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69007A - 一种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69007A
CN107969007A CN201610909105.8A CN201610909105A CN107969007A CN 107969007 A CN107969007 A CN 107969007A CN 201610909105 A CN201610909105 A CN 201610909105A CN 107969007 A CN107969007 A CN 1079690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ster
node
data
layer
radi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091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69007B (zh
Inventor
刘安丰
张琦
曾志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90910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6900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69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9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69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90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04W16/20Network planning tools for indoor coverage or short range network deploy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2Traffic simulation tools or models
    • H04W16/225Traffic simulation tools or models for indoor or short rang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不等分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收集策略,其特征在于依据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进行快速全网络数据聚合的需求,对以往策略进行改进优化。本发明方法提供一种远基站区域簇半径大、近基站区域簇半径小的分簇网络;并提出相应的不等分簇网络数据融合收集调度算法,通过两个阶段(簇内数据聚合收集和簇间数据收集)来完成数据的融合收集。本发明提出的不等分簇结构能够缩短数据聚合收集所需要时间,提高数据聚合的速度;同时,由于每一个簇头节点在完成簇内数据聚合后,立即开始其数据传输,故簇头节点的状态转换只需要1次,而以往的策略需要2次(一次从睡眠状态转到工作状态进行簇内数据收集,而后转入睡眠状态,等到簇头数据发送时再次醒来,进行簇头数据发送)。因而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减少一次状态转换,从而减少能量消耗,提高网络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速度及节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传感器网络中的基于不等分簇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
背景技术
TDMA调度是一种应用得非常广泛且效率较高的MAC层协议。在以往对于调度算法的研究中,多集中在缩短调度时间或者采用分布式方法实现这两个方面上。
多对一的调度以往研究中已经被解决了。在早期研究中,提出了一个集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于一体的进化算法来提高搜索能力;提出了启发式算法,通过调度尽可能多的独立部分来增加并行传输的能力。
Liqi Shi等人提出跨层优化策略,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高能量使用效率和低延迟。他们率先推导出在每一个链接上最节能的流,基于对每条连接上流的计算,他们提出了一个拥有最小帧长度的包含TDMA调度方法的算法协议。
但是数据的融合传输问题与一般TDMA调度不同,在融合传输过程中每个节点产生且仅产生一个数据包,而节点的数据收集有一个主要特征:在数据收集阶段只接受数据;在发送阶段,一旦发送数据,则此节点不再接收数据;而且不管接收到多少个数据包,经过聚合后都成为一个数据包。一些针对无线网络提出的数据融合协议也同样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其中大多数研究将这个问题分成二个部分:一是逻辑网结构,二是传输的调度构造树。调度算法的共同目标是使用最少的时间片。
但是在前面的研究中,都是假设网络中节点的发射半径是固定的,但是很多实际网络中,网络参数如节点的发射半径,簇半径都是可调节的,而这些参数对网络的延迟与能量消耗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以上考虑,Habib M等人提出了节点发送半径与延迟,能量消耗关系的优化。
虽然Habib M等人不是采用的TDMA方法,其选择优化网络参数来使网络延迟与能量得到优化的思想同样可以用到TDMA调度中。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中,我们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从而在整体上使得网络延迟与网络寿命得到优化。我们首先经过理论分析,给出了延迟最小的优化簇半径的选择,然后提出了一种不等簇半径的数据收集优化的网络结构,并通过巧妙的安排节点的调度时隙,使得一个传感器节点只醒来一次,连续完成所有操作,以减少节点的状态转换的能量消耗,提高网络寿命。通通过实验证明,也可以发现,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在能量消耗、延迟以及时间调度间隔等方面也均优于当前已有的调度算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网络中的基于不等分簇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以解决现有分簇网络协议中的网络延迟较大,能量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对现有网络形成一种远离基站区域的簇半径大,而近基站区域的簇半径小的分簇网络,计算出的不等簇半径序列,对网络优化的分簇结构进行计算。算法如下:
步骤1:初始化传感器网络;
设定传感器网络中不等簇半径集合ro为空集以及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时间To为无穷大,nh=1;
步骤2:依据公式计算最优不等簇半径:
其中,θj表示第j-1层节点成为第j层簇头节点的个数;nh=Δh为簇内节点个数,h为簇的层数,rk为第k层簇的簇半径,dk表示第k层簇头节点的儿子节点的度,ρ为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密度。
最外两层的不等簇半径按公式确定:rset={rh,rh-1};
步骤3:执行操作rset=rset∪rj,j=j+1后,判断rtotal<R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返回步骤2,直到不成立时,转入步骤4;
步骤4:计算当前不等簇半径对应的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时间,Tu=nh+jd+d0
步骤5:判断Tu<To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将当前的Tu赋值给To,当前的rset赋值给ro,令nh=nh+1,判断,nh是否大于若大于,则以当前计算值作为不等簇半径的计算结构,若不等于,则返回步骤2。
其次,根据已得出的不等簇半径序列对网络成簇,算法实现思想如下:
即:首先,我们根据不等簇的半径序列对整个网络进行分层,再逐层对其进行分簇。在每一层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其中心线,对于这层中的每一个节点,计算其与此层一跳内的节点的能量剩余比率,然后根据其距离中心线的距离和能量剩余比率作为自己竞争簇头的权值。计算公式为:其中Distp表示p节点距离sink的距离,Eratio表示其与周围一跳节点的剩余能量比率;α1和α2因素影响因子,根据环境设定;p以Wp作为自己竞争簇头的权值,Wp越小,p广播簇头消息的优先级越高
离中心线越近,剩余能量越高的节点,竞争簇头的优先级越高,即广播簇头消息的时隙越早。一个节点在其广播时隙达到时,如果仍未收到任何节点发送来广播簇头消息,则自己标识为簇头,以此层的半径作为传输半径广播自己的簇头消息。当一个节点的广播时隙达到之前,收到其他节点发过来的簇头消息后,则应先取消自己的竞选簇头事件,然后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簇头加入。
最后,本发明方法采取一种实践的方式来解决由于网络节点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分簇控制算法的复杂性而导致一些理想的数据融合收集调度算法在实际分簇网络中无法得到应用的问题。本发明方法的调度算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不等簇半径成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运用权利 要求4中所述方法,得到成簇后的网络参数,如每个簇头的度每层簇头最大的簇内度的系列Δ={Δ12,...Δh}。
(2)簇间度的重新调整与填充:
(A)簇间度的调整:由于每层簇头节点最大的度并不一定按照理想的情况而且一定按照一定的梯度出现。为满足数据收集时的能量消耗最小,需要每层簇之间刚好能够衔接起来,以达到理想的每个节点从睡眠状态转到工作状态后的发送完所有数据后,再转入睡眠状态,并且处于工作状态的时隙数尽量小。这就需要对成簇后的簇的度进行调度,以达到使节点调度时的能量消耗最小的目的。
例如假设不等分簇算法构造的簇的层次为8层,从内到外每层簇内节点最大的度分别是:41,37,36,37,30,28,15,12。簇间节点的度d都为4。显然,按目前这种簇头间度的系列无法很好的衔接。因为,在第3层簇内节点收集完成时,第4层反而还在进行簇内节点收集,而还需要等第5层簇头的数据传到第4层,再传送到第3层,因而第3层节点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这就浪费了能量。如果把上面的簇头节点的度的序列改成49,45,41,37,33,29,25,21的序列,即通过对簇内节点的度增加虚拟度的方法使得新的系列刚好满足使得最内层的簇内度最小,簇间的度等差序列为d。那么簇与簇间就能够进行较好的无缝衔接了。为得到这样的序列,我们采取了称为“加前”与“提后”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是对类似于从内到外每层的组成的序列:41,37,36,37,30,28,15,12,进行如下二个步骤的操作:
①加前,即从序列的右边向左边扫描每层簇内度组成的序列,对每一个数进行如下的检查与操作:如果当前的数减去紧邻自己右边的数小于层间的度d,则当前检查的数为紧邻右边的数加上d=4。对前面的例子,“加前”操作后的结果如下所示:
49,45,41,37,32,28,16,12//“加前”从右向左
②“提后”,即对“加前”的结果从左到右扫描,对每一个数进行如下检查与操作:如果当前的数据减去紧邻自己右边的数的值大于层间的度d,则将紧邻自己右边的数据用当前的数减去d来替换,操作后的结果如下所示:
49,45,41,37,33,29,25,21//“提后”从左向右
(B)补充虚拟的簇间度:
如果调整后簇内的度大于调度前的度,那么就需要补充虚拟的度来使同一层簇头节点的簇内度相等。设第i层簇头节点的集合ξi,调整后第i层簇头节点的簇内度为Δi,用表示第i层的簇头节点k,其簇内度为Δi,k。那么补充虚拟的节点的原则为:如果Δi,ki,那么建立虚拟的节点个数为τi,k=Δii,k。所有的簇拟节点到簇头节点距离为无穷小的距离ε,而且只产生一个链路不会对除了之外的任何节点产生干扰。而且为虚拟节点的边赋予最高的调度优先级,即只要有虚拟节点存在于簇内,那么首先调度虚拟节点。可见簇内数据收集实际是在所有虚拟节点调度完成后,才真正开始工作,从而使得簇内节点多的簇先进行簇内数据收集,簇内节点少的簇晚进行簇内数据收集,从使使得每一层簇的数据收集完的最迟时间都在调度后的簇内度的序列内完成,由于调整后的每一层簇间的时序相差刚好满足簇间的数据收集,从而达到每个节点一旦从睡眠转入工作状态后就一直工作,在优化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数据收集,然后重新转为睡眠状态,从而最节省能量。
做的目的可以保证簇头节点虚拟节为每一个簇内节点(CM)赋权重值为二类,虚拟节点权重值为1,实节点的权重值为2.
(3)调度。调度的思想是:在每一时隙t到来时,首先为每一个簇随机选择一个簇内节点作为数据发送者,将所有数据发送者与其所在簇的簇头节点组成的边放入边的集合Ψ。然后对集合Ψ进行冲突消除,直到集合Ψ中的每一条边都没有冲突干扰。这样将集合Ψ中每一条边的CMs节点发送数据的时隙安排在t时隙。
(4)在调度的过程中,最外层簇的簇内数据首先完成。因此,还需要进行簇间数据的收集。我们采用了一种较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当某一个簇内的数据全部收集完成后,那么此簇的簇头节点wj就寻找在簇头的发送半径内的每一个内层簇头节点,将自己做为普通节点加入到每一个内层簇头节点wk上,作为wk的普通节点,并标记自己到内层簇头节点边的级别为最低级。这样,我们对节点有三种级别:虚拟节点,其优先级最高,设级别为1;普通的簇内真实节点,优先级次之,设其级别为2;外层已经进行完数据收集的簇头节点,加入紧邻的内层簇头作为普通节点,其优先级最低,设其优先级为3。
有益效果
(1)研究发现,网络层的分簇大小对数据融合调度算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而本发明方法的第一个突出贡献是给出了使得数据融合调度延迟最小的簇半径,从而从网络层面上使得数据融合调度延迟得到优化。
(2)提出了近基站区域簇半径大,而远基站区域簇半径小的不等簇的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随后,给出在不等簇网络结构下的TDMA数据融合调度算法,进一步大幅度的缩短网络延迟。合理的安排不等簇半径的大小的比例关系,达到在外层簇头节点需要向内层簇头节点传送数据时,内层簇头节点的簇内数据聚合刚好完成,大幅度的减少数据聚合所需的时隙数,提高了网络性能。
(3)减少节点状态转换次数以提高网络寿命。本发明所提供方法首先通过不等簇半径的网络结构使节点在每轮数据收集中只进行1次状态转换成为了可能。发明所提供方法中通过推迟簇头节点度较小簇的数据收集时间,巧妙实现对传感器节点的连续调用以减少状态转换的次数,有效提高网络寿命。分析表明本发明所提供方法节点的平均状态转换次数接近1,已经达到最优的结果,而以往研究中最好结果为2次状态转化。同时本发明方法也经过大量的仿真模拟来验证其正确性。
(4)本发明所提供方法的延迟与网络寿命优化策略是基于不同网络模型而做出的假设,贴近于实践操作,因而具有较好的实际指导意义。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基于不等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不等簇网络调度时隙情况表;
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等簇结构和不等簇结构在数据收集中的能量消耗情况对比折线图;
图4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不同方法下数据聚合时间的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见图1,基于不等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对现有网络形成一种远离基站区域的簇半径大,而近基站区域的簇半径小的分簇网络,计算出的不等簇半径序列,对网络优化的分簇结构进行计算。算法如下:
步骤1:初始化传感器网络;
设定传感器网络中不等簇半径集合ro为空集以及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时间To为无穷大,nh=1;
步骤2:依据公式计算最优不等簇半径:
其中,θj表示第j-1层节点成为第j层簇头节点的个数;nh=Δh为簇内节点个数,h为簇的层数,rk为第k层簇的簇半径,dk表示第k层簇头节点的儿子节点的度,ρ为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密度。
最外两层的不等簇半径按公式确定:rset={rh,rh-1};
步骤3:执行操作rset=rset∪rj,j=j+1后,判断rtotal<R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返回步骤2,直到不成立时,转入步骤4;
步骤4:计算当前不等簇半径对应的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时间,Tu=nh+jd+d0
步骤5:判断Tu<To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将当前的Tu赋值给To,当前的rset赋值给ro,令nh=nh+1,判断,nh是否大于若大于,则以当前计算值作为不等簇半径的计算结构,若不等于,则返回步骤2。
其次,根据已得出的不等簇半径序列对网络成簇,算法实现思想如下:
即:首先,我们根据不等簇的半径序列对整个网络进行分层,再逐层对其进行分簇。在每一层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其中心线,对于这层中的每一个节点,计算其与此层一跳内的节点的能量剩余比率,然后根据其距离中心线的距离和能量剩余比率作为自己竞争簇头的权值。计算公式为:其中Distp表示p节点距离sink的距离,Eratio表示其与周围一跳节点的剩余能量比率;α1和α2因素影响因子,根据环境设定;p以Wp作为自己竞争簇头的权值,Wp越小,p广播簇头消息的优先级越高。离中心线越近,剩余能量越高的节点,竞争簇头的优先级越高,即广播簇头消息的时隙越早。一个节点在其广播时隙达到时,如果仍未收到任何节点发送来广播簇头消息,则自己标识为簇头,以此层的半径作为传输半径广播自己的簇头消息。当一个节点的广播时隙达到之前,收到其他节点发过来的簇头消息后,则应先取消自己的竞选簇头事件,然后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簇头加入。
最后,本发明方法采取一种实践的方式来解决由于网络节点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分簇控制算法的复杂性而导致一些理想的数据融合收集调度算法在实际分簇网络中无法得到应用的问题。本发明方法的调度算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不等簇半径成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运用权利 要求4中所述方法,得到成簇后的网络参数,如每个簇头的度每层簇头最大的簇内度的系列Δ={Δ12,...Δh}。
(2)簇间度的重新调整与填充:
(A)簇间度的调整:由于每层簇头节点最大的度并不一定按照理想的情况而且一定按照一定的梯度出现。为满足数据收集时的能量消耗最小,需要每层簇之间刚好能够衔接起来,以达到理想的每个节点从睡眠状态转到工作状态后的发送完所有数据后,再转入睡眠状态,并且处于工作状态的时隙数尽量小。这就需要对成簇后的簇的度进行调度,以达到使节点调度时的能量消耗最小的目的。
①加前,即从序列的右边向左边扫描每层簇内度组成的序列,对每一个数进行如下的检查与操作:如果当前的数减去紧邻自己右边的数小于层间的度d,则当前检查的数为紧邻右边的数加上d=4。
②“提后”,即对“加前”的结果从左到右扫描,对每一个数进行如下检查与操作:如果当前的数据减去紧邻自己右边的数的值大于层间的度d,则将紧邻自己右边的数据用当前的数减去d来替换;
(B)补充虚拟的簇间度:
如果调整后簇内的度大于调度前的度,那么就需要补充虚拟的度来使同一层簇头节点的簇内度相等。设第i层簇头节点的集合ξi,调整后第i层簇头节点的簇内度为Δi,用表示第i层的簇头节点k,其簇内度为Δi,k。那么补充虚拟的节点的原则为:如果Δi,ki,那么建立虚拟的节点个数为τi,k=Δii,k。所有的簇拟节点到簇头节点距离为无穷小的距离ε,而且只产生一个链路不会对除了之外的任何节点产生干扰。而且为虚拟节点的边赋予最高的调度优先级,即只要有虚拟节点存在于簇内,那么首先调度虚拟节点。可见簇内数据收集实际是在所有虚拟节点调度完成后,才真正开始工作,从而使得簇内节点多的簇先进行簇内数据收集,簇内节点少的簇晚进行簇内数据收集,从使使得每一层簇的数据收集完的最迟时间都在调度后的簇内度的序列内完成,由于调整后的每一层簇间的时序相差刚好满足簇间的数据收集,从而达到每个节点一旦从睡眠转入工作状态后就一直工作,在优化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数据收集,然后重新转为睡眠状态,从而最节省能量。
做的目的可以保证簇头节点虚拟节为每一个簇内节点(CM)赋权重值为二类,虚拟节点权重值为1,实节点的权重值为2.
(3)调度。调度的思想是:在每一时隙t到来时,首先为每一个簇随机选择一个簇内节点作为数据发送者,将所有数据发送者与其所在簇的簇头节点组成的边放入边的集合Ψ。然后对集合Ψ进行冲突消除,直到集合Ψ中的每一条边都没有冲突干扰。这样将集合Ψ中每一条边的CMs节点发送数据的时隙安排在t时隙。
(4)在调度的过程中,最外层簇的簇内数据首先完成。因此,还需要进行簇间数据的收集。我们采用了一种较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当某一个簇内的数据全部收集完成后,那么此簇的簇头节点wj就寻找在簇头的发送半径内的每一个内层簇头节点,将自己做为普通节点加入到每一个内层簇头节点wk上,作为wk的普通节点,并标记自己到内层簇头节点边的级别为最低级。这样,我们对节点有三种级别:虚拟节点,其优先级最高,设级别为1;普通的簇内真实节点,优先级次之,设其级别为2;外层已经进行完数据收集的簇头节点,加入紧邻的内层簇头作为普通节点,其优先级最低,设其优先级为3。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不等簇网络调度时隙情况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方法的不等簇网络结构下的融合传输调度有如下特征:(A)节点的状态转换仅需要1次。本发明所提出的不等分簇结构和调度算法,保证了每一层簇间数据发送的连续性,节点一旦工作,则一直工作到所有数据收集完成。(B)能量消耗最小化。即使是同一层的簇头节点其开始工作时隙并不相同,但结束工作的时隙则基本一致。这是因为在调度时,要尽量推迟节点唤醒的时间,以减少节点苏醒状态的时间,从而节省能量消耗。所以,我们在每一层中增加了虚拟调度的边,先调度虚拟的边,从而推迟节点开始工作的时隙以节点不必要有苏醒状态的能量消耗。(C)聚合传输所需时间少。表中的最内层簇头节点最大的“结束工作的时间”就是整个网络聚合传输调度所需要的时间。与等簇方式相对比,本发明所提供策略的数据聚合收集时间大幅缩短。
图3为等簇结构和不等簇结构在数据收集中的能量消耗情况对比折线图。(a)展示了在网络规模R=520m,节点数目N从2000到3000变化的情况下,两种不同结构的网络中执行数据聚合传输所需的能耗对比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网络节点个数的增长,网络的总能量消耗也随之增长。但最重要的是,在各种节点数目下,采用本发明方法的优化不等簇结构进行数据收集的能量消耗均明显低于等簇结构。(b)展现了网络节点数目N=2500,网络规模R从450到650变化的情况下,两种不同结构进行数据聚合传输的能耗对比。图中3条曲线均保持平稳的小波动趋势,验证了网络能耗与网络规模R无关的结论。同时,在不同的网络规模下,本发明方法的不等簇结构所需要的能耗明显优于等簇结构下的能量消耗。从这两个统计图中,我们可知,无论等簇结构采用何种能耗计算方式,本发明方法所提供的方案依然能优化能量消耗达到15%以上。
图4为不同方法下数据聚合时间的对比。(a)中可以看到网络规模R=520m,节点数目N从2000到3000变化的情况下,两种不同结构的网络中执行数据聚合传输所需的时间对比情况。图中的曲线上扬趋势体现了网络聚合传输所需要的时间和节点的数目成正比关系。图中另一个重要的信息是,即使节点数目变化,采用本发明方法中的优化不等簇结构进行聚合传输所需的时间均明显低于等簇结构。(b)中展现了网络节点数目N=2500,网络规模R从450到650变化的情况下,两种不同结构进行聚合传输的时间对比。由于网络节点的分布的随机性,网络的聚合传输时间存在小范围的波动,但从图中仍可看出聚合传输事件几乎不受网络规模R的变化的影响。在不同的网络规模下,本发明中的不等簇结构所需要的时隙数也优于等簇结构下的时隙数。从两个图中来看,在部分网络环境下,聚合传输时间的优化率将近达到20%,即使从整体上来看,优化水平也在10%左右。
因而,综上来看,本发明所提出的策略有着明显的性能优化优势且有着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Claims (5)

1.一种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进行快速全网络数据聚合的需求,对以往策略中分簇网络的分簇方法进行改进,提供了一种远离基站区域的簇半径大,而近基站区域的簇半径小的分簇网络分簇方法,来减少数据聚合收集所需要时间,提高数据聚合的速度;同时,由于每一个簇头节点在完成簇内数据聚合后,立即开始该簇头节点的数据传输,故在本发明中簇头节点的状态转换只需要1次,而以往的策略需要2次(一次从睡眠状态转到工作状态进行簇内数据收集,而后转入睡眠状态,等到簇头数据发送时再次醒来,进行簇头数据发送)。因而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减少一次状态转换,从而减少能量消耗,提高网络寿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不等分簇的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簇半径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设置:
上述公式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2)且当Tu取得最小值时;
其中,i∈{1,h-1},nh=Δh为簇内节点个数,h为簇的层数,rk为第k层簇的簇半径,dk表示第k层簇头节点的儿子节点的度,ρ为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密度,Tu表示传感器网络完成数据融合所需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传感器网络中簇半径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式进行设置,如果每相邻两层簇头节点间的度都相等为d,且则最优不等簇半径的优化问题可以转化为最小化Tu,且满足如下: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数学上可以精确求解的表达式,因而无法通过代数表达式的方式求出。但是由于网络规模的有限性,可以通过算法计算出优化的分簇结构,优化的不等簇半径算法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1:初始化传感器网络;
设定传感器网络中不等簇半径集合ro为空集以及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时间To为无穷大,nh=1;
步骤2:依据权利要求2中所提及的计算方法计算最优不等簇半径:
其中,θj表示第j-1层节点成为第j层簇头节点的个数;
最外两层的不等簇半径按公式确定:rset={rh,rh-1};
步骤3:执行操作rset=rset∪rj,j=j+1后,判断rtotal<R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返回步骤2,直到不成立时,转入步骤4;
步骤4:计算当前不等簇半径对应的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时间,Tu=nh+jd+d0
步骤5:判断Tu<To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将当前的Tu赋值给To,当前的rset赋值给ro,令nh=nh+1,判断,nh是否大于若大于,则以当前计算值作为不等簇半径的计算结构,若不等于,则返回步骤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计算出不等簇半径之后,给出不等簇半径的成簇算法,目标是依据权利要求3中得出的优化的不等簇半径序列对网络成簇。
即:首先,我们根据不等簇的半径序列对整个网络进行分层,再逐层对其进行分簇。在每一层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其中心线,对于这层中的每一个节点,计算其与此层一跳内的节点的能量剩余比率,然后根据其距离中心线的距离和能量剩余比率作为自己竞争簇头的权值。计算公式为:其中Distp表示p节点距离sink的距离,Eratio表示其与周围一跳节点的剩余能量比率;α1和α2因素影响因子,根据环境设定;p以Wp作为自己竞争簇头的权值,Wp越小,p广播簇头消息的优先级越高
离中心线越近,剩余能量越高的节点,竞争簇头的优先级越高,即广播簇头消息的时隙越早。一个节点在其广播时隙达到时,如果仍未收到任何节点发送来广播簇头消息,则自己标识为簇头,以此层的半径作为传输半径广播自己的簇头消息。当一个节点的广播时隙达到之前,收到其他节点发过来的簇头消息后,则应先取消自己的竞选簇头事件,然后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簇头加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与以往研究一个重要的不同是:大多数研究中往往假设网络的分簇是理想的。但在实际中,由于网络节点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分簇控制算法的复杂性,因而导致按理想参数设置的分簇网络在实际中相差较大,因而导致一些理想的数据融合收集调度算法在实际的分簇网络上得不到应用。因而本发明方法采取一种实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其调度的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
(1)不等簇半径成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运用权利要求4中所述方法,得到成簇后的网络参数,如每个簇头的度每层簇头最大的簇内度的系列Δ={Δ12,...Δh}。
(2)簇间度的重新调整与填充:
(A)簇间度的调整:由于每层簇头节点最大的度并不一定按照理想的情况而且一定按照一定的梯度出现。为满足数据收集时的能量消耗最小,需要每层簇之间刚好能够衔接起来,以达到理想的每个节点从睡眠状态转到工作状态后的发送完所有数据后,再转入睡眠状态,并且处于工作状态的时隙数尽量小。这就需要对成簇后的簇的度进行调度,以达到使节点调度时的能量消耗最小的目的。
例如假设不等分簇算法构造的簇的层次为8层,从内到外每层簇内节点最大的度分别是:41,37,36,37,30,28,15,12。簇间节点的度d都为4。显然,按目前这种簇头间度的系列无法很好的衔接。因为,在第3层簇内节点收集完成时,第4层反而还在进行簇内节点收集,而还需要等第5层簇头的数据传到第4层,再传送到第3层,因而第3层节点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这就浪费了能量。如果把上面的簇头节点的度的序列改成49,45,41,37,33,29,25,21的序列,即通过对簇内节点的度增加虚拟度的方法使得新的系列刚好满足使得最内层的簇内度最小,簇间的度等差序列为d。那么簇与簇间就能够进行较好的无缝衔接了。为得到这样的序列,我们采取了称为“加前”与“提后”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是对类似于从内到外每层的组成的序列:41,37,36,37,30,28,15,12,进行如下二个步骤的操作:
①加前,即从序列的右边向左边扫描每层簇内度组成的序列,对每一个数进行如下的检查与操作:如果当前的数减去紧邻自己右边的数小于层间的度d,则当前检查的数为紧邻右边的数加上d=4。对前面的例子,“加前”操作后的结果如下所示:
49,45,41,37,32,28,16,12//“加前”从右向左
②“提后”,即对“加前”的结果从左到右扫描,对每一个数进行如下检查与操作:如果当前的数据减去紧邻自己右边的数的值大于层间的度d,则将紧邻自己右边的数据用当前的数减去d来替换,操作后的结果如下所示:
49,45,41,37,33,29,25,21//“提后”从左向右
(B)补充虚拟的簇间度:
如果调整后簇内的度大于调度前的度,那么就需要补充虚拟的度来使同一层簇头节点的簇内度相等。设第i层簇头节点的集合ξi,调整后第i层簇头节点的簇内度为Δi,用表示第i层的簇头节点k,其簇内度为Δi,k。那么补充虚拟的节点的原则为:如果Δi,ki,那么建立虚拟的节点个数为τi,k=Δii,k。所有的簇拟节点到簇头节点距离为无穷小的距离ε,而且只产生一个链路不会对除了之外的任何节点产生干扰。而且为虚拟节点的边赋予最高的调度优先级,即只要有虚拟节点存在于簇内,那么首先调度虚拟节点。可见簇内数据收集实际是在所有虚拟节点调度完成后,才真正开始工作,从而使得簇内节点多的簇先进行簇内数据收集,簇内节点少的簇晚进行簇内数据收集,从使使得每一层簇的数据收集完的最迟时间都在调度后的簇内度的序列内完成,由于调整后的每一层簇间的时序相差刚好满足簇间的数据收集,从而达到每个节点一旦从睡眠转入工作状态后就一直工作,在优化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数据收集,然后重新转为睡眠状态,从而最节省能量。
做的目的可以保证簇头节点虚拟节为每一个簇内节点(CM)赋权重值为二类,虚拟节点权重值为1,实节点的权重值为2.
(3)调度。调度的思想是:在每一时隙t到来时,首先为每一个簇随机选择一个簇内节点作为数据发送者,将所有数据发送者与其所在簇的簇头节点组成的边放入边的集合Ψ。然后对集合Ψ进行冲突消除,直到集合Ψ中的每一条边都没有冲突干扰。这样将集合Ψ中每一条边的CMs节点发送数据的时隙安排在t时隙。
(4)在调度的过程中,最外层簇的簇内数据首先完成。因此,还需要进行簇间数据的收集。我们采用了一种较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当某一个簇内的数据全部收集完成后,那么此簇的簇头节点wj就寻找在簇头的发送半径内的每一个内层簇头节点,将自己做为普通节点加入到每一个内层簇头节点wk上,作为wk的普通节点,并标记自己到内层簇头节点边的级别为最低级。这样,我们对节点有三种级别:虚拟节点,其优先级最高,设级别为1;普通的簇内真实节点,优先级次之,设其级别为2;外层已经进行完数据收集的簇头节点,加入紧邻的内层簇头作为普通节点,其优先级最低,设其优先级为3。
CN201610909105.8A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9690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09105.8A CN107969007B (zh)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09105.8A CN107969007B (zh)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69007A true CN107969007A (zh) 2018-04-27
CN107969007B CN107969007B (zh) 2021-09-28

Family

ID=61996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0910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969007B (zh)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6900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44005A (zh) * 2018-09-05 2019-01-04 广州市花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水稻的智能灌溉系统
CN109618368A (zh) * 2018-12-28 2019-04-12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时延与功耗联合优化的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调度算法
CN112672301A (zh) * 2020-12-21 2021-04-16 兰州工业学院 一种用于无线传感器的网络数据聚合方法
CN114040469A (zh) * 2021-11-08 2022-02-11 中南大学 一种预先唤醒的快速路由和能量有效的路由方法、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7827A (zh) * 2010-05-18 2010-11-03 浙江工业大学 面向楼宇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方法
CN102244882A (zh) * 2011-08-15 2011-11-16 南通大学 基于移动代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数据采集方法
CN104093183A (zh) * 2014-07-18 2014-10-08 东北电力大学 一种基于最优分簇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非均匀分簇方法
CN104853395A (zh) * 2014-12-16 2015-08-19 黄伟 一种多感知不等半径无线传感网络路由实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7827A (zh) * 2010-05-18 2010-11-03 浙江工业大学 面向楼宇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方法
CN102244882A (zh) * 2011-08-15 2011-11-16 南通大学 基于移动代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数据采集方法
CN104093183A (zh) * 2014-07-18 2014-10-08 东北电力大学 一种基于最优分簇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非均匀分簇方法
CN104853395A (zh) * 2014-12-16 2015-08-19 黄伟 一种多感知不等半径无线传感网络路由实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QI ZHANG AND WEIQING QU: "An Energy Efficient Clustering Approach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44005A (zh) * 2018-09-05 2019-01-04 广州市花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水稻的智能灌溉系统
CN109618368A (zh) * 2018-12-28 2019-04-12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时延与功耗联合优化的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调度算法
CN112672301A (zh) * 2020-12-21 2021-04-16 兰州工业学院 一种用于无线传感器的网络数据聚合方法
CN112672301B (zh) * 2020-12-21 2022-05-17 兰州工业学院 一种用于无线传感器的网络数据聚合方法
CN114040469A (zh) * 2021-11-08 2022-02-11 中南大学 一种预先唤醒的快速路由和能量有效的路由方法、系统
CN114040469B (zh) * 2021-11-08 2024-03-19 中南大学 一种预先唤醒的快速路由和能量有效的路由方法、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69007B (zh) 202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69007A (zh) 一种基于不等分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收集方法
CN104093188B (zh)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簇头选举新方法
CN110856134B (zh) 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方法
CN101237366B (zh) 一种协同感知能量有效的无线传感网实现方法
Zhao et al. Vehicular computation offloading for industrial mobile edge computing
CN104301965B (zh)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非均匀分簇节点调度方法
CN110493826A (zh) 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异构云无线接入网资源分配方法
CN101959244B (zh) 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网的层次型路由控制方法
CN105323818B (zh) 基于网络区域划分和距离的节能分簇路由方法
CN103228022A (zh) 一种基于能量采集的概率式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方法
CN104244400B (zh) 基于高精度时间同步自组织网络的辅助时间基准自举方法
CN104684041B (zh) 一种支持大规模节点应用的实时无线传感网路由方法
CN103298054A (zh) 一种基于节点深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
CN104135751B (zh) 一种适用于地铁隧道的非均匀分簇路由方法
CN106507370B (zh) 主动式频谱感知切换的方法
CN102883400B (zh) 层级型无线传感网基于语义路由进行数据转发的方法
CN101572962A (zh) 一种基于度信息的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方法
CN103002537A (zh) 一种基于相关系数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点分簇方法
CN102685916B (zh) 无线传感器网络两阶段节点调度方法
CN102244892A (zh) 一种基于免疫算法的移动传感网分簇方法
CN103052130A (zh) 一种基于粗糙集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方法
CN106973419A (zh) 一种leach协议的改进算法
CN103634870A (zh) 无线医疗传感器网络动态分簇方法
CN106792995A (zh) 一种未来5g网络中保障内容低时延传输的用户接入方法
CN104093208B (zh) 一种工业无线网络中基于最大匹配的时隙信道分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8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