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06323A -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06323A
CN108106323A CN201711236853.5A CN201711236853A CN108106323A CN 108106323 A CN108106323 A CN 108106323A CN 201711236853 A CN201711236853 A CN 201711236853A CN 108106323 A CN108106323 A CN 1081063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expanding machine
temperature heat
heat exchanger
cycle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368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06323B (zh
Inventor
李华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81063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063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06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063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D29/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movabl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属于动力、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连通高温热交换器,第二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连通高温热交换器,高温热交换器有循环工质通道连通膨胀机,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连通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膨胀机,第二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连通压缩机,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压缩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第三膨胀机和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低温热交换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第二高温热交换器有高温热介质通道分别与外部连通,膨胀机、第二膨胀机和第三膨胀机连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Description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冷需求、热需求和动力需求,为人类生活与生产当中所常见;现实中,人们经常需要利用高温热能来实现制冷、供热或转化为动力,也需要利用动力来进行制冷或利用动力并结合低温热能进行供热。在实现上述目的之过程中,将面临多方面的考虑或条件限制,包括能源的类型、品位和数量,用户需求的类型、品位和数量,环境温度,工作介质的类型,设备的流程、结构和制造成本等等。
以吸收式热泵技术为代表的热能(温差)利用技术,利用高温热负荷驱动实现供热或制冷;但因受到工作介质(溶液和冷剂介质)的性质影响,其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受到较大限制。利用机械能与热能之间的品位差的压缩式热泵技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其很多情况下难以实现对热能的高效利用。同时,两种技术还有共同的不足之处——无法在制热或制冷同时实现热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本发明从实现高温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问温差的高效利用为出发点,兼顾动力驱动或动力提供,并扩大高温热负荷温度范围,提出了具有简单流程和结构的系列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所组成;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高温热交换器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二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连通,第三压缩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与第三膨胀机连通,第三膨胀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第二膨胀机和第三膨胀机连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2.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和低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高温热交换器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0和供热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二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连通,第三压缩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与第三膨胀机连通,第三膨胀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第二膨胀机和第三膨胀机连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3.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和低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高温热交换器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压缩机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与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二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和低温回热器与压缩机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连通,第三压缩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与第三膨胀机连通,第三膨胀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第二膨胀机和第三膨胀机连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4.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和高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高温热交换器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二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连通,第三压缩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与第三膨胀机连通,第三膨胀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和高温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第二膨胀机和第三膨胀机连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5.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低温回热器和高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高温热交换器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0和供热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二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连通,第三压缩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与第三膨胀机连通,第三膨胀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和高温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第二膨胀机和第三膨胀机连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6.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低温回热器和高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压缩机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连通,高温热交换器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连通,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压缩机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与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二膨胀机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和低温回热器与压缩机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连通,第三压缩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与第三膨胀机连通,第三膨胀机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和高温热交换器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第二膨胀机和第三膨胀机连接压缩机、第二压缩机和第三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7.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第1-2、4-5项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将循环工质调整为低温热介质,取消低温热交换器,将低温热交换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和第二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与压缩机连通,一并调整为外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压缩机连通和第二膨胀机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8.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第3、6项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将循环工质调整为低温热介质,取消低温热交换器,将低温热交换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第二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和低温回热器与压缩机连通,一并调整为外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与压缩机连通和第二膨胀机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9.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第1、4项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取消供热器,将循环工质调整为被加热介质,将供热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膨胀机连通,一并调整为膨胀机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压缩机连通和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膨胀机连通,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0.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第2、5项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取消供热器,将循环工质调整为被加热介质,将供热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和供热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膨胀机连通,一并调整为膨胀机有被加热介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与外部连通、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压缩机连通和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膨胀机连通,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1.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第3、6项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取消供热器,将循环工质调整为被加热介质,将供热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与直接第二压缩机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与第二膨胀机连通,一并调整为膨胀机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压缩机连通和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与第二膨胀机连通,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2.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第1、4项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压缩机,将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膨胀机连通调整为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与新增压缩机连通,新增压缩机再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三膨胀机连接新增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3.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第2、5项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压缩机,将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和供热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膨胀机连通调整为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和供热器与新增压缩机连通,新增压缩机再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和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三膨胀机连接新增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4.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第3、6项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压缩机,将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压缩机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与第二膨胀机连通调整为膨胀机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与新增压缩机连通,新增压缩机再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压缩机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与第二膨胀机连通,第三膨胀机连接新增压缩机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5.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第1-1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增加动力机,动力机连接压缩机并向压缩机提供动力,形成附加外部动力驱动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6.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第1-14项所述的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增加工作机,第三膨胀机连接工作机并向工作机提供动力,形成附加对外提供动力负荷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1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2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3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4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5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6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7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8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9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10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11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第12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中,1-压缩机,2-第二压缩机,3-膨胀机,4-第二膨胀机,5-高温热交换器,6-供热器,7-低温热交换器,8-第三压缩机,9-第三膨胀机,10-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1-低温回热器,12-高温回热器;A-新增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
(2)流程上,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吸热,之后进入膨胀机3降压作功;膨胀机3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供热器6并放热,之后分别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和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第二膨胀机4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低温热交换器7并吸热,之后进入压缩机1升压升温;外部工作介质流经第三压缩机8升压升温,流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并吸热,流经第三膨胀机9降压作功,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放热,之后对外排放;高温热介质通过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提供驱动热负荷,低温热介质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提供低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通过供热器6获取中温热负荷,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输出的功提供给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作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图2所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和低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和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
(2)流程上,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低温回热器11和高温热交换器5并逐步吸热,之后进入膨胀机3降压作功;膨胀机3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低温回热器11和供热器6并逐步放热,之后分别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和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第二膨胀机4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低温热交换器7并吸热,之后进入压缩机1升压升温;外部工作介质流经第三压缩机8升压升温,流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并吸热,流经第三膨胀机9降压作功,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放热,之后对外排放;高温热介质通过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提供驱动热负荷,低温热介质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提供低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通过供热器6获取中温热负荷,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输出的功提供给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作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图3所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和低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11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和低温回热器11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
(2)流程上,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吸热,之后进入膨胀机3降压作功;膨胀机3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供热器6放热之后分成两路——第一路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第二路流经低温回热器11放热之后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第二膨胀机4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低温热交换器7和低温回热器11并逐步吸热,之后进入压缩机1升压升温;外部工作介质流经第三压缩机8升压升温,流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并吸热,流经第三膨胀机9降压作功,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放热,之后对外排放;高温热介质通过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提供驱动热负荷,低温热介质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提供低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通过供热器6获取中温热负荷,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输出的功提供给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作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图4所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和高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
(2)流程上,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吸热,之后进入膨胀机3降压作功;膨胀机3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供热器6并放热,之后分别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和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第二膨胀机4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低温热交换器7并吸热,之后进入压缩机1升压升温;外部工作介质流经第三压缩机8升压升温,流经高温回热器12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并逐步吸热,流经第三膨胀机9降压作功,流经高温回热器12和高温热交换器5并逐步放热,之后对外排放;高温热介质通过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提供驱动热负荷,低温热介质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提供低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通过供热器6获取中温热负荷,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输出的功提供给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作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图5所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低温回热器和高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和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
(2)流程上,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低温回热器11和高温热交换器5并逐步吸热,之后进入膨胀机3降压作功;膨胀机3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低温回热器11和供热器6并逐步放热,之后分别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和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第二膨胀机4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低温热交换器7并吸热,之后进入压缩机1升压升温;外部工作介质流经第三压缩机8升压升温,流经高温回热器12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并逐步吸热,流经第三膨胀机9降压作功,流经高温回热器12和高温热交换器5并逐步放热,之后对外排放;高温热介质通过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提供驱动热负荷,低温热介质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提供低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通过供热器6获取中温热负荷,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输出的功提供给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作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图6所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低温回热器和高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11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和低温回热器11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
(2)流程上,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吸热,之后进入膨胀机3降压作功;膨胀机3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供热器6放热之后分成两路——第一路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第二路流经低温回热器11放热之后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第二膨胀机4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低温热交换器7和低温回热器11并逐步吸热,之后进入压缩机1升压升温;外部工作介质流经第三压缩机8升压升温,流经高温回热器12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并逐步吸热,流经第三膨胀机9降压作功,流经高温回热器12和高温热交换器5并逐步放热,之后对外排放;高温热介质通过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提供驱动热负荷,低温热介质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提供低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通过供热器6获取中温热负荷,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输出的功提供给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作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图7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将循环工质调整为低温热介质,取消低温热交换器,将低温热交换器7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和第二膨胀机4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与压缩机1连通,一并调整为外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压缩机1连通和第二膨胀机4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低温热介质流经压缩机1升压升温,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排放的低温热介质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吸热,之后进入膨胀机3降压作功;膨胀机3排放的低温热介质流经供热器6并放热,之后分成两路——第一路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第二路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并对外排放;外部工作介质流经第三压缩机8升压升温,流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并吸热,流经第三膨胀机9降压作功,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放热,之后对外排放;高温热介质通过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提供驱动热负荷,低温热介质通过进出流程提供低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通过供热器6获取中温热负荷,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输出的功提供给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作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图8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3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将循环工质调整为低温热介质,取消低温热交换器,将低温热交换器7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第二膨胀机4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和低温回热器11与压缩机1连通,一并调整为外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压缩机1连通和第二膨胀机4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低温热介质流经低温回热器11并吸热,之后进入压缩机1升压升温;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排放的低温热介质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吸热,之后进入膨胀机3降压作功;膨胀机3排放的低温热介质流经供热器6并放热,之后分成两路——第一路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第二路流经低温回热器11放热之后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并对外排放;外部工作介质流经第三压缩机8升压升温,流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并吸热,流经第三膨胀机9降压作功,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放热,之后对外排放;高温热介质通过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提供驱动热负荷,低温热介质通过进出流程提供低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通过供热器6获取中温热负荷,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输出的功提供给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作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图9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取消供热器,将循环工质调整为被加热介质,将供热器6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一并调整为膨胀机3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
(2)流程上,一路被加热介质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另一路被加热介质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第二膨胀机4排放的被加热介质流经低温热交换器7并吸热,之后进入压缩机1升压升温;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排放的被加热介质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吸热,之后进入膨胀机3降压作功并对外排放;外部工作介质流经第三压缩机8升压升温,流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并吸热,流经第三膨胀机9降压作功,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放热,之后对外排放;高温热介质通过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提供驱动热负荷,低温热介质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提供低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通过进出流程获取中温热负荷,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输出的功提供给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作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图10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2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取消供热器,将循环工质调整为被加热介质,将供热器6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和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一并调整为膨胀机3有被加热介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外部连通、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
(2)流程上,一路被加热介质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另一路被加热介质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第二膨胀机4排放的被加热介质流经低温热交换器7并吸热,之后进入压缩机1升压升温;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排放的被加热介质流经低温回热器11和高温热交换器5并逐步吸热,之后进入膨胀机3降压作功;膨胀机3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低温回热器11并放热,之后对外排放;外部工作介质流经第三压缩机8升压升温,流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并吸热,流经第三膨胀机9降压作功,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放热,之后对外排放;高温热介质通过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提供驱动热负荷,低温热介质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提供低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通过进出流程获取中温热负荷,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输出的功提供给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作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图11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3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取消供热器,将循环工质调整为被加热介质,将供热器6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直接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11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一并调整为膨胀机3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
(2)流程上,一路被加热介质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另一路被加热介质流经低温回热器11放热之后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第二膨胀机4排放的被加热介质流经低温热交换器7和低温回热器11并逐步吸热,之后进入压缩机1升压升温;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排放的被加热介质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吸热,之后进入膨胀机3降压作功并对外排放;外部工作介质流经第三压缩机8升压升温,流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并吸热,流经第三膨胀机9降压作功,流经高温热交换器5并放热,之后对外排放;高温热介质通过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提供驱动热负荷,低温热介质通过低温热交换器7提供低温热负荷,被加热介质通过进出流程获取中温热负荷,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输出的功提供给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作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图12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1所示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压缩机,将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调整为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与新增压缩机A连通,新增压缩机A再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三膨胀机9连接新增压缩机A并传输动力;膨胀机3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供热器6并放热,之后进入新增压缩机A升压升温;新增压缩机A排放的循环工质流经供热器6并放热,之后分别进入第二压缩机2升压升温和进入第二膨胀机4降压作功;第三膨胀机9向新增压缩机A提供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具有如下效果和优势:
(1)提出了温差利用的新思路和新技术。
(2)热能(温差)驱动,实现供热/制冷,或可选择同时对外提供动力。
(3)流程合理,能够实现热能(温差)的充分和高效利用。
(4)灵活实现高温热负荷与中温热负荷之间温差高效利用,并扩大高温热负荷温度范围。
(5)必要时,借助外部动力实现供热/制冷,方式灵活,适应性好。
(6)以压缩机、膨胀机和热交换器为压缩式热泵组成部件,结构简单。
(7)对热源或燃料的适应范围广,有利于实现非优质热源或非优质燃料的高效利用。
(8)工质适应范围广,能够很好地适应供热/制冷需求,工质与工作参数的匹配灵活。
(9)给出多种具体技术方案,能够应对众多不同的实际状况,有较宽的适用范围。
(10)扩展了热泵技术,丰富了压缩式热泵的类型,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热能的高效利用。

Claims (16)

1.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2.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和低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0和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3.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和低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11)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和低温回热器(11)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4.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和高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5.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低温回热器和高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0和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6.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主要由压缩机、第二压缩机、膨胀机、第二膨胀机、高温热交换器、供热器、低温热交换器、第三压缩机、第三膨胀机、第二高温热交换器、低温回热器和高温回热器所组成;压缩机(1)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第二压缩机(2)有循环工质通道与高温热交换器(5)连通,高温热交换器(5)还有循环工质通道与膨胀机(3)连通,膨胀机(3)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11)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二膨胀机(4)还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和低温回热器(11)与压缩机(1)连通,外部有工作介质通道与第三压缩机(8)连通,第三压缩机(8)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与第三膨胀机(9)连通,第三膨胀机(9)还有工作工质通道经高温回热器(12)和高温热交换器(5)与外部连通,供热器(6)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低温热交换器(7)还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高温热交换器(1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膨胀机(3)、第二膨胀机(4)和第三膨胀机(9)连接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和第三压缩机(8)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7.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4-5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将循环工质调整为低温热介质,取消低温热交换器,将低温热交换器(7)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和第二膨胀机(4)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与压缩机(1)连通,一并调整为外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压缩机(1)连通和第二膨胀机(4)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8.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6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将循环工质调整为低温热介质,取消低温热交换器,将低温热交换器(7)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第二膨胀机(4)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热交换器(7)和低温回热器(11)与压缩机(1)连通,一并调整为外部有低温热介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压缩机(1)连通和第二膨胀机(4)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9.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取消供热器,将循环工质调整为被加热介质,将供热器(6)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一并调整为膨胀机(3)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0.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取消供热器,将循环工质调整为被加热介质,将供热器(6)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和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一并调整为膨胀机(3)有被加热介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外部连通、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1.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6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取消供热器,将循环工质调整为被加热介质,将供热器(6)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以及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直接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11)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一并调整为膨胀机(3)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外部有被加热介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2.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4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压缩机,将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调整为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与新增压缩机(A)连通,新增压缩机(A)再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三膨胀机(9)连接新增压缩机(A)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3.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压缩机,将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和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调整为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低温回热器(11)和供热器(6)与新增压缩机(A)连通,新增压缩机(A)再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与第二压缩机(2)和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三膨胀机(9)连接新增压缩机(A)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4.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6所述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压缩机,将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11)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调整为膨胀机(3)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与新增压缩机(A)连通,新增压缩机(A)再有循环工质通道经供热器(6)之后分别直接与第二压缩机(2)连通和再经低温回热器(11)与第二膨胀机(4)连通,第三膨胀机(9)连接新增压缩机(A)并传输动力,形成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5.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4所述的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增加动力机,动力机连接压缩机(1)并向压缩机(1)提供动力,形成附加外部动力驱动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16.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4所述的任一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中,增加工作机,第三膨胀机(9)连接工作机并向工作机提供动力,形成附加对外提供动力负荷的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201711236853.5A 2016-11-24 2017-11-23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Active CN1081063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07311 2016-11-24
CN2016111073113 2016-1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06323A true CN108106323A (zh) 2018-06-01
CN108106323B CN108106323B (zh) 2020-03-17

Family

ID=62208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36853.5A Active CN108106323B (zh) 2016-11-24 2017-11-23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0632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1015A (zh) * 2019-01-02 2020-09-29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11721018A (zh) * 2019-01-16 2020-09-29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13465208A (zh) * 2020-05-31 2021-10-01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联合循环热泵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1381A (zh) * 2015-04-13 2016-08-10 李华玉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二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10333A (zh) * 2015-04-13 2016-08-31 李华玉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28237A (zh) * 2015-04-13 2016-09-07 李华玉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53454A (zh) * 2015-04-13 2016-09-21 李华玉 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53453A (zh) * 2015-04-13 2016-09-21 李华玉 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1381A (zh) * 2015-04-13 2016-08-10 李华玉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二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10333A (zh) * 2015-04-13 2016-08-31 李华玉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28237A (zh) * 2015-04-13 2016-09-07 李华玉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53454A (zh) * 2015-04-13 2016-09-21 李华玉 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53453A (zh) * 2015-04-13 2016-09-21 李华玉 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1015A (zh) * 2019-01-02 2020-09-29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11721018A (zh) * 2019-01-16 2020-09-29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13465208A (zh) * 2020-05-31 2021-10-01 李华玉 第一类热驱动联合循环热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06323B (zh) 2020-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06053A (zh)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53454A (zh) 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53453A (zh) 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890216A (zh) 多向热力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10333A (zh)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10334A (zh)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10332A (zh)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440503A (zh)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322828A (zh) 第二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841382A (zh)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225321A (zh) 第二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805973A (zh) 多向热力循环与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928237A (zh) 开式双向热力循环与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10455010A (zh) 联合循环热泵装置
CN106352601A (zh) 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8120048A (zh)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225314A (zh) 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225284A (zh)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8106323A (zh)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352578A (zh)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8131866A (zh)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5823253A (zh)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225317A (zh) 第三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6403371A (zh)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CN108151361A (zh) 第一类热驱动压缩式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