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76095A - 一种热能利用系统、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能利用系统、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76095A
CN107976095A CN201610939289.2A CN201610939289A CN107976095A CN 107976095 A CN107976095 A CN 107976095A CN 201610939289 A CN201610939289 A CN 201610939289A CN 107976095 A CN107976095 A CN 107976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emperature
energy utilization
storage units
temperature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392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76095B (zh
Inventor
雷宪章
丁玉龙
谯耕
贺之渊
张译文
彭笑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ergy Interne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ergy Interne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ergy Internet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161093928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760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76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760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760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760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waste heat, e.g. from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能利用系统、方法及装置,其中,热能利用系统包括:散热器,其内部设置有冷却液,将发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存储在冷却液中,冷却液循环流动;储热单元,包括设置在冷却液周围的储热材料层,用于吸收并存储循环至储热单元的冷却液的热量,冷却液经储热材料冷却后循环至散热器中;热能利用单元,与储热单元连接,获取储热单元存储的热量,用于发电或供热或制冷或其组合,通过设置储能单元与热能利用单元,解决了现有冷却技术没有考虑对发热装置热能的利用,造成了大量热能的损失和浪费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热能利用系统、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能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能利用系统、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的逐步发展,大量发电装置在发电过程中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热量,例如,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换流阀,其在输电系统交-直流转换工作中产生较大的发热量,且随着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流输电工程输送功率不断提高,正常工作情况下,换流阀工作运行温度需不高于100℃,冷却液出口温度需不高于70℃,所以需要利用散热器对换流阀进行降温、冷却,以保证换流阀元件处于正常使用温度下并防止换流阀老化。此外,变压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改变交流电的电压,在电力领域应用非常广泛。要保证其正常工作,稳定的工作温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良好可靠的冷却手段。但通常设备发热量主要通过冷却系统带走,冷却系统将设备发出的热量交换给室外换热设备,直接或者间接的排放至空气中,使得现存主要技术手段仅注重于对发热装置本身的冷却,并没有考虑对发热装置工作中产生的热能的利用,造成了大量热能的损失和浪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冷却技术未对发热装置产生的热能进行利用,造成了大量热能浪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热能利用系统,包括:散热器,其内部设置有冷却液,将发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存储在冷却液中,冷却液循环流动,还包括:
储热单元,包括设置在冷却液周围的储热材料层,用于吸收并存储循环至所述储热单元的冷却液的热量,所述冷却液经储热材料冷却后循环至所述散热器中;
热能利用单元,与所述储热单元连接,获取所述储热单元存储的热量,用于发电或供热或制冷或其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包括发电子单元、供暖子单元或冷却子单元或其任意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发电子单元包括:
蒸发器,获取储热单元中的热量并加热工质,使其气化产生高压驱动力;
发电机,利用所述蒸发器产生的蒸汽的驱动力进行发电;
冷凝器,将发电后的工质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子单元包括:
换热器,与所述储热单元进行热交换,获取储热单元的热量,用于加热工质,使所述工质气化;
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将工质进行压缩;
冷凝器,压缩后的工质在所述冷凝器中冷却;
蒸发器,将冷凝器中输出的冷凝工质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气化,气化后的工质循环进入所述换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供暖子单元包括供暖换热装置,用于与所述储热单元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内设置有散热管道,用于将发热装置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储存在所述散热管道内的冷却液中。
进一步地,所述储热材料层包括:液体储热材料层或固体储热材料层或相变储热材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储热单元还包括:放热管道,利用所述储热材料中的热量加热放热管道中的工质。
进一步地,在所述散热管道与所述放热管道中设置有循环泵,用于为所述工质提供循环动力。
进一步地,所述储热单元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储热材料温度;
所述储热单元的出口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储热单元出口处传热流体温度;
所述储热单元的入口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储热单元入口处传热流体温度。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能利用方法,包括:
实时获取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中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
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则控制所述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当所述储热材料温度低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则控制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控制所述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并根据需求改变所述循环泵的运转效率,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控制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当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判定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出现热量流失并发出报警信号;当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将实际监测得到的入口温度与预先制定的温度范围进行比对,得出用户侧对热能的需求。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能利用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实时获取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中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
执行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则所述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当所述储热材料温度低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则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所述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并根据需求改变所述循环泵的运转效率,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当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判定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出现热量流失并发出报警信号;当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将实际监测得到的入口温度与预先制定的温度范围进行比对,得出用户侧对热能的需求。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能利用系统,通过储热单元中的储热材料吸收并存储循环至储热单元的冷却液的热量,利用热能利用单元与储热单元连接,继而获取储热单元存储的热量,用于发电或供热或制冷或其组合,解决了现有冷却技术没有考虑对发热装置热能的利用,造成了大量热能的损失和浪费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能利用方法,通过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继而控制热能利用单元工作,保证了热能利用单元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热能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热能利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热能利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热能利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热能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能利用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散热器11、储热单元12和热能利用单元13,其中,
散热器11,其内部设置有冷却液,将发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存储在冷却液中,在散热器内设置有散热管道,冷却液在散热管道内流动,继而将发热装置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储存在散热管道内的冷却液中,发热装置可以是承担着交-直流转换功能的输电系统的核心设备换流阀,冷却液的选择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以及换流阀工作情况,冷却液可以为水或导热油或相变微乳液,本实施例优选去离子水作为冷却液;
储热单元12,包括设置在冷却液周围的储热材料层,用于吸收并存储循环至储热单元12的冷却液的热量,冷却液经储热材料冷却后循环至散热器11中,储热材料层为液体储热材料层或固体储热材料层或相变储热材料层,储热单元12还包括放热管道,通过利用储热材料中的热量加热放热管道中的工质,工质优选可以传热的传热流体,在散热管道与放热管道中均设置有循环泵,用于为工质提供循环动力;
热能利用单元13,与储热单元12连接,获取储热单元12存储的热量,热能利用单元13与放热管道管路连接,用于发电或供热或制冷或其组合,放热管道利用储热材料中的热量加热热能利用单元管道中的工质或通过放热管道将储热材料中的热量与空气通过热交换对外供暖,其中,热能利用单元13包括发电子单元、供暖子单元或冷却子单元,或者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将发电子单元或供暖子单元或冷却子单元进行组合:
利用热能进行发电的实现装置,本实施例优选,发电子单元包括:
蒸发器,用于获取12储热单元中的热量并加热工质,使其气化产生高压驱动力,发电机,利用蒸发器产生的蒸汽的驱动力进行发电,冷凝器,用于将发电后的工质进行冷却,蒸发器与储热装置管道连接,吸收储热材料中的热量,继而加热管道中的工质并产生高压气体,驱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其中在发电时,对高压气体进行冷却、降压过程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用于对外供热。
利用热能进行冷却的实现装置,本实施例优选,冷却子单元包括:
换热器,与储热单元12进行热交换,获取储热单元12的热量,用于加热工质,使工质气化;压缩机,与换热器连接,将工质进行压缩;冷凝器,压缩后的工质在冷凝器中冷却;蒸发器,将冷凝器中输出的冷凝工质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气化,气化后的工质循环进入换热器;
具体地,换热器与储热装置管道连接,吸收储热装置中的热量,继而加热并气化管道中的传热流体,在换热器出口管道连接压缩机,用于将低压的传热流体气体压缩为高压的传热流体气体后,进入冷凝器进行冷却,并经过膨胀阀节流成低温低压的传热流体气体后进入蒸发器,低温低压的传热流体气体在蒸发器内吸收空气热量,继而进行制冷,其中在冷却高压传热流体气体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还可用于对外供暖。
利用热能进行供暖的实现装置,本实施例优选,供暖子单元包括供暖换热装置,用于与储热单元12进行热交换,换热装置与储热装置管道连接,用于吸收储热材料中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实现对用户侧供暖。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能利用系统,通过储热单元中的储热材料吸收并存储循环至储热单元的冷却液的热量,利用热能利用单元与储热单元连接,继而获取储热单元存储的热量,用于发电或供热或制冷或其组合,解决了现有冷却技术没有考虑对发热装置热能的利用,造成了大量热能的损失和浪费的问题。
优选地,储热单元12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储热材料温度;储热单元12的出口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储热单元12出口处传热流体温度;储热单元12的入口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储热单元12入口处传热流体温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能利用系统,通过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系统的温度值,控制热能利用单元工作,保证了热能利用单元工作的稳定性。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能利用方法,如图2、图3、图4所示,包括:
S21,获取实施例1系统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
S22,判断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是否高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当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执行步骤S23;当储热材料温度低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执行步骤S24。
S23,控制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
S24,控制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此时储热材料中的热能已经耗尽,循环的传热流体无法继续提供热能,同时强制停止传热流体循环泵以及热能利用单元中的装置。
S25,获取实施例1系统中的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
S26,判断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是否高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当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执行步骤S27;当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执行步骤S28。
S27,控制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同时根据需求改变循环泵的运转效率,循环泵与热能利用单元装置可以联动,当热能利用单元启动时,循环泵自动启动。
S28,控制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报警信号响起表明传热流体的温度有可能无法满足实际用户的使用需求。
S29,获取实施例1系统中的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
S30,判断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是否低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当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执行步骤S31;当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
S31,判定热能利用单元出现热量流失并发出报警信号。
当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根据实际的入口温度判断用户侧对热能的使用情况,可以将入口温度分为几个温度等级范围,实际监测得到的温度与预先制定的温度范围进行比对,以此得出用户侧对热能的需求,便于事先对剩余热能使用时间进行评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能利用方法,通过获取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继而控制热能利用单元工作,保证了热能利用单元工作的稳定性。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能利用装置,如图5所示,包括:获取单元31和执行单元32,其中,
获取单元31,用于实时获取实施例1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
执行单元32,用于当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则控制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当储热材料温度低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则控制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当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控制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并根据需求改变循环泵的运转效率,当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控制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当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判定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出现热量流失并发出报警信号;当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将实际监测得到的入口温度与预先制定的温度范围进行比对,得出用户侧对热能的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能利用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值,继而控制热能利用单元工作,保证了热能利用单元工作的稳定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2)

1.一种热能利用系统,包括:散热器,其内部设置有冷却液,将发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存储在冷却液中,冷却液循环流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储热单元,包括设置在冷却液周围的储热材料层,用于吸收并存储循环至所述储热单元的冷却液的热量,所述冷却液经储热材料冷却后循环至所述散热器中;
热能利用单元,与所述储热单元连接,获取所述储热单元存储的热量,用于发电或供热或制冷或其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包括发电子单元、供暖子单元或冷却子单元或其任意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子单元包括:
蒸发器,获取储热单元中的热量并加热工质,使其气化产生高压驱动力;
发电机,利用所述蒸发器产生的蒸汽的驱动力进行发电;
冷凝器,将发电后的工质进行冷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子单元包括:
换热器,与所述储热单元进行热交换,获取储热单元的热量,用于加热工质,使所述工质气化;
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连接,将工质进行压缩;
冷凝器,压缩后的工质在所述冷凝器中冷却;
蒸发器,将冷凝器中输出的冷凝工质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气化,气化后的工质循环进入所述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暖子单元包括供暖换热装置,用于与所述储热单元进行热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内设置有散热管道,用于将发热装置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储存在所述散热管道内的冷却液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材料层包括:液体储热材料层或固体储热材料层或相变储热材料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单元还包括:放热管道,利用所述储热材料中的热量加热放热管道中的工质。
9.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管道与所述放热管道中设置有循环泵,用于为所述工质提供循环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热单元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储热材料温度;
所述储热单元的出口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储热单元出口处传热流体温度;
所述储热单元的入口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储热单元入口处传热流体温度。
11.一种热能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实时获取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中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
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则控制所述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当所述储热材料温度低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则控制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控制所述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并根据需求改变所述循环泵的运转效率,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控制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当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判定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出现热量流失并发出报警信号;当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将实际监测得到的入口温度与预先制定的温度范围进行比对,得出用户侧对热能的需求。
12.一种热能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实时获取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中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
执行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则所述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当所述储热材料温度低于预设的储热材料工作的最低温度,则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所述热能利用单元正常工作并根据需求改变所述循环泵的运转效率,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出口温度,则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停止工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当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低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判定所述热能利用单元出现热量流失并发出报警信号;当第三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值高于预设的最低入口温度,则将实际监测得到的入口温度与预先制定的温度范围进行比对,得出用户侧对热能的需求。
CN201610939289.2A 2016-10-24 2016-10-24 一种热能利用系统、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79760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39289.2A CN107976095B (zh) 2016-10-24 2016-10-24 一种热能利用系统、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39289.2A CN107976095B (zh) 2016-10-24 2016-10-24 一种热能利用系统、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76095A true CN107976095A (zh) 2018-05-01
CN107976095B CN107976095B (zh) 2020-05-29

Family

ID=62004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39289.2A Active CN107976095B (zh) 2016-10-24 2016-10-24 一种热能利用系统、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7609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28648A (zh) * 2018-08-27 2018-12-18 全球能源互联网欧洲研究院 循环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246979A (zh) * 2018-08-06 2019-01-18 全球能源互联网欧洲研究院 换流阀预热装置及换流平台
CN111141061A (zh) * 2018-11-02 2020-05-12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直流换流阀热量回收的制冷装置及其制冷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952875U (zh) * 2012-11-14 2013-05-29 青岛奥环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复合式相变储能移动供热车
CN106017181A (zh) * 2016-07-11 2016-10-12 季国民 电热固体储热及热转换简易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952875U (zh) * 2012-11-14 2013-05-29 青岛奥环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复合式相变储能移动供热车
CN106017181A (zh) * 2016-07-11 2016-10-12 季国民 电热固体储热及热转换简易化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6979A (zh) * 2018-08-06 2019-01-18 全球能源互联网欧洲研究院 换流阀预热装置及换流平台
CN109028648A (zh) * 2018-08-27 2018-12-18 全球能源互联网欧洲研究院 循环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141061A (zh) * 2018-11-02 2020-05-12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直流换流阀热量回收的制冷装置及其制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76095B (zh) 2020-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64582B (zh) 太阳能系统
CN100453926C (zh) 光伏太阳能热泵多功能一体化系统
CN103727703B (zh) 一种再利用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CN102094772B (zh) 一种太阳能驱动的联供装置
CN103670970A (zh) 一种对太阳能实现梯级利用的冷热电多联供装置及方法
CN108397936B (zh) 一种冷热电联供循环系统及方法
US2014002660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hilled Water for Air-Conditioning
CN107976095A (zh) 一种热能利用系统、方法及装置
JP5400411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07702360B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冷热电综合利用系统
CN108729967B (zh) 核能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3271842U (zh) 用于回收压气站燃机排烟余热的orc发电系统
CN206399259U (zh) 一种热能利用系统
CN115993070B (zh) 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5306507B (zh) 移动式车载电源系统
CN106050424A (zh) 高效燃机进气冷却加热系统
RU2643878C1 (ru) Способ работы воздушно-аккумулирующей газотурбинной электростанции с абсорбционной бромисто-литиевой холодильной машиной (АБХМ)
CN204646526U (zh) 一种功冷联供系统
CN104265388B (zh) 一种蓄能型余热回收系统
CN204492986U (zh) 两级有机朗肯循环利用燃气轮机排烟余热的发电系统
CN102538286A (zh) 太阳能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206770031U (zh) 一种三联供系统
CN205477784U (zh) 一种热电联产装置
CN204923541U (zh) 一种利用发电电动机的余热制冷的冷却系统
CN204630152U (zh) 利用油田余热发电供冷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4 Mark Grafin Avenue, Berlin,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ergy Internet

Applicant after: Global energy Internet Institute, Inc.

Applicant after: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ddress before: 34 Mark Grafin Avenue, Berlin,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ergy Internet

Applicant before: Global energy Internet Institute, Inc.

Applicant before: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17

Address after: 34 Mark Grafin Avenue, Berlin, Germany

Applicant after: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ergy Internet

Applicant after: Global energy Internet Institute, Inc.

Applicant after: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pplicant after: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mpany

Address before: 34 Mark Grafin Avenue, Berlin,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ergy Internet

Applicant before: Global energy Internet Institute, Inc.

Applicant before: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