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
背景技术
天馈线指天线的馈线,也称馈线,是连接天线与收、发信机之间的电磁传输线,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是微波中继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线起着将馈线中传输的电磁波转换为自由空间传播的电磁波,或将自由空间传播的电磁波转换为馈线中传输的电磁波的作用,而馈线则是电磁波的传输通道。在多波道共用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微波中继通信电路中,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技术性能、质量指标直接影响到共用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各微波波道的通信质量。因此,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正常运行不仅可以提高覆盖率,减少盲区,而且能够减少干扰、串话等,降低掉话率。
然而,由于天馈线安装在室外环境,极易受到人为碰撞以及雨水、风吹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接头松动,进水,腐蚀等致使传输损耗增加,严重影响通信质量。目前,较为常用的接头保护方法就是使用防水的胶泥和胶带,将接头分层缠绕进行密封。但这种方式对操作人员的要求高,费时费力,可靠性差,且均为一次性,不可重复利用,大大增加了维护成本。
近来,市场上也存在一些天馈线接头的保护盒,但普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安装和拆卸繁琐,效率不高;内部接头的结构固定不佳,密实效果较差。且不少装置结构和体积设计不当,给工程安装带来困难。同时,由于馈线对接后安装保护盒的过程中需要保护盒保持开启状态,单一的无阻碍翻转的壳体会对安装造成不便。
在传统的天馈线系统中,馈线所涉钢制走线架为简单的钢杆焊接而成,而馈线自身重力较大,电缆桥架的承载力会出现不足的现象,需要增设外部的加强结构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同时由于馈线线路较多,其在走线架内的排布往往混乱而无条理性。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天馈线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其系统稳定,各段馈线接头紧固可靠,接头处能防止水的渗透,且有利于馈线合理排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其包括转换模块,设置于所述天馈线系统的终端,并通过调节件固定在基础件上;所述转换模块将所述天馈线系统内传输的下行电信号转换为电磁波并发射到空间,建立基站到MS的下行链路,同时对来自MS的上行信号进行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建立MS到基站的上行链路;
传输模块,包括第一传输段、第二传输段和第三传输段,所述第一传输段和第三传输段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段的两端,且所述第一传输段与所述转换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段与转换模块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一传输段和第二传输段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天馈线接头保护装置;所述天馈线接头保护装置包括外壳主体,设置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外围,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一侧通过连接件进行铰接,另一侧盖合对接之后通过滑动件进行锁定,且盖合之后在内部形成容置空间;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的内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具有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上具有分支,并延伸出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以及,防渗件,设置于所述外壳主体的两端,所述外壳主体上具有配合所述防渗件的第一对接口;
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三传输段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射频调制、功放、合路后经过所述传输模块传输到所述转换模块,同时通过所述转换模块接收MS发射的反向信号;以及,
防护模块,包括第一防护件和第二防护件,所述第一防护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段上,且至少设置一个;所述第二防护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段和第三传输段的对接处;
所述第二传输段铺设于导向件上,并通过固定件进行固定,所述导向件包括,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导向件的两侧边,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两者结构形式相同,内侧均设置有长城板状的凹凸结构;承压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之间,并与之相连接;以及,分层件,设置于所述承压件的上端,并与所述限位件进行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传输段通过固定件进行固定,并铺设于导向件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防护件和第二防护件均通过连接线汇集到汇流件;所述第二传输段穿过馈线窗引入基站机房,且所述第二防护件所连接的连接线穿过所述馈线窗连接到所述汇流件。
作为本发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件内侧的凹凸结构形成等距且互相平行的滑槽,所述承压件的两端分别嵌入所述滑槽,其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一个外端块,所述滑槽的底面设置有配合于所述外端块的配合槽。
作为本发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防渗件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外端开口,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连接,且两则互相连通,内部形成空腔;所述第二段的外端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上具有配合于所述第一对接口的第二对接口,且第一对接口和第二对接口进行配合对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对应于所述滑动件的一侧边缘外伸有第一边缘件,所述第一边缘件上设置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的正中间设置有隔断块,且所述第一滑道被所述隔断块划分为两段对称的滑道;所述第一滑道上设置有一对关于所述隔断块对称的凹槽。
作为本发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边缘件上设置有两个对称的穿孔,且所述穿孔内部固定有施压件,所述施压件的外端固定在穿孔内,内端自由转动;所述施压件的外侧边缘外伸有第二滑道,且所述第二滑道的尺寸配合于所述第一滑道上的凹槽尺寸。
作为本发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对应于所述滑动件的一侧边缘外伸有第二边缘件;所述第二边缘件对应于所述第一滑道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滑道,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盖合之后,所述第三滑道与第一滑道彼此互补,形成对接,且两者对接之后的滑道总长度与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边缘件对应于所述第三滑道的另一面上设置有第四滑道,其长度与所述第二壳体的长度相等。
作为本发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部均设置有互相对称的嵌槽,所述密封件嵌入所述嵌槽内;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分支由所述穿孔穿出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并位于所述施压件的正下方。
作为本发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滑道、第二滑道、第三滑道和第四滑道上均设置有滑槽,且所述滑动件卡扣在所述滑槽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通过收发共用方式完成射频信号的发射,接收和分集接收的功能,本发明中的馈线接头处采用天馈线接头保护装置进行外部防护处理,其具有优良的密封效果,使得结构紧固可靠,防止接口松动,提高了整体系统的稳定性。此外,防渗件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水从馈线接头渗入,极大增强了整体的密封和防渗性能。导向件可以直接拆卸或组装,便于实际生产和应用,更具灵活性,且具有优良的承载能力,而分层间的使用可以使得馈线的排布更具条理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系统部件关系图。
图3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壳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壳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锁定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滑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四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四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四个实施例所述的密封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四个实施例所述的施压件按压截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五个实施例所述的多组装置并联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六个实施例所述的防渗件安装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六个实施例所述的防渗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六个实施例所述的防渗件单体分离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六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对接口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统提供的第七个实施例所述的限位件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七个实施例所述的限位件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七个实施例所述的承压件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七个实施例所述的单层导向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七个实施例所述的导向件截面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提供的第七个实施例所述的多层导向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包括转换模块M-10,设置于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终端,并通过调节件M-11固定在基础件M-12上;所述转换模块M-10将所述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内传输的下行电信号转换为电磁波并发射到空间,建立基站到MS的下行链路,同时对来自MS的上行信号进行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建立MS到基站的上行链路。传输模块M-20,包括第一传输段M-21、第二传输段M-22和第三传输段M-23,所述第一传输段M-21和第三传输段M-2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段M-22的两端,且所述第一传输段M-21与所述转换模块M-10相连接。控制模块M-30与所述第三传输段M-23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M-30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射频调制、功放、合路后经过所述传输模块M-20传输到所述转换模块M-10,同时通过所述转换模块M-10接收MS发射的反向信号。防护模块M-40包括第一防护件M-41和第二防护件M-42,所述第一防护件M-41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段M-22上,且至少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防护件M-42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段M-22和第三传输段M-23的对接处。
具体的,在本发明中,所述转换模块M-10为整体布放稳定的防渗天馈线系统的天线。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空间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收都是依靠移动天线来实现的。因此,天线对于移动通信网络来说,在覆盖率、接通率及全网服务质量都有很大影响,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天线实质是一种转换装置,是将电信号作为天线电波发射到空间,同时收集无线电波产生电信号的装置。在发射时,把传输线中的高频电流转换为电磁波,接收时,把电磁波转换为传输线中的高频电流。
天线具有多种类型,其中,本发明可采用板状天线。对前向链路而言,基站天线是整个Node B的最后端,将已调的模拟前向信号发射到对应的区域;对于反向链路而言,基站天线是最前端,将MS发射的信号接收进来。MS为移动台,是移动用户的终端设备,可以分为车载型、便携型和手持型。其中手持型俗称手机。它由移动用户控制,与基站间建立双向的无线电话电路并进行通话。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板状天线采用调节件M-11固定在基础件M-12上,其中,调节件M-11为天线调节支架,其可以调节天线的俯仰角并锁定在合适的角度位置,以使得天线至本小区边界的电磁波与周围小区的电磁波能量重叠尽量小,从而使小区间的信号干扰减至最小。基础件M-12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采用抱杆或者通过抱杆固定在铁塔上。
在本发明中,所述传输模块M-20为馈线,而传输模块M-20所包含的第一传输段M-21、第二传输段M-22和第三传输段M-23依次进行首尾连接。其中第二传输段M-22为主馈线,主馈线主要是从机房到天线平台提供传输路径,并尽可能的降低损耗,一般采用7/8″电缆。第一传输段M-21和第三传输段M-23均为跳线,跳线为基站天线和主馈线、主馈线和Node B之间提供连接,一般采用超柔的1/2″电缆,便于作形。其中,第一传输段M-21为室外跳线,室外跳线用于天线与主馈线之间的连接,长度一般可取3米左右。第三传输段M-23为室内跳线,室内跳线用于主馈线与Node B之间的连接,长度可取2~3米。
因此,由上述可知,传输模块M-20之间的连接顺序为:第一传输段M-21的一端与转换模块M-10相连,另一端与第二传输段M-22的一端相连;第二传输段M-22的另一端与第三传输段M-23的一端相连,第三传输段M-23的另一端与Node B相连,由此构成馈线传输主路线。
进一步的,主馈线两端均是DIN-F型连接器,在天线和主馈线之间的跳线两端均是DIN-M型连接器;在主馈线和Node B之间的跳线一端是DIN-M型连接器,一端是N-M型连接器。
进一步的,主馈线与室内跳线连接的一端穿过基站机房的墙壁,引进机房室内,因此室内跳线和Node B均处于室内。较佳的,主馈线通过馈线窗O引入机房内,馈线窗O安装在机房的墙壁上,其可以防止雨水、鸟类、鼠类及灰尘的进入。
在本发明中,控制模块M-30设置于基站的机房中,控制模块M-30为基站主设备,即基站收发信机(Node B)。Node B根据发射和接收两项功能分别具有发信部分和收信部分,Node B的发信部分接收来自RNC的数字基带信号,进行射频调制、功放、合路后经双工器由天线发射信号;收信部分将从天线接收来自MS发射的反向信号,经相反过程处理后送至RNC。
在本发明中,防护模块M-40为防雷装置。防护模块M-40主要包括第一防护件M-41和第二防护件M-42。其中,第一防护件M-41为接地卡,主要用来防雷和泄流,接地卡主要设置并分布于主馈线上,安装时与主馈线的外导体直接连接在一起,接地点方向必须顺着电流方向。7/8″馈线一般要求三点接地,首尾两点,中间一点,如果两点间超过60m必须增加接地点,如果小于20m,允许两点接地。如果小于10m,允许一点接地。
第二防护件M-42为“T”型避雷器,用于防雷和泄流,其安装在主馈线和室内跳线之间,即“T”型避雷器的一端连接主馈线的接头,另一端连接室内跳线的接头,并进行紧固。其在天线的一端是DIN-F型连接器,在Node B一端是DIN-M型连接器。“T”型避雷器并联于从基站天线引入机房的所有电缆至接地线,这样,当远处落雷产生的过电压波沿缆线入侵时,“T”型避雷器可将这种过电压分流入地,达到保护Node B的目的。其中,“T”型避雷器安装间距不少于0.5cm,避免全部遭受雷击。
进一步的,接地卡和“T”型避雷器均通过连接线J-1汇集并连接到汇流件J-2。其中,连接线J-1为接地线,汇流件J-2为接地汇流排。接地卡直接通过接地线汇集至接地汇流排。“T”型避雷器连接的接地线两端均接有铜鼻子,其一端与“T”型避雷器固定,另一端穿过馈线窗O引出室外,并连接到室外的接地汇流排。
在本发明中,第一传输段M-21与转换模块M-10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一传输段M-21和第二传输段M-2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天馈线接头保护装置。天馈线接头保护装置具有对馈线连接接头进行密封和紧固的防护作用。进一步的,室外跳线与天线以及主馈线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天馈线接头保护装置,其整体为盒状,包裹于接头的外围。
较佳的,第二传输段M-22通过固定件E进行固定,并铺设于导向件I上。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E为馈线卡,对馈线在铁塔、走线架以及室内外的布放起到固定作用。导向件I即为走线架,用于馈线的排布、走线以及导向,馈线铺设并绑扎在走线架内。
参照图3,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天馈线接头保护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发明主体结构包括外壳主体100,其设置于所述天馈线接头保护装置的外围,包括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在一侧通过连接件L进行铰接,另一侧盖合对接之后通过滑动件H进行锁定,且盖合之后在内部形成容置空间R;以及,密封件200,其设置于外壳主体100的内部,对应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具有第一密封件201和第二密封件202,第一密封件201上具有分支F,并延伸出第一壳体101的外侧。
具体的,在本发明中,所述天馈线接头保护装置的主体结构主要包括外壳主体100和密封件200。外壳主体100在本发明中具有外部防护的作用,其设置在本发明的外围,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为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整体结构大致相同,且为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外部结构均为盒状,内部具有空腔,两者在纵向的一侧边缘通过连接件L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L可以采用合页,因此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为铰接的连接方式,两者均可以围绕连接件L进行合理翻转。当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进行盖合之后,相对于连接件L的另一侧边缘通过滑动件H进行锁定,完成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完全锁定。滑动件H为滑块状,用于将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进行连接和卡扣,其相对于连接件L设置在第二壳体102的另一侧边缘上。
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盖合之后在内部形成容置空间R,用于放置两根连接的天馈线的接头。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盖合之后,在整体装置纵向的两端形成进线口X-1和出线口X-2。进线口X-1和出线口X-2分别作为天馈线的引入和引出通道。较佳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外侧设置有纵横两向互相垂直交叉的竖直肋板103,以提高整个外壳主体100的受力性能和结构稳定性。
密封件200在本发明中具有填充空隙,压实放置于容置空间R内的天馈线接头,并使其保持牢固,防止松动的作用。
密封件200设置在外壳主体100的内部,对应于对称设置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密封件200也同样存在第一密封件201和第二密封件202。其中,第一密封件201和第二密封件202结构形式相同,且为对称结构。第一密封件201嵌于第一壳体101之中,第二密封件202嵌于第二壳体102之中。
进一步的,密封件200的主体形状配合于外壳主体100内部的一周轮廓,具体的,其设置并嵌入在外壳主体100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的,密封件200的主体上还具有一个分支F,且第一密封件201上的分支F穿出并延伸至第一壳体101的外侧。
参照图4~8,为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二个实施例的是:所述第一壳体101对应于滑动件H的一侧边缘外伸有第一边缘件B-1,第一边缘件B-1上设置有第一滑道D-1。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主体结构包括外壳主体100。外壳主体100设置在本发明的外围,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为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整体结构大致相同,且为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外部结构均为盒状,内部具有空腔,两者在纵向的一侧边缘通过连接件L进行连接。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为铰接的连接方式,两者均可以围绕连接件L进行合理翻转。当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进行盖合之后,相对于连接件L的另一侧边缘通过滑动件H进行锁定,完成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完全锁定。
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盖合之后在内部形成容置空间R,用于放置两根连接的天馈线的接头。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盖合之后,在整体装置纵向的两端形成进线口X-1和出线口X-2。进线口X-1和出线口X-2分别作为天馈线的引入和引出通道。较佳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外侧设置有纵横两向互相垂直交叉的竖直肋板103,以提高整个外壳主体100的受力性能和结构稳定性。
在本发明中,第一壳体101对应于滑动件H一侧的边缘处,外伸有第一边缘件B-1。第一边缘件B-1整体为条板状,沿着第一壳体101的纵向方向进行设置。第一边缘件B-1垂直于第一壳体101向外悬挑出一定的宽度。
进一步的,第一边缘件B-1的外侧边缘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滑道D-1,第一滑道D-1为长条状,其设置在第一边缘件B-1的外表面。且第一滑道D-1上设置有滑槽C,用于为滑动件H的滑动提供轨道路径。滑槽C为槽状,沿着第一滑道D-1的纵向进行延伸。
进一步的,第一滑道D-1的正中间设置有隔断块G,且第一滑道D-1被隔断块G划分为两段对称的滑道。具体的,隔断块G的上表面与第一滑道D-1主体的上表面相齐平,因此,隔断块G的上表面高于滑槽C底。显而易见的,当滑动件H在滑槽C内进行滑动的时候,遇到隔断块G即被阻碍停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道D-1上还设置有一对关于隔断块G对称的凹槽A。由于第一滑道D-1被隔断块G划分为两段,因此,左右两段的第一滑道D-1上均具有一个凹槽A,且互相对称设置。凹槽A切断第一滑道D-1,且凹槽A的槽底平面与第一边缘件B-1的外侧表面相齐平。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中第一滑道D-1的长度小于第一壳体101的总长度。由于第一滑道D-1为对称结构,其两端均未延伸至第一壳体101的两端位置,因此在第一滑道D-1的两端处存在空缺。
进一步的,第一边缘件B-1上设置有两个对称的穿孔K,且穿孔K内部固定有施压件300,施压件300的外端固定在穿孔K内,内端自由转动;施压件300的外侧边缘外伸有第二滑道D-2,且第二滑道D-2的尺寸配合于第一滑道D-1上的凹槽A尺寸,同时,第二滑道D-2上也存在滑槽C。具体的,穿孔K为长条形,且具有互相对称的两个,其位于第一滑道D-1的内侧位置。施压件300整体为长条状,尺寸略小于穿孔K的尺寸。施压件300的外端部固定在穿孔K的外端,另一端为自由端,因此,施压件300可以绕着外端的固定端进行转动。施压件300的外侧边缘还设置有一个外伸的第二滑道D-2,由于第二滑道D-2的尺寸和第一滑道D-1上凹槽A的尺寸形成互补,彼此能够配合连接,因此,施压件300在旋转到与第一边缘件B-1表面相平行的时候,其上的第二滑道D-2正好能够嵌入凹槽A内,使得第一滑道D-1与第二滑道D-2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形成整体,两者的滑槽C也能形成连通。
在本发明中,第二壳体102对应于滑动件H的一侧边缘外伸有第二边缘件B-2;第二边缘件B-2对应于第一滑道D-1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三滑道D-3,且在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盖合之后,第三滑道D-3与第一滑道D-1彼此互补,形成对接,且两者对接之后的滑道总长度与第一壳体101的长度相等。具体的,第二壳体102对应于滑动件H一侧的边缘处,外伸有第二边缘件B-2。第二边缘件B-2与第一边缘件B-1结构相同,均为条板状,并沿着第二壳体102的纵向方向进行设置。第二边缘件B-2垂直于第二壳体102向外悬挑出一定的宽度,此宽度与第一边缘件B-1的宽度相同。
由上述可知,第一滑道D-1的长度小于第一壳体101的总长度,其两端均未延伸至第一壳体101的两端位置,因此在第一滑道D-1的两端处存在空缺。而第三滑道D-3正好设置在第二边缘件B-2上对应于第一滑道D-1两端的空缺处,且在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对接之后,第三滑道D-3上的滑槽C与第二滑道D-2以及第一滑道D-1上的滑槽C形成连通,共同组成第一壳体101这一侧的全部滑道。
进一步的,第二边缘件B-2对应于第三滑道D-3的另一面上设置有第四滑道D-4;所述第四滑道D-4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壳体102的长度相等。具体的,第四滑道D-4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滑道,设置于第三滑道D-3的对立面,其上也具有相同规格的滑槽C。
进一步的,滑动件H整体为槽形结构,分为侧板H-1、底板H-2和凸棱H-3。侧板H-1位于底板H-2的两侧,连接后形成槽状,而凸棱H-3设置于两个侧板H-1的内侧,其形状与滑槽C一致。在使用滑动件H的时候,开口正对第一边缘件B-1和第二边缘件B-2进行嵌入,并将凸棱H-3对应卡扣在滑槽C中,实现在滑槽C内的滑动。
在本发明中,当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互相盖合之后,第一边缘件B-1与第二边缘件B-2的内表面互相贴合,此时,第三滑道D-3与第一滑道D-1形成连通。转动施压件300,使得其上的第二滑道D-2嵌入第一滑道D-1的凹槽A内,因此,第一滑道D-1、第二滑道D-2和第三滑道D-3整体形成连通,且位于一侧面。同时,第四滑道D-4位于另外一侧面,滑动件H在连通的滑槽C内滑动。当滑动至第二滑道D-2位置时,由于滑动件H卡住第二滑道D-2,因此施压件300无法松脱,同时又夹紧了第一滑道D-1与第四滑道D-4,因此整体装置处于锁定状态。若滑动件H向两侧滑动至第三滑道D-3,由于没有同时夹住第一滑道D-1与第四滑道D-4,因此第一边缘件B-1与第二边缘件B-2可以分离,处于松脱状态。
参照图9~12,为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三个实施例的是: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内部均设置有互相对称的嵌槽Q,密封件200嵌入嵌槽Q内;第一密封件201的分支F由穿孔K穿出第一壳体101的外侧。
在本发明中,密封件200具有填充空隙,压实放置于容置空间R内的天馈线接头,并使其保持牢固,防止松动的作用。
密封件200设置在外壳主体100的内部,对应于对称设置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密封件200也同样存在第一密封件201和第二密封件202。其中,第一密封件201和第二密封件202结构形式相同,且为对称结构。第一密封件201嵌于第一壳体101之中,第二密封件202嵌于第二壳体102之中。
进一步的,密封件200的主体形状配合于外壳主体100内部的一周轮廓,具体的,其设置并嵌入在外壳主体100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的,密封件200的主体上还具有一个分支F,且第一密封件201上的分支F穿出并延伸至第一壳体101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嵌槽Q,两边的嵌槽Q彼此对称,第一密封件201和第二密封件202均嵌入在嵌槽Q内。嵌槽Q的整体形状与密封件200的主体部分相配合。
在本发明中,密封件200的主体上外伸有两个分支F,同时第一边缘件B-1上设置有两个对称的穿孔K,穿孔K与第一壳体101内部的嵌槽Q形成连通,并将第一壳体101的内外联系起来。具体的,第一密封件201主体设置在嵌槽Q内,其分支F正好穿过穿孔K伸出第一壳体101的外侧。由上述可知,由于穿孔K中还设置有施压件300,因此当整体装置盖合锁紧之时,施压件300正好覆在分支F上,对分支F产生挤压,使得分支F内的气体被挤入密封件200的主体内,最终致使密封件200主体产生膨胀,体积变大。膨胀后的密封件200对放置在装置内的天馈线接头产生更大的挤压力和接触面积,因此天馈线接头也取得更好的密封效果,使得结构紧固可靠,防止接口松动。
较佳的,本实施例中,施压件300与密封件200接触的一面可以设置为锯齿状,以减小施压件300下压时的摩擦阻力。
参照图13,为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四个实施例的是:连接件L的外侧表面具有凸起件T,且第三滑道D-3的外侧面具有对应于凸起件T的孔洞N;外壳主体100扣合后,将其凸起件T插入另一个相同装置的孔洞N内,形成多组装置的并联连接。
由上述可知,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在一侧以连接件L进行连接,连接方式为铰接,即采用合页。具体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连接侧的边缘各具有若干突出物,中心位置存在圆孔,而两个壳体在进行对接时,突出物可以互相吻合穿插,且所有圆孔能连通在一个直线方向上,再利用插销穿过所有圆孔,完成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连接。其中,在连接件L连接的若干突出物中,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各具有一个相比其他突出物较长的凸起件T,因此每个连接件L上具有两个互邻的凸起件T。当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扣合之时,两个互邻凸起件T的端部正好互相重合,形成一个组件。
同时,第二壳体102两端补充的扣件外缘的外侧面设置有孔洞N,且孔洞N的形状和位置对应于凸起件T的尺寸。孔洞N具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当本发明一个装置的外壳主体100盖合后,连接件L外侧的凸起件T形成组合整体,将一个装置的凸起件T插入另一个相同装置的孔洞N内,可以将两者进行并联连接,按照此方式可以无限并联下去。
参照图14~17,为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五个实施例的是:所述天馈线接头保护装置还包括防渗件500,其设置于外壳主体100的两端,外壳主体100上具有配合所述防渗件500的第一对接口P-1。
具体的,防渗件500在本发明中具有防止两端渗水,从而进入装置内部的情况。由于馈线保护装置在实际应用时状态不定,外界水源极易顺着馈线的外表面从进线端口渗入装置的内部,因此需要对两端的位置进行密封防渗处理。
防渗件500设置在外壳主体100的端部,进一步的,防渗件500具有互相对应的两个,分别设置于装置的两端位置。由于两端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暂以其中一端的防渗件500加以说明。所述天馈线接头保护装置的外端外伸有与防渗件500进行对接的第一对接口P-1,即防渗件500通过第一对接口P-1与装置主体形成连通。
进一步的,防渗件500包括第一段501和第二段502,所述第一段501的外端开口,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502连接,且两则互相连通,内部形成空腔。具体的,第一段501为管状结构,内部具有通道,且通道的内径尺寸配合于接入馈线的外径尺寸,以保证接入的馈线能够恰好从第一段501中穿过。第二段502为变截面的空心容器型结构,其与第一段501连接的一端为最小截面,与外壳主体100对应的一端为最大截面。第二段502的内部具有空腔,且空腔与第一段501内的通道互相连通。
进一步的,第二段502的外端(即对应于外壳主体100的一端)设置有挡板503,挡板503为板状。较佳的,挡板503的外缘轮廓形状与外壳主体100的外围轮廓相对应,以便于外壳主体100与防渗件500连接后的整体协调。
进一步的,挡板503的外表面上外伸有第二对接口P-2。第二对接口P-2与第一对接口P-1互相配合,两者为互补的结构形式。具体的,第二对接口P-2包括垂直外伸的管壁P-20和设置在管壁P-20末端的卡件P-21。其中,管壁P-20为短管状,与第二段502内部空腔连通,卡件P-21位于管壁P-20的端部,并向外凸出。较佳的,防渗件500的整体为两瓣式结构,其对应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分别为一个独立的单体,且两个单体结构相同,互相对称,可以拼接成一个整体。
进一步的,第一对接口P-1整体为短管状,外端设置有一圈卡环P-10,卡环P-10整体为圆环状,其上还开设有一对嵌口P-11,嵌口P-11的形状对应于卡件P-21的形状。同样的,第一对接口P-1对应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也为两瓣式结构,两个单体分别固定在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的端部。当需要使用防渗件500的时候,先将其两个单体打开,第一段501朝外,并将馈线安置于腔体内,盖合防渗件500。将穿出的馈线在外壳主体100内就位后,合上外壳主体100,同时将第二对接口P-2上的卡件P-21对准第一对接口P-1上的嵌口P-11。嵌入配合之后,旋转防渗件500,卡件P-21即可被卡在卡环P-10内,从而实现防渗件500与外壳主体100的连接。最后可以采用防水胶带缠绕防渗件500的第一段501外表面,实现固定。较佳的,第一段501的内侧壁设置有柔性防水材料,增加密封和防渗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第一段501和内侧壁与馈线贴合密实,因此具有优良的防渗效果。即使有少量水分依然穿透第一段501,进入内部,但由于第二段502为空心容器型的结构,截面较大,渗入的少量水分也会被淤积在第二段502的腔体内,从而保证了水分无法进入外壳主体100的内部。
参照图18~23,为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六个实施例的是:第二传输段M-22铺设于导向件I上,其中,导向件I包括,限位件I-10,设置于导向件I的两侧边,包括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两者结构形式相同,内侧均设置有长城板状的凹凸结构;承压件I-20,设置于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之间,并与之相连接;以及,分层件I-30,设置于承压件I-20的上端,并与限位件I-10进行连接。
在本发明中,导向件I包括限位件I-10和承压件I-20。其中,限位件I-10设置于导向件I的两侧边,包括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互相平行正对;承压件I-20设置于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之间,并分别与两者相连接。
具体的,限位件I-10在本发明中具有防止侧向压力以及为承压件I-20提供搁置空间的作用。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均为条板状,两者结构相同,并通过承压件I-20进行连接,形成整体。承压件I-20整体为条状的杆件,在本发明中可以设置多根,并等距均匀设置在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之间。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的内侧均设置有长城板状的凹凸结构,且此凹凸结构形成等距且互相平行的竖直滑槽I-13。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内侧的滑槽I-13互相正对设置,且滑槽I-13上端一直延伸至限位件I-10的顶面,在上端形成连通,但滑槽I-13的下端并未延伸至限位件I-10的底面。在本实施例中,承压件I-20的两端分别嵌入滑槽I-13。显而易见的,承压件I-20的两端分别搁置在滑槽I-13的下端。
进一步的,承压件I-2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外端块I-21,外端块I-21为块状的结构,并向外延伸有一定的长度。同时,滑槽I-13的底面设置有配合于外端块I-21的配合槽I-14,配合槽I-14的形状与外端块I-21互相对应,形成互补。
进一步的,承压件I-20两端的外端块I-21外表面具有螺孔S-1。同样,配合槽I-14的底面也配合于外端块I-21具有螺孔S-1,且配合槽I-14内的螺孔S-1从配合槽I-14的底面贯穿过限位件I-10的外侧表面,形成通孔,在本实施例中,配合槽I-14内的螺孔S-1与外端块I-21内的螺孔S-1的螺纹规格一致。进一步的,承压件I-20的两端搁置在滑槽I-13的下端,且两端通过螺栓S-2穿过所述螺孔S-1与限位件I-10进行连接和固定。较佳的,承压件I-20的上表面为平面,下表面为弧形曲面,且向上弯曲,使得承压件I-20整体形成拱形的结构,有利于承受更大的压力作用。
导向件I还包括分层件I-30,其设置于承压件I-20的上端,并与限位件I-10进行连接。分层件I-30具有分隔内部容置空间,形成多层的电缆铺设通道的作用,其主要由一个横杆和两个立杆所组成。两个立杆分别设置于横杆的两端位置,且互相平行,均垂直于横杆主体。
进一步的,分层件I-30的立杆与限位件I-10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嵌插方式,即分层件I-30的两个立杆分别沿着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内侧的滑槽I-13进行嵌入并下滑,最后直至分层件I-30立杆的下端与承压件I-20的上表面进行接触。其中分层件I-30中横杆的长度尺寸与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之间的距离对应;分层件I-30中立杆的宽度尺寸与滑槽I-13的宽度对应。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分层件I-30立杆的作用为支撑起横杆,使得横杆架空,而横杆的作用为分层隔断,承载电缆的作用。
较佳的,由于本实施例中,分层件I-30仅嵌入在滑槽I-13内,并未与第一限位件I-11和第二限位件I-12进行固定连接,因此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选择设置或者不设置分层件I-30,以满足是否需要分层铺设电缆的实际需求,这样更具灵活性。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发明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发明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