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72158A - 热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72158A
CN108072158A CN201611026725.3A CN201611026725A CN108072158A CN 108072158 A CN108072158 A CN 108072158A CN 201611026725 A CN201611026725 A CN 201611026725A CN 108072158 A CN108072158 A CN 1080721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opening
air
exhaus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267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72158B (zh
Inventor
张瑞
牛勇
霍仲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2672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721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072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2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72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21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2012/008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cyclic routing supply and exhaust ai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包括:给气组件;排气组件;给气风路;排气风路;连通部件;热交换部件。其中,给气风路的吸风口侧设置给气风阀组件,在排气组件的出风口到排气风路的排气口之间设置排气导流部件;在排气导流部件的与连通部件所对应的位置开设第一开口;排气导流部件上开设第二开口。热交换装置还包括:开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循环风阀组件,热交换装置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时,循环风阀组件开启第一开口,关闭第二开口,给气风阀组件关闭吸风口,在第二状态时,循环风阀组件关闭第一开口,开启第二开口,给气风阀组件开启吸风口。本发明通过共用部件,使得风阀组件的更换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如CN201620107867.1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机。如图1所示,该新风机包括由前后面板和侧板构成的外壳,侧板上开设有连通室内的回风口和送风口,连通室外的进风口和排气口;外壳内部形成有连通所述进风口送风口的进风风道,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排气口的排气风路。在图1中,带箭头的实线表示给气风路;带箭头的虚线表示排气风路。请继续参照图1,进风风道连接进风口的一段与排气风路连接排气口的一段是由一隔板隔开一腔体构成;该隔板上具有可使该段进风风道与该段排气风路连通的风阀;所述进风口和排气口处设置有可使进风口和排气口关闭的风阀;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双蜗壳的涡轮风机,该双蜗壳的两个蜗壳构成双面进风双出风口的结构,且,该两个蜗壳分别布设于进风风道和排气风路内。
然而,如上所述的以往公开的热交换装置,风阀组件数量多,风阀组件远离检修门,因此,更换风阀组件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以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通过共用部件,使得风阀组件的更换更加方便。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热交换装置,包括:具备给气风轮和马达的给气组件;具备排气风轮和马达的排气组件;通过所述给气组件从室外向室内送风的给气风路;通过所述排气组件从室内向室外排气的排气风路;连通所述给气风路和排气风路的连通部件;设置于所述给气风路和排气风路交叉的位置的热交换部件,用于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换气时进行热量交换。其中,所述给气风路的吸风口侧设置给气风阀组件;在所述排气组件的出风口到所述排气风路的排气口之间设置排气导流部件,所述排气导流部件构成一段排气风路;在所述排气导流部件的与所述连通部件所对应的位置开设第一开口,所述排气导流部件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连通部件连通;所述排气导流部件上开设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排气组件的出风口和所述排气口。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开闭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循环风阀组件,所述热交换装置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循环风阀组件开启所述第一开口,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给气风阀组件关闭吸风口,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循环风阀组件关闭所述第一开口,开启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给气风阀组件开启所述吸风口。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热交换装置通过共用部件,使得风阀组件的更换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热交换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热交换装置在给风轮和排风轮一侧的剖视图;
图5为图2所示热交换装置在热交换部件一侧的立体图;
图6~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热交换装置中更换部件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给气组件;
110-给气风轮; 120-马达; 130-给气蜗壳;
131-给气蜗壳的副吸风口; 132-给气蜗壳的出风口;
140-给气导流部件;
200-排气组件;
210-排气风轮; 220-马达; 230-排气蜗壳;
231-排气蜗壳的副吸风口; 232-排气蜗壳的出风口;
300-给气风路;
301-回风口; 302-送风口;
400-排气风路;
401-排气口; 402-吸风口;
410-排气导流部件; 411-第一开口; 412-第二开口;
500-连通部件;
600-热交换部件;
610-第一风路; 611-第一吸风口; 612-第一出风口;
620-第二风路; 621-第二吸风口; 622-第二出风口;
710-给气风阀组件;
711-给气风阀; 712第二马达;
720-循环风阀组件;
721-循环风阀; 722-第一马达;
800-框体;
801-第一侧板; 802-第二侧板;
802a-第四开口; 802a′-检修门;
803-第三侧板; 804-第四侧板; 805-顶板; 806-底板;
811-第一分隔板; 812-第二分隔板; 811a、811a′-第三开口;
910-第一净化装置; 920-第二净化装置;
A-热交换室;
A1-第一热交换室; A2-第二热交换室;
A3-第三热交换室; A4-第四热交换室;
B-换气室;
B1-第一风室; B2-第二风室。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在于通过共用部件,使得风阀组件的更换更加方便。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请参照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包括:
具备给气风轮110和马达120的给气组件100;
具备排气风轮210和马达220的排气组件200;
通过给气组件从室外向室内送风的给气风路300;
通过排气组件从室内向室外排气的排气风路400;
连通给气风路和排气风路的连通部件500;
设置于给气风路和排气风路交叉的位置的热交换部件600,用于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换气时进行热量交换;以及
设置于给气风路的吸风口侧的给气风阀组件710;
其中,在排气组件的出风口201到排气风路的排气口401之间设置排气导流部件410,排气导流部件410构成一段排气风路400,在排气导流部件410的与连通部件500所对应的位置开设第一开口411,排气导流部件410通过第一开口411与连通部件500连通,排气导流部件410上开设第二开口412,第二开口412连通排气组件200的出风口201和排气风路400的排气口401,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具有开闭第一开口411和第二开口412的循环风阀组件720。
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循环风阀组件720开启第一开口411,关闭第二开口412,给气风阀组件710关闭吸风口,在第二状态时,循环风阀组件720关闭第一开口411,开启第二开口412,给气风阀组件710开启吸风口402。
以下分别对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照图3,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包括:框体800。该框体800具有第一侧板801,第二侧板802,第三侧板803,第四侧板804,顶板805,底板806。其中,第一侧板801和第二侧板802,第二侧板802和第四侧板804,顶板805和底板806各自相对。框体800内部设置第一分隔板811和第二分隔板812,第一分隔板811与第二侧板802平行,固定在顶板805,底板806,第二侧板802,及第一侧板801上,并将框体800的内部空间分成热交换室A和换气室B。进一步地,第二分隔板812把换气室B分成第一风室B1和第二风室B2。
其中,在第一侧板801的构成热交换室A的部分设置吸风口402,构成第二风室B2的部分设置排气口401,第二侧板802的构成热交换室A的部分设置回风口301,构成第一风室B1的部分设置送风口302。需要注意的是,在图3中,带箭头的实线表示给气风路;带箭头的虚线表示排气风路。
在第一风室B1设置给气组件100,在第二风室B2设置排气组件200。给气组件100包括:给气风轮110;给气风轮110周围的给气蜗壳130;驱动给气风轮110的马达120。排气组件200包括:排气风轮210;排气风轮210周围的排气蜗壳230;驱动排气风轮210的马达220,给气蜗壳130和排气蜗壳230各自有副吸风口和出风口。其中,给气蜗壳130具有副吸风口131和出风口132;排气蜗壳230具有副吸风口231和出风口232。第一风室B1上设置连通给气蜗壳的出风口132和送风口302的给气导流部件140。第二风室B2设置连通排气蜗壳的出风口232和排气口401的排气导流部件410。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给气蜗壳的出风口132和给气组件的出风口是同一个部位,排气蜗壳的出风口232和排气组件的出风口是同一个部位。
本实施例中,通过给气风轮110,将第一风室B1的空气由给气蜗壳的副吸风口131吸入,依次经过给气蜗壳的出风口132,给气导流部件140,送风口302向室内送风。通过排气风轮210,将第二风室B2的空气由排气蜗壳的副吸风口231吸入,依次经过排气蜗壳的出风口232,排气导流部件410,排气口401向室外排风。
请参照图5,热交换部件600设置在热交换室A,热交换部件600将热交换室A分割成第一热交换室A1,第二热交换室A2,第三热交换室A3,第四热交换室A4。同样,在图5中,带箭头的实线表示第一风路;带箭头的虚线表示第二风路。
热交换部件600包括独立的多个第一风路610和多个第二风路620,第一风路610包括相对的第一吸风口611和第一出风口612,第二风路620包括相对的第二吸风口621和第二出风口622。其中,第一吸风口611通过第一热交换室A1与吸风口402连通,第一出风口612通过第三热交换室A3与第一风室B1连通,第二吸风口621通过第二热交换室A2与回风口301连通,第二出风口622通过第四热交换室A4与第二风室B2连通。
此外,第一热交换室A1,第一吸风口611,第一风路610,第一出风口612,第三热交换室A3,第一风室B1,给气蜗壳的副吸风口131,给气蜗壳的出风口132,给气导流部件140形成给气风路300。第二热交换室A2,第二吸风口621,第二风路620,第二出风口622,第四热交换室A4,第二风室B2,排气蜗壳的副吸风口231,排气蜗壳的出风口232,排气导流部件410形成排气风路400。
在框体800内部设置有连通排气导流部件410和第一热交换室A1的连通部件500。排气导流部件410与连通部件50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411,排气导流部件410通过第一开口411与连通部件500连通,排气导流部件410上设置第二开口412,第二开口412连通排气蜗壳的出风口232和排气口401,框体内部还设置有开闭第一开口411和第二开口412的循环风阀组件720。循环风阀组件720包括:循环风阀721,驱动循环风阀的第一马达722。吸风口上设置给气风阀组件710,给气风阀组件710包括给气风阀711,驱动给气风阀的第二马达712。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热交换装置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具体而言:
在第一状态时,第一马达722驱动循环风阀721,循环风阀721转动关闭第二开口412,打开第一开口411,第二马达712驱动给气风阀711关闭吸风口402。至此,从回风口301吸入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二热交换室A2,第二吸风口621,第二风路620,第二出风口622,第四热交换室A4,第二风室B2,排气蜗壳的副吸风口231,排气蜗壳的出风口232,排气导流部件410,连通部件500,第一热交换室A1,第一吸风口611,第一风路610,第一出风口612,第三热交换室A3,第一风室B1,给气蜗壳的副吸风口131,给气蜗壳的出风口132,给气导流部件140,最后经由送风口302再次送到室内。
在第二状态时,第一马达722驱动循环风阀721,循环风阀721转动开启第二开口412,关闭第一开口411;第二马达712转动给气风阀711开启吸风口402。至此,从回风口301吸入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二热交换室A2,第二吸风口621,第二风路620,第二出风口622,第四热交换室A4,第二风室B2,排气蜗壳的副吸风口231,排气蜗壳的出风口232,排气导流部件410,最后经由排气口401排出,于此同时,从吸风口吸入的室外空气依次经过第一热交换室A1,第一吸风口611,第一风路610,第一出风口612,第三热交换室A3,第一风室B1,给气蜗壳的副吸风口131,给气蜗壳的出风口132,给气导流部件140,最后经由送风口302向室内送风。
因此,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时,可通过循环风阀组件控制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使得风阀组件的数量减少,导致风阀组件的更换更加方便。
此外,请参照图3,还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排气导流部件410的开口面积从排气蜗壳的出风口232面向第二开口412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排气蜗壳的出风口232面积大于第二开口412面积,通过把排气导流部件410设计成开口面积,从排气蜗壳出风口232到第二开口412逐渐减小,导流了通过排气导流部件410内部的空气,从而减少了空气阻力。
图6~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给气风路300的位于热交换部件600上流的部分是通过第一分隔板811与排气风路400进行分隔,在第一分隔板811的对应连通部件500的部分设置第三开口811a,通过第三开口811a连通上述连通部件500和给气风路300,给气风路300的位于热交换部件600上游的位置设置第一净化装置910,也即,在第一热交换室A1上设置第一净化装置910,第三开口811a位于第一净化装置910和吸风口402之间。
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具体而言:
在第一状态时,第一马达722驱动循环风阀721,循环风阀721转动关闭第二开口412,打开第一开口411,第二马达712驱动给气风阀711关闭吸风口。至此,从回风口301吸入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二热交换室A2,第二吸风口621,第二风路620,第二出风口622,第四热交换室A4,第二风室B2,排气蜗壳的副吸风口231,排气蜗壳的出风口232,排气导流部件410,连通部件500,第一热交换室A1,第一净化装置910,第一吸风口611,第一风路610,第一出风口612,第三热交换室A3,第一风室B1,给气蜗壳的副吸风口131,给气蜗壳的出风口132,给气导流部件140,最后经由送风口302再次送到室内。
从回风口吸入的室内空气经过第一净化装置910进行净化后,再次送入室内。
在第二状态时,第一马达722驱动循环风阀721,循环风阀721转动开启第二开口412,关闭第一开口411,转动第二方法开启吸风口402。至此,从回风口吸入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二热交换室A2,第二吸风口621,第二风路620,第二出风口622,第四热交换室A4,第二风室B2,排气蜗壳的副吸风口,排气蜗壳的出风口,排气导流部件410,最后经由排气口401排出,于此同时,从吸风口吸入的室外空气依次经过第一热交换室A1,第一净化装置910,第一吸风口611,第一风路610,第一出风口612,第三热交换室A3,第一风室B1,给气蜗壳的副吸风口131,给气蜗壳的出风口132,给气导流部件140,最后经由送风口302向室内送风。
从吸风口402吸入的室外空气经过第一净化装置910进行净化后,从送风口302向室内送入干净的空气。
本实施例中,第一净化装置910可以为HEPA过滤器。除了具有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之外,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还能向室内提供干净的空气。
请参照图8,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连通部件500的开口面积,从第一开口411到第三开口811a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第三开口的面积小于第一开口411的面积,通过把连通部件500设计成开口面积,从第一开口411到第三开口811a逐渐减小,导流了通过连通部件500内部的空气,从而减少了空气阻力。
图9为图6所示热交换装置中更换部件的示意图。请参照图9,循环风阀组件720固定在连通部件730上。构成热交换室的第二侧板802上设置第四开口802a,在第四开口802a对应的位置设置检修门802a′。在更换循环风阀组件720时,打开检修门802a′,从第四开口取出热交换部件600,其后,取出第一净化装置910,最后取出连通部件500。从取出的连通部件500上取下循环风阀组件720进行更换。可见,本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使得部件更换更加便利。
在本发明的第三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与第二实施例热交换装置的区别在于:给气风路300的位于热交换部件600上流的部分是通过第一分隔板811与排气风路400进行分隔,在第一分隔板811的对应连通部件500的部分设置第三开口811a′,通过第三开口811a′连通上述连通部件500和给气风路300,给气风路300的位于热交换部件600上游的位置设置第一净化装置910,第三开口811a′位于第一净化装置910和热交换部件600之间。在连通部件500中,还设置有第二净化装置920。该第二净化装置920也可以为HEPA过滤器。
与第二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热交换装置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
在第一状态时,第一马达722驱动循环风阀721,循环风阀721转动关闭第二开口412,打开第一开口411,第二马达712驱动给气风阀711关闭吸风口。至此,从回风口吸入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二热交换室A2,第二吸风口621,第二风路620,第二出风口622,第四热交换室A4,第二风室B2,排气蜗壳的副吸风口,排气蜗壳的出风口,排气导流部件410,第一开口411,第二净化装置920,第三开口811a′,第一热交换室A1,第一净化装置910,第一吸风口611,第一风路610,第一出风口612,第三热交换室A3,第一风室B1,给气蜗壳的副吸风口,给气蜗壳的出风口,给气导流部件140,最后经由送风口302再次送到室内。
从回风口吸入的室内空气经过第二净化装置920进行净化后,再次送入室内。
在第二状态时,马达驱动循环风阀721,循环风阀721转动开启第二开口412,关闭第一开口411,转动第二方法开启吸风口。至此,从回风口吸入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二热交换室A2,第二吸风口621,第二风路620,第二出风口622,第四热交换室A4,第二风室B2,排气蜗壳的副吸风口,排气蜗壳的出风口,排气导流部件410,最后经由排气口401排出,于此同时,从吸风口吸入的室外空气依次经过第一热交换室A1,第一净化装置910,第一吸风口611,第一风路610,第一出风口612,第三热交换室A3,第一风室B1,给气蜗壳的副吸风口131,给气蜗壳的出风口132,给气导流部件140,最后经由送风口302向室内送风。
从吸风口吸入的室外空气经过第一净化装置910进行净化后,从送风口302向室内送风干净的空气。
本实施例中,通过分开第二净化装置920(内部循环用过滤器)和第一净化装置910(新风用过滤器),延长了过滤器的寿命。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多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发明热交换装置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可提供包含特定值的参数的示范,但这些参数无需确切等于相应的值,而是可在可接受的误差容限或设计约束内近似于相应值。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且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综上所述,本发明热交换装置通过共用部件,使得风阀组件的更换更加方便,同时,结合净化装置的引入,能向室内提供干净的空气,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
具备给气风轮和马达的给气组件;
具备排气风轮和马达的排气组件;
通过所述给气组件从室外向室内送风的给气风路;
通过所述排气组件从室内向室外排气的排气风路;
连通所述给气风路和排气风路的连通部件;
设置于所述给气风路和排气风路交叉位置的热交换部件,用于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换气时进行热量交换;
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气风路的吸风口侧设置给气风阀组件;
在所述排气组件的出风口到所述排气风路的排气口之间设置排气导流部件,所述排气导流部件构成一段排气风路;
在所述排气导流部件的与所述连通部件所对应的位置开设第一开口,所述排气导流部件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连通部件连通;
所述排气导流部件上开设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排气组件的出风口和所述排气口;
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开闭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循环风阀组件,所述热交换装置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循环风阀组件开启所述第一开口,关闭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给气风阀组件关闭吸风口,
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循环风阀组件关闭所述第一开口,开启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给气风阀组件开启所述吸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气风路的位于热交换部件上流的部分通过第一分隔板与排气风路进行分隔;
在所述第一分隔板的对应所述连通部件的部分设置第三开口,通过所述第三开口连通所述连通部件和给气风路;
所述给气风路的位于所述热交换部件上游的位置设置第一净化装置,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净化装置和所述吸风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气风路的位于热交换部件上流的部分通过第一分隔板与排气风路进行分隔;
在所述第一分隔板的对应所述连通部件的部分设置第三开口,通过所述第三开口连通所述连通部件和给气风路;
所述给气风路的位于所述热交换部件上游的位置设置第一净化装置,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净化装置和所述热交换部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件内部设置第二净化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净化装置为HEPA过滤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气风路的位于热交换部件上流的部分通过第一分隔板与排气风路进行分隔;
在所述第一分隔板的对应所述连通部件的部分设置第三开口,通过所述第三开口连通所述连通部件和给气风路,所述连通部件的开口面积,从第一开口到第三开口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导流部件的开口面积从排气组件的出风口面向第二开口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风阀组件固定在连通部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净化装置为HEPA过滤器。
CN201611026725.3A 2016-11-16 2016-11-16 热交换装置 Active CN1080721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26725.3A CN108072158B (zh) 2016-11-16 2016-11-16 热交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26725.3A CN108072158B (zh) 2016-11-16 2016-11-16 热交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2158A true CN108072158A (zh) 2018-05-25
CN108072158B CN108072158B (zh) 2020-04-21

Family

ID=62160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26725.3A Active CN108072158B (zh) 2016-11-16 2016-11-16 热交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7215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57089A1 (ja) * 2003-12-11 2005-06-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換気装置の凍結防止装置
CN203642446U (zh) * 2012-12-28 2014-06-11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热交换装置
CN203893367U (zh) * 2014-06-26 2014-10-22 于志强 一种双循环新风机
CN204373144U (zh) * 2014-12-31 2015-06-03 浙江拓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旁通新风换气机
CN105115040A (zh) * 2015-09-16 2015-12-02 浙江科力鑫环境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自循环新风换气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5383733U (zh) * 2016-02-02 2016-07-13 北京亚都新风净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新风机及涡轮风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57089A1 (ja) * 2003-12-11 2005-06-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換気装置の凍結防止装置
CN203642446U (zh) * 2012-12-28 2014-06-11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热交换装置
CN203893367U (zh) * 2014-06-26 2014-10-22 于志强 一种双循环新风机
CN204373144U (zh) * 2014-12-31 2015-06-03 浙江拓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旁通新风换气机
CN105115040A (zh) * 2015-09-16 2015-12-02 浙江科力鑫环境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自循环新风换气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5383733U (zh) * 2016-02-02 2016-07-13 北京亚都新风净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新风机及涡轮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2158B (zh) 2020-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3556B (zh) 一种可内循环净化空气的全热新风交换器
CN104676765B (zh) 具有室内外换气功能的室内空气净化器
CN105003997B (zh) 一种室内外空气过滤交换装置
CN20764894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4285721U (zh) 一种新风系统
CN107023895A (zh) 一种多居室室内空气调节机
CN1766438B (zh) 换气装置
CN105485828B (zh) 一种可内循环净化空气的全热新风交换器
CN206291310U (zh) 一种模块化新风、净化机
CN205980056U (zh) 一种新风机和空气净化机一体机
CN100520202C (zh) 空气净化器
CN211400027U (zh) 空调器
CN108072158A (zh) 热交换装置
CN208154713U (zh) 立柜式全热交换除霾新风系统
CN107327909A (zh) 一种新风、净化一体机
CN207702584U (zh) 一种功能模块化设计的室内空气调节机及室内空气调节系统
CN207050092U (zh) 一种具有旋转开合出风结构的空气净化器
CN205351470U (zh) 可进新风的双向风机及取暖器
CN205957416U (zh) 全热交换器风路阀门控制系统
CN107842965A (zh) 可调节式壁挂新风净化器
CN108644896A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05747154U (zh) 室内机空调
CN205980010U (zh) 一种新风、净化一体机
CN204693642U (zh) 具有室内外换气功能的室内空气净化器
CN207847994U (zh) 模块化新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