加密单元具有容量配置模块、密码设定模块及指纹设定模块。用户可通过加密单元的容量配置模块将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内部的内存区划分为公区以及至少一个私区。并可通过密码设定模块及指纹设定模块对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私区进行密码加密或指纹加密。
储存装置加密系统还可以通过加密单元的容量配置模块将外接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内部的内存区划分为公区以及至少一个私区。并可通过密码设定模块及指纹设定模块对外接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私区进行密码加密或指纹加密。本发明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优点是在于,可通过本发明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对于一般传统(即不具有任何特殊功能)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进行公私区的划分以及指纹及密码加密。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配置有指纹辨识器以及指纹辨识模块,可提供在解锁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经指纹加密的区域,也可提供解锁外接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经指纹加密的区域。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为一种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壳体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配置有端口,第二部分配置有转接端口及指纹辨识器。其中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通过可调式缆线连接,通过可调式缆线的拉伸,可延伸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使用范围,此外,可调式缆线可完整地收纳于储存装置加密系统中,不会有缆线外露的问题,也兼具了美观的用途。
上文概述了若干实施例的特征,以便本领域熟习此项技艺者可更好地理解本揭示案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熟习此项技艺者应当了解到他们可容易地使用本揭示案作为基础来设计或者修改其他制程及结构,以实行相同目的及/或实现相同优势的。本领域熟习此项技艺者亦应当了解到,此类等效构造不脱离本揭示案的精神及范畴,以及在不脱离本揭示案的精神及范畴的情况下,其可对本文进行各种改变、取代及变更。

Claims (10)

1.一种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储存装置,包含:
一壳体;
一第一端口,位于该壳体上,并连接至一用户接口;
一转接埠,位于该壳体上;
一指纹辨识器,位于该壳体上;以及
一芯片,位于该壳体内,并与该端口、该转接埠,及该指纹辨识器电性连接,该芯片包含:
一第一内存区,包含一第一公区及至少一第一组私区;
一指纹辨识模块,连接于该第一内存区,以及
一加密单元,连接于该第一内存区及该指纹辨识模块,该加密单元包含一容量配置模块、一密码设定模块,及一指纹设定模块,其中:
该第一内存区的该第一公区及该至少一第一组私区是通过该容量配置模块进行划分;以及
该第一内存区的该至少一第一组私区通过该加密单元进行一第一加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密为一密码加密、一指纹加密,或上述的组合,其中:
该密码加密是通过该密码设定模块进行设定;
该指纹加密是通过该指纹设定模块及该指纹辨识器进行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二储存装置,包含一第二端口以及连接于该第二端口的一第二内存区,其中:
该第二储存装置的端口连接于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转接端口;以及
该第二内存区包含一第二公区及至少一第二组私区,其中该第二内存区的该第二公区及该至少一第二组私区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容量配置模块进行划分,且该至少一第二组私区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加密单元进行一第二加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密为一密码加密、一指纹加密,或上述的组合,其中:
该密码加密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密码设定模块进行设定;
该指纹加密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指纹设定模块及该指纹辨识器进行设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分为一第一部份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及该第二部分通过一可调式缆线连接;
所述端口位于该壳体的第一部份上;以及
所述转接埠及该指纹辨识器位于该壳体的第二部份上。
6.一种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将一第一储存装置连接至一用户接口;
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容量配置模块设定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第一公区及至少一第一组私区的数量及容量;以及
对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至少一第一组私区进行一第一加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密包含一密码加密、一指纹加密,或上述的组合,其中:
该密码加密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密码设定模块进行;以及
该指纹加密则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指纹设定模块及一指纹辨识器进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将一第二储存装置连接至该第一储存装置;
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容量配置模块设定该第二储存装置的一第二公区及至少一第二组私区的数量及容量;以及
对该第二储存装置的该至少一第二组私区进行一第二加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密包含一密码加密、一指纹加密,或上述的组合,其中:
该密码加密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密码设定模块进行;以及
该指纹加密则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一指纹设定模块及一指纹辨识器进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存装置加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对该第二加密进行解锁,以存取该第二储存装置的该至少一第二组私区,其中该第二加密是通过该第一储存装置的该指纹辨识器及一指纹辨识模块进行解锁。
CN201611065804.5A 2016-11-28 2016-11-28 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Withdrawn CN1081220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65804.5A CN108122021A (zh) 2016-11-28 2016-11-28 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65804.5A CN108122021A (zh) 2016-11-28 2016-11-28 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22021A true CN108122021A (zh) 2018-06-05

Family

ID=62224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65804.5A Withdrawn CN108122021A (zh) 2016-11-28 2016-11-28 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22021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69223Y (zh) * 2002-09-23 2003-08-27 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快闪存储装置的指纹输入器
CN1696960A (zh) * 2004-05-13 2005-11-16 瀚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含生物辨识的可携式加密储存装置及储存资料的保护方法
US20060069840A1 (en) * 2004-09-28 2006-03-30 Microsoft Corporation Universal serial bus device
CN102298958A (zh) * 2010-06-24 2011-12-28 华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加密随身碟及数字数据加密及存取的方法
CN102567231A (zh) * 2010-12-16 2012-07-11 华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隐藏空间的储存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69223Y (zh) * 2002-09-23 2003-08-27 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快闪存储装置的指纹输入器
CN1696960A (zh) * 2004-05-13 2005-11-16 瀚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含生物辨识的可携式加密储存装置及储存资料的保护方法
US20060069840A1 (en) * 2004-09-28 2006-03-30 Microsoft Corporation Universal serial bus device
CN102298958A (zh) * 2010-06-24 2011-12-28 华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加密随身碟及数字数据加密及存取的方法
CN102567231A (zh) * 2010-12-16 2012-07-11 华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隐藏空间的储存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0169B (zh) 一种保护sd卡数据的方法和保护系统
CN106169041B (zh) 一种基于usbkey鉴权的安全加密移动硬盘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WO2020204444A2 (ko) 월렛 앱이 설치된 소유 디바이스 및/또는 블록체인 노드에 키를 분산 저장하는 비밀 키 보안 방법
CN101375259B (zh) 数据保全系统
US842972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mouflaging of data, information 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s
CN110060111A (zh) 基于区块链的发票访问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
US20190354970A1 (en) Cryptographic transaction signing devices and methods therefor
CN104579689B (zh) 一种软密钥系统及实现方法
CN109784931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据查询平台的查询方法
US20200193420A1 (en) Data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3390125A (zh) 用无线终端授权及加解密的安全移动存储控制器设计方法
EP137446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mouflaging of data, information 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s
CN110766383A (zh) 一种支持匿名或实名的离线交易的数字钱包及使用方法
CN201590091U (zh) 基于口令认证的加密型存储卡读写装置
CN109190404A (zh) 一种数据脱敏系统
CN105227299A (zh) 一种数据加解密管理设备及其应用方法
CN109067544A (zh) 一种软硬结合的私钥验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076054A (zh) 用于管理单点登录应用程序的加密密钥的系统和方法
US20130262879A1 (en) Secure type storage device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CN106682522A (zh) 一种指纹加密的装置及实现方法
CN105723650B (zh) 通信系统和主装置
EP221555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henticating one-time virtual secret information
ES2236137T3 (es) Metodo anticlonacion.
CN108122021A (zh) 储存装置加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7092815A (zh) 一种保护模块文件的方法及服务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5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