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87039A - 上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上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87039A
CN107787039A CN201610754267.9A CN201610754267A CN107787039A CN 107787039 A CN107787039 A CN 107787039A CN 201610754267 A CN201610754267 A CN 201610754267A CN 107787039 A CN107787039 A CN 1077870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symbol
covering grade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542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87039B (zh
Inventor
张言飞
张武荣
于光炜
温容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75426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87039B/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88781 priority patent/WO201804067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7870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870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870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870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4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ltering transmission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上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在该上行传输方法中,用户设备接收下行符号,确定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用户设备根据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确定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且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其中,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用户设备可以自主确定上行定时提前(Time Advance,简称TA)值,基站无需再为不同用户设备分别配置上行TA变量,从而降低了信令开销并降低基站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上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上下行传输。
背景技术
对于无线通信,尤其是较远距离的无线通信,都要面临无线传输时延的问题。无线电波在无线信道中的传输时间即为传输时延。传输时延取决于发送端与接收端的距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如果发送端与接收端的距离长达数公里,则信号在空中的传输时延可达到几十微妙的量级。这将导致接收端接收信号时,确定符号边界的时间与该符号实际到达时刻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图2。
图2中,T0为接收端认为符号i开始的时刻,即实际的接收时刻;T1为符号i实际到达接收端的时刻。T0与T1存在时间偏差t。因此接收端接收的符号为符号i-1的尾端和符号i的前端,从而引入了符号间的干扰,使得接收端解调性能恶化。
用户设备将发送时间提前t,可以使得该用户设备的上行发送符号在T0时刻达到基站。如果用户设备距离基站的距离不同,将导致上行符号到达基站的时间不同,基站要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做定时调整。现有的基站无法实现对所有用户设备做统一的定时调整。
下面以长期演进技术(LTE,Long Term Evolution)为例,阐述基站如何对不同的用户设备做定时调整。
LTE采用上行定时提前(TA,TimeAdvance)机制,对每一个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时间进行调整,以消除用户设备之间不同的传输时延,使得不同用户设备的上行信号到达基站的时间对齐,从而保证上行正交性。由此,基站接收到的所有用户设备的符号起始位置都落在循环前缀(CP,CyclicPrefix)长度范围内,从而保证了基站的解调。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基站通过测量用户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来确定每一个用户设备的上行定时提前TA值,然后再通过特定的消息发送给每一个用户设备,通知每一个用户设备采用相应的上行定时提前TA值发送上行符号。而对于已经处于连接态的用户设备,基站还需要不断的为每一个用户设备调整上行定时提前TA值。
对于LTE系统,基站需要为每一个用户设备调整上行定时提前TA值,因此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基站需要给每一个用户设备发送上行定时提前TA值的调整命令,从系统角度来看,信令开销较大;
(2)基站不仅在用户设备初始的随机接入时计算其上行定时提前TA值,还要为已连接的用户设备不断地更新上行定时提前TA值,因此基站的计算量过大,设计复杂度高。
基站连接的用户设备数量越多,上述问题越明显。在未来物联网(Internet ofThings,IoT)场景中,用户设备的连接数量将呈几何增长,由此将导致信令开销和基站的计算量呈几何增长。
因此,对于同步通信系统,尤其是对于主要应用于较远距离传输的同步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很可能存在大量的通信节点),往往由于传输时延大会引起接收端解调性能差。如果采用上行定时提前TA机制,对每一个用户设备的上行信号传输时间都进行调整,以消除用户设备之间的不同传输时延,那么将造成信令开销过大,基站计算量过大,信息存储开销过大等问题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上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以降低用于上行传输的信令开销以及降低基站的复杂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方法。在该上行传输方法中,用户设备接收下行符号,确定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该用户设备根据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确定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且该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其中,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包括接收器和处理器。该接收器用于接收下行符号。该处理器用于确定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以及根据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确定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且该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方法,由于上行符号传输时间与下行符号接收时间的差值是固定值,因此无需用户自行设置上行TA值,克服可由于传输时延引起的符号间干扰,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同时降低了上行定时提前TA的信令开销。
在一个示例中,该固定值是0。
在一个示例中,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具体为: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
在一个示例中,该固定值由该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确定。
在一个示例中,该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该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在一个示例中,该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取决于,该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的上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其中,该覆盖等级上限为在该覆盖等级下与该用户设备对应的基站相距最远处。
在一个示例中,该固定值小于或等于该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下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其中,该覆盖等级下限为在该覆盖等级下与该基站相距最近处。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行传输方法。在该下行传输方法中,基站确定下行符号的发送时间,发送该下行符号;该基站接收上行符号,且该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其中,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在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处理器、发射器、接收器。该处理器用于确定下行符号的发送时间。该发射器用于发送下行符号。该接收器用于接收上行符号,且该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其中,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在一个示例中,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该基站所支持的最远距离确定。
在一个示例中,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该下行符号对应的用户设备所处覆盖等级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在一个示例中,该基站以组播的方式发送该固定值,且该固定值由该基站对应的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确定。
基站根据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将用户设备划分为不同的组,基站可为不同的组中的用户设备统一配置上行TA变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为每一个用户设备配置上行TA变量,仅需为不同的组配置上行TA变量,从而可以降低用于上行TA值调整的信令开销,并降低基站的复杂度。基站通过组播的方式向部分或者全部组中的用户设备传输上行TA命令,其中,该上行TA命令中包含上行TA变量。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组播的方式,有利于向不同的组分别传输上行TA命令。如果仅向部分组中的用户设备传输上行TA命令,此时传输的上行TA命令的数量减少,则仍可降低用于上行TA值调整的信令开销并降低基站的复杂度。
进一步地,该固定值小于或等于该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下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其中,该覆盖等级下限为在该覆盖等级下与该基站相距最近处。
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能够自主确定上行TA值,基站无需再为用户设备配置上行TA值,从而降低了用于上行TA值的信令开销,并降低基站的复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双向传输时延说明示意图;
图2为现有无线通信系统中符号到达时间与符号接收时间的偏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方法示意图;
图4为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与多个终端的下行和上行传输的符号时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OFDM符号结构的示意图;
图7-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4个覆盖等级下的4种OFDM符号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任意一种同步通信系统,尤其适用于较远距离传输的同步通信系统,例如,较远距离传输的OFDM系统。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应用于多个领域,尤其适用于存在大量的通信节点的场景,例如,智能抄表与回传、工厂中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报警、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物联网应用场景。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到的用户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等。本发明所涉及到的基站(base station,简称BS)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用以为用户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LTE网络中,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简称:eNB或者eNodeB),在第三代3G网络中,称为节点B(Node B)等等。下面结合附图3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方法。
在步骤S301中,基站发送下行符号,如发送下行OFDM符号。
在步骤S302中,用户设备接收下行符号,确定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
具体地,用户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对该下行信号进行检测,得到符号边界同步,进而确定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其中,该下行符号为OFDM符号。
在步骤S303,用户设备根据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确定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且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其中,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由所述基站所支持的最远距离确定。具体地,该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等于该基站所支持的最远距离的2倍与光速之商。
进一步地,该上行符号的结构由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确定。
在另一个示例中,所述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由所述用户设备所处覆盖等级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最远距离确定。具体地,所述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等于所述用户设备所处覆盖等级的上限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距离的2倍与光速之商;其中,该覆盖等级上限是指该覆盖等级下与该基站相距最远处。
在一个示例中,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
具体地,UE确定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时,使得所述上行符号发送的时间与下行符号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由此,即便每个UE发送上行符号的时间可能不同,但每个UE发送上行符号的时间与UE接收下行符号的时间的差值固定,从而统一了UE上行符号传输的时间。进一步地,UE可以以接收到OFDM符号的时间作为下行符号接收的时间。通过调整该固定值可以对发送上行符号的时间进行调整。例如,将该固定值设置为0时,即可实现发送上行符号的时间与接收下行符号的时间对齐。
具体地,在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确定情况下,该最大双向传输时延是指,该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与光速之商的两倍。在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未确定的情况下,该最大双向传输时延是指,基站与该基站所支持的最远距离之间的双向传输时延。也就是说,该最大双向传输时延等于所述最远距离与光速之商的两倍。在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确定情况下,该最大双向传输时延是指该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也就是说,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是指,该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的上限对应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该覆盖等级上限是指该覆盖等级下与该基站相距最远处。
在步骤S304中,用户设备根据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向基站发送该上行符号。
在步骤S305中,基站接收上行符号,且该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其中,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在一个示例中,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
由于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足够长,保证了符号到达基站的时间落在上行符号的CP窗内,因此确保了基站能够接收到完整数据。下面详述循环前缀CP。
如图4所示,在OFDM系统中,为了保证子载波间的正交性,会在每个符号的前面加上循环前缀CP,即把每个OFDM符号的尾端复制并补充到该OFDM符号的起始部分。如果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CP足够长,那么在经过传输后,OFDM符号到达基站的时间就会落在基站的CP窗内,因此,实际接收的数据包为完整的数据,不会影响基站的解调,保证了基站的正确接收。
下面结合附图5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方法做进一步阐述。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与多个终端的下行和上行传输的符号时序图。
如图5所示,基站以统一的时间基准向UE1和UE2发送下行符号。UE1和UE2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不同,其中,UE1距离基站较近,UE2距离基站较远。且UE1接收到下行符号的时间与基站发送的下行符号的时间之间存在时间差T1;也就是说,UE1的下行符号接收时间与基站发送下行符号的时间之间存在时间差T1。同样地,UE2接收下行符号的时间与基站发送的下行符号的时间之间存在时间差T2。由于UE2距离基站较远,因此T2大于T1。
本发明实施例的UE可确定发送上行符号的时间,使得所述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为了表述的方便,在图4中该固定值被设置为0。UE1以其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向基站发送上行符号,并经过时间T1后到达基站。UE2以其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向基站发送上行符号,并经过时间T2后到达基站。最终,基站接收到UE1的上行符号的时间与基站向UE1发送下行符号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为2T1。类似地,基站接收UE2发送的上行符号的时间与基站向UE2发送下行符号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为2T2。只要CP的长度足够长,例如CP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UE1以及UE2的双向传输时延2T1以及2T2,即可保证基站接收到的UE1和UE2的符号的时间均在1个CP之内,也就是说,基站接收到的符号的起始位置均落在1个CP范围内,从而不会造成符号间干扰,因而不会影响基站的解码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在图3中将固定值设置为0仅仅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该固定值也可以是除0以外的其他常数。例如,固定值取值为Td,Td为非零常数。此时,CP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2T1+Td以及2T2+Td,以保证基站接收到的UE1和UE2的符号均位于1个CP之内,从而不会造成符号间干扰,因而不会影响基站的解码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OFDM系统中设置CP的目的在于消除由于多径分量造成的符号间干扰,而CP的长度大于无线信道的最大多径时延扩展即可,而无线信道的最大多径时延扩展通常为几到十几微秒(us)。当UE距离基站较远时,双向传输时延通常为数十微秒,此时,最大多径时延扩展通常远小于双向传输时延。因此,在UE距离基站较远的情形下,现有OFDM系统中的CP通常无法消除由于传输时延引起的符号间干扰。
此外,由于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与OFDM符号结构相对应,即在OFDM符号的CP长度不同情况下,OFDM符号结构不同。也就是说,该OFDM符号的结构由该OFDM符号的CP长度确定。本发明实施例设计OFDM符号结构的循环前缀CP长度,确保基站接收到的OFDM符号的起始位置均落在1个CP范围内,下面详述多种不同的OFDM符号结构,具体参见图6-图10。
为了使得CP的长度足够长,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OFDM符号结构。
在图6中,OFDM系统的子载波间隔为3.75KHz,采样频率为1.92MHz。OFDM符号结构包括序号为0-5的6个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中数据部分采用512点的离散傅里叶变换IFFT,即每个OFDM符号中数据部分的长度为512个采样点,数据部分的时长为266.7us。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子载波间隔、采样频率、OFDM符号结构所包括的OFDM符号数目仅是一个例子,本发明实施例并未对此作出限定。
UE与基站之间的最远距离可结合基站的覆盖范围确定,或者通过先验的方式获得。假设基站覆盖的UE与基站的最远距离为10km。此时,最大双向传输时延Tround_trip为2倍的单向传输时延,即:
其中,d=10km,c为光速,则Tround_trip=66.7us。
为了表述的方便,假设发送上行符号的时间与接收下行符号的时间差值为零。此时,只要将CP的长度设置的足够长,例如,将CP的时长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66.7us,即CP中包含大于或者等于128个采样点。由此,每个OFDM符号包括640个采样点,每个OFDM符号的时长为333.3us。一个OFDM符号结构共包括3840个采样点,从而构成1个时长为2毫秒(ms)的时隙,即6个OFDM符号。换句话说,OFDM符号结构中每个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的长度应大于或者等于最大双向传输时延(round trip),以保证基站可以在CP范围内接收到所有终端的上行数据。其中,最大双向传输时延为基站覆盖范围内距离基站最远的UE的传输时延。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循环前缀CP的配置,有效地消除由于传输时延引起的符号间干扰。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所述上行符号传输的时间与下行符号接收的时间的差值设置为固定值,从而可以统一所有UE发送上行符号的时间,由此,不再依赖上行TA值的调整,大大减少了用于TA值调整的信令开销并降低了基站复杂度。通过将CP设置得足够长,即使UE与基站的距离不同,不同UE的上行符号到达基站的时间不同,只要上行符号的到达时间都落在基站的CP长度范围内,基站即可成功接收所有UE的上行符号。
如图3所示,在步骤S303中,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发送上行符号的时间向基站发送如图6所示的OFDM符号。假设基站已知该OFDM符号结构,即可对该OFDM符号进行正常的后续处理。
由前文可知,在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未确定,或者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未确定的情况下,用户设备接收的下行OFDM符号以及发送的上行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基站所支持的最远距离确定。
在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确定情况下,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该用户设备与该基站之间的距离确定。在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确定的情况下,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确定,下面详述。
如表1所示,可根据UE与基站之间的距离范围,划分为4个不同的覆盖等级。每个覆盖等级对应一种OFDM符号结构可参见图7-10所示(表1未示出,可参见图7-图10),每个OFDM结构确定唯一CP时长。
覆盖等级序号 子载波间隔 UE与基站之间的距离 CP时长
1 15kHz 0-500m 5.2us/4.7us
2 15kHz 0.5-2.5km 16.7us
3 3.75kHz 0.5-2.8km 20.83us/18.75us
4 3.75kHz 2.5-10km 66.7us
表1
在表1中,第一覆盖等级为0-500m,第二覆盖等级为0.5-2.5km,第三覆盖等级为0.5-3km,以及第四覆盖等级为2.5-10km。第一覆盖等级的覆盖范围较小,也可称为最低覆盖等级、最近覆盖等级。第二覆盖等级也可称为中近距离覆盖等级。第三覆盖等级可以称为中远距离覆盖等级。第四覆盖等级的覆盖范围较大,也可称为最高覆盖等级、最远覆盖等级。
在表1中,在用户设备处于覆盖等级1的情况下,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在该覆盖等级1下的最远距离500m确定;在用户设备处于覆盖等级2的情况下,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在该覆盖等级2下的最远距离2.5km确定;在用户设备处于覆盖等级3的情况下,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在该覆盖等级3下的最远距离2.8km确定;在用户设备处于覆盖等级4的情况下,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在该覆盖等级4下的最远距离10km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覆盖等级的划分仅是示例性的。不同覆盖等级与UE和基站之间距离的对应关系可不同于此,并且覆盖等级可设置为大于4种,或者小于4种,例如,仅设置2种或者3种覆盖等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表1的教导设置其他的覆盖等级,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示例中,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取决于,该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的上限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其中,该覆盖等级上限为在该覆盖等级下与该基站相距最远处。
下面针对表1的四种覆盖等级,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四种不同的OFDM符号结构。
图7示出了对应覆盖等级1的一种OFDM符号结构。
如图7所示,OFDM系统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采样频率为1.92MHz。此时的OFDM符号结构与LTE的1.4MHz系统带宽对齐。一个OFDM符号结构可包括7个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的数据部分包括128个采样点,数据部分的时长为66.7us。UE与基站之间的最大距离为500m,即最大的Tround_trip=3.33us。为了消除因双向传输时延引起的符号间干扰,CP的时长应大于或者等于3.33us,即CP应至少包含6个采样点。如图7所示,可将CP的时长设置为5.2us或者4.7us,即CP可包含10个采样点或者9个采样点。具体地,第一个OFDM符号中的CP时长为5.2us,包括10个采样点。在其他OFDM符号中的CP时长为4.7us,每个OFDM符号的CP包括9个采样点。由此,7 个OFDM符号组成的OFDM符号结构共包括960个采样点,OFDM符号结构的总的时长为0.5ms,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时隙。另外,图7是以一个时隙包括7个OFDM符号为例,实际上,一个时隙也可以包括6个OFDM符号,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图8示出了对应覆盖等级2的一种OFDM符号结构。
如图8所示,OFDM系统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采样频率为1.92MHz。此时的OFDM符号结构与LTE的1.4MHz系统带宽对齐。一个OFDM符号结构可包括6个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的数据部分包括128个采样点,数据部分的时长为66.7us。UE与基站的最大距离为2.5km,即最大的Tround_trip=16.7us。为了消除因双向传输时延引起的符号间干扰,CP的时长应大于或者等于16.7us,即CP应至少包含32个采样点。如图8所示,可将CP的时长设置为16.7us,即CP可包含32个采样点。由此,6个OFDM符号组成的OFDM符号结构共包括960个采样点,OFDM符号结构的总的时长为0.5ms,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时隙。此时的CP时长与LTE扩展时的CP时长一致。另外,图8是以一个时隙包括6个OFDM符号为例,实际上,一个时隙也可以包括7个OFDM符号,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图9示出了覆盖等级3的一种OFDM符号结构。
如图9所示,OFDM系统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为3.75kHz,采样频率为1.92MHz。此时的OFDM符号结构与LTE的1.4MHz系统带宽对齐。一个OFDM符号结构可包括7个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的数据部分包括512个采样点,数据部分的时长为266.7us。UE与基站的最大距离为2.8km,即最大的Tround_trip=18.7us。为了消除因双向传输时延引起的符号间干扰,CP的时长应大于或者等于18.7us,即CP应至少包含35个采样点。如图9所示,可将CP的时长设置为20.83us或者18.75us,即CP可包含40个采样点或者36个采样点。具体地,第一个OFDM符号中的CP时长为20.83us,包括40个采样点。在其他OFDM符号中的CP时长为18.75us,每个OFDM符号的CP包括36个采样点。由此,7 个OFDM符号组成的OFDM符号结构共包括3840个采样点,OFDM符号结构的总的时长为2ms,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时隙。此时的CP时长与LTE正常时的CP时长一致。该OFDM符号结构允许约2.8km的round trip(双向传输)时延。另外,图9是以一个时隙包括7个OFDM符号为例,实际上,一个时隙也可以包括6个OFDM符号,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图10示出了覆盖等级4的一种OFDM符号结构。
如图10所示,OFDM系统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为3.75kHz,采样频率为1.92MHz。此时的OFDM符号结构与LTE的1.4MHz系统带宽对齐。一个OFDM符号结构可包括6个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的数据部分包括512个采样点,数据部分的时长为266.7us。UE与基站的最大距离为10km,即最大的Tround_trip=66.7us。为了消除因双向传输时延引起的符号间干扰,CP的时长应大于或者等于66.7us,即CP应至少包含128个采样点。如图10所示,可将CP的时长设置为66.7us,即CP可包含128个采样点。由此,6个OFDM符号组成的OFDM符号结构共包括3840个采样点,OFDM符号结构的总的时长为2ms,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时隙。该OFDM符号结构允许约10km的round trip(双向传输)时延。另外,图10是以一个时隙包括6个OFDM符号为例,实际上,一个时隙也可以包括7个OFDM符号,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在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确定的情况下,每个OFDM符号包含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与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相关。由于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与用户设备和基站之间的距离相关,即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与传输时延相关,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等级的传输时延灵活设置相应的OFDM符号结构。
具体地,用户设备可根据其覆盖等级并通过例如查找的方式确定与其覆盖等级相对应的OFDM符号结构,由此,可以减少由于使用单一OFDM符号带来的CP开销。
值得注意的是,若UE无法确定其覆盖等级时,则可默认选择与最远覆盖等级对应的OFDM符号结构。此时,虽然可能部分地增加CP开销,但是可以避免因CP长度不足,而无法克服由于传输时延引起的符号间干扰的现象,进而增强系统的鲁棒性。
此外,由于覆盖等级2和覆盖等级3存在部分重叠的现象,因此当UE确定其与基站的距离大于0.5km并小于2.5km时,此时,即可以选择覆盖等级2所对应的OFDM符号结构,也可以选择覆盖等级3所对应的OFDM符号结构。例如,当需要使得CP的长度较小时,则选择覆盖等级2所对应的OFDM符号结构;当需要使得CP的长度较大时,则可选择覆盖等级3所对应的OFDM符号结构。当UE确定其与基站的距离接近2.5km,或者大于2.5km并小于2.8km时,则可选择覆盖等级3所对应的OFDM符号结构。
此外,UE可确定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例如,UE使得所述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该固定值可以设置为零。其中,UE可根据从基站接收的OFDM符号的时间确定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例如,以接收到OFDM符号的时间作为下行符号接收时间。由此,可以统一所有UE的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基准,从而不再依赖上行TA值的调整,大大减少了用于TA值调整的信令开销并降低了基站复杂度。
由此,发明实施例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结构的OFDM符号,从而减少了使用单一OFDM符号带来的CP开销。
在一个示例中,该用户设备以组播的方式获取到所述固定值。
具体地,基站根据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将用户设备划分为不同的组。例如,根据表1的设置,将UE划分为分别对应覆盖等级1、覆盖等级2、覆盖等级3和覆盖等级4的4个组。基站为不同的组中的用户设备统一配置上行TA变量。该上行TA值小于或者等于该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的覆盖等级下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且该覆盖等级下限为在该覆盖等级下与所述基站相距最近处。
例如,对于覆盖等级1对应组中的所有UE,统一配置TA变量,该TA变量的值可以为0。对于覆盖等级2以及覆盖等级3对应组中的所有UE,统一配置TA变量。由于覆盖等级2和覆盖等级3的覆盖等级下限对应的单向传输距离均为500m,则该TA变量的值可以为3.3us。对于覆盖等级4对应组中的所有UE,统一配置TA变量,由于覆盖等级4下限对应的单向传输距离为2.5km,则该TA变量的值可以为16.7us。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无需为每一个用户设备配置上行TA变量,仅需为不同的组配置上行TA变量,从而可以降低用于上行TA值调整的信令开销并降低基站的复杂度。
同样,基站通过组播的方式向部分或者全部组中的用户设备发送上行TA命令,其中,该上行TA命令中包含上行TA变量。UE可根据接收到的该TA命令,进行后续操作。
基站通过组播的方式,有利于向不同的组分别传输上行TA命令。值得注意的是,基站可以仅向部分组中的用户设备发送上行TA命令。对于其他用户设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TA设置方式。如果基站仅向部分组中的用户设备传输上行TA命令,此时基站发送的上行TA命令的数量将减少,从而部分降低了用于上行TA值的信令开销,并降低了基站的复杂度。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TA信令的描述记载在3GPP TS 36.211中,此处不再赘述。
尽管上文中,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方法进行了描述。值得注意的是,该实施例中的方法步骤S201-S205既可以由独立的功能模块或者独立的实体装置完成,也可以在同一功能模块或者同一实体装置中完成。
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140。该用户设备140包括接收器141、处理器142、发射器143。
接收器141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下行符号,如接收OFDM符号。
具体地,接收器141用于调节(例如,滤波、放大、下变频以及数字化等)从天线接收的信号并提供输入采样,以获取来自基站的下行OFDM符号。
处理器142用于确定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以及根据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确定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且该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其中,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例如,该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
具体地,处理器142对UE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由UE进行的处理。处理器142用于确定UE的覆盖等级。在该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未确定情况下,该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该基站所支持的最远距离确定。在该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确定情况下,该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该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此外,该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取决于,该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的上限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其中,该覆盖等级上限为在该覆盖等级下与基站相距最远处。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固定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下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其中,该覆盖等级下限为在该覆盖等级下与基站相距最近处。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定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为固定值,并根据最大双向传输时延设置OFDM符号结构,从而降低了上行TA信令开销。
发射器143用于向基站发送上行符号,且该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具体地,发射器143用于调节(例如,模拟转换、滤波、放大和上变频等)输出采样并生成上行信号,该上行信号经由天线发射给上述实施例中的基站。可以理解的是,图11仅仅示出了用户设备的简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用户设备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发射器、接收器、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通信单元等,而所有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用户设备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示意图。该基站150包括处理器151、发射器152、接收器153。
处理器151用于确定下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例如,确定下行OFDM符号的发送时间。
发射器152用于根据处理器151所确定的下行符号的发送时间,发送下行符号。
接收器153用于接收上行符号,且该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该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其中,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例如,该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
在一个示例中,该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该基站所支持的最远距离确定。
在另一个示例中,该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该下行符号的用户设备所处覆盖等级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进一步地,该用户设备所处覆盖等级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取决于,该覆盖等级的上限与该基站之间的距离;其中,该覆盖等级上限为在该覆盖等级下与该基站相距最远处。
在一个示例中,发射器142用于以组播的方式发送所述固定值,且该固定值由该下行符号的该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值小于或等于该下行符号对应的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下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其中,该覆盖等级下限为在该下行符号的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下与该基站相距最近处。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1)

1.一种上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接收下行符号,确定所述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确定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且所述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所述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
其中,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具体为:
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基站之间的距离未确定,和/或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未确定情况下,所述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由所述基站所支持的最远距离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
且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包括:
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所述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符号的结构由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取决于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上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
其中,所述覆盖等级上限为在所述覆盖等级下用户设备与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基站相距最远处。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以组播的方式获取到所述固定值。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下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
其中,所述覆盖等级下限为在所述覆盖等级下用户设备与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基站相距最近处。
9.一种下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站确定下行符号的发送时间,发送所述下行符号;
所述基站接收上行符号,且所述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所述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
其中,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具体为:
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所述基站所支持的最远距离确定。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包括:
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所述下行符号对应的用户设备所处覆盖等级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符号的结构由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确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所处覆盖等级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取决于,所述覆盖等级的上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
其中,所述覆盖等级上限为在所述覆盖等级下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相距最远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以组播的方式发送所述固定值,且所述固定值由所述基站对应的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确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下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
其中,所述覆盖等级下限为在所述覆盖等级下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相距最近处。
17.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器,用于接收下行符号;
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以及根据所述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确定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且所述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所述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
其中,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具体为:
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基站之间的距离未确定,和/或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未确定情况下,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所述基站所支持的最远距离确定。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
且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包括:
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所述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21.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符号的结构由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确定。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在其覆盖等级下的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取决于,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上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其中,所述覆盖等级上限为在所述覆盖等级下用户设备与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基站相距最远处。
23.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下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
其中,所述覆盖等级下限为在所述覆盖等级下用户设备与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基站相距最近处。
24.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
处理器,用于确定下行符号的发送时间;
发射器,用于发送所述下行符号;
接收器,用于接收上行符号,且所述上行符号的发送时间与所述下行符号的接收时间的差值为固定值;
其中,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具体为:
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所述基站所支持的最远距离确定。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最大的双向传输时延确定,包括:
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由所述下行符号对应的用户设备所处覆盖等级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确定。
28.根据权利要求24至27任意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符号的结构由所述上行符号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确定。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所处覆盖等级的最大双向传输时延取决于,所述覆盖等级的上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
其中,所述覆盖等级上限为在所述覆盖等级下用户设备与所述基站相距最远处。
30.根据权利要求27至29任意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器用于以组播的方式发送所述固定值,且所述固定值由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确定。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用户设备的覆盖等级下限对应的双向传输时延;
其中,所述覆盖等级下限为在所述覆盖等级下与所述基站相距最近处。
CN201610754267.9A 2016-08-29 2016-08-29 上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Active CN1077870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54267.9A CN107787039B (zh) 2016-08-29 2016-08-29 上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PCT/CN2017/088781 WO2018040674A1 (zh) 2016-08-29 2017-06-16 上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54267.9A CN107787039B (zh) 2016-08-29 2016-08-29 上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87039A true CN107787039A (zh) 2018-03-09
CN107787039B CN107787039B (zh) 2020-12-15

Family

ID=61300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54267.9A Active CN107787039B (zh) 2016-08-29 2016-08-29 上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87039B (zh)
WO (1) WO2018040674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28410A1 (zh) * 2018-06-01 2019-12-0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001330A1 (zh) * 2018-06-25 2020-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11162870A (zh) * 2019-12-09 2020-05-15 南京大鱼半导体有限公司 控制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和网络设备
WO2021115367A1 (en) * 2019-12-13 2021-06-17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Random access preambl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non-terrestrial network communications
CN113316956A (zh) * 2019-01-11 2021-08-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中的定时提前调整方案
US11638250B2 (en) 2018-06-01 2023-04-25 Shanghai Langb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pany Limiied Method and device in communication node used for NR NTN communication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6056B (zh) * 2018-12-28 2023-11-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自干扰消除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955A (zh) * 2004-06-04 2007-07-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配置循环前缀长度的无线通信系统
CN102104891A (zh) * 2009-12-22 2011-06-22 上海摩波彼克半导体有限公司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终端上行链路发送时间维护方法
CN102938670A (zh) * 2011-08-15 2013-02-20 北京为邦远航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飞机的地空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3037498A (zh) * 2011-09-30 2013-04-1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多点协作传输中定时提前调整的方法和设备
CN104796979A (zh) * 2014-12-11 2015-07-22 北京邮电大学 调整随机接入序列的方法及用户终端
US20160105910A1 (en) * 2014-10-09 2016-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synchronization without preamble in sc-fdma
CN105659683A (zh) * 2013-10-24 2016-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设置循环前缀长度的系统和方法
CN105704659A (zh) * 2014-12-12 2016-06-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估计位置的方法及其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955A (zh) * 2004-06-04 2007-07-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配置循环前缀长度的无线通信系统
CN102104891A (zh) * 2009-12-22 2011-06-22 上海摩波彼克半导体有限公司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终端上行链路发送时间维护方法
CN102938670A (zh) * 2011-08-15 2013-02-20 北京为邦远航无线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飞机的地空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3037498A (zh) * 2011-09-30 2013-04-10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多点协作传输中定时提前调整的方法和设备
CN105659683A (zh) * 2013-10-24 2016-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设置循环前缀长度的系统和方法
US20160105910A1 (en) * 2014-10-09 2016-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synchronization without preamble in sc-fdma
CN104796979A (zh) * 2014-12-11 2015-07-22 北京邮电大学 调整随机接入序列的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05704659A (zh) * 2014-12-12 2016-06-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估计位置的方法及其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28410A1 (zh) * 2018-06-01 2019-12-0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1638250B2 (en) 2018-06-01 2023-04-25 Shanghai Langb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pany Limiied Method and device in communication node used for NR NTN communications
WO2020001330A1 (zh) * 2018-06-25 2020-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13316956A (zh) * 2019-01-11 2021-08-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中的定时提前调整方案
CN113316956B (zh) * 2019-01-11 2022-1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162870A (zh) * 2019-12-09 2020-05-15 南京大鱼半导体有限公司 控制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和网络设备
WO2021115367A1 (en) * 2019-12-13 2021-06-17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Random access preambl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non-terrestrial network communic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87039B (zh) 2020-12-15
WO2018040674A1 (zh) 2018-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92608B (zh) 上行链路同步操作的免定时调整方案
CN107787039A (zh) 上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1197422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wake-up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439033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测距有关的操作的方法
JP6921211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端末がcrを測定して送信を行う方法及び装置
CN107925977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v2x终端的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3108405A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系统
CN110651509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侧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2019028140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lecting resources and transmitting pssc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266371A (zh) 发射器,接收器,和用于发送/接收同步信号的方法
CN104094646A (zh) 协调多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KR20100046565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순환 전치 길이 변경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시스템
CN103108389A (zh) 设备到设备的通信方法和系统、用户设备
US20220312500A1 (en)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for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CN110999446B (zh) 在支持多个tti长度的系统中发送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JP2020505841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サブフレームタイプに関連する送受信を行う方法及び装置
CN104469926A (zh) 一种d2d系统中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0959273B2 (en) Preamble sequence configuration for random access channel (RACH)
JP2017530596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同期信号送信方法。
US1121571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riv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by means of receiving GPS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470613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sidelink signal by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sidelink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1706753B2 (en) Minimum time delay between sidelink grant and scheduled sidelink data transmission
CN110612749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74187A (zh) 一种设备对设备传输中的上下行定时确定方法
EP349786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communicating position reference signa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