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73761A - 一种药物增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药物增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73761A
CN107773761A CN201711071780.9A CN201711071780A CN107773761A CN 107773761 A CN107773761 A CN 107773761A CN 201711071780 A CN201711071780 A CN 201711071780A CN 107773761 A CN107773761 A CN 1077737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sa
serum albumin
bovine serum
denaturation
u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717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强
路泊遥
朱冠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107178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73761A/zh
Publication of CN107773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737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42Proteins; Polypeptides; Degradation products thereof; Derivatives thereof, e.g. albumin, gelatin or ze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药物增溶方法,包括:采用变性剂使蛋白变性,将药物与变性后的蛋白混合,最后通过蛋白复性来实现对该药物的增溶。该方法适用性广,可广泛用于不同种类药物的增溶,形成的复性蛋白‑药物复合物安全性好、溶解度大,并具备长循环和肿瘤靶向特性,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药物增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药物增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活性物质被发现或被合成,然而,不理想的溶解性却极大限制了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被开发为临床可应用的药物。因此,增溶技术对于这些活性物质的成药及临床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最常用的增溶技术包括成盐、胶束增溶、加入助溶剂或潜溶剂、制成固体分散体以及形成环糊精包合物等。但这些增溶技术均不能同时满足增溶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稳定性高及适用范围广的需求。例如,成盐对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要求较高,只有很少的药物能通过成盐而增溶;胶束增溶需要使用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从而增加了其毒副作用,形成的胶束物理及化学稳定性均不理想,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破坏;加入助溶剂或潜溶剂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药物的溶解性,但有机溶剂的引入使用药安全性降低,且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助溶剂或潜溶剂浓度显著降低,已被增溶的药物很容易重新析出;固体分散体技术的最大问题之一便是稳定性较差,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在储存过程中极易老化,导致溶解性降低;形成环糊精包合物的增溶技术,其技术稳定性较差,包合比重现性不好,严重影响增溶效果等。因此,研究一种安全、有效、稳定且广泛适用的新型增溶技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市场价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物增溶方法,可有效解决现有的增溶技术存在的增溶效果差、毒副作用大、稳定性差,安全性低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药物增溶方法,包括:采用变性剂使蛋白变性,将药物与变性后的蛋白混合,最后通过蛋白复性来实现对该药物的增溶。
进一步地,蛋白为动物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糖蛋白、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蛋白经变性后的浓度不小于1mg/ml。
进一步地,变性剂为尿素、盐酸胍、二硫苏糖醇、2-巯基乙醇、三(2-羧乙基)膦和十二烷基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变性剂的浓度为1-15mol/L。
进一步地,药物与变性后的蛋白混合时间为24-96h,混合方式为振摇、涡旋震荡和超声分散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药物为抗肿瘤药、循环系统疾病用药、抗菌及抗寄生虫药、抗病毒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抗痛风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精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血液系统疾病用药、泌尿系统疾病用药、激素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以及免疫抑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抗肿瘤药包括但不限于紫杉醇、多西他赛、喜树碱、羟基喜树碱、伊立替康、拓扑替康、长春碱、长春地辛、长春新碱、长春瑞滨、环磷酰胺、氮芥、卡莫司汀、洛莫司汀、白消安、阿霉素、表柔比星、博来霉素、丝裂霉素、柔红霉素、他莫昔芬、阿比特龙、米托蒽醌、桑色素及其类似物和衍生物。
上述循环系统疾病用药包括但不限于硝苯地平、硝酸甘油、地高辛、米力农、阿替洛尔、维拉帕米、甲基多巴、卡托普利、非洛地平、多巴胺、非洛贝特、白藜芦醇、灯盏花素、丹参酮、槲皮素、葛根素及其类似物和衍生物。
上述抗菌及抗寄生虫药包括但不限于青霉素、头孢氨苄、氯霉素、氯喹、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利福平、大蒜素、两性霉素B、诺氟沙星、甲硝唑、替硝唑、青蒿素、奎宁、吡喹酮及其类似物和衍生物。
上述抗病毒类药物包括但不限于阿昔洛韦、喷昔洛韦、齐多夫定、扎西他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拉米夫定及其类似物和衍生物。
上述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抗痛风药包括但不限于阿司匹林、布洛芬、莱普生、吡罗昔康、秋水仙碱及其类似物和衍生物。
上述消化系统疾病用药包括但不限于水飞蓟宾、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多烯磷脂酰胆碱及其类似物和衍生物。
上述精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包括但不限于地西泮、奥沙西泮、苯巴比妥、戊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左旋多巴、溴隐亭、苯海索、加兰他敏、利凡斯的明、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丙咪嗪、地昔帕明、氟西汀、吗啡、可待因、喷他佐辛、曲马多、咖啡因、洛贝林、吡拉西坦、和厚朴酚及其类似物和衍生物。
上述血液系统疾病用药包括但不限于香豆素6、双香豆素、华法林、氯吡格雷、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和衍生物。
上述泌尿系统疾病用药包括但不限于大黄酸、黄柏碱、酚苄明及其类似物和衍生物。
上述激素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包括但不限于奥曲肽、生长激素、曲普瑞林、胰岛素、左甲状腺素钠、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十一酸睾酮、炔雌醚及其类似物和衍生物。
上述免疫抑制剂包括但不限于雷公藤碱、他克莫司、雷帕霉素及其类似物和衍生物。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药物增溶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每一种蛋白质均具有其独特的天然构想和空间结构,其结构内部通常具有一至多个疏水腔室,但这些腔室并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例如血清白蛋白可以与难溶性药物结合并以可溶性复合物的形式运输这些药物分子,蛋白分子内部总共有6个腔室,但血清白蛋白在天然构象的条件下,通常只有一个腔室可以与药物结合,其他空间并不能被充分利用,其增溶能力非常有限,并不能达到药用目的。本发明通过将其变性打开内部的空间后,将所有的腔室都有效利用起来。
(2)本发明通过加入特定的变性剂及特定的浓度对蛋白进行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分子可以与药物通过不同的非共价键形式结合,如疏水作用、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形成氢键等,这样可以保证该技术具有广泛适用性,能用于多种不同药物的增溶,且使药物的增溶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3)增溶过程中所用蛋白如血清蛋白,其自身内源性特征可以使复性蛋白-药物复合物避免被网状内皮系统快速清除,从而具备长循环的特点。
有些血清蛋白还具有靶向性,如白蛋白可以聚集在肿瘤部位,某些载脂蛋白具有脑靶向性,从而使复性蛋白-药物复合物具备靶向治疗的功能。
(4)该方法适用性广,可广泛用于不同种类药物的增溶,形成的复性蛋白-药物复合物安全性好、溶解度大,并具备长循环和肿瘤靶向特性,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天然牛血清白蛋白(Native BSA)以及经不同浓度尿素(Urea,4M、6M、8M)处理后的变性牛血清白蛋白(Unfolded BSA)的荧光光谱。
图2为天然牛血清白蛋白(Native BSA)以及利用不同浓度尿素处理后的变性蛋白经稀释复性后得到的复性牛血清白蛋白(Refolded BSA)的荧光光谱。
图3为相同浓度的天然牛血清白蛋白(Native BSA)以及复性牛血清白蛋白(Refolded BSA)的紫外吸收光谱。
图4为天然牛血清白蛋白(Native BSA)、变性牛血清白蛋白(Unfolded BSA)和复性牛血清白蛋白(Refolded BSA)的12%非变性凝胶电泳图(Native SDS-PAGE)。
图5为天然牛血清白蛋白(Native BSA)及其与香豆素6的复合物(Native BSA-C6)、6M尿素处理后的变性牛血清白蛋白(Unfolded BSA)及其与香豆素6的复合物(Unfolded BSA-C6)、复性牛血清白蛋白(Refolded BSA)及其与香豆素6的复合物(Refolded BSA-C6)的荧光光谱。
图6为天然牛血清白蛋白(Native BSA)、复性牛血清白蛋白(Refolded BSA)、天然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Native BSA-C6)以及复性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Refolded BSA-C6)的紫外吸收光谱。
图7为天然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Native BSA-C6)、变性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Unfolded BSA-C6)和复性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Refolded BSA-C6)的12%非变性凝胶电泳图(Native SDS-PAGE)。
图8为牛血清白蛋白经不同浓度尿素(Urea)变性后对香豆素6(C6)的增溶能力比较。
图9为天然牛血清白蛋白与经过8M尿素(Urea)变性后的牛血清白蛋白对紫杉醇(PTX)的增溶能力比较。
图10为天然人血清白蛋白与经过8M尿素(Urea)变性后的人血清白蛋白对他克莫司(FK506)的增溶能力比较。
图11为天然人血清白蛋白与经过8M尿素(Urea)变性后的人血清白蛋白对阿比特龙(ABTR)的增溶能力比较。
图12为天然人血清白蛋白与经过6M盐酸胍(Guanidine HCl)变性后的人血清白蛋白对水飞蓟宾(SIL)的增溶能力比较。
图13为天然人血清白蛋白与经过6M盐酸胍(Guanidine HCl)变性后的人血清白蛋白对羟基喜树碱(HCPT)的增溶能力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牛血清白蛋白的变性-复性过程及其结构表征
分别将2.4g、3.6g、4.8g尿素(Urea)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4M、6M、8M的尿素溶液。将牛血清白蛋白(B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尿素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使蛋白充分变性。
分别取0.1ml上述变性牛血清白蛋白,缓慢加入0.9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进行稀释复性,得到复性牛血清白蛋白。
另外,将10mg牛血清白蛋白直接溶解于1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得到天然牛血清白蛋白溶液。
对上述不同状态下的牛血清白蛋白即天然牛血清白蛋白(Native BSA)、变性牛血清白蛋白(Unfolded BSA)和复性牛血清白蛋白(Refolded BSA)溶液分别进行荧光光谱扫描(激发波长280nm)、紫外光谱扫描和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Native SDS-PAGE),以考察牛血清白蛋白在变性-复性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如图1所示,在变性剂尿素的作用下,牛血清白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去折叠效应,产生变性,导致荧光强度降低,并且随尿素浓度增加而进一步降低,当尿素浓度达到8M时,变性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光谱发生明显红移,说明牛血清白蛋白结构已非常松散,原本处于疏水环境中的色氨酸残基暴露于溶液中,其周围环境的极性显著增加。图1结果说明牛血清白蛋白变性程度随尿素浓度增加而增大。
如图2所示,变性牛血清白蛋白经稀释复性后,其荧光光谱均能恢复到与天然牛血清白蛋白的光谱一致,说明牛血清白蛋白经变性-复性过程后依然能保持天然的空间结构。
如图3所示,相同浓度的天然牛血清白蛋白(Native BSA)和复性牛血清白蛋白(Refolded BSA)的紫外吸收光谱一致,进一步说明牛血清白蛋白经变性-复性过程后依然能保持天然的空间结构。
如图4所示,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和复性牛血清白蛋白的电泳条带与天然牛血清白蛋白的电泳条带一致,说明经历变性-复性过程的牛血清白蛋白依然能保持原有的分子大小,并不会引起一级结构破坏和分子聚集。
实施例2复性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分别将2.4g、3.6g、4.8g尿素(Urea)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4M、6M、8M的尿素溶液。将牛血清白蛋白(B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尿素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使蛋白充分变性。
分别向上述变性牛血清白蛋白溶液(Unfolded BSA)中加入过量香豆素6(C6)粉末,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香豆素6与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分别取0.1ml上清液(即变性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UnfoldedBSA-C6),缓慢加入0.9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进行稀释复性,得到复性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Refolded BSA-C6)。
另外,将10mg牛血清白蛋白直接溶解于1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得到天然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香豆素6粉末,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香豆素6与天然牛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即得天然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Native BSA-C6)。
对上述不同状态下的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即天然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Native BSA-C6)、变性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Unfolded BSA-C6)和复性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Refolded BSA-C6)分别进行荧光光谱扫描(激发波长280nm)、紫外光谱扫描和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Native SDS-PAGE),以考察牛血清白蛋白在变性-复性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如图5所示,天然牛血清白蛋白增溶香豆素6以后(Native BSA-C6),其荧光强度降低约20%,说明香豆素6能与荧光发射基团色氨酸残基相互作用,导致对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的淬灭作用。蛋白变性后,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形成变性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Unfolded BSA-C6)后由于香豆素6的荧光淬灭作用,其荧光强度进一步略微降低。复性牛血清白蛋白(Refolded BSA)的荧光强度由于复性稀释作用而显著下降,形成复性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Refolded BSA-C6)后同样由于香豆素6的荧光淬灭作用,其荧光强度进一步降低约50%,说明经过变性-复性过程后,有更多的香豆素6分子与蛋白结合。
如图6所示,天然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Native BSA-C6)以及复性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Refolded BSA-C6)的紫外吸收光谱与天然牛血清白蛋白(NativeBSA)的光谱一致,说明变性-复性过程以及与香豆素6的结合对蛋白结构几乎没有影响。如图7所示,牛血清白蛋白在变性后结合香豆素6以及复性以后的分子大小与天然牛血清白蛋白-香豆素6复合物的分子大小一致,说明利用变性-复性过程增溶香豆素6不会一级结构破坏和分子聚集。
实施例3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香豆素6的增溶
分别将0、2.4g、3.6g、4.8g尿素(Urea)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4M、6M、8M的尿素溶液。
将牛血清白蛋白(B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尿素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香豆素6(C6)粉末,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香豆素6与牛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香豆素6的溶解性。
如图8所示,牛血清白蛋白未经变性剂处理的情况下能显著提高香豆素6的溶解性(约400ng/ml),而经过变性剂尿素处理后,香豆素6的溶解性进一步提升,且呈现明显的变性程度依赖性(即尿素浓度依赖性)。当尿素浓度达到8M时,香豆素6的溶解性达到最大值(约1200ng/ml),是天然牛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3倍。而香豆素6本身在水中的溶解性为几乎不溶,经本发明提供的增溶方法后,香豆素6的溶解性得到显著的提高。
实施例4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紫杉醇的增溶
分别将0g、4.8g尿素(Urea)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8M的尿素溶液。
将牛血清白蛋白(B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尿素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紫杉醇(PTX)粉末,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紫杉醇与牛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紫杉醇的溶解性。
如图9所示,经浓度为8M的变性剂尿素处理后,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紫杉醇的增溶能力是天然牛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18倍。
实施例5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他克莫司的增溶
分别将0g、4.8g尿素(Urea)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8M的尿素溶液。
将人血清白蛋白(H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尿素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他克莫司(FK506)粉末,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他克莫司与人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他克莫司的溶解性。
如图10所示,经浓度为8M的变性剂尿素处理后,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他克莫司的增溶能力是天然人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14倍。
实施例6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阿比特龙的增溶
分别将0g、4.8g尿素(Urea)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8M的尿素溶液。
将人血清白蛋白(H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尿素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阿比特龙(ABTR)粉末,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阿比特龙与人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阿比特龙的溶解性。
如图11所示,经浓度为8M的变性剂尿素处理后,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阿比特龙的增溶能力是天然人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6.5倍。
实施例7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水飞蓟宾的增溶
分别将0g、5.7g盐酸胍(Guanidine HCl)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6M的盐酸胍溶液。
将人血清白蛋白(H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盐酸胍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水飞蓟宾(SIL)粉末,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水飞蓟宾与人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水飞蓟宾的溶解性。
如图12所示,经浓度为6M的变性剂盐酸胍处理后,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水飞蓟宾的增溶能力是天然人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10.7倍。
实施例8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羟基喜树碱的增溶
分别将0g、5.7g盐酸胍(Guanidine HCl)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6M的盐酸胍溶液。
将人血清白蛋白(H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盐酸胍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10-羟基喜树碱(HCPT)粉末,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10-羟基喜树碱与人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10-羟基喜树碱的溶解性。
如图13所示,经浓度为6M的变性剂盐酸胍处理后,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10-羟基喜树碱的增溶能力是天然人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15倍。
实施例9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布洛芬的增溶
分别将0g、5.7g盐酸胍(Guanidine HCl)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6M的盐酸胍溶液。
将人血清白蛋白(H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盐酸胍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布洛芬,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布洛芬与人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布洛芬的溶解性。
结果显示,经浓度为6M的变性剂盐酸胍处理后,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布洛芬的增溶能力是天然人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7.3倍。
实施例10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大黄素的增溶
分别将0g、5.7g盐酸胍(Guanidine HCl)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6M的盐酸胍溶液。
将牛血清白蛋白(B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盐酸胍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大黄素,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大黄素的溶解性。
结果显示,经浓度为6M的变性剂盐酸胍处理后,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大黄素的增溶能力是天然牛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11倍。
实施例11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氮芥的增溶
分别将0g、4.8g尿素(Urea)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8M的尿素溶液。
将人血清白蛋白(H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尿素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氮芥,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氮芥与人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氮芥的溶解性。
结果显示,经浓度为8M的变性剂尿素处理后,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氮芥的增溶能力是天然人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7倍。
实施例12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长春新碱的增溶
分别将0g、4.8g尿素(Urea)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8M的尿素溶液。
将人血清白蛋白(H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尿素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长春新碱,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长春新碱与人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长春新碱的溶解性。
结果显示,经浓度为8M的变性剂尿素处理后,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长春新碱的增溶能力是天然人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13倍。
实施例13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表阿霉素的增溶
分别将0g、4.8g尿素(Urea)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8M的尿素溶液。
将牛血清白蛋白(B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尿素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表阿霉素,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表阿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表阿霉素的溶解性。
结果显示,经浓度为8M的变性剂尿素处理后,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表阿霉素的增溶能力是天然牛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9倍。
实施例14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地塞米松的增溶
分别将0g、5.7g盐酸胍(Guanidine HCl)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6M的盐酸胍溶液。
将牛血清白蛋白(B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盐酸胍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地塞米松,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地塞米松与牛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地塞米松的溶解性。
结果显示,经浓度为6M的变性剂盐酸胍处理后,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地塞米松的增溶能力是天然牛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19倍。
实施例15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青蒿素的增溶
分别将0g、5.7g盐酸胍(Guanidine HCl)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6M的盐酸胍溶液。
将人血清白蛋白(H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盐酸胍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人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青蒿素,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青蒿素与人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青蒿素的溶解性。
结果显示,经浓度为6M的变性剂盐酸胍处理后,变性人血清白蛋白对青蒿素的增溶能力是天然人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6倍。
实施例16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洛匹那韦的增溶
分别将0g、5.7g盐酸胍(Guanidine HCl)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6M的盐酸胍溶液。
将牛血清白蛋白(B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盐酸胍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洛匹那韦,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洛匹那韦与牛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洛匹那韦的溶解性。
结果显示,经浓度为6M的变性剂盐酸胍处理后,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洛匹那韦的增溶能力是天然牛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4倍。
实施例17变性载脂蛋白ApoE对左旋多巴的增溶
配制含8M尿素及4mM巯基乙醇的变性溶液。
将载脂蛋白ApoE 0.1mg分别溶解于0.1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和上述变性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载脂蛋白ApoE溶液中加入过量左旋多巴,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左旋多巴与载脂蛋白ApoE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左旋多巴的溶解性。
结果显示,经浓度为8M的变性剂尿素处理后,变性载脂蛋白ApoE对左旋多巴的增溶能力是天然载脂蛋白ApoE增溶能力的3倍。
实施例18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硝苯地平的增溶
分别将0g、5.7g盐酸胍(Guanidine HCl)溶解于10ml 0.01M磷酸盐缓冲液中(pH=7.2),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M、6M的盐酸胍溶液。
将牛血清白蛋白(BSA)10mg分别溶解于1ml上述盐酸胍溶液中,1000rpm振荡24小时。
分别向上述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加入过量硝苯地平,涡旋、超声后于1000rpm振荡24小时,使硝苯地平与牛血清白蛋白充分结合、溶解,4500rpm离心5分钟,比较上清液中硝苯地平的溶解性。
结果显示,经浓度为6M的变性剂盐酸胍处理后,变性牛血清白蛋白对硝苯地平的增溶能力是天然牛血清白蛋白增溶能力的9倍。

Claims (7)

1.一种药物增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变性剂使蛋白变性,将药物与变性后的蛋白混合,最后通过蛋白复性来实现对该药物的增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增溶方法,其特征在于,蛋白为动物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糖蛋白、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增溶方法,其特征在于,蛋白经变性后的浓度不小于1mg/m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增溶方法,其特征在于,变性剂为尿素、盐酸胍、二硫苏糖醇、2-巯基乙醇、三(2-羧乙基)膦和十二烷基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增溶方法,其特征在于,变性剂的浓度为1-15mol/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增溶方法,其特征在于,药物与变性后的蛋白混合时间为24-96h,混合方式为振摇、涡旋震荡和超声分散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增溶方法,其特征在于,药物为抗肿瘤药、循环系统疾病用药、抗寄生虫药、抗菌药、抗病毒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抗痛风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精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血液系统疾病用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泌尿系统疾病用药、激素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以及免疫抑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CN201711071780.9A 2017-11-03 2017-11-03 一种药物增溶方法 Pending CN1077737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71780.9A CN107773761A (zh) 2017-11-03 2017-11-03 一种药物增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71780.9A CN107773761A (zh) 2017-11-03 2017-11-03 一种药物增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73761A true CN107773761A (zh) 2018-03-09

Family

ID=61431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71780.9A Pending CN107773761A (zh) 2017-11-03 2017-11-03 一种药物增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7376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2268A (zh) * 2022-01-19 2022-05-06 四川大学 肾靶向的蛋白纳米颗粒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23024727A1 (zh) * 2021-08-23 2023-03-02 成都施贝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含氧化氯吡格雷的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及测定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1731A (zh) * 2008-08-11 2009-02-11 张文芳 白蛋白稳定的多西紫杉醇冻干制剂及其在治疗肿瘤方面的应用
CN103393632A (zh) * 2013-07-26 2013-11-20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卡巴他赛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1731A (zh) * 2008-08-11 2009-02-11 张文芳 白蛋白稳定的多西紫杉醇冻干制剂及其在治疗肿瘤方面的应用
CN103393632A (zh) * 2013-07-26 2013-11-20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卡巴他赛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4727A1 (zh) * 2021-08-23 2023-03-02 成都施贝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含氧化氯吡格雷的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及测定方法
CN114432268A (zh) * 2022-01-19 2022-05-06 四川大学 肾靶向的蛋白纳米颗粒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432268B (zh) * 2022-01-19 2023-10-27 四川大学 肾靶向的蛋白纳米颗粒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en et al. Eudragit S100-coat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 co-loading tat for enhanced oral colon absorption of insulin
Karamanidou et al. Effective incorporation of insulin in mucus permeating self-nan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
Liu et al. Self-assembled lecithin/chitosan nanoparticles for oral insulin delivery: preparation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Kilic et al. Formulation for oral delivery of lactoferrin based on bovine serum albumin and tannic acid multilayer microcapsules
Froelich et al. Microemulsion-based media in nose-to-brain drug delivery
Gu et al. PEG-co-PCL nanoparticles modified with MMP-2/9 activatable low molecular weight protamine for enhanced targeted glioblastoma therapy
Sarmento et al. Oral insulin delivery by means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CN100462066C (zh) 药剂的新制剂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
Razzak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binding behavior of isoflavonoid glabridin with human serum albumin
Sophocleous et al. The nature of peptide interactions with acid end-group PLGAs and facile aqueous-based microencapsulation of therapeutic peptides
Katare et al. Intranasal delivery of antipsychotic drugs
Zhao et al. Evaluation of docetaxel-loaded intravenous lipid emulsion: pharmacokinetics, tissue distribution, antitumor activity, safety and toxicity
Kuai et al. Synthetic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nanodisks for targeted withalongolide delivery to 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CN102026667A (zh) 紫杉醇、紫杉醇类似物或紫杉醇结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及相关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2573889B (zh) 一种胰岛素的脂质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剂
Griffin et 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oral delivery of hydrophobic versus hydrophilic peptide and protein-like drugs using lipid-based technologies
Mehta et al. Fabrication of plant protein microspheres for encapsulation, stabilization and in vitro release of multiple anti-tuberculosis drugs
CN101325947A (zh) 脂质体组合物
Phan et al. The effect of counterions in hydrophobic ion pairs on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exenatide
CN107773761A (zh) 一种药物增溶方法
Lvova et al. Hemozoin is a product of heme detoxification in the gut of the most med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of the family Opisthorchiidae
Song et al. Oral delivery system for low molecular weight protamine-dextran-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carrying exenatide to overcome the mucus barrier and improve intestinal targeting efficiency
Zhang et al. Brain pharmacokinetics of neurotoxin-loaded PLA nanoparticles modified with chitosan after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in awake rats
Son et al. Optimized stability retention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in the PLGA nanoparticles
Vallorz et al. Formoterol PLGA-PEG nanoparticles induce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in renal proximal tubu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