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78060A - 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78060A
CN107678060A CN201710754456.0A CN201710754456A CN107678060A CN 107678060 A CN107678060 A CN 107678060A CN 201710754456 A CN201710754456 A CN 201710754456A CN 107678060 A CN107678060 A CN 1076780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tudied
strata slicing
strata
target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544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操
卢勉
姜岩
杨春生
赵明珠
杨莹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qing Oilfield Co Ltd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qing Oilfield Co Ltd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qing Oilfield Co Ltd,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qing Oilfie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75445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78060A/zh
Publication of CN107678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80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7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attributes, e.g. amplitude, instantaneous phase or frequency, reflection strength or polar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1Analysis by combining or comparing a seismic data set with other data
    • G01V2210/616Data from specific type of measurement
    • G01V2210/6161Seismic or acoustic, e.g. land or sea measur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1Analysis by combining or comparing a seismic data set with other data
    • G01V2210/616Data from specific type of measurement
    • G01V2210/6169Data from specific type of measurement using well-log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3Seismic attributes, e.g. amplitude, polarity, instant phas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4Geostructures, e.g. in 3D data cubes
    • G01V2210/643Horizon tra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属于地震沉积学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按照等比例剖分方法获取多个所述地层切片;获取所有井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根据所述比值以及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获取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获取所述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获取所述待研究层的储层参数,计算所述地层切片的所述振幅数据与所述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获取所述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本发明通过将地层切片的振幅信息与待研究层的实际储层信息进行相关度计算、分析,实现快速、准确地优选出吻合度最高的地层切片。

Description

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沉积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沉积学指通过地层切片技术和地震属性分析,确定沉积体系类型、储层分布等,其中地层切片技术指在地震剖面上找出地质上等时的或平行等时面的同相轴,在这样的同相轴之间内插做切片,认为这样的切片也都是等时的,即地层切片,并认为地层时间模型中任何地质时间界面的地震响应均能在某一地层切片中找到,但由于多张地层切片均可以代表这一地层的属性、参数等,因此需要在多张地层切片中优选出最能反映出该地层属性、参数等的地层切片。
现有技术根据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确定目的层附近层序所对应的一个以上的地震标志层,根据所述地震标志层,确定所述目的层的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的地震反射时间范围,在地震反射时间范围内按照等比例剖分方法获取多个所述地层切片;在获取地层切片之后,采用人工浏览筛选的方法优选出最能反映出该地层属性、参数等的地层切片,具体地,其参考已有的沉积相带图或砂岩厚度等值线图,通过调整色标颜色和强度,技术人员定性优选出宏观上反映该地层或沉积单元砂体展布规律的地层切片。例如非专利文献朱筱敏,赵东娜,曾洪流等在沉积学报,2013年第5期公开了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从2000张地层切片中选出与基准面旋回对应的数十张地层切片,利用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分析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空间展布规律。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上述方法均为在大量地层切片基础上,采用人工浏览的方法优选与储层相对应的地层切片,该方法存在地层切片优选速度慢和优选结果受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影响的问题,从而不能实现快速优选,严重影响了井震结合储层精细描述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述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根据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确定目的层附近层序所对应的一个以上的地震标志层,根据所述地震标志层,确定所述目的层的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的地震反射时间范围,在地震反射时间范围内按照等比例剖分方法获取多个所述地层切片;
步骤2:根据所述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井资料,获取所有井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根据所述比值以及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获取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
步骤3:根据所述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地震资料,获取所述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根据所述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井资料,获取所述待研究层的储层参数,计算所述地层切片的所述振幅数据与所述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步骤4:根据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以及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获取所述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按照等比例剖分方法获取多个所述地层切片,具体为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目的层内的地震资料采样点。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所述获取所有井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包括:
当所述待研究层的个数为2个以上,并且所述待研究层相互紧靠形成所述目的层时,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开始分别获取第一个所述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至第N个所述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将所述第一个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至第N个所述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相加,得到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第N个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根据所述比值以及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获取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具体为:
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述比值×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
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为以所有井的所述比值中的最小值与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的乘积,和所有井的所述比值中的最大值与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的乘积所形成的范围为基础,扩大50%的范围。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所述储层参数包括砂岩厚度、有效厚度、砂地比、孔隙度、静毛比、沉积相中的一个。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所述获取所有井的振幅数据指获取所有井的井旁道振幅数据,根据所述井旁道振幅数据计算所述井的振幅数据。
优选地,所述井旁道振幅数据为以井为中心,直径为150m范围内的采样点振幅数据。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所述计算所述地层切片的所述振幅数据与所述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具体为:
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每个地层切片所对应的每口井的所述振幅数据与所述待研究层中每口井的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所述获取所述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包括获取所有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
优选地,所述步骤4包括:
当相关系数的极值为1个时,判断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是否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若是,则将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作为所述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
优选地,所述步骤4包括:
当出现多个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时,选择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的相关系数的极值,舍弃不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的相关系数的极值,将所述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的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作为所述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
优选地,所述步骤3包括所述获取所述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包括获取以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为基础,扩大预设值的范围作为边界的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
优选地,所述以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为根据所述步骤2得到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所述预设值为5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地层切片的振幅信息与待研究层的实际储层信息进行相关度计算、分析,实现快速、准确地优选出吻合度最高的地层切片,该地层切片最能代表、反映待研究层的属性。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人工浏览的方法优选地层切片,造成优选速度慢和优选结果受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影响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地层切片优选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层垂直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于同一地层切片而言,井旁道振幅数据与待研究层的储层参数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为优选地层切片位置与待研究层序列对应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相关系数与地层切片的对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根据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确定目的层附近层序所对应的一个以上的地震标志层,根据所述地震标志层,确定所述目的层的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的地震反射时间范围,在地震反射时间范围内按照等比例剖分方法获取多个所述地层切片;
步骤2:根据所述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井资料,获取所有井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根据所述比值以及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获取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
步骤3:根据所述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地震资料,获取所述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根据所述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井资料,获取所述待研究层的储层参数,计算所述地层切片的所述振幅数据与所述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步骤4:根据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以及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获取所述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
本发明实施例以地震标志层为基础或者边界,采用等比例剖分方法获取目的层的多个地层切片。通常在一个目的层中,会有多个厚度小于目的层的待研究层,即待研究层为目的层的子集,地层切片的顺序为从上至下,会出现多张地层切片与待研究层的属性较对应的情况,例如待研究层的河道展布特征。为了快速寻找出最能代表、反映待研究层的属性的那张地层切片,本发明实施例将目的层中的地震资料以及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井资料进行结合,因为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低难以确定目的层对应的准确位置,而井资料则是实际采集得到的数据资料,将两者进行结合,实现将地层切片与实际待研究层进行拟合,从而再通过数据上的相关度计算进行地层切片的优选。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首先通过获取所有井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以及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来确定待研究层的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上述的比值对于每口井而言数值不一定均相等,因此会得到一个比值范围。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即将目的层厚度与地层切片进行联系,等比例剖分方法按照从目的层的顶部至底部的从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即相当于从上至下地对地层切片进行编号。再通过形成厚度比值与地层切片之间的关系来界定待研究层的地层切片的范围,即划出待研究层的地层切片所对应的编号范围,例如第15~第30片地层切片。其次通过获取所有井的振幅数据以及待研究层的储层参数,将地层切片所对应的每口井的振幅数据与该口井处的储层参数进行相关度判断,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极值处所对应的地层切片则为最能代表、反映待研究层的属性的那张地层切片,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将地层切片上所传达的振幅数据与实际的储层参数进行吻合度匹配,实现优选出吻合度最高的地层切片。通过步骤3优选出的地层切片应处于步骤2中的地层切片的范围之内,若不在该范围之内说明不能通过地层切片的方法来获取该储层的信息。
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地层切片的振幅信息与待研究层的实际储层信息进行相关度计算、分析,实现快速、准确地优选出吻合度最高的地层切片,该地层切片最能代表、反映待研究层的属性。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人工浏览的方法优选地层切片,造成优选速度慢和优选结果受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影响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地层切片优选的准确性。
其中,上文所述的地震资料的获取可以通过带有地震模块的软件、终端等实现,例如RPS(reservoir prediction software)、Landmark等软件。地震资料包括地震标志层、地震反射时间、地层切片、振幅数据等。井资料的获取可以通过油田数据库。井资料包括多个储层参数,例如井坐标、砂岩厚度等。一般情况下,井的深度较深,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井均会穿过目的层。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1中所述一个以上的地震标志层,指的是可以采用1个地震标志层也可以采用2个地震标志层。当目的层所在的位置跨过一个地震标志层,并且目的层的厚度不足以再跨过另一个地震标志层时,可以采用1个地震标志层,通过以该地震标志层为基准,采用上扩、下扩的方式确定目的层的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的地震反射时间范围。当目的层的顶部和底部附近均有地震标志层时,可以采用2个地震标志层作为基准,直接确定2个地震标志层的地震反射时间作为目的层的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的地震反射时间范围。
为了使地层切片与地震采样点的数据资料吻合度更高,所述步骤1中所述按照等比例剖分方法获取多个所述地层切片,具体为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目的层内的地震资料采样点。例如当目的层内的地震资料采样点为70-90个,该地震资料采样点指单道地震数据采集点,目的层的地层切片可以按照等比例剖分为100份。
所述步骤2中所述获取所有井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包括:当所述待研究层的个数为2个以上,并且所述待研究层相互紧靠形成所述目的层时,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开始分别获取第一个所述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至第N个所述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将所述第一个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至第N个所述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相加,得到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第N个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即从目的层的顶部至底部依次排列第一个至第M个待研究层,每个待研究层之间没有间隔,即该目的层中从上至下没有间隔的排列了共M个待研究层,其中N、M均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以其中一口井为例,单独计算第N个待研究层以上的每个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将这些比值相加则为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第N个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从目的层的顶部至底部依次排列第一个至第M个待研究层,每个待研究层之间没有间隔为其中一种可能的情况,根据用户对于待研究层的选择,也可能出现各个待研究层之间有间隔,不紧密依次排列形成目的层的情况,但计算过程还是需要计算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中根据所述比值以及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获取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具体为: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可以按照下列表达式进行计算。
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述比值×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
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为以所有井的所述比值中的最小值与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的乘积,和所有井的所述比值中的最大值与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的乘积所形成的范围为基础,扩大50%的范围,此处扩大50%的范围指以所有井的所述比值中的最小值与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的乘积的50%为扩大的数值,例如当以第10-第20份地层切片为基础,扩大50%的范围之后应为第5-第25份地层切片。由于等比例剖分方法按照从目的层的顶部至底部的从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即相当于从上至下地对地层切片进行编号。即实现将上文所述的比值与地层切片的编号进行对应,形成厚度比值与地层切片之间的关系来界定待研究层的地层切片的范围。
并且,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计算所有井的所述比值得到一个比值平均值,通过获取该比值平均值与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的乘积,可以估算得到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的位置,例如通过比值平均值为0.4,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为100,两者乘积为40,则第40份地层切片位大概的优选地层切片的位置。通过该比值平均值获取估算到的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的位置可以参见附图3,图3为优选地层切片位置与待研究层序列对应图,图中所示为一个目的层中从上至下无间隔的排列了32个待研究层,可以看到每个待研究层均可估算出其对应的优选地层切片的位置,即优选地层切片的编号。
另外,所述步骤3中所述储层参数包括砂岩厚度、有效厚度、砂地比、孔隙度、静毛比、沉积相中的一个。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进行储层参数的选择。
所述步骤3中所述获取所有井的振幅数据指获取所有井的井旁道振幅数据,根据所述井旁道振幅数据计算所述井的振幅数据。由于地震资料的采样点通常为间隔预设的距离进行采集,部分采样点可能会与井的位置重合,此时采样点的振幅数据则为井的振幅数据,但部分采样点可能会与井的位置不重合,则需要通过井周围靠近井的振幅数据进行计算之后获取井的振幅数据。即所述井旁道振幅数据为以井为中心,直径为150m范围内的采样点振幅数据。然后利用带有地震模块的软件等(例如RPS(reservoir predictionsoftware),Landmark等)进行计算之后,得到所有井的振幅数据。本领域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通过井周围靠近井的振幅数据进行计算之后获取井的振幅数据的过程为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对于该过程不再进行详细赘述。
所述步骤3中所述计算所述地层切片的所述振幅数据与所述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具体为:采用最小二乘法,即y=a+bx+ξ,,其中y为储层参数,x为振幅数据,a,b为回归系数,ξ是遵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分别计算每个地层切片所对应的每口井的所述振幅数据与所述待研究层中每口井的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中所述获取所述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包括获取所有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即对于每一个地层切片,在研究区域内,获取穿过该地层切片的每口井的振幅数据。分别计算每一个地层切片中的每口井的振幅数据与待研究层中每口井的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如图4所示,每一个地层切片对应一个相关系数值。所述步骤4包括:
当相关系数的极值为1个时,判断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是否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若是,则将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作为所述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例如图4中所示,当出现多个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时,选择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的相关系数的极值,舍弃不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的相关系数的极值,将所述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的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作为所述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使得优选出来的地层切片更加精确。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包括所述获取所述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包括获取以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为基础,扩大预设值的范围作为边界的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其中所述以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为根据所述步骤2得到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所述预设值为50%。例如步骤2得到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为第10-第20份地层切片,以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为基础,扩大预设值的范围作为边界的地层切片则为第5-第25份地层切片,获取第5-第25份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进行后续相关系数的计算。即在根据所述步骤2得到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的基础上,将该范围扩大50%之后,此处扩大50%指以步骤2得到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的最小值的50%为扩大的数值,再对该已经扩大的范围内的地层切片获取其所有井的振幅数据。使得在一个确定的更小的范围内计算相关系数,减少了相关系数的计算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下面以一个具体应用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次的研究区块的目的层为AB油层组,距离该目的层段顶部A最近的地震标志层为T1,距离该目的层段底部B最近的地震标志层为T1.1,利用有地震模块的软件(如RPS(reservoir prediction software),Landmark等),并利用等比例剖分的方法将T1至T1.1地震标志层范围内的地层进行剖分,获取100份地层切片(两个地震标志层之间的单道地震数据采样点数为70-90个,因此本应用实施例采用剖分份数大于单道地震数据采样点数的方式),即等比例剖分的份数为100;该目的层中包括19个待研究层,从目的层段的顶部A开始为第1个待研究层,从上至下依次排列其余18个待研究层直至目的层段底部B。
根据所述目的层AB油层组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井资料,获取所有井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从图1可以看出,井的深度足以使井穿过目的层,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井均穿过目的层。从目的层的顶部至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指的是在该待研究层范围内井的长度,例如图1中h11、h12、h13分别为某一口井处的第一个待研究层的厚度、该井处的第二个待研究层的厚度、该井处的第三个待研究层的厚度,那么该井从目的层的顶部至第三个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即为h11、h12、h13之和。本应用实施例中研究区域范围内共有50口井,统计研究区域所有井所有待研究层地层厚度hi,j(其中,i为井数i=1……50,j为研究区域内待研究层的个数j=1,……19)及A至B层段地层厚度为hi,计算每口井hi,j与hi的比值得到Li,j;以C小层为例,其属于目的层中自上而下第13个待研究层,对其中任意一口井,自上而下求取第一个待研究层到第13个待研究层的比例之和Li,13=L1,13+L2,13+……+Li,13,再将其换算为与等比例剖分份数P(P=100)对应的值Ki,13=Li,13×P,最后在每口井的Ki,13值中选择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与C小层对应的地层切片的范围为第36-第42份;
根据所述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地震资料,获取每份地层切片的每口井的振幅数据Atti,m(其中,i为井数i=1……50,m为地层切片m=1,……100,同时根据所述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井资料,获取C小层(即第13个待研究层)的每口井的储层参数Ri,此处储层参数为一类砂岩厚度,在RPS(reservoir prediction software)或者其它有统计功能的软件中,如图2所示,分别将Atti,m和Ri的数据作为X轴和Y轴,对于一份地层切片而言,每口井分别对应一个Atti,m值,对于一个待研究层而言,每口井分别对应一个Ri值。因此每个地层切片的Atti,m值均与待研究层的Ri值都可以得到一幅如图2所示的曲线图。通过最小二乘法即y=a+bx+ξ,,其中y为每口井的储层参数,x为每口井井的振幅数据,a,b为回归系数,ξ是遵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计算C小层的Ri,j与Atti,j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于每一个地层切片都可以计算出一个相关系数的数值,参见附图4将相关系数与地层切片分别作为X轴和Y轴可以得到一个相关系数与地层切片的对应图,图中相关系数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即为与C小层相关程度最高的地层切片。可以看出第42份地层切片(参见附图4中的黑色圆点处)C小层相关程度最高。
参考C小层对应的地层切片的范围为第35-第42份,而通过相关系数计算得到第42份地层切片与C小层相关程度最高,最终确定优选出的对于C小层而言的最能代表、反映该待研究层的属性的地层切片为第42份地层切片。
经过实际比较,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地层切片优选方法,对于上述19个待研究层的地层切片的优选,所需的时间约为4-6个小时,而通过现有技术中的采用人工浏览的方法优选上述19个待研究层的地层切片则需要的时间约为104-120个小时。因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地层切片优选方法可以快速、定量的优选出与待研究层对应的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根据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确定目的层附近层序所对应的一个以上的地震标志层,根据所述地震标志层,确定所述目的层的地震沉积学地层切片的地震反射时间范围,在地震反射时间范围内按照等比例剖分方法获取多个所述地层切片;
步骤2:根据所述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井资料,获取所有井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根据所述比值以及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获取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
步骤3:根据所述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地震资料,获取所述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根据所述目的层中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井资料,获取所述待研究层的储层参数,计算所述地层切片的所述振幅数据与所述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步骤4:根据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以及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获取所述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按照等比例剖分方法获取多个所述地层切片,具体为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目的层内的地震资料采样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获取所有井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包括:
当所述待研究层的个数为2个以上,并且所述待研究层相互紧靠形成所述目的层时,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开始分别获取第一个所述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至第N个所述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将所述第一个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至第N个所述待研究层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相加,得到从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第N个待研究层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目的层的总厚度的比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根据所述比值以及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获取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具体为:
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述比值×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
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为以所有井的所述比值中的最小值与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的乘积,和所有井的所述比值中的最大值与所述等比例剖分方法中的剖分份数的乘积所形成的范围为基础,扩大50%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储层参数包括砂岩厚度、有效厚度、砂地比、孔隙度、静毛比、沉积相中的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获取所有井的振幅数据指获取所有井的井旁道振幅数据,根据所述井旁道振幅数据计算所述井的振幅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旁道振幅数据为以井为中心,直径为150m范围内的采样点振幅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计算所述地层切片的所述振幅数据与所述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具体为:
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每个地层切片所对应的每口井的所述振幅数据与所述待研究层中每口井的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获取所述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包括获取所有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包括:
当相关系数的极值为1个时,判断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是否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若是,则将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作为所述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包括:
当出现多个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时,选择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的相关系数的极值,舍弃不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的相关系数的极值,将所述在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之内的所述相关系数的极值所对应的地层切片作为所述待研究层的优选地层切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括所述获取所述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包括获取以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为基础,扩大预设值的范围作为边界的地层切片的所有井的振幅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待研究层所对应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为根据所述步骤2得到的所述地层切片所在的范围,所述预设值为50%。
CN201710754456.0A 2017-08-29 2017-08-29 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 Pending CN1076780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54456.0A CN107678060A (zh) 2017-08-29 2017-08-29 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54456.0A CN107678060A (zh) 2017-08-29 2017-08-29 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8060A true CN107678060A (zh) 2018-02-09

Family

ID=61135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54456.0A Pending CN107678060A (zh) 2017-08-29 2017-08-29 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7806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1652A (zh) * 2019-06-03 2019-09-13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密度的含噪声应用空间聚类的地震相提取方法
CN110244359A (zh) * 2019-07-03 2019-09-17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改进地震切片技术的异常体边缘检测计算方法
CN111650637A (zh) * 2019-03-04 2020-09-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层位解释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7714A (zh) * 2013-03-26 2013-07-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基于频率-尺度匹配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
CN103454676A (zh) * 2013-08-09 2013-12-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线性等时地层切片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3777243A (zh) * 2012-10-25 2014-05-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砂泥岩薄互层储层厚度预测方法
CN104502969A (zh) * 2014-12-30 2015-04-0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河道砂岩性油藏的识别方法
CN104991275A (zh) * 2015-07-09 2015-10-21 北京诺克斯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特征切片薄互层分析法
CN105022098A (zh) * 2015-07-10 2015-11-0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切片层间信息的陆相沉积体识别与预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7243A (zh) * 2012-10-25 2014-05-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砂泥岩薄互层储层厚度预测方法
CN103217714A (zh) * 2013-03-26 2013-07-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基于频率-尺度匹配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
CN103454676A (zh) * 2013-08-09 2013-12-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线性等时地层切片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4502969A (zh) * 2014-12-30 2015-04-0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河道砂岩性油藏的识别方法
CN104991275A (zh) * 2015-07-09 2015-10-21 北京诺克斯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特征切片薄互层分析法
CN105022098A (zh) * 2015-07-10 2015-11-0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切片层间信息的陆相沉积体识别与预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兆辉 等: ""基于地层切片的小尺度沉积相定量解释方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李操 等: ""基于优势振幅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石油天然气学报(汉江石油学院)》 *
程顺国 等: ""变时窗非线性地层切片储层预测方法初探——以SRT油田B3X区块为例", 《2013年物探技术研讨会文集》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0637A (zh) * 2019-03-04 2020-09-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层位解释方法及装置
CN111650637B (zh) * 2019-03-04 2022-12-0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层位解释方法及装置
CN110231652A (zh) * 2019-06-03 2019-09-13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密度的含噪声应用空间聚类的地震相提取方法
CN110231652B (zh) * 2019-06-03 2021-09-17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密度的含噪声应用空间聚类的地震相提取方法
CN110244359A (zh) * 2019-07-03 2019-09-17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改进地震切片技术的异常体边缘检测计算方法
CN110244359B (zh) * 2019-07-03 2022-02-25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改进地震切片技术的异常体边缘检测计算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ssadi et al.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Sarvak Formation in an oil field in the Abadan Plain, SW Iran
CN104316978B (zh) 地球物理的近地表三维速度场研究方法和装置
Lees et al. Poisson's ratio and porosity at Coso geothermal area, California
Yeste et 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nd heterogeneity distribution in floodplain sandstones: key features in outcrop, core and wireline logs
Do Couto et al. Tectonic inversion of an asymmetric graben: Insights from a combined field and gravity survey in the Sorbas basin
Davy The Influence of Subducting Plate Buoyancy on Subduction of the Hikurangi-Chatham Plateau beneath the North Island, New Zealand: Chapter 6: Southwest Pacific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Margins
CN107678060A (zh) 一种地层切片优选方法
Petrosino et al. Sub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Solfatara volcano (Campi Flegrei caldera, Italy) as deduced from joint seismic‐noise array, volcanological and morphostructural analysis
Cunningham Application of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digital optical borehole images, and core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sity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paleokarst in the Biscayne aquifer, southeastern Florida, USA
CN105372705A (zh) 一种基于多波资料的地层切片方法
Roldán et al. Basin evolution associated to curved thrusts: The Prerif Ridges in the Volubilis area (Rif Cordillera, Morocco)
CN109343125A (zh) 一种基于探地雷达的红壤关键带地下结构空间预测方法
Drenth et al. Geophysical study of the San Juan Mountains batholith complex, southwestern Colorado
Johnston et al. Systematic pattern of beach-ridge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Conceptual model and evidence from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Koyan et al. 3D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attributes to generate classified facies models: A case study from a dune island
Hamon et al. Integrated workflow for characterizing and modeling a mixed sedimentary system: The Ilerdian Alveolina Limestone Formation (Graus–Tremp Basin, Spain)
Moret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stratigraphy of an alluvial aquifer using crosswell seismic traveltime tomography
Domenzain et al. Joint full-waveform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an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inversion applied to field data acquired on the surface
Murty et al. Basement configuration of the Jhagadia–Rajpipla profil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Deccan syneclise, India from travel-time inversion of seismic refraction and wide-angle reflection data
Walker Modern and ancient submarine fans: reply
Barseem et al. Impact of geologic setting on the groundwater occurrence in wadis El Sanab, Hashem, and Khrega using geoelectrical methods—northwestern coast, Egypt
Hamedi Lower Palaeozoic sedime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of the Kerman region, East-Central Iran
Minshull et al. Seismic structure of the Mid‐Atlantic Ridge, 8–9 S
Genedi et al. Application of geophysical techniques for shallow groundwater investigation using 1D-lateral constrained and 2D inversions in Ras Gara area, southwestern Sinai, Egypt
Bubb et al. 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global changes of sea level, part 10: seismic recognition of carbonate buildup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