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79859A -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79859A
CN107579859A CN201710909549.6A CN201710909549A CN107579859A CN 107579859 A CN107579859 A CN 107579859A CN 201710909549 A CN201710909549 A CN 201710909549A CN 107579859 A CN107579859 A CN 1075798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s
electric capacity
resistance
pin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095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Zhixi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Zhixi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Zhixi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Zhixi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90954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79859A/zh
Publication of CN107579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798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包括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源模块、控制器、用于数据存储的存储器、通讯单元、指示电路和外置传感器;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电源转换器及与其电源输出端连接的稳压器;控制器包括单片机及与其连接的复位电路和晶振电路;通讯单元包括与单片机连接的以太网控制器、串行通讯接口和信号收发器,以及与以太网控制器连接的用于数据传输的连接器;指示电路包括与单片机连接的LED接口和蜂鸣器接口,以及通过跳线束与LED接口连接的跳线焊盘。本发明提供一种场所险情管理装置,以全危险源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检测等基本功能。

Description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防管理装置领域,具体涉及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发展,“九小”场所数量不断增多,加上“九小”场所点多、面广,分散在镇街、城中村,一般性监督检查很难涉猎触及,造成很多场所失控漏管,存在管理不规范、消防安全保障差,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整改火灾隐患不积极,工作缺乏主动性、管理效能低,监管投入不足、基础工作薄弱,部分地区无证非法经营现象严重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包括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源模块、控制器、用于数据存储的存储器、通讯单元、指示电路和外置传感器;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电源转换器及与其电源输出端连接的稳压器;控制器包括单片机及与其连接的复位电路和晶振电路;通讯单元包括与单片机连接的以太网控制器、串行通讯接口和信号收发器,以及与以太网控制器连接的用于数据传输的连接器;指示电路包括与单片机连接的LED接口和蜂鸣器接口,以及通过跳线束与LED接口连接的跳线焊盘。
所述的电源转换器VIN引脚分别连接至电源接口2脚、通过第一电阻连接至EN引脚,以及通过并联的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电源接地,RLIM引脚通过第六电阻电源接地,BOOT引脚通过串联的第一电容和第一电感连接至电源输出端,SW引脚连接至第一电容与第一电感公共端,电源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二电阻和第八电阻电源接地,同时电源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电源接地,FB引脚连接至第二电阻与第八电阻公共端,COMP引脚通过串联的第七电容和第十三电阻电源接地,GND引脚电源接地;
所述的稳压器IN引脚分别连接至电源转换器电源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九电容和第十电容电源接地,OUT1引脚分别连接至稳压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十一电容和第十二电容电源接地,以及通过串联的第二十三电阻和第一发光二极管电源接地,OUT2引脚连接至OUT1引脚,ADJ/GND引脚电源接地。
所述的单片机VBAT引脚连接至半导体二极管OUT引脚及通过第二十八电容电源接地,半导体二极管IN1引脚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IN2引脚连接至蓄电池正极,VDD_1—VDD_11引脚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VDDA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八电阻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三十电容和第三十一电容电源接地,VREF+引脚连接至第三十八电阻与第三十一电容公共端,VSS_1—VSS_11引脚、VSSA引脚及VREF-引脚电源接地;
所述的复位电路为单片机NRST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五电阻和第四十一电容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和电源接地;
所述的晶振电路为单片机OSC32_IN引脚通过第二晶体谐振器连接至OSC32_OUT引脚,且OSC32_IN引脚和OSC32_OUT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八电容和第三十九电容电源接地,OSC_IN引脚通过第三晶体谐振器连接至OSC_OUT引脚,且OSC_IN引脚和OSC_OUT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六电容和第四十七电容电源接地。
所述的存储器引脚、引脚和VCC引脚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及通过第八电容电源接地,引脚、CLK引脚、DIO引脚和DO引脚分别连接至单片机PA4引脚、PA5引脚、PA7引脚和PA6引脚,且引脚通过第五电阻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GND引脚电源接地,在程序发送数据失败后,将数据保存至存储器,待网络连接成功后,再将数据发送出去。
所述的以太网控制器TXN引脚和TXP引脚分别连接至连接器TD-引脚和TD+引脚,AGND1引脚—AGND6引脚、GND引脚电源接地,AVDD1引脚—AVDD6引脚通过串联的第二电感和第二十九电容、通过并联的第二十四电容和第二十五电容电源接地,且第二电感与第二十九电容公共端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VDD引脚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RXN引脚通过第三十六电容连接至连接器RD-引脚,RXP引脚通过第三十七电容连接至连接器RD+引脚,EXRES1引脚通过第三十七电阻电源接地,TOCAP引脚、1V2O引脚和RSVD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二电容、第三十三电容和第三十九电阻电源接地,SCSn引脚连接至单片机W5500_CS引脚及通过第三十四电阻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INTn引脚连接至单片机W5500_INT引脚及通过第三十五电阻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RSTn引脚连接至单片机W5500_RST引脚及通过第三十三电阻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MOSI引脚、MISO引脚和SCLK引脚分别连接至单片机SPI2_MOSI引脚、SPI2_MISO引脚和SPI2_SCK引脚,XO引脚和XI/CLKIN引脚分别通过第二十六电容和第二十七电容电源接地,且XO引脚与XI/CLKIN引脚之间并联有第三十六电阻和第一晶体谐振器,ACTLED引脚通过第五十一电阻连接至连接器YELLOW_LED_K引脚,LINKLED引脚通过第五十电阻连接至GREEN_LED_K引脚,PMODE0引脚—PMODE2引脚分别通过第二十五电阻—第二十七电阻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RSVD1引脚—RSVD5引脚分别通过三十二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电源接地,以太网控制器使用一个特定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标准,实现通讯所需要的电路系统,为一个完整的网络协议栈提供了基础,使得同一局域网中的小型计算机组以及通过路由协议连接的广域网能够进行通讯。
所述的连接器TD-引脚和TD+引脚分别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TXN引脚和TXP引脚,且TD-引脚和TD+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电阻和第四十一电阻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电路第二电感与第二十四电容公共端,RD-引脚和RD+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六电容和第三十七电容连接至太网控制器RXN引脚和RXP引脚,且RD-引脚通过第三十六电容、第四十九电阻和第四十五电容电源接地,RD+引脚通过第三十七电容、第四十八电阻和第四十五电容电源接地,YELLOW_LED_A引脚和GREEN_LED_A引脚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GREEN_LED_K引脚和YELLOW_LED_K引脚分别通过第五十电阻和第五十一电阻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LINKLED引脚和ACTLED引脚,TCT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七电阻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电路第二电感与第二十四电容公共端、通过第四十二电容电源接地,RCT引脚连接至第四十八电阻和第四十五电容公共端,SHILED1引脚和SHILED2引脚通过并联的第四十三电容和第四十四电容电源接地,GND引脚电源接地,通过连接器实现网络连接。
所述的串行通讯接口1脚和2脚分别连接至单片机USART1_TX引脚和USART1_RX引脚,3脚电源接地,串行通讯接口实现单片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所述的信号收发器R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SART2_RX引脚,引脚和DE引脚连接至单片机485_GPIO引脚,D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SART2_TX引脚,VCC引脚连接至电源转换器电源输出端,A引脚和B引脚分别连接至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3脚和4脚,且A引脚和B引脚分别连接至第四十三电阻两端,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1脚连接至电源接口2脚,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2脚电源接地,GND引脚电源接地及通过第四十电容连接至电源转换器电源输出端,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用于场所险情管理装置与外置传感器连接,与外置传感器通讯及提供电能,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1脚和2脚连接传感器电源端,3脚和4脚通过双绞线连接传感器信号端。
所述的LED接口3脚—14脚分别通过第七电阻、第九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四电阻—第二十二电阻连接至单片机PC1引脚、PC3引脚—PC13引脚,1脚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
所述的跳线焊盘与LED接口通过跳线束连接,且引脚一一对应,跳线焊盘用于连接LED指示灯,LED指示灯指示当前工作状态及报警类型;
所述的蜂鸣器接口1脚通过第二十四电阻连接至单片机BEEP引脚,2脚连接至稳压器稳压输出端,蜂鸣器接口用于连接蜂鸣器,险情出现时提醒值守人员。
所述的外置传感器包括电力监测传感器、烟温复合传感器、燃气泄漏监测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场所险情管理装置,以全危险源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检测等基本功能。与现有管理装置相比,其先进性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具有强大的消防安全基础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2)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危险源基础设施有机融合,可及时发现、预见可能发生的故障;
(3)通信、信息和现代管理技术综合运用,将大大提高“九小”场所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损耗,使场所设备运行更加经济和高效;
(4)实现实时和非实时信息的高度集成、共享与利用,为生产运行管理展示全面、完整和精细的危险源运营状态图,达到“全时段、全天候、无死角”的防控目标;
(5)用户可以实时了解危险源涉及的各类信息,合理安排各类设备的使用,管理者可以获取用户的详细危险源设备信息,为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真正实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消防理念。
附图说明
图1为功能框图;
图2为电源转换器电路图;
图3为稳压器电路图;
图4为单片机电路图;
图5为存储器电路图;
图6为以太网控制器电路图;
图7为连接器电路图;
图8为串行通讯接口电路图;
图9为信号收发器电路图;
图10为LED接口电路图;
图11为跳线焊盘电路图;
图12为蜂鸣器接口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包括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源模块、控制器、用于数据存储的存储器U2、通讯单元、指示电路和外置传感器;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电源转换器U1及与其电源输出端连接的稳压器U3;控制器包括单片机U4及与其连接的复位电路和晶振电路;通讯单元包括与单片机U4连接的以太网控制器U5、串行通讯接口J8和信号收发器U9,以及与以太网控制器U5连接的用于数据传输的连接器U8;指示电路包括与单片机U4连接的LED接口J2和蜂鸣器接口J3,以及通过跳线束与LED接口J2连接的跳线焊盘P1。
如图2所示,所述的电源转换器U1 VIN引脚分别连接至电源接口J12脚、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至EN引脚,以及通过并联的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电源接地,RLIM引脚通过第六电阻R6电源接地,BOOT引脚通过串联的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感L1连接至电源输出端,SW引脚连接至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感L1公共端,电源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二电阻R2和第八电阻R8电源接地,同时电源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电源接地,FB引脚连接至第二电阻R2与第八电阻R8公共端,COMP引脚通过串联的第七电容C7和第十三电阻R13电源接地,GND引脚电源接地;
如图3所示,所述的稳压器U3 IN引脚分别连接至电源转换器U1电源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九电容C9和第十电容C10电源接地,OUT1引脚分别连接至稳压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二电容C12电源接地,以及通过串联的第二十三电阻R23和第一发光二极管D1电源接地,OUT2引脚连接至OUT1引脚,ADJ/GND引脚电源接地。
如图4所示,所述的单片机U4使用ST公司的stm32f103,单片机U4 VBAT引脚连接至半导体二极管U6 OUT引脚及通过第二十八电容C28电源接地,半导体二极管U6 IN1引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IN2引脚连接至蓄电池正极,VDD_1—VDD_11引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VDDA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三十电容C30和第三十一电容C31电源接地,VREF+引脚连接至第三十八电阻R38与第三十一电容C31公共端,VSS_1—VSS_11引脚、VSSA引脚及VREF-引脚电源接地;
所述的复位电路为单片机U4 NRST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五电阻R45和第四十一电容C41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和电源接地;
所述的晶振电路为单片机U4 OSC32_IN引脚通过第二晶体谐振器Y2连接至OSC32_OUT引脚,且OSC32_IN引脚和OSC32_OUT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八电容C38和第三十九C39电容电源接地,OSC_IN引脚通过第三晶体谐振器Y3连接至OSC_OUT引脚,且OSC_IN引脚和OSC_OUT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六电容C46和第四十七C47电容电源接地。
如图5所示,所述的存储器U2引脚、引脚和VCC引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及通过第八电容C8电源接地,引脚、CLK引脚、DIO引脚和DO引脚分别连接至单片机U4 PA4引脚、PA5引脚、PA7引脚和PA6引脚,且引脚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GND引脚电源接地,在程序发送数据失败后,将数据保存至存储器U2,待网络连接成功后,再将数据发送出去。
如图6所示,所述的以太网控制器U5 TXN引脚和TXP引脚分别连接至连接器(U8)TD-引脚和TD+引脚,AGND1引脚—AGND6引脚、GND引脚电源接地,AVDD1引脚—AVDD6引脚通过串联的第二电感L2和第二十九电容C29、通过并联的第二十四电容C24和第二十五电容C25电源接地,且第二电感L2与第二十九电容C29公共端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VDD引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RXN引脚通过第三十六电容C36连接至连接器U8 RD-引脚,RXP引脚通过第三十七电容C37连接至连接器U8 RD+引脚,EXRES1引脚通过第三十七电阻R37电源接地,TOCAP引脚、1V2O引脚和RSVD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十三电容C33和第三十九电阻R39电源接地,SCSn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 W5500_CS引脚及通过第三十四电阻R34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INTn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 W5500_INT引脚及通过第三十五电阻R35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RSTn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 W5500_RST引脚及通过第三十三电阻R33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MOSI引脚、MISO引脚和SCLK引脚分别连接至单片机U4 SPI2_MOSI引脚、SPI2_MISO引脚和SPI2_SCK引脚,XO引脚和XI/CLKIN引脚分别通过第二十六电容C26和第二十七电容C27电源接地,且XO引脚与XI/CLKIN引脚之间并联有第三十六电阻R36和第一晶体谐振器Y1,ACTLED引脚通过第五十一电阻R51连接至连接器U8 YELLOW_LED_K引脚,LINKLED引脚通过第五十电阻R50连接至GREEN_LED_K引脚,PMODE0引脚—PMODE2引脚分别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七电阻R27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RSVD1引脚—RSVD5引脚分别通过三十二电阻R32—第二十八电阻R28电源接地,以太网控制器U5使用一个特定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标准,实现通讯所需要的电路系统,为一个完整的网络协议栈提供了基础,使得同一局域网中的小型计算机组以及通过路由协议连接的广域网能够进行通讯。
如图7所示,所述的连接器U8 TD-引脚和TD+引脚分别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U5 TXN引脚和TXP引脚,且TD-引脚和TD+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电阻R40和第四十一电阻R41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U5电路第二电感L2与第二十四电容C24公共端,RD-引脚和RD+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六电容C36和第三十七电容C37连接至太网控制器U5 RXN引脚和RXP引脚,且RD-引脚通过第三十六电容C36、第四十九电阻R49和第四十五电容C45电源接地,RD+引脚通过第三十七电容C37、第四十八电阻R48和第四十五电容C45电源接地,YELLOW_LED_A引脚和GREEN_LED_A引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GREEN_LED_K引脚和YELLOW_LED_K引脚分别通过第五十电阻R50和第五十一电阻R51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U5 LINKLED引脚和ACTLED引脚,TCT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七电阻R47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U5电路第二电感L2与第二十四电容C24公共端、通过第四十二电容C42电源接地,RCT引脚连接至第四十八电阻R48和第四十五电容C45公共端,SHILED1引脚和SHILED2引脚通过并联的第四十三电容C43和第四十四电容C44电源接地,GND引脚电源接地,通过连接器U8实现网络连接。
如图8所示,所述的串行通讯接口J8 1脚和2脚分别连接至单片机U4 USART1_TX引脚和USART1_RX引脚,3脚电源接地,串行通讯接口J8实现单片机U4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如图9所示,所述的信号收发器U9 R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 USART2_RX引脚,引脚和DE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485_GPIO引脚,D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 USART2_TX引脚,VCC引脚连接至电源转换器U1电源输出端,A引脚和B引脚分别连接至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J10 3脚和4脚,且A引脚和B引脚分别连接至第四十三电阻(R43)两端,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J10 1脚连接至电源接口J1 2脚,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J10 2脚电源接地,GND引脚电源接地及通过第四十电容C40连接至电源转换器U1电源输出端,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J10用于场所险情管理装置与外置传感器连接,与外置传感器通讯及提供电能,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J10 1脚和2脚连接传感器电源端,3脚和4脚通过双绞线连接传感器信号端。
如图10所示,所述的LED接口J2 3脚—14脚分别通过第七电阻R7、第九电阻R9、第十二电阻R12、第十四电阻14—第二十二电阻R22连接至单片机U4 PC1引脚、PC3引脚—PC13引脚,1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
如图11所示,所述的跳线焊盘P1与LED接口J2通过跳线束连接,且引脚一一对应,跳线焊盘P1用于连接LED指示灯,LED指示灯指示当前工作状态及报警类型;
如图12所示,所述的蜂鸣器接口J31脚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连接至单片机U4BEEP引脚,2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蜂鸣器接口J3用于连接蜂鸣器,险情出现时提醒值守人员。
所述的外置传感器包括电力监测传感器、烟温复合传感器、燃气泄漏监测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与外置传感器使用RS485通讯,信息交互使用Modbus通讯协议,该装置定时向传感器发送查询指令,传感器接收指令后返回当前参数,该装置对各返回参数进行识别处理,区分归类,判断响应以及上传至工作站。
数据实时响应,采集到数据后首先与阈值进行比较,若数值大于阈值,控制器第一时间报警,同时将此数据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第一时间推送至相关人员,供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如断电等,实现了险情知情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Claims (10)

1.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电能的电源模块、控制器、用于数据存储的存储器(U2)、通讯单元、指示电路和外置传感器;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电源转换器(U1)及与其电源输出端连接的稳压器(U3);控制器包括单片机(U4)及与其连接的复位电路和晶振电路;通讯单元包括与单片机(U4)连接的以太网控制器(U5)、串行通讯接口(J8)和信号收发器(U9),以及与以太网控制器(U5)连接的用于数据传输的连接器(U8);指示电路包括与单片机(U4)连接的LED接口(J2)和蜂鸣器接口(J3),以及通过跳线束与LED接口(J2)连接的跳线焊盘(P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转换器(U1)VIN引脚分别连接至电源接口(J1)2脚、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至EN引脚,以及通过并联的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电源接地,RLIM引脚通过第六电阻(R6)电源接地,BOOT引脚通过串联的第一电容(C1)和第一电感(L1)连接至电源输出端,SW引脚连接至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感(L1)公共端,电源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二电阻(R2)和第八电阻(R8)电源接地,同时电源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电源接地,FB引脚连接至第二电阻(R2)与第八电阻(R8)公共端,COMP引脚通过串联的第七电容(C7)和第十三电阻(R13)电源接地,GND引脚电源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压器(U3)IN引脚分别连接至电源转换器(U1)电源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九电容(C9)和第十电容(C10)电源接地,OUT1引脚分别连接至稳压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二电容(C12)电源接地,以及通过串联的第二十三电阻(R23)和第一发光二极管(D1)电源接地,OUT2引脚连接至OUT1引脚,ADJ/GND引脚电源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片机(U4)VBAT引脚连接至半导体二极管(U6)OUT引脚及通过第二十八电容(C28)电源接地,半导体二极管(U6)IN1引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IN2引脚连接至蓄电池正极,VDD_1—VDD_11引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VDDA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通过并联的第三十电容(C30)和第三十一电容(C31)电源接地,VREF+引脚连接至第三十八电阻(R38)与第三十一电容(C31)公共端,VSS_1—VSS_11引脚、VSSA引脚及VREF-引脚电源接地;
所述的复位电路为单片机(U4)NRST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五电阻(R45)和第四十一电容(C41)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和电源接地;
所述的晶振电路为单片机(U4)OSC32_IN引脚通过第二晶体谐振器(Y2)连接至OSC32_OUT引脚,且OSC32_IN引脚和OSC32_OUT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八电容(C38)和第三十九(C39)电容电源接地,OSC_IN引脚通过第三晶体谐振器(Y3)连接至OSC_OUT引脚,且OSC_IN引脚和OSC_OUT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六电容(C46)和第四十七(C47)电容电源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存储器(U2)引脚、引脚和VCC引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及通过第八电容(C8)电源接地,引脚、CLK引脚、DIO引脚和DO引脚分别连接至单片机(U4)PA4引脚、PA5引脚、PA7引脚和PA6引脚,且引脚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GND引脚电源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以太网控制器(U5)TXN引脚和TXP引脚分别连接至连接器(U8)TD-引脚和TD+引脚,AGND1引脚—AGND6引脚、GND引脚电源接地,AVDD1引脚—AVDD6引脚通过串联的第二电感(L2)和第二十九电容(C29)、通过并联的第二十四电容(C24)和第二十五电容(C25)电源接地,且第二电感(L2)与第二十九电容(C29)公共端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VDD引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RXN引脚通过第三十六电容(C36)连接至连接器(U8)RD-引脚,RXP引脚通过第三十七电容(C37)连接至连接器(U8)RD+引脚,EXRES1引脚通过第三十七电阻(R37)电源接地,TOCAP引脚、1V2O引脚和RSVD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十三电容(C33)和第三十九电阻(R39)电源接地,SCSn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W5500_CS引脚及通过第三十四电阻(R34)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INTn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W5500_INT引脚及通过第三十五电阻(R35)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RSTn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W5500_RST引脚及通过第三十三电阻(R33)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MOSI引脚、MISO引脚和SCLK引脚分别连接至单片机(U4)SPI2_MOSI引脚、SPI2_MISO引脚和SPI2_SCK引脚,XO引脚和XI/CLKIN引脚分别通过第二十六电容(C26)和第二十七电容(C27)电源接地,且XO引脚与XI/CLKIN引脚之间并联有第三十六电阻(R36)和第一晶体谐振器(Y1),ACTLED引脚通过第五十一电阻(R51)连接至连接器(U8)YELLOW_LED_K引脚,LINKLED引脚通过第五十电阻(R50)连接至GREEN_LED_K引脚,PMODE0引脚—PMODE2引脚分别通过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七电阻(R27)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RSVD1引脚—RSVD5引脚分别通过三十二电阻(R32)—第二十八电阻(R28)电源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器(U8)TD-引脚和TD+引脚分别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U5)TXN引脚和TXP引脚,且TD-引脚和TD+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电阻(R40)和第四十一电阻(R41)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U5)电路第二电感(L2)与第二十四电容(C24)公共端,RD-引脚和RD+引脚分别通过第三十六电容(C36)和第三十七电容(C37)连接至太网控制器(U5)RXN引脚和RXP引脚,且RD-引脚通过第三十六电容(C36)、第四十九电阻(R49)和第四十五电容(C45)电源接地,RD+引脚通过第三十七电容(C37)、第四十八电阻(R48)和第四十五电容(C45)电源接地,YELLOW_LED_A引脚和GREEN_LED_A引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GREEN_LED_K引脚和YELLOW_LED_K引脚分别通过第五十电阻(R50)和第五十一电阻(R51)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U5)LINKLED引脚和ACTLED引脚,TCT引脚分别通过第四十七电阻(R47)连接至以太网控制器(U5)电路第二电感(L2)与第二十四电容(C24)公共端、通过第四十二电容(C42)电源接地,RCT引脚连接至第四十八电阻(R48)和第四十五电容(C45)公共端,SHILED1引脚和SHILED2引脚通过并联的第四十三电容(C43)和第四十四电容(C44)电源接地,GND引脚电源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号收发器(U9)R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USART2_RX引脚,引脚和DE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485_GPIO引脚,D引脚连接至单片机(U4)USART2_TX引脚,VCC引脚连接至电源转换器(U1)电源输出端,A引脚和B引脚分别连接至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J10)3脚和4脚,且A引脚和B引脚分别连接至第四十三电阻(R43)两端,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J10)1脚连接至电源接口(J1)2脚,RS485通讯和24V输出接口(J10)2脚电源接地,GND引脚电源接地及通过第四十电容(C40)连接至电源转换器(U1)电源输出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ED接口(J2)3脚—14脚分别通过第七电阻(R7)、第九电阻(R9)、第十二电阻(R12)、第十四电阻(14)—第二十二电阻(R22)连接至单片机(U4)PC1引脚、PC3引脚—PC13引脚,1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
所述的跳线焊盘(P1)与LED接口(J2)通过跳线束连接,且引脚一一对应;
所述的蜂鸣器接口(J3)1脚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连接至单片机(U4)BEEP引脚,2脚连接至稳压器(U3)稳压输出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场所险情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置传感器包括电力监测传感器、烟温复合传感器、燃气泄漏监测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
CN201710909549.6A 2017-09-29 2017-09-29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Pending CN1075798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09549.6A CN107579859A (zh) 2017-09-29 2017-09-29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09549.6A CN107579859A (zh) 2017-09-29 2017-09-29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79859A true CN107579859A (zh) 2018-01-12

Family

ID=61038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09549.6A Pending CN107579859A (zh) 2017-09-29 2017-09-29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7985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48275A (zh) * 2021-07-30 2021-09-28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嵌入式控制的温室控制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559510U (zh) * 2015-04-20 2015-08-1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物联网的太阳能光伏监测系统基站电路
CN105978778A (zh) * 2016-07-01 2016-09-28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stm32的以太网与串口/can协议转换装置
CN207475580U (zh) * 2017-09-29 2018-06-08 山东智信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559510U (zh) * 2015-04-20 2015-08-1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物联网的太阳能光伏监测系统基站电路
CN105978778A (zh) * 2016-07-01 2016-09-28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stm32的以太网与串口/can协议转换装置
CN207475580U (zh) * 2017-09-29 2018-06-08 山东智信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汤巧戈;高强;刘超: "基于STM32 的嵌入式以太网定位系统", 《兵工自动化》, no. 05, pages 18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48275A (zh) * 2021-07-30 2021-09-28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嵌入式控制的温室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17255A (zh)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CN102929232B (zh) 办公建筑独立房间能耗采集、监测、分析及报警系统
CN101730301A (zh)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基于该传感器网络的水质监测系统
CN204270291U (zh) 一种基于smc的监控报警装置
CN207475580U (zh)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CN107579859A (zh) 场所险情管理装置
CN206790481U (zh) 基于电力物联网的嵌入式电力通信管理机
CN108564756A (zh) 一种基于LoRa的车间火情实时监控提醒嵌入式装置
CN201935793U (zh) 直饮水机在线漏水检测系统
CN206975789U (zh) 一种智能控制无线烟雾报警系统
CN205829664U (zh) 一种通信网关装置处理电路
CN208156462U (zh) 建筑能耗数据采集终端
CN207766557U (zh) 电子信标及消防内攻通讯系统
CN202523167U (zh) 一种火灾报警联动系统的嵌入式远程监控模块
CN105405259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平台的社区火灾消防报警系统设备
CN212572585U (zh) 工业双串口以太网dtu系统
CN207052056U (zh) 一种基于lora技术的无线火灾报警系统
CN206893050U (zh) 基于物联网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家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Liu et al. Research of image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ZigBee and GPRS network
CN207993185U (zh) 一种具有报警系统的户外光伏灯具
CN106374972A (zh) 智能微型断路器的通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2957846U (zh) 一种自动雨量采集传输系统
CN207317846U (zh) 一种智能城市大气监控系统
CN203982151U (zh) 基于Zigbee和GSM网络的有害气体监控系统
CN206271165U (zh) 一种移动端自动报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