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15744A - 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15744A
CN107815744A CN201710979076.7A CN201710979076A CN107815744A CN 107815744 A CN107815744 A CN 107815744A CN 201710979076 A CN201710979076 A CN 201710979076A CN 107815744 A CN107815744 A CN 1078157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 slope
ecology bag
soil
multiple green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790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民忠
高明清
苏步安
尤金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bet Jun Fu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bet Jun Fu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bet Jun Fu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bet Jun Fu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97907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15744A/zh
Publication of CN107815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157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44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mixtures of 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s major constituent with other polymers or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D01F6/46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mixtures of 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s major constituent with other polymers or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of polyolef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DINORGANIC FERTILISER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5B, C05C; FERTILISERS PRODUCING CARBON DIOXIDE
    • C05D9/00Other inorganic fertilis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GMIXTURES OF FERTILISERS COVERED INDIVIDUALLY BY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LASS C05; 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MATERIALS NOT HAVING A SPECIFIC FERTILISING ACTIVITY, e.g. PESTICIDES, SOIL-CONDITIONERS, WETTING AGENTS;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3/0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GMIXTURES OF FERTILISERS COVERED INDIVIDUALLY BY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LASS C05; 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MATERIALS NOT HAVING A SPECIFIC FERTILISING ACTIVITY, e.g. PESTICIDES, SOIL-CONDITIONERS, WETTING AGENTS;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C05G3/00Mixtures of one or more fertilisers with additives not having a specially fertilising activity
    • C05G3/80Soil conditioner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00General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01F1/02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 D01F1/10Other agents for modifying properti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00General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01F1/02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 D01F1/10Other agents for modifying properties
    • D01F1/106Radiation shielding agents, e.g. absorbing, reflecting ag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282Addition polymers
    • D04H1/4291Olefin seri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 D04H1/4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by needling or like operations to cause entanglement of fib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20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 E02D17/202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with flexible secur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26Artificial reefs or seaweed; Restoration or protection of coral ree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领域,公开了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袋,所述生态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丙纶胶粒和抗老化聚丙烯母粒混合,得到混合物;2)将步骤1)的混合物进行加热熔融后挤出成丝,再经上油、牵伸、卷曲切断和烘干定型,得到抗老化聚丙烯短纤维;3)将抗老化聚丙烯短纤维经开松、梳理、铺网、针刺、热定型、卷绕工艺,生产得到所述生态袋。本发明的生态袋及岩石边坡复绿装置能有效解决现有格构梁法、浆砌石法和喷浆法覆盖岩石边坡时会造成不美观、容易破坏生态环境,覆盖后结构不稳固的技术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工程建设、路桥建设和开山采石等活动,造成坡面裸露,暴露出坡体的岩石。为减少坡面裸露和水土流失的风险,需要对岩石边坡需要一定的覆盖。传统的解决方法为格构梁、浆砌石和喷浆等,但传统的解决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不美观,无法与周围环境融合;2、开山采石,破坏生态环境;3、消耗大量水泥,排放二氧化碳;4、工程方案不稳固。因此,研发一种效果更好、更环保的防侵蚀针对岩石边坡的复绿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能有效解决现有格构梁法、浆砌石法和喷浆法覆盖岩石边坡时会造成不美观、容易破坏生态环境,覆盖后结构不稳固的技术缺陷。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袋,所述生态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丙纶胶粒和抗老化聚丙烯母粒混合,得到混合物;
2)将步骤1)的混合物进行加热熔融后挤出成丝,再经上油、牵伸、卷曲切断和烘干定型,得到抗老化聚丙烯短纤维;
3)将抗老化聚丙烯短纤维经开松、梳理、铺网、针刺、热定型、卷绕工艺,生产得到所述生态袋。
进一步的,所述抗老化聚丙烯母粒的制备方法如下:将聚丙烯母粒、抗氧化剂和光稳定剂混合后,经加热融熔,喷丝挤出、冷却、切断成粒状,得到抗老化聚丙烯母粒。
进一步的,所述抗老化聚丙烯母粒购买自佛山科尔曼塑料有限公司。
作为优选,所述丙纶胶粒和所述抗老化聚丙烯母粒包括:
丙纶胶粒 95~97份;
抗老化聚丙烯母粒 3~5份。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袋中添加了抗紫外线老化母粒的聚丙烯短纤维经梳理、铺网、针刺及热定型而成的单面起毛的非织造布,具有高强、变形小、各向同性、亲水透气、抗紫外线老化的优点。
作为优选,所述生态袋还包括缝纫线,所述缝纫线为添加了抗紫外线老化母粒制备而成的缝纫线。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袋的颜色为绿色,由所述生态袋垒砌成的生态墙整体为绿色,呈现出生机感,植被生长后,整体颜色协调,不会出现突兀感。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包括:生态袋、具有棘爪的连接扣、排水管、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植被种子、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L型钢筋;
所述生态袋通过所述L型钢筋和连接扣被固定安装在岩石边坡的表面,形成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相邻的生态袋的间隙中,使得排水管与岩石边坡的坡面接触,形成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所述植被种子的混合物设置在所述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三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所述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所述植被种子的混合物置于所述三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其中,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包括水、肥料和土壤改良纤维,所述土壤改良纤维包括:木纤维、生物炭、腐殖质、蘑菇渣、多聚糖、海藻精、羧甲基壳聚糖、生化黄腐酸钾、硅藻土、贝壳粉、木霉菌、固氮菌和复合芽孢杆菌;
所述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包括水、肥料和抗侵蚀纤维,所述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包括:木纤维、保水剂、人造互锁纤维、高分子聚合物、颗粒微孔基、凹凸棒粉、壳聚糖、粘合剂、高岭土和染色剂。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扣的材料为由聚丙烯挤压成型的高强度材料。聚丙烯制成的连接扣可以抵紫外线的侵蚀,不受土壤中的化学物质的影响,不发生质变或腐蚀。
进一步的,所述棘爪的位置分布与结构力学相匹配,能将集中应力合理分散,充分发挥其柔性结构的受力特点,形成稳定的正三角加固紧锁结构(上层的一个生态袋和下层的两个生态袋形成的正三角形稳固结构),增加了生态袋与生态袋之间的剪切力,进而加强了生态系统的抗拉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扣设置于所述生态袋与生态袋之间,并与上下层生态袋间隙错开以便更好的与邻接的生态袋或相邻层的生态袋进行连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生态袋体的规格为长810mm、宽430mm,使用幅宽为900mm的所述生态土工布,裁剪成长度为830mm的袋片,按幅宽方向对折,采用缝纫线经车缝而成。所述缝纫线由于添加了抗紫外线老化母粒,抗老化效果能达到用ASTM D4355标准检测500小时后断裂强度保持率≥90%。
经过试验测试,本发明公开的生态袋的强度高、抗撕裂性能好、能承受强装土压力,并能确保结构稳定。本发明公开的生态袋还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和抗紫外线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袋墙体(即多层生态袋堆叠成金字塔式的三角结构)与岩石边坡之间设置锚固钢筋,进一步加强生态袋墙体与岩石边坡之间的连接作用。
作为优选,按照重量份计,所述土壤改良纤维包括:
其中,所述木纤维为经过消毒和再循环热处理的木纤维,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植物纤维物质,对木材或纸张的混合物高温蒸煮提取后200℃加热所得。经过热处理的木纤维更轻更细,单位重量可覆盖更大面积,保水和粘合性能更优越,且经过无菌处理,使木纤维消除了杂草种子和病原体。木纤维独具大量不规则的空隙,具有超强的亲水性能,吸湿速度快,干燥后不易板结,为种子迅速萌发、壮苗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因此木纤维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提高保水能力。
所述生物炭为源自木材高温分解制成,生物炭具有高孔隙度的颗粒结构,生物炭的孔径为0.1809μm,多孔颗粒十分容易聚集营养物质和有益微生物,还可以提高土壤的水肥保持能力,增加阳离子交换量,为土壤益生微生物提供活动场所,从而使土壤变得肥沃,利于植物生长。
所述腐殖质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腐殖质为黑色的无定形的有机胶体,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腐殖质在土壤中能在一定条件下缓慢地分解,释放出以氮和硫为主的养分来供给植物吸收。
所述蘑菇渣由菇类生产下脚料经粉碎发酵而制得,其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菌体蛋白、Ca、Zn、Mg等大量营养物质,经发酵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
所述多聚糖为多糖交联物,能提供保水能力,同时还能增加基质矩阵的粘度和粘结强度,以防止冲刷。
所述海藻精以海藻酸为主要成分,还含有植物必需的元素、植物生长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维生素、腐殖酸及植物抗逆因子等。海藻精能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发芽率,利于植物生长。海藻精有利于育全苗、育壮苗,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所述羧甲基壳聚糖为一种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由壳聚糖在碱性条件下与氯乙酸制得。羧甲基壳聚糖含有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几乎全部氨基酸、氮、磷、钾等物质,能促进植物吸收养分,增加植物抗性,还具有抗菌能力和改善土壤的作用。羧甲基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降解性,其降解物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供作物吸收,能有效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并具有一定的保墒效果。
所述生化黄腐酸钾为纯天然发酵品,富含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几乎全部氨基酸、氮、磷、钾、糖类及多种酶类等物质,具有高生物活性功能的促长因子,提高植物微量元素的吸收与运转,并具有一定的抗寒抗旱作用,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和提高根系活动,有利于植株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
所述硅藻土为一种硅质岩石,具有特殊多孔性构造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性能强、容重轻,在土壤中能起到保湿、疏松土质和改良土壤的作用,助长农作物生长效果并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所述贝壳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并含有少量氨基酸、多糖物质以及少量的壳质素,贝壳粉还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铜、镁、钾、钼、磷、锰、铁、锌),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多种营养元素,且具有抗菌和抑菌作用。
所述木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分解纤维素等有机质,产生氨基酸、多糖等物质,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而且能增加植物的抗性,有效防治土传性真菌病害,被广泛用于生物防治及生物肥料。
所述固氮菌,能在土壤中自行繁殖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固氮菌碳源广泛,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乙酸、硝酸盐、氨、氨基酸、延胡索酸、葡糖酸和乙醇。固氮菌作为有益固氮菌,在土壤中能和多种植物根际中固定空气中的氮,供植物氮素营养,又能分泌激素刺激植物生长。
所述复合芽孢杆菌包含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及侧孢芽孢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产生有机酸、氨基酸、多糖和激素等有利于植物吸收和利用的物质。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及侧孢芽孢杆菌在土壤中繁殖后能产生赤霉素和吲哚乙酸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作物抗寒抗旱抗病和抗逆能力,在作物根部形成有益菌群,有效抑制土传病害发生。
所述木霉菌、固氮菌和复合芽孢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分解纤维素等有机质,产生氨基酸、多糖等物质利于植物吸收和利用,还能在作物根部形成有益菌群,有效抑制土传病害发生,增强植物抵抗病菌能力。
所述蘑菇渣、腐殖质、贝壳粉等其余组分能进一步改良土壤的化学性质,增加土壤活力,促进植物建植。
作为优选,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的使用量以岩石边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决定,所述岩石边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的使用量的关系如下;
岩石边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改良纤维的使用量(g/m2)
0~0.75 500~560;;
0.75~1.5 450~500;
1.5~2.0 400~450;
2.0~5.0 ≤400。
进一步的,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中的水的用量为溶解所述土壤改良纤维和肥料为宜。
进一步的,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中的肥料为缓释肥料。
作为优选,按照重量份计,所述抗侵蚀纤维包括:
木纤维 65~90重量份;
保水剂 2~5重量份;
人造互锁纤维 10~20重量份;
高分子聚合物 5~10重量份;
颗粒微孔基 5~10重量份;
凹凸棒粉 1~3重量份;
壳聚糖 1~3重量份;
粘合剂 1~3重量份;
高岭土 1~3重量份;
染色剂 1~2重量份。
其中,作为优选,所述木纤维为经过热处理的木纤维,以木材或纸张混合高温蒸煮提取后200℃加热所得。经过热处理的木纤维更轻更细,单位重量可覆盖更大面积,保水和粘合性能更优越,且经过无菌处理,消除了杂草种子和病原体。
作为优选,所述保水剂为聚丙烯酰胺。本发明发现,聚丙烯酰胺使用在沙漠的表面上具有调节土壤水分、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养分的作用。较其他化学保水剂相比,聚丙烯酰胺在土壤中使用有效期较长,且聚丙烯酰胺无毒无害,反复释水、吸水,其高吸水性,能为种子提供萌发所需水分,并在植物生长后期调节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环境。
作为优选,所述人造互锁纤维是由天然可降解高分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溶解后纺丝加工所得。
进一步的,天然可降解高分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具体为木材、竹子、椰壳、海藻、秸秆和芒草属植物。
本发明发现通过木材、竹子、椰壳、海藻、秸秆、芒草属植物加工制备得到的人造互锁纤维,可增加物理抗张强度,并缩短喷施后的愈合时间;此外,该人造互锁纤维还具有生产工艺简单、多孔、吸湿性好等特点。
作为优选,所述高分子聚合物是聚丙烯腈纤维,聚丙烯腈纤维为线性结晶聚合物,平均分子量较低。本发明发现将聚丙烯腈纤维添加到所述抗侵蚀纤维中能优化抗侵蚀纤维的持水保肥能力,提高粘附效果,这得益于聚丙烯腈纤维具有无毒无污染、不易形变、强度低、耐候性和耐日晒性好等特点。
作为优选,所述颗粒微孔基是一种多孔材料,包括粉料和速溶泡花碱混合制备而成。其中,所述速溶泡花碱为粉状速溶硅酸钠;所述粉料包括钢铁厂的水淬高炉矿渣、粉煤灰和硫酸钠混合而成;所述钢铁厂的水淬高炉矿渣占所述颗粒微孔基总重量的70%,粉煤灰占所述颗粒微孔基总重量的15%,硫酸钠(Na2SO4)占所述颗粒微孔基总重量的15%;速溶泡花碱为所述粉料的总重量的1%。所述粉料和速溶泡花碱混合后过100目筛。
其中,颗粒微孔基能大大提升了抗侵蚀纤维的空间稳定性和结构的强度,增加了抗侵蚀纤维的孔隙度,增大了抵抗雨水冲刷强度的同时可以保持更多的水分促进植物生长。所述颗粒微孔基的每个颗粒可以捕捉并保持水分和营养,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改善氧气交换,增强植被培育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凹凸棒粉是一种层链状的粘土矿物,具有特殊纤维状结构,可以增强纤维间的粘结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作为优选,所述壳聚糖是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可生物降解,降解为优质的有机肥料供植物吸收,具有抗菌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粘合剂是淀粉粘合剂,以玉米为原料,可天然降解,具有良好的稳定粘性和含水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高岭土是一种主要成分为高岭石的多孔性材料,易分散悬浮于水或其他溶液中,分散后可塑性、粘结性、离子吸附性以及抗酸碱腐蚀性均较强。高岭土可填补纤维间的空隙,提高纤维稳定性和增强其粘结性。
作为优选,所述染色剂为食品级染色剂。
更为优选的,所述染色剂选用绿色的食品级染色剂,为环保颜色,喷播时可作为有效覆盖和覆盖厚度的直观判定指标,减少施工区域重叠的风险。染色剂的寿命取决于紫外线,根据紫外线强弱,颜色3-7天内褪色。
作为优选,所述抗侵蚀纤维的使用量以岩石边坡的坡度决定,所述岩石边坡的坡度与抗侵蚀纤维的使用量的关系如下;
岩石边坡的坡度 抗侵蚀纤维的使用量(g/m2)
H/L≤1:4 ≤300;
1:4<H/L≤1:3 300~350;
1:3<H/L≤1:2 350~400;
1:2<H/L≤1:1 400~450;
H/L>1:1 450~500;
其中,所述H为坡面的垂直高度,所述L为坡面的水平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抗侵蚀纤维组合物中的水的用量为溶解所述土壤改良纤维和肥料为宜。
进一步的,所述抗侵蚀纤维组合物中的肥料为缓释肥料。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扣的棘爪具体为正面棘爪和反面棘爪。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岩石边坡复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生态袋、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抗侵蚀纤维组合物;
2))将所述生态袋通过L型钢筋和连接扣固定安装在岩石边坡的表面,且将排水管设置在所述相邻的生态袋的间隙中,使得排水管与岩石边坡的坡面接触,形成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3))将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设置在所述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4))所述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置于所述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生态袋填充植生土,所述植生土包括种植土和蘑菇肥,植生土包括以下组分:95%重量百分比的种植土和5%重量百分比的蘑菇肥。
进一步的,所述岩石边坡复绿系统由所述生态袋沿水平方向堆叠成多层生态袋墙体,所述生态袋相互堆叠成金字塔式的三角结构,并于生态袋与生态袋之间设置所述连接扣进行连接固定,以便邻接的两个生态袋实现同层和邻层的连接,形成稳定的正三角加固紧锁结构,加强了生态袋墙体的抗拉强度。
进一步的,由所述生态袋沿水平方向堆叠成多层形成生态袋墙体,优选为2~3层,且每层所述生态袋为纵横交错垒砌。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袋墙体底部的生态袋为纵向垒砌,当每横向垒砌3~4层所述生态袋,则纵向垒砌一层所述生态袋,生态袋纵横交错,进一步加固生态袋之间的连接,且所述生态袋内装满特别拌制的植生土。
进一步的,底部纵向垒砌生态袋是为了整个生态袋墙体的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袋与岩石边坡缝隙填充压实的种植土。
进一步的,每隔5层生态袋设置排水管,其每层的排水管之间相隔5米,排水管的设置便于生态墙体中多余水分的排出,减轻生态墙体的自重,减少墙体过重造成滑坡的风险。
进一步的,由装有植生土的生态袋垒砌成的生态袋墙体,为岩石边坡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和附着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借鉴力学稳定的三角结构原理将所述生态袋进行堆叠,辅以标准连接扣等组件,形成透水不透土、对植物友善的新型软体边坡防护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岩石边坡复绿方法具体如下:
a)坡面处理。采用机具或人工方法处理岩石坡面,清理边坡表面松散的岩石和较大岩石。
b)岩石边坡的底部生态袋垒砌前,需将地平面下挖6~8cm土层,生态袋填充特别拌制的植生土(其中,植生土包括种植土和蘑菇肥,植生土为95%重量百分比的种植土,5%重量百分比的蘑菇肥),机器混合均匀,装入生态袋并用高度抗紫外的绑扎带封口。
c)生态袋1纵向排列在岩石边坡的底部,夯实压平,然后横向垒砌生态袋(其中每横向垒砌3~4层生态袋后纵向垒砌一层生态袋),相邻层的生态袋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扣,上层的生态袋按交错方式叠放在下层的生态袋上,每两个生态袋之间固定连接扣1-2,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结构,并通过连接扣1-2使相邻层的上、下层生态袋连接在一起;同层的邻接生态袋通过连接扣相互固定安装,以便邻接的两个生态袋实现同层和邻层的固定连接。
d)生态袋与岩石边坡的缝隙用种植土填充压实,且每隔5~6层生态袋错层设置排水管3,每层排水管3间隔5米设置,上下层排水管3错开设置。
e)生态袋每垒砌2米进行浇水沉降,防止所述生态袋墙体坍塌或发生位移,形成的生态袋垒砌结构。
f)将e)形成的生态袋垒砌结构通过L型钢筋固定在岩石边坡的表面,形成的生态袋垒砌结构,根据岩石边坡确定L型钢筋的位置,并将L型钢筋一端锚固于岩石体。根据岩石坡度确定L型钢筋型号,岩石坡度为35°~40°选用螺纹φ16L型钢筋;岩石坡度为40°~50°选用螺纹φ18L型钢筋,岩石坡度为50°~60°选用螺纹φ20L型钢筋,岩石坡度为60°以上选用φ22及以上L型钢筋,L型钢筋长度大于生态袋垒砌的厚度,所述L型钢筋尾端向上弯成L型,有效预防生态袋墙体向外侧坍塌。
g)喷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抗侵蚀纤维组合物。
g-1)对f)形成的生态袋垒砌结构喷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其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的肥料为缓释肥料,肥料用量根据当地有机质含量做出调整,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的水的用量为将抗侵蚀纤维和肥料溶解达到浆液状为宜:
g-2)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喷播在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的表面,其中,抗侵蚀纤维组合物的肥料为缓释肥料,肥料用量根据当地有机质含量做出调整,抗侵蚀纤维组合物的水的用量为将抗侵蚀纤维和肥料溶解达到浆液状为宜。
其中,喷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可为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底层提供养分,喷播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能防止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植被种子流失,并具有抗雨水冲刷的能力,且液压喷播法保证喷播效率,且播种的同时,肥料、保水剂、浇水等一次成功,省时省力。
进一步的,生态袋还可以使用其它的加固方法,包括:堆叠加固法,加筋加固法,长袋锚固法。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包括:生态袋、具有棘爪的连接扣、排水管、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植被种子、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L型钢筋;在岩石边坡的表面铺设生态袋后,通过述L型钢筋和连接扣使得生态袋相互固定连接在岩石边坡的表面,其中,钢筋尾端向上弯成L型,能有效预防生态袋墙体向外侧坍塌;排水管固定在相邻的生态袋的间隙后,再顺次喷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以及植被种子和抗侵蚀纤维组合物的混合物。本装置使用的生态袋采用了环保材料制备而成,本发明采用的生态袋结构强度高,抗撕裂性能好,能承受强装土压力、透水性能良好,且断裂强力保持率达到90%以上,给岩石边坡提供良好的支撑效果,顺次喷播的含有土壤改良纤维的混合物和含有抗侵蚀纤维的混合物能在岩石边坡表面以坚实稳定的结构堆砌了一层含有养分活性的土壤,为植物生长制备了坪床,解决了沙土养分贫瘠、蓄水保水力差的难题,从而实现岩石边坡的生态复绿;排水管能便于排水,减轻雨水对沙丘的冲刷强度。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的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具体为具有以下优点:采用的生态袋代替传统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等硬体建材,生态袋一方面实现了沙丘结构支撑效果,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生态袋优良的物理性能,高强度、变形小、亲水透气;良好的透水性能和抗紫外线性能。生态袋能瞬间透水,实现水分的良性循环,利于植物生长,且生态袋还能有效解决排水,利于结构稳定,与岩石边坡融为一体,形成永久生态挡墙。本装置能在岩石边坡的表面以坚实稳定的结构(即生态袋)堆砌了一层含有活性的土壤(即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植被种子和抗侵蚀纤维组合物),能为植物生长制备了坪床,解决了植物无法在岩石上扎根吸养的难题,同时克服了客土与岩石粘附力不强的难处,从而实现岩质边坡的生态复绿。本发明公开的岩石边坡复绿系统较好地提供了岩石边坡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营养物质及植物附着的空间,以达到恢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美化环境的目的。岩石边坡复绿系统中的植物的生长及植物根系的盘根错节能防止降雨冲刷带走泥土和碎石,尤其是在公路边坡,能提高行车安全和提高行车舒适感,还能达到降噪除尘的效果。
进一步的,本发明公开的生态袋可用于护坡绿化、河湖护堤、矿山绿化、生态防洪或立体绿化等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岩石边坡复绿方法装置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生态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岩石边坡复绿方法装置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岩石边坡复绿方法装置的连接扣正反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岩石边坡复绿方法装置的生态袋连接扣安装示意图。
其中,图中标记如下所述:
1.生态袋(生态袋1包括袋体1-1,连接扣1-2),1-1.袋体,1-2.连接扣,3.L型钢筋,4.排水管,5.棘爪。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1~5,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材料:抗老化聚丙烯母粒是外购自佛山科尔曼塑料有限公司,其他材料均为自制或市售。A公司为金字塔绿色科技有限公司,B公司为重庆花仙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实施例1
本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生态袋,所述生态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丙纶胶粒和抗老化聚丙烯母粒混合,得到混合物;
2)将步骤1)的混合物进行加热熔融后挤出成丝,再经上油、牵伸、卷曲切断和烘干定型,得到抗老化聚丙烯短纤维;
3)将抗老化聚丙烯短纤维经开松、梳理、铺网、针刺、热定型、卷绕工艺,生产得到所述生态袋1。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生态袋,所述生态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97重量份的丙纶胶粒与3重量份的抗老化聚丙烯母粒混合,得到混合物。
2)将步骤1)的混合物经挤压熔融后,得到熔体,将熔体挤出成丝,再经上油、牵伸、卷曲切断和烘干定型,得到抗老化聚丙烯短纤维。
3)、将抗老化功能的丙纶短纤维经开松、梳理、铺网、针刺、热定型、卷绕工序,生产得到抗老化的生态土工布。
4)将生态土工布进行分切、裁剪、车缝,得到生态袋1。
进一步的,抗老化聚丙烯母粒的制备方法如下:将聚丙烯母粒、抗氧化剂和光稳定剂混合后,经加热融熔,喷丝挤出、冷却、切断成粒状,得到抗老化聚丙烯母粒。
请参阅图2,将生态袋裁剪为:长830mm、宽900mm的袋片,按幅宽方向对折,使用环保及添加了抗紫外线老化母粒缝纫线经车缝制成长810mm、宽430mm的生态袋1。
实施例3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包括:生态袋1、具有棘爪5的连接扣1-2、排水管4、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植被种子、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L型钢筋3;生态袋1(包括袋体1-1)通过L型钢筋3和连接扣1-2被固定安装在岩石边坡的表面,形成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排水管4设置在相邻的生态袋1的间隙中,使得排水管与岩石边坡的坡面接触,形成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设置在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三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置于三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包括水、肥料和土壤改良纤维;土壤改良纤维包括:木纤维、生物炭、腐殖质、蘑菇渣、多聚糖、海藻精、羧甲基壳聚糖、生化黄腐酸钾、硅藻土、贝壳粉、木霉菌、固氮菌和复合芽孢杆菌;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包括水、肥料和抗侵蚀纤维;抗侵蚀纤维包括:木纤维、保水剂、人造互锁纤维、高分子聚合物、颗粒微孔基、凹凸棒粉、壳聚糖、粘合剂、高岭土和染色剂。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4,连接扣1-2的正面和反面均设置有棘爪5,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扣1-2的正面设置6个棘爪5,反面设置8个棘爪5。连接扣1-2的正面和反面均设置有正面棘爪和反面棘爪,连接扣正面和反面的棘爪分别与连接扣上部和下部的生态袋连接。
请参阅图5,连接扣1-2通过棘爪5分别固定在相邻两个生态袋1的袋体1-1上,对相邻的两个生态袋1起连接固定作用。
实施例4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包括:生态袋1、具有棘爪5的连接扣1-2、排水管4、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植被种子、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L型钢筋3;生态袋1(包括袋体1-1)通过L型钢筋3和连接扣1-2被固定安装在岩石边坡的表面,形成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排水管4设置在相邻的生态袋的间隙中,使得排水管与岩石边坡的坡面接触,形成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设置在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三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置于三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包括水、肥料和土壤改良纤维;土壤改良纤维包括:木纤维、生物炭、腐殖质、蘑菇渣、多聚糖、海藻精、羧甲基壳聚糖、生化黄腐酸钾、硅藻土、贝壳粉、木霉菌、固氮菌和复合芽孢杆菌;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包括水、肥料和抗侵蚀纤维;抗侵蚀纤维包括:木纤维、保水剂、人造互锁纤维、高分子聚合物、颗粒微孔基、凹凸棒粉、壳聚糖、粘合剂、高岭土和染色剂。
进一步的,按照重量份计,实施例4的土壤改良纤维包括:
木纤维 50~60重量份;
生物炭 14~18重量份;
腐殖质 25~30重量份;
蘑菇渣 10~15重量份;
多聚糖 3~6重量份;
海藻精 1~3重量份;
羧甲基壳聚糖 1~2重量份;
生化黄腐酸钾 1~3重量份;
硅藻土 1~3重量份;
贝壳粉 3~5重量份;
木霉菌 0.001~0.005重量份;
固氮菌 0.001~0.005重量份;
复合芽孢杆菌 0.001~0.005重量份。
进一步的,土壤改良纤维的使用量以岩石边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决定,岩石边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改良纤维的使用量的关系如下;
岩石边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改良纤维的使用量(g/m2)
0~0.75 500~560;
0.75~1.5 450~500;
1.5~2.0 400~450;
2.0~5.0 ≤400。
进一步的,按照重量份计,实施例4的抗侵蚀纤维包括:
木纤维 65~90重量份;
保水剂 2~5重量份;
人造互锁纤维 10~20重量份;
高分子聚合物 5~10重量份;
颗粒微孔基 5~10重量份;
凹凸棒粉 1~3重量份;
壳聚糖 1~3重量份;
粘合剂 1~3重量份;
高岭土 1~3重量份;
染色剂 1~2重量份。
进一步的,抗侵蚀纤维的使用量以岩石边坡的坡度决定,岩石边坡的坡度与抗侵蚀纤维的使用量的关系如下;
岩石边坡的坡度 抗侵蚀纤维的使用量(g/m2)
H/L≤1:4 ≤300;
1:4<H/L≤1:3 300~350;
1:3<H/L≤1:2 350~400;
1:2<H/L≤1:1 400~450;
H/L>1:1 450~500;
其中,H为坡面的垂直高度,L为坡面的水平宽度。
进一步的,植被种子为耐寒、耐旱、耐贫瘠和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的植被种子
进一步的,连接扣的棘爪包括正面棘爪和反面棘爪。
实施例5
本实施例5公开了一种岩石边坡复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生态袋1、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抗侵蚀纤维组合物;
2))将生态袋1通过L型钢筋3和连接扣1-2固定安装在岩石边坡的表面,且将排水管4固定在相邻的生态袋的间隙中,使得排水管4与岩石边坡的坡面接触,形成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3))将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喷播在所述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其中实施例5土壤改良纤维的组分如下所示:
木纤维 60份
生物炭 18份
腐殖质 30份
蘑菇渣 15份
多聚糖 6份
海藻精 3份
羧甲基壳聚糖 2份
生化黄腐酸钾 3份
硅藻土 3份
贝壳粉 5份
木霉菌 0.005份
固氮菌 0.005份
复合芽孢杆菌 0.005份
4))将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喷播在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中实施例5抗侵蚀纤维的组分如下所示:
实施例6
本实施例6为对实施例2制备的生态袋进行生态袋材料物理性能试验,具体步骤如下:
试验材料:试验组为160克的实施例4的生态袋,面积为2平方米;对照组1为市售A公司无纺布,160克,墨绿色生态布,面积为2平方米;对照组2为市售B公司生态袋,160克,面积为2平方米。
生态袋进行物理性能试验,具体步骤如下:
1、先将试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放置在温度25±5℃,湿度65%±5%的试样间24小时进行平衡(平衡是让试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充分得到相同的温湿度处理)。
2、将试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各裁剪10块样品。
3、断裂强力按GB/T15788标准测试,顶破强力按GB/T14800标准测试,撕裂强力按GB/T13763标准测试,抗老化测试按ASTM D4355标准测试,分别测试试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裁剪得到的样品,记录好试验数据,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表1显示:实施例4制备生态袋结构强度高,抗撕裂性能好,能承受强装土压力,确保结构稳定。
实施例7
本实施例7为对实施例2制备的生态袋进行生态袋材料的水流速度试验,具体步骤如下:
试验材料:试验组为160克的实施例4的生态袋,面积为2平方米;对照组1为市售A公司无纺布,160克,面积为2平方米。
试验组和对照组1的生态袋进行透水性能试验,具体步骤如下:
1、先将试验组和对照组1放置在温度25±5℃,湿度65%±5%的试样间平衡24小时(平衡是让试验组和对照组1充分得到相同的温湿度处理)。
2、将试验组和对照组1各裁剪10块样品,每块样品的直径为100mm。
3、将试验组和对照组1的样品浸泡在水中12小时,让样品充分吸足水分并排清气泡。
3、按测试方法GB/T15789,分别测试浸泡后的试验组和对照组1的样品,样品过水面积20cm2
4、记录好试验数据,并在座标纸上画出压差和水流速度的曲线图,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样品 克重(g/m2) 厚度(mm) 水流速率(mm/s) 渗透率K(s-1)
试验组 160 1.3 ≥90 ≥1.80
对照组 130 1.2 ≥90 ≥1.60
由表2的结果可知:试验组的渗透率K比对照组1的渗透率K大,水流经实施例4制备生态袋的流速,达到每秒90mm以上,较对照组,试验组渗透率高且厚度大。说明实施例4制备的生态袋的材料透水性能良好。
实施例8
本实施例8为对实施例2制备的生态袋进行生态袋材料抗紫外线试验试验,具体步骤如下:
试验材料:试验组为160克的实施例1的生态袋,面积为2平方米;对照组1为市售A公司生态袋,160克,面积为2平方米;对照组2为市售B公司生态袋,160克,面积为2平方米。
生态袋进行抗紫外线试验,具体步骤如下:
1、按测试方法ASTM D4355的要求,将试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各裁剪10块样品,试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的10块样品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按ASTM D5035测试方法测试样品的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率,获得试验测试前的断裂强力数据。
2、将样品放在样品夹内固定,并放入耐老化测试仪Q-Sun Xe-3-H的托盘架上。
3、设置辐照度0.35W/m2,选择喷淋-照射循环,设置光照时间90分钟,光照+喷淋时间30分钟,不断循环,直至500小时。
4、每间隔50小时,将托盘上的样品顺时针转动一次,使样品均匀获得照射和喷淋。
5、试验500小时后,停止试验并取出样品,按ASTM D5035进行断裂强力测试,获得试验测试后的断裂强力数据。
6、计算强力保持率,将试验测试后的断裂强力除以试验测试前的断裂强力,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样品 克重(g/m2) 500小时强力保持率(%)
试验组 160 90
对照组1 160 70
对照组2 160 62
表3的数据说明:经加速老化测试后的实施例4制备的生态袋断裂强力保持率达到90%以上,远远超出了常规老化要求的70%,说明实施例4制备的生态袋可满足户外工程应用。
实施例9
请参阅图1和图3,本实施例9提供了岩石边坡生态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采用机具或人工方法处理岩石坡面,清理边坡表面松散的岩石和较大岩石。
1、将95重量份的丙纶胶粒和5重量份的抗老化聚丙烯母粒混合,得到混合物;
2、将步骤1的混合物经熔融挤压后挤出成丝,再经上油、牵伸、卷曲切断和烘干定型得到产物,将产物挤出成丝,经开松、梳理、铺网、针刺、热定型、卷绕工序,生产得到抗老化生态袋;
3、将步骤2中的生态袋通过连接扣1-2的棘爪5和L型钢筋3固定安装在岩石边坡的表面,且将排水管4固定在相邻的生态袋的间隙,使得排水管4与岩石边坡的坡面接触,形成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中,相邻层的生态袋通过连接扣1-2的棘爪5相互固定连接,相邻的生态袋间也通过连接口1-2的棘爪5相互固定连接,使得同层生态袋固定连接,相邻层生态袋固定连接;
4、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设置在所述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的肥料为缓释肥料,肥料用量根据当地有机质含量做出调整,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水的用量为将抗侵蚀纤维和肥料溶解达到浆液状为宜。
进一步的,土壤改良纤维使用量为400g/m2,具体组分包括:
5、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置于所述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表面,形成所述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中,抗侵蚀纤维组合物的肥料为缓释肥料,肥料用量根据当地有机质含量做出调整,抗侵蚀纤维组合物的水的用量为将抗侵蚀纤维和肥料溶解达到浆液状为宜。
进一步的,抗侵蚀纤维使用量为500g/m2,具体组分包括:
木纤维 65份
保水剂 2份
人造互锁纤维 10份
高分子聚合物 5份
颗粒微孔基 5份
凹凸棒粉 1份
壳聚糖 1份
粘合剂 1份
高岭土 1份
染色剂 1份
进一步的,步骤3前还包括:岩石边坡的底部垒砌生态袋前,需将地平面下挖7cm土层,纵向排列装有植生土的生态袋1,夯实压平。
进一步的,步骤3中生态袋通过连接扣的棘爪5固定安装在岩石边坡的表面,具体为横向垒砌多层生态袋1构建生态袋墙体,采用机械夯实压平,以便生态袋之间结合紧密。上层生态袋按交错方式叠放在下层生态袋上,每两个生态袋之间放置固定生态袋的连接扣1-2,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结构(上层一个生态袋与下层两个生态袋形成三角形结构),以便邻接的两个生态袋实现同层和邻层的连接。
进一步的,步骤3的排水管3固定在相邻的所述生态袋1的间隙,具体为每隔5层生态袋设置排水管3,岩石边坡的近边缘区域的排水管3的开口以纱布或/和生态袋包裹,避免岩石边坡的近边缘区域的排水管4被沙子和石头堵塞,每层排水管4间隔5米设置,上下层排水管4错开设置。
进一步的,步骤3还包括:生态袋墙体与岩石边坡缝隙用种植土压实填充。
进一步的,步骤3还包括:生态袋墙体每垒砌2米进行浇水沉降,防止所述生态袋墙体坍塌或发生位移。
进一步的,L型钢筋3将生态袋锚定在岩石边坡,根据岩石边坡确定L型钢筋3的位置,并进行锚固。根据岩石坡度确定L型钢筋3型号,岩石坡度为35°~40°选用螺纹φ16L型钢筋3;岩石坡度为40°~50°选用螺纹φ18L型钢筋3,岩石坡度为50°~60°选用螺纹φ20L型钢筋3,岩石坡度为60°以上选用φ22及以上L型钢筋3,L型钢筋3长度大于生态袋垒砌的厚度,钢筋尾端向上弯成L型。
进一步的,步骤4和步骤5具体为:采用液压喷播的方法在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喷播植被种子与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的混合物后,在植被种子与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的混合物的表面喷播植被种子与抗侵蚀纤维组合物的混合物,底层的土壤改良纤维具有可为岩石边坡复绿提供养分,表层的抗侵蚀纤维能防止种子流失,并具有抗雨水冲刷的能力,且液压喷播法保证喷播效率,且播种的同时,肥料、保水剂、浇水等一次成功,省时省力。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10为在林拉公路拉萨巴嘎雪路段,进行岩石边坡复绿,具体步骤如下:
应用生态袋之前的生态环境情况:巴嘎雪路段位于林拉高速右幅,林拉高速修建时开采的山体边坡,坡高达43米,坡度接近75°,陡峭岩石层,无土壤及植被分布,施工难度系数大。
生态袋的应用实施过程如下,使用的生态袋为实施例2制备的生态袋:
1、考虑到岩石边坡无植物生长需要的土壤及养分,确定岩石边坡复绿系统为三层生态袋墙体,给予植物生长附着空间以及足够的养分。
2、坡面处理。采用机具和人工,清理边坡表面松散岩石和较大岩石。
3、生态袋填充特别拌制的植生土,其中,植生土为种植土参入2%~3%重量百分比的泥炭土,3%~4%重量百分比的蘑菇渣,机器混合均匀,装入生态袋并用高轻度抗紫外的绑扎带封口。
4、生态袋垒砌。
4.1底层生态袋垒砌前地面下挖6~8cm,生态袋纵向排列,夯实压平,然后横向垒砌生态袋(其中每横向垒砌3~4层生态袋后纵向垒砌一层生态袋)。
4.2上层生态袋按交错方式叠放在下层生态袋上,相邻层的生态袋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扣1-2,并通过连接扣1-2使同层生态袋和上、下层生态袋连接在一起。
4.3生态袋与岩石边坡的缝隙用种植土填充压实,且每隔5~6层生态袋错层设置排水管3。
4.4生态袋每垒砌2米进行浇水沉降,以免雨水过大造成塌方或是发生位移,最终形成图3的生态袋垒砌结构。
5、确定L型钢筋3锚固位置并锚固,形成生态袋垒砌结构。其中,L型钢筋3采用φ32螺纹钢筋,长度大于生态袋垒砌厚度,尾端向上弯成L型。
6、生态墙体垒砌完成并沉降后,进行液压喷播。采用液压喷播设备将喷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抗侵蚀纤维组合物顺次喷射至生态墙上,喷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抗侵蚀纤维组合物能有效防止种子流失,且液压喷播法保证喷播效率,施工省力。
6-1、对5形成的生态袋垒砌结构喷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其中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的肥料为缓释肥料,肥料用量根据当地有机质含量做出调整,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的水的用量为将抗侵蚀纤维和肥料溶解达到浆液状为宜;土壤改良纤维使用量为450g/m2,具体组分包括:
6-2、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喷播在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的表面,其中,抗侵蚀纤维组合物的肥料为缓释肥料,肥料用量根据当地有机质含量做出调整,抗侵蚀纤维组合物的水的用量为将抗侵蚀纤维和肥料溶解达到浆液状为宜,抗侵蚀纤维使用量为550g/m2,具体组分包括:
木纤维 77.5份
保水剂 3.5份
人造互锁纤维 15份
高分子聚合物 7份
颗粒微孔基 7份
凹凸棒粉 2份
壳聚糖 2份
粘合剂 2份
高岭土 2份
染色剂 1.5份
其中,植被种子包括27g/m2(紫花苜蓿10g/m2,披碱草10g/m2,黑麦草4g/m2,高羊茅2g/m2,波斯菊1g/m2),其中6-1中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植被种子用量为1/2的植被种子的总重量(植被种子的总重量为27g/m2);6-2中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植被种子用量为1/2的植被种子的总重量(植被种子的总重量为27g/m2)。
生态袋的应用实施效果:喷播6天后植物种子已发芽,喷播15天后明显能看到绿色覆盖物,且覆盖度达86%,植物生长健壮。完工30天后明显看到绿色墙体,植被覆盖度高达96%,且植物根系较为发达,长势明显优于周围山坡上的植被。
结论:本发明公开的岩石边坡复绿系统较好的解决了岩石边坡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营养物质及植物附着的空间的问题,且此系统使用的生态袋透水不透土、较强的抗撕裂性能以及特制的生态连接扣1-2加强了生态墙体的稳固,营养土为植物的茁壮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液压双层喷播方式既提供植物发芽生长的养份,又具有抗雨水冲刷的能力,成坪快、成坪密度高。播种均匀,效率高,播种的同时,肥料、保水剂、浇水等一次成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生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丙纶胶粒和抗老化聚丙烯母粒混合,得到混合物;
2)将步骤1)的混合物进行加热熔融后挤出成丝,再经上油、牵伸、卷曲切断和烘干定型,得到抗老化聚丙烯短纤维;
3)将抗老化聚丙烯短纤维经开松、梳理、铺网、针刺、热定型、卷绕工艺,生产得到所述生态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袋,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所述丙纶胶粒和所述抗老化聚丙烯母粒包括:
丙纶胶粒 95~97份;
抗老化聚丙烯母粒 3~5份。
3.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态袋、具有棘爪的连接扣、排水管、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植被种子、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L型钢筋;
所述生态袋通过所述L型钢筋和连接扣被固定安装在岩石边坡的表面,形成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相邻的生态袋的间隙中,使得排水管与岩石边坡的坡面接触,形成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所述植被种子的混合物设置在所述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三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所述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所述植被种子的混合物置于所述三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其中,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包括水、肥料和土壤改良纤维,所述土壤改良纤维包括:木纤维、生物炭、腐殖质、蘑菇渣、多聚糖、海藻精、羧甲基壳聚糖、生化黄腐酸钾、硅藻土、贝壳粉、木霉菌、固氮菌和复合芽孢杆菌;
所述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包括水、肥料和抗侵蚀纤维,所述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包括:木纤维、保水剂、人造互锁纤维、高分子聚合物、颗粒微孔基、凹凸棒粉、壳聚糖、粘合剂、高岭土和染色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所述土壤改良纤维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的使用量以岩石边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决定,所述岩石边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的使用量的关系如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所述抗侵蚀纤维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侵蚀纤维的使用量以岩石边坡的坡度决定,所述岩石边坡的坡度与抗侵蚀纤维的使用量的关系如下;
其中,所述H为坡面的垂直高度,所述L为坡面的水平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岩石边坡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扣的棘爪具体为正面棘爪和反面棘爪。
9.一种岩石边坡复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生态袋、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抗侵蚀纤维组合物;
2))将所述生态袋通过L型钢筋和连接扣固定安装在岩石边坡的表面,且将排水管设置在所述相邻的生态袋的间隙中,使得排水管与岩石边坡的坡面接触,形成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3))将所述土壤改良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设置在所述一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4))所述抗侵蚀纤维组合物和植被种子的混合物置于所述二级岩石边坡复绿装置的表面,形成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岩石边坡复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袋填充植生土,所述植生土包括种植土和蘑菇肥,植生土包括以下组分:95%重量百分比的种植土和5%重量百分比的蘑菇肥。
CN201710979076.7A 2017-10-19 2017-10-19 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Pending CN1078157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79076.7A CN107815744A (zh) 2017-10-19 2017-10-19 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79076.7A CN107815744A (zh) 2017-10-19 2017-10-19 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15744A true CN107815744A (zh) 2018-03-20

Family

ID=61608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79076.7A Pending CN107815744A (zh) 2017-10-19 2017-10-19 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15744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5947A (zh) * 2019-01-31 2019-05-31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无纺布及其在边坡绿化中的应用
CN109837912A (zh) * 2018-12-29 2019-06-04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土工格室及其在坡面复绿中的应用
CN112709235A (zh) * 2020-12-18 2021-04-27 北京泓溪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护坡用生态袋及其施工方法
CN113567268A (zh) * 2021-06-18 2021-10-29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抗剪切破坏的土工袋及其抗剪切方法
CN113692940A (zh) * 2021-09-07 2021-11-26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边坡复绿的生态袋及复绿方法
CN113692880A (zh) * 2021-09-07 2021-11-26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袋鼠型长条袋的边坡复绿装置及复绿方法
CN114642143A (zh) * 2019-06-26 2022-06-21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植树的托盘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51203A (zh) * 2016-06-27 2016-09-21 马海燕 抗老化聚丙烯单丝及其生产方法
CN106968261A (zh) * 2017-05-12 2017-07-21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绿化边坡的生态袋防护方法
CN107034904A (zh) * 2017-05-19 2017-08-11 深圳市方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喷播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18018A (zh) * 2017-05-09 2017-09-01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51203A (zh) * 2016-06-27 2016-09-21 马海燕 抗老化聚丙烯单丝及其生产方法
CN107118018A (zh) * 2017-05-09 2017-09-01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968261A (zh) * 2017-05-12 2017-07-21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绿化边坡的生态袋防护方法
CN107034904A (zh) * 2017-05-19 2017-08-11 深圳市方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喷播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37912A (zh) * 2018-12-29 2019-06-04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土工格室及其在坡面复绿中的应用
CN109825947A (zh) * 2019-01-31 2019-05-31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无纺布及其在边坡绿化中的应用
CN114642143A (zh) * 2019-06-26 2022-06-21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植树的托盘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42143B (zh) * 2019-06-26 2023-08-08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植树的托盘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09235A (zh) * 2020-12-18 2021-04-27 北京泓溪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护坡用生态袋及其施工方法
CN112709235B (zh) * 2020-12-18 2022-03-08 北京泓溪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护坡用生态袋及其施工方法
CN113567268A (zh) * 2021-06-18 2021-10-29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抗剪切破坏的土工袋及其抗剪切方法
CN113692940A (zh) * 2021-09-07 2021-11-26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边坡复绿的生态袋及复绿方法
CN113692880A (zh) * 2021-09-07 2021-11-26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袋鼠型长条袋的边坡复绿装置及复绿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15744A (zh) 一种生态袋及一种岩石边坡复绿装置
CN107711170B (zh) 一种高陡边坡加固绿化装置与高陡边坡加固绿化方法
CN107710945A (zh) 一种沙丘边坡复绿装置及沙丘边坡复绿方法
CN107700429B (zh) 边坡防径流冲刷侵蚀装置及边坡防径流冲刷侵蚀方法
CN107750746B (zh) 一种沙漠固沙绿化装置及沙漠固沙绿化方法
CN102754572B (zh) 一种植物培育基体及其制造和应用
CN205040304U (zh) 一种骨架加筋可调控植物纤维毯
CN107836288B (zh) 一种危险坡加固复绿装置和危险坡加固复绿方法
CN101775793A (zh) 植生网构造
CN104488391B (zh) 一种土地盐碱化治理防护毯及其制造方法
CN111328642A (zh) 全生态坡面喷播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1048485Y (zh) 边坡绿化植生毯
CN105210619A (zh) 用于边坡、驳岸植被修复的微生物基质毯及安装方法
CN107964963B (zh) 高陡边坡创面纤维骨架团粒结构修复技术及其施工方法
CN105970978B (zh) 一种边坡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10463470A (zh) 一种利用园林废弃物构建的屋顶绿化结构
CN106941802B (zh) 一种生态治沙方法
CN204180615U (zh) 一种边坡生态绿化植生袋
CN115735685A (zh) 一种三相共生技术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03583214A (zh) 一种治沙新方法
CN101647385B (zh) 一种轻型屋顶绿化预制景天毯的栽培基质
CN101275399A (zh) 具有保水结构的土工格栅及其施工方法
CN2928950Y (zh) 含有保水剂的固沙绿化砖
CN205337116U (zh) 一种秸秆固沙贮水种植毯
CN107912234A (zh) 一种缓渗沙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