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08164B - 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08164B
CN107708164B CN201711046923.0A CN201711046923A CN107708164B CN 107708164 B CN107708164 B CN 107708164B CN 201711046923 A CN201711046923 A CN 201711046923A CN 107708164 B CN107708164 B CN 1077081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communication
power distribution
termi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469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08164A (zh
Inventor
陈立明
董旭柱
陈宝仁
洪丹轲
吴争荣
刘志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outh Power Grid International Co ltd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outh Power Grid International Co ltd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Power Gri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outh Power Grid International Co ltd,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Power Gri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outh Power Grid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4692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081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7708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81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08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81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26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agreed or negotiated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36/28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agreed or negotiated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connections, e.g. multi-call or multi-beare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H04W40/36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due to handov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上述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包括:通过无线通信终端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分别识别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一历史覆盖数据以及第二通信链路的第二历史覆盖数据,根据所述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通过所述主链路与配电网主站进行通信,并在所述主链路的信号强度变弱时在当前的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中重新选取主链路。本发明提供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使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通信质量得到保证,有效提升了相应的通信稳定性。

Description

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配电终端是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通过通信网络与配电网主站进行相应的通信。
配电终端的传统通信方案中,需要通过特定网络的无线通信卡以及其他相关通信设备与配电网主站进行无线通信,在上述特定网络出现通信故障或者网络异常等状况时,配电终端的通信工作将会随之受到影响,降低通信质量。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配电终端通信方案容易使通信工作受到影响,降低通信质量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
一种配电终端的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无线通信终端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
分别识别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一历史覆盖数据以及第二通信链路的第二历史覆盖数据,根据所述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
通过所述主链路与配电网主站进行通信,并在所述主链路的信号强度变弱时在当前的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中重新选取主链路。
一种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系统,包括:
建立模块,用于通过无线通信终端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
识别模块,用于分别识别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一历史覆盖数据以及第二通信链路的第二历史覆盖数据,根据所述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
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主链路与配电网主站进行通信,并在所述主链路的信号强度变弱时在当前的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中重新选取主链路。
上述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通过无线通信终端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再依据上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一历史覆盖数据以及第二通信链路的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以便通过通信信号强度大的主链路与配电网主站进行通信,还可以在上述主链路信号强度变弱或者通信质量变差时在当前的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中重新选取主链路继续相应的通信工作,使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通信质量得到保证,有效提升了相应的通信稳定性。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实现如上所述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能够使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通信质量得到保证。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
上述计算机设备中,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可以实现如上所述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有效提高了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流程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的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通信链路切换时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的双链路初始化时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终端硬件架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终端的功能架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描述。
参考图1,图1所示为一个实施例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流程图,包括如下步骤:
S10,通过无线通信终端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
电力系统的配电终端也可以称为配电自动化终端(如DTU,FTU,TTU等),配电终端可以通过串口(RS232/RS485)或者以太网接口连接到无线通信终端。上述无线通信终端为双卡双待无线通信终端,也可以称为无线公网通信终端,作为一个独立的通信设备,无线通信终端的内部可以配置两个无线通信模块(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以及相应的路由控制模块,通过外部线缆与配电终端进行连接和通信。上述无线通信终端可以通过上述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建立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通过上述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建立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二通信链路。在通信过程中,无线通信终端的一个通信模块处于可直接发送业务数据的状态,另一个通信模块处于等待接入到通信网络的状态(备用状态),当相应的通信网络需要切换时,处于等待状态的通信模块可以根据相应的网络情况执行网络接入流程。具体地,无线通信终端的两个通信模块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运营商,如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通过中国移动公网进行通信,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通过中国联通公网进行通信等等。无线通信终端与配电终端通过串口RS232/RS485连接时,可以采用数据透传模式,承载IEC60870-5-101协议数据;无线通信终端与配电终端通过以太网网口连接时,可采用网关形式承载IEC60870-5-104协议数据,此时无线通信终端能够提供MAC地址过滤功能、DHCP Server功能以及按照配电终端MAC地址绑定方式分配IP地址。
S20,分别识别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一历史覆盖数据以及第二通信链路的第二历史覆盖数据,根据所述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
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可以表征第一通信链路对应的通信信号强度和通信可靠性,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可以表征第二通信链路对应的通信信号强度和通信可靠性。具体地,若第一历史覆盖数据的密度等状态优于第二历史覆盖数据的相应状态,则表明当前第一通信链路的通信信号强度优于第二通信链路的通信信号强度,第一通信链路的通信可靠性高于第二通信链路的通信可靠性,此时可以将第一通信链路确定为主链路,将第二通信链路确定为备用链路;反之可以将第二通信链路确定为主链路,将第一通信链路确定为备用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上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的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可以参考图2所示,如图2所示,配电终端41的以太网口(或串口RS232/485等)可以相关数据线连接无线通信终端42,无线通信终端42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可以分别连接设置在配电主站侧的路由器43,路由器43还可以连接配电网主站44,这样,上述无线通信终端42便为配电终端41和配电网主站44之间提供了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进而可以依据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上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如图2所示,在上方的第一通信链路可以为主链路,在下方的第二通信链路可以为备用链路)
S30,通过所述主链路与配电网主站进行通信,并在所述主链路的信号强度变弱时在当前的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中重新选取主链路。
主链路为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通信信号强度较优的通信链路,通过通信信号强度较优(获取通信可靠性较高)的主链路进行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通信,并在所述主链路的信号强度变弱时在当前的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中重新选取主链路(如将当前的备用链路切换为主链路或者保持当前的主链路不变等),可以保证相应的通信质量。
本发明提供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通过无线通信终端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再依据上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一历史覆盖数据以及第二通信链路的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以便通过通信信号强度大的主链路与配电网主站进行通信,还可以在上述主链路信号强度变弱或者通信质量变差时在当前的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中重新选取主链路继续相应的通信工作,使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通信质量得到保证,有效提升了相应的通信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并在所述主链路的信号强度变弱时在当前的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中重新选取主链路的过程可以包括:
检测无线通信终端通过主链路进行通信的实时信号强度;
若所述实时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则计算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在设定时段内的平均信号强度,若所述平均信号强度小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则将当前的备用链路切换为主链路,以继续通过主链路进行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通信。
上述设定时段可以依据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要求进行设置,如设置为当前时刻向前10分钟等值。若所述实时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阈值,表明当前主链路的信号强度变弱,需要在当前的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中重新选取主链路,以保证所采用的主链路的通信质量。若实时信号强度小于第一信号强度阈值,且无线通信终端在设定时段内的平均信号强度小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则需要将当前的备用链路切换为主链路,以保证通过主链路进行通信的顺利性。
上述第一信号强度阈值,也可以称为瞬时接收信号强度阈值,可以记为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61
第一信号强度阈值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62
可以表征某一时刻,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通信系统所期望无线通信终端所能够接收到的最低接收信号强度(RSS,Received Signal Strength)。上述主链路进行通信的实时信号强度可以记为RSSt,在主链路通信可靠时,有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63
上述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也可以称为平均信号强度阈值,可以记为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64
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65
为某一时间段T内,通信系统所期望无线通信终端所能够接收到的平均最低接收信号强度RSS,在主链路通信可靠时,有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66
其中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67
若实时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即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71
说明此时主链路信号质量不满足预期要求,有可能出现相应通信信号的被中断或者干扰、拥塞等状况,此时可以计算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在设定时段T内的平均信号强度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72
通过平均信号强度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73
获知主链路所处节点在设定时段T内的信号覆盖情况,若所述平均信号强度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74
小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75
说明主链路所处节点在设定时段T内的信号覆盖质量较差需要将当前的备用链路切换为主链路,具体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终端的路由切换控制模块重置备用链路的优先级为高,并将备用链路配置为主链路,以保证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通信质量。
作为一个实施例,计算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在设定时段内的平均信号强度的过程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平均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则将保持无线通信终端当前采用的主链路不变。
在实时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阈值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76
时,说明此时无线通信终端接收信号出现了波动,由于平均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77
当前信号覆盖平均质量依然较好,因此可以预计该波动在短时间内将恢复,此时将保持无线通信终端当前采用的主链路不变,即无线通信终端的路由切换控制模块不重置主备用链路的优先级,以避免通信链路频繁地在主备用链路之间乒乓切换。
作为一个实施例,可以通过I类区域和II类区域表征无线通信终端采用相应主链路进行通信时的通信稳定性,通过优先级表征主链路和备用链路。若无线通信终端的两个通信模块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运营商,此时无线通信终端所采用的通信网络为相应运营商的无线公网。具体地,高优先级的通信链路为主链路,低优先级的通信链路为备用链路;I类区域指无线公网通信运营商信号较稳定区域,该区域业务分布均匀、基站及天线设施健壮、频段干扰少,能够提供稳定的无线信号覆盖;II类区域指无线公网通信运营商信号不稳定区域,例如该区域业务分布不均匀,存在严重的潮汐效应,易发生信号拥塞,或者该区域的基站及天线设施老旧不稳定,且频段干扰较多,无线信号覆盖质量波动较大。
若某时刻实时信号强度(接收信号强度)RSSt大于等于瞬时接收信号强度阈值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81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82
说明此时该终端通信的无线公网链路信号质量满足预期要求,无线公网终端不做任何更改,继续对实时信号强度RSSt保持监测。若该时刻实时信号强度RSSt小于瞬时接收信号强度阈值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83
(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即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84
说明此时该终端通信的无线公网链路信号质量不满足预期要求,有可能发生了无线公网信号的中断或者干扰、拥塞等,此时无线公网终端将进行下一步判定;此时可以计算设定时段T内的平均信号强度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85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86
该值反映了无线公网终端所处节点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信号覆盖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该时间段T可根据对信号覆盖质量的敏感度设置不同的值,若该终端对信号覆盖质量变化极为敏感,则T可相对较小;反之则可相对较大。若平均信号强度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87
大于等于平均信号强度阈值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88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89
说明该终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信号覆盖质量较好,此时,若该无线公网通信终端位于I类区域,即无线公网通信运营商信号较稳定区域。由于该区域信号较为稳定,一般而言不会发生信号的无故中断或拥塞,因此当出现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810
时,说明该无线公网通信终端接收信号出现了难以避免的覆盖问题,且难以短时间内恢复,此时路由切换控制模块重置备用链路的优先级为高,并将其配置为主用链路;若该无线公网通信终端位于II类区域,即无线公网通信运营商信号不稳定区域,信号覆盖质量较常出现中断或拥塞造成的波动,因此当出现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91
时,说明该无线公网通信终端接收信号出现了波动,但因为有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92
即信号覆盖平均质量依然较好,因此可以预计该波动在短时间内将恢复,此时路由切换控制模块不重置主备用链路的优先级,避免通信链路频繁地在主备用链路之间乒乓切换;若该无线公网通信终端计算的平均信号强度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93
小于平均信号强度阈值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94
(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即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95
说明该终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信号覆盖质量较差;若该无线公网通信终端位于I类区域,即无线公网通信运营商信号较稳定区域。由于该区域信号较为稳定,一般而言不会发生信号的无故中断或拥塞,因此当出现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96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97
时,说明该无线公网通信终端接收信号出现了难以避免的覆盖问题,且难以短时间内恢复,此时路由切换控制模块重置备用链路的优先级为高,并将其配置为主用链路;若该无线公网通信终端位于II类区域,即无线公网通信运营商信号不稳定区域,信号覆盖质量较常出现中断或拥塞造成的波动,因此当出现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98
时,说明该无线公网通信终端接收信号出现了波动,同时因为有
Figure BDA0001452439560000099
即信号覆盖平均质量也较差,因此可以预计该波动在短时间内将不会恢复,此时路由切换控制模块亦重置主备用链路的优先级,将备用链路的优先级设置为高,并将其配置为主用链路。本实施例中,无线公网通信终端(无线通信终端)所提供的两条通信链路(运营商A无线公网连接和运营商B无线公网链路)在切换过程中对应的时序图可以参考图3所示,图3中,配电业务终端为配电终端,无线公网通信终端为无线通信终端,配电业务主站为配电网主站。
作为一个实施例,若无线通信终端(无线公网通信终端)的两个通信模块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运营商,此时无线通信终端所采用的通信网络为相应运营商的无线公网,在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之后,还可以对无线通信终端的两个通信模块分别对应的通信链路进行双链路初始化,以完成无线公网通信终端到两个不同运营商的两条不同无线公网通信链路的初始化。上述双链路初始化过程中的时序图可以参考图4所示,图4中,配电业务终端为配电终端,无线公网通信终端为无线通信终端,配电业务主站为配电网主站,双链路初始化过程包括:
1、运营商A链路搭建:内置通信模块A在运营商A内进行PPP拨号,建立运营商A的无线公网通信链路。
2、运营商B链路搭建:内置通信模块B在运营商B内进行PPP拨号,建立运营商B的无线公网通信链路。
3、优先级判定:按照该配电自动化终端(配电终端)所在位置的运营商A与运营商B的历史覆盖数据,为可靠性较高的一条链路设置高优先级,为可靠性相对较低的一条链路设置低优先级。
4、主链路配置:将高优先级的链路设置为主链路,并将配电自动化终端业务数据设置为默认通过该链路传输。
5、备用链路配置:将低优先级的链路设置为备用链路,并将配电自动化终端业务数据设置为当主链路不可用时通过该链路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通过无线通信终端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的过程包括:
获取配电终端的终端IP地址(P.1)以及配电网主站的主站IP地址(P.2);
在无线通信终端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生成终端IP地址对应的第一源地址(YA.1)以及主站IP地址对应的第一目的地址(YA.2),在无线通信终端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生成终端IP地址对应的第二源地址(YB.1)以及主站IP地址对应的第二目的地址(YB.2);
建立第一源地址(YA.1)至第一目的地址(YA.2)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以及第二源地址(YB.1)至第二目的地址(YB.2)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
本实施例依据各个IP地址分别进行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的建立,可以保证所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的通信可靠性。
作为一个实施例,上述无线通信终端还可以包括第一地址转换器,配电主站可以包括第二地址转换器;
上述通过所述主链路与配电网主站进行通信的过程可以包括:
将配电终端的通信数据发送至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终端的第一地址转换器根据通信数据携带的终端IP地址获取主链路的主链路源地址(第一源地址或者第二源地址),将所述通信数据由主链路源地址发送至所述主链路源地址对应的主链路目的地址(第一目的地址或者第二目的地址);
无线通信终端将所述通信数据由主链路目的地址发送至配电主站的第二地址转换器,所述第二地址转换器根据所述主链路目的地址获取主站IP地址,使配电主站根据所述主站IP地址传输所述通信数据。
作为一个实施例,无线通信终端可以通过内置的两个无线通信模块与两个无线公网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建立相互独立的两条无线公网链路,得到两个运营商分配的两个独立IP地址。无线通信终端还可以通过内置的路由控制模块进行网络地址转换NAT,将两个独立的运营商IP地址映射到配电终端的IP地址,并向两个运营商分配的对端主站IP地址传输数据;无线通信终端通过两条无线公网链路连接至配电网主站侧的汇聚路由装置,该路由装置可对两条数据链路(通信链路)的目的IP地址进行网络地址转换NAT,将两条链路数据传输的目的IP地址映射为配网主站IP地址,以保证上述两条通信链路进行相应通信的稳定性。
作为一个实施例,上述无线通信终端可以支持安装2张SIM/USIM/R-UIM卡。其中SIM卡的接口符合GSM11.11的要求,与SIM卡交互数据符合GSM11.14的要求;USIM卡的接口符合3GPPTS31.102的要求,与USIM卡交互数据应符合3GPPTS31.111的要求;R-UIM卡的接口应符合3GPP2C.S0023-D的要求,与R-UIM卡交互数据符合3GPP2C.S0035-B的要求。
无线通信终端与配电终端之间可以提供2路串行接口,一路为RS232,一路为RS485,RS232可以为三线制全双工接口,RS485可以为两线制半双工接口;上述串行接口可通过工业接线端子提供外部连接。无线通信终端可以包括两个以太网接口,其中一个以太网接口具备WAN功能,另一个以太网接口具备LAN功能;以太网接口可以通过RJ45提供外部连接,工作在全双工模式,可支持10/100Mbps速率自适应,交叉直连自适应。无线通信终端还可以包括一个本地有线调试接口,该接口形式为RS232接口或者以太网接口,可以与业务接口复用,也可单独存在。无线通信终端的天线可以采用SMA形式,母头,外螺内孔,馈线可延长。
具体地,上述无线通信终端硬件架构可以参考如图5所示,包括电源单元、射频信息获取及控制单元、运营商无线通信单元(如运营商A无线单元和运营商B无线单元)以及路由切换控制单元等。
上述电源单元用于提供工作电源。射频信息获取与控制单元用于向运营商无线通信单元发送探测报文、获取接收信号强度,将无线公网通信链路对应的路由表项按照路由切换控制单元决策进行刷新,并负责数据包的过滤、交换及转发处理,三层路由协议的处理;运营商无线通信单元与对应的无线公网通信运营商搭建无线通信拨号链路;路由切换控制单元为无线通信终端的核心单元,可以包括三个子模块(切换执行模块优先重置模块和双阈值路由模块),可以用于进行两个无线公网通信链路的双阈值路由模块判定、优先级判定、重置以及主备用链路切换决策及执行。如图5所示,上述无线通信终端还可以包括与路由切换控制单元连接的指示灯单元,用于指示两个链路的状态。进一步地,上述无线通信终端还可以包括配置调试串口单元,用于提供维护人员对设备的维护接口,以及一些参数的配置。
上述无线通信终端的功能架构可以参考图6所示,包括LCM芯片、RF射频单元和天线接口单元。LCM芯片与无线通信终端的双阈值路由交换芯片可以通过QSGMII总线连接,RF射频单元通过SPI接口与LCM芯片连接,天线接口单元与RF射频单元连接。在无线通信终端中,双阈值路由交换芯片还可以通过PCI-PCIe线连接中央主处理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根据所述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的过程可以包括:
检测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分别对应的通信信号强度;
将通信信号强度大的通信链路设为无线通信终端的主链路,将通信信号强度小的通信链路设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备用链路。
本实施例可以检测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分别对应的通信信号强度,以此将通信信号强度大的通信链路设为无线通信终端的主链路,通过设定的主链路进行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通信,以保证相应的通信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无线通信终端分别通过两路串行接口连接配电终端的串口,并分别通过两个以太网接口连接配电终端的以太网接口。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端口连接特征可以进一步提高配电终端与配电网主站之间的通信可靠性。
参考图7所示,图7为一个实施例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系统结构示意图,包括:
建立模块10,用于通过无线通信终端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
识别模块20,用于分别识别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一历史覆盖数据以及第二通信链路的第二历史覆盖数据,根据所述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
通信模块30,用于通过所述主链路与配电网主站进行通信,并在所述主链路的信号强度变弱时在当前的主链路和备用链路中重新选取主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通信模块可以进一步用于:
检测无线通信终端通过主链路进行通信的实时信号强度;
若所述实时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的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则计算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在设定时段内的平均信号强度,若所述平均信号强度小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则将当前的备用链路切换为主链路。
作为一个实施例,上述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系统还可以包括:
保持模块,用于若所述平均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则将保持无线通信终端当前采用的主链路不变。
本发明提供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系统与本发明提供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一一对应,在所述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的实施例阐述的技术特征及其有益效果均适用于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系统的实施例中,特此声明。
基于如上所述的示例,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如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系统的存储介质中,并被该计算机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基于如上所述的示例,参考图8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60,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61、处理器62及存储在存储器61上并可在处理器6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62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
上述计算机设备60可以包括电脑等智能处理设备。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存储器61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与上述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相对应,处理器62还可用于执行存储器61所存储的其他可执行指令。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配电终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无线通信终端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
分别识别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一历史覆盖数据以及第二通信链路的第二
历史覆盖数据,根据所述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所述第一通
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
通过所述主链路与配电网主站进行通信,检测无线通信终端通过主链路进
行通信的实时信号强度;
若所述实时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的瞬时接收信号强度阈值,则计算所述无线
通信终端在设定时段内的平均信号强度,若所述平均信号强度小于平均信号强
度阈值,则将当前的备用链路切换为主链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终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在设定时段内的平均信号强度的过程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平均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平均信号强度阈值,则将保持无线通信终端当前采用的主链路不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终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无线通信终端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的过程包括:
获取配电终端的终端IP地址以及配电网主站的主站IP地址;
在无线通信终端的第一无线通信模块生成终端IP地址对应的第一源地址以及主站IP地址对应的第一目的地址,在无线通信终端的第二无线通信模块生成终端IP地址对应的第二源地址以及主站IP地址对应的第二目的地址;
建立第一源地址至第一目的地址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以及第二源地址至第二目的地址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终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包括第一地址转换器,配电主站包括第二地址转换器;
所述通过所述主链路与配电网主站进行通信的过程包括:
将配电终端的通信数据发送至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终端的第一地址转换器根据所述通信数据携带的终端IP地址获取主链路的主链路源地址,将所述通信数据由主链路源地址发送至所述主链路源地址对应的主链路目的地址;
无线通信终端将所述通信数据由主链路目的地址发送至配电主站的第二地址转换器,所述第二地址转换器根据所述主链路目的地址获取主站IP地址,使配电主站根据所述主站IP地址传输所述通信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终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的过程包括:
检测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分别对应的通信信号强度;
将通信信号强度大的通信链路设为无线通信终端的主链路,将通信信号强度小的通信链路设为无线通信终端的备用链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电终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分别通过两路串行接口连接配电终端的串口,并分别通过两个以太网接口连接配电终端的以太网接口。
7.一种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模块,用于通过无线通信终端建立与配电网主站的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
识别模块,用于分别识别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一历史覆盖数据以及第二通信链路的第二历史覆盖数据,根据所述第一历史覆盖数据和第二历史覆盖数据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中选取主链路和备用链路;
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主链路与配电网主站进行通信,检测无线通信终端通过主链路进行通信的实时信号强度;
若所述实时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的瞬时接收信号强度阈值,则计算所述无线通信终端在设定时段内的平均信号强度,若所述平均信号强度小于平均信号强度阈值,则将当前的备用链路切换为主链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系统还包括:
保持模块,用于若所述平均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平均信号强度阈值,则将保持无线通信终端当前采用的主链路不变。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配电终端的通信方法。
10.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配电终端的通信方法。
CN201711046923.0A 2017-10-31 2017-10-31 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077081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46923.0A CN107708164B (zh) 2017-10-31 2017-10-31 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46923.0A CN107708164B (zh) 2017-10-31 2017-10-31 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08164A CN107708164A (zh) 2018-02-16
CN107708164B true CN107708164B (zh) 2020-11-20

Family

ID=61176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46923.0A Active CN107708164B (zh) 2017-10-31 2017-10-31 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081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7681A (zh) * 2020-06-03 2020-09-15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98173B (zh) * 2020-06-29 2022-09-13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流量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692006B (zh) * 2021-08-24 2022-05-13 北京云智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管理方法、接入网单元及通信系统
CN116528311B (zh) * 2023-04-18 2023-09-29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动态双阈值的无线通信网络垂直切换方法和系统
CN118499230B (zh) * 2024-07-18 2024-10-01 西阔电子科技(台州)有限公司 一种多机头空压机分布式控制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63195B1 (en) * 2000-01-13 2004-07-13 Lightpointe Communications, Inc. Hybrid wireless optical and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link
CN103957552B (zh) * 2014-05-13 2017-05-31 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提高自动气象站中数据通信可靠性的方法
CN103974152B (zh) * 2014-05-29 2017-06-23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光网络分配单元
CN104579509B (zh) * 2014-12-11 2018-04-03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 一种用于iot的射频链路切换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4579750A (zh) * 2014-12-12 2015-04-29 国家电网公司 基于vpn的配电网网络链路容灾系统
CN206559565U (zh) * 2017-02-14 2017-10-13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无锡供电公司 终端通信接入网epon环型组网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08164A (zh) 2018-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8164B (zh) 配电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和系统
US11337274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dual-mode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9479221B (zh)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1193530B (zh) 一种低压电力线高速载波转蓝牙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US9578598B2 (en)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performed by a network node for controlling connectivity of a radio resource unit to a base band unit
US9401874B2 (en) Minimizing coverage hole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3033906B1 (en)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a network device
CN104797011B (zh) 双频移动WiFi终端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移动WiFi终端
TWI547189B (zh) 用於時間同步與探索之方法、無線通訊站及系統
EP231290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er-to-peer connection using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LA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107071840B (zh) 网络漫游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4980965A (zh) 一种有线故障自恢复的无线系统及自恢复方法
EP2161880B1 (en) A method for processing ethernet ring message and an ethernet ring protection system using the method
WO2018142773A1 (ja) 通信処理システム、通信処理方法、通信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と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3209467B (zh) 接入多个ZigBee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3931235A (zh) WiFi-DECT无线电信网络中的用于改变与终端相关联的无线接入点的方法
US10194399B2 (en) Adjusting small cell transmit power according to load and transmit power of other small cells
CN105375948A (zh) 多模无线通信装置
CN104993856A (zh) 无线路由器及其主备天线切换方法
CN103874231A (zh) 小区休眠、休眠信息下发及处理方法和设备
KR20200118602A (ko) 멀티홉 네트워크의 경로 설정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3987098A (zh) Ipv4网络与ipv6网络间的切换方法和系统
CN106304148A (zh) 切换无线网接入设备的工作模式的方法
CN105657734A (zh) 无线智能漫游方法、系统和装置
AU2019261671B2 (en) Repeater for mesh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30

Address after: 510700 3rd, 4th and 5th floors of building J1 and 3rd floor of building J3, No.11 Kexiang Road, Science City, Luoga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ina South Power Grid International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1-2 / F, building J3, No.11 Kexiang Road, Science City, Luoga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POWER GRI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Patentee befor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South Power Grid Internation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