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89910A - 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89910A
CN107689910A CN201610629550.9A CN201610629550A CN107689910A CN 107689910 A CN107689910 A CN 107689910A CN 201610629550 A CN201610629550 A CN 201610629550A CN 107689910 A CN107689910 A CN 1076899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facility
pick
transmission set
con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2955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健康
朱碧军
杨豪
任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62955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89910A/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93769 priority patent/WO201802411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689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99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4Systems for two-way working
    • H04N7/15Conference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该多媒体会议系统可以包括:若干拾音设备,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以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时,用于接收所述拾音设备发送的所述会议语音,并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在无需专业的会议电话的情况下,对多媒体会议的参会者进行清晰拾音。

Description

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多地用户可以通过召开多媒体会议,以便于异地交流。多媒体会议的召开,通常需要使用会议电话(conference phone),由于会议电话具有强大的拾音功能,在免提状态下可以清晰地拾取数米范围内的声音,便于多地用户之间的良好沟通。
但是,会议电话的配置复杂度和维护成本都很高,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下,尤其是对于轻量化、小型化的团体而言,往往难以采用会议电话,从而提升了多地用户之间的沟通成本、降低了沟通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多媒体会议系统,包括:
若干拾音设备,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以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
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时,用于接收所述拾音设备发送的所述会议语音,并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包括:
拾音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所述拾音设备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
所述拾音设备将所述会议语音传输至所述数据传输设备,以由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进一步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包括:
数据传输设备与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分别接收每一拾音设备发送的会议语音,所述会议语音由拾音设备对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进行采集得到;
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以向所述对端参会者播放所述会议语音。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包括:
建立单元,使拾音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采集单元,使所述拾音设备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
传输单元,使所述拾音设备将所述会议语音传输至所述数据传输设备,以由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进一步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单元,使数据传输设备与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接收单元,使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分别接收每一拾音设备发送的会议语音,所述会议语音由拾音设备对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进行采集得到;
传输单元,使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包括:
根据发起方所属的企业,在即时通讯应用中示出所述企业的组织架构,所述组织架构中包含被绑定至所述企业的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所述企业中预设的会议地点处;
根据所述发起方从所述组织架构中选择的数据传输设备,所述即时通讯应用向服务器发起与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相关的会议请求,使所述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被添加至所述服务器针对所述会议请求创建的多媒体会议;
其中,所述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还与所处的会议地点处的若干拾音设备构成多媒体会议系统;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所述多媒体会议的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以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时,用于接收所述拾音设备发送的所述会议语音,并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所述多媒体会议的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第七方面,提出了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包括:
展示单元,根据发起方所属的企业,在即时通讯应用中展示所述企业的组织架构,所述组织架构中包含被绑定至所述企业的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所述企业中预设的会议地点处;
请求单元,根据所述发起方从所述组织架构中选择的数据传输设备,所述即时通讯应用向服务器发起与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相关的会议请求,使所述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被添加至所述服务器针对所述会议请求创建的多媒体会议;
其中,所述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还与所处的会议地点处的若干拾音设备构成多媒体会议系统;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所述多媒体会议的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以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时,用于接收所述拾音设备发送的所述会议语音,并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所述多媒体会议的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通过将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作为拾音设备,可以实现对移动设备的功能复用,而且由于该移动设备由本端参会者随身携带、与本端参会者相距较近,可以获得较佳的拾音效果,而无需使用专业的会议电话,只需要使用任意的数据传输设备与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进行会议语音传输即可,既可以避免增加设备成本,又可以降低多媒体会议的配置复杂度和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召开多媒体会议的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媒体会议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拾音设备侧的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数据传输设备侧的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召开多媒体会议的场景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11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与多媒体会议的界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拾音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拾音设备侧的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的框图。
图14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数据传输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数据传输设备侧的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的框图。
图16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召开多媒体会议的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假定A1、A2……A10等用户处于某一地点的办公室A,而B1、B2……B10等用户处于另一地点的办公室B,那么通过在办公室A与办公室B之间建立多媒体会议,可以实现异地用户之间的顺利沟通。
以办公室A为例。需要预先在办公室A内安装、调试和维护一台会议电话1,该会议电话1可以采集办公室A内的A1、A2等各个用户的声音,以传输至办公室B。由于会议电话1在免提状态下具有强大的拾音功能,因而即便是距离该会议电话1较远的A5、A10等用户,会议电话1仍然能够实现很好的拾音效果。
但是,会议电话1的配置复杂度和成本都很高,对于用户而言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
因此,本申请通过提出一种新的多媒体会议系统,可以在确保拾音效果的情况下,提供一种低复杂度、低成本的多媒体会议方案。为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说明,提供下列实施例:
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媒体会议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多媒体会议系统可以包括:
若干拾音设备,比如拾音设备1、拾音设备2、拾音设备3、拾音设备4等,以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
数据传输设备,该数据传输设备被配置为与各个拾音设备分别建立近场连接时,用于通过该近场连接接收各个拾音设备发送的会议语音,并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以向对端参会者播放该会议语音。
在本实施例中,拾音设备可以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麦克风等拾音组件,比如该移动设备可以包括移动通讯设备、可穿戴设备等至少之一,使得拾音组件可以复用于本申请的多媒体会议系统中,以作为该多媒体会议系统的拾音设备,实现对本端参会者的拾音操作。相应地,拾音设备可以包括所属移动设备上的通讯模块,从而通过该通讯模块与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以实现对会议语音的传输;当然,也可以认为同一移动设备内的通讯模块与拾音组件之间存在电连接,使得拾音组件可以利用该通讯模块实现与数据传输设备之间的近场连接。
其中,当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麦克风等拾音组件时,比如当移动设备为手机、平板等移动通讯设备,或者智能手表、智能吊坠等可穿戴设备时,这些移动设备往往被佩戴于本端参会者身上,或者放置在本端参会者旁边,即移动设备与本端参会者之间的间距很小,因此虽然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的拾音范围较小、甚至远小于会议电话的拾音范围,但是该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的拾音范围仍然能够至少覆盖到携带该移动设备的本端参会者,从而无需设置会议电话,即可清晰地采集到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
在本实施例中,“本端参会者”与“对端参会者”是相对概念;当多媒体会议在n个地点的用户之间召开时,针对采用本申请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的任一地点的参会者而言,若称该任一地点的参会者为“本端参会者”,那剩余的n-1个地点的参会者均可以称为对应于该任一地点的“对端参会者”。其中,n≥2;当n=2时,表明该多媒体会议在两方之间实现,而当n>2时,表明该多媒体会议在三方或更多方之间实现,本申请并不限制多媒体会议的参与方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设备可以为具有数据传输功能的任意电子设备,而无需采用会议电话。例如,该数据传输设备可以为运行Android(安卓)、iOS或其他操作系统的智能控制设备,该智能控制设备可以安装有通讯应用程序,比如企业通讯应用等,从而与对端参会者使用的会议设备进行通讯,以传输各个拾音设备发送的会议语音。其中,数据传输设备可以与该会议设备建立点对点连接,使数据传输设备可以将会议语音直接传输至会议设备;或者,数据传输设备可以首先将会议语音传输至服务器,然后由服务器进行混音等处理后发送至会议设备;当然,本申请并不限制数据传输设备对会议语音的传输手段。
在本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设备可以通过无线通讯技术与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以接收拾音设备发送的会议语音。例如,该无线通讯技术可以为蓝牙协议、WIFI协议、ZigBee协议等,本申请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针对图2所示的多媒体会议系统,图3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拾音设备侧的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示出了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数据传输设备侧的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该方法应用于拾音设备上,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2,拾音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拾音设备可以通过无线通讯技术与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以向数据传输设备发送会议语音。例如,该无线通讯技术可以为蓝牙技术、WIFI技术、ZigBee技术等。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拾音设备对应的本端参会者归属的团体,由拾音设备展示出预关联至该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例如,拾音设备可以获取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的被装配地点,并根据所述拾音设备的地理位置,由该拾音设备按照距离顺序排列展示出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然后,当接收到对应的本端参会者针对任一数据传输设备的选择指令时,该拾音设备与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那么,当同时存在多个数据传输设备时,尤其是当多个数据传输设备均处于拾音设备的检测范围时,可便于本端参会者选取所需的数据传输设备。
步骤304,所述拾音设备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拾音设备为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该移动设备被佩戴于本端参会者身上或者位于本端参会者附近,因而该移动设备的拾音范围能够覆盖到本端参会者,可以清晰地采集到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那么,当每一本端参会者分别将自身的移动设备作为拾音设备时,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移动设备的功能复用、避免增加设备成本,也无需复杂的功能配置,另一方面移动设备可以清晰地采集到本端参会者发出的会议语音,使得多媒体会议可以脱离对会议电话的依赖。
步骤306,所述拾音设备将所述会议语音传输至所述数据传输设备,以由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进一步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使所述会议语音被向所述对端参会者进行播放。
相应地,如图4所示,该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设备上,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2,数据传输设备与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步骤404,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分别接收每一拾音设备发送的会议语音,所述会议语音由拾音设备对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进行采集得到。
步骤406,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设备可以与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之间建立远程的点对点连接,使得数据传输设备可直接将会议语音传输至会议设备;或者,数据传输设备与会议设备分别连接至服务器,建立基于该服务器的远程连接,数据传输设备首先将会议语音发送至服务器,然后由服务器将会议语音转发至会议设备。
下面结合一具体场景,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如图5所示,假定某一地点的办公室A存在用户A1、A2……A10等,需要与另一地点的办公室B的用户之间召开多媒体会议。在办公室A中采用基于本申请的多媒体会议系统,与办公室B中的会议设备进行语音传输;其中,办公室B可以采用基于本申请的多媒体会议系统,那么该会议设备可以为基于本申请的数据传输设备,或者办公室B也可以采用基于会议电话的多媒体会议系统,那么该会议设备可以为该会议电话。那么,在办公室A与办公室B之间召开多媒体会议时,可以包括下述两个阶段:
阶段一:创建多媒体会议
假定由办公室A的用户A1作为多媒体会议的发起方,向服务器发起并创建相应的多媒体会议;当然,实际上办公室A中的其他任一用户,或者办公室B的任意用户,也都可以作为该发起方,此处仅以用户A1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创建流程如图6所示,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2,根据发起方所属的企业,在即时通讯应用中示出所述企业的组织架构。
在本实施例中,以即时通讯应用可以为任意具有即时通讯功能的应用程序,例如可以为企业即时通讯应用(Enterprise Instant Messaging,EIM),比如下面以企业即时通讯应用“钉钉(DING Talk)”为例进行说明。那么在图7所示的钉钉的联系人页面中,假定作为发起方的用户A1属于A公司,那么该联系人页面中包括该A公司的组织架构的入口;当图7中的“组织架构”入口被触发后,可以转入图8所示的组织架构页面。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组织架构页面中除了包括A公司内的“安全部”、“销售部”等各个部门的人员信息之外,还集成了该A公司内部的“智能设备”,这些诸如“钉盒”、“打印机”、“智能路由器”和“智能考勤机”等智能设备被预先关联至该A公司,使得用户A1或该A公司内的其他企业员工可以通过组织架构快速浏览和管理这些智能设备,将企业内部的设备管理功能与企业即时通讯功能相融合,便于提升对企业内部的智能设备的管理效率。
其中,图8所示的“钉盒”可以为一种智能机顶盒,可以作为本申请中的数据传输设备;换言之,组织架构中可以包含被绑定至发起方所属企业的数据传输设备,这些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该企业中预设的会议地点处,比如图5中的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办公室A中,作为该办公室A中的“会议终端”。
步骤604,根据发起方从组织架构中选择的数据传输设备,即时通讯应用向服务器发起与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相关的会议请求。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发起方的用户A1可以通过图8所示的组织架构页面,选择办公室A内设置的数据传输设备,假定该数据传输设备为图8所示的“钉盒”,那么通过将该“钉盒”选取为参会方,即可使其加入本申请的多媒体会议中。
例如当图8中的“钉盒”被触发时,可以转入图9所示的管理页面,用户A1可以通过点击底部的“发起多媒体会议”,将该“钉盒”添加为多媒体会议的参会方,比如可以转入图10所示的会议管理页面,可见该“钉盒”已被添加为该会议管理页面示出的参会方,且用户A1通过点击图标,还可以进一步添加用户A2、用户A3等其他企业员工,或者其他数据传输设备(例如办公室B中的数据传输设备等),或者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删除已选取的企业员工或数据传输设备等,此处不再赘述。
那么,在添加完参会方后,用户A1可以通过点击图10底部的“发起会议”按钮,向服务器发起会议请求,该会议请求中包括被选为参会方的“钉盒”、用户A2等的信息,使得服务器将参会方均添加至针对该会议请求创建的多媒体会议中。
此外,在多媒体会议的过程中,作为发起方的用户A1仍然可以通过如图11所示的会议管理页面,对多媒体会议进行诸如“全员静音”管理、对每个参会方进行单独的静音管理、邀请新的参会方以及删除任一参会方等管理操作。
阶段二:会议数据传输
1)本端语音传输
一方面,在用户A1、A2等进入办公室A后,需要将自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与该办公室A中的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比如该近场连接可以为蓝牙连接。以用户A1为例,该用户A1使用的移动设备可以为手机D1等,该手机D1可以搜索到附近的蓝牙设备:
一种情况下,用户A1可以查看到手机D1搜索到的蓝牙设备,根据设备名称识别出办公室A中的数据传输设备,并与该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连接。
另一种情况下,用户A1可以归属于某一团体,比如该团体可以企业、政府部门、学校等多种形式。通过企业通讯应用,比如企业即时通讯应用(EIM,Enterprise InstantMessaging)“钉钉(DING Talk)”等,可以建立该团体对应的群组,并且还可以将该团体内装配的所有数据传输设备关联至该群组,那么针对归属于该团体及该群组的用户A1,通过预先在手机D1上安装“钉钉”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该手机D1可以通过该钉钉客户端展示出所有被关联至该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以供用户A1进行选择。
其中,数据传输设备被关联至该群组时,每一数据传输设备的被装配地点可以被“钉钉”的服务器记录,使得手机D1可以通过访问服务器而获取每一数据传输设备的被装配地点。比如数据传输设备M1位于办公室A、数据传输设备M2位于办公室C等,那么根据手机D1的地理位置(由于用户A1携带该手机D1,则相当于是用户A1的地理位置),可以按照距离顺序对上述的数据传输设备进行排列。那么,当用户A1进入办公室A后,即便手机D1同时搜索到数据传输设备M1、数据传输设备M2,但是由于手机D1将与该办公室A中装配的数据传输设备M1距离最近,该数据传输设备M1可以被显示在相应的展示页面的最上方,便于用户A1进行选择。
类似地,其余用户A2、A3……A10等,分别可以通过携带的移动设备D2、D3……D10等,与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连接,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在多媒体会议过程中,数据传输设备可以接收各台移动设备发送的会议语音,这些会议语音由各台移动设备通过麦克风等拾音组件采集得到,然后由移动设备通过蓝牙连接发送至数据传输设备。而数据传输设备进一步通过远程通讯将会议语音发送至办公室B的会议设备,比如数据传输设备可以首先将会议语音发送至服务器,然后由服务器发送至会议设备。
当移动设备为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时,例如用户A1可以将手机D1放在会议桌上或者握于手中,那么手机D1与用户A1的距离很近,可以清晰地采集到用户A1在会议上的会议语音;当移动设备为智能手表、智能吊坠等可穿戴设备时,例如用户A10可以将智能手表D10戴在手腕上,那么该智能手表D10同样与该用户A10距离很近,可以清晰地采集到用户A10在会议上的会议语音。当然,移动设备与用户之间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比如当用户A1将手机D1置于会议桌上时,由于用户A2坐在用户A1旁边,那么手机D1同样与用户A2距离很近,因而即便用户A2并未携带移动设备D2,手机D1也可以对该用户A2的会议语音进行采集。
换言之,每个移动设备具有一定的拾音范围,在该拾音范围内存在一个或多个用户时,该移动设备可以对该一个或多个用户进行拾音;比如当拾音范围内仅包含一个用户时,比如携带该移动设备的用户,那么可以仅对该用户进行拾音,而当拾音范围内包含多个用户时,移动设备可以对多个用户同时进行拾音。
数据传输设备中可以安装有钉钉客户端,而通过安装钉钉客户端,使得数据传输设备可以与钉钉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除了可以将会议语音发送至钉钉服务器,以由钉钉服务器发送至会议设备,还可以将自身的运行状态、地理位置等上报至钉钉服务器,以便于相应的归属团体对该数据传输设备进行管理。
数据传输设备可以为任意可实现数据传输的设备,例如该数据传输设备可以为运行Android、iOS等运行系统的智能控制设备,比如相关技术中的智能机顶盒等,本申请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2)对端语音传输
数据传输设备还接收到来自办公室B的会议语音,如图5所示:当数据传输设备具备扬声器等语音播放组件时,可以直接对来自办公室B的会议语音进行播放;当数据传设备不具备语音播放组件时,可以通过外接音箱等语音播放设备,以播放来自办公室B的会议语音。
3)视频传输
本申请中的多媒体会议,可以为语音会议(如电话会议),也可以为视频会议(结合语音与视频),均可以通过本申请的多媒体会议系统,实现基于参会者的移动设备的分布式拾音方案,即每个移动设备分别对拾音范围内的参会者进行拾音操作,从而达到低成本、高质量的拾音效果,无需采用会议电话等高成本设备。
当多媒体会议需要传输视频画面时,如图5所示,在办公室A中可以装配有摄像头,该摄像头采集得到办公室A的视频画面后,可以将相应的本端视频数据发送给数据传输设备,并由数据传输设备传输至办公室B。同时,办公室A还可以装配有电视机等显示设备,当数据传输设备接收到来自办公室B的对端视频数据时,可以将该对端视频数据传输至该显示设备,以由该显示设备对该对端视频数据进行播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拾音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示意结构图。请参考图12,在硬件层面,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1202、内部总线1204、网络接口1206、内存120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1210,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处理器12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210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1202中然后运行,在逻辑层面上形成基于拾音设备侧的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申请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请参考图13,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可以包括建立单元1301、采集单元1302和传输单元1303。其中:
建立单元1301,使拾音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采集单元1302,使所述拾音设备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
传输单元1303,使所述拾音设备将所述会议语音传输至所述数据传输设备,以由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进一步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使所述会议语音被向所述对端参会者进行播放。
可选的,所述建立单元1301具体用于:
使所述拾音设备通过无线通讯技术与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以向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发送会议语音。
可选的,所述建立单元1301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拾音设备对应的本端参会者归属的团体,所述拾音设备展示出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
当接收到对应的本端参会者针对任一数据传输设备的选择指令时,所述拾音设备与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
可选的,所述建立单元1301通过下述方式使拾音设备展示出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
所述拾音设备获取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的被装配地点;
根据所述拾音设备的地理位置,所述拾音设备按照距离顺序排列展示出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拾音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示意结构图。请参考图14,在硬件层面,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1402、内部总线1404、网络接口1406、内存140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1410,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处理器14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410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1402中然后运行,在逻辑层面上形成基于数据传输设备侧的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申请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请参考图15,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可以包括建立单元1501、接收单元1502和传输单元1503。其中:
建立单元1501,使数据传输设备与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接收单元1502,使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分别接收每一拾音设备发送的会议语音,所述会议语音由拾音设备对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进行采集得到;
传输单元1503,使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以向所述对端参会者播放所述会议语音。
图1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基于拾音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示意结构图。请参考图16,在硬件层面,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1602、内部总线1604、网络接口1606、内存160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1610,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业务所需要的硬件。处理器16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610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1602中然后运行,在逻辑层面上形成基于数据传输设备侧的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申请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请参考图17,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可以包括展示单元1701和请求单元1702。其中:
展示单元1701,根据发起方所属的企业,在即时通讯应用中展示所述企业的组织架构,所述组织架构中包含被绑定至所述企业的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所述企业中预设的会议地点处;
请求单元1702,根据所述发起方从所述组织架构中选择的数据传输设备,所述即时通讯应用向服务器发起与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相关的会议请求,使所述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被添加至所述服务器针对所述会议请求创建的多媒体会议;
其中,所述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还与所处的会议地点处的若干拾音设备构成多媒体会议系统;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所述多媒体会议的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以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时,用于接收所述拾音设备发送的所述会议语音,并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所述多媒体会议的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多媒体会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拾音设备,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以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
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时,用于接收所述拾音设备发送的所述会议语音,并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设备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移动通讯设备、可穿戴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配置为通过无线通讯技术与所述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以接收所述拾音设备发送的会议语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包括:智能机顶盒。
5.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拾音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所述拾音设备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
所述拾音设备将所述会议语音传输至所述数据传输设备,以由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进一步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包括:
所述拾音设备通过无线通讯技术与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以向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发送会议语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包括:
根据所述拾音设备对应的本端参会者归属的团体,所述拾音设备展示出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
当接收到对应的本端参会者针对任一数据传输设备的选择指令时,所述拾音设备与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拾音设备展示出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包括:
所述拾音设备获取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的被装配地点;
根据所述拾音设备的地理位置,所述拾音设备按照距离顺序排列展示出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
9.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传输设备与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分别接收每一拾音设备发送的会议语音,所述会议语音由拾音设备对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进行采集得到;
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10.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单元,使拾音设备与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采集单元,使所述拾音设备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
传输单元,使所述拾音设备将所述会议语音传输至所述数据传输设备,以由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进一步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
使所述拾音设备通过无线通讯技术与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以向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发送会议语音。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拾音设备对应的本端参会者归属的团体,所述拾音设备展示出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
当接收到对应的本端参会者针对任一数据传输设备的选择指令时,所述拾音设备与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建立近场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单元通过下述方式使拾音设备展示出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
所述拾音设备获取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的被装配地点;
根据所述拾音设备的地理位置,所述拾音设备按照距离顺序排列展示出预关联至所述团体的数据传输设备。
14.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单元,使数据传输设备与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会议地点处,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
接收单元,使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分别接收每一拾音设备发送的会议语音,所述会议语音由拾音设备对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进行采集得到;
传输单元,使所述数据传输设备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15.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发起方所属的企业,在即时通讯应用中示出所述企业的组织架构,所述组织架构中包含被绑定至所述企业的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所述企业中预设的会议地点处;
根据所述发起方从所述组织架构中选择的数据传输设备,所述即时通讯应用向服务器发起与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相关的会议请求,使所述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被添加至所述服务器针对所述会议请求创建的多媒体会议;
其中,所述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还与所处的会议地点处的若干拾音设备构成多媒体会议系统;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所述多媒体会议的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以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时,用于接收所述拾音设备发送的所述会议语音,并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所述多媒体会议的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16.一种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展示单元,根据发起方所属的企业,在即时通讯应用中展示所述企业的组织架构,所述组织架构中包含被绑定至所述企业的数据传输设备,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装配于所述企业中预设的会议地点处;
请求单元,根据所述发起方从所述组织架构中选择的数据传输设备,所述即时通讯应用向服务器发起与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相关的会议请求,使所述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被添加至所述服务器针对所述会议请求创建的多媒体会议;
其中,所述被选中的数据传输设备还与所处的会议地点处的若干拾音设备构成多媒体会议系统;所述拾音设备包括所述多媒体会议的本端参会者携带的移动设备上的拾音组件,以采集拾音范围内的本端参会者的会议语音;所述数据传输设备被配置为与所述拾音设备建立近场连接时,用于接收所述拾音设备发送的所述会议语音,并将接收到的会议语音传输至所述多媒体会议的对端参会者采用的会议设备。
CN201610629550.9A 2016-08-03 2016-08-03 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76899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29550.9A CN107689910A (zh) 2016-08-03 2016-08-03 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
PCT/CN2017/093769 WO2018024114A1 (zh) 2016-08-03 2017-07-21 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29550.9A CN107689910A (zh) 2016-08-03 2016-08-03 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9910A true CN107689910A (zh) 2018-02-13

Family

ID=61073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29550.9A Pending CN107689910A (zh) 2016-08-03 2016-08-03 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89910A (zh)
WO (1) WO201802411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6798A (zh) * 2017-12-19 2019-06-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基于分布式mic阵列实现拾音的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6424A (zh) * 2005-10-26 2007-05-02 德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基于分布式网关的通信方法及应用
US20090006972A1 (en) * 2007-06-27 2009-01-01 Microsoft Corporation Collaborative phone-based file exchange
CN101754464A (zh) * 2010-01-25 2010-06-2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实现手机共享数据的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2547416A (zh) * 2010-12-27 2012-07-04 佛山络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与电视分载媒体的方法
CN103888413A (zh) * 2012-12-20 2014-06-2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多媒体会议的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00082B2 (en) * 2008-12-15 2012-10-3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video conferencing
CN101547335A (zh) * 2009-04-29 2009-09-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iptv系统召开多媒体会议的方法及系统
CN101656689A (zh) * 2009-09-14 2010-02-24 杭州世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通讯录组织架构的通信发起方法
CN102075218A (zh) * 2010-12-29 2011-05-25 上海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近距离手机多方通话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6424A (zh) * 2005-10-26 2007-05-02 德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基于分布式网关的通信方法及应用
US20090006972A1 (en) * 2007-06-27 2009-01-01 Microsoft Corporation Collaborative phone-based file exchange
CN101754464A (zh) * 2010-01-25 2010-06-2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实现手机共享数据的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2547416A (zh) * 2010-12-27 2012-07-04 佛山络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与电视分载媒体的方法
CN103888413A (zh) * 2012-12-20 2014-06-2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多媒体会议的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6798A (zh) * 2017-12-19 2019-06-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基于分布式mic阵列实现拾音的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24114A1 (zh) 2018-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51619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of a teleconference and identification of endpoint during teleconference
US1093899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ociating audio clips with objects
US2016009998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te, multi-media collaboration, including archive and search capability
CN101689365B (zh) 控制视频会议的方法
US10235366B2 (en) Activity gallery view in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US839145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live collaborative tagging of audio conferences
US20170048286A1 (en) Live broadcast system
US8316052B2 (en)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media sharing services
US11836114B2 (en) Device search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CN104038533B (zh) 在通信终端、服务器中用于创建用户群组的设备和方法
KR101328444B1 (ko) 모바일 어플리케이션을 이용한 양방향 고객 상담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2007027918A (ja) 実世界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管理装置
CN103716477A (zh) 长寿命的上下文交互的系统和方法
WO2019062667A1 (zh) 会议内容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4422460A (zh) 一种在即时通信应用中建立同屏交流分享的方法、系统
CN108337556A (zh) 用于播放影音文件的方法和装置
Chesher Becoming the Milky Way: mobile phones and actor networks at a U2 concert
JP2007025859A (ja) 実世界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管理装置
CN107689910A (zh) 多媒体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的语音采集方法及装置
KR101403783B1 (ko) 어플리케이션 실행의 개별단계를 위한 가상 공간 제공 시스템
CN103369292B (zh) 一种呼叫处理方法及网关
US2013021929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by using widget window
CN115665101A (zh) 一种法庭远程庭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843504B (zh) 一种窗口调整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765865B (zh) 一种信息快速分享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