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51482B - 一种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51482B CN108051482B CN201711207463.5A CN201711207463A CN108051482B CN 108051482 B CN108051482 B CN 108051482B CN 201711207463 A CN201711207463 A CN 201711207463A CN 108051482 B CN108051482 B CN 10805148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nitoring
- seawater
- underground water
- invasion
- ground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0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 G01N27/04—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by 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 G01N27/0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impedance by 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of a liqui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包括:对检测区域的地下水进行断面式站点布设,并获取每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和地下水水位;根据地下水矿化度确定入侵界线点的坐标,以确定出检测区域内的海水入侵范围;计算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海水入侵概率、海水入侵预警等级。本发明对检测区域的地下水参数进行检测,通过对地下水电导率进行分级计算,可准确地建立起地下水电导率与地下水矿化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地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灾害的预警预报,由此可以准确地评价出检测区域的海水入侵现状及概率分布,从而提高了海岸带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对于指导大型海岸带工程的开发管理与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水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地下水是否发生海水入侵灾害的监测及预警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受到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海水入侵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海岸带地区普遍面临的地质灾害。海水入侵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会引起地下水咸化、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海水入侵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关注。
目前,数值模拟方法是定量评估海水入侵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利用模型进行海水入侵预测依然面临两方面挑战:其一,传统监测技术受人力资源限制和数据连续性限制,难以满足数值模拟的数据需求;其二,利用解析法、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方法进行趋势预测,受地质资料限制,难以实现区域尺度的预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可以对待测区域范围内的地下水遭受海水入侵灾害的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对检测区域的地下水进行断面式站点布设,并在选定的每一条地下水断面上分别布设多个监测点;
对每一个监测点处的地下水分别进行电导率和水位检测;
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电导率计算该监测点处的地下水矿化度;
将地下水矿化度大于设定阈值的监测点判定为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将地下水矿化度小于等于设定阈值的监测点判定为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进而确定出入侵界线点的坐标;
根据入侵界线点的坐标、检测区域的边界以及海岸线进行几何圈闭,以确定出检测区域内的海水入侵范围;
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水位生成检测区域的地下水水位分布曲面和地下水位变幅曲面;
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水位、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地下水位变幅、检测区域的沉积物类型和检测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计算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
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利用ArcGIS地统计空间分析模型中的序贯指示模拟模型计算出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概率;
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概率和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计算出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预警等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对检测区域的地下水参数进行检测,通过对地下水电导率进行分级计算,可精确度更高地建立起地下水电导率与地下水矿化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地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灾害的预警预报,由此可以准确地评价出检测区域的海水入侵现状及概率分布,从而提高了海岸带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对于指导大型海岸带工程的开发管理与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出的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1)收集检测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沉积物类型数据、海岸线位置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检测区域的相关数据,例如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沉积物类型数据、海岸线位置数据等,并保存在数据库中。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可以根据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可分为未开垦区域、农村居民地、耕地、城镇及建设用地、盐田及养殖区域五类;沉积物类型根据检测区域的水文地质资料获得,根据其导水性质和含水层类型可分为基岩黄土、冲积物、湖相沉积物、冲积海积物、海积物五类。
(2)在检测区域的地下水中布设监测点;
本实施例对检测区域的地下水进行断面划分,并在每一条断面上分别布设多个监测点,且所有的监测点均优选位于地下水的水面5米以下的位置。为了确定监测点的最佳布设数量n,本实施例提出以下优选方案:
首先,在检测区域的地下水水面5m以下预先布设N个监测点,优选N≥50。将N个监测点分布在不同的地下水断面,且每一条断面布设有多个监测点;
其次,采集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电导率,形成N个样本;
然后,利用取样数量计算公式计算监测点的最佳数量n,其公式为:
n=(t×std)2/c2;
其中,t为N个样本中与显著性水平α≥95%相对应的标准正态偏差,std为样本标准差,c为样本平均值与相对误差(%)的乘积;
如果计算出的监测点数量n大于总样本数量N的10%,即n>N×(1+10%),则应采用不重复抽样公式计算监测点的最终数量,公式为:
n'=n/(1+n/N);
将n'赋予n,即n=n',由此确定出监测点的最佳数量n。
将n个监测点布设在检测区域的地下水的水面5m以下的位置,且进行断面式站点布设,每一条端面至少布设5个监测点。
(3)将每一个监测点的位置信息发送至数据库,保存每一个监测点的坐标。
(4)采集每一个监测点处的地下水温度、地下水电导率和地下水水位;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监测的起始时间和监测频率,以控制n个监测点的温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同步采集该监测点处的地下水温度、电导率、水位等相关参数,并发送至数据库进行保存。
(5)根据地下水的电导率确定地下水矿化度;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地下水的水温变化会对地下水的电导率产生影响,因此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地下水电导率,需要对通过电导率传感器采集到的地下水电导率进行校正,以获得校正后的地下水电导率EC。其温度对电导率的校正公式为:
EC=β(ECTS-ECPT)+0.0548;
其中,参数β和ECPT可以通过以下经验公式获得:
β=0.00044T2-0.0429T+1.7975;
ECPT=1.8271×10-9T4-1.5737×10-7T3+4.1474×10-5T2+4.5835×10-4T+0.0142;
其中,T为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地下水温度,单位为℃。
由于地下水电导率与地下水矿化度TDS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且不受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影响,因此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二者的对应关系,进而用电导率数据表示地下水矿化度TDS,本实施例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以下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电导率EC范围 | 地下水矿化度TDS计算公式 |
0-1000μs/cm | TDS=36.605EC<sup>3</sup>-311.91EC<sup>2</sup>+886.6EC-838.18 |
1000-2000μs/cm | TDS=41.991EC<sup>3</sup>-392.93EC<sup>2</sup>+1226.2EC-1273.4 |
>2000μs/cm | TDS=4.8318EC<sup>3</sup>-52.917EC<sup>2</sup>+193.82EC-233.85 |
表1
采用表1的对应关系,便可确定出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
(6)根据地下水矿化度确定检测区域的海水入侵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首先针对地下水矿化度TDS确定一个设定阈值,例如设定阈值为1000mg/L。将地下水矿化度TDS大于1000mg/L的监测点判定为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而将地下水矿化度TDS小于等于1000mg/L的监测点判定为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由此,可以计算出每一条地下水断面的海水入侵距离 D,计算方法为:
若布设在同一条地下水断面上的多个监测点均为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则对应此条地下水断面的海水入侵距离D=0;
若布设在同一条地下水断面上的多个监测点均为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则对应此条地下水断面的海水入侵距离D等于该条地下水断面上距离海岸线最远的监测点的离岸距离(监测点距离海岸线的垂直距离);
若布设在同一条地下水断面上的多个监测点中包括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和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则选择两个相邻的监测点,且其中一个为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另一个为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然后,利用以下公式计算该条地下水断面的海水入侵距离D:
其中,TDS阈值为所述设定阈值,优选为1000mg/L;TDS入侵为所述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TDS无入侵为所述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D'为所述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与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之间的距离;D入侵为所述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距离海岸线的垂直距离。
然后,利用计算出的海水入侵距离D,确定每一条地下水断面的入侵界线点的坐标,其方法为:
若布设在同一条地下水断面上的多个监测点均为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或者均为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则该条地下水断面的入侵界线点坐标为检测区域的边界点坐标;
若布设在同一条地下水断面上的多个监测点中包括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和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则该条地下水断面的入侵界线点坐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y为入侵界线点的平面坐标;x入侵,y入侵为相邻的两个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和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中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的平面坐标; x无入侵,y无入侵为相邻的两个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和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中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的平面坐标。
(7)根据计算出的入侵界线点的坐标以及检测区域的边界、海岸线进行几何圈闭,以确定出检测区域内的海水入侵范围。
(8)根据检测到的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水位,确定出检测区域的地下水水位分布曲面;
本实施例采用以下公式确定地下水水位分布曲面函数f(x,y):
(9)根据检测到的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水位,确定出检测区域的地下水位变幅曲面;
本实施例采用以下公式确定地下水位变幅曲面函数f'(x,y):
其中,Fi为第i个监测点的地下水位变幅,其计算公式为:
Fi=|Li-E(Li)|;
其中,Li为第i个监测点的水位;E(Li)为第i个监测点的地下水水位连续监测的数学期望,在本实施例中E(Li)优选取设定时间段内第i个监测点采集到的地下水水位平均值,所述设定时间段可以是1个月,也可以是1年。
(10)计算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
本实施例根据海水入侵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水位、地下水位变幅、离岸距离(监测点离海岸线的距离)、沉积物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6个评价指标。其中,地下水水位、地下水变幅、离岸距离、沉积物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五个指标为海水入侵危险性评价因子,地下水矿化度为评价目标。
地下水矿化度可直接反映海水入侵现状,作为危险性评价目标;地下水水位与海水入侵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水位高海水入侵程度相对低;地下水位变幅可直接反映地下水开采情况和气候变化情况,水位变幅较大,反映人类活动相对剧烈,发生海水入侵危险性较高;离岸距离远近与海水入侵趋势直接相关,离岸距离越小,发生海水入侵危险性越高;沉积物类型反映含水层岩性,透水性较高的沉积物类型较易发生海水入侵;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人类开发活动对海水入侵的影响,如盐田和养殖区等发生海水入侵的危险性较高。评价指标分级情况见表2:
表2
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水位、离岸距离、地下水位变幅以及检测区域的沉积物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计算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Hi,计算公式为:
式中,i表示第i个监测点,j表示指标,且j=1,2,……,5;k为分辨系数,且 k∈(0,1),本实施例优选取k=0.5;zij为第i个监测点的第j个指标所对应的分级;zi0为第i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wj为权重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j表示指标,q表示分级,结合过程(8)确定的地下水水位分布曲面以及过程(7)确定的海水入侵范围,计算参数Ajq、A、Sjq、S。其中,A为检测区域的总面积;Ajq为n个监测点中第j个指标的分级为q的单元面积之和,例如A15表示在地下水水位分布曲面中地下水水位大于4米的面积;S为检测区域内发生海水入侵灾害的总面积,Sjq为在发生海水入侵的监测点中第j个指标的分级为q的单元面积之和,例如S15表示在地下水水位分布曲面中发生海水入侵区域内地下水水位大于4米的面积。
根据计算出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Hi确定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hi,如表3所示:
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H<sub>i</sub> | 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h<sub>i</sub> |
H<sub>i</sub><0.1 | 1(无危险性) |
0.1≤H<sub>i</sub><0.3 | 2(危险性较小) |
0.3≤H<sub>i</sub><0.5 | 3(危险性较大) |
H<sub>i</sub>≥0.5 | 4(危险性很大) |
表3
由此便计算出了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h。
(11)计算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概率;
本实施例采用ArcGIS地统计空间分析模型中的序贯指示模拟模型,计算海水入侵概率,其具体方法如下:
①调取n个监测点长时间(例如1个月或1年等)以来采集到的序列监测数据;
②检查监测数据的统计学性质,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对数变换,使之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③检查监测数据在空间分布上的趋势效应和数据连续性,采用邻域螺旋搜索方法设置随机搜索路径,对连续模拟点位搜索已知的监测点;
④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构建各向变程异性的半方差函数,系统选取垂直海岸线方向为强相关方向,选取高斯模型,选取平行海岸线方向为弱相关方向,选取球状模型;
⑤根据建立的半方差函数对模拟点进行克里格估计,构建条件高斯分布,并从高斯分布中抽样,加入多模拟次数点的集合中,模拟次数优选设置为1000 次;
⑥根据模拟结果,设置地下水矿化度的设定阈值为1000mg/L,对超过该设定阈值的模拟次数进行概率预测,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Z(x)为模拟点x的地下水矿化度;Zc为地下水矿化度的设定阈值,优选 Zc=1000mg/L;nsw为模型的全部模拟次数,优选nsw=1000次;n(x)为模拟次数nsw中模拟结果超过设定阈值Zc的次数;Psw为当Z(x)>Zc时的概率。
(12)计算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预警等级;
本实施例根据过程(11)中计算出的海水入侵概率和过程(10)中计算出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计算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预警等级,其计算公式为:
Ii=Pswi×hi,
式中,Ii为第i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预警等级,Pswi为第i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概率,且Pswi∈[0,1];hi为第i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
根据计算出的海水入侵预警等级,划分出每一个监测点的预警分级,如表 4所示:
表4
将每一个监测点的预警分级显示给监测人员,由此,便实现了对检测区域是否发生海水入侵灾害的及时评价和预警。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检测区域的地下水进行断面式站点布设,并在选定的每一条地下水断面上分别布设多个监测点;
对每一个监测点处的地下水分别进行电导率和水位检测;
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电导率计算该监测点处的地下水矿化度;
将地下水矿化度大于设定阈值的监测点判定为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将地下水矿化度小于等于设定阈值的监测点判定为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进而确定出入侵界线点的坐标;
根据入侵界线点的坐标、检测区域的边界以及海岸线进行几何圈闭,以确定出检测区域内的海水入侵范围;
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水位生成检测区域的地下水水位分布曲面和地下水位变幅曲面;
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地下水水位、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地下水位变幅、检测区域的沉积物类型和检测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计算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
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利用ArcGIS地统计空间分析模型中的序贯指示模拟模型计算出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概率;
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概率和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计算出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预警等级;
其中,在所述确定入侵界线点坐标的过程中,包括:
首先,针对所述的每一条地下水断面,计算海水入侵距离D:
若布设在同一条地下水断面上的多个监测点均为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则对应此条地下水断面的海水入侵距离D为零;
若布设在同一条地下水断面上的多个监测点均为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则对应此条地下水断面的海水入侵距离D等于该条地下水断面上距离海岸线最远的监测点的离岸距离;
若布设在同一条地下水断面上的多个监测点中包括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和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则选择相邻的两个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和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利用以下公式计算该条地下水断面的海水入侵距离D:
其中,TDS阈值为所述的设定阈值;TDS入侵为所述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TDS无入侵为所述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D'为所述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与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之间的距离;D入侵为所述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距离海岸线的垂直距离;
其次,计算每一条地下水断面的入侵界线点坐标:
若布设在同一条地下水断面上的多个监测点均为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或者均为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则该条地下水断面的入侵界线点坐标为检测区域的边界点坐标;
若布设在同一条地下水断面上的多个监测点中包括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和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则该条地下水断面的入侵界线点坐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y为入侵界线点的平面坐标;x入侵,y入侵为相邻的两个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和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中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的平面坐标;x无入侵,y无入侵为相邻的两个遭受海水入侵的监测点和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中无海水入侵的监测点的平面坐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检测区域的地下水进行断面式站点布设的过程中,包括:
在检测区域的地下水水面5m以下预先布设N个监测点,所述N个监测点分布在不同的地下水断面,且每一条断面布设有多个监测点;
采集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电导率,形成N个样本;
计算监测点的最佳数量n=(t×std)2/c2;其中,t为N个样本中与显著性水平α≥95%相对应的标准正态偏差,std为样本标准差,c为样本平均值与相对误差的乘积;
若n>N×(1+10%),则采用不重复抽样公式n'=n/(1+n/N)计算出监测点的最终数量n',并赋予n;
根据确定出的监测点数量在检测区域的地下水水面5m以下进行断面式站点布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电导率计算该监测点处的地下水矿化度的过程中,包括:
检测每一个监测点处的地下水的温度;
利用每一个监测点处的地下水的温度T对该监测点的地下水电导率ECTS进行校正:
EC=β(ECTS-ECPT)+0.0548;
其中,β=0.00044T2-0.0429T+1.7975
ECPT=1.8271×10-9T4-1.5737×10-7T3+4.1474×10-5T2+4.5835×10-4T+0.0142;
利用校正后的电导率EC计算每一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TDS:
当0≤EC≤1000μs/cm时,TDS=36.605EC3-311.91EC2+886.6EC-838.18;
当1000<EC≤2000μs/cm时,TDS=41.991EC3-392.93EC2+1226.2EC-1273.4;
当EC>2000μs/cm时,TDS=4.8318EC3-52.917EC2+193.82EC-233.85。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计算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的过程中,包括:
选取六个指标,分别为:地下水矿化度z0、地下水水位z1、监测点离海岸线距离z2、监测点水位变幅z3、检测区域的沉积物类型z4、检测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z5;
将地下水矿化度z0作为评价目标,为其余五个指标z1-z5分别划分出五个分级;
计算每一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Hi:
其中,k为分辨系数,且k∈(0,1);zij为第i个监测点的第j个指标所对应的分级;zi0为第i个监测点的地下水矿化度;wj为权重系数,且其中,j表示指标,q表示分级,结合地下水水位分布曲面及确定出的海水入侵范围,计算Ajq、A、Sjq、S,其中,A为检测区域的总面积,Ajq为n个监测点中第j个指标的分级为q的单元面积之和,S为检测区域内发生海水入侵灾害的总面积,Sjq为在发生海水入侵的监测点中第j个指标的分级为q的单元面积之和;
根据计算出的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Hi确定海水入侵危险性指数等级hi。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Hi<0.1时,hi=1;
当0.1≤Hi<0.3时,hi=2;
当0.3≤Hi<0.5时,hi=3;
当Hi≥0.5时,hi=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入侵预警等级的计算公式为Ii=Pswi×hi,其中,Ii为第i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预警等级,Pswi为第i个监测点的海水入侵概率,且Pswi∈[0,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0≤Ii<0.8时,定义第i个监测点为1级预警,发生海水入侵的可能性小;
当0.8≤Ii<1.5时,定义第i个监测点为2级预警,发生海水入侵的可能性中等;
当1.5≤Ii<2时,定义第i个监测点为3级预警,发生海水入侵的可能性大;
当2≤Ii≤4时,定义第i个监测点为4级预警,发生海水入侵的可能性极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07463.5A CN108051482B (zh) | 2017-11-27 | 2017-11-27 | 一种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07463.5A CN108051482B (zh) | 2017-11-27 | 2017-11-27 | 一种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51482A CN108051482A (zh) | 2018-05-18 |
CN108051482B true CN108051482B (zh) | 2020-06-05 |
Family
ID=62120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207463.5A Active CN108051482B (zh) | 2017-11-27 | 2017-11-27 | 一种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05148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05271A (zh) * | 2020-11-18 | 2021-03-16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一种应用于海水入侵区的地下水多参数测量装置、系统 |
CN114527253A (zh) * | 2022-03-02 | 2022-05-24 |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海水入侵分层监测装置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2340B (zh) * | 2014-03-07 | 2015-07-08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盐渍土监测预警系统及方法 |
CN206514881U (zh) * | 2017-02-17 | 2017-09-22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土壤与地下水检测装置 |
CN106885827B (zh) * | 2017-02-17 | 2019-03-26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的监测评价方法 |
-
2017
- 2017-11-27 CN CN201711207463.5A patent/CN108051482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51482A (zh) | 2018-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82755B (zh) | 一种基于多维度集合信息山洪灾害综合风险动态评估方法 | |
Ungaro et al. | Assessing and mapping top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 at regional scale: a scorpan kriging approach conditional on soil map delineations and land use | |
Arslan | Estimation of spatial distrubi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 and risky areas of seawater intrusion on the coastal region in Çarşamba Plain, Turkey, using different interpolation methods | |
CN104794364B (zh) | 海平面上升脆弱性等级评估的定量化方法 | |
Chandrasekharan et al. | Variability of soil–water quality due to Tsunami-2004 in the coastal belt of Nagapattinam district, Tamilnadu | |
Cooper et al. | Incorporating uncertainty of groundwater modeling in sea-level rise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in South Florida | |
Uddin et al. | A comparison of geocomputational models for validating geo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quality index | |
Ma et al. | 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missing annual average daily traffic data using copula-based model | |
CN108051482B (zh) | 一种海水入侵地下水的监测预警方法 | |
Sun et al. | Effect of sampling density on regional soil organic carbon estimation for cultivated soils | |
Wang et al. |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data transfer models of rain-gauge network design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 | |
Jamshidi et al. | Catchment scale geostatistical simulation and uncertainty of soil erodibility using sequential Gaussian simulation | |
Uddameri et al. | A GIS-based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for establishing a regional-scal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 |
Nourani et al. | Spatiotemporal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using geostatistical and ensem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ols | |
Kumari et al. | Interpolation methods for ground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in tank cascade landscape: A Study of Ulagalla Cascade, Sri Lanka | |
Delbari et al. | Uncertainty assessm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using geostatistical stochastic simulation | |
CN110443468B (zh) | 一种山洪灾害脆弱性多测度评估方法 | |
Zhao et al. | Uncertainty assessment of mapping mercury contaminated soils of a rapidly industrializing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 using sequential indicator co-simulation | |
Wang et al. | Early warning of debris flow using optimized 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ping network | |
Yan et al. | A novel integrated urban flood risk assessment approach based on one-two dimensional coupled hydrodynamic model and improved projection pursuit method | |
Kennedy | Development of a GIS-based approach for the assessment of relative seawater intrusion vulnerability in Nova Scotia, Canada | |
Wu et al. | Comparison analysis of sampling methods to estimate regional precipitation based on the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s: A case of northwestern China | |
Qu et al. |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properties and 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soil erodibility on a river alluvial and marine sedimentary plain in eastern China | |
CN110751398A (zh) | 一种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方法及装置 | |
Yananto et al. | Integration Sentinel-1 SAR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for land subsidence in-depth analysis in the North Coast of Central Java, Indonesi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