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73678A - 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73678A
CN107673678A CN201711073063.XA CN201711073063A CN107673678A CN 107673678 A CN107673678 A CN 107673678A CN 201711073063 A CN201711073063 A CN 201711073063A CN 107673678 A CN107673678 A CN 1076736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regeneration concrete
weight
capsule
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730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73678B (zh
Inventor
叶茂
明红
关林波
薛云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East Dayang Concre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East Dayang Concre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East Dayang Concre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East Dayang Concre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7306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736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73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3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73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36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 C04B2201/52High compression strength concretes, i.e. with a compression strength higher than about 55 N/mm2, e.g.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RPC]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1、将相应重量份数的第一水泥、增强纤维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物;S1‑2、将相应重量份数的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混合均匀,得到第二混合物;S1‑3、将第二混合物加入到第一混合物中,加入相应重量份数的减水剂和水,搅拌均匀,得到原始混合物。S2、在原始混合物中加入缓释组合,混合均匀,成型,养护,制得。其中缓释组合包括由重量份数比为6‑8:1‑2.4:1.2‑3:11.5‑14的第二水泥、矿渣、硅灰以及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组成的缓释剂以及包裹于所述缓释剂外部的胶囊,胶囊为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具有提高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优点。

Description

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白热期,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建设的蓬勃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开展,大量的既有建筑物被拆除,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大兴土木对砂石集料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大量的开采,对自然坏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天然资源也逐渐趋于枯竭。对此,再生混凝土应运而生。
再生混凝土是以再生骨料代替或者部分代替天然骨料制备而成的混凝土。其中,再生骨料是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骨料。
申请公布号为CN101139193A、申请公布日为2008年3月12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再生混凝土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再生混凝土复合材料由下列原料制成,各组分质量比为建筑废渣制备的再生粗骨料37-53%,用建筑废渣制备的再生细骨料14-30%,工业废砂6-14%,普通水泥14-18%,水6-8%,以上各原料质量之后为百分之百,外加剂占再生粗骨料、细骨料和工业废砂总质量1-3%,废轮胎胶粉占水泥质量5-10%。
现有技术利用了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制备,但是再生骨料在破碎过程中,由于外力作用使得再生骨料内部存在大量微裂缝。再者,再生骨料中有水泥砂浆的存在,使得再生骨料的孔隙率较大。在再生骨料内部含有微裂缝且再生骨料孔隙率较大的情况下,再生骨料作为再生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当再生混凝土凝固后受到温度应力等作用时,使得再生混凝土内部受力不均匀,在混凝土上产生伸缩裂缝,导致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减少了再生混凝土的裂缝,具有提高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再生混凝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水泥:400-446份;
再生细骨料:562-713份;
再生粗骨料:1127-1278份;
水:158-173份;
减水剂:3-6份;
缓释组合:53-126份;
增强纤维:12-38份;
所述缓释组合包括由重量份数比为6-8:1-2.4:1.2-3:11.5-14的第二水泥、矿渣、硅灰以及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组成的缓释剂以及包裹于所述缓释剂外部的胶囊,所述胶囊为固化后的环氧树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减水剂能够减少再生混凝土中的水的用量,有利于加快再生混凝土的凝固,减少了再生混凝土凝固过程中进入杂质而使其强度降低的情况,也就是说减少了再生混凝土中裂缝的产生。增强纤维的加入能够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再生混凝土在终凝收缩或者受到温度应力时产生剪切裂缝的情况。经过抗拉、抗压试验可知,缓释组合的胶囊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应力,但是抗拉能力较弱。当终凝后的再生混凝土产生裂缝后,与再生混凝土浇筑成一体的胶囊在再生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拉应力的作用下破裂,填充于胶囊内部的缓释剂流入到裂缝中,当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接触到空气后与混凝土凝结为一体,将再生混凝土中的裂缝进行初步填充。随着时间的推移,凝固的再生混凝土的裂缝暴露于空气中的水分以及外部渗入的水分中,而缓释组合中的水泥、矿渣、硅灰与水融合后发生反应,形成与混凝土粘结为一体的保护膜。其中,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填充了裂缝同时提供给凝固后的再生混凝土较强的抗压强度。矿渣能够进一步提高水泥水化后的抗压强度。硅灰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并且含有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铝等金属氧化物,硅灰与水反应后能够生成强度更大的金属硅酸盐,进一步填充了裂缝,提高了填补完裂缝后的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并且,将上述组分的材料混合成再生混凝土,制成混凝土试块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由试验数据得到采用上述缓释剂的重量份数比制得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更优。
进一步优选为: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第一水泥:400-432份;
再生细骨料:562-698份;
再生粗骨料:1140-1263份;
水:158-173份;
减水剂:3-6份;
缓释组合:62-75份;
增强纤维:15-28份。
如此设置,将上述组分的材料混合成再生混凝土,然后制成混凝土试块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经试验数据可得上述重量份数的组分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更优。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再生粗骨料选用连续粒级的再生粗骨料。
如此设置,连续粒级的再生粗骨料能够提高其在再生混凝土中的分配均匀度,减少了浇捣完毕的再生混凝土中的再生粗骨料之间的孔隙率,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密实度以及抗压强度。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再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为32mm。
如此设置,当再生粗骨料的粒径过小时,再生混凝土内部相对松散,会造成凝固后的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当再生粗骨料的粒径过大时,再生骨料的总表面积减小,包裹于再生骨料外部的水泥也相应的减少,会降低凝固后的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经过对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试验,发现在本试验中,当再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为32mm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最优。而当再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超过32mm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开始下降。同时,当再生粗骨料的粒径过大时,不便于施工现场的运输,也不利于再生混凝土的搅拌。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增强纤维选用玻璃纤维、碳纤维中的其中一种。
如此设置,玻璃纤维拥有抗拉强度高、抗腐蚀、耐高温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裂缝的产生。碳纤维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疲劳性,能够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和抗压性能。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胶囊的直径为5-12mm。
如此设置,经过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发现当胶囊的直径为5-12mm时,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更优。
本发明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一种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相应重量份数的第一水泥、水、减水剂、增强纤维、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混合均匀,得到原始混合物;
S2、在原始混合物中加入缓释组合,成型,养护,制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先将水泥、水、减水剂、增强纤维、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然后再加入缓释组合,使得原始混合物中的再生粗骨料与再生细骨料的表面包裹上水泥,减少在后期的搅拌过程中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刮损缓释组合的外表面的情况,减少缓释剂提前进入未凝固的再生混凝土的情况。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缓释组合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缓凝剂,将相应重量份数的第二水泥、矿渣、硅灰以及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混合均匀,得到缓释剂;
步骤二:制备胶囊的原料,将液态的环氧树脂与T31环氧树脂固化剂以10:2.5的重量份数比混合,得到胶囊的原料;
步骤三:通过无缝滴丸制备方法将胶囊的原料包裹于缓释剂的外部形成原始颗粒物,然后将原始颗粒物进行冷却定型;使得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在缓释剂外部形成直径为5-12mm的胶囊。
如此设置,采用无缝滴丸制备方法制备缓释组合,使得胶囊的外表面光滑无接缝,提高了胶囊的整体稳定性。当环氧树脂与T31环氧树脂固化剂以10:2.5的重量份数比混合时,环氧树脂能够在中低温环境下固化,减少环氧树脂提前固化的情况。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具有一定抗压强度,但是其抗拉强度较弱,当凝固后的再生混凝土中出现裂缝时,再生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拉应力作用于胶囊上,使得胶囊破裂,内部的缓释剂流出填补裂缝。当胶囊的直径过小时,胶囊破裂时,内部的缓释剂不足以填补再生混凝土上的裂缝,对抗压强度的贡献不明显;当胶囊的直径过大时,在搅拌再生混凝土的过程中会导致胶囊提前破裂,降低了缓释组合填补裂缝的作用。
进一步优选为:S2、在原始混合物中加入缓释组合,混合均匀,成型,养护,制得。
如此设置,使得缓释组合更加均匀地分布于再生混凝土中,使得缓释组合更好地发挥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S1包括:
S1-1、将相应重量份数的第一水泥、增强纤维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物;
S1-2、将相应重量份数的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混合均匀,得到第二混合物;
S1-3、将第二混合物加入到第一混合物中,加入相应重量份数的减水剂和水,搅拌均匀,得到原始混合物。
如此设置,先将水泥、增强纤维进行混合,由于增强纤维与水泥的颗粒相对较小,所以能够更好地混合均匀。然后,再生粗骨料与再生细骨料搅拌均匀后再与第一混合物混合,使得颗粒细小的水泥和增强纤维能够进入到再生粗骨料的空隙中,然后再加入水进行搅拌,达到修补再生粗骨料上的裂缝的效果。同时,将第一混合物与第二混合物混合后再加入水,使得再生粗骨料与再生细骨料更加均匀地分布于再生混凝土中,达到再生混凝土的各部位的力学性能相对一致的效果,减少在产生凝固后的再生混凝土内部产生应力时由于再生混凝土内部的受力性能不均匀导致再生混凝土上产生裂缝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添加增强纤维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达到减少再生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的效果;
2、通过添加缓释组合,填补再生混凝土开裂后产生的裂缝,减少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的幅度,同时达到提高再生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一种再生混凝土,包括的组分及相应组分的重量份数如表1所示,且通过如下步骤制备获得:
S1-1、将第一水泥、碳纤维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物;
S1-2、将再生细骨料、最大粒径为32mm且连续粒级的再生粗骨料混合均匀,得到第二混合物;
S1-3、将第二混合物加入到第一混合物中,加入水和减水剂,搅拌均匀,得到原始混合物。
S2、在原始混合物中加入缓释组合,搅拌均匀,成型,养护,制得。
其中缓释组合的制作过程如下:
步骤一、制备缓凝剂,将重量份数比为7.2:2.1:2.5:13的第二水泥、矿渣、硅灰以及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混合均匀,得到缓释剂;
步骤二:制备胶囊的原料,将液态的环氧树脂与T31环氧树脂固化剂10:2.5的重量份数比混合,得到胶囊的原料;
步骤三:通过无缝滴丸制备方法将胶囊的原料包裹于缓释剂的外部形成原始颗粒物,然后将原始颗粒物进行冷却定型;使得环氧树脂在缓释剂外部形成粒径为9.6mm的胶囊。
上述组分中,第一水泥和第二水泥均选用强度等级为52.2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减水剂选用普通减水剂中的木质磺酸钙减水剂,再生细骨料和再生粗骨料按照国标中的强度要求选用。
实施例2-5: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5中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
实施例6-10: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缓释组合的重量份数分别为53、62、75、108、126份,其余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制备步骤均与实施例1一致。
实施例11-12: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胶囊的粒径分别选用5mm和12mm,其余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制备步骤均与实施例1一致。
实施例13-14: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步骤二中缓释剂是重量份数比为6:1:1.2:11.5的水泥、矿渣、硅灰、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
实施例15-18: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碳纤维的重量份数分别为12、15、28、38份,其余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制备步骤均与实施例1一致。
实施例19: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增强纤维选用玻璃纤维。
实施例20: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以步骤S1代替步骤S1-1、S1-2和S1-3,其中S1:将水泥、水、减水剂、碳纤维、再生细骨料、最大粒径为32mm且连续粒级的再生粗骨料混合均匀,得到原始混合物。
为了能够与实施例1-20形成对比,从而将各组分以及其重量份数的变化所带来的效果凸显,设置了如下各组对比例。
对比例1-2: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2所示。
表2.对比例1-2中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
对比例3-4: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缓释组合的重量份数分别为36、145份,其余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制备步骤均与实施例1一致。
对比例5-6: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胶囊的粒径分别选用3mm和18mm,其余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制备步骤均与实施例1一致。
对比例7: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步骤二中缓释剂是重量份数比为7.2:2.1:2.5:9.6的水泥、矿渣、硅灰、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
对比例8: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步骤二中缓释剂是重量份数比为5.5:1.2:1.9:13的水泥、矿渣、硅灰、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
对比例9: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缓释组合中的缓释剂是重量份数比为7.2:2.1:2.5的水泥、矿渣、硅灰。
对比例10: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缓释组合中的缓释剂是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
对比例11: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不添加缓释组合。
对比例12: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步骤三由以下步骤代替:
步骤3-1、利用液体张力,将胶囊的原料均匀涂抹于半球形的模具将上;
步骤3-2、将缓释剂置于两个涂抹有胶囊的原料的模具内,利用离心力使缓释剂始终位于模具内,使用钢模将两个模具上的胶囊原料进行压制,使得两个模具上的胶囊的原料在边界处混合为一体;
步骤3-3、待胶囊的原料冷却固化后,取下模具,将边界固化后的胶囊原料进行切割形成粒径为9.6mm的胶囊。
对比例13-14: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碳纤维的重量份数分别为8份和45份,其余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制备步骤均与实施例1一致。
对比例15: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不添加增强纤维。
对比例16: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选用单粒级且最大粒径为32mm的再生粗骨料。
对比例17-20:一种再生混凝土,与实施例1唯一的区别在于,再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分别为10mm、52mm、20mm和40mm,其余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制备步骤均与实施例1一致。
对比例21:一种再生混凝土,通过如下步骤制备获得:将水泥、水、碳纤维、再生细骨料、最大粒径为32mm且连续粒级的再生粗骨料、水、减水剂、缓释组合混合均匀,成型,养护,制得。
试验一、胶囊的抗拉、抗压试验
试验目的:在试验二进行前先进行内部填充物为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的胶囊的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性能的检测,以得知缓释组合中的胶囊在再生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能够承受的压力以及当凝固后的再生混凝土试块产生裂缝时缓释组合能够承受的拉力。
试验原理: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具有表面张力,所以有提高胶囊的抗拉、抗压强度的效果,用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代替缓释剂测得的胶囊的抗拉、抗压强度会相对较大,但是由于粉末状的第二水泥、矿渣、硅灰的体积较小,所以测得的胶囊的抗拉、抗压强度与内部填充为缓释剂的胶囊的抗拉、抗压强度相差不多。
试验方法:首先将购自无锡钱广化工原料有限公司的凤凰牌环氧树脂E-44和T31环氧树脂固化剂以重量份数比为10:2.5的比例混合,得到胶囊的原料。利用无缝滴丸制备方法将胶囊的原料包裹于水的外部。最后将制得的胶囊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定型。
通过上述方法制得直径分别为2mm、3mm、5mm、8mm、10mm、12mm、15mm的胶囊各三个,对其进行抗拉、抗压试验,将每种直径的三个胶囊测得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该种胶囊的抗拉、抗压强度,得到的数据如表3所示。
表3.各直径胶囊的抗拉、抗压强度(Mpa)
试验分析:从试验数据中可以得出胶囊具有一定抗压强度,但是其抗拉强度相较混凝土要弱许多。本试验的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测试中选用的水灰比是C40混凝土的标准配比,其中C40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为2.39Mpa,可见当混凝土开裂时,胶囊会随之裂开。
试验二、试配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试验样品:选取实施例1-20作为试验样品1-20,选取对比例1-21作为对照样品1-21,并将试验样品1-20和对照样品1-21依次编号为1-41。
试验方法:选取试验样品1-20和对照样品1-21共41组,通过上述方法制备再生混凝土,放入预制200mm×200mm×200mm混凝土试块的模具中,每组浇筑9个标准试块。再将标准试块放入标准养护室进行养护,7天后进行拆模。当再生混凝土试块到达28天期龄时,每组取出三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取三个试验所得数值的平均值为该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值。然后将标准养护室的养护温度上调至50℃,对再生混凝土试块进行高温养护;4小时后将标准养护室的养护温度下调至10℃,对再生混凝土试块进行长达4小时的低温养护。加速模拟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对再生混凝土的影响,使得再生混凝土试块的内部在温差作用下产生温度应力,继而产生裂缝。低温养护完成后,将各组再生混凝土试块放置于室外环境中,分别在7天和14天后,每组取三块再生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取三块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组的抗压强度值。
试验结果:第1-41组的样品抗压强度等级如表4所示。
表4.第1-41组样品的平均抗压强度表(Mpa)
数据分析:当再生混凝土试块在模拟温差变化的环境中时,再生混凝土试块产生的裂缝越少,那么再生混凝土试块的力学性能就保留的越好,在数值上的体现,就是抗压强度会越大。
通过实施例1-5和对比例1-2对比可知,当再生混凝土中的水泥、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水和减水剂的重量份数在本试验的数值内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当这些组分的重量份数落于本试验的数值之外时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通过实施例2-5和实施例1对比可知,在再生混凝土中的缓释组合和增强纤维的重量份数不变的情况下,当再生混凝土中的水泥、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水和减水剂按照实施例1中的重量份数进行配比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更优。
通过实施例1、实施例6-10和对比例3-4对比可知,当缓释组合的重量份数为53-126份时,标准养护后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优于当缓释组合的重量份数小于53份或者大于126份时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在本试验中,当缓释组合的重量份数选用69份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最优。同时,当再生混凝土试块受到温度应力时,缓释组合的重量份数为53-126份时,再生混凝土试块在获得缓释剂的修补后,再生混凝土试块在室外环境下的抗压强度下降少于对比例3-4中的再生混凝土试块。且在后期缓释剂持续发挥作用时,缓释组合份数在53-126份时,再生混凝土的后期抗压强度回升优于对比例3-4中的再生混凝土试块。
通过实施例1、实施例11-12和对比例5-6对比可知,当胶囊的粒径较小时,标准养护28天后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较优。但是当胶囊的粒径过小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后期抗压强度下降变快,且在室外环境中放置14天后,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回升效果也不明显。当胶囊的粒径过大时,标准养护28天后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再生混凝土试块在室外环境中放置7天后,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下降较多,且再生混凝土试块在室外环境中放置14天后,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回升效果也不明显。当胶囊粒径在5-12mm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后期抗压强度下降变慢,且在外环境中放置14天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回升效果明显。并且在本试验中,当胶囊的粒径为9.6mm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早期和后期抗压强度均最优。
通过实施例1、对比例7-10和对比例11进行对比可知,再生混凝土中添加了缓释组合后,对标准养护28天后的再生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没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但是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再生混凝土试块经过温差作用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后,将其放置在外环境中7天和14天时的抗压强度明显得到了提升。
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7-10进行对比可知,当缓释剂中的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减少后,再生混凝土试块在外环境中放置7天时的抗压强度明显下降,且当缓蚀剂中不添加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时,再生混凝土试块在外环境中放置7天时的抗压强度大幅下降;但是在外环境中放置14天后,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回升较好。当缓释剂中的水泥、矿渣与硅灰减少后,再生混凝土试块在外环境中放置7天时的抗压强度下降幅度变小,且当缓蚀剂中不添加水泥、矿渣与硅灰时,再生混凝土试块在外环境中放置7天时的抗压强度。由此得出在外环境中放置7天时,缓释剂中的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起主要加固作用。而当再生混凝土试块在外环境中放置14时,是缓释剂中的水泥、矿渣与硅灰和水作用下发生水化反应,对再生混凝土试块进行裂缝的填补,加强了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并且,在本试验中,当缓蚀剂中的重量份数比为本试验的数据时,水泥、矿渣、硅灰与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的联合作用最优,能够在削弱再生混凝土试块开裂后抗压强度下降的幅度,并且具有提高再生混凝土试块后期抗压强度的优点。
通过实施例1、实施例12-13与对比例7-10进行对比可知,当缓释组合中各组分的重量份数比采用实施例1中的情况时,再生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明显下降的更慢且回升的更好。并且在本试验中,当缓释剂的组分重量份数比为7.2:2.1:2.5:13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最优。
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12对比可知,当采用实施例1中的方法制备缓释组合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后期抗压强度明显高于采用对比例13中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
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15进行对比可知,当再生混凝土中添加有碳纤维时,经过28天标准养护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明显得到提升。
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19进行对比可知,碳纤维与玻璃纤维对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都能够做出贡献,但是碳纤维的作用相对更好。
通过实施例1、实施例15-18与对比例13-14进行对比可知,当碳纤维的重量份数为12-38份时,再生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优于对比例13-14中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
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16进行对比可知,选用连续粒级的再生粗骨料制成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由于选用单粒级的再生粗骨料制成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
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17-20进行对比可知,当再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为10mm和20mm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明显下降;当再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为40mm和52mm时,有降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副作用。并且在本试验中,当再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为32mm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最优。
通过实施例1、实施例20和对比例21进行对比可知,当采用实施例1中的制备步骤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最优。当先混合水泥、水、减水剂、碳纤维、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再加入缓释组合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经标准养护后的抗压强度有部分下降,且再生混凝土在外环境中放置7天与14天时的后期抗压强度也有所下降。当所有的组分一起混合搅拌后制成的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无论是28天标准养护后、还是在外环境中放置7天、14天时,均有大幅的下降。
综上,当再生混凝土中的各组分为实施例1试验中的重量份数时,再生混凝土试块的28天标准养护后的抗压强度优良。且再生混凝土试块经过模拟温差的养护后,其后期的抗压强度在下降后回升,也就是说,再生混凝土试块在温差中产生的裂缝在后期得到了修复,提高了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第一水泥:400-446份;
再生细骨料:562-713份;
再生粗骨料:1127-1278份;
水:142-183份;
减水剂:3-6份;
缓释组合:53-126份;
增强纤维:12-38份;
所述缓释组合包括由重量份数比为6-8:1-2.4:1.2-3:11.5-14的第二水泥、矿渣、硅灰以及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组成的缓释剂以及包裹于所述缓释剂外部的胶囊,所述胶囊为固化后的环氧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第一水泥:400-432份;
再生细骨料:562-698份;
再生粗骨料:1127-1263份;
水:158-173份;
减水剂:3-6份;
缓释组合:62-75份;
增强纤维:15-28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粗骨料选用连续粒级的再生粗骨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为3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纤维选用玻璃纤维、碳纤维中的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胶囊的直径为5-12mm。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相应重量份数的第一水泥、水、减水剂、增强纤维、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混合均匀,得到原始混合物;
S2、在原始混合物中加入缓释组合,成型,养护,制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组合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缓凝剂,将相应重量份数的第二水泥、矿渣、硅灰以及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混合均匀,得到缓释剂;
步骤二:制备胶囊的原料,将液态的环氧树脂与T31环氧树脂固化剂10:2.5的重量份数比混合,得到胶囊的原料;
步骤三:通过无缝滴丸制备方法将胶囊的原料包裹于缓释剂的外部形成原始颗粒物,然后将原始颗粒物进行冷却定型;使得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在缓释剂外部形成直径为5-12mm的胶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在原始混合物中加入缓释组合,混合均匀,成型,养护,制得。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包括:
S1-1、将相应重量份数的第一水泥、增强纤维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物;
S1-2、将相应重量份数的再生细骨料、再生粗骨料混合均匀,得到第二混合物;
S1-3、将第二混合物加入到第一混合物中,加入相应重量份数的减水剂和水,搅拌均匀,得到原始混合物。
CN201711073063.XA 2017-11-03 2017-11-03 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6736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73063.XA CN107673678B (zh) 2017-11-03 2017-11-03 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73063.XA CN107673678B (zh) 2017-11-03 2017-11-03 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3678A true CN107673678A (zh) 2018-02-09
CN107673678B CN107673678B (zh) 2020-06-05

Family

ID=61146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7306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673678B (zh) 2017-11-03 2017-11-03 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7367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34758A (zh) * 2018-12-29 2019-03-29 浙江春天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水泥混凝土再生施工方法
CN110240457A (zh) * 2019-06-24 2019-09-17 北京建工一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51567A (zh) * 2021-09-17 2021-11-16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建筑垃圾肥槽回填沉降的水泥胶囊材料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1459A (zh) * 2011-07-15 2012-02-15 清华大学 一种缓释型减水剂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CN103601415A (zh) * 2013-11-01 2014-02-26 深圳大学 一种混凝土碱性调节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01416A (zh) * 2013-11-01 2014-02-26 深圳大学 一种混凝土化学自修复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39223A (zh) * 2013-12-30 2014-04-23 广东红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缓释微胶囊型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31069A (zh) * 2016-09-09 2017-02-22 深圳大学 一种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的缓释型阻锈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1459A (zh) * 2011-07-15 2012-02-15 清华大学 一种缓释型减水剂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CN103601415A (zh) * 2013-11-01 2014-02-26 深圳大学 一种混凝土碱性调节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01416A (zh) * 2013-11-01 2014-02-26 深圳大学 一种混凝土化学自修复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39223A (zh) * 2013-12-30 2014-04-23 广东红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缓释微胶囊型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31069A (zh) * 2016-09-09 2017-02-22 深圳大学 一种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的缓释型阻锈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34758A (zh) * 2018-12-29 2019-03-29 浙江春天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水泥混凝土再生施工方法
CN110240457A (zh) * 2019-06-24 2019-09-17 北京建工一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51567A (zh) * 2021-09-17 2021-11-16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建筑垃圾肥槽回填沉降的水泥胶囊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3678B (zh) 2020-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ain et al. Performance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comprising granite cutting waste as fine aggregate
Benabed et al. Properties of self-compacting mortar made with various types of sand
Sua-Iam et al. Use of increasing amounts of bagasse ash waste to produce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by adding limestone powder waste
CN106517934B (zh) 一种掺碱激发剂早强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86298B (zh) 一种自密实复合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27445B (zh) 用于隧道工程的高抗渗水泥基修复材料及其配制方法
CN107673678A (zh) 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8324A (zh) 一种耐高温的地聚物基加固修补砂浆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7572981A (zh) 一种混凝土修补用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00526A (zh) C40级掺钢渣再生骨料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92744B (zh) 一种兼有良好弹性和抗磨性的道路修补材料及其应用
CN109020468B (zh) 一种抗除冰盐水泥基沟渠修补剂
Maglad et al. Assessing the mechanical, durability, thermal and 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sea shell ash based lightweight foamed concrete
CN107500648A (zh) 一种高强度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76153A (zh) 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86474A (zh) 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表层致密化施工方法
Naik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adle furnace slag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Chen et al. Effects of incorporating large quantities of nickel slag with various particle sizes on the strength and pore structure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CN107059615B (zh) 耐久型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
CN104944856B (zh) 一种制备稳定性能的再生混凝土方法
Suryadi et al. The Effect of the Use of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SCC) and Its Application
CN109776059B (zh) 基于高强度石灰/糊精灰浆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in et al. Insights into factors influencing coal gangue-filled backfill cemented by self-consolidating alkali-activated slag grouts
CN109153611B (zh) 水合固化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98911A (zh) 一种低收缩抗开裂应急修补的钢纤维混凝土、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5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