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51100B - 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51100B
CN107651100B CN201710838234.7A CN201710838234A CN107651100B CN 107651100 B CN107651100 B CN 107651100B CN 201710838234 A CN201710838234 A CN 201710838234A CN 107651100 B CN107651100 B CN 107651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haped
scroll
spr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382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51100A (zh
Inventor
刘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engfeng Import And Expor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 Xuhu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 Xuhui filed Critical Ji Xuhui
Priority to CN20171083823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511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51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51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51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511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3/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other elements; Other transmission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本发明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三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同的作用是可以通过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作用来带动输出轴旋转;3个第一耳朵形弹性片一端安装在相应的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外端上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安装在驱动圈上的驱动块带动第一耳朵形弹性片变形,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变形,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带动输出轴旋转;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在一起,且与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反的作用是可以通过第二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作用来带动输出轴旋转,旋转方向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旋转方向相反,达到驱动圈双向驱动输出轴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自行车上多使用单向离合器,单向超越离合器结构上较为简单、可靠性低、寿命短、输出轴容易磨损、制造成本也高,当单向超越离合器损坏时,自行车将不能再进行工作,这样将会给使用者造成极大的麻烦,所以就需要设计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
本发明设计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解决如上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它包括钢丝机构、车架、车轮,其中两个车轮前后安装在车架上;钢丝机构安装在车架上;其特征在于传动机构安装在车架上。
上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脚踏板、第五固定轴、第一导轨、第三固定轴、第一链轮、双向超越离合器、第三齿轮、第四齿轮、链条、第二链轮、变向机构、第五齿轮、第一T形块、第一弹簧、第三T形槽、自动张紧轮机构、第二T形块,其中第一固定轴安装在车架上;第五齿轮安装在第一固定轴上;第一导轨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三T形槽;第二固定轴端面上安装有第一T形块;第二固定轴通过第一T形块与第三T形槽配合安装在第一导轨上;第二链轮安装在第二固定轴上,且第二链轮与第五齿轮配合;第二T形块通过圆柱销安装在第三固定轴端面上;第三固定轴通过第二T形块与第三T形槽配合安装在第一导轨上;第一链轮安装在第三固定轴上;第一T形块与第二T形块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三T形槽内;两个第三T形槽内均安装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三T形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块上;另一第一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三T形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T形块上;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通过链条相连;自动张紧轮机构安装在车架上,且自动张紧轮机构与链条配合;双向超越离合器安装在第三固定轴上;第四齿轮安装在双向超越离合器上;第五固定轴安装在车架上;第三齿轮安装在第五固定轴上,且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配合;两个变向机构安装在车架上,且两个变向机构分别于第五齿轮与第四齿轮配合;脚踏板通过传动杆安装在第一固定轴上。
上述变向机构包括第二弹簧、第二导轨、圆角、限位块、第一滑动块、第三弹簧、宽槽、第一滑动槽、方块、第四固定轴、第二滑动块、第六齿轮、第二滑动槽,其中两个第二导轨上结构及其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第二导轨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滑动槽;第二导轨开第二滑动槽侧面上开有宽槽;宽槽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滑动槽;两个第一滑动块对称安装在方块两侧面上;方块通过第一滑动块与第一滑动槽配合安装在第二导轨上;第三弹簧位于宽槽内,第三弹簧一端安装在宽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方块端面上;两个限位块上下安装在方块端面上,且位于方块上侧的限位块远离第三弹簧一端上下两侧均开有圆角;两个第二导轨第二滑动槽相对安装在车架上;第四固定轴上安装有第二滑动块;第四固定轴通过第二滑动块与第二滑动槽的配合安装在两个第二导轨之间;第六齿轮安装在第四固定轴上;第四固定轴通过钢丝与钢丝机构连接;第二弹簧位于第二滑动槽内,第二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二滑动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滑动块上。
上述两个变向机构上的第六齿轮分别于第五齿轮和第四齿轮配合。
上述双向超越离合器包括输出轴、固定轮、驱动圈、调节机构、涡卷弹簧、触发筒、第一隔、第一涡卷触发弹簧、驱动块、第二隔环、第二涡卷触发弹簧、连接环、第三隔环、连接条、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一耳朵形弹性片、第二耳朵形弹性片、滑槽、方槽、支撑环、窄槽、连接盘、驱动套、回位弹簧、导槽、导块,其中固定轮安装在输出轴上;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在一起,且三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同;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嵌套在输出轴上;3个第一耳朵形弹性片一端安装在相应的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外端上;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在一起,且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同并与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反;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嵌套在输出轴上;3个第二耳朵形弹性片一端安装在相应的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外端上,且第二耳朵形弹性片与第一耳朵形弹性片配合;第一隔环、第二隔环、第三隔环依次安装在输出轴上,且第二隔环位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之间;第一隔环位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一侧;第三隔环位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一侧;3个第二连接块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二隔环侧面上,且每个第二连接块与相应的第一耳朵形弹性片配合;第一隔环与第二连接块通过第一连接块相连;第三隔环与第二连接块通过第三连接块相连;驱动圈内圆面安装在固定轮上;3个驱动块周向均匀的安装在驱动圈内圆面上,且两个相邻的驱动块位于的第一耳朵形弹性片和的第二耳朵形弹性片之间;连接盘一端安装在驱动圈远离固定轮一端;连接环一端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窄槽;连接环开窄槽一侧内圆面上开有内螺纹;连接环远离开窄槽的一端安装在连接盘上;3个调节机构均安装在连接盘端面上,且3个调节机构与相应的窄槽配合;触发筒一侧外圆面上开有外螺纹,且外螺纹未加工到触发筒端面;触发筒端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方槽;且3个方槽与相应的窄槽配合;触发筒开方槽依次内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滑槽,且滑槽与相应的方槽配合;触发筒通过其上所开外螺纹与连接环上所开的内螺纹配合安装;支撑环一端安装在触发筒远离方槽端面上;两个导块对称安装在支撑环外圆面上;驱动套内圆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导槽;驱动套通过导槽与导块的配合安装在支撑环上;回位弹簧位于驱动套内,回位弹簧一端安装在支撑环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驱动套内端面上;涡卷弹簧内端安装在触发筒上,外端通过连接条安装在连接环上。
上述驱动套安装在第三固定轴上;车轮安装在第五固定轴上;第四齿轮安装在输出轴上。
上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T形板、第一齿条、第一齿轮、支撑轴、L形固定板、第二T形板、滑块、第二齿条、第二齿轮、第一T形槽、第二T形槽,其中L形固定板一端安装在连接盘端面上;支撑轴安装在L形固定板上;支撑轴两侧安装有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第一齿轮直径是第二齿轮直径的2倍;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位于L形固定板两侧;第一齿轮穿出方槽与窄槽;第一齿条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一T形槽;第一T形板一端安装在L形固定板上;第一齿条通过第一T形槽与第一T形板滑动配合安装,且第一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齿条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三隔环端面上;第二齿条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T形槽;第二T形板通过固定块安装在L形固定板侧上;第二齿条通过第二T形槽与第二T形板滑动配合安装;第二齿条远离第二T形板的侧面上安装有滑块;第二齿条通过其上安装的滑块与滑槽滑动配合安装在触发筒上,且第二齿条与第二齿轮啮合。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触发筒上开有方槽的尺寸要求是,支撑套可以带动触发筒正反旋转15度,而不会使得第一齿轮干涉。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作为上述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在一起,且三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同的替换方案为,4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在一起,且4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同。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驱动圈通过轴承安装在固定轮上。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固定轮通过轴承安装在输出轴上。
相对于传统的自行车技术,两个车轮前后安装在车架上的作用是支撑车架与使用者;钢丝机构安装在车架上的作用是调节变向机构;其特征在于传动机构安装在车架上的作用是将使用者的驱动力传递到自行车上。
本发明中传动机构的作用是将使用者的驱动力传递到自行车上;第一固定轴安装在车架上的作用是安装第五齿轮;第一导轨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三T形槽的作用是与安装在第二固定轴上的第一T形块形成滑动配合;第二链轮安装在第二固定轴上,且第二链轮与第五齿轮配合的作用是将第五齿轮的运动传递到第二链轮上;第二T形块通过圆柱销安装在第三固定轴端面上作用是与第一导轨上的第三T形槽形成滑动配合,且又不会影响第三固定轴的旋转;第一链轮安装在第三固定轴上的作用是将第二链轮的运动通过链条传递到第三固定轴上;第一T形块与第二T形块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三T形槽内的作用是便于第二固定轴与第三固定轴各运动各的;两个第三T形槽内均安装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三T形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块上的作用是给第一T形块一个回位时的恢复力作用;另一第一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三T形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T形块上的作用是给第二T形块一个恢复力;自动张紧轮机构安装在车架上,且自动张紧轮机构与链条配合的作用是当第二固定轴与第三固定轴在第三T形槽内滑动后,将会使得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的中心距变化,变化的中心距将会使得链条的长度变化,自动张紧机构作用是将链条张紧;双向超越离合器安装在第三固定轴上的作用是便于第三固定轴驱动车轮运动,但是车轮不会驱动第三固定轴运动;第五固定轴安装在车架上的作用是安装第三齿轮;第三齿轮安装在第五固定轴上,且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配合的作用是将第四齿轮的运动传递过来;两个变向机构安装在车架上,且两个变向机构分别于第五齿轮与第四齿轮配合的作用是将第五齿轮传递到第二链轮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将第四齿轮传递到第三齿轮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脚踏板通过传动杆安装在第一固定轴上的作用是将人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固定轴上。
本发明中变向机构将第五齿轮传递到第二链轮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将第四齿轮传递到第三齿轮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第二导轨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滑动槽的作用是便于第四固定轴运动;第二导轨开第二滑动槽侧面上开有宽槽的作用是容纳方块;宽槽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滑动槽的作用是便于方块滑动;方块通过第一滑动块与第一滑动槽配合安装在第二导轨上的作用是便于安装限位块;第三弹簧位于宽槽内,第三弹簧一端安装在宽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方块端面上的作用是给方块一个恢复力作用;两个限位块上下安装在方块端面上,且位于方块上侧的限位块远离第三弹簧一端上下两侧均开有圆角的作用是限制第四固定轴的运动;两个第二导轨上的第二滑动槽相对安装在车架上的作用是便于第四固定轴在第二导轨上滑动;第四固定轴通过第二滑动块与第二滑动槽的配合安装在两个第二导轨之间的作用是为了安装第六齿轮;第六齿轮安装在第四固定轴上的作用是为了改变第四齿轮传向第三齿轮的运动方向;两个变向机构上的第六齿轮分别于第五齿轮和第四齿轮配合的作用是便于两个第六齿轮运动与第五齿轮和第四齿轮啮合;第二弹簧位于第二滑动槽内,第二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二滑动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滑动块上给第二滑动块一个恢复力作用。
本发明固定轮安装在输出轴上的作用是支撑驱动圈;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在一起,且三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同的作用是可以通过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作用来带动输出轴旋转;3个第一耳朵形弹性片一端安装在相应的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外端上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安装在驱动圈上的驱动块带动第一耳朵形弹性片变形,从而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变形,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可以带动输出轴旋转;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在一起,且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同并与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反的作用是可以通过第二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作用来带动输出轴旋转,且旋转方向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旋转方向相反,达到驱动圈可以双向驱动输出轴的作用;3个第二耳朵形弹性片一端安装在相应的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外端上,且第二耳朵形弹性片与第一耳朵形弹性片配合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安装在驱动圈上的驱动块带动第二耳朵形弹性片变形,从而使得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变形,使得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可以带动输出轴旋转;第一隔环、第二隔环、第三隔环依次安装在输出轴上,且第二隔环位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之间的作用是,一方面是为了将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隔离开,另一方面是为了便于第一隔环、第二隔环、第三隔环可以带动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沿输出轴可以周向移动;3个第二连接块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二隔环侧面上,且每个第二连接块与相应的第一耳朵形弹性片配合的作用是便于连接第一隔环、第二隔环、第三隔环;驱动圈内圆面安装在固定轮上的作用是将连接盘的运动传递到驱动块上;3个驱动块周向均匀的安装在驱动圈内圆面上,且两个相邻的驱动块位于的第一耳朵形弹性片和的第二耳朵形弹性片之间的作用是给第二耳朵形弹性片或者第一耳朵形弹性片一个变形力,从而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变形,达到驱动块驱动输出轴的作用;连接盘一端安装在驱动圈远离固定轮一端的作用是固定安装调节机构和连接环;连接环一端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窄槽的作用是便于第一齿轮伸出,防止第一齿轮旋转过程中与连接环干涉;3个调节机构均安装在连接盘端面上,且3个调节机构与相应的窄槽配合的作用是调节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与输出轴上所涂的碳化钨接触,从而到达提高双向超越离合器寿命的作用;触发筒一侧外圆面上开有外螺纹,且外螺纹未加工到触发筒端面的作用是与连接环上所开的内螺纹配合,同时也为了防止触发筒与连接环相互脱离;触发筒端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方槽;且3个方槽与相应的窄槽配合的作用是便于触发筒可以围绕自身轴线正反旋转15度;触发筒开方槽依次内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滑槽,且滑槽与相应的方槽配合的作用是当触发筒旋转过程中,不会使得通过滑块安装在触发筒上第二齿条旋转;支撑环一端安装在触发筒远离方槽端面上的作用是将驱动套上的运动传递给触发筒;驱动套通过其上所开的导槽与安装在支撑环上的导块的配合安装在支撑环上;回位弹簧位于驱动套内,回位弹簧一端安装在支撑环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驱动套内端面上的作用是给支撑环一个恢复力作用;涡卷弹簧内端安装在触发筒上,外端通过连接条安装在连接环上的作用是便于触发筒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本发明中调节机构的作用是调节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与输出轴上所涂的碳化钨接触,从而到达提高双向超越离合器寿命的作用;L形固定板一端安装在连接盘端面上的作用是便于安装支撑轴、第一T形板、第二T形板;支撑轴安装在L形固定板上的作用是支撑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第一齿轮直径是第二齿轮直径的2倍作用是,当驱动套旋转时,旋转的驱动套将会带动支撑环旋转,旋转的支撑环将会带动触发筒旋转,由于此时的驱动圈上有负载的作用,从而使得驱动圈不旋转,连接盘与连接环也将会不旋转;触发筒在其上所开的外螺纹的作用下将会旋转过程中沿自身轴向运动;触发筒运动过程中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二齿条沿第二T形板运动;运动的第二齿条将会带动第二齿轮运动;第二齿轮将会带动支撑轴运动;支撑轴将会带动第一齿轮运动,第一齿轮将会带动第一齿条沿第一T形板运动;第一齿条将会带动第三隔板运动,第三隔板将会通过第三连接块带动第二隔板运动,第二隔板通过第二连接块带动第一隔板运动,从而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沿输出轴轴线方向运动;在此过程中,当第二齿条运动L距离时,第二齿轮将会旋转N圈,第一齿轮将会旋转N圈,第一齿条将会运动2L距离,从而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可以移动到固定位置处;第一齿条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一T形槽的作用是与第一T形板配合;第二齿条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T形槽的作用是与第二T形板配合;输出轴一侧外圆面上在L1距离范围上粗糙度为12.5,的作用是便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滑动;在L2距离范围内外圆面上涂有耐磨的碳化钨的作用是,增强输出轴的耐磨性,当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与输出轴摩擦时,可以工作时间更长,从而达到延长双向超越离合器寿命的作用,在L3距离范围上粗糙度为12.5的作用是便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滑动。
在使用过程中,当车轮旋转时,车轮旋转将会带动第五固定轴旋转;第五固定轴将会带动第三齿轮旋转;第三齿轮将会带动第四齿轮旋转;第四齿轮将会带动输出轴旋转;输出轴旋转时,由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与输出轴之间只会接触不会传动力,所以输出轴将不会带动驱动圈、连接盘、连接环、触发筒、支撑环、驱动套运动,从而到达输出轴不会带动驱动套运动的目的,驱动套不旋转将不会带动第三固定轴旋转,从而达到车轮不会带动脚踏板板运动;当人蹬脚踏板板运动时,脚踏板将会带动第一固定轴运动,第一固定轴将会带动第五齿轮运动,第五齿轮将会带动第二链轮运动,第二链轮将会通过链条带动第一链轮运动;第一链轮将会带动第三固定轴运动,第三固定轴将会带动驱动套运动;当驱动套旋转时,且当旋转的驱动力较小时,旋转的驱动套将会依次带动支撑环、触发筒、连接环、连接盘、驱动圈、驱动块、第一耳朵形形弹性片与第二耳朵形形弹性片、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输出轴运动;从而到达驱动套带动输出轴旋转的目的;输出轴将会带动第四齿轮运动;第四齿轮将会带动第三齿轮旋转,第三齿轮将会带动第五固定轴运动;第五固定轴将会带动车轮运动;此时的自行车将会运动起来;由于此时的驱动套受到的驱动力较小,所以此时的触发筒将不会沿连接环上所开的内螺纹运动,从而使得双向超越离合器的的转动灵敏度大大提升;当人蹬脚踏板板运动时,脚踏板将会带动第一固定轴运动,第一固定轴将会带动第五齿轮运动,第五齿轮将会带动第二链轮运动,第二链轮将会通过链条带动第一链轮运动;第一链轮将会带动第三固定轴运动,第三固定轴将会带动驱动套运动;驱动套旋转时,从而驱动套方向看逆时针旋转,且当旋转的驱动力较大时,旋转的驱动套将会依次带动支撑环、触发筒、第二齿条向靠近驱动套方向运动、第二齿轮、支撑轴、第一齿轮、第一齿条将会向远离驱动套方向运动、第三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将会向远离驱动套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位于涂有碳化钨的L2位置处,同时此时的触发筒上的外螺纹也将旋转完,此时的触发筒将会依次带动连接环、连接盘、驱动圈、驱动块、第一耳朵形形弹性片与第二耳朵形形弹性片、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此时的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与输出轴之间存在有压力作用,所以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将会带动输出轴逆时针旋转;输出轴将会带动第四齿轮运动;第四齿轮将会带动第三齿轮旋转,第三齿轮将会带动第五固定轴运动;第五固定轴将会带动车轮运动;此时的自行车将会运动起来;从而到达驱动套带动输出轴旋转的目的;由于此时的驱动套受到的驱动力较大,双向超越离合器的的转动灵敏度大大减低,但是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位于L2位置处,从而使得双向超越离合器的输出轴使用寿命提升;自行车需要向前运动时,从而驱动套方向看必须是逆时针旋转,然而当双向离合器上的驱动逆时针旋转的第二涡卷触发弹簧损坏时,此时就需要使得驱动套方向看顺时针旋转,且当旋转的驱动力较大,触发钢丝机构,此时的两个变向机构上的第四固定轴都将沿第二导轨上的第二滑动槽向下运动,运动的第四固定轴将会带动其上安装的第六齿轮一起运动;当第四固定轴运动到与限位块接触时,在圆角的作用下将会顺利进入两个限位块之间;此时的方块将会沿宽槽所开的第一滑动槽内运动,使得限位块可以将第四固定轴限制住;此时靠近第五齿轮的第六齿轮将会和第五齿轮与第二链轮啮合;靠近第四齿轮的第六齿轮将会和第四齿轮和第三齿轮啮合;此时当人蹬脚踏板板运动时,脚踏板将会带动第一固定轴运动,第一固定轴将会带动第五齿轮运动,第五齿轮将会带动靠近第五齿轮的第六齿轮旋转;第六齿轮将会带动第二链轮运动,第二链轮将会通过链条带动第一链轮运动;第一链轮将会带动第三固定轴运动,此时传向第三固定轴的旋转方向是顺时针的;第三固定轴将会带动驱动套运动;旋转的驱动套将会依次带动支撑环、触发筒、第二齿条向靠近驱动套方向运动、第二齿轮、支撑轴、第一齿轮、第一齿条将会向靠近驱动套方向运动、第三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将会向靠近驱动套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位于涂有碳化钨的L2位置处,同时此时的触发筒上的外螺纹也将旋转完,此时的触发筒将会依次带动连接环、连接盘、驱动圈、驱动块、第一耳朵形形弹性片与第二耳朵形形弹性片、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此时的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与输出轴之间存在有压力作用,所以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将会带动输出轴顺时针旋转;驱动轴将会带动第四齿轮旋转,第四齿轮将会带动第六齿轮旋转;第六齿轮将会带动第三齿轮旋转;第三齿轮将会带动第五固定轴逆时针旋转;从而到达驱动套带动输出轴旋转的目的;由于此时的驱动套受到的驱动力较大,双向超越离合器的的转动灵敏度大大减低,但是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位于L2位置处,从而使得双向超越离合器的输出轴使用寿命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双向超越离合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输出轴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涡卷弹簧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调节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二涡卷触发弹簧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隔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连接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一耳朵形弹性片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连接套结构示意图。
图11是连接套剖视图。
图12是触发筒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一T形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第二T形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第一齿条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移动过程图。
图17是滑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8是传动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9是第三齿轮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0是第一弹簧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1是第二弹簧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2是第二滑动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3是第一导轨结构示意图。
图24是第二导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输出轴;2-固定轮;3-驱动圈;4-调节机构;5-涡卷弹簧;6-触发筒;7-第一隔环;8-第一涡卷触发弹簧;9-驱动块;10-第二隔环;11-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2-连接环;13-第三隔环;14-连接条;15-第一T形板;16-第一齿条;17-第一齿轮;18-支撑轴;19-L形固定板;20-第二T形板;21-滑块;22-第二齿条;23-第二齿轮;24-第一连接块;25-第二连接块;26-第三连接块;27-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8-第二耳朵形弹性片;29-滑槽;30-方槽;31-支撑环;32-窄槽;33-第一T形槽;34-连接盘;35-第二T形槽;36-驱动套;37-回位弹簧;38-导槽;39-导块;40-钢丝机构;41-车架;42-传动机构;43-第一固定轴;44-第二固定轴;45-第一导轨;46-第三固定轴;47-第一链轮;48-双向超越离合器;49-第三齿轮;50-第四齿轮;51-链条;52-第二链轮;53-变向机构;54-第五齿轮;55-第一T形块;56-第一弹簧;57-第二T形块;58-第二弹簧;59-第二导轨;60-圆角;61-限位块;62-第一滑动块;63-第三弹簧;64-宽槽;65-第一滑动槽;66-方块;68-第四固定轴;69-第二滑动块;70-第六齿轮;71-第三T形槽;72-第二滑动槽;73-自动张紧轮机构;74-车轮;75-脚踏板;76-第五固定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8所示,它包括钢丝机构40、车架41、车轮74,如图18所示,其中两个车轮74前后安装在车架41上;如图18所示,钢丝机构40安装在车架41上;其特征在于传动机构42安装在车架41上。
如图19、20所示,上述传动机构42包括第一固定轴43、第二固定轴44、脚踏板75、第五固定轴76、第一导轨45、第三固定轴46、第一链轮47、双向超越离合器48、第三齿轮49、第四齿轮50、链条51、第二链轮52、变向机构53、第五齿轮54、第一T形块55、第一弹簧56、第三T形槽71、自动张紧轮机构73、第二T形块57,如图19、20所示,其中第一固定轴43安装在车架41上;如图19、20所示,第五齿轮54安装在第一固定轴43上;如图23所示,第一导轨45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三T形槽71;如图19、20所示,第二固定轴44端面上安装有第一T形块55;如图19、20所示,第二固定轴44通过第一T形块55与第三T形槽71配合安装在第一导轨45上;第二链轮52安装在第二固定轴44上,且第二链轮52与第五齿轮54配合;如图19、20所示,第二T形块57通过圆柱销安装在第三固定轴46端面上;如图19、20所示,第三固定轴46通过第二T形块57与第三T形槽71配合安装在第一导轨45上;如图19、20所示,第一链轮47安装在第三固定轴46上;第一T形块55与第二T形块57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三T形槽71内;如图19、20所示,两个第三T形槽71内均安装有第一弹簧56,第一弹簧56一端安装在第三T形槽71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块55上;另一第一弹簧56一端安装在第三T形槽71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T形块57上;如图19、20所示,第一链轮47与第二链轮52通过链条51相连;如图19、20所示,自动张紧轮机构73安装在车架41上,且自动张紧轮机构73与链条51配合;双向超越离合器48安装在第三固定轴46上;如图19、20所示,第四齿轮50安装在双向超越离合器48上;第五固定轴76安装在车架41上;第三齿轮49安装在第五固定轴76上,且第三齿轮49与第四齿轮50配合;如图19、20所示,两个变向机构53安装在车架41上,且两个变向机构53分别于第五齿轮54与第四齿轮50配合;如图18所示,脚踏板75通过传动杆安装在第一固定轴43上。
如图21所示,上述变向机构53包括第二弹簧58、第二导轨59、圆角60、限位块61、第一滑动块62、第三弹簧63、宽槽64、第一滑动槽65、方块66、第四固定轴68、第二滑动块69、第六齿轮70、第二滑动槽72,如图21所示,其中两个第二导轨59上结构及其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如图24所示,第二导轨59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滑动槽72;第二导轨59开第二滑动槽72侧面上开有宽槽64;如图24所示,宽槽64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滑动槽65;如图21所示,两个第一滑动块62对称安装在方块66两侧面上;方块66通过第一滑动块62与第一滑动槽65配合安装在第二导轨59上;如图21所示,第三弹簧63位于宽槽64内,第三弹簧63一端安装在宽槽64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方块66端面上;两个限位块61上下安装在方块66端面上,且位于方块66上侧的限位块61远离第三弹簧63一端上下两侧均开有圆角60;如图21所示,两个第二导轨59第二滑动槽72相对安装在车架41上;如图22所示,第四固定轴68上安装有第二滑动块69;第四固定轴68通过第二滑动块69与第二滑动槽72的配合安装在两个第二导轨59之间;如图21所示,第六齿轮70安装在第四固定轴68上;第四固定轴68通过钢丝与钢丝机构40连接;如图21所示,第二弹簧58位于第二滑动槽72内,第二弹簧58一端安装在第二滑动槽72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滑动块69上。
如图21所示,上述两个变向机构53上的第六齿轮70分别于第五齿轮54和第四齿轮50配合。
如图1、2所示,上述双向超越离合器48包括输出轴1、固定轮2、驱动圈3、调节机构4、涡卷弹簧5、触发筒6、第一隔、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驱动块9、第二隔环10、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连接环12、第三隔环13、连接条14、第一连接块24、第二连接块25、第三连接块26、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7、第二耳朵形弹性片28、滑槽29、方槽30、支撑环31、窄槽32、连接盘34、驱动套36、回位弹簧37、导槽38、导块39,如图1、2所示,其中固定轮2安装在输出轴1上;如图5所示,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互相嵌套在一起,且三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的涡卷方向相同;如图6所示,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嵌套在输出轴1上;如图9所示,3个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7一端安装在相应的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外端上;如图5所示,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互相嵌套在一起,且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的涡卷方向相同并与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11的涡卷方向相反;如图6所示,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嵌套在输出轴1上;3个第二耳朵形弹性片28一端安装在相应的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外端上,且第二耳朵形弹性片28与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7配合;如图4所示,第一隔环7、第二隔环10、第三隔环13依次安装在输出轴1上,且第二隔环10位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之间;如图8所示,第一隔环7位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一侧;如图8所示,第三隔环13位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一侧;如图7所示,3个第二连接块25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二隔环10侧面上,且每个第二连接块25与相应的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7配合;如图7所示,第一隔环7与第二连接块25通过第一连接块24相连;如图7所示,第三隔环13与第二连接块25通过第三连接块26相连;驱动圈3内圆面安装在固定轮2上;如图2所示,3个驱动块9周向均匀的安装在驱动圈3内圆面上,且两个相邻的驱动块9位于的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7和的第二耳朵形弹性片28之间;连接盘34一端安装在驱动圈3远离固定轮2一端;如图12所示,连接环12一端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窄槽32;连接环12开窄槽32一侧内圆面上开有内螺纹;连接环12远离开窄槽32的一端安装在连接盘34上;如图3所示,3个调节机构4均安装在连接盘34端面上,且3个调节机构4与相应的窄槽32配合;如图2所示,触发筒6一侧外圆面上开有外螺纹,且外螺纹未加工到触发筒6端面;如图10、11所示,触发筒6端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方槽30;且3个方槽30与相应的窄槽32配合;如图10所示,触发筒6开方槽30依次内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滑槽29,且滑槽29与相应的方槽30配合;如图2所示,触发筒6通过其上所开外螺纹与连接环12上所开的内螺纹配合安装;支撑环31一端安装在触发筒6远离方槽30端面上;如图2所示,两个导块39对称安装在支撑环31外圆面上;驱动套36内圆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导槽38;驱动套36通过导槽38与导块39的配合安装在支撑环31上;回位弹簧37位于驱动套36内,回位弹簧37一端安装在支撑环31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驱动套36内端面上;涡卷弹簧5内端安装在触发筒6上,外端通过连接条14安装在连接环12上。
如图18所示,上述驱动套36安装在第三固定轴46上;车轮74安装在第五固定轴76上;第四齿轮50安装在输出轴1上。
如图13所示,上述调节机构4包括第一T形板15、第一齿条16、第一齿轮17、支撑轴18、L形固定板19、第二T形板20、滑块21、第二齿条22、第二齿轮23、第一T形槽33、第二T形槽35,如图13所示,其中L形固定板19一端安装在连接盘34端面上;如图13所示,支撑轴18安装在L形固定板19上;如图13所示,支撑轴18两侧安装有第一齿轮17与第二齿轮23;第一齿轮17直径是第二齿轮23直径的2倍;如图15所示,第一齿轮17与第二齿轮23位于L形固定板19两侧;如图2所示,第一齿轮17穿出方槽30与窄槽32;第一齿条16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一T形槽33;如图14所示,第一T形板15一端安装在L形固定板19上;第一齿条16通过第一T形槽33与第一T形板15滑动配合安装,且第一齿条16与第一齿轮17啮合,第一齿条16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三隔环13端面上;如图17所示,第二齿条22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T形槽35;第二T形板20通过固定块安装在L形固定板19侧上;第二齿条22通过第二T形槽35与第二T形板20滑动配合安装;第二齿条22远离第二T形板20的侧面上安装有滑块21;第二齿条22通过其上安装的滑块21与滑槽29滑动配合安装在触发筒6上,且第二齿条22与第二齿轮23啮合。
上述输出轴1一侧外圆面上在L1距离范围上粗糙度为12.5,在L2距离范围内外圆面上涂有耐磨的碳化钨,在L3距离范围上粗糙度为12.5。
上述触发筒6上开有方槽30的尺寸要求是,支撑套可以带动触发筒6正反旋转15度,而不会使得第一齿轮17干涉。
作为上述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互相嵌套在一起,且三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的涡卷方向相同的替换方案为,4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互相嵌套在一起,且4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的涡卷方向相同。
上述驱动圈3通过轴承安装在固定轮2上。
上述固定轮2通过轴承安装在输出轴1上。
综上所述:
本发明中两个车轮74前后安装在车架41上的作用是支撑车架41与使用者;钢丝机构40安装在车架41上的作用是调节变向机构53;其特征在于传动机构42安装在车架41上的作用是将使用者的驱动力传递到自行车上。
本发明中传动机构42的作用是将使用者的驱动力传递到自行车上;第一固定轴43安装在车架41上的作用是安装第五齿轮54;第一导轨45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三T形槽71的作用是与安装在第二固定轴44上的第一T形块55形成滑动配合;第二链轮52安装在第二固定轴44上,且第二链轮52与第五齿轮54配合的作用是将第五齿轮54的运动传递到第二链轮52上;第二T形块57通过圆柱销安装在第三固定轴46端面上作用是与第一导轨45上的第三T形槽71形成滑动配合,且又不会影响第三固定轴46的旋转;第一链轮47安装在第三固定轴46上的作用是将第二链轮52的运动通过链条51传递到第三固定轴46上;第一T形块55与第二T形块57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三T形槽71内的作用是便于第二固定轴44与第三固定轴46各运动各的;两个第三T形槽71内均安装有第一弹簧56,第一弹簧56一端安装在第三T形槽71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块55上的作用是给第一T形块55一个回位时的恢复力作用;另一第一弹簧56一端安装在第三T形槽71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T形块57上的作用是给第二T形块57一个恢复力;自动张紧轮机构73安装在车架41上,且自动张紧轮机构73与链条51配合的作用是当第二固定轴44与第三固定轴46在第三T形槽71内滑动后,将会使得第一链轮47与第二链轮52的中心距变化,变化的中心距将会使得链条51的长度变化,自动张紧机构作用是将链条51张紧;双向超越离合器48安装在第三固定轴46上的作用是便于第三固定轴46驱动车轮74运动,但是车轮74不会驱动第三固定轴46运动;第五固定轴76安装在车架41上的作用是安装第三齿轮49;第三齿轮49安装在第五固定轴76上,且第三齿轮49与第四齿轮50配合的作用是将第四齿轮50的运动传递过来;两个变向机构53安装在车架41上,且两个变向机构53分别于第五齿轮54与第四齿轮50配合的作用是将第五齿轮54传递到第二链轮52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将第四齿轮50传递到第三齿轮49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脚踏板75通过传动杆安装在第一固定轴43上的作用是将人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固定轴43上。
本发明中变向机构53将第五齿轮54传递到第二链轮52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将第四齿轮50传递到第三齿轮49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第二导轨59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滑动槽72的作用是便于第四固定轴68运动;第二导轨59开第二滑动槽72侧面上开有宽槽64的作用是容纳方块66;宽槽64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滑动槽65的作用是便于方块66滑动;方块66通过第一滑动块62与第一滑动槽65配合安装在第二导轨59上的作用是便于安装限位块61;第三弹簧63位于宽槽64内,第三弹簧63一端安装在宽槽64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方块66端面上的作用是给方块66一个恢复力作用;两个限位块61上下安装在方块66端面上,且位于方块66上侧的限位块61远离第三弹簧63一端上下两侧均开有圆角60的作用是限制第四固定轴68的运动;两个第二导轨59上的第二滑动槽72相对安装在车架41上的作用是便于第四固定轴68在第二导轨59上滑动;第四固定轴68通过第二滑动块69与第二滑动槽72的配合安装在两个第二导轨59之间的作用是为了安装第六齿轮70;第六齿轮70安装在第四固定轴68上的作用是为了改变第四齿轮50传向第三齿轮49的运动方向;两个变向机构53上的第六齿轮70分别于第五齿轮54和第四齿轮50配合的作用是便于两个第六齿轮70运动与第五齿轮54和第四齿轮50啮合;第二弹簧58位于第二滑动槽72内,第二弹簧58一端安装在第二滑动槽72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滑动块69上给第二滑动块69一个恢复力作用。
本发明固定轮2安装在输出轴1上的作用是支撑驱动圈3;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互相嵌套在一起,且三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的涡卷方向相同的作用是可以通过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的涡卷作用来带动输出轴1旋转;3个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7一端安装在相应的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外端上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安装在驱动圈3上的驱动块9带动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7变形,从而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变形,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可以带动输出轴1旋转;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互相嵌套在一起,且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的涡卷方向相同并与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11的涡卷方向相反的作用是可以通过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的涡卷作用来带动输出轴1旋转,且旋转方向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的旋转方向相反,达到驱动圈3可以双向驱动输出轴1的作用;3个第二耳朵形弹性片28一端安装在相应的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外端上,且第二耳朵形弹性片28与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7配合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安装在驱动圈3上的驱动块9带动第二耳朵形弹性片28变形,从而使得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变形,使得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可以带动输出轴1旋转;第一隔环7、第二隔环10、第三隔环13依次安装在输出轴1上,且第二隔环10位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之间的作用是,一方面是为了将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隔离开,另一方面是为了便于第一隔环7、第二隔环10、第三隔环13可以带动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沿输出轴1可以周向移动; 3个第二连接块25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二隔环10侧面上,且每个第二连接块25与相应的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7配合的作用是便于连接第一隔环7、第二隔环10、第三隔环13;驱动圈3内圆面安装在固定轮2上的作用是将连接盘34的运动传递到驱动块9上;3个驱动块9周向均匀的安装在驱动圈3内圆面上,且两个相邻的驱动块9位于的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7和的第二耳朵形弹性片28之间的作用是给第二耳朵形弹性片28或者第一耳朵形弹性片27一个变形力,从而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变形,达到驱动块9驱动输出轴1的作用;连接盘34一端安装在驱动圈3远离固定轮2一端的作用是固定安装调节机构4和连接环12;连接环12一端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窄槽32的作用是便于第一齿轮17伸出,防止第一齿轮17旋转过程中与连接环12干涉;3个调节机构4均安装在连接盘34端面上,且3个调节机构4与相应的窄槽32配合的作用是调节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与输出轴1上所涂的碳化钨接触,从而到达提高双向超越离合器48寿命的作用;触发筒6一侧外圆面上开有外螺纹,且外螺纹未加工到触发筒6端面的作用是与连接环12上所开的内螺纹配合,同时也为了防止触发筒6与连接环12相互脱离;触发筒6端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方槽30;且3个方槽30与相应的窄槽32配合的作用是便于触发筒6可以围绕自身轴线正反旋转15度;触发筒6开方槽30依次内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滑槽29,且滑槽29与相应的方槽30配合的作用是当触发筒6旋转过程中,不会使得通过滑块21安装在触发筒6上第二齿条22旋转;支撑环31一端安装在触发筒6远离方槽30端面上的作用是将驱动套36上的运动传递给触发筒6;驱动套36通过其上所开的导槽38与安装在支撑环31上的导块39的配合安装在支撑环31上;回位弹簧37位于驱动套36内,回位弹簧37一端安装在支撑环31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驱动套36内端面上的作用是给支撑环31一个恢复力作用;涡卷弹簧5内端安装在触发筒6上,外端通过连接条14安装在连接环12上的作用是便于触发筒6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本发明中调节机构4的作用是调节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与输出轴1上所涂的碳化钨接触,从而到达提高双向超越离合器48寿命的作用;L形固定板19一端安装在连接盘34端面上的作用是便于安装支撑轴18、第一T形板15、第二T形板20;支撑轴18安装在L形固定板19上的作用是支撑第一齿轮17与第二齿轮23;第一齿轮17直径是第二齿轮23直径的2倍作用是,当驱动套36旋转时,旋转的驱动套36将会带动支撑环31旋转,旋转的支撑环31将会带动触发筒6旋转,由于此时的驱动圈3上有负载的作用,从而使得驱动圈3不旋转,连接盘34与连接环12也将会不旋转;触发筒6在其上所开的外螺纹的作用下将会旋转过程中沿自身轴向运动;触发筒6运动过程中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二齿条22沿第二T形板20运动;运动的第二齿条22将会带动第二齿轮23运动;第二齿轮23将会带动支撑轴18运动;支撑轴18将会带动第一齿轮17运动,第一齿轮17将会带动第一齿条16沿第一T形板15运动;第一齿条16将会带动第三隔板运动,第三隔板将会通过第三连接块26带动第二隔板运动,第二隔板通过第二连接块25带动第一隔板运动,从而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沿输出轴1轴线方向运动;在此过程中,当第二齿条22运动L距离时,第二齿轮23将会旋转N圈,第一齿轮17将会旋转N圈,第一齿条16将会运动2L距离,从而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可以移动到固定位置处;第一齿条16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一T形槽33的作用是与第一T形板15配合;第二齿条22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T形槽35的作用是与第二T形板20配合;输出轴1一侧外圆面上在L1距离范围上粗糙度为12.5,的作用是便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滑动;在L2距离范围内外圆面上涂有耐磨的碳化钨的作用是,增强输出轴1的耐磨性,当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与输出轴1摩擦时,可以工作时间更长,从而达到延长双向超越离合器48寿命的作用,在L3距离范围上粗糙度为12.5的作用是便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滑动。
具体实施方式为,当车轮74旋转时,车轮74旋转将会带动第五固定轴76旋转;第五固定轴76将会带动第三齿轮49旋转;第三齿轮49将会带动第四齿轮50旋转;第四齿轮50将会带动输出轴1旋转;输出轴1旋转时,由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与输出轴1之间只会接触不会传动力,所以输出轴1将不会带动驱动圈3、连接盘34、连接环12、触发筒6、支撑环31、驱动套36运动,从而到达输出轴1不会带动驱动套36运动的目的,驱动套36不旋转将不会带动第三固定轴46旋转,从而达到车轮74不会带动脚踏板75板运动;如图16a所示,当人蹬脚踏板75板运动时,脚踏板75将会带动第一固定轴43运动,第一固定轴43将会带动第五齿轮54运动,第五齿轮54将会带动第二链轮52运动,第二链轮52将会通过链条51带动第一链轮47运动;第一链轮47将会带动第三固定轴46运动,第三固定轴46将会带动驱动套36运动;当驱动套36旋转时,且当旋转的驱动力较小时,旋转的驱动套36将会依次带动支撑环31、触发筒6、连接环12、连接盘34、驱动圈3、驱动块9、第一耳朵形形弹性片与第二耳朵形形弹性片、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输出轴1运动;从而到达驱动套36带动输出轴1旋转的目的;输出轴1将会带动第四齿轮50运动;第四齿轮50将会带动第三齿轮49旋转,第三齿轮49将会带动第五固定轴76运动;第五固定轴76将会带动车轮74运动;此时的自行车将会运动起来;由于此时的驱动套36受到的驱动力较小,所以此时的触发筒6将不会沿连接环12上所开的内螺纹运动,从而使得双向超越离合器48的的转动灵敏度大大提升;当人蹬脚踏板75板运动时,脚踏板75将会带动第一固定轴43运动,第一固定轴43将会带动第五齿轮54运动,第五齿轮54将会带动第二链轮52运动,第二链轮52将会通过链条51带动第一链轮47运动;第一链轮47将会带动第三固定轴46运动,第三固定轴46将会带动驱动套36运动;驱动套36旋转时,从而驱动套36方向看逆时针旋转,且当旋转的驱动力较大时,旋转的驱动套36将会依次带动支撑环31、触发筒6、第二齿条22向靠近驱动套36方向运动、第二齿轮23、支撑轴18、第一齿轮17、第一齿条16将会向远离驱动套36方向运动、第三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和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将会向远离驱动套36方向运动,如图16c所示,从而使得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位于涂有碳化钨的L2位置处,同时此时的触发筒6上的外螺纹也将旋转完,此时的触发筒6将会依次带动连接环12、连接盘34、驱动圈3、驱动块9、第一耳朵形形弹性片与第二耳朵形形弹性片、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此时的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与输出轴1之间存在有压力作用,所以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将会带动输出轴1逆时针旋转;输出轴1将会带动第四齿轮50运动;第四齿轮50将会带动第三齿轮49旋转,第三齿轮49将会带动第五固定轴76运动;第五固定轴76将会带动车轮74运动;此时的自行车将会运动起来;从而到达驱动套36带动输出轴1旋转的目的;由于此时的驱动套36受到的驱动力较大,双向超越离合器48的的转动灵敏度大大减低,如图16b所示,但是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位于L2位置处,从而使得双向超越离合器48的输出轴1使用寿命提升;自行车需要向前运动时,从而驱动套36方向看必须是逆时针旋转,然而当双向离合器上的驱动逆时针旋转的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损坏时,此时就需要使得驱动套36方向看顺时针旋转,且当旋转的驱动力较大,触发钢丝机构40,此时的两个变向机构53上的第四固定轴68都将沿第二导轨59上的第二滑动槽72向下运动,运动的第四固定轴68将会带动其上安装的第六齿轮70一起运动;当第四固定轴68运动到与限位块61接触时,在圆角60的作用下将会顺利进入两个限位块61之间;此时的方块66将会沿宽槽64所开的第一滑动槽65内运动,使得限位块61可以将第四固定轴68限制住;此时靠近第五齿轮54的第六齿轮70将会和第五齿轮54与第二链轮52啮合;靠近第四齿轮50的第六齿轮70将会和第四齿轮50和第三齿轮49啮合;此时当人蹬脚踏板75板运动时,脚踏板75将会带动第一固定轴43运动,第一固定轴43将会带动第五齿轮54运动,第五齿轮54将会带动靠近第五齿轮54的第六齿轮70旋转;第六齿轮70将会带动第二链轮52运动,第二链轮52将会通过链条51带动第一链轮47运动;第一链轮47将会带动第三固定轴46运动,此时传向第三固定轴46的旋转方向是顺时针的;第三固定轴46将会带动驱动套36运动;旋转的驱动套36将会依次带动支撑环31、触发筒6、第二齿条22向靠近驱动套36方向运动、第二齿轮23、支撑轴18、第一齿轮17、第一齿条16将会向靠近驱动套36方向运动、第三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和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将会向靠近驱动套36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位于涂有碳化钨的L2位置处,同时此时的触发筒6上的外螺纹也将旋转完,此时的触发筒6将会依次带动连接环12、连接盘34、驱动圈3、驱动块9、第一耳朵形形弹性片与第二耳朵形形弹性片、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11、此时的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与输出轴1之间存在有压力作用,所以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将会带动输出轴1顺时针旋转;驱动轴将会带动第四齿轮50旋转,第四齿轮50将会带动第六齿轮70旋转;第六齿轮70将会带动第三齿轮49旋转;第三齿轮49将会带动第五固定轴76逆时针旋转;从而到达驱动套36带动输出轴1旋转的目的;由于此时的驱动套36受到的驱动力较大,双向超越离合器48的的转动灵敏度大大减低,但是第一涡卷触发弹簧8位于L2位置处,从而使得双向超越离合器48的输出轴1使用寿命提升。

Claims (5)

1.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钢丝机构、车架、车轮,其中两个车轮前后安装在车架上;钢丝机构安装在车架上;传动机构安装在车架上;
上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轴、第二固定轴、脚踏板、第五固定轴、第一导轨、第三固定轴、第一链轮、双向超越离合器、第三齿轮、第四齿轮、链条、第二链轮、变向机构、第五齿轮、第一T形块、第一弹簧、第三T形槽、自动张紧轮机构、第二T形块,其中第一固定轴安装在车架上;第五齿轮安装在第一固定轴上;第一导轨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第三T形槽;第二固定轴端面上安装有第一T形块;第二固定轴通过第一T形块与第三T形槽配合安装在第一导轨上;第二链轮安装在第二固定轴上,且第二链轮与第五齿轮配合;第二T形块通过圆柱销安装在第三固定轴端面上;第三固定轴通过第二T形块与第三T形槽配合安装在第一导轨上;第一链轮安装在第三固定轴上;第一T形块与第二T形块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三T形槽内;两个第三T形槽内均安装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三T形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块上;另一第一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三T形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T形块上;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通过链条相连;自动张紧轮机构安装在车架上,且自动张紧轮机构与链条配合;双向超越离合器安装在第三固定轴上;第四齿轮安装在双向超越离合器上;第五固定轴安装在车架上;第三齿轮安装在第五固定轴上,且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配合;两个变向机构安装在车架上,且两个变向机构分别于第五齿轮与第四齿轮配合;脚踏板通过传动杆安装在第一固定轴上;
上述变向机构包括第二弹簧、第二导轨、圆角、限位块、第一滑动块、第三弹簧、宽槽、第一滑动槽、方块、第四固定轴、第二滑动块、第六齿轮、第二滑动槽,其中两个第二导轨上结构及其安装结构完全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第二导轨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滑动槽;第二导轨开第二滑动槽侧面上开有宽槽;宽槽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滑动槽;两个第一滑动块对称安装在方块两侧面上;方块通过第一滑动块与第一滑动槽配合安装在第二导轨上;第三弹簧位于宽槽内,第三弹簧一端安装在宽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方块端面上;两个限位块上下安装在方块端面上,且位于方块上侧的限位块远离第三弹簧一端上下两侧均开有圆角;两个第二导轨上的第二滑动槽相对安装在车架上;第四固定轴上安装有第二滑动块;第四固定轴通过第二滑动块与第二滑动槽的配合安装在两个第二导轨之间;第六齿轮安装在第四固定轴上;第四固定轴通过钢丝与钢丝机构连接;第二弹簧位于第二滑动槽内,第二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二滑动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滑动块上;
上述两个变向机构上的第六齿轮分别于第五齿轮和第四齿轮配合;
上述双向超越离合器包括输出轴、固定轮、驱动圈、调节机构、涡卷弹簧、触发筒、第一隔、第一涡卷触发弹簧、驱动块、第二隔环、第二涡卷触发弹簧、连接环、第三隔环、连接条、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一耳朵形弹性片、第二耳朵形弹性片、滑槽、方槽、支撑环、窄槽、连接盘、驱动套、回位弹簧、导槽、导块,其中固定轮安装在输出轴上;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在一起,且三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同;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嵌套在输出轴上;3个第一耳朵形弹性片一端安装在相应的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外端上;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在一起,且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同并与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反;3个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嵌套在输出轴上;3个第二耳朵形弹性片一端安装在相应的第二涡卷触发弹簧外端上,且第二耳朵形弹性片与第一耳朵形弹性片配合;第一隔环、第二隔环、第三隔环依次安装在输出轴上,且第二隔环位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和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之间;第一隔环位于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一侧;第三隔环位于第二涡卷触发弹簧一侧;3个第二连接块周向均匀的安装在第二隔环侧面上,且每个第二连接块与相应的第一耳朵形弹性片配合;第一隔环与第二连接块通过第一连接块相连;第三隔环与第二连接块通过第三连接块相连;驱动圈内圆面安装在固定轮上;3个驱动块周向均匀的安装在驱动圈内圆面上,且两个相邻的驱动块位于的第一耳朵形弹性片和的第二耳朵形弹性片之间;连接盘一端安装在驱动圈远离固定轮一端;连接环一端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窄槽;连接环开窄槽一侧内圆面上开有内螺纹;连接环远离开窄槽的一端安装在连接盘上;3个调节机构均安装在连接盘端面上,且3个调节机构与相应的窄槽配合;触发筒一侧外圆面上开有外螺纹,且外螺纹未加工到触发筒端面;触发筒端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方槽;且3个方槽与相应的窄槽配合;触发筒开方槽依次内圆面上周向均匀的开有3个滑槽,且滑槽与相应的方槽配合;触发筒通过其上所开外螺纹与连接环上所开的内螺纹配合安装;支撑环一端安装在触发筒远离方槽端面上;两个导块对称安装在支撑环外圆面上;驱动套内圆面上对称开有两个未贯通的导槽;驱动套通过导槽与导块的配合安装在支撑环上;回位弹簧位于驱动套内,回位弹簧一端安装在支撑环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驱动套内端面上;涡卷弹簧内端安装在触发筒上,外端通过连接条安装在连接环上;
上述驱动套安装在第三固定轴上;车轮安装在第五固定轴上;第四齿轮安装在输出轴上;
上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T形板、第一齿条、第一齿轮、支撑轴、L形固定板、第二T形板、滑块、第二齿条、第二齿轮、第一T形槽、第二T形槽,其中L形固定板一端安装在连接盘端面上;支撑轴安装在L形固定板上;支撑轴两侧安装有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第一齿轮直径是第二齿轮直径的2倍;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位于L形固定板两侧;第一齿轮穿出方槽与窄槽;第一齿条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一T形槽;第一T形板一端安装在L形固定板上;第一齿条通过第一T形槽与第一T形板滑动配合安装,且第一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齿条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三隔环端面上;第二齿条侧面上开有未贯通的第二T形槽;第二T形板通过固定块安装在L形固定板侧上;第二齿条通过第二T形槽与第二T形板滑动配合安装;第二齿条远离第二T形板的侧面上安装有滑块;第二齿条通过其上安装的滑块与滑槽滑动配合安装在触发筒上,且第二齿条与第二齿轮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上述触发筒上开有方槽的尺寸要求是,支撑套可以带动触发筒正反旋转15度,而不会使得第一齿轮干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3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在一起,且三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同的替换方案为,4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互相嵌套在一起,且4个第一涡卷触发弹簧的涡卷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圈通过轴承安装在固定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轮通过轴承安装在输出轴上。
CN201710838234.7A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 Active CN1076511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38234.7A CN107651100B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38234.7A CN107651100B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51100A CN107651100A (zh) 2018-02-02
CN107651100B true CN107651100B (zh) 2020-06-12

Family

ID=61130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38234.7A Active CN107651100B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5110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9382U (zh) * 1990-05-10 1991-01-16 何达齐 双摆杆、钢丝绳传动多级变速自行车
CN1186755A (zh) * 1996-06-16 1998-07-08 黄志伟 自行车后轴内变速器
CN101376419A (zh) * 2008-09-26 2009-03-04 西南大学 可调式两挡自适应自动变速轮毂
CN101648587A (zh) * 2009-08-26 2010-02-17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摩托车超越式离合传动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88021B1 (ko) * 2004-06-18 2006-06-09 김헌규 오토바이의 변속기용 풀리커버조립체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9382U (zh) * 1990-05-10 1991-01-16 何达齐 双摆杆、钢丝绳传动多级变速自行车
CN1186755A (zh) * 1996-06-16 1998-07-08 黄志伟 自行车后轴内变速器
CN101376419A (zh) * 2008-09-26 2009-03-04 西南大学 可调式两挡自适应自动变速轮毂
CN101648587A (zh) * 2009-08-26 2010-02-17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摩托车超越式离合传动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51100A (zh) 2018-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32731B2 (en) Seat cushion pump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7815542B2 (en) Reverse sprocket transfer case
US8439792B2 (en) Planetary gear mechanism for a bicycle
US8403800B2 (en) Shift mechanism for a planetary gear transmission
CN101224783B (zh) 自行车的轮毂变速器及用于变换这种轮毂变速器的方法
CN101439752B (zh) 有用于换档辅助机构的动力控制机构的自行车轮毂传动器
US7434489B1 (en) Bicycle drive system
CN108266501B (zh) 内变速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68486B (zh) 用于能够由肌肉力量驱动的交通工具的离合器装置和齿轮机构单元
JP4270334B2 (ja) 車両用常時噛み合い式変速装置
EP2773554A1 (en) Dual speed bottom bracket
US4711332A (en) Drive connection with a freewheel mechanism
US4531418A (en) Totally synchronized manual transmission units for use in a vehicle
US20180312062A1 (en) Actuation system having face cam mechanism operated by a planetary gear set
CN107651100B (zh) 一种共享式耐用自行车
US9651100B2 (en) Clutch assembly with friction pads and a clutch cylinder
CN103925308A (zh) 非摩擦式离合器
US6325739B1 (en) Bicycle hub transmission with a mechanism for stopping rotation of one or more sun gears relative to another member
CN107131263B (zh) 一种轴输入式三挡内变速器
CN107244378B (zh) 一种三挡内变速器
US3648813A (en) Automatic clutch-wear compensator
US11865400B2 (en) Exercise machines having synchronizing clutch mechanism
CN101943226B (zh) 反向输入阻断机构
US20040045385A1 (en) Dual-gearshift forward backward control mechanism for remote control toy car
CN111043274B (zh) 双路径耦合传动差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14

Address after: 325000 No. 268 College West Road, Lucheng District, Zhejiang, Wenzhou

Applicant after: Ji Xuhui

Address before: 523000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Technology Park building 11, floor 2, 201D

Applicant before: DONGGUAN SONGYAN ZHIDA INDUSTRIAL DESIGN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0

Address after: Room 1004-15, building 8, 3333 Guangyi Road, Daqiao Town, Nanh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xing Meizh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25000 No. 268 College West Road, Lucheng District, Zhejiang, Wenzhou

Patentee before: Ji Xuhu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23

Address after: 215000 Hengfeng mansion, 265 Fenghuang street,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after: Suzhou Hengfeng import and Export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004-15, building 8, 3333 Guangyi Road, Daqiao Town, Nanh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xing Meizh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