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82633A - 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82633A
CN107582633A CN201710911074.4A CN201710911074A CN107582633A CN 107582633 A CN107582633 A CN 107582633A CN 201710911074 A CN201710911074 A CN 201710911074A CN 107582633 A CN107582633 A CN 1075826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cine
decoction
nettle rash
chieh
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110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82633B (zh
Inventor
叶绿萍
林辉
张衍
黄明政
文隽
刘倩
陈光添
彭锦芳
田元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91107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826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82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82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82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82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治疗荨麻疹的中药外用制剂荆岗液及其制备方法,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重量比例制成:荆芥穗:岗松:益母草2:1:1;其制备方法为:称取上述重量份药材,粗粉碎后加8‑10倍量水浸泡2个小时,大火煮沸后保持微沸1.5小时,趁热倒出药液,放冷;药渣加水再煮沸,文火煎30分钟,趁热倒出药液,放冷,合并药液,滤过;滤液浓缩,至药液含药量约为药:液为1:1.5g/ml后,浓缩药液加95%酒精适量,至含酒精量70%,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药:液比为1:1‑1.2,用瓶子包装得到产品。本制剂具有清热化湿、祛风止痒、益气活血的之功,清热解毒、止痒止痛为治病原则,以迅速缓解皮疹及局部瘙痒刺痛症状为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反复使用部分患者达到不复发的效果。

Description

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荨麻疹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皮肤疾病,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风团一般有三个典型特征:(1)中央有大小不等的肿胀,几乎所有患者在肿胀区周围都会出现反应性红斑;(2)剧烈瘙痒,时有烧灼感;(3)一过性,皮肤通常在1~24h会恢复正常外观。血管性水肿的特点:(1)突然发生的真皮下部和皮下组织明显肿胀;(2)疼痛而非痒;(3)常累及黏膜的下部;(4)消退比风团慢,可持续长达72h。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皮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
临床上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病因,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通常西医将荨麻疹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刺激(刺激、冷、热、日光照射、压力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蟹、蛋类等,植物或水果类如芒果、柠檬、李子、大蒜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药、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或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心脏瓣膜、吻合器、骨科的钢钉、钢饭及妇科的节育环等)、吸入物(粉尘等)、昆虫叮咬以及运动等。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的,包括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精神紧张或劳累、针对IgE 或者高亲和力IgE 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某些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炎症性肠病等。但要注意的是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消楚,有学者认为可能与感染、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和自身反应性等相关。但均认为肥大细胞在发病中起中心作用,其活化并脱颗粒,导致了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异常释放,是影响本病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关键。
中医学历代文献对荨麻疹记载较多,大多以症状命名,如“瘾疹”、“㾦㿔”,此外尚有“鬼饭疙瘩”、“风疹块”、“风瘙瘾疹” “赤疹”、“白疹”等名。其病因多由禀赋不耐,腠理失密,外感风热、风寒、风湿之邪或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膏粱厚味之品,致脾胃失调湿热困脾,化热动风或卫外不固,汗出受风或外邪久郁化热伤及阴液或平素体弱,气血不足,加之风邪外袭,郁于皮毛肌腠之间,以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正邪相搏而发疹,或者精神紧张而肝郁不舒,气血失和,风邪内伏而发病。
西医按照荨麻疹发病原因,结合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类,分为:
一、自发性
1、急性自发性荨麻疹 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6周
2、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6周
二、诱导性
1、物理性
(1)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 机械性切力后1-5min内局部形成条状风团
(2)冷接触性荨麻疹 遇到冷的物体、风、液体、空气等在接触部位形成风团
(3)延迟压力性荨麻疹 垂直受压后30min至24h局部形成红斑样深在性水肿,可持续数天
(4)热接触性荨麻疹 皮肤局部受热后形成风团
(5)日光性荨麻疹 暴露于紫外线或可见光后诱发风团
(6)振动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 皮肤被振动刺激后数分钟出现局部红斑和水肿
2.非物理性
(1)胆碱能性荨麻疹 皮肤受产热刺激如运动、进辛辣食物、情绪激动时诱发的直径2~3mm风团,周边有红晕
(2)水源性荨麻疹 接触水后诱发风团
(3)接触性荨麻疹 皮肤接触一定物质后诱发瘙痒、红斑或风团
(4)运动诱导性荨麻疹 运动后数分钟进食或4h内暴食,发生血管性水肿、风团、常伴有其他过敏症状,与某些特异食物有关。
中医对荨麻疹的分型无统一的标准,大多学者将荨麻疹以辨证分型,分为风热束表、风热挟湿、风邪久羁、风寒束表、血热风盛、血瘀生风、血虚风盛和脾胃失和等多种证候类型。
荨麻疹诊断:本病诊断一般不困难,根据临床上出现风团样皮疹,即可确诊。但引起荨麻疹的原因比较复杂,确定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常很困难,因此,应对患者详尽采集病史和全面体检,包括可能的诱发因素及缓解因素,病程,发作频率,皮损持续时间,昼夜发作规律,风团大小、数目,风团形状及分布,是否合并血管性水肿,伴随瘙痒或疼痛程度,消退后是否有色素沉着,既往个人或家族中的过敏史、感染病史、内脏疾病史、外伤史、手术史、用药史,心理及精神状况,月经史,生活习惯,工作及生活环境以及既往治疗反应等。通常荨麻疹不需要做更多的实验室检查。急性患者可检查血常规,了解发病是否与感染或过敏相关。慢性患者如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的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差时,可考虑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便虫卵、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补体和各种自身抗体等。必要时可以开展变应原筛查、食物日记、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鉴定,以排除和确定相关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荨麻疹的治疗:
1、病因治疗: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荨麻疹自然消退。
2、控制症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1)一线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常用的一代抗组胺药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酮替芬、异丙嗪等,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l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
(2)二线治疗:一线治疗常规剂量使用l~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选择:①更换药品品种或剂量增加2~4倍;②联合应用第一代抗组胺药;③联合应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提倡同类结构的药物联合使用如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合,以提高抗炎作用;④联合抗白三烯药物,特别是对非抗炎药诱导的荨麻疹。
(3)三线治疗:对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选择以下治疗:①环孢素,每日3~5mg/kg,分2~3次口服。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只用于严重的、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的患者。②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急性、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泼尼松30~40mg(或相当剂量),口服4~5d后停药,不主张在慢性荨麻疹中常规使用。③免疫球蛋白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日2g,连用5d,适合严重的自身免疫性荨麻疹。④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抗lgE单抗)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肯定疗效。⑤光疗,对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人工荨麻疹患者在抗组胺药治疗的同时可试用UVA和UVB治疗1~3个月。
(4)急性荨麻疹的治疗:首先积极明确去除病因,口服抗组胺药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可选择糖皮质激素:泼尼松30~40mg,口服4~5d后停药,或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静脉或肌内注射,特别适用于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1:1000肾上腺素溶液0.2~0.4ml皮下或肌内注射,可用于急性荨麻疹伴休克或严重的荨麻疹伴血管性水肿。
(5)诱导性荨麻疹的治疗:诱导性荨麻疹对常规的抗组胺药治疗相对较差。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要根据荨麻疹的类型,选择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如人工荨麻疹可减少搔抓,可联合酮替芬(1mg,每日1-2次)及等辅助使用UVA或窄波UVB光疗等;冷接触性荨麻疹可联合赛庚啶(2mg,每日3次)或者联合多塞平(25mg,每日2次)或辅助冷水适应性脱敏治疗等。
(6)中医中药的治疗:荨麻疹虽然病因复杂,临床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慢性者多虚实夹杂,但追本求源,终归于“风”,以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而风邪致病最易兼夹杂其他病邪,如热、寒、湿等。当风邪突出时,则发病急骤,当本虚突出时,则反复发作,病势缠绵难愈。中医对荨麻疹治法,除传统辨证论治中药内服外,尚有专病专方、中成药法、外治法、经络法、针药并用法、中西医结合法等各种疗法。治则以祛风为主,古人之名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若将此法予以发扬,兼以凉血祛风、凉血解毒、养血祛风、活血祛风、散寒清热、益气固表、养血活血以及清利肠胃湿热等,治疗用之得当,可获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荨麻疹可谓百医百方,目前检索到中医药治疗荨麻疹已申请专利的有以下文献:
1.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978238.6,申请日2015.12.23,申请人,覃秋令,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东路188号广西民族大学,发明人:覃秋令,一种治疗荨麻疹的中药组合物,治疗荨麻疹的中药制剂;其有益效果是:解决了传统治疗荨麻疹的中药组合物,清热化湿、清风止痒、益气活血,调节过敏体质,见效快,且针对湿热型荨麻疹,新生皮肤形成护肤屏障,是皮肤症状得到完全改善。
2、中国专利,荆芥防风汤发明专利申请号:CN200710022855.4申请日:2007.05.23公开号:CN101062175A公开日:2007.10.31申请人:陈江摘要:一种荆防汤,主要由荆芥穗、防风、僵蚕、生甘草、金银花、丹皮、干地黄、黄芩、薄荷等配方配比组成,具有疏散解表、清热止痒的功效,对治疗皮肤湿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症状疗效显著。
3.中国专利,治疗荨麻疹的中药丸,申请号:CN201410507958.X申请日:2014.09.18公开号:CN104353000A公开日:2015.02.18申请人:董小红摘要:一种治疗荨麻疹的中药丸,其原料药材分别是:荆芥穗10份、牛蒡子10份、丹皮9份、浮萍6份、蝉衣12份、甘草6份、徐长卿30份、防风9份、生姜6份。本发明所述治疗荨麻疹的中药丸,具有疏风止痒、益气固表的功效,对荨麻疹具有迅速治疗的效果。
4.中国专利,一种荨麻散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CN201610710253.7申请日:2016.08.23公开号:CN106176934A公开日:2016.12.07申请人:王春霞 摘要:一种荨麻散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荨麻散包括下述原料:荆芥穗、薄荷、甘草;其制备方法为:将各原料分别进行干燥;将干燥后的各原料分别粉碎成粉末,并混合搅拌均匀,得混合粉末;对混合粉末进行杀菌得所述的荨麻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荨麻散采用外涂的方式对荨麻疹病症进行治疗,不伤及机体的内部功能,对机体无毒副作用。所述的荨麻散中包含的荆芥穗、薄荷和甘草均具有解表和祛风的功效,可以使病灶处的毛囊和毛细血管透疹畅达,有利于药物渗透到病灶的内部,对病灶达到彻底的治疗。此外,本发明所述的荨麻散中包含的薄荷和甘草具有解毒、杀菌和抗菌的功效,可以有效杀死病灶处存在的细菌。
5.中国专利,一种治疗荨麻疹的药物组合物,申请号:CN201410563558.0申请日:2014.10.22公开号:CN104257845A公开日:2015.01.07申请人:汪伟摘要:一种治疗荨麻疹的药物组合物,由一定重量比例的黄芪、苍耳子、金银花、栀子、牡丹皮、荆芥穗、鱼腥草、马齿苋、茵陈、桑白皮、桃仁、红花配制而成。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中各个组分均廉价易得,制备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制备多种剂型使用,同时还能有效的防止荨麻疹复发,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6.中国专利,一种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中药制剂,申请号:CN200810160729.X申请日:2008.11.20公开号:CN101757307A公开日:2010.06.30申请人:周继红摘要:一种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中药制剂,本药以荆芥穗、防风、僵蚕、生甘草、紫背浮萍、金银花、牛蒡子、丹皮、干地黄、黄芩、蝉蜕、薄荷为原料,根据每位中药的不同特性和不同配比调制而成,本发明配方独特,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疗效显著,并且加工制作简便,使用方便,且经济上比较便宜,服用又方便。
7.一种治疗荨麻疹的中药制剂发明专利申请号:CN201310067988.9申请日:2013.03.05公开号:CN104027660A公开日:2014.09.10申请人:范德润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荨麻疹的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的中药原料制成:茵陈20-40g,苍白术各10-20g,荆芥穗5-15g,防风5-15g,川芎5-15g,牛蒡子5-15g,当归5-15g,炒白芍5-15g,苦参5-15g,蝉衣5-15g,黄芪10-25g,薏苡仁10-20g,白芷5-15g,茯神5-15g,桂枝5-15g,生龙牡各10-25g,甘草1-5g。本发明组方合理,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可有效治疗麻疹、风疹,消除患者病痛及生活上的极大不便
上述公开的治疗荨麻疹中药制剂采用不同处方,较多采用了内服制剂,有的处方较为复杂,仅有一种荨麻散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CN201610710253.7)为外用。其采用打粉的方法制备中药散剂,外涂于皮肤上,但中药大多的有效成分都包藏在细胞内,难以溶出,收获的疗效是有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水煮醇沉的方法把本发明中药方制备成溶液剂,使有效成分呈离子或分子状态溶于水中,分散度大,可使皮肤较快吸收而发挥作用。具有清热化湿、清风止痒、益气活血的功能,主要针对荨麻疹风团水肿,瘙痒无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通过局部涂擦配合揉搓按摩,使皮肤迅速吸收,达到止痒止痛消肿的效果,改善症状,提升生活品质,反复使用部分患者达到不复发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是这样实现的:
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是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的:荆芥穗:岗松:益母草2:1:1;其制备工艺方法为:按上述重量份称取药材,粗粉碎后加药材重量8-10倍水浸泡2个小时后,大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微沸1.5小时,趁热倒出药液,放冷;药渣加水适量再煮沸,文火煎30分钟,趁热倒出药液,放冷,合并药液,滤过;滤液浓缩,至药液含药量约为药:液为1:1.5g/ml后,浓缩药液加95%酒精适量,至含酒精量70%。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浓缩;成品控制浓度为药:液比为1: 1-1.2,用瓶子包装得到溶液剂产品。
所述的喷剂的制备方法为,称取重量份: 荆芥穗:岗松:益母草 2:1:1的药材,粗粉碎后加药材重量8-10倍水浸泡2个小时后,大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微沸1.5小时,趁热倒出药液,放冷;药渣加水过面约1cm再煮沸,文火煎30分钟,趁热倒出药液,放冷,合并药液,滤过;滤液浓缩,至药液含药量约为药:液为1: 1.5g/ml后,浓缩药液加95%酒精适量,至含酒精量70%。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浓缩。成品控制浓度为药:液比为1: 1-1.2,用压力瓶包装,充入二氧化碳,得到喷剂产品。
本发明溶液剂的使用方法:溶液剂外擦患处,取脱脂棉或脱脂纱布沾取药液,稍加压力反复涂擦皮疹患处,至皮肤微红为度。一般约0.5-1小时后,皮疹可消退,瘙痒消失或减轻。
本发明喷剂的使用方法:用药液喷剂轻喷患处,洗净双手,用手掌稍加压力反复揉搓患处至皮肤微红为度。一般约0.5-1小时后,皮疹可消退,瘙痒减轻或消失。
以下是本发明的方解:
处方由荆芥穗、岗松、益母草三味中药组成,以中医外治解毒法治疗皮肤疾病的学术思想为指导,通过涂擦或喷洒药液于患处,然后配合揉搓按摩促进药物吸收,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经过皮肤、汗腺、毛囊吸收直达病所,使局部气血流通,迅速宣泄各种毒邪,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解毒止痒之功,疗效稳固持久,无明显副作用。
本方中,荆芥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tenuisfoliaBriq.的干燥花穗。性味辛,微温。归肺、肝经。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之功。
注意荆芥穗与中药荆芥区别:
1、药物名称不一样。
2、药物的入药部位不一样。
二者来源皆于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tenuisfoliaBriq.,荆芥为植物的地上部分,包括茎、叶和花穗,荆芥穗仅为植物的花穗。
3、功效有不用
荆芥与荆芥穗均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者均可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排泄,有抑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但荆芥穗芳香气烈,质轻,较荆芥的发散力更强,更长于祛风解表、理血止血,应用荆芥穗发汗解表,可使风邪从汗而解之功更甚。荆芥穗尚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所以本发明使用荆芥穗与其他学者使用荆芥是有区别的。
荆芥穗炮制过程:每年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以穗大,香气浓者为佳。其性状为穗状轮伞花序,呈圆柱形,花冠多脱落,宿萼黄绿色,钟形,质脆易碎,内有棕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荆芥穗相关论述:
荆芥,又称为“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是唇形科荆芥属植物荆芥(Nepetacataria L.)的干燥地上部分,以我国江苏、浙江等地为主产区。荆芥始记于《神农本草经》:“假苏,味辛,温。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结聚气破散之,下瘀血,除湿痹。一名鼠莫,生川泽,列为中品。”直到《吴普本草》中始见“荆芥”一名,李时珍曰:按吴普本草云,假苏一名荆芥。因此,历代本草多以假苏作为正名,如《本草经集注》、《唐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图经》、《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等。以荆芥作为正名的,如《本草蒙荃》、《救荒本草》、《本草原始》、《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从新》等明、清时期的本草。现代本草及药学著作均以荆芥作为药材正名。其各家论述如:1、《滇南本草》“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2、《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3、《本经逢原》“治风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故并主之。”4、《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5、《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等。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研究发现荆芥穗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单萜类、三萜类、有机酸类等多种成分,而挥发油成分是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类成分,研究表明,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醇、酮、酯、萜烯、萜烷类化合物,而右旋薄荷酮(d-menthone)、消旋薄荷酮(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约占总油的 70~77%,少量为右旋柠檬烯(d-limonene)、l-异薄荷酮(l-isomenthone),异胡薄荷酮(isopulegone)等。《中国药典》(2015 年版第一部)在对荆芥穗含量测定中要求挥发油含量不低于 0.4%(ml/g),胡薄荷酮含量不低于0.08%。
荆芥穗中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及黄酮类化合物,如: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胡椒酮、右旋柠檬烯、木犀草素、芹菜素、反式桂皮酸、β-谷甾醇、熊果酸、橙皮苷、tilianin、等。现代药理表明,荆芥穗中的黄酮、tilianin 、橙皮素-7-O-葡萄糖苷、熊果酸、β-谷甾醇、桂皮酸、木犀草素和橙皮苷可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具有抗炎、镇痛、抗 H1N1病毒作用。荆芥穗提取物芹菜素有解痉、抗胃溃疡作用。荆芥内酯可通过抑制神经中枢系统,降低发热模型大鼠体温,具有明显的发汗、解热作用;荆芥挥发油能够升高致痛模型动物痛阈值、减少扭体次数,达到抗炎、镇痛作用;荆芥中有效成分通过抑制相关致炎因子含量、缩短其细胞生长周期,发挥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荆芥穗与其他中药配伍制成的复方制剂对治疗经间期出血具有明显疗效。
荆芥穗相关配伍举例:
1、荆术散 荆芥穗1两,赤芍1两,制苍术2两,甘草半两(炒)。 有疏风顺气之功,主小儿一切热证,伤风伤寒,壮热咳嗽,鼻塞声重;伤风潮热,或变蒸发热;风热伤肺,鼻涕气粗;急慢惊风;自汗,盗汗;丹毒风热,眼暴赤热肿,口舌腮项热肿生疮,咽喉肿痛,重舌。(摘录《永类钤方》卷二十引《集验方》。)
2、荆穗四物汤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荆芥穗, 是在常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了荆芥穗。主治血虚头晕。头晕之虚实寒热诸证,同乎头痛一治法也。(《金鉴》卷四十三)
3、荆芥穗汤 川黄连、荆芥穗、生地黄、生甘草,有疏利郁结之功,主小儿胎气兼风邪入脐,致患撮口,气息喘急,啼声不出,或肚上青筋,吊疝内气引痛。(《慈幼新书》卷一)
4、荆神饮 荆芥穗4两。治疗疠疮初起。水5-6碗,煎去三分之二,滤清服;又以1斤煎汤,先熏后洗。不过3-4次即愈。(《解围元薮》卷四)
5、荆兰汤 荆芥穗2两,贯众2两,甘草2两,蜀椒(去目)2两,泽兰2两,芍药2两 用于五痔痛不可忍,上为粗末每用3大匙,水3碗煎沸,倾盆内,先坐熏之,覆令密,勿泄出药气,通手即淋渫。(《圣济总录》卷九)
6、荆芥汤 荆芥穗25克 桔梗100克 甘草(炙)50克。上为粗末。每服20克,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治疗风热肺壅 咽喉肿痛 语声不出 或如有物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荆芥石膏茶 荆芥穗、石膏等份,为末,每服10克,茶调下。治疗风热头痛。
8、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10克,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 (《本草图经》)
9、倒换散 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5~10克,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宜明论方》)
10、药枕 八月后,取荆芥穗作枕,及铺床下,立春日去之。用于头项风强。(《千金方》)
本方中,岗松,为桃金娘科岗松属植物岗松Baeckea frutescens L. 的全草。性味辛、苦、涩,凉。归心、肝、脾、肾、膀胱经。以气香、色绿者为佳。具有化瘀止痛,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之功。
岗松的炮制过程:夏、秋季收割,洗净,晒干。其性状为附有少量短嫩枝的叶。嫩枝长5-10mm,具对生叶。叶线形或线状锥形,全体黄绿色,无毛,长5-10mm,宽不及1mm,全缘,先端尖,基部渐狭,叶面有槽,背面凸起,侧脉不明显,具透明的油点,无柄或具短柄。气微香,味苦、涩。以气香、色绿者为佳。
岗松相关论述:
岗松在历代本草均未见有记载。入药始见于《药学通报》(1958年),后散见于南方地区中草药手册,如1、《广州植物志》“治热病”;2、《陆川本草》“消肿,止痛,去瘀,杀虫。治跌打昏迷,疥疮,溃疡,蛇咬伤”;3、《广西中药志》:“有通淋利尿作用。治膀胱热,小便不利,阴痒,皮肤热气。煎水洗皮肤烂痒、湿疹;叶,捣敷,治蜈蚣伤,枝叶,蒸油,治疮癞等”;4、《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杀虫、止血、止痛、生肌。用洗疮疡、瘙痒。”5、《广西中药材标准》“具有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功效, 可治疗皮肤湿疹、瘙痒、淋病、疥疮、滴虫性阴道炎、脚癣。”6、《北海民间常用中草药》“清热,利尿,止痒。”
目前对岗松化学成分的研究大多是在挥发性成分方面, 即岗松油部分。岗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蒎烯、1,8-桉叶素、芳樟醇、石竹烯、律草烯等。岗松油作为广西地方习用中药材收载于《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 具有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功效, 可治疗皮肤湿疹、瘙痒、淋病、疥疮、滴虫性阴道炎、脚癣。药理研究表明 , 岗松油对化学性肝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对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抑制滴虫的生长。体外实验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弗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 对绿脓杆菌有轻微抑制作用。岗松根的水提或醇提液对小鼠均有较明显的抗生育作用。岗松枝叶水提取物、根茎水提取物均能抑制巴豆油引起小鼠耳廓肿胀和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对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福氏志贺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菌作用;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可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对2, 4-二硝基氯苯致小鼠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并能明显降低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的ALT、AST活性 , 提高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含量;降低黄疸小鼠血清的总胆红素含量和 ALT活性,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保肝和免疫增强作用。
岗松相关配伍举例:
1、岗松叶六钱。捣烂冲开水绞汁,过滤,加白糖四两顿服。用于治跌打暗伤瘀血。 (《陆川本草》)
2、岗松、地耳草、娃儿藤、葫芦茶各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用于治肝硬化。(江西《草药手册》)
3、鲜岗松根、茶树根、猕猴桃根各二两,猪心一个。共炖服。用于治心脏病。 (江西《草药手册》)
4、鲜岗松适量。捣烂外敷。用于治蜈蚣、蝎子、黄蜂螫伤。(江西《草药手册》)
5、岗松全草煎水熏洗。用于治脚癣、皮肤瘙痒。 (江西《草药手册》)
6、岗松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用于治风湿筋骨痛、胃痛腹胀、腹泻。(江西《草药手册》)
本方中,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苦、辛,性凉,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具有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之功。
益母草的炮制过程: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性状为茎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cm。气微,味微苦。
益母草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痢,疳,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2、《本经逢原》“丹方以益母之嫩叶阴干,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入四物汤料为丸,治产后诺证。但功专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实,大肠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近世治番痧腹痛呕逆,用以浓煎,少加生蜜,放温憋试有效,取其能散恶血也。” 3、《本经》“主瘾疹痒。”4、《唐本草》“敷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胀闷;诸杂毒肿,丹游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敷之。”5、《本草拾遗》“捣苗,敷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6、《本草衍义》“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7、《本草蒙筌》“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8、《本草求原》“清热,凉血,解毒。”
益母草成分比较复杂,《中国药典》(2015 年版第一部)把益母草质量标准用盐酸水苏碱、盐酸益母草碱作为药材的指标性成分,但该成分并不能完全代表益母草的药用有效成分。随着学者们对益母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深入,先后分离得到二萜类、黄酮类、苯乙醇苷类、酚酸类、单萜、倍半萜类、环多肽类、生物碱类、环烯醚萜苷类、香豆素类、脂肪酸类、多糖类、己糖二酸类、甾体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母草对对子宫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即当子宫在正常状态下用药引起子宫兴奋收缩 ,而当子宫在痉挛状态时用药则引起松弛肠平滑肌;改善微循环及心肌缺血;防止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黏度;促进淋巴微循环及 T淋巴细胞增殖;利尿,增加肾皮质血流量作用,减轻或恢复肾小管细胞的变性、浑浊肿胀等病理改变;抗炎、镇痛;对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的作用等。
益母草相关配伍举例:
1、益母胜金丹 熟地四两,当归四两,白芍(酒炒)三两,川芎一两五钱,牛膝二两,白术四两,香附(酒、醋、姜汁、盐水各炒1次)四两,丹参四两,茺蔚子四两,益母草八两(酒、水各半,熬膏),和炼蜜为丸,每早开水下四钱。有活血调经之功,用于月经不调,或前或后之证。(《医学心悟》卷三)
2、益母地黄汤 生地2钱,益母草2钱,当归1钱,黄芪(炒)1钱。有活血止痛,益气养血之功,用于妊娠跌坠,腹痛下血。加生姜,水煎服。(《景岳全书》卷六十一)
3、益母八珍汤 党参(去芦,米炒)2钱,净白术2钱,当归2钱,白茯苓1钱半,白芍(酒炒)1钱半,熟地3钱,川芎1钱,益母草1钱半,炙草1钱,生姜2片,大枣2枚。有活血调经之功,用于月经不调,或前或后之证。(《不知医必要》卷四)
4、益母种子丸 益母草10两,人参2两,白术(土炒,去芦)4两,归身4两(酒洗),白茯苓3两,川芎2两,熟地4两(砂仁酒炒),白芍(酒炒)2两,生草2两,木香2两,砂仁2两(炒)。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空心服3钱。有养血活血,理气调经之功,主治妇人一切月水不调,气血两虚,不孕。(年氏《集验良方》卷五)
5、益母丸 益母草(并子)500克 大生地(酒洗)90克 当归(酒洗)90克 白芍(酒洗,炒)90克 乌贼骨(去粗壳,炒)120克 泽兰叶(酒洗)120克 香附(酒、醋、山栀水、童便浸制四次)120克,上药先将益母草熬为膏,再将余药共为末,加入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温开水送下。有养血活血,理气调经之功,治妇女瘀滞腹胀,或小腹隐痛,月经不调。(《妇科杂证》)
6、益母煎 别名:益母草膏 益母草不拘多少,以竹刀切,洗净,银器中煎成,瓷器中密封之。以酒服。主治一切血病,产妇及一切伤损。(《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肘后方》)
7、益母佛手散 川芎1钱,益母草(忌铁器)2钱,当归身(酒洗,去芦)7钱。临月之时可常服。体虚,加人参。用于胎前调理。(《胎产要诀》卷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人几年来一直致力于荨麻疹中医药的研究,以传统医学结合现代药理学理论为指导,对荨麻疹的组方加以研究,对配方中的中药组分多次尝试、组合、精简,改进了配方组成,并研究出了荆岗液药方。本发明荆岗液的复方中药中各组分相互协同、互为补充,可迅速止痒消肿,兼有抗菌、抗病毒、抗细菌内毒素、抗真菌、抗寄生虫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能够对荨麻疹引起的剧烈瘙痒及局部的水肿风团等症状,通过多耙点同时发挥作用,迅速有效的改善症状,效果显著。
本发明以荆芥穗祛风解表,透疹消炎和岗松祛风除湿、止痒和抗感染作用以及益母草改善微循环,祛淤消肿的功效,当药液涂擦或喷洒于患处,配合揉搓按摩促进药物皮肤吸收,使药物直接经过皮肤、汗腺、毛囊吸收直达病所,使局部气血流通加速,在药物的作用下宣泄各种毒邪,从而迅速止痒止痛,消除局部水肿炎症,恢复皮肤正常功能,降低复发的几率。对三种药物协同配合,使活血化瘀、解毒止痒之功进一步增益提升,疗效稳固持久,对迅速改善荨麻疹的风团皮疹及瘙痒的症状有效率达100%(仅是实验观察的病例统计数,样本量有待进一步扩大)。本方中的药物资源丰富,组方简洁,价格低廉,加工简单,利于市场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称取重量份:荆芥穗:岗松:益母草2:1:1的药材;其制备工艺方法为:按上述重量份称取药材,粗粉碎后加药材重量8-10倍水浸泡2个小时后,大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微沸1.5小时,趁热倒出药液,放冷;药渣加水适量再煮沸,文火煎30分钟,趁热倒出药液,放冷,合并药液,滤过;滤液浓缩,至药液含药量约为药:液为1:1.5g/ml后,浓缩药液加95%酒精适量,至含酒精量70%。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浓缩;成品控制浓度为药:液比为1: 1-1.2,用瓶子包装得到溶液剂产品。
实施例2
所述的喷剂的制备方法为,称取重量份: 荆芥穗:岗松:益母草2:1:1的药材;粗粉碎后加药材重量8-10倍水浸泡2个小时后,大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微沸1.5小时,趁热倒出药液,放冷;药渣加水过面约1cm再煮沸,文火煎30分钟,趁热倒出药液,放冷,合并药液,滤过;滤液浓缩,至药液含药量约为药:液为1: 1.5g/ml后,浓缩药液加95%酒精适量,至含酒精量70%。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浓缩。成品控制浓度为药:液比为1: 1-1.2,用压力瓶包装,充入二氧化碳,得到喷剂产品。
本发明实施例的使用效果:
临床资料
一、一般性资料:选取广西某中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112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其中60例男性,52例女性;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4.9±4.7)岁;病程3天~6.5年,平均病程(1.2±0.4)年。选取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瘙痒的诊断标准,无合并其他脏器疾病,对荆岗液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已了解,并自愿加入药品使用观察。
二、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瘙痒的诊断标准:
1、皮肤出现风团。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
2、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由于真皮乳头水肿,可见表皮毛囊口向下凹陷。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
3、皮疹反复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多见。风团常泛发,亦可局限。有时合并血管性水肿,偶尔风团表面形成大疱。
三、治疗方法:
1、方法
随机将选取的患者分为两组,各5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荆岗液溶液剂涂擦患处,使用方法:溶液剂外擦患处,取脱脂棉或脱脂纱布沾取药液,擦皮疹患处,至皮肤微红为度。对照组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涂擦患处,清洗患处,采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涂抹皮肤表面,涂擦药后第0.5h、1h、2h行观察皮肤并评分一次,记录观察结果。
2、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风团大小、瘙痒程度。标准评定:①最大风团直径:患者没有风团记为0分;最大风团直径<1.5cm记为1分;最大风团直径<2.5cm记为2分;最大风团直径>2.5cm记为3分。②瘙痒程度:受试者瘙痒症状自我评价法,通过10cm直观模拟尺进行评分,测定时让患者指定自己认为瘙痒程度在尺子正面上所处的位置,0分为无瘙痒,10分为极度瘙痒。
3、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疗效指数。痊愈:患者计算疗效指数≥0.9,临床症状均全部消失;显效:0.60<疗效指数<0.89,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进步:0.20<疗效指数<0.59,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疗效指数<0.20,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
4、统计学处理
本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结果见表1和表2,经 t 经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上呈显著性差异(P<0. 05),表明了本发明溶液剂对荨麻疹引起的风团(P<0. 05)和瘙痒(P<0.05)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表1 两组给药前后风团大小比较(±s,n =56)
组别 n 治疗前 0.5h 1h 2h 疗效指数(%)
对照组 56 2.13±0.76 1.30±0.78 0.63±0.72 0.32±0.64 84.87%
观察组 56 2.11±0.79 1.14±0.72 0.04±0.19 0 100%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 05
表2 两组给药前后瘙痒程度比较(±s,n =56)
组别 n 治疗前 0.5h 1h 2h 疗效指数(%)
对照组 56 9.50±0.74 8.07±1.08 4.70±1.37 2.36±1.52 75.19%
观察组 56 9.55±0.71 6.23±1.33 2.88±1.56 0.54±1.04 94.39%*
注:与对照组比较,*P<0. 05
6、结论
本发明荆岗液由荆芥穗、岗松、益母草三味中药提取而成,以中医外治解毒法治疗皮肤疾病的学术思想为指导,通过涂擦或喷洒药液于患处,然后配合揉搓按摩促进药物吸收,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经过皮肤、汗腺、毛囊吸收直达病所,使局部气血流通,宣泄各种毒邪,以迅速改善荨麻疹的风团皮疹及瘙痒的症状,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疗效稳固持久,无明显副作用。
四、典型病例
1.王某,男38岁,教师,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病史3年,反复治疗效果越来越差,每到发病时,双侧大腿剧烈瘙痒,手抓后起风团红肿一大片,痛苦不堪。用本发明荆岗液外擦患处,取脱脂棉或脱脂纱布沾取药液,稍加力度涂擦皮疹患处,至皮肤微红为度。20分钟后风团消散,瘙痒减轻,45分钟后询问,瘙痒已经基本不察觉。
2.孙某,女45岁,家庭主妇,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病史2年,发病时为身体后背部瘙痒难忍,且用手抓后有红色丘疹凸并起连成片,在秋冬季节天气干燥穿衣服多时尤其明显。用本发明荆岗液外擦患处,取脱脂棉或脱脂纱布沾取药液,稍加力度涂擦皮疹患处,至皮肤微红为度。半小时后风团消散,瘙痒明显减轻,1小时后询问,瘙痒已经基本消失。后来一发作就使用本发明荆岗液涂擦背部,发作频率间隔越来越长,至笔者电话回访问询时,已有近1年未曾发病。
3.覃某,男,29岁,公司职员,发病5天,腰部皮肤瘙痒异常,证见大片风团突出皮肤,皮肤表面有明显抓伤,诊断为急性荨麻疹,用本发明荆岗液外擦患处,取脱脂棉或脱脂纱布沾取药液,稍加力度涂擦皮疹患处,至皮肤微红为度。半小时后风团消散,瘙痒明显减轻,50分钟自诉瘙痒已经基本消失。半年过去后电话回访,诉未再复发。
4.张某某,男,61岁,退休干部,脖子皮肤瘙痒一年多,有时候抓后起风团红肿成片,天气热时更为严重,使用了多种药膏(酮康唑、地萘德)等涂抹患处都不见有效,诊断为急性荨麻疹,用本发明荆岗喷剂产品喷患处,洗净双手,稍加力度揉擦皮疹患处,至皮肤微红为度,每天用两次,一周以后,脖子皮肤瘙痒消失,以后每次发现有瘙痒,即用本发明荆岗喷剂产品喷患处,然后涂擦,2个月过去,皮肤不再瘙痒。
特别说明,本申请人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明人均为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工作者及一名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提供的中药配方和治疗效果是几年的试验结果,情况真实可靠。

Claims (2)

1.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为,称取重量份:荆芥穗:岗松:益母草 2:1:1的药材,粗粉碎后加药材重量8-10倍水浸泡2个小时,大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微沸1.5小时,趁热倒出药液,放冷;药渣加水过面约1cm再煮沸,文火煎30分钟,趁热倒出药液,放冷,合并药液,滤过;滤液浓缩,至药液含药量约为药:液为1: 1.5 g/ml后,浓缩药液加95%酒精,至含酒精量70%,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浓缩,成品控制浓度为药: 液比为1:1g/ml,用瓶子包装得到溶液剂产品。
2.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为,称取重量份:荆芥穗:岗松:益母草 2:1:1的药材,粗粉碎后加重量8-10倍水浸泡2个小时后,大火煮沸后改文火保持微沸1.5小时,趁热倒出药液,放冷;药渣加水过面约1cm再煮沸,文火煎30分钟,趁热倒出药液,放冷,合并药液,滤过;滤液浓缩,至药液含药量约为药:液为1:1.5 g/ml后,浓缩药液加95%酒精适量,至含酒精量70%;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浓缩;成品控制浓度为药:液比为1: 1-1.2g/ml,用压力瓶包装,充入二氧化碳,得到喷剂产品。
CN201710911074.4A 2017-09-29 2017-09-29 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75826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11074.4A CN107582633B (zh) 2017-09-29 2017-09-29 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11074.4A CN107582633B (zh) 2017-09-29 2017-09-29 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82633A true CN107582633A (zh) 2018-01-16
CN107582633B CN107582633B (zh) 2020-06-26

Family

ID=61052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11074.4A Active CN107582633B (zh) 2017-09-29 2017-09-29 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8263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4097A (zh) * 2021-09-22 2021-11-26 广西大学 一种用于治疗山羊皮肤病的外用药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20622A1 (en) * 2008-05-02 2016-08-04 Amorepacific Corporation Medicinal plants extract using processing of herbal medicine and composition of skin external application compri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20622A1 (en) * 2008-05-02 2016-08-04 Amorepacific Corporation Medicinal plants extract using processing of herbal medicine and composition of skin external application comprising the same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夏宝林: "益母草治疗荨麻疹62例疗效观",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靳毅等: "中药外敷治疗荨麻疹1例", 《中医外治杂志》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4097A (zh) * 2021-09-22 2021-11-26 广西大学 一种用于治疗山羊皮肤病的外用药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82633B (zh) 2020-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rtram Bartram's encyclopedia of herbal medicine
JP6077554B2 (ja) 薬用花を活用した包み発酵法およびこれを活用した皮膚外用剤組成物
CN103520578B (zh) 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39030B (zh) 一种治疗牙龈炎的口腔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1173B (zh) 一种治疗皮炎、湿疹的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51663B (zh) 一种治疗肛周湿疹的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Hutchens A Handbook of Native American Herbs: The Pocket Guide to 125 Medicinal Plants and Their Uses
CN104824455A (zh) 一种牛配合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Viereck Alaska's wilderness medicines: healthful plants of the far north
Reid A Handbook of Chinese Healing Herbs: An Easy-to-Use Guide to 108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and Dozens of Prepared Herba l Formulas
Meuninck Medicinal plants of North America: a field guide
CN106806758A (zh)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制剂
Valnet Essential Oils and Aromatherapy
CN103721138B (zh) 一种治疗酒糟鼻的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Schleicher et al. Black cumin: the magical Egyptian herb for allergies, asthma, and immune disorders
CN110151859A (zh) 一种延长男性同房时间的延时制剂
CN107582633A (zh) 治疗荨麻疹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hillemi The complete guide to natural healing: a natural approach to healing the body and maintaining optimal health using herbal supplements, vitamins, minerals, fruits, vegetables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ayburn Let's Get Natural with Herbs
Rao Herbal cure for common diseases
CN105521235A (zh) 一种止痒药液
CN103721141A (zh) 一种治疗慢性阴囊湿疹的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36003B (zh) 治疗小儿荨麻疹的中药药浴及其制备方法
Grogan Healing Herbs Handbook: Recipes for Natural Living
Shimer Healing secrets of the Native Americans: Herbs, remedies, and practices that restore the body, refresh the mind, and rebuild the spir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