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8698A - 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08698A
CN107808698A CN201711088261.3A CN201711088261A CN107808698A CN 107808698 A CN107808698 A CN 107808698A CN 201711088261 A CN201711088261 A CN 201711088261A CN 107808698 A CN107808698 A CN 1078086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flexible
flexible needle
force
tiss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882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08698B (zh
Inventor
赵燕江
黄磊
张永德
胡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108826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086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08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86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086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86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6Power analysis or power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1)建立夹紧摩擦力模型;2)建立切割力模型;3)建立组织抵抗力模型;4)根据建立的力学模型,得出各个力的侧向分力并求和,将侧向合力代入大变形理论中来求解柔性针的弯曲变形。本发明的柔性针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考虑了支撑摩擦力和组织抵抗摩擦力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并且选取更加符合柔性针弯曲变形实际情况的大变形理论来研究柔性针的弯曲变形,因此使得柔性针的力学及弯曲变形模型更加完善合理。

Description

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微创介入医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医疗技术,是介于外科、内科之间的新兴医疗方法,靶向穿刺技术是应用前景最广阔的医疗手段之一。而传统穿剌手术采用的是刚性针,无法对针尖位置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在穿刺时针尖受力不均匀和组织形变等导致针尖偏离预定目标,导致穿剌失败;因此,针对传统穿刺针的缺点,国外的学者提出采用柔性针操控技术,柔性针采用细长针管,能够减小组织切口,降低不适感,加快术后的康复,更重要的是,柔性针可以实现弯曲轨迹。
本文采用的穿刺针是镍钛合金材质,并且针尖处具有不对称斜角的斜尖柔性针;在穿刺的过程中,针体受到组织的作用力以及不对称的针尖处受到的作用力,共同决定了柔性针穿刺的轨迹,因而直接影响着柔性针穿刺的精度,这也是穿刺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柔性针在穿刺过程中,柔性针和组织之间的各个相互作用力,建立各个力的数学模型;由于柔性针的弯曲变形建模时大都采用的基本梁理论,存在忽略了曲率公式中一阶导数的平方的缺陷,所以,基于建立的力学模型,采用大变形理论研究柔性针的弯曲变形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解决现存的力学模型大都进行了简化,并未完全考虑穿刺过程中主要作用力影响的力学建模不完整性的问题;克服柔性针的弯曲变形建模时所采用的基本梁理论,忽略了曲率公式中一阶导数的平方的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柔性针穿刺的进给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以垂直于x轴向上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以柔性针末端的横截圆面的圆心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将柔性针与软组织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分类为:柔性针的末端进给力Fp、夹紧摩擦力Ff、组织抵抗力Fr、针尖处的切割力Ft以及由于组织抵抗力产生的抵抗摩擦力Fr,f和由于柔性针进给支撑件产生的支撑件摩擦力f支撑;选取镍钛合金材质的柔性针作为实验用针,该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夹紧摩擦力模型;
2)建立切割力模型;
3)建立组织抵抗力模型;
4)根据建立的力学模型,得出各个力的侧向分力并求和,将侧向合力代入大变形理论中来求解柔性针的弯曲变形。
优选地,步骤1)中,夹紧摩擦力建模过程如下:
ff为柔性针沿着针轴方向的单位长度夹紧摩擦力,针体角度φ(xb)定义为柔性针的中心轴线与针尾坐标系的xb轴之间的夹角;利用这个角度,单位长度夹紧摩擦力可以分解为:
对公式(1)进行积分,可以得到柔性针所受到的夹紧摩擦力Ff在xb轴和yb轴方向上的分力:
公式(2)中,L为柔性针穿刺的总深度,l为柔性针当前的穿刺深度;
因此,需要先求出单位长度夹紧摩擦力ff的大小,然后通过对其积分求出所需要的夹紧摩擦力Ff;当柔性针直线进给完全穿透假体组织之后,因为柔性针并未发生弯曲变形,因此可以把此时柔性针根部的作用力看做是柔性针所受到的夹紧摩擦力;无论柔性针在穿刺软组织过程中是否发生弯曲变形,只要穿刺的速度、穿刺的深度以及柔性针的几何参数相同,则穿刺排开组织的体积也相同,因此柔性针所受到的的单位长度的夹紧摩擦力也基本相同;因此,可以通过柔性针穿透软组织的直线进给实验,测出单位长度上的夹紧摩擦力;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精度,需要制备三组不同厚度(分别为20mm、40mm和60mm)的仿生组织块,利用柔性针实验台分别进行三组穿刺实验;当柔性针的针尖完全穿出仿生组织块时,针根部的单维传感器测得的力即为夹紧摩擦力Ff;利用公式(3),可以求出每组实验对应的单位长度上的夹紧摩擦力ff,其中T为仿生组织块的厚度;当柔性针穿透实验样块时,测出此时柔性针的根部力值;
根据实验中所测得的力学数据,并利用公式(3),最终可以求得每组单位长度的夹紧摩擦力ff;求出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单位长度平均夹紧摩擦力ff,如果已知柔性针弯曲时针轴与进给方向的夹角φ(xb);结合公式(1)和公式(2),可以求出柔性针在穿刺过程中,当穿刺深度为xb时,对应的夹紧摩擦力Ff在x轴上的分力Ff,x以及在y轴上的分力Ff,y
优选地,步骤2)中,切割力的建模过程如下:
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过程中,针尖的斜面由于切割组织,会受到组织的反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我们称为切割反力;当柔性针的几何形状(直径、针尖斜角)与柔性针穿刺速度以及组织的刚度恒定时,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把柔性针斜角劈开软组织的力即切割力看做一个常数,这样有利于简化建立力学模型的过程;
切割力Ft与其分力Ft,x存在公式(4)关系,其中柔性针针尖的倾斜角α为已知;柔性针弯曲时针轴与进给方向的夹角φ(xb),可以利用MATLAB软件,通过求取柔性针穿刺软组织路径曲线的拟合函数倾斜角而获得;利用穿刺实验台可以进行求取切割力的实验,即通过实验测得Ft,x,进而利用柔性针穿刺曲线的几何参数φ(xb)和柔性针针尖的倾斜角α即可求出切割力Ft
为了便于力学建模,本文将柔性针穿刺过程离散化,这个离散化的过程称为准静态;由于柔性针穿刺速度比较缓慢,本文我们设定为5mm/s,因此可以假设在针进给方向上柔性针处于力学平衡状态;在柔性针穿刺过程中,当针穿透软组织的时刻,由于针尖处由受力状态转变为非受力状态,因此针轴根部传感器测得的进给方向上的力会出现下降,该下降值即为切割力Ft的分力Ft,x;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公式(4),可以求得Ft=0.34N;在切割力Ft已经求得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公式(5)求出穿刺过程中不同时刻切割力Ft的分力Ft,y
Ft,y=Ft cos(α+φ(xb)) (5)
优选地,步骤3)中,组织抵抗力的建模过程如下:
柔性针穿刺速度比较缓慢,因此在针进给方向上可以假设柔性针受力平衡;柔性针在进给方向上所受到的作用力包括:柔性针的末端进给力Fp、夹紧摩擦力的分力Ff,x、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针尖处的切割力的分力Ft,x以及由于组织抵抗力产生的抵抗摩擦力的分力Fr,f,x和由于柔性针进给支撑件产生的支撑件摩擦力f支撑;根据柔性针受力平衡的假设条件,针进给方向上力学平衡方程如公式(6)所示;
Fp=-(Ft,x+Ff,x+f支撑+Fr,x+Fr,f,x) (6)
已知抵抗摩擦力Fr,f和组织抵抗力Fr之间的关系如公式(7),因此Fr,f,x与Fr,x的关系如公式(8)所示,柔性针-组织相互作用摩擦系数μ已知;因此,将公式(8)代入公式(6)中可得公式(9),其中摩擦系数μ=0.55;
Fr,f=Fru (7)
Fr,f,x=Fr,xu (8)
Fp=-(Ft,x+Ff,x+f支撑+Fr,x+0.55Fr,x) (9)
在公式(9)中,柔性针在进给方向上所受到的末端进给力Fp可以通过柔性针根部的单维传感器测得,夹紧摩擦力的分力Ff,x可以通过公式(2)求得,针尖处的切割力的分力Ft,x可以通过公式(4)求得,由于柔性针进给支撑件产生的支撑件摩擦力f支撑可以通过六维传感器测得,又由于抵抗摩擦力的分力Fr,f,x和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满足公式(11),因此公式(9)中只有一个未知量即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是可求的;根据求出的不同时刻的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可以根据公式(10)和(11)进一步求出穿刺过程中对应不同时刻的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y以及抵抗摩擦力的分力Fr,f,y
Fr,f,y=Fr,yu (11)
优选地,步骤4)中,柔性针在穿刺软组织的过程中,柔性针针尖以及针轴处相关作用力的侧向分力,导致柔性针产生弯曲变形。在步骤3)中,我们已经求得穿刺过程中不同穿刺时刻的夹紧摩擦力、针尖切割力、组织抵抗力以及组织抵抗摩擦力等力的侧向分力;因此,我们可以求出柔性针穿刺软组织过程中不同时刻的穿刺力侧向合力Fy,如公式(12)所示;由于柔性针的弯曲变形建模时大都采用的基本梁理论,忽略了曲率公式中一阶导数的平方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更加符合柔性针穿刺软组织过程中针的实际受力-弯曲变形情况的大变形理论建模;根据大变形理论中前人研究的ω/x与α2=Fyx2/EI的关系,其中E表示柔性针的弹性模量,I表示柔性针的惯性矩,进而可以计算和预测柔性针穿刺到任意位置x的弯曲变形量。
Fy=-(Ft,y+Ff,y+Fr,y+Fr,f,y) (12)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方法在柔性针力学建模的过程中,将传统的柔性针针体上所简化的针轴摩擦力分解为夹紧摩擦力和组织抵抗力,并且考虑了支撑摩擦力和组织抵抗摩擦力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使得力学模型更加完善合理。
2.本发明方法在柔性针弯曲变形建模的过程中,采用了更加符合柔性针穿刺软组织过程中针的实际受力-弯曲变形情况的大变形理论建模,解决了柔性针的弯曲变形建模时大都采用基本梁理论,忽略了曲率公式中一阶导数的平方的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发明的柔性针穿刺软组织受力示意图;
附图2,本发明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附图1中,ψb为直角坐标系;φ(xb)为穿刺深度为xb时,柔性针弯曲时针轴与进给方向的夹角;φL为穿刺深度为L时,柔性针弯曲时针尖处针轴与进给方向的夹角;α为柔性针针尖的倾斜角;Fp为柔性针的末端进给力,Ff为夹紧摩擦力,Fr为组织抵抗力,Ft为针尖处的切割力,Fr,f为由于组织抵抗力产生的抵抗摩擦力,f支撑为由于柔性针进给支撑件产生的支撑件摩擦力;
附图2中,ψa为六位传感器标定坐标系,1、单维传感器,2、六维传感器,3、六维传感器支撑件,4、仿生组织,5、柔性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结合附图1、2所示,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柔性针穿刺的进给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以垂直于x轴向上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以柔性针末端的横截圆面的圆心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将柔性针与软组织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分类为:柔性针的末端进给力Fp、夹紧摩擦力Ff、组织抵抗力Fr、针尖处的切割力Ft以及由于组织抵抗力产生的抵抗摩擦力Fr,f和由于柔性针进给支撑件产生的支撑件摩擦力f支撑;选取镍钛合金材质的柔性针作为实验用针,该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夹紧摩擦力模型;
2)建立切割力模型;
3)建立组织抵抗力模型;
4)根据建立的力学模型,得出各个力的侧向分力并求和,将侧向合力代入大变形理论中来求解柔性针的弯曲变形。
优选地,步骤1)中,夹紧摩擦力建模过程如下:
ff为柔性针沿着针轴方向的单位长度夹紧摩擦力,针体角度φ(xb)定义为柔性针的中心轴线与针尾坐标系的xb轴之间的夹角;利用这个角度,单位长度夹紧摩擦力可以分解为:
对公式(1)进行积分,可以得到柔性针所受到的夹紧摩擦力Ff在xb轴和yb轴方向上的分力:
公式(2)中,L为柔性针穿刺的总深度,l为柔性针当前的穿刺深度;
因此,需要先求出单位长度夹紧摩擦力ff的大小,然后通过对其积分求出所需要的夹紧摩擦力Ff;当柔性针直线进给完全穿透假体组织之后,因为柔性针并未发生弯曲变形,因此可以把此时柔性针根部的作用力看做是柔性针所受到的夹紧摩擦力;无论柔性针在穿刺软组织过程中是否发生弯曲变形,只要穿刺的速度、穿刺的深度以及柔性针的几何参数相同,则穿刺排开组织的体积也相同,因此柔性针所受到的的单位长度的夹紧摩擦力也基本相同;因此,可以通过柔性针穿透软组织的直线进给实验,测出单位长度上的夹紧摩擦力;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精度,需要制备三组不同厚度(分别为20mm、40mm和60mm)的仿生组织块,利用柔性针实验台分别进行三组穿刺实验;当柔性针的针尖完全穿出仿生组织块时,针根部的单维传感器测得的力即为夹紧摩擦力Ff;利用公式(3),可以求出每组实验对应的单位长度上的夹紧摩擦力ff,其中T为仿生组织块的厚度;当柔性针穿透实验样块时,测出此时柔性针的根部力值;
根据实验中所测得的力学数据,并利用公式(3),最终可以求得每组单位长度的夹紧摩擦力ff;求出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单位长度平均夹紧摩擦力ff,如果已知柔性针弯曲时针轴与进给方向的夹角φ(xb);结合公式(1)和公式(2),可以求出柔性针在穿刺过程中,当穿刺深度为xb时,对应的夹紧摩擦力Ff在x轴上的分力Ff,x以及在y轴上的分力Ff,y
优选地,步骤2)中,切割力的建模过程如下:
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过程中,针尖的斜面由于切割组织,会受到组织的反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我们称为切割反力;当柔性针的几何形状(直径、针尖斜角)与柔性针穿刺速度以及组织的刚度恒定时,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把柔性针斜角劈开软组织的力即切割力看做一个常数,这样有利于简化建立力学模型的过程;
切割力Ft与其分力Ft,x存在公式(4)关系,其中柔性针针尖的倾斜角α为已知;柔性针弯曲时针轴与进给方向的夹角φ(xb),可以利用MATLAB软件,通过求取柔性针穿刺软组织路径曲线的拟合函数倾斜角而获得;利用穿刺实验台可以进行求取切割力的实验,即通过实验测得Ft,x,进而利用柔性针穿刺曲线的几何参数φ(xb)和柔性针针尖的倾斜角α即可求出切割力Ft
为了便于力学建模,本文将柔性针穿刺过程离散化,这个离散化的过程称为准静态;由于柔性针穿刺速度比较缓慢,本文我们设定为5mm/s,因此可以假设在针进给方向上柔性针处于力学平衡状态;在柔性针穿刺过程中,当针穿透软组织的时刻,由于针尖处由受力状态转变为非受力状态,因此针轴根部传感器测得的进给方向上的力会出现下降,该下降值即为切割力Ft的分力Ft,x;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公式(4),可以求得Ft=0.34N;在切割力Ft已经求得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公式(5)求出穿刺过程中不同时刻切割力Ft的分力Ft,y
Ft,y=Ft cos(α+φ(xb)) (5)
优选地,步骤3)中,组织抵抗力的建模过程如下:
柔性针穿刺速度比较缓慢,因此在针进给方向上可以假设柔性针受力平衡;柔性针在进给方向上所受到的作用力包括:柔性针的末端进给力Fp、夹紧摩擦力的分力Ff,x、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针尖处的切割力的分力Ft,x以及由于组织抵抗力产生的抵抗摩擦力的分力Fr,f,x和由于柔性针进给支撑件产生的支撑件摩擦力f支撑;根据柔性针受力平衡的假设条件,针进给方向上力学平衡方程如公式(6)所示;
Fp=-(Ft,x+Ff,x+f支撑+Fr,x+Fr,f,x) (6)
已知抵抗摩擦力Fr,f和组织抵抗力Fr之间的关系如公式(7),因此Fr,f,x与Fr,x的关系如公式(8)所示,柔性针-组织相互作用摩擦系数μ已知;因此,将公式(8)代入公式(6)中可得公式(9),其中摩擦系数μ=0.55;
Fr,f=Fru (7)
Fr,f,x=Fr,xu (8)
Fp=-(Ft,x+Ff,x+f支撑+Fr,x+0.55Fr,x) (9)
在公式(9)中,柔性针在进给方向上所受到的末端进给力Fp可以通过柔性针根部的单维传感器测得,夹紧摩擦力的分力Ff,x可以通过公式(2)求得,针尖处的切割力的分力Ft,x可以通过公式(4)求得,由于柔性针进给支撑件产生的支撑件摩擦力f支撑可以通过六维传感器测得,又由于抵抗摩擦力的分力Fr,f,x和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满足公式(11),因此公式(9)中只有一个未知量即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是可求的;根据求出的不同时刻的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可以根据公式(10)和(11)进一步求出穿刺过程中对应不同时刻的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y以及抵抗摩擦力的分力Fr,f,y
Fr,f,y=Fr,yu (11)
优选地,步骤4)中,柔性针在穿刺软组织的过程中,柔性针针尖以及针轴处相关作用力的侧向分力,导致柔性针产生弯曲变形。在步骤3)中,我们已经求得穿刺过程中不同穿刺时刻的夹紧摩擦力、针尖切割力、组织抵抗力以及组织抵抗摩擦力等力的侧向分力;因此,我们可以求出柔性针穿刺软组织过程中不同时刻的穿刺力侧向合力Fy,如公式(12)所示;由于柔性针的弯曲变形建模时大都采用的基本梁理论,忽略了曲率公式中一阶导数的平方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更加符合柔性针穿刺软组织过程中针的实际受力-弯曲变形情况的大变形理论建模;根据大变形理论中前人研究的ω/x与α2=Fyx2/EI的关系,其中E表示柔性针的弹性模量,I表示柔性针的惯性矩,进而可以计算和预测柔性针穿刺到任意位置x的弯曲变形量。
Fy=-(Ft,y+Ff,y+Fr,y+Fr,f,y) (12)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描述的只是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发明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柔性针穿刺的进给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以垂直于x轴向上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以柔性针末端的横截圆面的圆心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将柔性针与软组织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分类为:柔性针的末端进给力Fp、夹紧摩擦力Ff、组织抵抗力Fr、针尖处的切割力Ft以及由于组织抵抗力产生的抵抗摩擦力Fr,f和由于柔性针进给支撑件产生的支撑件摩擦力f支撑;选取镍钛合金材质的柔性针作为实验用针,该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夹紧摩擦力模型;
2)建立切割力模型;
3)建立组织抵抗力模型;
4)根据建立的力学模型,得出各个力的侧向分力并求和,将侧向合力代入大变形理论中来求解柔性针的弯曲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夹紧摩擦力的建模过程如下:
ff为柔性针沿着针轴方向的单位长度夹紧摩擦力,针体角度φ(xb)定义为柔性针的中心轴线与针尾坐标系的xb轴之间的夹角;利用这个角度,单位长度夹紧摩擦力可以分解为:
对公式(1)进行积分,可以得到柔性针所受到的夹紧摩擦力Ff在xb轴和yb轴方向上的分力:
公式(2)中,L为柔性针穿刺的总深度,l为柔性针当前的穿刺深度;
因此,需要先求出单位长度夹紧摩擦力ff的大小,然后通过对其积分求出所需要的夹紧摩擦力Ff;当柔性针直线进给完全穿透假体组织之后,因为柔性针并未发生弯曲变形,因此可以把此时柔性针根部的作用力看做是柔性针所受到的夹紧摩擦力;无论柔性针在穿刺软组织过程中是否发生弯曲变形,只要穿刺的速度、穿刺的深度以及柔性针的几何参数相同,则穿刺排开组织的体积也相同,因此柔性针所受到的的单位长度的夹紧摩擦力也基本相同;因此,可以通过柔性针穿透软组织的直线进给实验,测出单位长度上的夹紧摩擦力;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精度,需要制备三组不同厚度(分别为20mm、40mm和60mm)的仿生组织块,利用柔性针实验台分别进行三组穿刺实验;当柔性针的针尖完全穿出仿生组织块时,针根部的单维传感器测得的力即为夹紧摩擦力Ff;利用公式(3),可以求出每组实验对应的单位长度上的夹紧摩擦力ff,其中T为仿生组织块的厚度;当柔性针穿透实验样块时,测出此时柔性针的根部力值;
根据实验中所测得的力学数据,并利用公式(3),最终可以求得每组单位长度的夹紧摩擦力ff;求出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单位长度平均夹紧摩擦力ff,如果已知柔性针弯曲时针轴与进给方向的夹角φ(xb);结合公式(1)和公式(2),可以求出柔性针在穿刺过程中,当穿刺深度为xb时,对应的夹紧摩擦力Ff在x轴上的分力Ff,x以及在y轴上的分力Ff,y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切割力的建模过程如下:
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过程中,针尖的斜面由于切割组织,会受到组织的反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我们称为切割反力;当柔性针的几何形状(直径、针尖斜角)与柔性针穿刺速度以及组织的刚度恒定时,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把柔性针斜角劈开软组织的力即切割力看做一个常数,这样有利于简化建立力学模型的过程;
切割力Ft与其分力Ft,x存在公式(4)关系,其中柔性针针尖的倾斜角α为已知;柔性针弯曲时针轴与进给方向的夹角φ(xb),可以利用MATLAB软件,通过求取柔性针穿刺软组织路径曲线的拟合函数倾斜角而获得;利用穿刺实验台可以进行求取切割力的实验,即通过实验测得Ft,x,进而利用柔性针穿刺曲线的几何参数φ(xb)和柔性针针尖的倾斜角α即可求出切割力Ft
为了便于力学建模,本文将柔性针穿刺过程离散化,这个离散化的过程称为准静态;由于柔性针穿刺速度比较缓慢,本文我们设定为5mm/s,因此可以假设在针进给方向上柔性针处于力学平衡状态;在柔性针穿刺过程中,当针穿透软组织的时刻,由于针尖处由受力状态转变为非受力状态,因此针轴根部传感器测得的进给方向上的力会出现下降,该下降值即为切割力Ft的分力Ft,x;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公式(4),可以求得Ft=0.34N;在切割力Ft已经求得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公式(5)求出穿刺过程中不同时刻切割力Ft的分力Ft,y
Ft,y=Ft cos(α+φ(xb)) (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组织抵抗力的建模过程如下:
柔性针穿刺速度比较缓慢,因此在针进给方向上可以假设柔性针受力平衡;柔性针在进给方向上所受到的作用力包括:柔性针的末端进给力Fp、夹紧摩擦力的分力Ff,x、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针尖处的切割力的分力Ft,x以及由于组织抵抗力产生的抵抗摩擦力的分力Fr,f,x和由于柔性针进给支撑件产生的支撑件摩擦力f支撑;根据柔性针受力平衡的假设条件,针进给方向上力学平衡方程如公式(6)所示;
Fp=-(Ft,x+Ff,x+f支撑+Fr,x+Fr,f,x) (6)
已知抵抗摩擦力Fr,f和组织抵抗力Fr之间的关系如公式(7),因此Fr,f,x与Fr,x的关系如公式(8)所示,柔性针-组织相互作用摩擦系数μ已知;因此,将公式(8)代入公式(6)中可得公式(9),其中摩擦系数μ=0.55;
Fr,f=Fru (7)
Fr,f,x=Fr,xu (8)
Fp=-(Ft,x+Ff,x+f支撑+Fr,x+0.55Fr,x) (9)
在公式(9)中,柔性针在进给方向上所受到的末端进给力Fp可以通过柔性针根部的单维传感器测得,夹紧摩擦力的分力Ff,x可以通过公式(2)求得,针尖处的切割力的分力Ft,x可以通过公式(4)求得,由于柔性针进给支撑件产生的支撑件摩擦力f支撑可以通过六维传感器测得,又由于抵抗摩擦力的分力Fr,f,x和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满足公式(11),因此公式(9)中只有一个未知量即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是可求的;根据求出的不同时刻的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x,可以根据公式(10)和(11)进一步求出穿刺过程中对应不同时刻的组织抵抗力的分力Fr,y以及抵抗摩擦力的分力Fr,f,y
Fr,f,y=Fr,yu (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柔性针在穿刺软组织的过程中,柔性针针尖以及针轴处相关作用力的侧向分力,导致柔性针产生弯曲变形。在步骤3)中,我们已经求得穿刺过程中不同穿刺时刻的夹紧摩擦力、针尖切割力、组织抵抗力以及组织抵抗摩擦力等力的侧向分力;因此,我们可以求出柔性针穿刺软组织过程中不同时刻的穿刺力侧向合力Fy,如公式(12)所示;由于柔性针的弯曲变形建模时大都采用的基本梁理论,忽略了曲率公式中一阶导数的平方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更加符合柔性针穿刺软组织过程中针的实际受力-弯曲变形情况的大变形理论建模;根据大变形理论中前人研究的ω/x与α2=Fyx2/EI的关系,其中E表示柔性针的弹性模量,I表示柔性针的惯性矩,进而可以计算和预测柔性针穿刺到任意位置x的弯曲变形量。
Fy=-(Ft,y+Ff,y+Fr,y+Fr,f,y) (12)。
CN201711088261.3A 2017-11-08 2017-11-08 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 Active CN1078086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88261.3A CN107808698B (zh) 2017-11-08 2017-11-08 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88261.3A CN107808698B (zh) 2017-11-08 2017-11-08 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8698A true CN107808698A (zh) 2018-03-16
CN107808698B CN107808698B (zh) 2021-10-15

Family

ID=61591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88261.3A Active CN107808698B (zh) 2017-11-08 2017-11-08 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0869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9849A (zh) * 2019-03-01 2019-06-07 南昌大学 一种基于分段人工神经网络的软组织穿刺力建模方法
CN110262230A (zh) * 2019-05-29 2019-09-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mpc算法的柔性针穿刺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8575A (zh) * 2010-12-08 2011-04-20 清华大学 机器人辅助柔性针穿刺软组织实时操控系统及方法
CN105760681A (zh) * 2016-02-26 2016-07-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多平面锥形针接触受力的建模方法
CN106096265A (zh) * 2016-06-08 2016-11-09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针对虚拟微创血管介入手术的导丝建模方法
CN106404257A (zh) * 2016-11-30 2017-02-15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柔性针穿刺力测量装置
CN106650251A (zh) * 2016-12-14 2017-05-1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针灸力反馈形变模型的建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8575A (zh) * 2010-12-08 2011-04-20 清华大学 机器人辅助柔性针穿刺软组织实时操控系统及方法
CN105760681A (zh) * 2016-02-26 2016-07-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多平面锥形针接触受力的建模方法
CN106096265A (zh) * 2016-06-08 2016-11-09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针对虚拟微创血管介入手术的导丝建模方法
CN106404257A (zh) * 2016-11-30 2017-02-15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柔性针穿刺力测量装置
CN106650251A (zh) * 2016-12-14 2017-05-1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针灸力反馈形变模型的建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KOBAYASHI等: "Modeling of friction force based on relative velocity between liver tissue and needle for needle insertion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
SIMONE等: "Modeling of Needle Insertion Forces for Robot-Assisted Percutaneous Therapy",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
岳鸿志等: "手术针穿刺软组织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9849A (zh) * 2019-03-01 2019-06-07 南昌大学 一种基于分段人工神经网络的软组织穿刺力建模方法
CN109859849B (zh) * 2019-03-01 2022-05-20 南昌大学 一种基于分段人工神经网络的软组织穿刺力建模方法
CN110262230A (zh) * 2019-05-29 2019-09-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mpc算法的柔性针穿刺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8698B (zh) 2021-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ll et al.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nd models for, the periodontal ligament: critical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Burd et al. Can reliable values of Young’s modulus be deduced from Fisher’s (1971) spinning lens measurements?
KR102487945B1 (ko) 안내형 임플란트 치세공품용 수술 형판의 힘-폐쇄 또는 형태-폐쇄 배치
Melito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nlinear viscoelastic behavior and rheological, sensory and oral processing behavior of commercial cheese
Mathieu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ultrasonic wave propag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dental implant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CN107808698A (zh) 一种柔性针穿刺软组织的力学及弯曲变形建模方法
Yılmaz et al. In vitro comparison of the cyclic fatigue resistance of HyFlex EDM, One G, and ProGlider nickel titanium glide path instruments in single and double curvature canals
US844851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essing percutaneous implant integrity
Vayron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of a dental implant with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study
CN105078596A (zh) 一种个性化牙种植手术导板的制作方法
CN103961189A (zh) 一种无托槽无痕矫治器矫治力实时检测方法
Forghani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shaping characteristics of Neolix and Protaper Universal systems in preparation of severely-curved simulated canals
BR112013024213B1 (pt) método de fabricação de instrumento médico e instrumento médico
EP252362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of the apex of a dental root canal
Yared et al. An in vitro study of the torsional properties of new and used rotary nickel-titanium files in plastic blocks
Kim et al. Relationships of viscosity with contact hardness and modulus of bone matrix measured by nanoindentation
Jiang et al. Needle de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uncture surgery: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Tabrizi et al. Spatiotemporal organization of electromechanical phase singularities during high-frequency cardiac arrhythmias
Iacono et al. Combining apical torsional load and cyclic fatigue resistance of NiTi instruments: New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 lifespan of rotary instruments
Jiang et al. Orthodontic process safety evaluation based on periodontal ligament capillary pressure and Ogden model
AU2019212111B2 (en)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the stiffness of a bone using mechanical response tissue analysis
CN106073723A (zh) 一种辅助糖尿病人驾驶的控制方法与系统
Pasapula et al. Comparison of validity,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the Peer Assessment Rating (PAR) between digital and conventional study models
CN204405421U (zh) 一种用于检测镍钛根管锉抗疲劳的装置
Wang et al. Study of insertion force and deformation for suturing with precurved NiTi guidew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