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3707A - 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93707A CN107593707A CN201710600599.6A CN201710600599A CN107593707A CN 107593707 A CN107593707 A CN 107593707A CN 201710600599 A CN201710600599 A CN 201710600599A CN 107593707 A CN107593707 A CN 1075937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sulfovax
- isopropyl
- disease
- active component
- sp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的杀菌组合物,且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60~80︰1。本发明组合物对多种作物上的多种病害都有较高活性,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菌谱。并具有用药量小、耐雨水冲刷,增效明显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在作物病害上的应用。
技术背景
异丙噻菌胺,日本石原产业公司研发的第3代SDHI杀菌剂,能有效地控制子囊菌纲和半知菌纲真菌,具有预防和治疗性。2014年以来相继在加拿大、美国获登记上市,用于防治葡萄、莴苣、油菜籽、矮生浆果、高尔夫球场及草皮农场上草坪草的多种灰霉病和菌核病害。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病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病害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病害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果都是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增效比值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相互复配,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有关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的相关复配,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含有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重量比为1︰60~80︰1。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的优选重量比为1︰40~60︰1;更优选为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10~20︰1,活性成分B为啶氧菌酯、咯菌腈、吡唑醚菌酯、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蛇床子素、氟唑菌酰胺、啶菌噁唑、甲基硫菌灵。
所述的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的病害的应用,所述的作物包括粮食作物、豆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瓜类作物、水果类作物、干果类作物、嗜好作物、根茎类作物、油料作物、花卉作物、药用作物、原料作物、绿肥牧草作物。
所述的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的病害的应用,所述的病害包括灰霉病、白粉病、褐斑病、菌核病、炭疽病、角斑病、条斑病、赤霉病、病毒病、腐烂病、斑点落叶病、稻瘟病、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锈病、白腐病、黑斑病、茶饼病、腐烂病、溃疡病、流胶病、叶枯病、叶锈病、颖枯病、霜霉病、晚疫病、早疫病、立枯病、叶斑病。
本发明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取决于单独使用时的施用量,也取决于一种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的混配比例以及增效作用程度,同时也与目标病害有关。通常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1%~90%,较佳的为5%~80%。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活性成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10%~80%。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活性成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2%~30%,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可以选自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不同剂型,制剂中还可以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稳定剂、抗冻剂等。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成分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粘结剂、消泡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其中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
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异丙噻菌胺0.01%~60%、活性成分B 0.01%~80%、分散剂1%~12%、湿润剂1%~8%、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异丙噻菌胺0.01%~60%、活性成分B0.01%~80%、分散剂1%~12%、湿润剂1%~8%、崩解剂1%~10%、粘结剂0~8%、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异丙噻菌胺0.01%~50%、活性成分B0.01%~50%、分散剂1%~10%、湿润剂1%~1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异丙噻菌胺0.01%~50%、活性成分B0.01%~50%、乳化剂1%~10%、分散剂1%~10%、溶剂1%~2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水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异丙噻菌胺0.01%~50%、活性成分B0.01%~50%、助溶剂2%~6%、湿润剂1%~10%、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异丙噻菌胺0.01%~50%、活性成分B0.01%~50%、溶剂1%~20%、乳化剂1%~12%、抗冻剂0~8%、消泡剂0.01%~2%、增稠剂0~2%、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异丙噻菌胺0.01%~50%、活性成分B0.01%~50%、乳化剂3%~25%、溶剂1%~10%、抗冻剂0~8%、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加至100%。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与持效作用,防效高于单剂;(2)农药用药量减少,降低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环境污染;(3)扩大了杀菌谱,对多种病害如灰霉病、白粉病、褐斑病、菌核病、炭疽病、角斑病、条斑病、赤霉病、病毒病、腐烂病、斑点落叶病、稻瘟病、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锈病、白腐病、黑斑病、茶饼病、腐烂病、溃疡病、流胶病、叶枯病、叶锈病、颖枯病、霜霉病、晚疫病、早疫病、立枯病、叶斑病都有较高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应用实施例一
实施例1~24可湿性粉剂
将异丙噻菌胺、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填料混合,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所述的可湿性粉剂产品。具体见表1。
表1实施例1~24各组分及含量
实施例25~48水分散粒剂
将异丙噻菌胺、活性成分B、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填料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需要的粒径,再加入粘结剂(可加可不加)等其它助剂,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产品。具体见表2。
表2实施例25~48各组分及含量
实施例49~72悬浮剂
将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异丙噻菌胺、活性成分B,用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3。
表3实施例49~72各组分及含量
实施例73~74悬乳剂
将分散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去离子水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异丙噻菌胺,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异丙噻菌胺悬浮剂,然后将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浮剂中,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乳剂产品。具体见表4。
表4实施例73~74各组分及含量
实施例75~92水乳剂
将异丙噻菌胺、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去离子水、抗冻剂(可加可不加)、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乳剂产品。具体见表5。
表5实施例75~92各组分及含量
实施例93~95微乳剂
将异丙噻菌胺、活性成分B溶解在装有溶剂的均化器中,将乳化剂、抗冻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加入到装有上述溶液的均化器中,用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后予以强烈混合并匀化,最后得到外观清澈透明的本发明所述的微乳剂产品。具体见表6。
表6实施例93~95各组分及含量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试验方法: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作物病菌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5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b分别为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
A为异丙噻菌胺;
B选自啶氧菌酯、咯菌腈、吡唑醚菌酯、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蛇床子素、氟唑菌酰胺、啶菌噁唑、甲基硫菌灵。
应用实施例二:
供试病害:番茄灰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7异丙噻菌胺与啶氧菌酯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7可知,异丙噻菌胺与啶氧菌酯复配防治番茄灰霉病的配比在1︰60~8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异丙噻菌胺与啶氧菌酯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20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异丙噻菌胺与啶氧菌酯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尤其是当异丙噻菌胺与啶氧菌酯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三:
供试病害:观赏菊花灰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异丙噻菌胺与咯菌腈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8异丙噻菌胺与咯菌腈复配对观赏菊花灰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8可知,异丙噻菌胺与咯菌腈复配防治观赏菊花灰霉病的配比在1︰80~6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异丙噻菌胺与咯菌腈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25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异丙噻菌胺与咯菌腈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尤其是当异丙噻菌胺与咯菌腈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四:
供试病害:黄瓜白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异丙噻菌胺与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9异丙噻菌胺与醚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9可知,异丙噻菌胺与醚菌酯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的配比在1︰60~8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异丙噻菌胺与醚菌酯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30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异丙噻菌胺与醚菌酯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尤其是当异丙噻菌胺与醚菌酯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五:
供试病害:草坪褐斑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异丙噻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0异丙噻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草坪褐斑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0可知,异丙噻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防治草坪褐斑病的配比在1︰60~8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异丙噻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25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异丙噻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尤其是当异丙噻菌胺与吡唑醚菌酯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六:
供试病害:黄瓜白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异丙噻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1异丙噻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1可知,异丙噻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的配比在1︰60~8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异丙噻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30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异丙噻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尤其是当异丙噻菌胺与乙嘧酚磺酸酯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七:
供试病害:葡萄白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异丙噻菌胺与蛇床子素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2异丙噻菌胺与蛇床子素复配对葡萄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2可知,异丙噻菌胺与蛇床子素复配防治葡萄白粉病的配比在1︰60~8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异丙噻菌胺与蛇床子素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20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异丙噻菌胺与蛇床子素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尤其是当异丙噻菌胺与蛇床子素重量比为8: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八:
供试病害:黄瓜灰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异丙噻菌胺与氟唑菌酰胺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3异丙噻菌胺与氟唑菌酰胺复配对黄瓜灰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3可知,异丙噻菌胺与氟唑菌酰胺复配防治黄瓜灰霉病的配比在1︰60~8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异丙噻菌胺与氟唑菌酰胺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25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异丙噻菌胺与氟唑菌酰胺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尤其是当异丙噻菌胺与氟唑菌酰胺重量比为2: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九:
供试病害:番茄灰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异丙噻菌胺与啶菌噁唑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4异丙噻菌胺与啶菌噁唑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4可知,异丙噻菌胺与啶菌噁唑复配防治番茄灰霉病的配比在1︰60~8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异丙噻菌胺与啶菌噁唑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30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异丙噻菌胺与啶菌噁唑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尤其是当异丙噻菌胺与啶菌噁唑重量比为1:2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十:
供试病害:小麦白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异丙噻菌胺与甲基硫菌灵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5异丙噻菌胺与甲基硫菌灵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5可知,异丙噻菌胺与甲基硫菌灵复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配比在1︰60~8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异丙噻菌胺与甲基硫菌灵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25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异丙噻菌胺与甲基硫菌灵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尤其是当异丙噻菌胺与甲基硫菌灵重量比为1:5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药效试验部分:试验药剂由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30%异丙噻菌胺悬浮剂(自配)、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自配)、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自配)、22.5%啶氧菌酯悬浮剂(自配)、25%吡唑醚菌酯乳油(自配)、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市购)、1%蛇床子素水剂(自配)、20%氟唑菌酰胺悬浮剂(自配)、25%啶菌噁唑乳油(市购)、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市购)。
应用实施例十一 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灰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药前调查黄瓜灰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6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灰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6可以看出,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二 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苹果白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药前调查苹果白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7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苹果白粉病药效试验
由表17可以看出,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苹果白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三 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炭疽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药前调查黄瓜黄瓜炭疽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8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黄瓜炭疽病药效试验
由表18可以看出,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黄瓜炭疽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并且可以治疗黄瓜白粉病,14天后防治效果高达97%以上。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四 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葡萄白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郊区,药前调查葡萄白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9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葡萄白粉病病药效试验
由表19可以看出,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葡萄白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并且可以治疗葡萄灰霉病,14天后防治效果高达97%以上。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五 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菜豆褐斑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药前调查菜豆褐斑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0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菜豆褐斑病药效试验
由表20可以看出,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菜豆褐斑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六 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药前调查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1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21可以看出,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七 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油菜菌核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汉中市郊区,药前调查油菜菌核病病情,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2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油菜菌核病药效试验
由表22可以看出,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后经过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试验得出,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角斑病、条斑病、赤霉病、病毒病、腐烂病、斑点落叶病、稻瘟病、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锈病、白腐病、黑斑病、茶饼病、腐烂病、溃疡病、流胶病、叶枯病、叶锈病、颖枯病、褐斑病、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晚疫病、早疫病、立枯病、叶斑病等常见病害的防效均在95%以上,优于单剂防效,增效作用明显。
Claims (6)
1.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活性成分为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重量比为1︰60~80︰1,活性成分B为啶氧菌酯、咯菌腈、吡唑醚菌酯、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蛇床子素、氟唑菌酰胺、啶菌噁唑、甲基硫菌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40~6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异丙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10~20︰1。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剂、水乳剂、微乳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病害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病害为灰霉病、白粉病、褐斑病、菌核病、炭疽病、角斑病、条斑病、赤霉病、病毒病、腐烂病、斑点落叶病、稻瘟病、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锈病、白腐病、黑斑病、茶饼病、腐烂病、溃疡病、流胶病、叶枯病、叶锈病、颖枯病、霜霉病、晚疫病、早疫病、立枯病、叶斑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600599.6A CN107593707A (zh) | 2017-07-21 | 2017-07-21 | 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600599.6A CN107593707A (zh) | 2017-07-21 | 2017-07-21 | 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93707A true CN107593707A (zh) | 2018-01-19 |
Family
ID=61059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600599.6A Pending CN107593707A (zh) | 2017-07-21 | 2017-07-21 | 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59370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02043A (zh) * | 2018-03-23 | 2018-08-17 |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 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7858A (zh) * | 2007-11-05 | 2010-12-15 | 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 杀真菌组合物和防治有害真菌的方法 |
-
2017
- 2017-07-21 CN CN201710600599.6A patent/CN10759370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7858A (zh) * | 2007-11-05 | 2010-12-15 | 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 杀真菌组合物和防治有害真菌的方法 |
CN105851004A (zh) * | 2007-11-05 | 2016-08-17 | 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 杀真菌组合物和防治有害真菌的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02043A (zh) * | 2018-03-23 | 2018-08-17 |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 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12490A (zh) | 一种含四霉素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 |
CN107006519A (zh) | 一种含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 |
CN105248426B (zh) | 一种高效农药组合物 | |
CN107125247A (zh) | 一种含氟噻唑吡乙酮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9964945A (zh) | 一种含氯氟醚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5191939B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4938488B (zh) | 一种高效杀菌组合物 | |
CN104412982A (zh) | 一种含氟醚菌酰胺的复配高效杀菌组合物 | |
CN109964944A (zh) | 一种含氯氟醚菌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7593707A (zh) | 一种含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6857582A (zh) | 一种含四霉素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5284806B (zh) | 一种含苯酰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814033B (zh) | 一种含环己磺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7347884A (zh) | 一种含有异丙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642343A (zh) | 一种含噻唑锌与三唑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5028419B (zh) | 一种含氯苯嘧啶醇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3704229A (zh) | 一种含氟唑活化酯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7047618A (zh) | 一种含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012536B (zh) | 一种含氟嘧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3621515B (zh) | 一种含环己磺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4521978B (zh) | 一种含醚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757007B (zh) | 一种含环己磺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604863B (zh) | 一种含醚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6879637A (zh) | 一种含地果黄酮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 |
CN107549175A (zh) | 一种含异丙噻菌胺与三唑类的杀菌组合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