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3459A - 双磁助电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磁助电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3459A
CN108023459A CN201610963866.1A CN201610963866A CN108023459A CN 108023459 A CN108023459 A CN 108023459A CN 201610963866 A CN201610963866 A CN 201610963866A CN 108023459 A CN108023459 A CN 1080234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il
column group
length
induction pie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638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永顺
许名俊
许文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 Sheng Natural Energy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Yu Sheng Natur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singapore)
Yusheng Natur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 Sheng Natural Energy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Yu Sheng Natur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singapore)
Yusheng Natur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 Sheng Natural Energy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Yu Sheng Natur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singapore), Yusheng Natur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 Sheng Natural Energy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6386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2345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023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34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磁助电动装置,具有磁列组、线圈列组及一感应开关组,所述磁列组具有至少一第一磁性件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件,第一、二磁性件呈运动方向充磁,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的磁极呈同极相邻且两者间具有一磁隙,而线圈列组设于磁列组一侧,所述线圈列组具有至少一感应件,各感应件由一导磁体及设于一第一线圈及一第二线圈所组成,使所述感应件可形成与运动方向平行的磁极,所述感应件的长度为任一磁性件加上磁隙及线圈伸入另一相邻磁性件距离的长度,配合感应开关组令线圈与电源间进行给电与断电的选择,借此,可利用延伸导磁体跨越磁隙的设计,能回避磁阻,并增生磁助,可有效提升能源转换率,且降低输入的电能,并增加输出的动能。

Description

双磁助电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是指一种可以回避磁阻、且增生磁助的双磁助电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电动机主要利用电磁原理来产生高速旋转,其由可相对运动的一定子与一转子所构成,以圈式电动机为例,其中定子由多个线圈绕制而成,而设于定子中央的转子由一具有多个磁性件的轴杆所构成,通过对线圈的给电,使线圈被磁化,进而与转子的磁性件产生相斥与相吸的磁作用力,从而驱动转子的轴杆高速旋转;
而现有电动机在运作时,采用间歇性给电方式,撷取需要的磁作用力,以驱动该转子,但受到其线圈与磁性件高磁通量及高切割数的影响,在暂停给电的期间,线圈仍然会受到惯性的相对运动下的磁性件的导磁切割,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因此该电动机需要输入较高的功率,如此将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另者,传统电动机的磁性件、线圈是与运动方向成垂交式结构设计,线圈仅应用到单侧磁性的磁作用力,如此在一相同定数的功率输入下,现有的电动机的磁作用力显然相对不足。
再者,传统的电动机,在磁阻力造成的运动损耗下,运转速率下降,能源转换效果不佳,输出动力效明显降低。
换言之,如能有效回避电动机的磁阻,即可降低动能损耗,以提高能源转换率,而使电动机能以较低的功率来驱动,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如能进一步增生磁助,则可提高其输出的动力,故如何达成前述的功效,为业界所亟待开发。
鉴于此,本发明人乃针对前述现有电动机于运转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探讨,并借由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研发经验,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经不断努力的研究与试作,终于成功的开发出一种双磁助电动装置,借以克服现有电动机缺失所造成的困扰与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生全程的磁助推力,并提高运转时的加倍磁助推力,能有效增加输出动力的双磁助电动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致导磁体与磁性件磁距缩小,能有效提高磁助作用力的双磁助电动装置。本发明的次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同步磁作用于前后相邻二磁性件产生磁助作用力,能有效提高顺向磁助力的双磁助电动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回避磁阻力,以减少动能损耗,从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并可达到节能目的的双磁助电动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供降低驱动时的输入功率,能减少能源的耗损的双磁助电动装置。
基于此,本发明主要采用下列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双磁助电动装置,其包含一磁列组、一线圈列组及一感应开关组,该磁列组与该线圈列组可产生相对运动;该磁列组沿运动方向排列至少一第一磁性件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二磁性件呈运动方向充磁,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的磁极呈同极相邻,且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或第二、一磁性件间具有一等宽的磁隙;该线圈列组具有至少一同一轴线、且相互间隔的感应件,所述感应件分别具有一导磁体及一绕设于该导磁体两端的一第一线圈及一第二线圈,第一、二线圈的长度相等且绕线方向相同,所述第一、二线圈同时连接于一可正向给电或逆向给电的电源,所述第一、二线圈长度小于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所述导磁体长度为任一磁性件长度加上相邻磁隙宽度及任一线圈伸入另一磁性件的长度;该感应开关组包含设于磁列组的至少二给电检知器、至少二断电检知器及设于线圈列组的至少一导通感应器与至少一切断感应器,所述给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进入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所述断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离开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该感应开关组的导通感应器与切断感应器设于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中相对离开磁列组的第一线圈,导通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离开该磁列组的端部,切断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进入该磁列组的端部。
进一步,该线圈列组的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大于等于四分之一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且小于等于四分之三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
进一步,该线圈列组的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等于四分之二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而导磁体与第一、二磁性件、磁隙及第一、二线圈的长度比为2:1:0.5:0.5。
进一步,该感应列组的感应件的导磁体于第一、二线圈间的中段形成一与线圈同径的扩大段,两端的第一、二线圈贴抵于各导磁体的扩大段。
一种双磁助电动装置,其包括:至少二磁列组、至少一线圈列组及至少一感应开关组,且各磁列组呈同极相对的相间隔设置,各感应列组分别等距设于两两相对的磁列组之间,所述磁列组与所述线圈列组可同步产生相对运动;所述磁列组沿运动方向排列至少一第一磁性件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二磁性件呈运动方向充磁,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的磁极呈同极相邻,且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或第二、一磁性件间具有一等宽的磁隙;所述线圈列组具有至少一同一轴线、且相互间隔的感应件,所述感应件分别具有一导磁体及一绕设于该导磁体两端的一第一线圈及一第二线圈,第一、二线圈的长度相等且绕线方向相同,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同时连接于一可正向给电或逆向给电的电源,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小于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长度为任一磁性件长度加上相邻磁隙宽度及任一线圈伸入另一磁性件的长度;所述感应开关组包含设于各磁列组的至少二给电检知器、至少二断电检知器及设于各线圈列组的至少一导通感应器与至少一切断感应器,所述给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进入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所述断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离开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所述感应开关组的所述导通感应器与所述切断感应器设于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中相对离开所述磁列组的第一线圈,导通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离开所述磁列组的端部,切断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进入所述磁列组的端部。
较佳的,该双磁助电动装置还包括:至少二磁盘与至少一线圈盘等距间隔交错设置而成,各磁盘上设有至少一磁列组,各线圈盘上设有至少一感应列组,所述磁列组与感应列组呈相对状,从而形成盘式的矩阵化电动装置。
较佳的,所述线圈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大于等于四分之一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且小于等于四分之三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
较佳的,所述线圈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等于四分之二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导磁体与第一、二磁性件、磁隙及第一、二线圈的长度比为2:1:0.5:0.5。
较佳的,各相对的感应列组的感应件对应磁列组相对磁性件的位置呈对位排列。
较佳的,各相对的感应列组的感应件对应磁列组相对磁性件的位置呈错位排列。
较佳的,所述感应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于第一、二线圈间的中段形成一与线圈同径的扩大段,两端的第一、二线圈贴抵于各导磁体的扩大段。
一种双磁助电动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磁盘与至少一线圈盘等距间隔交错设置,所述磁盘上设有至少二同轴心且同极相并的磁列组,所述线圈盘上设有至少二同轴心的线圈列组,且各同径的磁列组与线圈列组呈相对状,以及至少一感应开关组,且所述磁盘与所述线圈盘可同步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形成环式的矩阵化电动装置;所述磁列组沿运动方向排列至少一第一磁性件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二磁性件呈运动方向充磁,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的磁极呈同极相邻,且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或第二、一磁性件间具有一等宽的磁隙,各磁盘的相并磁列组的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的两端向轴心呈相对应收束;所述线圈列组具有至少一同一轴线、且相互间隔的感应件,所述感应件分别具有一导磁体及一绕设于该导磁体两端的一第一线圈及一第二线圈,第一、二线圈的长度相等且绕线方向相同,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同时连接于一可正向给电或逆向给电的电源,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小于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长度为任一磁性件长度加上相邻磁隙宽度及任一线圈伸入另一磁性件的长度,各线圈盘的相并感应列组的感应件的导磁体与线圈的两端亦向轴心呈相对应收束;所述感应开关组包含设于各磁列组的至少二给电检知器、至少二断电检知器及设于各线圈列组的至少一导通感应器与至少一切断感应器,所述给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进入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所述断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离开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所述感应开关组的所述导通感应器与所述切断感应器设于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中相对离开所述磁列组的第一线圈,导通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离开所述磁列组的端部,切断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进入所述磁列组的端部。
作为优选,该双磁助电动装置还包括:至少二磁盘与至少一线圈盘等距间隔交错设置而成,且各磁盘上的各同径的磁列组呈同极相对,从而形成复式的矩阵化电动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线圈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大于等于四分之一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且小于等于四分之三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
作为优选,所述线圈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等于四分之二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而导磁体与第一、二磁性件、磁隙及第一、二线圈的长度比为2:1:0.5:0.5。
作为优选,各相对的感应列组的感应件对应磁列组相对磁性件的位置呈对位排列。
作为优选,各相对的感应列组的感应件对应磁列组相对磁性件的位置呈错位排列。
作为优选,所述感应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于第一、二线圈间的中段形成一与线圈同径的扩大段,两端的第一、二线圈贴抵于各导磁体的扩大段。
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通过线圈列组的感应件中导磁体的特殊长度设计,使其能让导磁体跨越磁隙,故其作用时能回避磁阻,同时配合感应开关组的正逆向给电,更进一步增生磁助,且达到全程的磁助推力,借由导磁体二端的双线圈,使其所增生的磁助力不致因距离遭致弱化,完全的产生全程的磁助推力,并提高运转时的加倍磁助推力,进一步能有效增加其输出动力,借由二端双线圈,使其单边线圈绕线层数可减少,可致导磁体与磁性件磁距缩小,进一步能有效提高磁助作用力,借由磁性件及感应件与运动方向呈平行式结构设计,配合导磁体延伸跨越磁隙,使其可同步磁作用于前后相邻二磁性件产生磁助作用力,进一步能有效提高顺向磁助力,借由延伸导磁体跨越磁隙,使其可回避磁阻力,以减少动能损耗,从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并可达到节能的目的,借由磁性件充磁方向与运动方向平行,于不发电的无感应电动势时给电,可供降低驱动时的输入功率,进而能减少能源的耗损,因此产生更强大的磁助力,兼具提升能源转换率及增加输出动力,另其可降低线圈给电驱动时的输入功率,能使电动装置达到小耗能、大动力之效,故能大幅提升其附加价值,并提高其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较佳实施例的架构示意图,供说明其主要构成及其相对关系。
图2A、图2B为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的动作示意图,供说明磁列组中N极相邻的状态。
图3A、图3B为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的动作示意图,供说明磁列组中S极相邻的状态。
图4为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次一较佳实施例的架构示意图,供说明其盘式矩阵化的状态。
图5为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第四图较佳实施例的立体架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架构示意图,供说明其环式矩阵化的状态。
图7为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图6较佳实施例的立体架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中线圈列组的感应件的平面示意图,供进一步说明其导磁体的状态。
图9为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再一较佳实施例的架构示意图,供说明其复式矩阵化的状态。
【符号说明】
1磁盘 100轴孔
105键部 10、10A、10B磁列组
11、11A、11B第一磁性件 12、12A、12B第二磁性件
15磁隙 2线圈盘
200轴孔 20、20A、20B线圈列组
21、21A、21B感应件 22导磁体
25第一线圈 26第二线圈
28扩大段 30感应开关组
31给电检知器 32断电检知器
35导通感应器 36切断感应器
3旋转轴 300键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一种双磁助电动装置,随附图例示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及其构件中,所有关于前与后、左与右、顶部与底部、上部与下部、以及水平与垂直的参考,仅用于方便进行描述,并非限制本发明,亦非将其构件限制于任何位置或空间方向。图式与说明书中所指定的尺寸,当可在不离开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设计与需求而进行变化。
而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的构成,如图1所示,其由一组或一组以上的磁列组10、一组或一组以上的线圈列组20及一组或一组以上的感应开关组30所组成,所述磁列组10与所述线圈列组20被分别定义为转子或定子,可同步产生相对运动;
而关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详细构成,则请参看图1、图2A、图2B及图3A、图3B所显示,其以一组的磁列组10、一组线圈列组20及一组感应开关组30为主,且其中以磁列组10为转子、而线圈列组20为定子作为实施例;
其中该磁列组10沿运动方向排列至少一第一磁性件11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件12,又所述第一、二磁性件11、12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二磁性件11、12呈运动方向充磁,再者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11、12或第二、一磁性件12、11的磁极呈同极相邻,例如N极对应N极【如图1、图2A、图2B所示】或S极对应S极【如图3A、图3B所示】,且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11、12或第二、一磁性件12、11间具有一等宽的磁隙15;
而该线圈列组20设于磁列组10的一侧,且该线圈列组20具有至少一同一轴线、且相互间隔的感应件21,所述感应件21分别由一导磁体22及绕设于该导磁体22两端的一第一线圈25及一第二线圈26所构成,且该第一、二线圈25、26连接一电源【图中未示】,该电源可以是正向给电或逆向给电,使线圈列组20的各感应件21的第一、二线圈25、26于连通电源时可以激磁,令感应件21两端产生极性,进行通过相吸或相斥的磁力作用,而动作磁列组10产生相对运动,再者所述感应件21的第一、二线圈25、26的长度相等、且绕线方向相同,且第一、二线圈25、26的长度为小于第一、二磁性件11、12的长度,而本发明的第一、二线圈25、26的较佳长度为大于等于四分之一第一、二磁性件11、12的长度、且第一、二线圈25、26的长度小于等于四分之三第一、二磁性件11、12的长度,而本发明第一、二线圈25、26的最佳长度为等于四分之二第一、二磁性件11、12的长度。另所述感应件21的导磁体22长度为任一磁性件11、12长度加上相邻磁隙15宽度及任一线圈25、26伸入另一磁性件12、11的长度,而本发明的导磁体22与第一、二磁性件11、12、磁隙15及第一、二线圈25、26的最佳长度比为2:1:0.5:0.5;
至于,所述感应开关组30包含设于该磁列组10的至少二给电检知器31、至少二断电检知器32及设于该线圈列组20的至少一导通感应器35与至少一切断感应器36,供控制该线圈列组20的第一、二线圈25、26与电源间是否连通。其中所述给电检知器31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11、12中依运动方向相对进入所述感应件21的磁极端面,而断电检知器32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11、12中依运动方向相对离开所述感应件21的磁极端面,再者该感应开关组30的导通感应器35与切断感应器36设于所述感应件21的导磁体22中相对离开磁列组10的第一线圈25,而其中导通感应器35设于该第一线圈25相对运动方向离开该磁列组10的端部,而该切断感应器36设于该第一线圈25相对运动方向进入该磁列组10的端部,供该感应件21上的导通感应器35于检知第一、二磁性件11、12的给电检知器31时,可使电源与感应件21的第一、二线圈25、26呈连通的给电状态,因而产生激磁作用而磁化【如图2A、图3A】,且当该切断感应器36于检知到第一、二磁性件11、12的断电检知器32时,可使电源与该感应件21的第一、二线圈25、26呈不连通的断电状态,而不致因激磁作用产生磁化【如图2B、图3B】;
借此,可以避免于该线圈列组20的感应件21的第一、二线圈25、26进入磁列组10的磁隙15时因切割产生感应电动势时给电,组构成一可降低输入功率、且提高输出动力的双磁助电动装置。
至于本发明双磁助电动装置较佳实施例于实际动作时,则如图2A、图2B、图3A、图3B所示,当该磁列组10与该线圈列组20产生相对运动,例如本发明以磁列组10作为转子由右向左位移、而线圈列组20作为定子不动时;
其中当感应开关组30于磁列组10的第一磁性件11【如图2A所示】或第二磁性件12【如图3A所示】上相对运动方向进入端的给电检知器31检知线圈列组20上相对运动方向离开端的导通感应器35时,电源对该线圈列组20的第一、二线圈25、26同时逆向给电或正向给电,使各感应件21的导磁体22磁化产生对应磁极,各线圈列组20的感应件21可受导磁体22上绕线方向相同的第一、二线圈25、26同时逆向给电或正向给电影响,例如图2A所示,当第一磁性件11以S极对应进入该感应件21时,则该感应件21于运动方向进入端的磁极呈N极、而离开端的磁极呈S极。反之,如图3A所示,当第二磁性件12以N极对应进入该感应件21,则该感应件21于运动方向进入端的磁极呈S极、而离开端的磁极呈N极。再加上此时该感应件21的导磁体22于运动方向进入端的位置位于下一个相邻的第二磁性件12或第一磁性件11,因此可令该线圈列组20的感应件21于相对运动方向离开端的磁极与感应的第一磁性件11或第二磁性件12磁极呈同极相斥状【如图2A的S极对S极或图3A的N极对N极】,而相对运动方向形成一股相斥的后推力,同时该线圈列组20的感应件21的导磁体22另一端于相对运动方向进入端的磁极与感应第一、二磁性件11、12的下一个相邻第二、一磁性件12、11的磁极呈异极相吸状【如图2A的N极对S极或图3A的S极对N极】,使其相对运动方向形成另一股相吸的前拉力,从而令线圈列组20与磁列组10相对运动方向形成四个磁助力,可有效提高转速,进而提升输出动力;
反之,当感应开关组30于磁列组10的第一磁性件11【如图2B所示】或第二磁性件12【如图3B所示】上相对运动方向离开端的断电检知器32检知线圈列组20上相对运动方向进入端的切断感应器36时,则线圈列组20的第一、二线圈25、26切断与电源的连接,使线圈列组20的各感应件21不形成作用磁场,避免各感应件21因磁化而产生对应磁极,不致使线圈列组20于相对运动方向进入端的磁极与感应的磁性件12、11磁极呈异极相吸状,使其相对运动方向形成一股相吸的倒拉力【如图2B、图3B所示】,如此可避免产生有害于运动方向的磁阻力,避免影响转速、与降低输出动力;
且由于磁列组10的所述第一、二磁性件11、12的磁极轴线与运动方向呈平行状,在所述磁列组10的所述第一、二磁性件11、12同极相对下,第一、二磁性件11、12外的磁流未与运动方向呈垂交,当线圈列组20的感应件21的第一、二线圈25、26位于第一、二磁性件11、12区时并无感应电动势,如此可令线圈列组20的感应件21的第一、二线圈25、26在第一、二磁性件11、12区无感应电动势时给电,从而可降低线圈列组20给电驱动时的输入功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另,本发明的次一较佳实施例,则如图4、图5所示,该实施例呈盘式的矩阵化电动装置,其由至少二磁盘1与至少一线圈盘2等距间隔交错设置而成,而本发明以三组磁盘1及二组线圈盘2为主要实施例,且各磁盘1上设有一磁列组10,而各线圈盘2上设有一线圈列组20,又磁列组10与线圈列组20呈相对状,且各磁盘1上的磁列组10的各第一、二磁性件11、12呈同极相对,再者各磁盘1与各线圈盘2可分别被定义为转子或定子,供同步互相产生相对运动,本发明以各磁盘1作为转子、且各线圈盘2作为定子为较佳实施例,其于各磁盘1与各线圈盘2中心分别形成有一轴孔100、200,供一旋转轴3穿枢,且磁盘1轴孔100与旋转轴3形成相对应的键部105、300,使各磁盘1可被旋转轴3带动相对各线圈盘2旋转,又所述可同步位移的磁盘1磁列组10的各第一、二磁性件11、12呈相同大小、且位置呈同极相对状,即两两相对的磁列组10的各第一、二磁性件11、12以同极磁极相对排列【如图4所示】,再者各相对线圈列组20的各感应件21对应各磁列组10的各第一、二磁性件11、12的位置进一步可呈对位排列或错位排列【如图4所示】,以使磁列组10提高同一时间点的磁助力或使磁列组10能被持续作用推动,可有效提高运动方向的惯性力。
又,如图6、图7所示,则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该实施例呈环式的矩阵化电动装置,其由至少一磁盘1与至少一线圈盘2等距间隔交错设置而成,各磁盘1上设有至少二同轴心的磁列组10,而各线圈盘2上设有至少二同轴心的线圈列组20,而各同径的磁列组10与线圈列组20呈相对状,且各磁盘1上的各磁列组10的各第一、二磁性件11、12呈同极相并及同极相对【如图9所示】,再者各磁盘1的相并磁列组10A、10B的第一磁性件11A、11B或第二磁性件12A、12B的两端向轴心呈相对应收束,且各线圈盘2的相并线圈列组20A、20B的感应件21A、21B的两端亦向轴心呈相对应收束,再者各磁盘1与各线圈盘2可分别被定义为转子或定子,供同步互相产生相对运动,本发明以各磁盘1作为转子、且各线圈盘2作为定子为较佳实施例,其于各磁盘1与各线圈盘2中心分别形成一轴孔100、200,供一旋转轴3穿枢,且磁盘1轴孔100与旋转轴3形成相对应的键部105、300,使各磁盘1可被旋转轴3带动相对各线圈盘2旋转,再者各相对的线圈列组20的各感应件21对应各磁列组10的各第一、二磁性件11、12的位置呈对位排列或错位排列,使磁列组10能被加大推动的作用力或使磁列组10能被持续作用推动,可有效提高运动方向的惯性力。
再者,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线圈列组20的感应件21的导磁体22于第一、二线圈25、26间的中段形成一与第一、二线圈25、26同径的扩大段28,各导磁体22的扩大段28可供两端的第一、二线圈25、26贴抵,如此可让感应件21的磁应力避免产生干扰,并使导磁体22磁力传导更为快速、完整。
借此,可以理解到本发明除了有效解决习式所面临的问题,更大幅增进功效,且在相同的技术领域中未见相同或近似的产品创作或公开使用,同时具有功效的增进。

Claims (18)

1.一种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磁列组、一线圈列组及一感应开关组,该磁列组与该线圈列组可产生相对运动;
该磁列组沿运动方向排列至少一第一磁性件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二磁性件呈运动方向充磁,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的磁极呈同极相邻,且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或第二、一磁性件间具有一等宽的磁隙;
该线圈列组具有至少一同一轴线、且相互间隔的感应件,所述感应件分别具有一导磁体及一绕设于该导磁体两端的一第一线圈及一第二线圈,第一、二线圈的长度相等且绕线方向相同,所述第一、二线圈同时连接于一可正向给电或逆向给电的电源,所述第一、二线圈长度小于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所述导磁体长度为任一磁性件长度加上相邻磁隙宽度及任一线圈伸入另一磁性件的长度;
该感应开关组包含设于磁列组的至少二给电检知器、至少二断电检知器及设于线圈列组的至少一导通感应器与至少一切断感应器,所述给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进入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所述断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离开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该感应开关组的导通感应器与切断感应器设于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中相对离开磁列组的第一线圈,导通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离开该磁列组的端部,切断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进入该磁列组的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线圈列组的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大于等于四分之一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且小于等于四分之三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线圈列组的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等于四分之二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而导磁体与第一、二磁性件、磁隙及第一、二线圈的长度比为2:1:0.5:0.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列组的感应件的导磁体于第一、二线圈间的中段形成一与线圈同径的扩大段,两端的第一、二线圈贴抵于各导磁体的扩大段。
5.一种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二磁列组、至少一线圈列组及至少一感应开关组,且各磁列组呈同极相对的相间隔设置,各感应列组分别等距设于两两相对的磁列组之间,所述磁列组与所述线圈列组可同步产生相对运动;
所述磁列组沿运动方向排列至少一第一磁性件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二磁性件呈运动方向充磁,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的磁极呈同极相邻,且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或第二、一磁性件间具有一等宽的磁隙;
所述线圈列组具有至少一同一轴线、且相互间隔的感应件,所述感应件分别具有一导磁体及一绕设于该导磁体两端的一第一线圈及一第二线圈,第一、二线圈的长度相等且绕线方向相同,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同时连接于一可正向给电或逆向给电的电源,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小于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长度为任一磁性件长度加上相邻磁隙宽度及任一线圈伸入另一磁性件的长度;
所述感应开关组包含设于各磁列组的至少二给电检知器、至少二断电检知器及设于各线圈列组的至少一导通感应器与至少一切断感应器,所述给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进入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所述断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离开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所述感应开关组的所述导通感应器与所述切断感应器设于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中相对离开所述磁列组的第一线圈,导通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离开所述磁列组的端部,切断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进入所述磁列组的端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二磁盘与至少一线圈盘等距间隔交错设置而成,各磁盘上设有至少一磁列组,各线圈盘上设有至少一感应列组,所述磁列组与感应列组呈相对状,从而形成盘式的矩阵化电动装置。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大于等于四分之一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且小于等于四分之三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等于四分之二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导磁体与第一、二磁性件、磁隙及第一、二线圈的长度比为2:1:0.5:0.5。
9.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相对的感应列组的感应件对应磁列组相对磁性件的位置呈对位排列。
10.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相对的感应列组的感应件对应磁列组相对磁性件的位置呈错位排列。
11.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于第一、二线圈间的中段形成一与线圈同径的扩大段,两端的第一、二线圈贴抵于各导磁体的扩大段。
12.一种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磁盘与至少一线圈盘等距间隔交错设置,所述磁盘上设有至少二同轴心且同极相并的磁列组,所述线圈盘上设有至少二同轴心的线圈列组,且各同径的磁列组与线圈列组呈相对状,以及至少一感应开关组,且所述磁盘与所述线圈盘可同步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形成环式的矩阵化电动装置;
所述磁列组沿运动方向排列至少一第一磁性件及至少一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二磁性件呈运动方向充磁,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的磁极呈同极相邻,且相邻的第一、二磁性件或第二、一磁性件间具有一等宽的磁隙,各磁盘的相并磁列组的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的两端向轴心呈相对应收束;
所述线圈列组具有至少一同一轴线、且相互间隔的感应件,所述感应件分别具有一导磁体及一绕设于该导磁体两端的一第一线圈及一第二线圈,第一、二线圈的长度相等且绕线方向相同,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同时连接于一可正向给电或逆向给电的电源,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小于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长度为任一磁性件长度加上相邻磁隙宽度及任一线圈伸入另一磁性件的长度,各线圈盘的相并感应列组的感应件的导磁体与线圈的两端亦向轴心呈相对应收束;
所述感应开关组包含设于各磁列组的至少二给电检知器、至少二断电检知器及设于各线圈列组的至少一导通感应器与至少一切断感应器,所述给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进入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所述断电检知器分设于所述第一、二磁性件中依运动方向相对离开所述感应件的磁极端面,所述感应开关组的所述导通感应器与所述切断感应器设于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中相对离开所述磁列组的第一线圈,导通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离开所述磁列组的端部,切断感应器设于该第一线圈相对运动方向进入所述磁列组的端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二磁盘与至少一线圈盘等距间隔交错设置而成,且各磁盘上的各同径的磁列组呈同极相对,从而形成复式的矩阵化电动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项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大于等于四分之一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且小于等于四分之三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
15.如权利要求12或13项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第一、二线圈长度等于四分之二第一、二磁性件的长度,而导磁体与第一、二磁性件、磁隙及第一、二线圈的长度比为2:1:0.5:0.5。
16.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相对的感应列组的感应件对应磁列组相对磁性件的位置呈对位排列。
17.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相对的感应列组的感应件对应磁列组相对磁性件的位置呈错位排列。
18.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双磁助电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列组的所述感应件的导磁体于第一、二线圈间的中段形成一与线圈同径的扩大段,两端的第一、二线圈贴抵于各导磁体的扩大段。
CN201610963866.1A 2016-11-04 2016-11-04 双磁助电动装置 Pending CN1080234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63866.1A CN108023459A (zh) 2016-11-04 2016-11-04 双磁助电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63866.1A CN108023459A (zh) 2016-11-04 2016-11-04 双磁助电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3459A true CN108023459A (zh) 2018-05-11

Family

ID=62084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63866.1A Pending CN108023459A (zh) 2016-11-04 2016-11-04 双磁助电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2345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0299A (zh) * 2021-11-15 2022-01-04 陈献友 一种基于通电线圈和永强磁铁产生动力的发动机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9678A (zh) * 1999-05-07 2002-05-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直线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83425A (zh) * 2006-05-29 2007-12-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直线电动机
CN101159407A (zh) * 2007-11-19 2008-04-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长行程圆筒形直线电机
EP2966298A2 (en) * 2014-07-07 2016-01-13 Paul Vincent Hampton Movement generating device
CN205231988U (zh) * 2015-11-23 2016-05-11 武汉领普科技有限公司 自发电传感器及自发电门窗监控装置
CN205319923U (zh) * 2015-12-22 2016-06-15 宇生自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互式电磁装置
CN206727864U (zh) * 2016-11-04 2017-12-08 宇生自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磁助电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9678A (zh) * 1999-05-07 2002-05-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直线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83425A (zh) * 2006-05-29 2007-12-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直线电动机
CN101159407A (zh) * 2007-11-19 2008-04-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长行程圆筒形直线电机
EP2966298A2 (en) * 2014-07-07 2016-01-13 Paul Vincent Hampton Movement generating device
CN205231988U (zh) * 2015-11-23 2016-05-11 武汉领普科技有限公司 自发电传感器及自发电门窗监控装置
CN205319923U (zh) * 2015-12-22 2016-06-15 宇生自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互式电磁装置
CN206727864U (zh) * 2016-11-04 2017-12-08 宇生自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磁助电动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0299A (zh) * 2021-11-15 2022-01-04 陈献友 一种基于通电线圈和永强磁铁产生动力的发动机系统
CN113890299B (zh) * 2021-11-15 2023-10-24 陈献友 一种基于通电线圈和永强磁铁产生动力的发动机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92849U (zh) 同轴电磁装置
CN102570647B (zh) 一种混合励磁的磁通反向电机
CN106340368A (zh) 交变复合励磁组件及其在电机和变压器中应用
CN106549547B (zh) 一种混合磁钢磁通切换记忆电机
CN107852083A (zh) 旋转电机和非接触发电机
CN1848607A (zh) 多向混合永磁节能电机
CN106787562A (zh) 交替极混合励磁直驱游标电机
CN206727864U (zh) 双磁助电动装置
CN203289296U (zh) 一种双速绕组定子表面贴装式双凸极永磁电机
CN106992650A (zh) 一种双端混合励磁型定子分区式磁通切换电机
CN207098909U (zh) 斜助式电磁装置
CN206004514U (zh) 电动机构造
CN106300856A (zh) 一种永磁式‑多层印刷电路板电机
CN102223035B (zh) 低转矩脉动轴向磁场定子永磁电机
CN102315006B (zh) 一种永磁增益变压装置
CN108023459A (zh) 双磁助电动装置
CN207010497U (zh) 一种轴向磁场定子分割式永磁电机
CN106655556A (zh) 周向绕组的功率电机及新能源电动车辆
CN107508444A (zh) 电动汽车磁栅式永磁双凸极电机
CN107959359A (zh) 全载发电装置
CN101051784A (zh) 一种宽调速范围永磁磁阻式同步电机及其调速方法
CN201122887Y (zh) 中频永磁发电机等匝式单相绕组
CN206490513U (zh) 周向绕组的功率电机及新能源电动车辆
CN205666745U (zh) 同步磁阻电机
CN1719715A (zh) 磁能发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