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3426A - 产生混合泛音的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产生混合泛音的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3426A
CN107613426A CN201610933008.2A CN201610933008A CN107613426A CN 107613426 A CN107613426 A CN 107613426A CN 201610933008 A CN201610933008 A CN 201610933008A CN 107613426 A CN107613426 A CN 1076134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dio amplifier
guide tube
loudspeaker
sound guide
se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330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峰铭
张嘉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613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34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btaining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In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产生混合泛音的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扬声器包括一第一音箱、一第一喇叭单体、一第一导音管、一第二音箱、一第二喇叭单体、一第二导音管及一混音管。第一喇叭单体包括一第一振动膜。第一振动膜朝向第一音箱。第一导音管连接第一音箱。第二喇叭单体包括一第二振动膜。第二振动膜朝向第二音箱。第二导音管连接于第二音箱。混音管连接第一导音管及第二导音管,以产生一泛音。

Description

产生混合泛音的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产生混合泛音的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式电子装置不断推陈出新。许多可携式电子装置均搭载着扬声器,以播放音乐或音效。然而,为了因应使用者对于电子装置方便携带的要求,电子装置朝向薄型化发展,进而使得内部的扬声器也必须小型化与薄型化。
业界发现在扬声器朝向小型化与薄型化发展时,音色表现通常会比较沉闷且音质会比较单调,使得播放的音乐缺乏谐和度与柔软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产生混合泛音的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其利用混音管的设计,使得声波能够在混音管混合后产生泛音,以增加谐和度与柔软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扬声器。扬声器包括一第一音箱、一第一喇叭单体、一第一导音管、一第二音箱、一第二喇叭单体、一第二导音管及一混音管。第一喇叭单体包括一第一振动膜。第一振动膜朝向第一音箱。第一导音管连接第一音箱。第二喇叭单体包括一第二振动膜。第二振动膜朝向第二音箱。第二导音管连接于第二音箱。混音管连接第一导音管及第二导音管,以产生一泛音。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一扬声器及一音效处理电路。扬声器包括一第一音箱、一第一喇叭单体、一第一导音管、一第二音箱、一第二喇叭单体、一第二导音管及一混音管。第一喇叭单体包括一第一振动膜。第一振动膜朝向第一音箱。第一导音管连接第一音箱。第二喇叭单体包括一第二振动膜。第二振动膜朝向第二音箱。第二导音管连接于第二音箱。混音管连接第一导音管及第二导音管,以产生一泛音。音效处理电路用以提供一声音信号至扬声器。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的示意图。
图3绘示图2的第一主音的频率曲线、第二主音的频率曲线及泛音的频率曲线的示意图。
图4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的示意图。
图5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的示意图。
图6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的示意图。
图7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的示意图。
图8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的示意图。
图9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电子装置
110、210、310、410、510、610、710:扬声器
111、311、611、711:第一音箱
111h、211h、311h:第一出音孔
112、212、312、612、712:第二音箱
112h、212h、312h:第二出音孔
113、713:第三音箱
113s:第三音箱的外表面
114、714:第四音箱
114s:第四音箱的外表面
115、215、315、715:第一喇叭单体
115f:第一振动膜
116、216、316、716:第二喇叭单体
116f:第二振动膜
117、317、517、617、717:第一导音管
118、218、318、518、618、718:第二导音管
119、219、319、519、619、719:混音管
119h、219h、319h、419h:第三出音孔
120:音效处理电路
C1:第一主音的频率曲线
C2:第二主音频率曲线
C3:泛音的频率曲线
S0:声音信号
S11、S71:第一主音
S12、S72:第二主音
S13、S23、S23、S43、S53、S63、S73:泛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参照图1,其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100的示意图。电子装置100例如是一平板电脑、一笔记型电脑、一智慧型手机或一手持影音装置。电子装置100包括一扬声器110及一音效处理电路120。音效处理电路120用以提供一声音信号S0至扬声器110。
请参照图2,其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扬声器110的示意图。扬声器110包括一第一音箱111、一第二音箱112、一第三音箱113、一第四音箱114、一第一喇叭单体115、一第二喇叭单体116、一第一导音管117、一第二导音管118及一混音管11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喇叭单体115设置于第三音箱113内。第一喇叭单体115的第一振动膜115f设置于第三音箱113的外表面113s,并朝向第一音箱111。第二喇叭单体116设置于第四音箱114内。第二喇叭单体116的第二振动膜116f设置于第四音箱114的外表面114s,并朝向第二音箱11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音箱113及第四音箱114为密闭式音箱。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音箱113及第四音箱114可以是开放式音箱。
第一导音管117连接于第一音箱111,第二导音管118连接于第二音箱112。混音管119连接第一导音管117及第二导音管118。因此,第一振动膜115f所产生的声波在第一音箱111共振后,可以经由第一导音管117传递至混音管119;第二振动膜116f所产生的声波在第二音箱112共振后,可以经由第二导音管118传递至混音管119。混音管119将混音后的声波辐射出去,而形成泛音。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音管117或第二导音管118可以是直管或曲折管。第一导音管117或第二导音管118可以利用隔板来形成曲折的管状结构,或者可以直接以模具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管状结构。
混音管119的截面积大于第一导音管117的截面积,也大于第二导音管118的截面积,使得混音管119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混音。
第一音箱111具有一第一出音孔111h,第二音箱112具有一第二出音孔112h,混音管119具有一第三出音孔119h。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音孔111h、第二出音孔112h及第三出音孔119h朝向相同方向。第一出音孔111h辐射出第一喇叭单体115的第一主音S11,第二出音孔112h辐射出第二喇叭单体116的第二主音S12,第三出音孔119h辐射出第一喇叭单体115及第二喇叭单体116混合的泛音S13。第三出音孔119h的截面积小于混音管119的截面积,使得混音管119能够形成一半开放音腔,以发挥混音的功能。
请参照图3,其绘示图2的第一主音S11的频率曲线C1、第二主音S12的频率曲线C2及泛音S13的频率曲线C3的示意图。第一主音S11的频率曲线C1不同于第二主音S12的频率曲线C2。经由混音后,泛音S13的频率曲线C3大致上介于第一主音S11的频率曲线C1与第二主音S12的频率曲线C2之间。扬声器110所辐射的声波不仅包含了第一主音S11及第二主音S12,更包含了泛音S13,使得播放的音乐具有谐和度与柔软度。
除了上述实施例以外,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请参照以下其他实施例的示例性说明。
请参照图4,其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210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喇叭单体215及第二喇叭单体216面向不同方向,且第一出音孔211h与第二出音孔212h朝向不同方向,第一出音孔211h与第三出音孔219h朝向不同方向。为了使第二喇叭单体216所产生的声波能够经由第二音箱212及第二导音管218传导至混音管219,以产生泛音S23,第二导音管218增加了弯折次数。
请参照图5,其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310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第三出音孔319h与第一出音孔311h朝向不同方向,第三出音孔319h与第二出音孔312h朝向不同方向。为了使第一喇叭单体315所产生的声波能够经由第一音箱311及第一导音管317传导至混音管319,第一导音管317增加了弯折次数。为了使第二喇叭单体316所产生的声波能够经由第二音箱312及第二导音管318传导至混音管319,第二导音管318增加了弯折次数。声波在混音管319混合后,产生泛音S33。
请参照图6,其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410的示意图。此实施例的扬声器410仅具有第三出音孔419h,而不具有第一出音孔及第二出音孔。也就是说,在不需要主音时,可以仅设置第三出音孔419h,而仅辐射出泛音S43。通过混音的技术,可获得较柔和的音质。
请参照图7,其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510的示意图。在空间允许时,第一导音管517及第二导音管518可以为直管。第一导音管517及第二导音管518连接混音管519,以形成泛音S53。
请参照图8,其绘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扬声器610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扬声器610不包括第三音箱及第四音箱,而仅有第一音箱611及第二音箱612。第一导音管617沿着第一音箱611的侧壁形成。第二导音管618沿着第二音箱612的侧壁形成。第一导音管617及第二导音管618平行设置。第一导音管617及第二导音管618的末端直接连通而形成混音管619。如此一来,可在第一音箱611及第二音箱612之间的狭长空间形成第一导音管617、第二导音管618及混音管619,以创造出泛音S63。
请参照图9,其绘示根据本发明根据一实施例的扬声器710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为了创造较低频的第一主音S71及较高频的第二主音S72,可能会采用较大的第一喇叭单体715及较小的第二喇叭单体716。对应地,第一音箱711的体积与第二音箱712的体积不同,第三音箱713的体积与第四音箱714的体积不同。虽然第一喇叭单体715的大小与第二喇叭单体716的大小不同,仍可通过第一导音管717、第二导音管718与混音管719进行混音,而形成泛音S73。较低频的第一主音S71与较高频的第二主音S72加上泛音S73后,能够有效地增加谐和度与柔软度。
上述各种实施例的设计可组合,并不局限于各实施例的图式所绘示的态样。举例来说,图9采用不同大小的喇叭单体的设计可以组合于图4~8的设计中。图6采用单出音孔的设计可以组合于图2、4、5、7~9的设计中。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音箱;
一第一喇叭单体,包括一第一振动膜,该第一振动膜朝向该第一音箱;
一第一导音管,连接该第一音箱;
一第二音箱;
一第二喇叭单体,包括一第二振动膜,该第二振动膜朝向该第二音箱;
一第二导音管,连接于该第二音箱;以及
一混音管,连接该第一导音管及该第二导音管,以产生一泛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第三音箱,该第一喇叭单体设置于该第三音箱内;以及
一第四音箱,该第二喇叭单体设置于该第四音箱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音箱具有一第一出音孔,该第二音箱具有一第二出音孔,该混音管具有一第三出音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音孔、该第二出音孔及该第三出音孔朝向相同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出音孔与该第一出音孔朝向不同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音孔与该第二出音孔朝向不同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出音孔的截面积小于该混音管的截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该混音管的截面积大于该第一导音管的截面积,该混音管的截面积大于该第二导音管的截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喇叭单体及该第二喇叭单体面向不同方向。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扬声器,包括:
一第一音箱;
一第一喇叭单体,包括一第一振动膜,该第一振动膜朝向该第一音箱;
一第一导音管,连接该第一音箱;
一第二音箱;
一第二喇叭单体,包括一第二振动膜,该第二振动膜朝向该第二音箱;
一第二导音管,连接于该第二音箱;及
一混音管,连接该第一导音管及该第二导音管,以产生一泛音;以及一音效处理电路,用以提供一声音信号至该扬声器。
CN201610933008.2A 2016-07-11 2016-10-24 产生混合泛音的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Pending CN1076134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1704 2016-07-11
TW105121704A TWI602442B (zh) 2016-07-11 2016-07-11 產生混合泛音之揚聲器及應用其之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3426A true CN107613426A (zh) 2018-01-19

Family

ID=61011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33008.2A Pending CN107613426A (zh) 2016-07-11 2016-10-24 产生混合泛音的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13426A (zh)
TW (1) TWI60244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8492A (zh) * 2019-11-04 2021-05-11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扬声器组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1752A (zh) * 2005-07-22 2007-01-24 张壮发 扬声器系统
US7499555B1 (en) * 2002-12-02 2009-03-03 Plantronics, Inc. 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acoustic stray field cancellation
CN103503474A (zh) * 2011-09-12 2014-01-08 音茶乐株式会社 双驱动单元耳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63195B2 (en) * 2004-12-22 2007-08-28 Ultimate Ears, Llc In-ear monitor with shaped dual bore
CN205160727U (zh) * 2015-11-10 2016-04-13 广州杰士莱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出音和导音混合型音箱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99555B1 (en) * 2002-12-02 2009-03-03 Plantronics, Inc. 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acoustic stray field cancellation
CN1901752A (zh) * 2005-07-22 2007-01-24 张壮发 扬声器系统
CN103503474A (zh) * 2011-09-12 2014-01-08 音茶乐株式会社 双驱动单元耳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8492A (zh) * 2019-11-04 2021-05-11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扬声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3364A (zh) 2018-01-16
TWI602442B (zh) 2017-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4190B (zh) 扬声器截止频率以下信号还原原声的方法和装置
Larsen et al. Audio bandwidth extension: application of psychoacoustics, signal processing and loudspeaker design
CN106797514B (zh) 电子音频设备、电子音频装置和产生可听声的方法
CN107666638B (zh) 一种估计录音延迟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US9986321B1 (en) Speaker module
CA2559059A1 (en) Appliance audio notification device
US20090175460A1 (en) Artificial mouth with acoustic tube outputting plane waves
CN107613426A (zh) 产生混合泛音的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07613436A (zh) 具泛音的扬声器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JP2012029107A (ja) 電子機器
CN208015988U (zh) 电子设备
CN207354602U (zh) 扬声器箱
WO2019205713A1 (zh) 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7968861U (zh) 发声系统
De Lauro et al. Analogical model for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flue organ pipes inferred by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CN102868957A (zh) 超薄型扬声器系统
TW201801540A (zh) 頻率延伸之揚聲器及應用其之電子裝置
CN207150815U (zh) 一种新型计算机专用音箱
CN202231854U (zh) 超薄型扬声器系统
CN207117721U (zh) 用于移动终端的扩音架
CN205946146U (zh) 多单体扬声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4031443U (zh) 喇叭单体结构改良
WO2015003387A1 (zh) 一种终端
Shiah et al. Parametric analysis for a miniature loudspeaker used in cellular phones
Di Scipio A constructivist gesture of deconstruction. sound as a cognitive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