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4198B - 椎间盘假体持器 - Google Patents

椎间盘假体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4198B
CN107854198B CN201711051510.1A CN201711051510A CN107854198B CN 107854198 B CN107854198 B CN 107854198B CN 201711051510 A CN201711051510 A CN 201711051510A CN 107854198 B CN107854198 B CN 1078541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vertebral disc
disc prosthesis
endplate
baffle
prosthesis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515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4198A (zh
Inventor
王彩梅
刘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5151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541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54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41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41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41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30Joints
    • A61F2/46Special tools or methods for implanting or extracting artificial joints, accessories, bone grafts or substitutes, or particular adaptations therefor
    • A61F2/4603Special tools or methods for implanting or extracting artificial joints, accessories, bone grafts or substitutes, or particular adaptations therefor for insertion or extraction of endoprosthetic joints or of accessories thereof
    • A61F2/4611Special tools or methods for implanting or extracting artificial joints, accessories, bone grafts or substitutes, or particular adaptations therefor for insertion or extraction of endoprosthetic joints or of accessories thereof of spinal prosthes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Neur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椎间盘假体持器,用以移动椎间盘假体。椎间盘假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终板和第二终板以及设置在第一终板和第二终板之间的髓核。椎间盘假体持器包括:固定部,固定部具有朝向前方设置的开口,椎间盘假体能够从开口设置在固定部中;定位部,设置在固定部上,定位部为柔性带状物,定位部能够从椎间盘假体的前方绕过椎间盘假体并将椎间盘假体固定在固定部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椎间盘假体在搬运移动过程中从椎间盘假体持器脱离的问题。

Description

椎间盘假体持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椎间盘假体持器。
背景技术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 TDR)是近年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新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等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临床应用。它以椎间盘假体替换原椎间盘,不仅切除了病变椎间盘,而且同时恢复了该节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理论上可避免脊柱融合术带来的相邻节段退变加速。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需要通过持器抓取椎间盘假体,并敲击持器以将椎间盘假体置入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椎间盘假体持器能够夹住椎间盘假体,但是在手术过程中移动和植入椎间盘假体时,椎间盘假体容易从持器上脱落,影响手术进行;并且难以保证椎间盘假体的姿态,使椎间盘假体在置入患者体内时容易出现歪斜,进而影响患者术后的正常生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椎间盘假体持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椎间盘假体在搬运移动过程中从椎间盘假体持器上脱离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椎间盘假体持器,用以移动椎间盘假体,椎间盘假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终板和第二终板以及设置在第一终板和第二终板之间的髓核,椎间盘假体持器包括:固定部,固定部具有朝向前方设置的开口,椎间盘假体能够从开口设置在固定部中;定位部,设置在固定部上,定位部为柔性带状物,定位部能够从椎间盘假体的前方绕过椎间盘假体并将椎间盘假体固定在固定部上。
进一步地,固定部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两侧的支臂,两个支臂和本体之间形成开口,支臂的上表面与第一终板的下表面相接触,支臂的下表面与第二终板的上表面相接触,并且髓核限位在第一终板和第二终板之间,以使椎间盘假体保持预定姿态。
进一步地,固定部还包括与本体和/或支臂相连的第一挡板,第一挡板夹设在第一终板和髓核之间,和/或,第一挡板夹设在第二终板和髓核之间,以使椎间盘假体保持预定姿态。
进一步地,椎间盘假体持器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包括设置在固定部上方的第二挡板和设置在固定部下方的第三挡板,第二挡板与第一终板的上表面相接触,第三挡板与第二终板的下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地,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分别与支臂间隔设置,本体的位于第二挡板和支臂之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切槽,本体的位于第三挡板和支臂之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切槽。
进一步地,第一终板和/或第二终板上设置有棘刺,第二挡板和/或第三挡板与棘刺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棘刺能够从椎间盘假体持器的前方进入第一避让孔。
进一步地,定位部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棘刺能够穿过第二避让孔。
进一步地,定位部与固定部经3D打印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定位部通过紧固件与固定部固定。
进一步地,定位部的厚度h满足:0.1mm≤h≤0.4mm。
进一步地,椎间盘假体持器还包括支撑杆,固定部设置在支撑杆的第一端,支撑杆的第二端设置有受力部。
进一步地,椎间盘假体持器还包括套设在支撑杆上的套管,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和设置在套管本体上的第三避让孔,定位部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部上,定位部的第二端能够夹设在套管和支撑杆之间并穿过第三避让孔。
进一步地,支撑杆上设置有导向斜面,定位部能够从套管和导向斜面之间穿过第三避让孔。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椎间盘假体从前方进入椎间盘假体持器固定部的开口中,以实现对椎间盘假体的固定。柔性带状的定位部能够从前方绕过椎间盘假体并固定在椎间盘假体持器中,以使椎间盘假体能够牢靠地固定在固定部的开口中,以防止椎间盘假体向前移动进而脱离固定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椎间盘假体持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椎间盘假体持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椎间盘假体持器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椎间盘假体持器持有椎间盘假体时第一角度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椎间盘假体持器的第二角度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的椎间盘假体持器的第三角度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7示出了图6的椎间盘假体持器移动椎间盘假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固定部;11、本体;12、支臂;13、第一挡板;14、第一切槽;15、第二切槽;20、定位部;21、第二避让孔;30、限位部;31、第二挡板;32、第三挡板;33、第一避让孔;40、支撑杆;41、受力部;42、导向斜面;50、套管;51、套管本体;52、第三避让孔;53、凸缘;70、第一终板;80、第二终板;90、髓核。
具体实施方式
椎间盘假体是一种能够替代患者病变椎间盘的医疗假体,能够植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以恢复两个椎体之间的旋转、摆动等相对运动以及稳定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椎间盘假体模仿生物的椎间盘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以及设置在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之间的髓核90。第一终板70具有与第一椎体配合的接触面,第二终板80具有与第二椎体配合的接触面,第一椎体和第一终板70能够在髓核90的作用下相对第二椎体和第二终板80摆动或转动。
通常情况下,将椎间盘假体假象成六面体,其上下两个表面为与椎体配合的接触面。假体持器与椎间盘的左右两个表面配合以固定和移动椎间盘假体,并沿前后方向将椎间盘假体植入患者体内。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椎间盘假体持器用以移动椎间盘假体,具体地,椎间盘假体持器包括固定部10和定位部20。其中,固定部10具有朝向前方设置的开口,椎间盘假体能够从开口设置在固定部10中。定位部20为柔性带状物并设置在固定部10上,定位部20能够从椎间盘假体的前方绕过椎间盘假体并将椎间盘假体固定在固定部10上。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椎间盘假体从前方进入椎间盘假体持器固定部10的开口中,以实现对椎间盘假体的固定。柔性带状的定位部20能够从前方绕过椎间盘假体并固定在椎间盘假体持器中,以使椎间盘假体能够牢靠地固定在固定部10的开口中,以防止椎间盘假体向前移动进而脱离固定部10。
优选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柔性带状定位部20的厚度h满足:0.1mm≤h≤0.4mm,使定位部20能够弯曲并与椎间盘假体贴合;同时提供一定紧固力,防止椎间盘假体从固定部10中脱出或者椎间盘假体的各组成部件散落分离。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固定部10包括本体11和设置在本体11两侧的支臂12,两个支臂12和本体11之间形成开口,支臂12的上表面与第一终板70的下表面相接触,支臂12的下表面与第二终板80的上表面相接触,并且髓核90限位在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之间,以使椎间盘假体保持预定姿态。由于第一终板70能够相对于第二终板80摆动或者转动,椎间盘假体能够呈现不同姿态,此处的预定姿态为椎间盘假体植入患者体内时的理想姿态。在手术过程中如果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发生相对运动,将导致椎间盘假体在患者体内的活动范围与理想状态的运动范围不同,进而影响患者术后的正常生活。本实施例的两个支臂12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相接触,使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支臂12能够为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提供支持力,使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在手术过程中始终保持在预定姿态,进而保证手术效果。
优选地,支臂的前端设置有向内伸出的凸出部,凸出部能够与髓核的侧壁相接触,以防止髓核向外移动。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固定部10还包括与本体11和支臂12相连的第一挡板13,第一挡板13夹设在第一终板70和髓核90之间。支臂12限定了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而使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保持预定姿态。同理,第一挡板13限制了髓核90和第一终板70之间的位置关系,使髓核90能够在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之间保持相对静止。根据椎间盘假体的形状的不同,第一挡板13可以选择性地与本体11或支臂12相连。根据髓核90的布置方式及形状的不同,第一挡板13还可以夹设在第二终板80和髓核90之间,以使椎间盘假体保持预定姿态。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椎间盘假体持器还包括限位部30,限位部30包括设置在固定部10上方的第二挡板31和设置在固定部10下方的第三挡板32,第二挡板31与第一终板70的上表面相接触,第三挡板32与第二终板80的下表面相接触。第一终板70能够夹设在第二挡板31和支臂12之间,第二终板80能够夹设在第三挡板32和支臂12之间,以抵消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的后端分离翘起的趋势,使椎间盘假体持器中保持椎间盘假体姿态的限位结构能够集中在椎间盘假体的后半部,使椎间盘假体在植入时能够保留较大的有效面积与椎体表面直接接触,有利于手术实施。同时减小了椎间盘假体持器的在患者体内部分的体积。
本实施例的定位部20通过第三挡板32设置在固定部10的本体11上。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定位部20、限位部30和固定部10通过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定位部20也可以通过紧固件与第三挡板32固定,进而与固定部10固定连接。
椎间盘假体持器的上述结构填补了椎间盘假体中的空隙,使椎间盘假体在移动和植入时第一终板70、第二终板80和髓核90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以适应移动和植入时的晃动和打击,保证手术效果。
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挡板31和第三挡板32分别与支臂12间隔设置,本体11的位于第二挡板31和支臂12之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切槽14,本体11的位于第三挡板32和支臂12之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切槽15。第一切槽14和第二切槽15使第二挡板31、第三挡板32和两个支臂12相对独立,以保证第二挡板31、第三挡板32及两个支臂12的弹性,使椎间盘假体能够置入固定部或从固定部中取出。
进一步地,为使椎间盘假体能够牢固地连接在椎体上,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上常设置有棘刺。棘刺凸出于终板的表面并能插入椎体的骨质中以增大假体与椎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结构强度。相应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挡板31和第三挡板32与棘刺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33,以使棘刺能够从椎间盘假体持器的前方进入第一避让孔33,在保证挡板与终板之间的接触面积的同时避免棘刺和挡板相互影响。
更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定位部20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21,棘刺能够穿过第二避让孔21。本实施例的第二避让孔21与第三挡板32上的第一避让孔33相连通,使第二终板80上的棘刺能够在第二避让孔21和第一避让孔33中移动。当定位部20绕过椎间盘假体时,第一终板70上的棘刺也能够穿过第二避让孔21,避免棘刺刺入柔性带状定位部20导致柔性带状定位部20在移动椎间盘假体过程中断裂,进而导致椎间盘假体脱落或者椎间盘假体的各组成部件相互分离;同时避免手术过程中棘刺刺入柔性带状定位部20导致定位部20难以抽出,影响手术进行。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施术时需要将椎间盘假体逐步锤入患者椎体之间以替换病变椎间盘,因此,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椎间盘假体持器还包括支撑杆40,固定部10设置在支撑杆40的第一端,支撑杆40的第二端设置有受力部41。医师通过支撑杆40控制椎间盘假体相对于椎体的角度,并敲击受力部41使本体11能够推动椎间盘假体进入两个椎体之间。
优选地,受力部41沿径向凸出于支撑杆40的外表面,以增大受力面积。
可选地,固定部10的本体11通过螺纹结构或者其他方式与支撑杆40的第一端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椎间盘假体持器还包括套设在支撑杆40上的套管50,套管50包括套管本体51和设置在套管本体51上的第三避让孔52。定位部20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部10上,定位部20的第二端能够夹设在套管50和支撑杆40之间并穿过第三避让孔52。上述结构便于使用者固定椎间盘假体。
本实施例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在移动椎间盘假体时可以先将椎间盘假体置入开口中,再如图6和图7所示将定位部从前方绕过椎间盘假体并穿入第三避让孔,调整套管本体的位置以固定定位部。在施术时可以在将椎间盘假体完全植入椎体之间后或者在椎间盘假体部分植入椎体之间时剪断定位部,以使椎间盘假体持器能够与椎间盘假体分离;也可以在椎间盘假体植入椎体之间之前将定位部剪断,如将椎间盘假体对准施术位置时。
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本体上设置固定孔,定位部的第二端可以穿入固定孔实现固定,进而实现对椎间盘假体的固定。
优选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套管本体51上还设置有凸缘53,凸缘53沿径向凸出于套管本体51的周向表面,便于使用者控制套管50。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杆40上设置有导向斜面42,定位部20能够从套管50和导向斜面42之间穿过第三避让孔52。通过改变套管本体51和支撑杆4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改变导向斜面42和第三避让孔52之间空隙的大小,上述结构便于固定定位部20。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椎间盘假体从前方进入椎间盘假体持器固定部的开口中,以实现对椎间盘假体的固定。柔性带状的定位部能够从前方绕过椎间盘假体并固定在椎间盘假体持器中,以使椎间盘假体能够牢靠地固定在固定部的开口中,以防止椎间盘假体向前移动进而脱离固定部。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椎间盘假体持器,用以移动椎间盘假体,所述椎间盘假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终板(70)和第二终板(80)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终板(70)和所述第二终板(80)之间的髓核(90),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盘假体持器包括:
固定部(10),所述固定部(10)具有朝向前方设置的开口,所述椎间盘假体能够从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0)中;
定位部(20),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0)上,所述定位部(20)为柔性带状物,所述定位部(20)能够从所述椎间盘假体的前方绕过所述椎间盘假体并将所述椎间盘假体固定在所述固定部(10)上;
所述定位部(20)上设置有第二避让孔(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0)包括本体(11)和设置在所述本体(11)两侧的支臂(12),两个所述支臂(12)和所述本体(11)之间形成所述开口,所述支臂(1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终板(70)的下表面相接触,所述支臂(1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终板(80)的上表面相接触,并且所述髓核(90)限位在所述第一终板(70)和所述第二终板(80)之间,以使所述椎间盘假体保持预定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0)还包括与所述本体(11)和/或所述支臂(12)相连的第一挡板(13),所述第一挡板(13)夹设在所述第一终板(70)和所述髓核(90)之间,和/或,所述第一挡板(13)夹设在所述第二终板(80)和所述髓核(90)之间,以使所述椎间盘假体保持预定姿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盘假体持器还包括限位部(30),所述限位部(30)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0)上方的第二挡板(31)和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0)下方的第三挡板(32),所述第二挡板(31)与所述第一终板(70)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三挡板(32)与所述第二终板(80)的下表面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31)和所述第三挡板(32)分别与所述支臂(12)间隔设置,所述本体(11)的位于所述第二挡板(31)和所述支臂(12)之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切槽(14),所述本体(11)的位于所述第三挡板(32)和所述支臂(12)之间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切槽(1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板(70)和/或所述第二终板(80)上设置有棘刺,所述第二挡板(31)和/或所述第三挡板(32)与所述棘刺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避让孔(33),所述棘刺能够从所述椎间盘假体持器的前方进入所述第一避让孔(3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棘刺能够穿过所述第二避让孔(21)。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20)、限位部(30)与所述固定部(10)经3D打印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20)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固定部(10)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20)的厚度h满足:0.1mm≤h≤0.4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盘假体持器还包括支撑杆(40),所述固定部(10)设置在所述支撑杆(40)的第一端,所述支撑杆(40)的第二端设置有受力部(4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盘假体持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支撑杆(40)上的套管(50),所述套管(50)包括套管本体(51)和设置在所述套管本体(51)上的第三避让孔(52),所述定位部(20)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0)上,所述定位部(20)的第二端能够夹设在所述套管(50)和所述支撑杆(40)之间并穿过所述第三避让孔(5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椎间盘假体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40)上设置有导向斜面(42),所述定位部(20)能够从所述套管(50)和所述导向斜面(42)之间穿过所述第三避让孔(52)。
CN201711051510.1A 2017-10-31 2017-10-31 椎间盘假体持器 Active CN1078541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51510.1A CN107854198B (zh) 2017-10-31 2017-10-31 椎间盘假体持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51510.1A CN107854198B (zh) 2017-10-31 2017-10-31 椎间盘假体持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4198A CN107854198A (zh) 2018-03-30
CN107854198B true CN107854198B (zh) 2023-08-01

Family

ID=61697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51510.1A Active CN107854198B (zh) 2017-10-31 2017-10-31 椎间盘假体持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541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16548A1 (de) * 2021-06-25 2022-12-29 Kumovis GmbH Probeimplantat für die Wirbelsäulenchirurgie
CN117137698B (zh) * 2023-10-27 2024-03-15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椎间假体植入工具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3090A (zh) * 2006-11-28 2009-11-04 斯宾阿特有限公司 假体夹持器及其应用
CN101784240A (zh) * 2007-06-15 2010-07-21 Ldr医疗公司 髓核假体
CN103717158A (zh) * 2011-07-21 2014-04-09 捷迈脊柱公司 脊柱杆的固定装置
WO2017140984A1 (fr) * 2016-02-15 2017-08-24 Backbone Implant intervertebral de stabilisation dynamique et kit chirurgical l'incorpora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28708C8 (sv) * 2005-06-01 2007-03-13 Ortoviva Ab Anordning vid diskimplantat
US8029541B2 (en) * 2006-10-19 2011-10-04 Simpirica Spin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laterally stabilized constraint of spinous processes
US8187333B2 (en) * 2008-09-18 2012-05-29 Mayer Peter L Intervertebral disc prosthesis and method for implanting and explanting
CN208511268U (zh) * 2017-10-31 2019-02-19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椎间盘假体持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3090A (zh) * 2006-11-28 2009-11-04 斯宾阿特有限公司 假体夹持器及其应用
CN101784240A (zh) * 2007-06-15 2010-07-21 Ldr医疗公司 髓核假体
CN103717158A (zh) * 2011-07-21 2014-04-09 捷迈脊柱公司 脊柱杆的固定装置
WO2017140984A1 (fr) * 2016-02-15 2017-08-24 Backbone Implant intervertebral de stabilisation dynamique et kit chirurgical l'incorpor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4198A (zh) 2018-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9282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terior intervertebral spinal fixation and fusion
US9579213B2 (en) Intervertebral expandable cage system and its instrument
US8506629B2 (en) Implant for 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
JP6009961B2 (ja) 固定プレートのための向上した固定システムを有する椎間インプラント
US8740914B2 (en) Surgical positioning assembly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9005294B2 (en) Artificial disk for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and insertion assembly thereof
EP2967904B1 (en) Modular, customizable spine stabilization system
EP2603176B1 (en) C1-c2 implant
US20090182430A1 (en) Dynamic interbody
EP2442755B1 (en) Set of reconstruction of a fractured shoulder joint
US8998962B2 (en) Osteosynthesis plate for lumbosacral joint
CN107854198B (zh) 椎间盘假体持器
KR20190025045A (ko) Acif 케이지, 케이지 시스템 및 방법
US20170304073A1 (en) Bone scaffold improvements
US9610173B2 (en) Vertebral body replacement apparatus
CN107518966B (zh) 椎间盘假体持器
EP2611393A1 (en) Talonavicular joint prosthesis and its method of implantation
RU2592606C1 (ru) Имплантат позвонка
CN115844599B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US20080243187A1 (en) Vertebral body fixation apparatus
CN116549185A (zh) 补块结构和定位工具
NZ731593B2 (en) Bone scaffold improve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