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1200B -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01200B
CN107801200B CN201610804996.0A CN201610804996A CN107801200B CN 107801200 B CN107801200 B CN 107801200B CN 201610804996 A CN201610804996 A CN 201610804996A CN 107801200 B CN107801200 B CN 1078012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us report
sending
status
network transmission
adaptive thres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049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01200A (zh
Inventor
陈飞
帅哲
刘利九
方皆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80499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012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01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1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01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12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及装置,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有状态报告待向缺失数据的发送端发送时,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差、不宜等待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结束再发送状态报告时,直接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发送端接收到状态报告的几率,提前了发送端接收到状态报告的时间,避免了在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情况下依靠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控制状态报告发送而导致的发送端接收状态报告几率小、接收状态报告时间长的问题,因此,也就解决无线传输效率低、发送窗口被已发送但未经确认的数据占满,传输停止的问题,见成效了数据传输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和网络吞吐量,保证了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领域,尤其涉及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是标准化3GPP(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伙伴计划)所拟定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子层不仅承载控制面的数据,而且也承载用户面的数据。RLC子层有三种工作模式,分别是透明模式(TM,Transparent Mode)、非确认模式(UM,Unacknowledged Mode)和确认模式(AM,Acknowledged Mode)。
在AM模式中,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复请求协议)是通过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便于发送端根据状态报告来判断哪些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或PDU分段已经被接收端收到,哪些PDU或PDU分段需要重传,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传输。
目前触发接收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情况包括这样两种:一、接收端收到发送端发起的轮询(Polling);二、接收端检测到一个PDU或PDU分段接收失败,即重排定时器(t-Reordering)超时,如当前接收端接收到了SN(Sequence Number,序号)为5的数据,且在此之前,接收端应经接收到了SN小于4的全部数据。这时候,接收端会启动重排定时器,当重排定时器定时结束之后,接收端还未收到SN为4的数据,则接收端判定SN为4的数据接收失败,这时接收端应当向数据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在状态报告中必需包含表征SN为4的信息以告知发送端SN为4需要重传,同时状态报告中还包括“VR(H)=6”的信息,“VR(H)=6”表征下一个接收到的数据的SN值最可能为6,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发送端了解到SN值小于6的所有数据中,除了SN为4的数据,其他的都已被接收成功。
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一个状态报告发送时,接收端还未收到前一个状态报告触发的重传,则可能导致同一个PDU或PDU分段被要求重传2次,从而导致无线资源浪费。在AM模式下,这是导致接收端重复收到PDU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现有技术定义了一个状态禁止功能,即在一个状态报告发送的同时启动状态禁止定时器(t-StatusProhibit),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禁止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所以在发送状态报告时,需要满足状态禁止定时器不在定时中的要求,状态报告触发过程参见图1所示:
S101、检测到需要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
需要发送状态报告可以是接收端接收到发送端的轮询指令或者接收端检测由缺失数据出现,即有数据接收失败。
S102、判断当前状态禁止定时器是否处于定时状态。
当判断结果为是,则直接结束流程,当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S103。
S103、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并启动状态禁止定时器。
状态禁止定时器启动后,在其定时结束期间能够避免接收端向发送端重复发送状态报告,强制接收端等待定时时长,当接收端在定时期间接收到了缺失数据,则在后续过程中可以不再针对该缺失数据发送状态报告。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线传输环境非常复杂,如果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的状态报告丢失后,接收端也必须等到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结束后才能再次发送状态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无线传输的效率。特别是当无线链路上下行不对称时,这种影响将放大,因为发送端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会将发送的数据暂存在发送窗口中,直到发送端根据状态报告确定某一个数据已经被接收端接收之后,发送端才会将该数据从发送窗口移除。所以,在网络传输质量非常差的情况下,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的多个状态报告均丢失,这可能会导致上行发送端的发送窗口被已发送但未经确认的数据占满,没有发送其他数据的空间,从而导致传输暂时停滞,影响到发送端于接收端的正常通信。
综上,现有技术中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没有考虑网络传输环境对状态报告接收的影响,利用定时机制对状态报告的发送进行僵化地控制,从而导致无线传输的效率受到影响,甚至使得发送端不能正常向接收端发送数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和装置,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与现有技术不同的状态报告发送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网络传输环境对状态报告接收的影响,利用定时机制对状态报告的发送进行僵化地控制,从而导致无线传输的效率受到影响,甚至使得发送端不能正常向接收端发送数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需要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时,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所述状态报告用于触发所述发送端重新发送缺失数据,所述缺失数据是发送端已发送但未被接收到的协议数据单元;
当检测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时,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状态报告。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需要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时,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所述状态报告用于触发所述发送端重新发送缺失数据,所述缺失数据是发送端已发送但未被接收到的协议数据单元;
发送模块,用于当检测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时,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状态报告。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前述的任一项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有状态报告待向缺失数据的发送端发送时,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在确定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差、不宜等待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结束后再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时,直接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发送端接收到状态报告的几率,提前了发送端接收到状态报告的时间,避免了在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情况下依靠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控制状态报告发送而导致的发送端接收状态报告几率小、接收状态报告时间长的问题,因此,也就解决无线传输效率低、发送窗口被已发送但未经确认的数据占满,传输停止的问题,见成效了数据传输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和网络吞吐量,保证了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发送状态报告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提供的状态报告发送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发送窗口的一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提供的状态报告发送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提供的状态报告发送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提供的状态报告发送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提供的状态报告发送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提供的状态报告发送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状态报告发送方法的一种具体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网络传输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通过状态禁止定时器控制状态报告的发送,容易导致发送端一直不能接收到状态报告,引发传输效率低甚至是发送端的发送停滞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本实施例中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可以通过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来执行,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可以设置在终端侧,也可以设置在基站侧。请参见图2:
S202、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有状态报告待向发送端发送时,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
状态报告的作用是触发缺失数据的发送端再次发送缺失数据,确实数据是那些发送端已经发送,但是接收端却没有正常接收到的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PDU是指对等层次之间传递的数据单位。在物理层中PDU是数据位(bit),在数据链路层中PDU是数据帧(frame),而网络层的PDU是数据包(packet),传输层的PDU是数据段(segment),其他更高层次的PDU是报文(message)。以接收端RLC层接收PDU为例,在这种情况下PDU为数据段。
在前面已经介绍需要发送状态报告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接收端收到了发送端的轮询信息,第二种是接收端检测到当前存在数据接收失败的情况。在现有技术中,上述两种情况中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在状态禁止定时器没有定时的期间才能发送状态报告,在状态禁止定时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发送端重复接收到状态报告,因而将一些报文重复传输多次,导致无线传输资源的浪费。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状态报告发送方法主要是针对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运行期间检测到需要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发送方法会根据网络传输环境对状态报告的发送进行与现有技术中不同的控制。
由于现有技术中问题的根本是在于网络传输环境差,会导致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的状态报告丢失的几率极大,因此,在网络传输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现有技术将会改变发送策略。所以如果接收端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需要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时,则接收端需要确定网络传输环境。
检测网络传输环境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接收端统计数据丢包率,统计接收数据的时延等,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即检测接收窗口中当前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是否超过自适应阈值。
根据协议规定,发送端向接收端传输的PDU都具有一个SN(Sequence Number,序号),以报文为例,从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的第一个报文的SN值为1,第二个为2,后面发送的每一个报文的SN值都会逐渐递增。如图3所示,发送端的报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301——“已发送其已经确认的部分”、第二部分302——“已发送但未经确认的部分”、第三部分303——“尚未发送但被允许发送的部分”、第四部分304——“尚未发送且不被允许发送的部分”。发送端待发数据分组在缓冲区排队等待送出,在缓冲区排队的部分包括第二部分302和第三部分303,这两部分就属于发送窗口305。在发送窗口左端就是第一部分301,是已经被接收端确认收到的部分。随着新的确认到来,窗口的左边界不断向右滑动。例如,在T1时刻,发送端能够确认接收端已经接收到的SN值为31的报文,在T2时刻,发送端又接收到接收端的确认,确认SN值为34的报文,则发送窗口应当右滑形成发送窗口305’。
对于接收端的接收窗口,情况会稍微复杂一些,尽管发送端发送报文的时候,将会按照SN需要进行发送,但是由于传输网络的复杂性,接收端接收报文的时候并不是按序接收的。例如,当前接收端已经接收到了SN值小于4的所有报文,这些报文就处于接收窗口的左端,接收端会向发送端确认SN值为28、29、30以及31的报文已经确认接收完成,对于RLC层而言,这些报文将会被投递给上层。另外,这种情况下如果在T3时刻,接收端接收到了SN值为34的报文,那么接收端将会等待一段时间t0,若等待时间结束之后还是没有接收到SN为32和33的报文,则接收端会认为这两个报文接收失败了,由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让发送端重新传输SN只为32和33的这两个报文。
在T3+t0时刻,SN为32和33的报文就是当前的缺失报文,也即缺失数据,当前缺失的PDU为两个,就记作“SN-gap=2”。如果在T4时刻接收端接收到SN值为37的报文,且在T4+t0时刻依然没有接收到SN分比为32、33、35、36的报文,则T4+t0时刻的缺失报文的缺失数目为4个,记作“SN-gap=4”。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当前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超过自适应阈值,则认为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反之,如果当前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小于等于自适应阈值,则表征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好。
S204、当检测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时,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
当检测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时候,可以直接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不必等待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结束。
另外,在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时候,还可以进一步将状态禁止定时器进行重置,重置状态禁止定时器的意义在于,如果在下一次检测到需要发送状态报告时网络传输情况良好,则不应该立即发送状态报告,而是采用现有方式等待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结束后再发送,以防发送端多次接收到状态报告,造成对统一PDU的多次重传。在这种方式中,接收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方式可以根据网络传输情况的优劣进行切换,能够更加契合实际情况的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如果需要向发送端传输状态报告,则通过检测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是否查过自适应阈值来检测网络传输环境是否恶劣,当是的时候,不再依靠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控制,而是直接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保证发送端在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情况下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尽早接收到状态报告并向接收端重新传输缺失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提高了网络吞吐量。并且,由于本实施例中在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情况下传输状态报告之后,还会将状态禁止定时器进行重置,让状态禁止定时器进行重新定时,以便保证在定时期间网络传输状况变好之后继续沿用现有方法来控制状态报告的发送,避免网络传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发送端重复接收到针对相同缺失数据的状态报告,从而重复传输同样的缺失数据浪费网络资源。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
S402、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有状态报告待向发送端发送时,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
和实施例一中有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对于不依赖于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控制的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筛选,在实施例一中,只要是在状态禁止定时期间且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情况下都应当直接发送状态报告,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对网络传输环境进行检测之前,还会先确定在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在前定时周期内,接收窗口的接收状态变量没有发生过变化。
接收状态变量为当前最期望接收到的缺失数据的序号,也是接收端确认当前发送端已经发送,但还并未被接收到的SN值最小的PDU。例如,T3+t0时刻,SN为32和33的报文为当前的缺失报文,那么当前接收窗口的接收状态变量为32,记作“VR(R)=32”,在T4+t0时刻,当前的缺失报文包括SN为32、33、35、36的报文,那么T4+t0时刻接收窗口的接收状态变量依然为32,假如接收端在T5时刻接收到了SN为32和33的报文,则T5时刻的接收状态变量就变成了35。
本实施例中,所说的在前定时周期是指的该状态禁止定时器当前定时周期之前的任意一个定时周期。如果在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在前定时周期中,自定时启动到定时结束,接收窗口的接收状态变量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话,就可以继续检测网络传输环境,决定是否需要忽视状态禁止定时器的控制。本实施例中确定在前定时周期中的接收状态变量是否有变化其实也是对网络状况的一种检测手段,毕竟一个定时周期内接收状态变量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那就说明接收端期望接收到的PDU一直接收不到,那也就是说当前的网络状况并不好,因为针对这一个缺失数据必然已经发送过状态报告了,但是却没有接收到根据状态报告重新传输的PDU,所以网络状况可能并不好。
另一方面,在进行对网络传输环境进行检测之前也可以进一步检测当前的自适应阈值是否是小于预设阈值的,当自适应阈值大于等于预设阈值,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网络状况较好,并且比较稳定。如果发现自适应阈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可以根据当前的缺失数据与自适应阈值进行比较,以进一步确定网络状况。如果发现自适应阈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之后,可以不再按照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状态报告的发送,而是直接根据状态禁止定时器对状态报告的发送进行管理。
S404、当检测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时,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
当通过检测当前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缺失数目和自适应阈值比较,确定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时候,可以直接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不必等待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结束,并且在发送状态报告的同时重置状态禁止定时器。
S406、基于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的变化情况对自适应阈值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自适应阈值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值,根据工程经验,本实施例中的自适应阈值可以设置为5,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的是,这只是自适应阈值可取值中的一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接收窗口与发送窗口的实际大小、网络传输状况等因素来设置自适应阈值进行设置即可。由于自适应阈值是用于衡量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的,因此,自适应阈值的大小不能超过接收窗口的大小。
考虑到网络传输状况可能是实时变化的,其不太可能长期维持在同样的水平上,因此,自适应阈值也可以是变化的,便于更好地适应实时网络传输状况,例如,如果当前网络传输状况稍微好一点,则可以将自适应阈值设置的偏大一些,让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大一些之后才发送状态报告,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时间,避免在网络传输状况改善的情况下频繁发送状态报告,导致发送端重复发送数据的可能性变大。同样地,如果当前网络传输状况更进一步的恶化了,那么可以根据恶化程度适当调小自适应阈值的大小,让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条件变得更加容易实现,也就加快了发送状态报告的频率,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自适应阈值不能小于1,因为在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的最小单位是“个”,如果接收窗口中当前不存在缺失数据,说明传输稳定,不会因缺失数据触发状态报告
调整自适应阈值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网络传输状况,但是调整的依据是根据当前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缺失数目的变化趋势进行的。当前缺失数目的变化趋势主要是相对于在前缺失数目确定的,在前缺失数目是指前一次发送状态报告时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
如果当前缺失数目在在前缺失数目的基础上增大了,那么可以适当减小自适应阈值的大小;如果当前缺失数目在在前缺失数目的基础上减小了,可以适当增大自适应阈值。每次调整增大多少或者减小多少都可以根据预设策略进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快自适应收敛过程,提供一种可选的预设策略:
假定当前自适应阈值为N,调整之后的自适应阈值,即更新后的自适应阈值为N’,每次调整N值都使用2的n次方,其中n表示第几次连续单向调整n值,n大于等于1,也就是说,每次增减交替时n从1开始记。例如,当前缺失数目连续n次增加,则,
N’=N-2n-1
如果当前缺失数目连续n次减小,则,
N’=N+2n-1
本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不仅会在确认网络传输状况较差的情况下不在依赖于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控制,而是直接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而且还会根据实际网络状况来适应性的调整确认网络传输状况差的条件,也就是说,根据实际的网络状况适应性的改变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条件。通过这种适应性的调整,能够在增大发送端在接收到状态报告几率的同时,又减小重复收到状态报告的可能性,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网络吞吐量的基础上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请参考图5,该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50能够运行实施例一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
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50包括检测模块502和发送模块504。检测模块502用于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有状态报告待向发送端发送时,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而发送模块504则用于在检测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时,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
状态报告的作用是触发缺失数据的发送端再次发送缺失数据,确实数据是那些发送端已经发送,但是接收端却没有正常接收到的PDU。PDU是指对等层次之间传递的数据单位。在物理层中PDU是数据位,在数据链路层中PDU是数据帧,而网络层的PDU是数据包,传输层的PDU是数据段,其他更高层次的PDU是报文。以接收端RLC层接收PDU为例,在这种情况下PDU为数据段。
在前面已经介绍需要发送模块504发送状态报告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接收端收到了发送端的轮询信息,第二种是接收端检测到当前存在数据接收失败的情况。在现有技术中,上述两种情况中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在状态禁止定时器没有定时的期间才能发送状态报告,在状态禁止定时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发送端重复接收到状态报告,因而将一些报文重复传输多次,导致无线传输资源的浪费。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50可以设置在信息接收端,其主要是针对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运行期间检测到需要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情况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50会根据网络传输环境对状态报告的发送进行与现有技术中不同的控制。
由于现有技术中问题的根本是在于网络传输环境差,会导致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的状态报告丢失的几率极大,因此,在网络传输环境比较差的情况下,现有技术将会改变发送策略。所以如果接收端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需要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时,则检测模块502需要确定网络传输环境。
检测模块502检测网络传输环境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检测模块502统计数据丢包率,统计接收数据的时延等,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即检测模块502检测接收窗口中当前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是否超过自适应阈值。
进行数据传输的基站或终端都有两个滑动窗口,一个用于数据发送的发送窗口,另一个是用于数据接收的接收窗口。根据协议规定,发送端向接收端传输的PDU都具有一个SN,以报文为例,从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的第一个报文的SN值为1,第二个为2,后面发送的每一个报文的SN值都会逐渐递增。如图3所示,发送端的报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301——“已发送其已经确认的部分”、第二部分302——“已发送但未经确认的部分”、第三部分303——“尚未发送但被允许发送的部分”、第四部分304——“尚未发送且不被允许发送的部分”。发送端待发数据分组在缓冲区排队等待送出,在缓冲区排队的部分包括第二部分302和第三部分303,这两部分就属于发送窗口305。在发送窗口左端标志X的就是第一部分301,是已经被接收端确认收到的部分。随着新的确认到来,窗口的左边界不断向右滑动。例如,在T1时刻,发送端能够确认接收端已经接收到的SN值为31的报文,在T2时刻,发送端又接收到接收端的确认,确认SN值为34的报文,则发送窗口应当右滑形成发送窗口305’。
对于接收端的接收窗口,情况会稍微复杂一些,尽管发送端发送报文的时候,将会按照SN需要进行发送,但是由于传输网络的复杂性,接收端接收报文的时候并不是按序接收的。例如,当前接收端已经接收到了SN值小于4的所有报文,这些报文就处于接收窗口的左端,接收端会向发送端确认SN值为28、29、30以及31的报文已经确认接收完成,对于RLC层而言,这些报文将会被投递给上层。另外,这种情况下如果在T3时刻,接收端接收到了SN值为34的报文,那么接收端将会等待一段时间t0,若等待时间结束之后还是没有接收到SN为32和33的报文,则接收端会认为这两个报文接收失败了,由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让发送端重新传输SN只为32和33的这两个报文。
在T3+t0时刻,SN为32和33的报文就是当前的缺失报文,也即缺失数据,则检测模块502检测到当前缺失的PDU为两个,记作“SN-gap=2”。如果在T4时刻接收端接收到SN值为37的报文,且在T4+t0时刻依然没有接收到SN分比为32、33、35、36的报文,则检测模块502在T4+t0时刻检测到缺失报文的缺失数目为4个,记作“SN-gap=4”。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检测模块502检测到当前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超过自适应阈值,则判定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反之,如果当前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小于等于自适应阈值,则表征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好。
当检测模块502检测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时候,发送模块504可以直接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不必等待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结束。
另外,在发送模块504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时候,还可以进一步将状态禁止定时器进行重置,所以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如图6所示,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50包括检测模块502、发送模块504和重置模块506,重置模块506重置状态禁止定时器的意义在于,如果在下一次检测到需要发送状态报告时网络传输情况良好,则不应该立即发送状态报告,而是采用现有方式等待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结束后再发送,以防发送端多次接收到状态报告,造成对统一PDU的多次重传。在这种方式中,接收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方式可以根据网络传输情况的优劣进行切换,能够更加契合实际情况的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如果需要向发送端传输状态报告,则通过检测模块检测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是否查过自适应阈值来检测网络传输环境是否恶劣,当是的时候,不再依靠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控制,而是由发送模块直接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保证发送端在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情况下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尽早接收到状态报告并向接收端重新传输缺失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提高了网络吞吐量。并且,由于本实施例中在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情况下传输状态报告之后,还会由重置模块将状态禁止定时器进行重置,让状态禁止定时器进行重新定时,以便保证在定时期间网络传输状况变好之后继续沿用现有方案来控制状态报告的发送,避免网络传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发送端重复接收到针对相同缺失数据的状态报告,从而重复传输同样的缺失数据浪费网络资源。
实施例四:
请参考图7,本实施例还是提供一种状态报告发送装置50,包括检测模块502和发送模块504以外,还包括判定模块508,判定模块508在检测模块502对网络传输环境进行检测之前,还会先确定在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在前定时周期内,接收窗口的接收状态变量没有发生过变化。
接收状态变量为当前最期望接收到的缺失数据的序号,也是接收端确认当前发送端已经发送,但还并未被接收到的SN值最小的PDU。例如,T3+t0时刻,SN为32和33的报文为当前的缺失报文,那么当前接收窗口的接收状态变量为32,记作“VR(R)=32”,在T4+t0时刻,当前的缺失报文包括SN为32、33、35、36的报文,那么T4+t0时刻接收窗口的接收状态变量依然为32,假如接收端在T5时刻接收到了SN为32和33的报文,则T5时刻的接收状态变量就变成了35。
本实施例中所说的在前定时周期是指的该状态禁止定时器当前定时周期之前的任意一个定时周期。如果在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在前定时周期中,判定模块508发现自定时启动到定时结束,接收窗口的接收状态变量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话,就可以通知检测模块502继续检测网络传输环境,决定是否需要忽视状态禁止定时器的控制。本实施例中判定模块508确定在前定时周期中的接收状态变量是否有变化其实也是对网络状况的一种检测手段,毕竟一个定时周期内接收状态变量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那就说明接收端期望接收到的PDU一直接收不到,那也就是说当前的网络状况并不好,因为针对这一个缺失数据必然已经发送过状态报告了,但是却没有接收到根据状态报告重新传输的PDU,所以网络状况可能并不好。
另一方面,在进行对网络传输环境进行检测之前也可以检测模块502也可以进一步检测当前的自适应阈值是否是小于预设阈值的,当自适应阈值大于等于预设阈值,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网络状况较好,并且比较稳定。如果发现自适应阈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可以根据当前的缺失数据与自适应阈值进行比较,以进一步确定网络状况。如果发现自适应阈值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之后,可以不再按照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状态报告的发送,而是直接根据状态禁止定时器对状态报告的发送进行管理。
当检测模块502通过检测当前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缺失数目和自适应阈值比较,确定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时候,发送模块504可以直接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不必等待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结束,并且在发送状态报告的同时重置状态禁止定时器。
在本实施例中,自适应阈值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值,根据工程经验,本实施例中的自适应阈值可以设置为5,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的是,这只是自适应阈值可取值中的一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接收窗口与发送窗口的实际大小、网络传输状况等因素来设置自适应阈值进行设置即可。由于自适应阈值是用于衡量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的,因此,自适应阈值的大小不能超过接收窗口的大小。
考虑到网络传输状况可能是实时变化的,其不太可能长期维持在同样的水平上,因此,自适应阈值也可以是变化的,便于更好地适应实时网络传输状况,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50,其包括检测模块502和发送模块504和调整模块510。调整模块510用于基于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的变化情况对自适应阈值进行调整。
例如,如果当前网络传输状况稍微好一点,调整模块510则可以将自适应阈值设置的偏大一些,让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大一些之后才发送状态报告,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时间,避免在网络传输状况改善的情况下频繁发送状态报告,导致发送端重复发送数据的可能性变大。同样地,如果当前网络传输状况更进一步的恶化了,那么调整模块510可以根据恶化程度适当调小自适应阈值的大小,让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条件变得更加容易实现,也就加快了发送状态报告的频率,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自适应阈值不能小于1,因为在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的最小单位是“个”,如果接收窗口中当前不存在缺失数据,说明传输稳定,不会因缺失数据触发状态报告。
调整模块510调整自适应阈值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网络传输状况,其调整的依据是根据当前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缺失数目的变化趋势进行的。当前缺失数目的变化趋势主要是相对于在前缺失数目确定的,在前缺失数目是指前一次发送状态报告时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
如果当前缺失数目在在前缺失数目的基础上增大了,那么调整模块510可以适当减小自适应阈值的大小;如果当前缺失数目在在前缺失数目的基础上减小了,调整模块510可以适当增大自适应阈值。每次调整增大多少或者减小多少调整模块510都可以根据预设策略进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快自适应收敛过程,提供一种可选的预设策略:
假定当前自适应阈值为N,调整之后的自适应阈值,即更新后的自适应阈值为N’,每次调整N值都使用2的n次方,其中n表示第几次连续单向调整n值,n大于等于1,也就是说,每次增减交替时n从1开始记。例如,当前缺失数目连续n次增加,则,
N’=N-2n-1
如果当前缺失数目连续n次减小,则,
N’=N+2n-1
本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三中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50,其可以部署在基站,也可以部署在终端上,对于部署在基站侧的情况,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50的功能可以通过基站服务器实现,其中检测模块502、判定模块508和调整模块510的功能都可以通过服务器中的处理器来实现,而发送模块504则由服务器中的通信装置来实现;另外重置模块506的功能可以由处理器、输入输出总线与通信装置共同实现。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有状态报告待向发送端发送时,处理器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确认当前网络传输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构建状态报告,通过输入输出总线发送给通信装置,由通信装置向发送端进行发送。
另外,在处理器向通信装置传输状态报告时,还可以通过通信装置向状态禁止定时器发送控制指令,控制状态禁止定时器重新开始定时。同时在处理器监测网络传输环境之前,还可以判定接收窗口的接收状态变量在一个定时周期内是否没有变化,以及判定自适应阈值的大小是否是小于预设阈值的。只有当判定结果为否的时候才进行后续的网络传输环境的检测。最后,处理器还会根据缺失数目的变化趋势对自适应阈值的大小进行适应性调整。
另外,如果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50不熟在终端上,则其中检测模块502、判定模块508和调整模块510的功能都可以通过终端中的控制器来实现,而发送模块504则由终端中的通信单元来实现;另外重置模块506的功能可以由控制器与通信单元共同实现。
本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不仅会确认网络传输状况较差的情况下不在依赖于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控制,而是直接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而且还会由调整模块根据实际网络状况来适应性的调整确认网络传输状况差的条件,也就是说,根据实际的网络状况适应性的改变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的条件。通过这种适应性的调整,能够在增大发送端在接收到状态报告几率的同时,又减小重复收到状态报告的可能性,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网络吞吐量的基础上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将结合具体的示例对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提供的状态报告发送方法或装置进行详细说明,请参考图9:
S901、检测到RLC有发送状态报告的需求。
按照RLC协议,接收端遇下列两种情况要求触发状态报告:情况一、发送端发起Polling;情况二、接收端检测到PDU接收失败。
S902、判断状态禁止定时器是否正在运行。
状态禁止定时器运行则执行S903,否则跳转至S910,根据现有状态禁止定时器的控制方案发送状态报告。
S903、判断是否已经启动了自适应状态报告触发功能。
在自适应状态报告触发功能下,可以不在严格地根据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控制来发送状态报告,而是依据网络传输环境决定是否发送状态报告。自适应状态报告触发功能默认是关闭的。如过判断结果为是则转入S904,否则执行S905,在满足功能开启条件时启动自适应状态报告触发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判断在上一个状态禁止定时器周期内接收窗口的VR(R)有没有变化来开起自适应状态报告触发功能。
VR(R)是接收窗口的接收状态变量,优选地,每次状态禁止定时器启动和超时,记录RLC实体的VR(R),通过判断这两次VR(R)是否变化来决定是否需要启动自适应状态报告触发方法。
S904、判断检测窗口中缺失的SN个数是否大于自适应阈值N。
是则执行S906,否则跳转S910。其中N值取值应满足1<=N<AM_Window_Size,AM_Window_Size即接收窗口的大小。根据大量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工程经验,N的初始值在不超过AM_Window_Size的情况下推荐选为5。
S906、直接发送状态报告并重置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器。
S907、调整更新N值。
调整自适应阈值的方法如下:
记录上一次发送状态报告时接收窗口内SN丢失的总数Nl1,记录本次发送状态报告时接收窗口内SN丢失的总数Nl2,如果NL2>NL1,则减少N值,否则增加N值。对N值的调整应当尽量与当前网络传输现状相适应,以获得发送状态报告的最佳策略,在尽量避免冗余状态报告的同时,降低状态报告丢失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N不能减小到小于1,也不能超过接收窗口大小AM_Window_Size。
可选地,为了加快自适应收敛过程,每次N调整值使用2的n次方,其中n表示第几次连续单向调整n值,即每次增减交替时n从1开始。
S908、判断是否应该停止使用自适应状态报告触发功能。
当网络传输情况趋于良好稳定后,应该停止使用自适应状态报告触发功能,避免发送端接收到冗余的状态报告。具体做法是判断经S907更新后的N是否已经大于预设值Nmax。其中Nmax表示停止使用自适应状态报告触发功能的预设阈值,其应满足这样的关系:
N的初始值<Nmax<AM_Window_Size。
优选地,根据LTE现网应用情况,Nmax在不超过AM_Window_Size的情况下推荐取值15,因为Nmax选取过大会让检测窗口中SN-Gap过多而影响传输性能。
若经S907更新后的N尚未大于预设值Nmax,则可以回到开始状态,等待有发送状态报告的需求后,在检测到RCL发送状态报告的需求时继续循环。
S909、关闭自适应状态报告触发功能。
由于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是在每一次检测到需要发送状态报告的过程中都会循环使用的。因此,可选地,判断经调整后的N是否已经大于预设值Nmax可以在每一次检测检测窗口中缺失的SN个数是否大于自适应阈值N之前执行,作为是否需要启动自适应状态报告触发功能的依据。
S910、按照现有状态禁止定时器的控制方案发送状态报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有状态报告待向缺失数据的发送端发送时,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在确定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差时,直接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发送端接收到状态报告的几率,提前了发送端接收到状态报告的时间,避免了在网络传输环境差的情况下依靠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定时控制状态报告发送而导致的发送端接收状态报告几率小、接收状态报告时间长的问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计算机存储介质(ROM/RAM、磁碟、光盘)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包括:
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需要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时,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所述状态报告用于触发所述发送端重新发送缺失数据,所述缺失数据是发送端已发送但未被接收到的协议数据单元;
当检测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时,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状态报告;其中,所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是指:接收窗口中当前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超过自适应阈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包括:
检测接收窗口中当前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是否超过自适应阈值,所述缺失数目超过自适应阈值表征网络传输环境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时还包括:重置所述状态禁止定时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之前还包括:
确定在所述状态禁止定时器的在前定时周期内,接收窗口的接收状态变量没有变化,所述接收状态变量为当前最期望接收到的缺失数据的序号,所述在前定时周期为所述状态禁止定时器当前定时周期之前的任意一个定时周期。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接收窗口中当前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是否超过自适应阈值之前还包括:
确定所述自适应阈值小于预设阈值,所述自适应阈值大于所述预设阈值表征传输网络状况良好。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到有状态报告待向缺失数据的发送端发送时还包括:
基于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的变化情况对所述自适应阈值进行调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的变化情况对所述自适应阈值进行调整包括:
基于在前缺失数目确定当前的缺失数目的变化趋势,所述在前缺失数目为前一次发送状态报告时接收窗口中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
若当前的缺失数目在所述在前缺失数目的基础上增大,则根据预设策略减小所述自适应阈值的大小;
若当前的缺失数目在所述在前缺失数目的基础上减小,则根据预设策略增大所述自适应阈值的大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策略包括:
若所述当前的缺失数目连续第n次增大,则
更新后的自适应阈值=当前自适应阈值-2n-1
若所述当前的缺失数目连续第n次减小,则
更新后的自适应阈值=当前自适应阈值+2n-1
所述n大于等于1。
9.一种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在状态禁止定时器定时期间检测到需要向发送端发送状态报告时,检测当前的网络传输环境,所述状态报告用于触发所述发送端重新发送缺失数据,所述缺失数据是发送端已发送但未被接收到的协议数据单元;
发送模块,用于当检测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时,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状态报告;其中,所述当前网络传输环境差是指:接收窗口中当前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超过自适应阈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用于通过检测接收窗口中当前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是否超过自适应阈值来确定网络传输环境,所述缺失数目超过自适应阈值表征网络传输环境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状态报告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缺失数据的缺失数目的变化情况对所述自适应阈值进行调整。
CN201610804996.0A 2016-09-06 2016-09-06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78012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4996.0A CN107801200B (zh) 2016-09-06 2016-09-06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4996.0A CN107801200B (zh) 2016-09-06 2016-09-06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1200A CN107801200A (zh) 2018-03-13
CN107801200B true CN107801200B (zh) 2022-05-20

Family

ID=61529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04996.0A Active CN107801200B (zh) 2016-09-06 2016-09-06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012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6264B (zh) * 2018-04-13 2021-03-16 武汉虹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触发无线链路控制层确认模式状态报告的方法及通信系统
CN111132225B (zh) * 2019-10-22 2021-12-31 翱捷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am模式下的rlc实体的接收侧及其接收数据的方法
CN114339614B (zh) * 2020-09-29 2023-07-28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44982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Interrup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3563281A (zh) * 2012-05-21 2014-0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及rlc层接收实体
CN103718494A (zh) * 2011-08-05 2014-04-0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八载波hsdpa的rlc状态报告
WO2015127608A1 (en) * 2014-02-26 2015-09-03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acknowledgement status re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8494A (zh) * 2011-08-05 2014-04-0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八载波hsdpa的rlc状态报告
WO2013044982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Interrup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3563281A (zh) * 2012-05-21 2014-0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及rlc层接收实体
WO2015127608A1 (en) * 2014-02-26 2015-09-03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acknowledgement status re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2-094285".《3GPP tsg_ran\WG2_RL2》.2009,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1200A (zh) 2018-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41360B (zh) 通信系统
TWI483589B (zh) 資料傳輸及重新傳輸之方法
KR101634892B1 (ko)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tcp 프로토콜-유도형 백오프를 경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EP2175582B2 (en) A method for triggering status report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US8897149B2 (en) Method and a transceiver for HARQ failure detection
US11039328B2 (en) Technique for monitoring a radio link control (RLC)
US10050825B2 (en)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throughput recovery during resumption from outage scenarios
EP187674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transmission erro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05260375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側対向装置
KR20140127897A (ko) 하위 계층 피드백에 기초한 교차-계층 스케줄링
WO2018082582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7801200B (zh) 状态报告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WO2013178044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EP3890431B1 (en) Tcp acknowledgment latency optimization
KR20100045860A (ko) 데이터 전송 문제 탐지 방법 및 단말
KR20090068317A (ko) 상태 보고를 보고하는 방법 및 수신기
CN117917883A (zh) 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业务的方法和接收器
JP2009027740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側対向装置
KR20080076632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버퍼를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