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06536A - 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06536A
CN107706536A CN201710830406.6A CN201710830406A CN107706536A CN 107706536 A CN107706536 A CN 107706536A CN 201710830406 A CN201710830406 A CN 201710830406A CN 107706536 A CN107706536 A CN 1077065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ews
polarized wave
coaxial cable
leakage co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304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如彬
尚爱民
王胜军
白龙刚
王志辉
郭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SC Cab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rough Rail Transit (zhe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rough Rail Transit (zhe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rough Rail Transit (zhe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3040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06536A/zh
Publication of CN107706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65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Non-resonant leaky-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lin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3Leaky coaxial lines

Landscapes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在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轴向均匀设置多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在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轴向均匀设置多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采用垂直极化天线时,收到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20dB以上,采用水平极化天线时,收到的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20dB以上;垂直极化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主要以第一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为主,水平极化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主要以第二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为主,实现了两种传输信号之间的隔离,保证不同信道中信号的高容量、高质量传输。

Description

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及信号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LTE-M技术以其领先的技术优势正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走来;截止目前,郑州地铁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全球首个承载PIS的LTE-M网络,温州地铁也正在建设全球首个承载集群语音调度、PIS及车载CCTV等系统业务的LTE-M车地无线网络,北京地铁也已完成T LTE网络承载CBTC、PIS、车载CCTV及列车实时状态监测等系统的性能测试;重庆地铁5号线、10号线、环线均采用LTE-M制式进行CBTC无线系统组网;随着LTE-M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实际应用,原有基于2.4GHz的WLAN技术势必会被更新、更优越的LTE-M技术所取代,隧道内LTE-M无线信号覆盖选用1785~1805MHz作为工作频段,多采用基站+漏泄同轴电缆的方式进行组网。
在LTE-M技术实施过程中,为了不增加频谱资源,成倍提高系统信道容量,通常采用先进的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实现了多载频融合及多系统的互联互通,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无线信号传输领域也相继开始此项技术的研究和试验工作。
MIMO技术是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使信号通过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多个天线传送和接收,从而改善通信质量,它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通过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可以成倍的提高系统信道容量,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当采用MIMO技术时,需要同时敷设两根漏泄同轴电缆采用A/B网的方式进行组网覆盖,敷设时两根漏泄同轴电缆之间的间隔需大于700mm,由于隧道内空间限制,另外两根漏缆传输频率较接近,因此两根漏泄同轴电缆的传输信号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干扰,如何解决干扰问题,确保信号准确无误的进行传输,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行业专家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能够有效解决采用MIMO技术时两根漏泄同轴电缆的传输信号之间存在较大程度干扰的问题,保证不同信道中信号的高容量、高质量传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包括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和第二漏泄同轴电缆,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轴向均匀设置有多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轴向均匀设置有多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所述多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和多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均辐射水平极化波信号和垂直极化波信号;在同一地点采用垂直极化天线进行信号接收时,接收到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20dB 以上,在同一地点采用水平极化天线进行信号接收时,接收到的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20dB以上;并且采用垂直极化天线接收到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度与采用水平极化天线接收到的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度相差不超过3dB。
进一步地所述多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均包括第一漏泄孔和第二漏泄孔,第一漏泄孔和第二漏泄孔沿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漏泄孔和第二漏泄孔的横截面均由一个矩形和两个相同形状的梯形组成;第一漏泄孔的横截面中两个梯形分别位于矩形的两端上方,两个梯形的下底分别与矩形的上边的两端相重合且重合的区域为通槽,矩形和两个梯形构成凹字型且开口向上,梯形的上底的长度A的范围是1-10mm,梯形的下底的长度B的范围为 2-20mm,矩形的长度L的范围为30-50mm,矩形的宽度D-1的范围为1-5mm,矩形的下边与梯形的上底之间的距离D的范围为5-15mm;第二漏泄孔和第一漏泄孔的结构及尺寸均相同,第二漏泄孔的横截面中两个梯形分别位于矩形的两端下方,矩形和两个梯形构成凹字型且开口向下;相邻两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P的范围为120-180mm,第一漏泄孔的起始端和第二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P-1的范围为60-90mm。
进一步地所述多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均包括第三漏泄孔和第四漏泄孔,第三漏泄孔和第四漏泄孔沿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三漏泄孔和第四漏泄孔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且形状相同,第三漏泄孔和第四漏泄孔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轴向方向相垂直;第三漏泄孔的横截面的长度K的范围为15-35mm,宽度N的范围为2-8mm,R角的范围是0.5-4mm;相邻两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M的范围为120-180mm,第三漏泄孔的起始端和第四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M-1的范围为60-90mm。
本发明通过在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轴向均匀设置多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在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轴向均匀设置多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同一地点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20dB以上,同一地点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20dB以上,同一地点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度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度相差不超过3dB;因车载接收天线具有方向性,也就是当车载天线采用垂直极化天线时接收到的信号主要以第一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为主,同理,当车载天线采用水平极化天线时接收到的信号主要以第二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为主,可以实现两种传输信号之间的隔离,有效解决采用MIMO技术时两根漏泄同轴电缆的传输信号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干扰的问题,保证了不同信道中信号的高容量、高质量传输。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的设置每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中第一漏泄孔和第二漏泄孔的形状、尺寸和位置,以及合理设置两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之间的节距;通过合理的设置每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中第三漏泄孔和第四漏泄孔的形状、尺寸和位置,以及合理设置两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之间的节距;可使任意一根漏泄同轴电缆向外辐射的信号场强均具有良好的平坦度;当同一地点采用垂直极化天线时接收到的信号主要以第一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为主,当同一地点采用水平极化天线时接收到的信号主要以第二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为主,解决了两根漏泄同轴电缆的传输信号之间存在较大程度干扰的问题,非常适应于车地无线信号的传输。
进一步地,通过在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中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和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设置不同形状的漏泄孔可实现传输损耗和向外辐射场强的分级补偿,可大大地降低漏泄同轴电缆整体的传输损耗,并且使漏泄同轴电缆的前端位置与后端位置的泄漏孔辐射的场强落差减小15%~30%,信号的波动幅度大大降低,信号的平坦度更优,有效提高了信号的传输质量,降低误码率,使误码率达到10-9,非常有利于数字移动通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和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排列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排列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采用垂直极化天线接收第一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的场强仿真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采用水平极化天线接收第一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的场强仿真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采用水平极化天线接收第二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的场强仿真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采用垂直极化天线接收第二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的场强仿真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的分级补偿场强测试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排列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排列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排列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排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本发明包括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和第二漏泄同轴电缆,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和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和第二漏泄同轴电均包括内导体1、绝缘体2、轧纹外导体3、绕包层4、外护套5、标识线7和漏泄孔6,绝缘体2、轧纹外导体3、绕包层4和外护套5从内到外依次设置在内导体1的外侧;漏泄孔6轴向均匀设置在轧纹外导体3上用于进行无线信号传输,漏泄孔6的形状和结构尺寸根据使用频段和无线盲区覆盖距离的不同而改变,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设置的漏泄孔6相邻两个为一组构成垂直极化波漏泄孔,多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包括的两个漏泄孔6分别为第一漏泄孔8和第二漏泄孔9,第一漏泄孔8和第二漏泄孔9沿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轴向设置;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设置的漏泄孔6相邻两个为一组构成水平极化波漏泄孔,多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包括的两个漏泄孔6分别为第三漏泄孔10 和第四漏泄孔11,第三漏泄孔10和第四漏泄孔11沿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轴向设置;多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和多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在使用时均向外辐射水平极化波信号和垂直极化波信号;在同一地点采用垂直极化天线进行信号接收时,接收到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20dB以上;在同一地点采用水平极化天线进行信号接收时,接收到的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20dB以上,并且采用垂直极化天线接收到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度与采用水平极化天线接收到的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度相差不超过3dB。
轧纹外导体3与光滑外导体相比有较好的弯曲性能;绕包层4可在电缆生产过程中更好的固定外导体,防止潮气进入电缆;另外因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漏泄电缆槽口方向应正对行车方向,因此将标识线7与开槽口呈180°设置,可使施工人员迅速的判断出槽口方向,方便施工。
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和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使用频带通过下列公式求得:
其中:c——真空中光速;
εr——绝缘介质等效相对介电常数;
p——开槽口节距。
漏泄孔与车载天线的耦合度(耦合损耗)通过下列公式求得:
其中:Lc——耦合损耗;
Pt——椭圆漏泄软波导内的传输功率电平;
Pr——车载天线的接收功率电平;
λ——波长;
r——天线与电缆的距离。
传输衰减通过下列公式求得:
其中:α1——为导体损耗系数;
α2——为介质损耗系数;
αR——为辐射损耗系数;
其中:U——为漏泄同轴电缆外导体等效直径;
u——为漏泄同轴电缆内导体1等效直径;
k1——为内导体1不同于理想圆柱体引起的电阻增大系数;
k2——为外导体不同于理想圆柱体引起的电阻增大系数;
其中:L——为漏泄孔长度;
λg——为电磁波在介质中波长;
λ——为电磁波在真空中波长;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根据公式(1)到公式(5)及以往设计经验,确定本发明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中主要用于产生垂直极化波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开孔方式;所述第一漏泄孔8和第二漏泄孔9的横截面均由一个矩形和两个相同形状的梯形组成;第一漏泄孔8的横截面中两个梯形分别位于矩形的两端上方,两个梯形的下底分别与矩形的上边的两端相重合且重合的区域为通槽,矩形和两个梯形构成凹字型且开口向上,梯形的上底的长度A的范围是1-10mm,梯形的下底的长度B的范围为2-20mm,矩形的长度(上边和下边)L的范围为30-50mm,矩形的宽度(左边和右边)D-1的范围为1-5mm,矩形的下边与梯形的上底之间的距离D的范围为5-15mm;第二漏泄孔9和第一漏泄孔8的结构及尺寸均相同,第二漏泄孔9的横截面中两个梯形分别位于矩形的两端下方,矩形和两个梯形构成凹字型且开口向下;相邻两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P的范围为120-180mm,即一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左端与相邻右侧一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左端之间的距离为120-180mm;第一漏泄孔8的起始端和第二漏泄孔9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P-1的范围为60-90mm,即第一漏泄孔8的左端与第二漏泄孔9左端的距离为60-90mm。
如图3所示,根据公式(1)到公式(5)及以往设计经验,确定本发明所述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中主要用于产生水平极化波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开孔方式;所述第三漏泄孔10和第四漏泄孔11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且形状相同,第三漏泄孔10和第四漏泄孔11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轴向方向相垂直;第三漏泄孔10的横截面的长度K的范围为15-35mm,宽度N的范围为2-8mm,四个R角的范围均是0.5-4mm;相邻两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M的范围为120-180mm,即一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左端与相邻右侧一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左端之间的距离为120-180mm;第三漏泄孔10的起始端和第四漏泄孔11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M-1的范围为60-90mm,即第三漏泄孔10的左端和第四漏泄孔 11的左端的距离为60-90mm。
通过电磁仿真进行实验,如图4、7所示,同一地点采用垂直极化天线进行信号接收时,接收到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20dB以上;如图5、6所示,在同一地点采用水平极化天线进行信号接收时,接收到的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20dB以上;如图4、6所示,同一地点采用垂直极化天线接收到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度与采用水平极化天线接收到的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度相差不超过3dB。
通过上述方式在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开垂直极化波漏泄孔,在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开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第一漏泄同轴电缆通过第一漏泄孔8和第二漏泄孔9向外辐射的主要为垂直极化波,水平极化波相对较弱;第二漏泄同轴电缆通过第三漏泄孔10和第四漏泄孔11向外辐射的主要为水平极化波,垂直极化波相对较弱;另外第一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度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度比较接近,相差不超过3dB;因车载天线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在同一地点分别采用水平极化天线和垂直极化天线接收信号时,垂直极化天线接收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和第二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第一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远大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于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所以在同一地点第二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不会对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于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造成干扰;水平极化天线接收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和第二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第二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远大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于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所以在同一地点第一漏泄同轴电缆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不会对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于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造成干扰;这种设计方式有效解决了两根漏泄同轴电缆的传输信号之间存在较大程度干扰的问题,实现两种传输信号之间的隔离,非常适应于车地无线信号的传输。
如图8所示,根据信号覆盖强度及传输损耗的要求设置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中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和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漏泄孔6的各尺寸值,并且可根据电磁计算,在需要进行电磁补偿的区段内对漏泄孔6的尺寸及节距进行变化,以减小漏泄同轴电缆整体的传输损耗,降低信号的波动幅度,使信号的平坦度更优,使漏泄同轴电缆的前端位置与后端位置的泄漏孔辐射的场强落差减小15%~30%,有效提高了信号的传输质量,降低误码率。
实施例二
同实施例一的原理,如图9所示为本发明产生垂直极化波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第二种开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形式,每一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中第一漏泄孔8和第二漏泄孔9的横截面也均由两个相同的梯形和一个矩形构成,第二漏泄孔9的横截面中两个梯形和一个矩形构成倒“Z”字型,第一漏泄孔8与第二漏泄孔9轴对称,第一漏泄孔8和第二漏泄孔9的横截面中两个梯形和一个矩形的尺寸、第一漏泄孔8与第二漏泄孔9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两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产生水平极化波的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第二种开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形式,第三漏泄孔10的横截面采用“Z”字型结构,第四漏泄孔11与第三漏泄孔10 轴对称,第三漏泄孔10与第四漏泄孔11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两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
同实施例一的原理,如图11所示为本发明产生垂直极化波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第三种开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形式,第一漏泄孔8的横截面采用“H”字型结构,第二漏泄孔9 与第一漏泄孔8的形状相同,第一漏泄孔8与第二漏泄孔9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两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产生水平极化波的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第三种开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形式,第三漏泄孔10的横截面采用倒“H”字型结构,第四漏泄孔11与第三漏泄孔 10的形状相同,第三漏泄孔10与第四漏泄孔11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两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的特征,其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和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漏泄孔6的形状及尺寸不仅限于本专利所述的实施例,也包括按照本专利原理所衍生处的其它漏泄孔6形状和尺寸的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另外,还包括以本专利所述的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方式进行LTE-M信号组网覆盖的方式。

Claims (3)

1.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包括第一漏泄同轴电缆和第二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轴向均匀设置有多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轴向均匀设置有多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所述多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和多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均辐射水平极化波信号和垂直极化波信号;在同一地点采用垂直极化天线进行信号接收时,接收到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20dB以上,在同一地点采用水平极化天线进行信号接收时,接收到的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于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20dB以上;并且采用垂直极化天线接收到的第一漏泄同轴电缆上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垂直极化波信号强度与采用水平极化天线接收到的第二漏泄同轴电缆上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辐射出的水平极化波信号强度相差不超过3d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均包括第一漏泄孔和第二漏泄孔,第一漏泄孔和第二漏泄孔沿第一漏泄同轴电缆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漏泄孔和第二漏泄孔的横截面均由一个矩形和两个相同形状的梯形组成;第一漏泄孔的横截面中两个梯形分别位于矩形的两端上方,两个梯形的下底分别与矩形的上边的两端相重合且重合的区域为通槽,矩形和两个梯形构成凹字型且开口向上,梯形的上底的长度A的范围是1-10mm,梯形的下底的长度B的范围为2-20mm,矩形的长度L的范围为30-50mm,矩形的宽度D-1的范围为1-5mm,矩形的下边与梯形的上底之间的距离D的范围为5-15mm;第二漏泄孔和第一漏泄孔的结构及尺寸均相同,第二漏泄孔的横截面中两个梯形分别位于矩形的两端下方,矩形和两个梯形构成凹字型且开口向下;相邻两组垂直极化波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P的范围为120-180mm,第一漏泄孔的起始端和第二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P-1的范围为60-90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均包括第三漏泄孔和第四漏泄孔,第三漏泄孔和第四漏泄孔沿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三漏泄孔和第四漏泄孔的横截面均为圆角矩形且形状相同,第三漏泄孔和第四漏泄孔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二漏泄同轴电缆的轴向方向相垂直;第三漏泄孔的横截面的长度K的范围为15-35mm,宽度N的范围为2-8mm,R角的范围是0.5-4mm;相邻两组水平极化波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M的范围为120-180mm,第三漏泄孔的起始端和第四漏泄孔的起始端之间的距离M-1的范围为60-90mm。
CN201710830406.6A 2017-09-14 2017-09-14 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Pending CN1077065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30406.6A CN107706536A (zh) 2017-09-14 2017-09-14 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30406.6A CN107706536A (zh) 2017-09-14 2017-09-14 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06536A true CN107706536A (zh) 2018-02-16

Family

ID=61172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30406.6A Pending CN107706536A (zh) 2017-09-14 2017-09-14 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06536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5980A (zh) * 2018-05-29 2018-10-02 通号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极化辐射模的椭圆漏泄软波导
CN109037955A (zh) * 2018-08-07 2018-12-18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
CN116015369A (zh) * 2022-12-13 2023-04-25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轨道5gmimo通信的双极化漏缆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59757Y (zh) * 2005-11-22 2007-01-1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CN101587978A (zh) * 2009-07-09 2009-11-25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201430205Y (zh) * 2009-07-09 2010-03-24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US20110234338A1 (en) * 2010-03-23 2011-09-29 Sony Corporation Bundled leaky transmission lin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129566A (zh) * 2016-08-11 2016-11-16 浙江都美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电护套漏泄平行同轴电缆
CN207282729U (zh) * 2017-09-14 2018-04-27 通号(郑州)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59757Y (zh) * 2005-11-22 2007-01-1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CN101587978A (zh) * 2009-07-09 2009-11-25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201430205Y (zh) * 2009-07-09 2010-03-24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US20110234338A1 (en) * 2010-03-23 2011-09-29 Sony Corporation Bundled leaky transmission lin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1199760A (ja) * 2010-03-23 2011-10-06 Sony Corp 結束漏洩伝送路、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6129566A (zh) * 2016-08-11 2016-11-16 浙江都美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电护套漏泄平行同轴电缆
CN207282729U (zh) * 2017-09-14 2018-04-27 通号(郑州)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5980A (zh) * 2018-05-29 2018-10-02 通号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极化辐射模的椭圆漏泄软波导
CN109037955A (zh) * 2018-08-07 2018-12-18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
CN109037955B (zh) * 2018-08-07 2019-11-05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带状狭长区域的漏缆布置方法
US11355856B2 (en) 2018-08-07 2022-06-07 Jiangsu Hengxin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of arranging a leaky coaxial cable by using two half jumper wires for connecting two leakage coaxial cables together
CN116015369A (zh) * 2022-12-13 2023-04-25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轨道5gmimo通信的双极化漏缆系统
CN116015369B (zh) * 2022-12-13 2024-01-05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轨道5g mimo通信的双极化漏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26098U (zh) 一种具有双极化辐射模的椭圆漏泄软波导
CN107706536A (zh) 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CN102201615A (zh) 捆束式泄漏传送线、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214124128U (zh) 8字形漏泄同轴电缆组件
CN106329151A (zh) 一种天线阵列和网络设备
CN103222108B (zh) 天线装置
CN101895000A (zh)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CN207282729U (zh) 一种双极化漏泄同轴电缆
CN204269891U (zh) 一种四芯光缆组件
CN211907694U (zh) 一种垂直双极化mimo漏泄波导
CN103151591A (zh) 一种宽高频低损耗均匀辐射漏泄同轴电缆
CN206516741U (zh) 一种双极化漏泄波导
CN201303038Y (zh) 短节距交错混合开槽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CN106848521A (zh) 一种双极化漏泄波导
CN101950838A (zh)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CN100483567C (zh)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CN108615980A (zh) 一种具有双极化辐射模的椭圆漏泄软波导
CN209804902U (zh) 可实现地铁场景5g网络mu-mimo的新型泄漏电缆
CN203690464U (zh) 一种宽频率、使用范围内无谐振点的漏泄同轴电缆
CN102595432B (zh) 一种室内多系统共用的上、下行信号处理方法及设备
CN203481353U (zh)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CN114696102B (zh) 并联型漏泄同轴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2759008U (zh)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CN214124129U (zh) 一体成型的漏泄同轴电缆组件
CN101404349B (zh) 短节距交错混合开槽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13

Address after: 450016 Henan Zhe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Fourth Avenue East, north two road south, the sixth floor of the thriving building.

Applicant after: Logical number Cable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450016, No. sixth, 601-605 floor, flourishing building, Fourth Street, Zhe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nan

Applicant before: Through the rail transit (Zhengzhou)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